集體主義人格教育論文

時間:2022-05-26 08:32:00

導語:集體主義人格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集體主義人格教育論文

摘要:如何處理好集體主義教育論文與學生的人格成長的關系,是一個現實問題。在處理這種關系時不僅不能淡化集體主義觀念,而且應借助強有力的紀律約束、共同的信念和輿論、普遍地實施友愛和關心的方法,加強集體主義教育,同時積極促進學生人格成長。

關鍵詞:集體主義;人格;成長

集體主義是中國文化乃至東方文化所推崇的精神,并作為文明的內核,延續至今。如今,當中西文明交融碰撞,當歷史走過廢墟、展望明天時,不少中國人對集體主義或多或少心存芥蒂。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強勢的西方文化以其濃烈的個人主義色彩,吸引了反思、尋覓的中國人。一時間,對個人主義的推崇、對自主人格的向往,催生了許多具有改革意義的教育思潮,九十年代后,“主體性”、“自主性”、“個性”、“獨立人格”等成為時尚教育術語。在許多教育工作者對新的教育理念不斷嘗試和實踐后,教育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教育制度與理念的脫節,教育觀念與行動的分離,愈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如何處理好集體環境中學生人格的自主成長,是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現實問題。

一、我們能否淡化集體主義觀念

當然不能。面對一個正值青春躁動期的學生群體,任何一個卓有成效的班集體管理者,都是不會忽視集體主義教育的。也許,有人會認為,正是管理者出于自己管理的需要,簡單而絕對地行使了自己的權力,導致學生人格成長的壓抑扭曲。不可否認,這樣的情形在教育界確實常見,尤其是對年齡幼小、不夠成熟的中小學生。為了克服這種現象,人們大力提倡尊重學生、弘揚個性,這確有必要。但是,不能走向另一極端。我認為,從學生人格成長的角度,幫助其尋找集體與個人之間的最佳結合點,才是其人格健康發展的保證。

從個體的自然成長角度看,自我的成熟往往是學會扮演社會角色,承擔社會責任和義務的必要條件。社會心理學家米德詳細描述了自我成長的不同階段,從模仿他人到學會扮演游戲博弈中的角色,最終形成“概念化他人”,說明了自我是在群體中成長的;人格主義心理學家埃里克森繼承了弗洛伊德的學說并加以創新,提出社會化的過程就是人格不斷完善的過程;另一位人格主義心理學家阿德勒則明確提出,為社會奉獻而獲得自尊滿足的人才擁有健康人格。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不能脫離集體主義教育,良好的個性首先表現在擁有和諧的人際關系、必要的社會責任感上。

從社會現實狀況看,當今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使得不少家庭以孩子為中心,造成青春期的獨生子女普遍個人意識較強,一些獨生子女對社會關系的認知較晚。學校的集體主義教育氛圍,某種程度上可以彌補家庭環境的負面影響。我在班主任工作實踐中,見過種種類型的學生:有依賴型的學生:事事依賴他人,沒有主見;有任性型的學生:我行我素,不愿合作;有焦慮型的學生:遇到小小的困難,惶恐不安,不知所措;有逃避型的學生:脫離集體,害怕與他人接觸;有神經質的學生:情緒變動大,喜怒無常;有執著型的學生:個性固執,易走極端。要促進這些學生的人格成長,引導他們不斷向上,沒有強有力的集體主義教育,是很難取得成效的。

從中國文化的教化經驗看,中國文化自古對人性體察入微。人性中,最難克服的是私心私念。于是,儒家文化教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等黃金法則;佛教文化弘揚去私離苦,覺悟人生;道家文化主張放下名利,涵養氣血。在我們的文明傳統中,對個人的關注是放在與外界社會、他人的聯系中的。如何處理集體與個人的關系,中國文化對此有大量充滿辯證智慧的論述。而中國封建統治者對文化長期的政治化曲解,過于強調服從和共性,令中國文化的精華沾染了灰塵。可以說,我們的文化從來沒有忽略個人,相反,一直將人格的完滿作為人生的要義。由于人性天然的是陰暗與光明的對立統一,后天成長中如何使人格越來越完善,便成了每個人要面對的人生課題,無論他(她)自己是否覺知。因此,我們在今天的教育中,仍然不可忽視集體主義的教育。

二、我們如何進行集體主義教育

集體主義教育離不開如下手段:

強有力的約束和紀律。提到約束和紀律,班集體初建立時,學生們總有抗拒和逆反心理。即使一個成熟的班集體,學生們偶爾也會控制不住地違反紀律,放縱和越軌也會發生。我認為,這是正?,F象。正像社會心理學中指出的:社會化是終其一生的過程。美國社會學家丹尼斯•朗指出,成年人往往也會覺得是違心地活著,無法完全被社會化。一顆年輕活躍的心是不甘心受束縛的,但是,必要的紀律束縛對其成長是不可缺少的。正是因為束縛,才訓練了他們對不良誘惑的抵抗力、訓練了堅強的意志、訓練了對集體和他人的關注。遵紀行為的養成,既需要循循善誘,更需要鐵腕制約。制定與操行掛鉤的班級規則,及時對違紀行為批評教育,必要時學校公開處分,都有利于紀律的實施。

