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院校藝術學生教育管理模式研究

時間:2022-11-17 02:47:00

導語:農林院校藝術學生教育管理模式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林院校藝術學生教育管理模式研究

藝術類學生是當代大學生中極具鮮明個性的一個群體,個性鮮明也就意味著在教育管理中會出現很多的特殊問題,“他們比較難管”成了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者的一個共同認識。如何提高農林高校藝術專業學生的管理工作水平,變難管為易管,筆者認為必須充分研究其個性特點,把握他們的優勢和劣勢,有針對性的做好教育管理工作,才能趨利避害,引導他們健康成長、成才。

一、農林類高校藝術生的特點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高等藝術教育也逐漸呈現從藝術精英殿堂走向普及化、大眾化,中國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等數十家重點農林院校都增設了藝術類專業。總體而言,與藝術專業院校相比,農林院校學生相比處于弱勢地位。

(一)農林院校專業性不強,學生缺乏歸屬感和成就感。

在經濟利益驅動和社會升學壓力下,藝術類考生急劇增加,加上許多學校原本并不具備過硬的師資力量和藝術教育氛圍,使得本就薄弱的教育教學質量和教師科研水平令人擔憂。在農林高校,不論是硬件教學設施,師資力量還是文化氛圍,都偏重于農理類,藝術專業在這里往往顯得不夠專業,在課程設置上也不盡合理,相應的教學和科研實力都顯薄弱。另外,公眾對于農林院校開設藝術專業存有認識偏頗,“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學生自然而然覺得在這里很難找到實至名歸的歸屬感,難以得到高水平的培養和訓練。

(二)農林院校藝術類學生心理壓力更大。

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為當前社會普遍關注的社會焦點問題。農林院校藝術類畢業生的處境更為艱難。和校外比,藝術類畢業生不如主流藝術院校畢業生那么走俏;和校內比,傳統大農學科專業名聲更響,新興的藝術專業更像是“菜鳥”。面對這種困局,藝術類學生的就業壓力很大,很多學生因為擔憂就業而產生心理疾患或困擾。

除了就業引發的心理壓力,還有經濟引發的心理壓力。藝術專業是一個“高消費”專業,一般藝術類高校學費每年均在一萬元左右,加上學習階段價格不菲的專業學習用具開支,花費往往超出一般專業數倍。以西北農林科大2007級學生為例,該校普通農科類專業收費是3025元每年,理工科收費是4950元每年,藝術設計(藝術類)專業卻高達9900元每年,加之專業作圖需要的計算機、畫筆、顏料、特種紙張等花費,每名學生每年平均承受近2萬元的日常開銷。農林類高校藝術生大多來自農村或者中小城鎮,許多家庭不堪重負,很難滿足該專業的高額支出。再加上不少藝術類學生追求個性張揚和自我標新立異,許多經濟并不寬裕的學生會產生自卑感和焦慮感。

二、農林高校藝術專業學生群體問題的成因分析

(一)藝術專業教育內在特殊要求。

藝術教育特別強調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注重創新和突破,倡導對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個性化的培養,學生思想活躍、敏銳而富有創新精神。但“興一利則生一弊”,藝術教學對個性化的過于尊崇可能使得學生情緒易受外界環境的干擾和影響,感性大于理性,在考慮問題時容易脫離現實基礎。學習方式的單獨化,學習內容、學習過程以及學習效果對于個性化德追求,可能讓學生形成一切從個人實際出發、包括個人才能發揮、個人利益獲取、個人價值實現等方面考慮問題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敏感唯學,崇尚自由和創新,情感豐富,喜歡無拘無束的學習、生活方式,從而容易滋生以自我為中心,以實現個人價值為取向的個人主義思想。

(二)環境外在影響。

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與環境的關系問題一直存在環境決定論和環境無用論的長期爭論。環境決定論認為,環境決定了人的思想的產生,環境的變化也必然引起人的思想和行為的變化。馬克思主義在批判環境無用論的同時,也批判了機械的環境決定論。馬克思主義堅持人與環境、教育與環境關系的唯物辯證論,既承認環境的決定作用;更強調人對環境的能動作用。教育環境包括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各類環境因素對藝術類專業學生都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受市場經濟的沖擊,社會上存在的利己主義、拜金主義、享受主義等思潮對藝術類學生影響很大,一些學生自控能力較差,辨別是非的能力不強,不具有很好的審美和批判能力,經受不住社會的誘惑,追求絕對自由主義,忽視國家、集體和他人利益,忽視他人感受和公共道德,片面追求自我個性另類發展,無視校規校紀,難以說服教育,成為大學管理工作中的難題。

