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心理學構建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25 05:58:00
導語:價值心理學構建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價值心理學的構建以李德順關于價值意識和價值觀念的哲學研究成果,與法國精神分析大師拉康關于能指(象征)語言與人的心理潛意識內在關聯的研究成果相結合,旨在探究價值邏輯與心理潛意識(無意識)欲望這兩套話語體系之間的契合點,揭示人的心理靈動在不同層面的運演現象及其法則,將人類認識王國的理論成果與人的心理現實對接,實現大腦(思維)向心靈的轉換,實現價值心理學對現代人生科學的執導,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關鍵詞:價值心理學;價值邏輯;心理潛意識
Abstract:IdeologicalpsychologyowesitsconstructiontoacombinationofLiDeshun’sphilosophicachievementsinideologicalconsciousnessandideologicalconceptionwithFrenchpsychoanalystLacan’sresultsfromstudiesoftheinternalinterrelationbetweenlanguagesignifierandhumanpsychologicalsub-consciousness.Thistheoryaimstoexplorethecoincidingpointbetweenthetwolinguisticsystems,ideologicallogicandpsychologicalsub-consciousness,andrevealtheoperativephenomenaandrulesofhierarchicalactionsofhumanpsychologytoassociatetheoreticalachievementsofhumanobservationtotheirpsychologicalrealityandrealizetheguidanceofideologicalpsychologytomodernscienceofhumanlife.
KeyWords:ideologicalpsychology;ideologicallogic;psychologicalsub-consciousness
自古以來,關于人的認識活動所遵循的概念、判斷、推理邏輯與人的心理現實及其靈性活動(或心理靈動現象)的研究,似乎總是在兩重世界進行,思想認識活動的成果與心理生活的經驗事實總是“兩張皮”。價值心理學的構建,是以李德順關于價值意識和價值觀念的哲學研究成果,與法國精神分析大師拉康關于象征性語言符號與人的心理潛意識內在關聯的研究成果相結合,旨在探究價值邏輯與心理潛意識(無意識)欲望這兩套話語體系之間的契合點,揭示人的心理靈動在不同層面的運演現象及其法則,將人類認識王國的理論成果與人的心理現實對接,實現大腦(思維)向心靈的轉換,實現價值心理學對現代人生科學的執導。這將是一項具有重要實踐意義的創新性事業。
一
李德順的《價值論》,是一種以主體性為核心內容的研究,由價值的本體論研究、價值的意識論研究和價值的實踐論研究三部分構成。價值本體論立足于對主體與客體雙向對象化關系“客體主體化”與“主體客體化”的認知,同時立足于馬克思關于人通過生產交往活動滿足需要所遵循的兩把尺度,即任何一個種的尺度(客體的尺度)與內在的尺度(價值尺度)的理論,對價值的本質及其價值的類型進行本體的闡明;價值意識論著重對價值觀念意識及其基本形式信念、信仰與理想的內容、特性和功能的研究,對價值評價活動、價值事實評價標準與社會評價進行深入研究;價值實踐論著重對真理原則與價值原則及其實踐邏輯的論證和在社會歷史活動中的具體運用,針對價值沖突與當代文明的焦點難點問題做出自己的解答。《價值論》無論就其整體還是就其三部分的分層論述而言,都體現出了其客觀真實性,價值意識分析和描述的合理性,實踐邏輯的辨證統一性,整個體系的嚴謹性。