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高素質材料類人才探索與實踐

時間:2022-03-26 10:30:15

導語:培養高素質材料類人才探索與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培養高素質材料類人才探索與實踐

[摘要]近年來,如何建設高水平的本科教育成為一個焦點問題,學者們進行了大量的探索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然而,地方高校如何培養高素質的卓越人才的實踐,仍在改革與探索中前進。項目組在2014—2019年5年來的探索與實踐的基礎上,通過優勢學科引領和反哺教學,構建了以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為中心”的“149”模式。該模式對地方高校利用自身優勢培養高素質、寬視界、具有創新型的復合人才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地方高校;高素質人才;卓越人才;材料類;教學改革

習在黨的報告中強調: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這一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教育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中的重要地位。2018年,我國學前教育毛入學率為81.7%;小學學齡兒童凈入學率為99.95%;初中階段毛入學率為100.9%;高中階段毛入學率88.8%;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48.1%[1]。我國教育普及程度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已經是一個教育大國。地方高校群體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展過程中,成功完成了“量”的擴張[2]。我國高等教育快速完成“量”的擴張后,正積極進行“質”的升華,這時卻巧遇國際格局的重大變化,國際合作、競爭與矛盾呈現出新的趨勢。中美的貿易摩擦,表明大國正在激烈逐鹿第四次工業革命[3]。透過這些表象我們不難發現,當今國際社會發展的競爭可能具體表現為高新技術的競爭、經濟貿易的競爭、軍事實力的競爭等。然而,其本質最終歸結為人才的競爭。孫中山先生曾經說過:“治國經邦,人才為急。”同時,人才的培養是大學的立根之基,也是大學續存之源[4]。面對時代的挑戰,我國高校必須主動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挑戰,加快培養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卓越人才,提升國家硬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搶占人才的制高點。2005年,總理在看望錢學森的時候,錢老感慨發問:“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的人才?”這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這是關于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一道艱深命題。為回應“錢學森之問”,2009年國家推出“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旨在培養中國的學術大師。2018年10月,教育部了《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等文件,決定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該系列計劃,其目的是破解“錢學森之問”,實現“人才強國,教育強國”。

一、地方高校人才培養之惑

近年來地方高校在人才培養上處于比較尷尬的地位。地方高校在完成高等教育“量”的擴張使命后,是否有能力、有擔當去完成“質”的升華?以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為例,一方面,該校不是985、211學校,非一流學校,似乎無能力也無擔當培養“一流拔尖人才”;另一方面,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是全國四所電子大學之一,2018年,在全國2914所高等學校中[5],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排名位于第215名[6]。結合2018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48.1%,可以得出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生源在同齡人中排名為前3.55%(215÷2914×48.1%=3.55%)。這些數據表明,該校擁有學生中前5%的優秀資源,有責任為地方的發展和復興培養優秀的人才。是否勇于擔當培養“一流拔尖人才”責任,已經成為很多地方高校內心的迷惑。時代迅速發展,國家和社會都希望能有更多的學校能培養出“一流拔尖人才”。2015年8月18日,我國通過《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對新時期高等教育重點建設做出新部署。該部署讓我國地方高校的發展迎來了新機遇,地方高校可以利用自己的優勢資源,大力建設一流學科,培養高素質人才[7]。

二、地方高校材料類學科培養人才的關鍵問題

在“一流拔尖人才”的培養中,培養具有材料類拔尖人才非常重要。材料是人類永恒的課題,多次成為人類發展劃時代的標志。人類文明的歷史就是材料發展的歷史,材料科技水平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相關,其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尤為重要。然而,地方高校材料類學科在培養時代所需的高素質人才時,存在以下問題。1.材料發展日新月異,傳統材料類人才培養模式中教育方式單一,國內外交流欠缺,缺少協同培養意識,這導致學生交流少、視野窄、創新能力差、綜合解決問題能力弱。2.材料科學與技術的學習和創新需要較高的理論與實踐平臺,但傳統科研、教學平臺分離,學科優勢不能反哺本科教育,這浪費了大量的先進資源,本科生難以使用各類儀器設備,動手能力較差,學習缺乏主動性和激情。3.材料學科交叉性強,發展快,傳統教育受制于“大綱灌輸”方式,傳授的知識落后于時代,這導致學生為應付考試而學習,教育變成了“畢業應試教育”,產出與社會需求不符。

