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課程教學改革論文
時間:2022-12-05 10:08:31
導語:素質教育課程教學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美國文學簡史》以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文學涵養和人文素養為目標,著重介紹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的重要哲學思潮及應運而生的作家作品,旨在讓學生通過對原著作品的閱讀和分析,對美國文學主要體裁的特征、美國文學各主要歷史發展時期的文學特征有一個概觀了解。通過在課堂教學中優化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讓文學課程發揮其作用,成為提高學生理解與欣賞英語文學語言的渠道,從而使學生養成對英語的敏感性,提升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培養學生的獨立分析問題和批判性思維的能力。
[關鍵詞]《美國文學簡史》;優化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法
《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規定:“文學課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通過閱讀和分析英美文學作品,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及文化的了解”。《美國文學簡史》在介紹美國文學發展史的同時,精選美國文學史上重要的作家和作品,涉及小說、戲劇、詩歌、散文四類文學體裁,旨在讓學生通過對原著作品的閱讀和分析,用不同的批評理論解讀文本,培養英語語言思維能力,形成一定的英語思維習慣。通過這種方式,提高文學鑒賞水平,了解并初步掌握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學精品,了解美國文化生活全貌,拓寬知識面,培養對英語語言文學的興趣,提高文化修養和人文思想的認識,更好地掌握英語語言文學。然而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文學課程大多備受冷遇。較之聽、說、讀、寫、譯等專業基礎課,文學課程往往被學生輕視和忽視,認為是“無用”的選修課。如何讓文學課程發揮其作用,成為提高學生理解與欣賞英語文學語言的渠道,從而養成學生對英語的敏感性并最終達到培養人文素質和文學涵養的目的,是本文所要探討和解決的問題。
一、做到文史結合
文學史與文學作品同樣重要,只有把這兩者放在同樣重要的地位上,才能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美國文學的經緯,理解作品的精髓,領會作品的內涵。作品是在一定的時代背景和社會語境中產生和形成的,沒有一部作品能完全離開作者所在的歷史、經濟、政治、文化背景。不把文學的發生、發展及演變過程放到一個大的社會背景中去探討,就很難把握文學發展的規律,更難以透徹理解文學史中的各個作家的創作思想、創作主題、創作題材及創作風格,難以領會文學作品中深刻的社會意義及強大的藝術感染力。為了使學生能較清晰地掌握文學史的脈絡,把美國文學劃分為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等不同流派。在閱讀文學作品時,要注意文史結合,才能更透徹地理解作品的內涵和作者的意圖。例如,在讀愛倫坡的作品時,我們要結合浪漫主義的特征,了解什么是浪漫主義以及它的起源和發展情況等。在讀馬克吐溫的作品時,我們要了解現實主義作品的特征,在此基礎上才能思考作品如何表現現實。同樣,在讀索爾•貝婁的作品時,我們必須要了解現代主義關注人的精神需求的特性,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中人物的異化和隔離。總之,只有把文學作品與文學史結合在一起,發揮哲學思潮和流派統領作用,才能使學生宏觀把握階段和內容,體會作品的涵義。
二、增加后現代文學作品
后現代主義文學是后工業化時代的產物,與這個時代的科學與哲學的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我們對目前市場上流行的美國文學教程的使用教材做了調研,發現大多數教材都止步于20世紀上半葉。這些教材把重心放在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時期的文學作品,對20世紀70年代以后的后現代主義文學作品的闡釋不夠深入和廣泛。事實上,后現代主義文學在文學史上至關重要,極大程度上推動了世界文學的發展,對豐富世界文學的內容、促進文學創作的多元化和現代化起到重要作用。后現代主義文學在現代主義文學的基礎上產生,與現代主義文學有一脈相承的聯系。它既是對現代主義文學的繼承與發展,又是對它的背離與超越。后現代主義文學是一種旨在表現差異性、開放性、多義性的文學,利用元小說、語言游戲等方式表達不確定性的創作原則。它反對事實密度,主張打破所有限制,模糊虛構與現實、藝術與生活的邊界,試圖通過語言建構一個無選擇性、無中心意義、無完整性世界。作為一種沒有中心的文化思潮,后現代主義具有容納百川的氣宇,這種包容性使后現代主義文學內部流派眾多,各種思想觀點異彩紛呈,出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主要文學流派包括存在主義文學、荒誕派戲劇、新小說、垮掉的一代、黑色幽默文學和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盡管后現代文學的流派紛繁雜沓,但經過細致的梳理和比較,可以發現后現代主義文學具有荒誕性、懷疑性、虛無性、游戲性、虛構性、哲理性等共同特征,具體表現為文本不確定性、語言實驗和元小說特征。后現代主義反本質、反規律,否定作品的完整性、同一性、確定性和規范性,提倡打破一切中心、秩序與規則的限制,主張文學的多元性、開放性、相對性、多義性和零碎性,代表著一個時代的文學發展趨勢和潮流。總之,閱讀后現代作品對于理解時代特征和文學發展的趨勢至關重要。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該補充相關作品,以滿足學生對了解美國文學現狀的需求。
三、利用不同理論解析文本
