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學科人文教育論文

時間:2022-10-18 03:42:29

導語:初中歷史學科人文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初中歷史學科人文教育論文

摘要:人文教育是初中歷史教育的重要內容,歷史教育是高中實施人文教育的主渠道。筆者結合歷史教學現(xiàn)狀,提出行之有效的人文教育實施策略,為廣大同仁提高理論借鑒和實踐經(jīng)驗,以幫助歷史教學指明方向,力求找回歷史教育失落的人文情懷。

關鍵詞:人文教育;課堂教學;人文情懷;策略研究

歷史教育天生具備過往性傳承性和人文性,它緊密關系著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每個公民的人文素養(yǎng)對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至關重要。而歷史教學則是培養(yǎng)人文情懷的主要渠道。而當下的初中歷史教學卻忽略了人文性教育,片面追求知識傳輸和應試教育,讓歷史課堂成為考試的“演兵場”,嚴重制約著歷史教學的改革發(fā)展進程。過往的傳統(tǒng)教學方法與信息網(wǎng)絡時代嚴重脫節(jié),新課程改革盡管實施了好多年但是依然收效甚微,《課標》倡導的“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實現(xiàn)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統(tǒng)一建構”的教學目標沒有到很好落實。因此,初中歷史教學必須轉變教育理念,將歷史課程向情感性、自主性、人文性轉變,以切實推進初中歷史教學中的人文教育落到實處收到實效。

一、挖掘學科優(yōu)勢,落實人文教育

歷史是過往的事實,是人類進步的腳印,更是文化的遺產(chǎn)。歷史學科自身豐富的人文元素正是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的天然素材。教師需要充分發(fā)揮學科的天然優(yōu)勢,引導學生深刻理解歷史事件的深刻內涵,并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情感和人格品質。比如,利用歷史事件我們可以領略每一個歷史人物的人物魅力,不僅理解屈原的“以身報國”的忠孝情懷、孟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氣節(jié),也能體會“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豪邁情懷、革命先烈的“英勇頑強,堅貞不屈”的進取精神等等,引導學生見賢思齊和有選擇地借鑒吸收,潛移默化中提高了學生自身的人文素質。

二、關注專業(yè)成長,促進人文教育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自身的人文素質對學生的教育作用非常巨大。初中歷史教師要加強自身的專業(yè)發(fā)展,不斷地進行歷史專業(yè)知識的進修和培訓,要熟練地掌握信息技術教學手段,拓展教學資源為己所用,用自己的“一桶水”滋潤學生的“一碗水”,用自己的獨特人文個性和良好師德素養(yǎng)感召學生引導學生。比如,教學“鴉片戰(zhàn)爭”時,教師熟練地利用網(wǎng)絡多媒體技術剪輯影片《林則徐》的精彩片段,配合相關圖片等,形成多媒體課件,再配上音樂插曲等表現(xiàn)手法,讓學生直觀感知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時期的歷史事件,并用自己富有感情的解讀講述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對中國的影響,讓學生了解不平等外交給中國帶來的災難的史實,有效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讓學生強烈意識到“弱國無外交”的無奈,進而樹立“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愛國情懷。

三、激發(fā)參與意識,創(chuàng)新人文教育

學生的積極參與是歷史人文教育有效性的必要前提。因此,我們必須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落實好學習主體的生本地位,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和成長需求,使之真正成為歷史課堂的主人。教師首先要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讓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促進學生個性學習自主學習,并真正構建好新型師生關系。如在教授《壟斷的資本主義時代》時,課前布置學生利用網(wǎng)絡搜集與教材有關的文字、影像資料,初步了解資本主義世界經(jīng)濟危機的基本知識。新授過程中,我們利用課件將有關資本積累和社會變化的重大政策、發(fā)展狀態(tài)和改革措施列成表格加以展示,引導學生就這些問題進行模擬演講和辯論,發(fā)表自己的見解看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被調動起來,自覺地將知識內化為行動,增強學生的歷史感受,在潛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地孕育出各種深厚而高尚的情感。

四、整合教學內容,強化人文教育

歷史教學最忌諱的做法就是照本宣科,那樣的教學沒有毫無吸引力,更不談人文教育效果了。因此,優(yōu)化教學內容,整合知識元素就成為提升教學質量強化人文教育的首選做法。由于歷史知識點散亂地編排在不同單元中,學生難以形成整體感受,把握不住重難點,人文教育的效果也比較差,教師需要對知識點進行取舍整合,按照不同的主題和中心進行歸類、切割、鏈接,體現(xiàn)教育內容的整體性和層級感,便于學生輕松習得。例如,教學《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時,教師應該圍繞“革命道路探索”教學主線,將“秋收起義、文家市起義、三灣改編、開辟井岡山根據(jù)地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等知識串聯(lián)起來,形成知識鏈和要點群進行展示,學生便能一目了然地掌握了知識。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輕松形成理性認識,并正確評價工農(nóng)武裝割據(jù)的作用,進而感知中國革命勝利的來之不易。

總之,歷史教學中的人文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初中歷史教師必須正確認識其內涵和形成原因,提升自己對實施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并從四個方面開展歷史學科中的人文教育,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和升華。真正把《課標》的三維培養(yǎng)目標落到實處收到實效,為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增光添彩。

作者:佘虹德 單位:西華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初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梁仁華:課程改革與人文精神[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2年第5期。

[3]朱挺輝:初中歷史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