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實現中學地理教育個性化教育的路徑

時間:2022-02-11 03:12:00

導語:剖析實現中學地理教育個性化教育的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剖析實現中學地理教育個性化教育的路徑

摘要:知識經濟已經叩響新世紀的門環,創新成為通向富裕文明社會的金鑰匙。從來沒有一個時代像知識社會這樣對創新有著如此迫切的需要,從來沒有一個時代對創造力的培養有如此急切的呼喚。

傳統的地理教育將其功能定位在“知識的傳播上”。知識社會無重量經濟的飛速發展正以摧枯拉朽之勢沖刷著傳統的地理教育觀,培養創新力作為地理教育的真諦在大浪淘沙后真容初顯。個性是滋生和培育創造力的豐厚肥沃的土壤。人的個性化的充分發展。必然會提供個體更為強烈的創造欲望,更為豐富的創造機會。更為廣闊的創造空間,更富激情的創造活力。創新呼喚人的個性化的發展,人的個性化發展呼喚個性化的地理教育。

一、個性化地理教育詮釋

1.個性化教育

個性結構是多層次、多側面的,是由復雜的心理特征獨特組合構成的整體。它包括四個方面的基本特征①完成某些活動的潛在可能性的特征,即能力;②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征,即氣質;③完成活動任務的態度和行為方面的特征,即性格;④活動傾向方面的特征。如動機、興趣、理想、信念等。這些特征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錯綜復雜交互聯系,有機結合成一個整體,對人的行為進行著調節和控制。

回眸傳統的地理教育,受前蘇聯模式的影響,學校按國家下達的地理課程規格要求培養學生。過于集中統一的地理教育模式,嚴重地影響了學生的個性發展,使個性特征難以彰顯。

創新與個性是孿生兄弟。僵化、一統的地理教育行為,產生的往往是刻板、缺乏活力的個體行為模式。因此,要實現將創新力培養作為地理教育的核心功能,就必須實現地理教育的個性化。即把富有個性、創造性的人才作為地理教育的培養規格標準,注重地理教育的多樣性、個性化,使得地理教育適合學生個體發展的需要。

其實,我們通常強調地理教育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中的功能.將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的關系置于矛盾的境地。實際上,個性化地理教育觀與全面發展并不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對全面發展教育觀中個性成份的進一步張揚,是指通過地理教育使受教育者個性在廣度和深度上的和諧發展,是個性的全面、充分和健康的發展。因此。個性化地理教育觀與全面發展觀不是相互替代而是相互補充的關系。

2.個性化地理教育的價值功能

個性化地理教育的價值功能集中體現在對受教育者的創新能力培養上,并因知識社會的逐漸來臨。日益顯示出更為強大的生命力和新的意義。從哲學淵源上來說,個性作為個體的能力、氣質、性格及興趣差異的總和,它是客觀存在的,這種差異為個性化地理教育的存在提供了哲學基礎;從文化學的角度來認識。實施個性化地理教育,為文化多樣性的發展提供了豐厚的土壤,而文化多樣性則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階梯;從教育學的角度看,個性化地理教育能促進人的個性的全面充分和健康的發展,能最大限度地開發人的潛能,張揚相對于本人個性中其它成分或他人個性中相同成分占據優勢的個性成分并以此為基礎,形成具有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創造力。

實施個性化教育體現著地理教育對受教育者的深厚的人文關懷,是對我國傳統的地理教育觀念和行為的一次重要變革,是地理教育向人本教育的回歸,蘊涵著對人的個體獨特性價值的尊重。更為重要的是,地理教育復興的機遇可能就蘊藏在其中。

二、中學地理教育中的個性化教育策略

以創新力培養與個性化教育的因果關系作為邏輯起點來認識地理教育,其根本目的之一是促進中學生個性的全面充分和健康發展。因此,在進行中學地理教育的過程中實現個性化教育,對中學生創造力的培養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和功能。進而言之,學生個性的全面充分和健康發展將對中學生整個生命過程產生極強的示范、遷移和輻射作用,對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產生持久的貢獻。在地理教育中實施個性化教育的主要策略有:

