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學專業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3 17:18: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林學專業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風景園林學(LandscapeArchitecture)是規劃、設計、保護、建設和管理戶外自然和人工境域的學科。其核心內容是戶外空間營造,根本使命是協調人和自然之間的關系,是人居學科群支柱性學科之一。風景園林學主要涉及兩類問題:如何有效保護和恢復人類生存所需的戶外自然境域?如何規劃設計人類生活所需的戶外人工境域?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學科需要融合工、理、農、文、管理學等不同門類的知識,交替使用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綜合應用各種科學和藝術手段。因此,也具有典型的交叉學科的特征。
二、國內風景園林專業辦學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辦學現狀據統計,2009年我國共有38個風景園林類學科博士培養點、88個學科碩士培養點,25個風景園林碩士專業培養點和184個本科專業培養點,覆蓋全國175個學位授予單位,其中高校為172個。1998—2009年間,我國風景園林學科和專業培養點高速增長,學科博士點年平均增長約20%、學科碩士點年平均增長約20%、本科專業培養點年平均增長約14%。在風景園林學成為一級學科之前,這些專業培養點分設在工、農、理3個學科門類多個一級學科內,名稱混雜重疊,即使是業內人士都很難說清楚。2012年,教育部對風景園林學進行了學科評估,參評高校共計38所,其中建筑背景類19所,農林背景類18所,藝術背景類1所,從評估結果來看,排在前5名的高校中(含并列),建筑背景類有7所:同濟大學、清華大學、東南大學、天津大學、重慶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農林背景類有7所:北京林業大學、南京林業大學、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四川農業大學、東北林業大學、福建農林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就專業特色而言,建筑背景類院校的風景園林專業側重于空間形態塑造,農林背景類院校的風景園林專業的優勢在于植物材料的應用。就應對中國當前日益復雜的戶外環境問題而言,無論在專業知識結構方面,還是規劃設計理論與方法等方面,各校均需要繼續發展完善。從發展規模來看,參評的學校有些是一個學院,如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現有教職工約100人,其中工程院院士1名,教授21人,副教授30人,現有學生3145人,其中本科生2014人,全日制學術型碩士研究生366人,全日制風景園林專業碩士研究生205人,博士研究生142人,在職研究生418人。有些則是一個系,如同濟大學景觀學系,現有教師21人,其中教授9人,博導13人,每年招收本科生60人、碩士生100人(其中普研40人、專碩60人)、博士15人、博士后1~2人。人數雖少,但無論是科研水平、教學質量,還是畢業生質量,都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
(二)存在問題多年來,針對風景園林教育中出現的問題,眾說紛紜,歸納起來有如下幾個方面。
1.風景園林學的科學性問題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的風景園林專業培養點,一方面說明了本學科發展的強勁勢頭,另一方面也提出了一個問題,是不是任何學校都可以辦風景園林專業?辦學是否有專業門檻?風景園林的科學性如何考量?