其突出的特點是:建立在馬克思社會歷史觀堅實的實踐邏輯基礎之上,從人的現實生活實際需要出發,從人的生產交往活動出發,解釋人的生命活動;通過主體人自身(身體)、語言、思想、行為(實踐)同外部世界與內部世界的關聯,揭示了以價值意識為核心內容的主體性事實、價值事實,并已形成完整而嚴密的價值邏輯思想體系。從精神分析學的角度看,它在觀念意識層面揭示了人的精神裝置結構系統和動力機制。這不僅僅是一部價值哲學著作,而是營造了一個宏偉的精神家園的藍圖,為人們從價值觀念意識層進入心理潛意識深層探究人的心理現實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哲學的真諦用一句通俗的話說,就是要將對世界的整體關照落實到人身上,并引導人進行反思性的自我關照。李德順的《價值論》力求以科學的認知為前提,以合理的價值判斷為依據,這對人們觀察社會歷史活動及其價值評價是非常有力度的。但是,這個理論體系對自然、歷史的整體關照落實到現實的個體的人身上,還需要從價值觀念意識層面結合心理現實——結構(規定性)和動力機制作進一步探究,并使其趨于完善。如《價值論》指出價值的根本特性在于它的“屬人性”或“主體性”特征,換句話說,“主體的尺度就是價值尺度”[1]。這個價值以主體人自身為尺度的原則在觀念意識層面有了清晰透徹的表達,還需要一以貫之地運用到揭示個體人的心理現實(尤其是潛意識欲望的把捉)當中來。再如,人的信仰是人的價值觀念意識的核心內容,《價值論》在概念上做了合理的解釋和邏輯的展開,但還沒有把信仰看做為人的心理現實的精神實在。因此,理性的信仰已涉及,而信仰的理性或信仰的真理問題還沒有涉及。又如,主體人意識到的需要與心理潛意識欲望是什么關系還沒有得到說明。人的心理悖論,有價值觀念意識層面的,有心理潛意識(無意識)的,價值觀念意識層面的想要與心理潛意識(無意識)欲望之間,往往就是矛盾、沖突與對立的。這些問題都需要在價值哲學與心理學的融合中去尋找答案。
一句話,李德順的《價值論》作為一個藍本,作為精神意識活動的前裝置、前結構系統,去引導現實個體的人認識自己——從觀念意識層面深入到心理層面進行反思性關照,還需要深入地探究下去。
二
弗洛伊德把心靈比喻為一座冰山,浮出水面的是少部分,代表意識而埋藏在水面之下的大部分,則是潛意識。從弗洛伊德的第一地型學無意識—潛意識—意識;再到發展為第二地型學本我—自我—超我,無非是要論證人類本性是無意識的本能沖動,從而根本否認意識(理性)自我在人類內心世界的中心地位。
榮格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基礎之上,揭示了人的原始意象——集體潛意識(即與生俱來的知覺、情感、行為等心理要素),他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比較而言,如果說弗氏首先揭示并最看重動物向人類進化過程中的生物因素的話,那么,榮格則更加關注人類遠古祖先群居生活原始意象發展變化過程中流傳下來的文化因素在人的心理活動中通過象征表達出來的潛意識欲望。
繼弗氏、榮格之后的法國精神分析大師拉康,早期通過人的“鏡像階段”的無意識主體或說話主體發生學研究,中期著重從鏡像開始的想象界、象征界、呈現的實在界及其三界的連接和結點的拓撲學共時結構研究,晚期落腳點在“癥候”的研究。用一句話概括地說,拉康始終沒有離開一個目標——這就是要推論出主體無意識心理結構怎樣生成以及能量或動力機制究竟是怎樣交互作用的關系,并由此捕捉人的潛意識欲望,扭住心靈的扭結——試圖說明主體人的身心結構與生物力比多驅力和自我驅力(象征語言驅力)作為無意識欲望動力機制之間交互作用的客觀存在狀態。