1.課程設誼多元化

課程是為實現教育目標而選擇的教育內容的總和。長期以來,中學地理課程仍承襲傳統的單一、一統的課程模式。從國家到地方都十分注重制定統一的課程方案,并通過行政的力量加以推行。如此的課程模式不僅難以適應全國教育人文社會背景的區域差異,更無從談起在中學地理教育過程中針對中學生的個體特征實行個性化教育。因此,中學地理課程模式必須革新,要順應當今個性化教育潮流,以增加學生對所接受地理教育的選擇權和自由度作為出發點和歸宿,著重在下列四個方面進行改革。

(1)課程多樣化其中重要的有兩個方面,一是加強微型課程的開發,以一系列獨立或半獨立的地理專題構成若干門微型課程,形成課程菜單以供中學生按需選擇;二是重視隱性課程的開發,學校的組織、環境及師生交互作用顯示出來的教育價值都屬隱性課程的范疇。

(2)課程個性化為適應個體的能力和傾向,發展中學生的興趣、特長,建立個性化的地理課程是一項基礎性的工作。通過個性化的地理課程實現中學生的個別化和自由化學習。在這一領域,我們可采取的行動策略是減少必修課,更多地從中學生的興趣和特長出發.設置地理選修課和活動課,給予中學生更多的課程選擇自由度。

(3)課程鄉土化中學地理課程可以在全國統一的課程計劃指導下,根據本區域地理環境特點和學生特點,構建地方性課程和校本課程;或者在全國統一安排的課程中,留出一定的比例安排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課程鄉土化和校本化可以從另一種途徑來加強地理課程的個性化。

(4)課程綜合化現代學科發展的綜合化趨勢日益顯現。課程綜合化是實現中學生個性全面、充分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在這一領域,應十分強調人文地理與自然地理的交叉和融合,注重地理知識的綜合運用。例如,可通過設置以地理問題為中心的“超越學科的學習單元”課程,構建綜合化的活動課程。課程綜合化是對課程個性化的強化和補充。

2.教學策略個性化

中學地理教育的核心環節是教學過程。因此,教學策略個性化乃是實現個性化教育的主陣地。教學策略個性化主要下列三方面內容構成:

(1)班級規模小型化一般而言,小班制的教學法比大班制教學更有利于個性化教育的實現。1978年,洛拉斯等人對以往有關班級規模與教育效果的調查進行統計分析,得出結論:學生的平均成績隨著班級規模的縮小而提高,而且當班級規模達到15人以下時.其效果迅速提高。我們在中學調研過程中發現。小班化教學最受中學生歡迎。小班化教學可充分實現師生交流,發揮學員主體性,這其中蘊含著中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

(2)教學空間設計靈活化不同的教學行為和組織形式需要不同的教學物理環境,尤其是在要實現個性化教育的情況下,借助教學空間的物理設計,可把教育意圖滲透在安排好的環境中,間接地對中學生的學習發生影響。這是非常重要而又是過去我們在地理教育中所忽視的。應該把地理教室布置成一間充實的學習中心,為師生的交往、學習、研討和活動提供一個良好的空間氛圍。在設計教室時,主要考慮座位排列、走道、工作區域、設備、教具和教學材料等方面的合理安排和布置。避免以往通常采用的秧田式座位方式,代之以模塊形、方形、圓形和馬蹄形的布景,給中學生提供民主的自由的學習空間。

(3)教學行為主體化主體化的教學行為策略,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中學生的主體化.采取啟發性探索式的教學方法,避免知識的被動接受、繁瑣的練習和盲目的記憶,將中學生置于課堂活動的中心。通過設疑、提問、研討實現課堂教學的雙向和多向交流,使中學生的個性發展有廣闊空間,使之有充足的心力和機會按照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去謀求獨特的定向發展。教學行為主體化的前提是教學活動的民主化,教師要尊重中學生與眾不同的疑問和標新立異的觀念,讓課堂成為智慧撞擊和個性交融的場所。在地理教學評價上,要改變將知識掌握的數量和精確度作為唯一的標準,代之以促進中學生個性的全面充分和健康發展的作用程度作為教學評價標準。

總之,在中學地理教育中實現個性化教育,是學生創新力培養的前提和手段,是中學地理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必然,是中學地理教育迎接知識社會所應作出的應答。在中學地理教育過程中,應創設個性化地理教育的環境,提供個性化的地理課程,采用個性化的教學策略。使中學生個性獲得進一步全面、充分和縫康發展的機會惟有如此,方可使中學地理教育的發展輸入生生不息的動力.昂揚地迎接新世紀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