三、地方高校材料類學科教學改革的探索實踐

只有解決了上述問題,才能有效實現地方高校材料類“一流人才”的培養和教育。為此,近年來,我們主要進行了以下改革探索與實踐。(一)通過通過“校際協同、校內互補、校企聯合、國際合作作”四方協同教育,進行多元化教育,提高學生的交叉創新素養新素養,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材料類人才培養模式單一,導致難以培養新時代急需的高素質新工科人才。協同教育被認為是最能有效改變該弊端的教育方法[8-9]。利用多種學科的高水平教師共同參與教育,實現科研和企業相互協同,可以培養出全面發展并具有交叉創新素養的“一流人才”。本文實踐中的主要措施如下:第一,依托院士工作站、院士顧問團、重點實驗室和協同創新中心,開展大師講堂,構成廣泛的校際協同資源;第二,利用校內9個學科的優質資源,多團隊合作,開展線上線下指導,實現校內互補;第三,與金源稀土、風華高科等20多家大型企業建立產學研聯合培養和實習基地,進行校企聯合;第四,通過聘請國際專家,舉辦“國際會議”,邀請國際專家做報告和講課,舉辦大型的“諾獎院士進校園”活動,建立中德聯合實驗室,開闊學生的國際視野,提高學生的國際交流能力和創新意識。上述協同教育,結合課堂授課、在線課程教學、國際專家講學、講座報告、會議交流、會議志愿者鍛煉、企業實踐、項目創新攻關等多元化的教育與學習方法,加強了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創新素質。(二)構建科研與教學有機融合的創新育人平臺構建科研與教學有機融合的創新育人平臺,實現學科引領反哺教學的開放育人新模式。現學科引領反哺教學的開放育人新模式,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和主動創新意識通過學科引領,將學科優勢轉換為本科教學優勢,這是培養具有主動創新意識的高素質人才的關鍵。學校在專業和學科平臺建設上,利用工程認證、博士點建設和新專業的申請等契機,將科研與教學有機融合,實現平臺的雙功能化。在學科上,近年來,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通過了工程認證,并獲批材料科學與工程一流學科,材料物理與化學優勢特色學科。在實踐教學中,學校充分利用優勢學科的引領優勢,實現學科反哺教學。具體措施如下:一是通過報名和考核,每年選拔40名大一學生進入“英才創新計劃實驗班”教學;二是依托重點實驗室,構建了“卓越工程師”和“創新實訓”平臺,實現學生創新實踐訓練,讓學生學會各類儀器的使用;三是依托教師的科研項目實行“科教協同育人”教育,近三年批準科教協同項目106項;四是通過各類學術沙龍、學科競賽、興趣社團等,鼓勵和實踐了“本科生帶薪頂崗實習”,多方位激勵學生追求卓越的精神。(三)構筑了構筑了“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為中心”“面向產出出”的教育教學體系。傳統教育受制于“大綱灌輸”方式,學生是被動地學,其主要模式是強調具體學什么和怎么學。然而,社會考核學生是“學生學到了什么”和“學生能否成功勝任崗位”。可見,教學改革必須采用基于學習產出的教育模式(OBE)。在改革探索中,我們征求了用人單位的建議,收集了畢業生的反饋,組織了各年級在校學生的座談,對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大綱進行了大幅修訂。另外,實行“引進來、走出去”保持師資隊伍的先進性,使課程內容反映前沿性,這種以產出為導向的教育形式,體現了教育的先進性,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將從前的“畢業應試”本科教育,轉化為如今的“以產出為導向”的高素質創新型“一流人才”教育。