一個無爭的事實是,揭示人的心理,一是生物因素,二是文化因素。從人的心理事實來看,作為有生命的自然肉體的個人,其生物因素及其能量推動他進行活動,這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兒童從鏡像階段就開始通過學習能指語言進入身體,構成內部世界的能指之網(或稱語言之網),這就開辟了人的理想化自我形象和理想價值目標。拉康接受了弗洛伊德的力比多見解,在他看來,能量是由“生物內驅力力比多”與“自我力比多”即語言文化內驅力兩種。對于人的心理事實的結構與能量的關系,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精神醫學博士叢中教授打了這樣一個比喻說:“能量如流水,結構如渠道。能量本來是沒有目的的,具體流向何處,也不全是因果決定論的;結構給能量的流淌提供了現實的可能性,能量仍然可能不按照結構去流淌。”心理結構與能量活動如此晦暗不明,我們如果沿用在觀念意識層面那種認識論的概念、判斷、推理邏輯及其實證科學來表述人的心理靈動現象,的確是鞭長莫及。
三
回顧一下歐洲哲學近代、現代、當代歷史,拉康在精神分析學所取得的巨大成果,不僅在于他繼承了弗洛伊德和榮格精神分析學,還在于他很幸運地借助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的語言哲學轉向的研究成果。拉康精神分析學的一大特點,就是將說話主體的語言總是看作為象征語言,并借助于象征語言的言說道出人的心理秘密。他說:“象征是通過想象的什么樣的中介而左右了最為隱秘的人的結構”[2]。他常用莫比尤斯紙帶表示能指與所指、意識與無意識二者之間的關系。20世紀60年代初,拉康著重進行從鏡像開始的“想象界”進入“象征界”和在象征通過想象如同在夢的“第一過程”呈現的“實在界”這樣一個“三界結”拓撲學共時性結構研究。他認為構成自我存在的那張網絡就是象征性語言符號之網。“由語言連續認同建構起來的自我,是一個像洋蔥頭一樣撥開來的空無。”轉引自黃作《不思之說》,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頁。拉康正是依托索緒爾的語言學揭示語言與言說中的象征與想象,以捕捉主體無意識欲望。
索緒爾理解的所指(概念)與能指(音響形象)是對應的,是通過概念和音響形象(聲音和形象的“心理印跡”)的結構性關系揭示人的心理功能。而拉康對所指與能指進行了倒轉(翻轉),突出能指的地位和功能,強調能指的至上性。拉康的能指語言以聽到的語音為基礎,進而把能指視為語音作用下的一種心理痕跡或感覺表象。他稱能指是一種“可以聽得見的設備或材料”。能指把自己掏空,移向其他能指,而其他能指同樣是一個無,在無無相關的能指鏈中構筑起不是自身的在他處的存在。就是說,意義與主體均形成于語言象征域的能指鏈滑動中。他認為能指“并非一種無休止的移動,意義正是形成于特定的能指與能指的縫合點(pointsdecapiton)上”[3]。換個說法,自我意識主體操控語言在觀念層面說話與無意識欲望在能指鏈(一能指與另一能指的差異性造成一一不對應)中滑動的這么一種關系,像夢一樣以隱喻(“以一個詞來替代另一個詞”)和轉喻(“詞與詞之間的聯結”)的方式表達人的無意識欲望,即無意識欲望以扭曲的或改頭換面的方式將人想要的東西表達出來。拉康認為,我是一個他者,自我是由他者的連續“認同”或“替代”構成的。無意識欲望的對象是他者的欲望,而欲望的對象又總是對象的缺失。所以,在自我意識觀念層面想要的東西,并不是他真正欲望的對象。這在臨床精神分析過程中,常常表現出患者與分析師捉迷藏。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分析師總是通過來訪者的“表演”,捕捉到隱藏在說話主體背后的無意識欲望,以便于鑒別診斷、對癥下藥和進一步做心理治療。在精神分析過程中,分析師常誘導性地發問:“您究竟想要什么?”其實,分析師的意圖并不在于來訪者在觀念意識上覺得自己想要什么,而是通過來訪者的“言說”,審察其“話外之意、弦外之音”或“按圖索驥”。通過能指語言鏈的滑動、斷裂、身體動作如眼神等做出的情緒、情感反應,捕捉來訪者真正的無意識欲望。分析師就是這樣把捉主體意識到的需要與無意識欲望相遇的“縫合點”的。
