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學教學改革論文

時間:2022-07-25 06:31:00

導語:林學教學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林學教學改革論文

論文關鍵詞:造林學;教學質貴;課程建設;教學改革

論文摘要:為提高造林學教學質黃,首先進行了教學條件建設,重點進行了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并加強實踐性教學和考試標準化建設,在教學中取得明顯效果。

造林學是論述森林營造和培育的理論和技術的學科,是林學專業主干課程,對學科(森林培育為自治區級重點學科)發展起著關鍵作用。在我國進行西部大開發的新形勢下,發展林業和加強生態環境建設是首要任務。我區是全國林業大省,也是生態環境建設的重點區域,因而加強該課程的改革和建設,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培養高素質的林業和生態環境建設人才,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造林學在1958年內蒙古林學院成立時開設,50一80年代基本采用前蘇聯的教學模式,80年代開始建立自己的教學模式,進入90年代后期,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化,社會對林業人才的需求和培養目標發生了很大變化,因此,對造林學教學基本條件,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需要進行全面改革和建設,以提高教學質量,培養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經過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績,在學校重點課程建設中,于2002年1月被評為校級優秀課程。

一、教學基本條件建設

1.教學大綱

1980年在北京林學院召開的林學專業教學大綱修訂會上制訂了全國統一的造林學教學大綱,我校一直參考該大綱進行教學。但這個大綱與我校的實際教學在許多方面不符,如我校已在教學中把造林和種苗分成了兩門課,教學學時安排、教學環節也有很大不同。因此,1997年我們制訂了造林學教學大綱,大綱對課程的規格、教學的目的與要求等,較好的體現了專業培養目標,課程內容既反映學科發展水平,又體現地區特點,加強了實踐性教學。之后不久,學校進行了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及課程體系的改革,根據新的形勢在2000年對造林學教學大綱又進行了修訂,修訂后的主要變化是理論教學由52學時縮減為42學時,課程設計由20學時變為1周,一周的教學實習不變。在教學內容上做了一些調整,主要是減少了一些繁瑣理論,增加了實踐性內容,使教學大綱更符合21世紀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

2.教材及教學輔助資料建設

(1)教材建設造林學統編教材(試用)第1版是在1981年出版,在1992年經修訂后作為正式教材第2次出版。該教材于1987年獲國家《內蒙古主要地區和主要樹種造林技術》,作為校內教材使用,以彌補統編教材的不足,便于學生學習。這本書立足于內蒙古的造林現狀和特點,反映了內蒙古造林事業上的最新成果和先進實用的造林生產技術,通過學習可對我區造林有一個較全面的了解,并為今后工作中解決生產實踐中的特殊問題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面隨著我區生態環境建設工程的開展,這本書也可作為生產上的參考書。

(2)教學輔助資料建設對于輔助教學資料建設,近幾年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①修訂《造林學課程設計指導書》和《造林學課程設計資料》。以前所用的是60年代編寫的,早已不符合現實,1997年依據國家和內蒙古造林技術規程,結合實際,在收集大量資料基礎上重新進行了編寫。②編寫《造林學實習指導書》。以此規范了教學實習,滿足實習需要。③收集教學資料150多冊,包括圖書、造林規劃設計、生態建設可研報告、造林規程等。為教學提供了很大方便。④購買和收集幻燈片3套(900多張)。這3套幻燈片是根據造林學教材內容攝制的,與教材配合使用,可增強直觀性,增加感性知識。⑤收集錄制錄相帶2盤,主要反映內蒙地區機械開溝抗旱造林技術和生態環境建設。⑥自制VCD光盤4張。主要反映近幾年我區開展的退耕還林工程,國家生態重點縣建設工程,沙源治理工程等的建設情況及技術措施。

以上這些輔助資料對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二、教學內容改革

1.教學內容改革的必要性

造林學統編教材,在長期使用中我們認為在許多方面存在著不足,需要加以改革,主要表現在:

(1)教材內容與實際的差異造林學統編教材是面向全國編寫的,以論述用材林的理論和技術為主。而用材林的營造適合于濕潤地區或水分條件好的立地條件。在我區主要局限在大興安嶺地區和中西部局部水分條件好的地段。我區大多數地區氣候干早、土壤貧痔、風大沙多,水土流失嚴重,無法營造用材林。50一60年代因大面積營造用材林,形成小老樹或造林失敗。所以我區是以防護林為主。濕潤地區營造用材林和干早地區營造防護林其基本理論和技術是有差別的。如營造用材林的理論中把林分郁閉作為森林群體形成的標志,森林群體的形成才能使林分穩定,抗性增強,在技術上造林密度較大;而在干早地區營造防護林時,實踐證明,結果正好相反,林分郁閉后,由于水分供應不足出現生長衰退或死亡,特別是沙地尤為明顯,所以造林時應稀植,以保持林分穩定。

(2)內蒙古地區的造林新技術、新成果得不到反映內蒙古是林業大省,在長期的科學研究和生產實踐中,創造和總結出許多先進實用技術,在統編教材中是反映不出來的。

(3)缺少有地區特點的造林技術內蒙古地域遼闊,氣候差別大,地貌類型多,不同地區造林樹種選擇造林技術措施各不相同,在學習了造林基本的理論和技術之后,結合內蒙實際應進一步掌握和了解本地區的造林技術特點,這才更有實用價值。

2.改革的內容

(1)基本理論和技術的改革以統編教材為主要參考,緊緊結合內蒙和西部地區的具體實際進行改革。主要是把講授用材林為主,改變為講授防護林為主,并兼顧用材林、經濟林等林種;造林樹種選擇上把講授喬木為主,改為喬灌草相結合;造林密度上濕潤地區和水分條件好的立地條件要以郁閉為中心,初植密度大。在干早地區為維持水分平衡,應進行稀植。并采用大行距小株距配置,使林地形成一定的徑流面積。還可以采用斑塊狀造林,避免全面造林后林地水分供應不足,而導致林木早衰或枯死;在樹種混交上以喬灌混交、灌木與灌木混交為主。混交方法上要靈活多樣,宜采用帶狀塊狀、星狀、行帶狀混交,往往灌木的比例大于喬木的比例;造林方法上把強調以植苗造林為主,改為植苗、播種和插條造林同等重要,從近幾年生態建設的發展趨勢看,在我區許多地方播種造林和插條造林占有主導地位,如陰山北部主要是以檸條播種造林為主,在沙地沙柳(或小黃柳)插條造林占有很大比重;造林季節上把以春季造林為主,改為一年四季都要重視。西部地區春季最為干早,而雨季和秋季則水分條件較好,播種造林和容器苗造林主要在雨季,在秋季可以進行插條和播種造林,這在生產中已取得明顯效果;造林的方式不僅要講人工造林,還應講飛機播種造林和封山(沙)育林(草)近幾年飛機播種造林其速度快、效率高、成本低,活動范圍大,在我區沙地廣泛開展。封山(沙)育林(草)其技術簡便、省工,更符合自然規律越來越受到重視。

(2)反映造林新技術對我區創造的造林新技術在造林學中應及時反映,如沙地飛機播種造林,機械開溝抗旱造林、針葉樹和沙生植物容器育苗造林、冬貯苗木等水造林、農田防護用材兼用林營造、經濟林豐產栽培技術、山地生態經濟溝、沙地生物經濟圈營造等技術。

(3)增加內蒙古主要地區和主要樹種造林技術的內容主要增加我區大興安嶺、石質山地、黃土丘陵、沙地、平原、草原地區的立地條件特點和造林技術特點。講述檸條、沙棘、沙柳、山杏、油松、樟子松、落葉松、楊樹等我區主要造林樹種的生物學特性和造林技術特點等。通過以上教學內容的改革,使造林學教學以全新的、有地區特色的、符合實際的內容進行教學,符合立足內蒙古、面向“三北”的需要,更符合目前西部地區開展的生態建設工程的需要。