三、農林高校藝術類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思路和新舉措

(一)以人為本,保護個性與教育管理相結合。

正如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談到的“每一個的發展是一切人發展的條件”,時展到今天,尊重個性,關注個性,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基本需求。在藝術類學生教育管理中,我們應堅持以人為本,尊重學生個性發展,遵循藝術教育的規律,注意發揮他們的專業優勢和創作靈感,不夸大他們的文化課程劣勢,為他們營造一個寬松、自由、關愛的氛圍,讓他們發揮自己專業的特長。樹立有利于藝術類學生成才的新的理念,要有能夠容得下藝術專業學生某些個性的雅量,從大處著眼,從培養學生做人的高度要求學生,塑造學生高層次的人格思想,增強學生高層人格思想,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創新意識,在此基礎上注意嚴格管理,完善規章制度,強化集體意識和紀律觀念教育,主要從以下五個方面加強日常教育管理工作:(1)是建立一支強有力的管理干部隊伍;(2)是管理工作要做到突出重點,強化定量管理;(3)是建立一套科學、規范、完善的管理制度,統一學生思想,規范學生行為,充分發揮制度對學生思想和行為的規范、激勵、制約、導向作用;(4)堅持公正、公平、公開,在對學生考核、評獎、評優等關系學生切身利益的工作上,工作要細,按制度辦事,做到獎得有理、罰得有據;(5)是注重人性管理,強調情感交流,最大限度地彌補和消除制度管理所帶來的不足。

(二)探索課堂新機制,內心激勵與外部引導相結合。

孟子有言“惻隱之心,羞恥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人的內心是需要的激勵的,激勵手段的使用有助于幫助藝術類學生了解他和發揮他們自身的優勢。在藝術教學中多采用個別指導和小組教學方式,有利于喚醒學生成長成才的強烈愿望,有利于激發學生“我固有之也”的資質和潛能。因此,教師、管理者要用自身的知識、能力和道德品質、行為風貌來影響和感染學生,以課堂為落腳點,融思想道德教育和藝術教育于一體,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化他律為自律,變強制為自制,通過學生的自我修養、自我教育和自身實踐,達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

(三)以職業規劃為切入點,職業規劃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

“茍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完善職業規劃和人生追求的學生更容易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更容易達到學生自我教育的目的和效果。藝術類學生的教育管理者應把職業生涯規劃作為新的切入點,通過幫助學生認清就業形勢,正確認識自我和國家、時代、社會,理性分析自身優劣條件,合理制定職業規劃來達到教育學生、管理學生的效果。

(四)改進“兩課”教學手段,創新教育管理的主載體。

思想品德課和政治理論課(簡稱“兩課”)的教學,擔負著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合格建設著和可靠接班人歷史重任。教育管理者應當針對藝術類學生重形象思維特點,與時俱進革新教育手段,加強兩課教學的創新改革。運用影視資料開展電化教學,以課堂主題辯論、演講、小組討論等豐富而生動的形式,比如結合《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學習,開展“美丑一瞬間———大學生道德建設漫畫大賽”,開展文明禮貌教育。“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以創新教育為載體,不拘形式,使“兩課”教學富于針對性和導向性,在形象感觸中引發學生對人生和社會的思考,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層次的人生追求,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和民族憂患意識,使其成為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

(五)營造人文環境,開拓教育管理新境界。

一是加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針對藝術類學生人文素質普遍較低的狀況,應適量增設文學、美學、社會學、歷史學、心理學等課程,有計劃地舉辦思想史、中國傳統文化等人文講座,開展讀書活動,弘揚人文精神,通過人文知識滲透和熏陶,幫助學生正確判斷、理性選擇,提升人生境界。二是構建高雅的校園文化氛圍。濃郁文化氛圍和諧校園環境對學生優良學風的培育和學生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教育管理者要充分利用藝術類學生的專業特長組織開展學生社團活動和各類文藝競賽,活躍校園文化,營造健康向上、高雅和諧的校園氛圍,開拓農林院校藝術類學生教育管理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