美國文學課程的教學不能僅僅止步于了解文學發展史和作品情節內容,而是要培養在文學理論的指導下解析文本的能力。文學理論是解讀文本的鑰匙,我們在引導學生賞析文學作品的時候,要結合各階段的哲學思潮和文藝理論來進行解讀,利用俄國形式主義、新批評、現象學、結構主義、后結構主義、解構主義、女權主義、心理分析、馬克思主義、新歷史主義/文化唯物主義、接受美學、后殖民理論、少數族裔話語、同性戀理論、敘述學等不同的理論闡釋作品,探討作品的作者、讀者、文本和世界等問題,挖掘作品更深層、更豐富的內在涵義,達到提升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培養學生的獨立分析問題能力的目的。我們可以結合文本的不同特征,利用不同理論視角切入文本,甚至可以利用不同理論來解讀同一文本。例如,在講解霍桑的代表作《紅字》時,我們可以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女性主義批評理論、新批評、讀者反應批評、解構主義等多種理論解析這個文本,不同的理論視角給我們展示迥然不同的文本世界。通過這種方式,一方面能夠讓學生更深入地領會作品富含的豐富信息和獨特魅力,提高鑒賞能力;另一方面,能夠向學生展示文學研究的方法,擴大學生的視野,培養他們的多重思維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正如胡泓所說,用文論來指導文學選讀課的教學,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方法論的熏陶,對于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將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兼顧英語專業八級人文知識考查內容
英語專業八級考試試卷中有一項考察學生對人文知識的掌握情況,要求考生基本了解主要英語國家的地理、歷史、現狀、文化傳統,具備英語語言和文學知識。通過經問卷調查發現,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希望課堂教學中涉及英語專業八級考核的內容,因此我們在《美國文學簡史》這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要探索把授課內容與八級考試內容銜接起來的形式和方法,在兼顧美國文學史講解和美國文學作品欣賞的同時,關照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等英語國家社會和文化知識。通過這種方式,一方面完成美國文學課程教學的任務,達到提升人文素養的目的;另一方面滿足學生的現實需求,提高學生學習的動力。
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
第一,選取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調動學生自身原有的知識體系,主動探究和建構美國文學知識意義。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己查找該作家的生平、代表作品、創作背景、寫作風格等內容,做成PPT,上課的時候向全班同學做匯報。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針對學生遺漏的地方做補充,強化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引導學生就重要問題展開討論。這種方式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熟練掌握各階段重要作家的創作生涯、代表作品和寫作手法等。第二,使用多媒體、網絡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建立課堂教學與在線自主學習相結合的多樣化、立體化教學模式。同時,通過文學名著原版影片片段賞析、主題演講、詩歌朗誦、短劇表演、辯論、英語文學創作等多元形式組織教學活動,豐富教學內容。正如陳立華所說,這種方法能夠促使學生與老師互動,既避免了滿堂灌導致的學生對文學興趣的喪失,又解決了讀史與讀文的矛盾,文史并重,史料結合,學生不僅從宏觀上了解和把握了美國文學的經緯,同時還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文學欣賞水平。第三,講練結合。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訓練,學生應該能夠較清晰地掌握文學史的脈絡,對作家作品有深層的理解與見解,并能夠借助工具書對文學作品作初步的文學批評,寫出具有一定見解的文學評論。每個教學內容結束的時候,讓學生自主選取視角,就所有內容撰寫讀書心得或者研究報告。借助這種方式,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英語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及對英語文學作品的感悟性和鑒賞能力。美國文學課無疑是學習英語語言、欣賞英語文學作品、了解西方文化的一門必修課,能夠幫助學生了解美國文學的發展脈絡及文學流派的發展與變化,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批判性思維,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使其成為能直接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國際通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陳立華,王娜.讀史與讀文,孰輕孰重?———談英語專業美國文學課教學[J].外國文學研究,2003(2):140-143.
[2]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編.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3]胡泓.美國文學教學探微[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5):61-65.
[4]王霞.文化視閾下美國文學課教學的研究[J].教育探索,2011(6):50-51.
[5]吳瑾瑾,丁兆國.網絡環境下的美國文學教學———走出英美文學課程邊緣化的對策探索[J].外語電化教學,2009(3):53-57.
[6]張良紅,佘軍.高校英語專業美國文學課程設置與教學的反思[J].南通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26(1):93-96.
作者:邱蓓 單位:江蘇師范大學
- 上一篇:高職院校文化素質教育研究
- 下一篇:提升家庭教育實效性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