三、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1.教學方法的改革

造林學傳統的教學方法是單一的口頭講授,學生機械的記憶。也就是常說的“滿堂灌”、“填鴨式”、“單項注人式”,這種教學方法死板枯燥,即花費時間長,又嚴重影響了學生智力的開發和能力的提高。從1997年開始進行改革試驗,改革后的教學方法大大減少了講授學時,講授學時不超過總學時的6096,采用講授、提問、討論、演示等多種教學方法,而且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進行科學組合。造林的基本理論難理解,主要以講授為主,提問、討論為輔。內蒙主要地區和主要樹種造林技術易理解、實踐和綜合性強,采用以自學、討論為主,講授為輔。經過多年的試驗,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和高度評價,取得明顯效果。

2.教學手段的改革

為適應現代教學的需要,我們在教學內容和方法改革的基礎上,積極進行了教學手段的改革,研制和開發了造林學多媒體課件。

我們采用方正奧思軟件編制,片長容量達到1200MB。以全國統編教材為藍本,結合內蒙和西部實際,以及近年來我國林業生態建設和科技發展新動態,編寫出造林學文字腳本,再將文字腳本精練制作成計算機文本,將大量照片資料精選后掃描,加工制成圖片素材,使文字與圖片一一對應,之后再進行配音解說。該課件有文字(包括表格)8.4萬字,圖片300余張及部分教學實習影像內容。

造林學課件的特點是圖文并茂,視聽并舉,感知直接,理解容易,內容豐富,功能多樣,操作方便,界面友好,容錯性強。該課件還可以進行網上虛擬教學,實現自學、自測。造林學多媒體課件的開發和應用,為實現造林學教學手段現代化邁出了重要一步,也為造林學教學質量的提高和促進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該課件在我校首屆課件展評中獲一等獎,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明顯的教學效果。

四、加強實踐性教學

造林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實踐教學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的提高起著重要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教學環節,我們從教學實習、教程設計、畢業論文三個方面進行了全面加強。

1.教學實習

造林學教學實習為一周,它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實習的時間短,內容多,又在野外,路線長。通過我們長期的調查,我們精選了路線,做到在短時間內完成多項的實習內容。我們選擇了和林縣、卓資縣、大青山、黃合少林場、蠻漢山林場等地。這些地區能夠實習到石質山地、黃土丘陵、沙地、平原等地區的立地條件和造林技術,能夠調查了解檸條、沙棘、油松、樟子松、楊樹、山杏、構祀等內蒙主要樹種的生物學特性和造林技術。在實習的基礎上要求同學寫出詳實可靠、較全面綜合論述的實習報告。

2.課程設計

課程設計是培養學生分析應用能力的重要途徑。舊教學計劃中所用時間為20學時,在新教學計劃中,課時壓縮1/3的情況下,仍安排一周的時間進行課程設計,進一步得到了加強。課程設計是在理論教學和實習的基礎上,由教師提供資料、并進行分別輔導,學生充分利用所學理論,通過獨立思考,綜合分析,寫出符合實際的設計說明書。通過這一環節,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提高。

3.畢業實習

畢業實習是學生畢業前全面綜合實習。近幾年我們積極創造條件,與教師開展的科研和生態建設規劃設計任務相結合、走出校門與生產實踐相結合。真刀真槍的作,嚴格要求,加大壓力,使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五、標準化試卷庫建設和使用

從1991年建立造林學試卷庫以來,經過10多年的不斷使用完善,建成了10套試題的試卷庫,并實行微機化管理,標準化考試,經過對每年的試卷進行檢驗分析,試卷庫結構合理,有一定的有效性、穩定性,對推動教學質量的提高起了積極作用,取得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