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學位人才培養論文

時間:2022-05-22 11:00:28

導語:專業學位人才培養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專業學位人才培養論文

一、我國專業學位人才培養模式的形成及其主要特點

我國專業學位教育的發展步入快車道。截至目前,我國共設置了39種碩士專業學位,5種博士專業學位。從學位授予規模來看,專業學位授予人數大幅增加,以2012年為例,我國授予碩士專業學位198046人,博士專業學位3327人,授予專業學位人數占當年我國博士、碩士學位授予總人數的32.4%。通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我國專業學位的人才培養模式逐漸走向了多樣化。具體表現在:

(1)模式多樣化。研究生教育模式主要分為學徒式、專業式和協作式。目前,我國專業學位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有專業式和協作式。專業式又稱“教學-科研”式,指的是培養研究生過程的形式化、標準化和專門化。專業式的培養目標追求科學探索與社會服務,具有雙重性,培養過程重視教學與科研的統一,通過設立研究生院和系級研究生教育機構對研究生教育進行管理。協作式又稱“教學-科研-生產”式,它是大學與企業合作培養高層次人才的教育模式。協作式的培養目標是培養應用型高層次專門人才,培養過程強調教學、科研和生產的統一,組織管理上要求大學和企業的密切配合。由于協作式與專業學位教育的培養目標高度契合,近年來越來越為我國政府、高校和企業所關注。

(2)層次多樣化。它體現了我國對高層次專門人才需求規格上的多樣化。層次多樣化主要表現在碩士、博士專業學位的協調發展。在大力發展碩士專業學位同時,博士專業學位也獲得了長足發展。目前,我國擁有博士專業學位已經達到5種,分別為口腔醫學博士、教育博士、獸醫博士、臨床醫學博士、工程博士。

(3)形式多樣化。我國專業學位教育有全日制、非全日制兩種方式。2008年以前,我國專業學位教育以非全日制為主。非全日制即通過同等學力申請學位。2010年,我國決定在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中招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自此,我國專業學位教育逐步向非全日制與全日制教育兩種形式并行過渡。

二、我國專業學位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與成因分析

目前,我國專業學位的人才培養模式主要為專業式,輔以協作式。這樣的人才培養模式構成在一定時期內適應了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產業結構的調整,我國專業學位的人才培養模式越來越難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進行改革。人類社會已經經歷了三次科技革命,而新的科技革命正迎面而來。新的科技革命被我們命名為知識經濟,其標志包括當代科學技術的重大突破,知識急劇增長、更新,知識成為資本,智力勞動者急劇增加。新的科技革命對我國產業結構產生了重要影響。目前,我國產業結構呈現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1)第三產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逐漸提高。據統計,1984年社會總產值為12835億元,第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7.2%。2013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為568845億元,第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6.1%。相比較而言,第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上升了28.9個百分點。

(2)第二產業由勞動密集型的輕工產業向技術資本密集型的重工產業轉變。中國企業聯合會前副會長蔣黔貴認為,2003年中國重工業增長速度高出輕工業4個百分點,標志著我國已經開始由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實現資本積累,轉向資本和技術密集的重化工業階段。產業結構的變化對我國專業學位人才模式提出了挑戰。一方面,企業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急劇增長。這種需求不僅體現在量上,更體現在質上。也就是說,企業開始要求深度參與高校的人才培養過程。例如,美國的許多大型企業都設立了獨立的研究院(所),與高校共同培養研究生。另一方面,我國專業學位人才培養模式尚不適應這種變化。專業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大量培養企業所需要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但企業的參與程度低。通過專業式培養的專業學位人才,雖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基礎理論知識,但難以滿足企業對畢業生應用能力的高要求。相比較而言,協作式與專業學位的人才培養目標的契合性更好。因此,我國專業學位人才培養模式應該積極向協作式轉變。另外,我國的兩種專業學位人才培養模式均存在一定的問題。我們知道,涉及影響人才培養模式的因素是多樣的,包括招生方式、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方式、導師指導、學位論文、管理等?;谂囵B目標、導師指導以及課程設置在專業學位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性,因此本文擬對它們進行考察。當然,這些問題有些是共同的,有些則是個別的。

共同的問題有:

(1)培養目標不清。培養目標確定了專業學位的人才規格。從思想上來說,人們已經對專業學位的人才培養目標有比較清楚的認識?!秾I學位設置審批暫行辦法》規定:“專業學位作為具有職業背景的一種學位,目的是培養特定職業高層次專門人才?!比欢?,在實踐上,專業學位的人才培養目標依然比較模糊。例如,部分高校規定學生必須發表一定的學術論文,才能授予專業學位。

(2)導師指導不到位。目前,我國承擔專業學位教育的專任教師大都是擁有學術型博士、碩士學位,他們普遍科研能力較強而實踐能力較差。近年來高校有意識地從社會聘請具有高級職稱的人員參與專業學位教育的指導工作,部分地緩解了教師實踐能力差這一難題。但是,從根本上說,應該采取有效措施實現師資來源的多樣化。

