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教育思考及策略
時間:2022-07-13 04:00:33
導語:文學教育思考及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學教育,指的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相互之間,經由文學文本的閱讀、講解與接受,豐富情感體驗,獲得審美愉悅,培養語文能力,進而傳授人文知識、提高文化素養、陶冶情操的一種教育行為。文學作為一種審美意識形態一直是人類文化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總是在字里行間呼喚著人的思想情感,直指人性本身,以其豐富的詩意、情意對人的心靈進行潛移默化的陶冶,對人的精神領域進行凈化、深化和拓展。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人們越來越需要用較豐富的文學情感來調節生活的快節奏,用較高的文學修養來抵御不健康文化的侵襲,用犀利的文學藝術眼光來觀察世界。這就使得文學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越來越成為語文教育的重點,同時也成了教學的弱點和難點。在實際教學中以培養學生基本的語感和鑒賞能力為基礎,激發思維能力,培養審美情趣,陶冶崇高情操的文學教育一直沒有受到重視。因此對文學教育的真正意義要有清醒的認識:(一)文學教育承擔傳承文化的重要使命。(二)文學教育是語文教育的重要陣地,是語文教學實施素質教育、體現人文關懷的重要途徑。(三)文學教育順應了個體守護精神家園的需求,在人的精神啟蒙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接受文學教育,進行審美閱讀,使疲憊的心靈和壓抑的精神獲得全面的釋放。對個人的發展注入了原動力,也對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大有裨益。要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文學教育的地位不可動搖。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教育是服從于生存需要的教育,是一種功利性的教育,它以知識和技能教育為主,以文章為主要教學內容。修訂后的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了文學教育的重要性,文學教育卻一直沒有得到真正的理解和實施。文學教育要把“文學即人學”的理念放在核心地位,以生動的形象教育人,以豐富的情感感染人。力爭在實踐中以培養學生基本的語感和鑒賞能力為基礎,激發思維能力,培養審美情趣,陶冶高尚情操,從而體現文學教育的真正意義。實施文學教育的主要途徑與方法:
一、遵循學生身心發展階段性的特點
文學教育應當遵循基本的教學規律,循序漸進,建構一套完整的文學教育體系。文學教育從小學起就可以開始打好基本字詞認讀的基礎,培養對語文的熱情和興趣。初中階段文學教育的重點可以先放在量的積累上,必須完成一定數量的文學名著閱讀的積累,再由教師從文學意象和文學語言兩個方面入手,培養對學生的閱讀能力、鑒賞能力、感受能力和對美積極的發現及追求的態度。高中就是側重審美意識的完善和人格的塑造,可以多采用一些內涵更多元化、更富思想性的文學文本,激發學生的理性思考和思辨能力。大學則主要利用文學史的發展脈絡對已有的文學知識進行梳理整合,激發學生運用抽象思維對文學進行深層次思考的能力。
二、精心選好富有文學特質的教學內容
文學教育是以文學為載體的教學實踐活動,要以“文采”為主要標準,根據學生的審美心理和鑒賞能力,把“美”放在首位。課內的教材不妨大膽突破題材的限制,選擇一些名家的典范作品,既要重視傳統文化的解讀和體悟,又要兼顧國外的文本賞析;既要突出時代特點,又要注重跨學科意識的培養。同時重視課外閱讀的輔助作用,可以廣泛選取沒有定評、不一定是名家、不一定是名著的作品,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努力拓寬學生的文學視域,掌握一定文學史的發展脈絡,考量他們的審美鑒賞能力,提高他們的文學修養,為課堂的文學教育奠定必要的文學知識。
三、提高教師的文學素養也是文學教育得以順利開展的重要保證
教師文學底蘊的深淺、文學修養的優劣、文學態度的真誠與否在很大程度上都對文學教育的實施細節產生特殊的影響。一個文學素質低下的教師無論如何也不能擔負起文學教育的重擔更不可能給予學生良好的文學精神。因此,全面提升教師的文學功底,多給他們學習交流的機會,充分發揮了他們的中堅作用,是克服文學教育中的種種困難和障礙的有力保障。
四、善于運用文學教育的輔助手段,朗誦和課外練筆是文學教育不可或缺的兩個有效途徑
朗誦是增強文學感受力的有效方式。許多文學作品不僅僅只是在內容上吸引人,它的外在形式和音韻也能起到陶冶性情的作用,如詩句形式的整飭與對偶、聲律的和諧與變化,散文辭藻的豐富與華麗,不僅美化文學的視覺,而且豐富了文學聽覺上的感受,那合轍押韻,抑揚頓挫,節奏分明,回環和諧的音律,全面喚起讀者的生理感受。課外練筆是評價學生文學修養的有效手段。寫作不僅可以對個體的文學修養程度進行系統的評測,而且對鞏固和深化文學教育、文學鑒賞效果的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當學生有了寫作的切身經歷之后,再去反觀文學作品又會有進一步的認識和體會,獲得心靈上的啟迪。
五、建立健全有效的可操作的評價機制
“有明確可依的標準才能真正體現文學閱讀技術層面的成熟度與深度”。文學教育的評價包括對閱讀理解能力、誦讀能力及文學作品閱讀的考查等多個方面。在不能從根本上否定整個教育評價體系的時候,所要做的就是如何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來豐富和完善它,變消極、掣肘的因素為積極、激勵的動力。
六、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對文學作品的閱讀鑒賞帶有更大的個人色彩,作品的文學價值,是由讀者在閱讀鑒賞過程中得以實現的。學生閱讀的過程,其實就是發現和建構作品意義的過程。教師應當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情感、眼光、角度去體驗作品,對作品作出反應,對作品中自己特別喜愛的部分作出反應,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應,在閱讀鑒賞過程中,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這里強調的是“學生”而不是“教師”,是讓教師鼓勵學生對文學作品作出個性化的解讀,強調的是學生發現和建構作品意義的過程,而不是教師的“教”。正如《學記》所說:導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在目標、方法等方面做一些必要的提示,必要的時候也可以做一些示范,然后把課堂還給學生,放手讓他們去學,讓他們去感悟,讓他們融進作品,陶醉于其中,在“走進”與“走出”中完成與作品的對話,完成對作品的個性化解讀。
當然以上六個方面只不過是實現文學教育中最突出的環節,僅僅靠它們來實現語文教育的人文性顯然是不夠充分的。因為文學教育必須始終堅持長期教育的理念,以陶冶學生的文學修養為根本,更深層次地挖掘和探討文學的內涵,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和人道主義精神關注文學教育,用創新意識和人文精神發展文學教育,調諧文學教育的實踐步伐,把文學教育提到當下語文教育的重要位置。
- 上一篇:農機維修治理工作方案
- 下一篇:財貿辦生豬屠宰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