共同的信念和輿論。共同的信念和輿論,使集體被無形的軟索緊緊維系起來,使整個集體步調一致,宛如堅強的堡壘??梢越柚缦螺d體達到:1.班級目標。明確的班級目標,是學生集體有向心力的保證。爭當文明班級,爭做先進黨、團支部,爭取獲獎,爭取脫穎而出者,這對富有上進心的青春期學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容易形成共同的目標。2.班級文化。通過班訓、宣傳陣地等,潛移默化地滲透集體價值觀。當班級學風懶散時,號召“博聞好學”;當班級群體出現分化時,鼓勵“團結和諧”;當班級群體浮躁時,倡導“求實精進”。3.優秀榜樣。樹立優秀的學生榜樣,培養學生骨干,有利于班級良性風氣的形成,形成良好的班級輿論。

普遍的友愛和關心。洋溢在集體中的關愛,是集體的潤滑劑。首先,倡導助人為樂。不少學生天性純良,但是不知道怎么去關心幫助他人。這就需要教育者的示范以及具體的指導,經常進行表揚和批評,幫助養成關心他人的行為習慣。其次,倡導團結和寬容。集體寄宿生活中,學生難免會發生一些矛盾,產生小群體分化。引導學生互諒互讓,彼此寬容,是教育者的一項重要工作。我們遵循的原則應該是盡量化解矛盾,不激化學生沖突,要求學生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問題。

三、我們怎樣促進人格的自主成長

過于強調集體價值觀,存在著扼殺個性的危險。社會學家涂爾干曾在《自殺論》中總結出一種特殊的自殺類型,就是個體完全尊奉社會價值觀,為了社會倡導的意義選擇了自我毀滅。因此,我們強調集體主義,只是將集體主義作為一個現實的首要前提加以明確,而不是忽視學生人格的自主獨立。在完整的集體主義氛圍形成后,學生自主人格的成長就成為更值得關注的問題。方法策略很多,我結合學校工作實際,略作枚舉。

對違紀現象區別對待。紀律嚴格而不容違反,這是對學生的統一要求。但是出現違紀現象時,卻要靈活智慧。1.掌握度。偷盜和遲到、作弊和忘記關門窗、曠課和請假不及時、抽煙和在教室吃飯都是不同性質的違紀。對此,不可無限上綱,也不可小洞不補。2.分清人。紀律的平等性一定要維護,但是對于不同個性的學生,卻需不同的教育方法:有的只須點到即可,有的則須重錘敲打;有的需要迂回婉轉,有的必須單刀直入。3.針對事。不因學生某件事的過錯,而對其人品全面否定,也不因學生曾經有過過錯,而抱有成見。4.傾聽抱怨。紀律本身剛而不活,過時的規則、不夠合理的規則,都有可能存在。因此,學生的抱怨,需要傾聽,需要反思。必要時要修改規則,這樣既是尊重學生,更是解開了學生身上不必要的束縛,促進了學生人格的成長。

集體活動中培養個性。學校和班級的活動往往有各種類型和內容。有的是需要個人默默地努力;有的是需要與其他同學合作;有的是需要老師指點;有的需要集體共同的創新。在這些形形色色的集體活動中,學生的個性得到培養,人格在成長。保守退縮的學生需要鼓勵,鼓勵其勇敢地挑戰自我,參加活動,培養自信。青春期的學生愛面子,怕出乖露丑,怕失敗,這時老師最需要說的話是:“得不到獎沒有關系,重在參與,重在鍛煉”、“試試看”、“做一件事開始總是難的,多做做就好了”??裢斑M的學生,自我評價過高,如果經常參加活動,看到了有比自己更強的對手,往往自我認知會慢慢變得客觀一些。每個學生個性方面的優缺點在活動中表現得比較充分,作為教育者,既要分清不同的個性,因材施教,又要鼓勵學生發現自己的潛力,克服原有的不足。

鼓勵自主學習和創新。師范學校給學生提供了一個相對自由的學習空間。當學生還帶有初中時的一些被動學習習慣時,教育者就必須灌輸自我學習、自我發展的意識。到了高年級,隨著學生自身的成長,獨立意識和能力已經有所增強,這時應該結合今后就業與發展,鼓勵學生確定自己的奮斗目標。有的學生從眾心理比較強,別人自考我也考,別人學英語我也學,別人玩我也玩。對這類學生,要采用優秀榜樣的示范法,激發其內在自我前進的動力,使其從模仿到自主。有的學生喜歡標新立異,別人學英語,我就學日語;別人練“三字一畫”,我就玩音樂;別人學基礎課,我就摸電腦。對這類學生,我們要表示欣賞,但在他(她)獲得某方面的成功感后,可以相機引導他綜合發展。只要學生有上進心,無論他(她)選擇了什么愛好和方向,教師都要支持。但是,也有少數學生得過且過,自我要求低。對這樣的學生,我們也要努力發現他(她)的好的人格特質。比如有的學生不愛學文化課或是學不好,但人際關系融洽,善于與人相處,或是活動中表現積極,或是勞動時不怕苦累,這就是他(她)人格上的閃光之處,我們應該肯定,讓其獲得自信。我在工作中也發現,一些成績平平但自主獨立的學生臨近畢業,很積極地找工作,抓住的就業機會也比較多。

培養學生的自主人格,方法策略是靈活多樣的。只要始終將學生的發展放在第一位,我們的教育才是人性化的教育,才能有利于學生健康人格的養成。

一名班主任,當面對50名具有個性色彩的學生時,顯然不能忽視集體主義教育,但在集體主義環境下,為了學生更健康、更全面地發展,更不能忽視學生人格的自主成長。我認為,必須處理好共性教育和個性培養的關系,這樣才能為社會培養所需要的人才。

參考文獻:

[美]伊恩•羅伯遜.社會學[M].黃育馥,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6: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