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憂患意識培養策略論文

時間:2022-08-27 10:07:00

導語:學生憂患意識培養策略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生憂患意識培養策略論文

論文關鍵詞:憂患意識學生培養

論文摘要: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是當前我國教育的熱門話題。學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他們健康成長的重要基礎。孟子日:“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就是說一個人或一個國家需要有一定的憂患意識。當今世界政治風云變幻,國際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如果沒有一定的憂患意識,那我們必將被社會淘汰,就完全可能在激烈的世界競爭中遭到慘敗.因此,培養學生的憂患意識,是我們當前教育教學中一件刻不容緩的事,必須從多方面進行探討。

一、新形勢下學生的憂患意識不容樂觀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步伐的迅猛加快,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大學生對艱苦生活的磨練和心理挫折的考驗尤其缺乏,“憂患意識”、堅定的“信仰”和頑強的“追求”,這些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在長輩們過于悉心的照料和呵護下,逐漸形成自私、利己、孤傲的性格,禁不起打擊和挫折,一旦喪失了家庭生活中的優越,就會帶來了不適應;家庭經濟的貧富懸殊造成的大學生活差距過大,給許多大學生的心理,蒙上了一層厚厚的陰影:大學學習方法的變化,帶來了大學生學習成績的兩極分化,對英語的要求、計算機的要求、對功課學習的要求,讓部分基礎差的學生帶來了很大的困惑:大學生焦慮程度增加,生活壓力沉重。當他們不能發散自我與環境的矛盾,加強了心理發展的不平衡性,種種心理問題的表現一一暴露出來:自我中心傾向、自卑、自我封閉、自我放任、自我沖突、自我關注過度、過分內向、孤僻、狹隘、偏執、抑郁、焦慮、冷漠等等,多種變異的人格特征也隨之展現。

二、加強學生克服困難的能力有助于強化學生的憂患意識

現代大學教育體系分科更細,專業性更強,反而忽略了大學生素質和能力的培養,使得學生適應能力顯得不足,生存和生活的能力偏低,心理素質脆弱。所以在培養學生憂患意識的同時,還要加強和引導學生如何去鍛煉自己的克服困難、經受實踐考驗的能力,這對學生在立志成才的道路上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加強軍訓教育

作為學校教育的一種特殊形式,軍訓在培養和提高學生素質方面發揮著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軍訓,學生不僅可以學到基本的軍事知識和技能,還可以學習到人民解放軍艱苦奮斗、吃苦耐勞,愛國奉獻、勇于犧牲,勇敢頑強、堅忍不拔的優良傳統:升國旗儀式也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一種重要形式,有利于培養學生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參與軍事技能培訓,更有利于學生學習軍事高科技知識,增強國防觀念;有利于磨練學生的意志品質,增強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從而為將來建設祖國、保衛祖國打下堅實的基礎。

2、創建活躍的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起著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良好的校園文化既可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又可增加各種信息的獲得。可利用外語角、信息站、專業協會、學術講座等培養學生,學校應給予及時的指導,創造一個良好的校園環境,可以活躍學生的思維和激發創新火花。

3、開拓學生的視野、拓寬知識面、增加信息量在平時的思想教育中我們要注意確立各種知識相互貫通、滲透與融合的思想。在做思想工作時應向學生及時介紹專業領域以外的國內外信息動態和進展,以及新的思想和新的技術,讓他們始終接觸新的東西,了解社會的前沿,培養他們在專業領域的遠大抱負以及潛在的憂患意識培養。

4、注意學生的個性發展

創造能力與個性發展有密切的聯系,在平時的學習中應鼓勵學生的好奇心和個性表現,個性如能得到健康的發展,創造力的潛能也就可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反之,壓抑或打擊個性的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及想象力就會受到抑制或封閉,因而我們平時的教育應該是靈活多樣、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的。對學生有偏執好的,要注意引導和保護,天賦和愛好需要有良好的環境才能發展。對學生建議常說“你能行,去試試”,不要說“現在還不是你做的事,不要想入非非”。引導鼓勵學生加強創造性思維的能力的鍛煉,也是培養憂患意識的一個良好途徑。

三、加置學生憂患意識的策略

1、要走出過去教育的誤區,樹立正確的意識觀

過去的德育教育曾出現一種偏向,就是對學生正面說教不多,對存在的問題挑明太少。比如講我國古代“四大發明”、“地大物博”,激起學生民族自豪感的同時,也應談談現代西方一些先進國家雖然沒有“四大發明”值得驕傲和自豪,但他們有些科學技術,卻遠遠超過了我國,從中培養學生的憂患意識。由此,讓學生明白只有不斷努力,才能在將來擔負起建設祖國的重任,才能為各項建設事業作出自己的貢獻。

2、設置困難和挫折,時刻培養學生的憂患意識

現在的學生在校是“花朵”,在家是“小太陽”。絕大多數孩子生活在幸福美滿之中,優越的生活條件和傳統的教育方式,使他們完全相信“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表現在學習上就是怠慢學習。并認為“勤奮學習”、“長大建設祖國”等都是喊著好玩的口號,沒有多大意義。所以,我們必須在孩子們稱心如意的生活中,有意識地制造一些困難和挫折,以磨礪他們的意志,培養他們奮發向上的精神。公務員之家:

3、利用歷史典故,培養學生的憂患意識

自古以來,越王勾踐的“臥薪嘗膽”,就因為他沒有忘記亡國的恥辱,所以才能滅吳重建自己的國家。近代的歷史更說明要有憂患意識。為什么中國能從漫長的封建社會中醒來?就是因為西方列強炮轟東方古國大門,中國人才意識到自己的貧窮與落后,才出現了、、等憂國憂民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特別是現代的中國人,改革開放前,“夜郎自大”地沉睡在老一輩革命家創建的偉業上。當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時,中國人才猛然發現:我們又落后于世界上的發達國家。如果我國再不發展,又將處于“挨打”的地位。在教育學生時,要利用這些歷史典故讓學生明白:我們如果陶醉于過去的偉業上,不求上進、不求發展,那我們必將落后于時代,必將陷入難以自拔的境地。

4、要繼承發揚愛國家、愛民族的傳統美德

自古以來,數不勝數的仁人志士為了祖國的利益堅忍不拔、忠心耿耿,維護國家尊嚴,反對民族壓迫,是愛國主義的突出表現。中華民族在倫理道德上一直倡導“國而充家、公而充私”、“精忠報國、“先公后私”的境界,從而形成了“整體一元論的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核心,既有中國特色的集體主義觀念。孫中山把這一傳統道德文化進一步發揚廣大,他認為:“凡國家社會之事,即我分內事”、“為國家效死,死重于泰山。”這些傳統思想雖然帶有時代和階級的局限,但是這種積極的普遍的價值導向意義,仍是我們現代人應去學習和繼承的。

5、要增強危機意識和憂患意識

“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些警世名言中就蘊涵著“安危”和“存亡”,時刻的警示我們要時刻建立危機意識和憂患意識,才能正確認識形勢,正確認識差距,應對挑戰。把加強學生學習和個人能力作為引導的目標,通過觀察學生對待學習以及生活的行為能力,把好的榜樣和事例當作激勵學生上進的途徑來加以實施,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危機意識和憂患意識。

憂患意識和希望同在。沒有希望就沒有優患意識,沒有憂忠意識就沒有希望。只有固步自封、自以為是、不求上進者才沒有危機感和憂患意識。危機是催人創新創業創優的最大動力,具有危機感和憂患意識的人,才會充滿希望,永遠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