2.專業教育的規范性與各高校辦學的獨特性問題強調規范辦學,最直接的就是要確定專業核心課程,而發揮高校各自的優勢,則可以實現人才培養模式的多樣化。隨著《高等學校風景園林本科指導性專業規范(2013年版)》的出臺,專業教育的規范性問題已經得到了根本的解決,然而各高校辦學的獨特性問題仍然懸而未決。3.高校與用人單位在培養目標上的錯位問題設計單位希望學生畢業后便能獨立工作,是成熟的專業人員,而不是設計院的實習生;希望學生在學校內通過系統的訓練,掌握全過程的設計知識,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方案階段。設計單位不希望學校通過設計院實習來彌補設計教學中的不足。高校則認為用人單位對畢業生存在急功近利的要求,認為學生在校讀書是為了發展智力、學習理論、提高創造力和培養綜合素質,為未來的就業和職場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4.教學方法問題作為一門應用性的學科,風景園林具有藝術和科學的雙重屬性,很多問題的答案都可以不止一個,因此,培養風景園林師應注重創造性,注重與實踐對接。國際風景園林師聯合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風景園林教育》指出,在學習階段,教師指導、師生互動及討論式教學應占各課程體系的實質性內容的一半左右。目前,很多高校受到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教學模式影響,教學方法有待改進。另外,教學環節上還存在不完整的現象。以法國國立凡爾賽高等風景園林學院為例,其非常注重對場地的觀察分析,每個課程設計對場地的考查次數一般不少于3次。國內高校對這一環節一般不太重視,有時甚至不會到現場去,很多課程設計所選的題目本身就是假題。
5.教學資源問題國外風景園林教育非常注重教師隊伍建設及教學資源的整合。以美國佐治亞大學風景園林專業為例,其所在的環境設計學院擁有世界一流的教學團隊,全院37名教師多數既是學者,又是注冊風景園林師。學院注重與校內眾多學院(如人文學院、生命科學學院、社會科學學院、物理學院、藝術學院等)的交流、合作教學與科研。風景園林五年制本科教育要求學生每年必須選修2~3門其他院系的專業課程,以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學院還不定期從校外、國外以各種形式聘請著名教授、設計師及社會成功人士來系里參加教學、評圖和講座,開闊學生的視野。美國哈佛大學是全球第一個開設風景園林專業的大學,至今仍在美國處于領先地位。該學科的領軍人物全都有在事務所從事規劃設計的工作經歷,高級選修規劃設計課主講教師全是風景園林大師級的教授。除了建設自己精干的師資隊伍外,哈佛大學還從校外、國外以各種形式聘請著名教授、設計師來系里參加教學、講座和評圖工作,從而使師生時刻能接觸到最新和最先進的知識。法國國立凡爾賽高等風景園林學院有廣泛的社會資源,眾多法國一線風景園林師都在此任教,其中不乏大師級人物。學院實行項目輪換制,根據不同的項目來安排導師。幾乎所有的導師都擁有自己的設計事務所。學生四年學習期間可以直接接觸到不少于20位活躍在風景園林界的設計師。相比之下,國內很少有高校能做到這一點。
三、華東理工大學風景園林專業概況及辦學特點
(一)風景園林專業發展概況華東理工大學風景園林專業設在藝術設計與傳媒學院里,起始于藝術設計專業的環境藝術設計(后更名為公共藝術設計)方向和旅游管理專業,2012年新增景觀學本科專業,2013年統一更名為風景園林專業,同年增設景觀規劃與設計碩士點。至此,形成了從本科教育到碩士研究生教育的風景園林專業教育格局。
(二)風景園林專業辦學特點1.原公共藝術設計方向植根于藝術學門類設計學一級學科之下,課程設置偏重于形態訓練、設計中的創意構思、藝術處理,在工程技術方面較為欠缺,把握宏觀尺度規劃設計能力一般。再者,課程設置兼顧風景園林和室內設計兩個方向。學生精力分散,受課時限制,兩個方向授課內容都有待于深化。盡管如此,師生經過共同努力,還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我們在上海市城市規劃學會組織的2013年城市袖珍廣場大學生設計競賽中獲二等獎1項,優秀獎3項,在上海市風景園林學會組織的2013年現代杯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大賽中獲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佳作獎2項,并獲得優秀組織獎。2.風景園林專業教師由原旅游管理系的教師和公共藝術設計方向的教師整合構成,現有教授3名,客座教授3名,副教授8名,講師及助教5名,個別教師專業上不對口,特別是風景園林規劃設計、景觀植物學、景觀工程師資存在缺口。景觀規劃與設計碩士點為設計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相交叉后產生,如何加強學科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是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四、華東理工大學風景園林專業教育發展方向