拉康不是一個哲學家,不過他終生都在談論近代哲學以來的一個哲學核心問題,即主體問題。一方面,他厭惡任何“我思”形式的主體;另一方面,他又提出了一種別樣的主體,無意識主體或說話主體。自笛卡兒開始,主體問題就與精神結下了不解之緣,為了保持精神的純粹性,哲學家們不得不努力防止精神或心靈的任何形式的質料主義化,試圖在意識虛無化或思維純粹化的基礎上實現主體的實體性。拉康正是要引入一種質料主義或唯物主義的主體觀。與素樸唯物主義不同,其依據不在于外界的影像如何刻入白板似的心靈,而在于語言能指如何構成主體的無意識。能指是一種語言的質料或材料,一種可以聽得見的材料,在人類主體的幼兒時期,它們就已深深地進駐到了身體之中,主體的無意識在其基礎上形成,主體的“思維”則受制于它們的活動法則。主體不再是任何形式的思維主體,而是作為能指的主體,他作為一種功能存在,他說話,即“我用我的身體說話”。拉康關于“我用我的身體說話”是指無意識主體、說話主體,同時包含了一個不言自明的前提,人同時用自己的物質實體——自我肉體說話,否則,脫離了自我肉身能指怎么進駐身體呢?這就是說,人有一個無意識主體進駐身體,還有一個自我意識主體進駐身體。換句話說,這里所說的身體是指一種能指的構造物,同時還是能指構造物進駐的物質實體——人的自然肉體組織。
由此,我們提出的問題是:拉康一方面厭惡任何“我思”形式的主體,另一方面,他又提出了一種別樣的主體,即無意識主體或說話主體。那么,“我思”形式的主體與無意識主體(或說話主體)之間到底是怎樣的關系?在這個重要的關節點上,拉康并沒有做出合理的解釋,相對于他所揭示的無意識主體而言,他厭惡任何“我思”形式的主體,也就是厭惡任何運用概念、判斷、推理形式進行理性思維活動的主體。這就是說,他的理論也有缺失,同樣需要后來人去完善它。四
以上從李德順的《價值論》——一種主體性研究,在價值觀念意識層面對其所取得的成果與缺失進行了粗略的認知與評價,而后轉入到對拉康承繼并發展了弗洛伊德和榮格的精神分析學,特別關注他通過語言哲學轉向的成果揭示能指語言(象征性)符號之網,捕捉人的心理潛意識(無意識)欲望的精神分析活動。我們的目的在于說明:人類社會思想認識活動所遵循的概念、判斷、推理邏輯及其實證科學與通過語言哲學轉向的文明成果揭示人的心理現實及其靈性活動現象——在這里我們尤其關注李德順的價值邏輯作為精神意識的前裝置、前結構及其動力機制解釋人意識到的本性需要,與拉康象征語言通過隱喻與轉喻的方式所表達的心理潛意識(無意識)欲望——這兩套話語體系之間到底是什么樣的關系?人們常說的人的客觀需要與主觀心理上的“想要”如何區別開來?它們之間是怎樣地內在關聯?象征語言通過隱喻與轉喻的方式所表達的心理潛意識(無意識)欲望,那些斷裂的碎片作為間斷性的東西,背后能否揭示出并捕捉到隱喻邏輯的連續性、乃至找到科學的隱喻邏輯依據來支撐?能否探明我們人的心理靈動在潛意識不同層面的運演現象及其法則,從而為人們認識自己展示一條思想(即思維與想象)的進路?若是用更通俗的話語展開來表述,就是:價值觀在人的心理意識中是如何結構、在人的價值判斷與選擇中如何發生作用的?為什么說價值的根本特性是主體性特征,即價值是以主體人自身為尺度?它與人的事實認知意識有何區別與內在的關聯?如何指導我們人的生活實踐?價值觀與人的潛(無)意識之間是什么樣的關系?“價值以主體人自身為尺度”在人的潛意識中以什么方式表達出來?價值主體性與無意識主體間性能否融通?如何融通?路徑何在?根據是什么?
進入人的心理空間,很多心理現實的靈動現象的確借助于象征語言來描述更易懂些。譬如,人們常說做夢是心里想,這些在心里自動呈現出來的,一定表達著自己心理潛意識(無意識)欲望,并總是以改頭換面的方式即(隱喻與轉喻的方式)表達出來。當一個人處于正常的狀態下,比較難以窺見潛意識的運作,這時,夢是最好的觀察潛意識活動的管道。在罹患精神疾病者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潛意識的作用非常得尖銳,例如無法解釋的焦慮、違反理性的欲望、超越常情的恐懼、無法控制的強迫性沖動,明顯地看見意識的力量如此微弱,潛意識的力量像臺風一般橫掃一切。現代心理學上用的釋夢、催眠、意象對話(借助于能指語言以隱喻和換喻的方式捕捉潛意識欲望)、超個人心理學借助于動態靜心—工作坊或其他方式方法所誘導出現的冥想活動過程等等,能將人的潛意識(無意識)層面的東西展示給自己看。這個“看”就是用內視的目光或環視的眼睛(梅洛•龐蒂語)去觀察、體悟自己生命的存在狀態,從而達到身心靈的深度覺解與整合。我們有學者在動態靜心進入冥想過程時深深體悟到,進入深度空間時,觀察者與被觀察者融為一體直接變成“參與者”了。認知的思辨邏輯主體這時雖然退到臺后去了,但是它卻仍在觀察、審視、記錄著潛意識欲望主體的活動。這些,尚待哲學與心理學的融通來進行跨學科的學理證明和身心靈整合的特殊經驗來證明。