(3)課程設置不合理。目前,我國專業學位的課程由一般由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兩部分組成。一項針對教育碩士課程設置的調查顯示,超過三分之二的學生認為其不合理,其原因在于課程結構和內容的理論化傾向過于嚴重。這種現象普遍存在于我國的專業學位教育中,以至于社會和企業難以認知專業學位的特點,學生的專業認同感也普遍較差。顯然,我國專業學位存在的問題是多樣的,導致其出現的原因也是比較復雜的。第一,研究生教育理念的影響。自恢復研究生教育以來,我國研究生教育的目標主要是培養師資和科研人員,其內在要求是畢業研究生必須在學術研究上有所建樹。傳統的教育理念直接影響到專業學位的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和導師指導等,導致專業學位與學術學位人才培養模式趨于雷同。第二,“知識課程觀”的影響。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系統性掌握,我國研究生教育深受其影響,表現在畢業研究生大都基礎理論比較扎實。然而,它忽視學生的經驗以及對現實的關照。反映到專業學位教育上,高校在設置課程時比較重視課程的系統性而忽視應用性。顯然,專業學位課程設置的應用性是不足的。第三,師資來源單一。我國高校的師資主要來自研究型大學和科研單位培養的博士畢業生。受培養模式的影響,他們的學術水平大都能夠經得起檢驗,也能勝任高校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然而,其共同缺點是沒有較好的實踐能力。另外,由于他們很少有在企業工作的經驗,也較少與企業有業務上的往來,因此對企業在人才規格方面的需求缺乏足夠的了解。教師實踐能力差,對我國專業學位的人才培養是極為不利的。第四,企業與高校在專業學位人才培養上的聯系不夠緊密。其中,既有客觀的原因,也有主觀的原因。客觀的原因主要有我國企業缺乏獨立培養人才的傳統。與美國不同,我國企業設立研究機構的時間較短,且缺乏人才培養的經驗和必要條件。因此,企業主導、高校派員參與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方式,目前難以實現。主觀的原因主要有利益分配不均。在采用高校主導、企業派高職稱人員參與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方式中,涉及的利益相關者主要有高校、企業和學生。就美國的經驗而言,其中的利益沖突主要表現在企業對高校學術自由的威脅。不難理解,企業的經濟邏輯與高校的學術邏輯的沖突在所難免。因此,我國企業參與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積極性不高。

三、我國專業學位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策略

由于人才培養模式與專業學位教育質量的密切相關性,因此必須對我國的專業學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調整,才能提高專業學位教育質量,更好地為我國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一是變革傳統的教育理念。我國傳統的研究生教育理念,主要基于學術學位。學術學位教育強調基礎和科研能力的訓練,為我國培養了大批的高校師資和科研人員,解決了當時我國迫在眉睫的師資短缺和科研人員青黃不接的問題。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產業結構的調整,我國急需大量高層次應用人才,即專業學位人才。專業學位教育的主要特點是重視學生應用知識能力的培養,這與學術學位教育強調科學研究能力訓練截然不同。因此,高校應該積極轉變觀念,明確專業學位教育的目標,從課程設置、師資配備、實踐基地、學位論文等方面進行落實。

二是積極轉變課程觀念。課程觀念決定著課程設置。“知識課程觀”與學術學位教育相適應,它使我國培養的研究生,特別是碩士,基礎扎實,在很大程度上承擔了國外博士才有的使命。然而,“知識課程觀”重視學科邏輯,忽視社會現實和個人的需求,難以適應專業學位教育的需要,應該轉變。因此,在考慮專業學位教育的課程設置時,應該重視學科、個人和社會三者的需要,使其統一。在課程結構和內容的安排上,一方面,應該適度擴大選修課的比例,滿足學生的個人需要;另一方面,加大應用課程的比例,為學生提高應用知識的能力創造更好的條件。

三是師資來源多樣化。目前,我國高校的師資大多由從研究型大學和科研機構培養的博士承擔。相較而言,美國高校的師資趨于多樣化,許多教師都有在企業和政府機構工作的經歷,這為美國專業學位教育創造了較好的條件。在一定時期內,我國高校的新進教師還將是研究型大學和科研機構培養的博士。在此背景下,高校應該采取有效的措施豐富他們的經歷,例如掛職鍛煉等。另一方面,高校應該積極創造條件,從企業、事業單位和政府機構招聘高職稱人員。目前,我國的部分高校已經開始著手這一工作,但進展緩慢。其中涉及的原因很多,既有體制上的,也有高校自身的,但畢竟開啟了多樣化之路。

四是提高企業的參與性。從世界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來看,企業的參與程度與專業學位教育的發展密切相關。由于企業參與專業學位教育的熱情高漲,促進了20世紀美國專業學位教育的繁榮。企業參與專業學位教育的全過程,包括招生、培養計劃的制訂、課程設置和教學、學位授予、就業等。因此,應該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我國企業的參與性。其中的關鍵問題是,協調高校學術邏輯和企業經濟邏輯之間的矛盾。首先,高校和企業應該提高認識。一方面,高校應該意識到,忽視企業的經濟利益,將難以獲得企業在資金上的支持,培養的專業學位人才也將面臨就業上的困難;另一方面,企業應該明白,高校是一種學術組織,追求學術是其內在使命,專業學位自有其學術上的要求。其次,從制度上保障企業的利益。應該涉及專業學位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包括招生、培養計劃的制訂、就業等。

作者:王現彬單位:廣西教育技術裝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