四、地方高校材料類學科教學主要經驗和成果

通過4年多的實踐,我們在探索與實踐地方高校利用自身優勢培養高素質、寬視界、具有創新意識的復合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經驗與成果。(一)以本科教育為中心以本科教育為中心,四方協同,構建了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素質創新型人才的“149”模式模式。能源法律材料電子信息物理化學加工成型理論計算計算機國際合作校內互補校際協同校企聯合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圖1“149”人才培養模式其中“1”指以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為中心;“4”指通過四方協同(校際、校內、校企、國際)開展學科拓展教育;“9”指利用9個學科(材料、能源、化學、物理、電子信息、加工成型、計算機、理論計算和法律)的優質資源,培養符合新時代需求的新人才。近3年來,本科生獲挑戰杯、節能減排等比賽獎勵360多項,獲獎學生約占在校學生人數的三分之一。其中獲創新創業國家級獎勵23項,省部級51項;67篇,其中SCI收錄50多篇;申請專利20項;獲批科教協同育人項目106項,承擔創新創業項目國家級19項,區級37項;10余名本科生獲海外訪學交流項目資助。此外,我校在本科教學實驗室進行第六屆全國高校大學生金相大賽,全國有73所高校的師生參賽,并對協同教育理念和創新實踐模式給予了高度評價。近4年,我校承辦了IUPAC國際國內熱力學會議、石墨烯國際進展會議等10余次會議,所有本科生都可以免費參會學習,并提供志愿者實踐交流機會。該類會議增加了學生與國內國際交流的機會,擴大了學生的視野。2018年10月,我校開展了“諾獎院士進校園”活動,本校有500名學生參加會議,桂林理工大學和廣西師范大學分別安排了150名學生來參會學習。上述成果充分肯定了多元化教育模式。(二)學科引領學科引領,科研反哺教學,構建了開放融合的科教創新平臺科教創新平臺,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充分利用地方大學優勢學科的引領優勢,實現科研反哺教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2015年入選廣西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專業,2018年獲批廣西一流學科(培育),并通過國際工程認證。利用這些優勢平臺,可以實現科研反哺教學。相關的探索和成果如下:第一,以本科生創新為中心,導師、研究生為主體,建立“導師→研究生→本科生←導師”的雙向指導模式,對本科生進行全過程、全方位、高效指導。第二,將工程認證學科、院士工作站、重點實驗室、協同創新中心、人才小高地、工程中心、優勢特色學科7大優勢有機融合,轉化為優質的本科教育與創新平臺資源,開展本科生的創新教育與實踐。第三,最后讓學生做到:想創新,會動手,能實現。近年來,在校本科生67篇,申請專利20項,并獲得大學生“小平科技創新團隊”榮譽稱號。(三)構筑了以構筑了以“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為中心”“面向產出出”的教育教學體系。學校修訂了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大綱。教學理論與實踐成效顯著,獲得17項教改項目、發表41篇教改論文、出版教材5部。實行“引進來、走出去”以保持師資隊伍的先進性,以前沿的課程內容、先進的教育形式,培養學生高水平的創新性思維。五、結語2014—2019年5年來關于地方高校如何培養材料類高素質人才的探索和實踐表明,利用地方高校優勢學科的引領作用,結合行業內大師、相關學科的專家、企業的骨干力量,地方高校完全有能力培養“一流人才”。人才的培養是一項長期工程,有效利用“政策導向”和“產出導向”的推動力,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8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EB/OL].(2019-07-24)[2020-01-15].

[2]王清遠,唐毅謙,葉安勝,等.“區域應用、開放協同、校城融合”三位一體高素質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19(4):42-45.

[3]大國汽車當謀百世:論燃料電池汽車和人工智能[EB/OL].(2018-04-26)[2019-12-16].

[4]楊亞輝.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是“雙一流”建設的核心內容:訪山東大學校長樊麗明[J].中國高等教育,2018(7):43-45.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名單[EB/OL].(2017-06-14)[2020-01-18].

[6]艾瑞深校友會網.2018中國大學評價研究報告.[EB/OL].(2018-04-27)[2020-01-18].

[7]張金山,林文雄.地方農林院校優勢學科拔尖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教育評論,2018(12):130-132.

[8]方萍.論拔尖人才的協同創新精神[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1):73-74.

[9]曾廣根,王文武,張靜全,等.基于“雙平臺”模式培養高素質材料類新工科人才的研究[J].高教學刊,2019(18):158-160.

作者:彭洪亮 伍躍華 張煥芝 徐 芬 孫立賢 單位:桂林電子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