在理論探索與實踐活動中,我們已經看到哲學家、思想家一定要深入到人的心理深度空間,為人們認識自己進行反思性自我關照,找到切實可行的思想(思維與想象)進路,并有合理的理論支撐與人們生活經驗(包括特殊經驗如身心靈整合)的檢驗與實踐證明。西方哲學界的語言哲學轉向,如胡塞爾的存在主義及其內部時間現象學;海德格爾的生存哲學揭示存在者的前結構;梅洛•龐蒂的知覺現象學揭示人自身的看法和體驗乃至“世界之肉”——用內在環視的眼睛來看;維特根斯坦從前幾十年哲學邏輯結構而后不自覺地進入邏輯解構,又“忽然想到”二者的結合;哈貝馬斯對現代性的揭示以及對交往主體間性理論(引入主體間性交往的語言中介作為第三者)的貢獻與缺失(忽略概念語言邏輯主客體對象關系);雅斯貝爾斯從生物醫學醫生到精神分析心理醫生再到哲學王國成為哲學家,進入哲學與心理學的高度融合狀態。這些都為我們從價值哲學—心理學—身心靈高度整合提供了非常好的鏡鑒。雅斯貝爾斯在他的代表作《大哲學家》中這樣評論康德“三大批判”思想活動的四條主線說:“如果談論主體意識、行為、想象力時,他講的就是‘心理學’;如果談論的是統一性、形式和內容、判斷、有效性,他講的是‘邏輯’;如果他講的是認識的前提、經驗的可能性條件、預先認識和起草對我能夠做到的事情的認識,那么他講的就是‘方法論’;如果他談論的是刺激主體的物自體,在內感知當中的自我情感,那么他講的就是‘形而上學’……這四種表達方式不是互相協調的并且不是互相陌生的。對于先驗思想來講任何一種表達方式同時意味著另一種表達方式。”[4]我們構建價值心理學是跨學科的基礎理論研究,正是把價值邏輯、心理學、方法論與形而上學這四個方面有深度地結合起來。首先,從認識論的角度通過“重新認識你自己”的反思性思維方式,了解自己的認知意識與價值意識的邏輯結構及其動力機制系統。其二,借助于哲學轉向的文明成果,在心理領域借用拉康發生學的和能指(象征)語言通過想象而呈現實在界的方法來揭示并描述心靈現象。其三,針對有心理問題與有精神障礙的來訪者,可采用臨床心理治療或身心靈整合等方法。而貫徹始終的是,哲學形而上學對世界的總體關照落實到現實的活生生的人身上。
如今,人們通過科學隱喻的邏輯特征研究,揭示人的心靈結構秩序及其用語言不能表達的價值意義——潛意識欲望,甚至已經在進行隱喻計算的語料庫研究和建設。有充分的理由說,這是人文科學發展值得特別關注的新動向。隱喻是直接認同,邏輯是深層次擴展;隱喻訴諸想象,邏輯訴諸規則;隱喻追求獨特性和生動性,邏輯追求嚴謹和雄辯;隱喻重于創造,邏輯長于說明;隱喻閱讀依賴文化背景和個體生活經驗,邏輯掌握則依賴專業知識的學習和應用。參閱哈貝馬斯《現代性的地平線——哈貝馬斯訪談錄》,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99-201頁。隱喻思維方式既沒有邏輯語言的抽象,也沒有科技程序的冷漠,而是超越邏輯,對事物另外視角的深層次理解和求索,其創造、代替、表達及模式等作用,越來越以一種豐富性、內隱性及不可窮盡性等特征,使心理學流溢出民族文化品性。在心理學領域中,隱喻以其人性化語言,拋開嚴格的科學化語言界定,鮮明地表達人類對自身心靈、對生命的直接感受,使原本深奧的科學理論平易近人,使冰冷的邏輯訴求充滿溫情,也使缺失生命力的科學世界抹上一道生命色彩。
總之,以上我們稱之為人的心理現實及其靈性活動現象(或心靈現象),一直是西方哲人智者詫異和探討的人的意向性對象或現象。人的意向性已成為西方哲學本體論、認識論、倫理學、認知科學、人工智能、計算機科學和語言哲學等多學科共同關注的一個蔚為壯觀的研究領域。最為明顯的是,意向性、心理內容、表征、意義這些原來為不同學科專門研究的問題現在合而為一,變成了一個幾乎沒有區別的問題。人們不僅試圖建立關于各種意義的統一的意義理論,而且試圖建立至于意義、意向性、內容的統一理論。我們一直在謀求搭建一個融通中西傳統文化—科學與人文—真理與價值—身心靈整合的平臺,這本身就是一個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的高端文化建設與交流的平臺,期望在交流與碰撞中實現優勢互補。其核心理念是“倡導并堅持以人為本的的科學發展觀,在科學與人文的高度融合中營造人的精神家園”。我們的著眼點和落腳點放在價值觀—心理學(尤其是精神分析心理學)—身心靈整合的研究與現實生活應用上,學習、借鑒并運用跨學科前沿研究成果并逐步形成高端文化拳頭產品,探索出價值觀教育疏導、心理輔導與身心靈整合的新路子,真正把價值心理學對現代人生科學的執導落到實處,這是我們從心靈深處發出的最強音,也是和世界文化建設的走勢大體相一致的。
五
此項研究及前沿研究成果形成高端文化拳頭產品,通過文化公司的中介作用應用于社會生活,這將是一項具有重要實踐意義的創新性事業。
首先,從個體的角度講,其實踐意義在于“認識你自己”,從觀念意識層面深入到心理潛意識,力求對人性的深度覺解。使自己成為衡量一切生活關系的尺度,按照自己的本性需要來安排生活與事業,才能不斷提升“自我的境界”。依照認識你自己的方式去認識你所面對的每一個對象,從而真正做到通達人性、覺知人心。這樣做了,對于弘揚人的主體性、轉換思維方式,即由實體性思維方式向關系性思維方式—實踐思維方式轉換、在科學與信仰的統一上營造和守望自己的精神家園;學習實踐儒、佛、道等傳統文化,明心見性,開悟見道,從而實現身心靈深度整合,都具有重要的現實生活實踐意義。實踐證明,通過價值觀疏導與心理輔導為核心內容的系列講座與對話交流,敞開了一條從價值觀念意識深入到潛意識認識自我的思想進路;通過科學心理學的路子對有需要的對象進行感覺統合訓練、臨床心理治療,可以實現身心靈的整合;通過超個人心理學的路徑,讓有需要的對象進入身心靈整合課堂,了悟生命現象、覺解生命成長過程,釋放壓抑、進入心理平靜和諧與喜樂狀態,甚至趨向鏡智圓融境界。
其次,從社會、團隊組織與家庭的角度講,其實踐意義在于:
從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的角度講,它對促進價值哲學與心理學學術研討交流,繼而促進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融合,促進西方文化與東方文化融合大有裨益。只有融通外部世界與主體內部世界,從觀念意識深入到心理潛意識,將價值論與西方、東方(尤其是中國)哲學文化研究前沿成果和心理學前沿研究成果融匯貫通,才能揭示人作為活動主體的主體性事實、價值與價值評價事實、心理事實(或心理現實)。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這種融合可以大大促進精神病理學的深入研究;大大促進心理咨詢、心理治療水平在理論與實踐的深度結合;這種理論與實踐的深度結合,又為創新心理治療方法拓展道路。
價值心理學的學術研討交流與平臺的搭建,可以大大促進黨的理論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創新。在營造和守望人的精神家園的活動中,切實把我們黨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落到實處。
在社會實踐活動中,以價值哲學與心理學為主的并擴展為跨學科的學術研討交流活動,可以形成價值觀—心理學—身心靈整合系列課程這樣的高端文化拳頭產品,并將學術研究前沿成果隨即納入系列課程。系列課程可以根據不同對象的實際需要增減內容。高端文化拳頭產品的形成,可以直接通過文化公司或其他中介推向社會、市場,使其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得到充分實現。
[參考文獻]
[1]李德順.價值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76.
[2]拉康.拉康選集[M].褚孝泉,譯.上海:三聯書店,2001:1.
[3]張一兵.不可能的存在之真[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227.
[4]雅斯貝爾斯.大哲學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389-390.
- 上一篇:物價局科學發展觀活動工作方案(縣)
- 下一篇:科學范式意識研究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