基于辦學基礎、國內外風景園林專業發展背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背景,我們對華東理工大學風景園林專業的教育發展方向探討如下。
(一)學科交流與融合面對中國城市化進程和環境惡化現實,我們加強與校內其他學院如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生物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等相關學科的交流融合,發揮風景園林專業在改善生態環境方面的優勢。加強量化研究,提高風景園林專業的科學技術含量。風景園林專業是科學與藝術結合的專業,那么科學與藝術各自比重是多少呢?有專家認為,科學技術應占到90%,當今的風景園林雖有藝術成分,但主要的理論實踐都基于科學、工程、技術。1999年美國風景園林師協會(ASLA)百年慶典上對該專業的定義也再次體現了風景園林的科學性遠大于藝術性,甚至其中都未提及“藝術”(Art)一詞。對于當今風景園林專業人士,“需要一個全面的科學方面的培養,但同時也必須具有創造力和想象力,這樣我們的設計才會與自然環境和諧,同時保護人類的生活質量,保存地球上豐富的文化遺產”。華東理工大學的風景園林專業應該依托相關優勢學科,大力提升科學技術含量,以理性為基礎,再談感性浪漫,這是今后立足于國內風景園林教育界的一個重要問題,需要我們認真研究落實。
(二)重點教學方向面向日益增長的生活需求,風景園林專業教育應走出城市。近期可以以新興旅游游憩地為對象,探索規劃設計的理論與方法,力求在專業教育及理論研究上有所突破。出于三方面考慮,一是華理風景園林專業以旅游管理系為主體申辦,在旅游游憩方面有一定的基礎;二是在中國,優秀的自然風景資源基本都已經被開發,針對人們閑暇生活的需求,大量新建的或改造的旅游游憩地規劃設計建設方興未艾,亟需要理論與方法進行指導;三是中國傳統風景園林擅長于小尺度的園林設計,對宏觀、中觀層面的規劃設計,無論是理論還是方法都還處于探索之中,這是重塑中國作為世界園林之母形象、形成風景園林教育中國學派的重要契機,值得我們努力奮斗。另外,在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方面,部分教師也有較深厚的研究積累,這也成為另一個可以重點發展的研究方向。
(三)專業教育特色華理的風景園林專業教育不僅要依托學校理工科學科群優勢,不斷加強該專業的科學性、理性特色,而且面向日益提升的大眾審美水平,我們也需要依托藝術設計與傳媒學院,在風景園林細部設計、景點設計上不斷提升藝術設計水平。以風景園林專業為交叉點,可以實現多個專業的交融共生,如工業設計、產品設計、藝術設計、廣告設計等,充分發揮藝術設計學院的學科群優勢。
(四)培養目標與課程體系架構風景園林具有的藝術和科學的雙重屬性,決定了風景園林教育在知識結構上將向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所組成的跨學科領域多元化發展。在學生培養目標上,本專業可以以KAQP為基礎框架,進行制訂。K指知識(Knowledge),A指能力(Ability),Q指素質(Quality),P指人格(Personality),Q與P內涵基本一致,二者可以結合,形成由知識、能力、素質/人格構成的KAQP人才培養模式。風景園林本科階段對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一般會經歷認知、理解、應用、綜合4個學習階段。將4階段與KAQP相對應,可以建立風景園林本科專業培養的目標結構,并以此為基礎確立本科教育的課程體系。
篇2
1課程學完后缺乏后續實踐訓練原教學體系中,安排的理論課程完成后,大多沒有后續的課程繼續跟進,就無法保證學生對于整個專業課程更好地學習和理解,有的理論課內容在實際工作中應用的比較多且關鍵。學生的學習不同于工人的短期或長期培訓,整個教學體系中從認知實踐到綜合實踐能力的養成,需要一個符合教學認知規律的完整過程,一定的理論學習完成后要有后續的實踐來加強鞏固,如果沒有與企業形成有效的合作機制,無法掌握市場最新需求,也就無法制定更好的貼近學生就業的實踐訓練,前面的知識與后續的實踐就會脫節。
2實踐課程的考核機制仍然不完善現在的學生,特別是剛從初中上來的低年級的學生,大都還處在傳統教育體制的陰影下,實踐課程不單獨考試,學生就不重視本門課程的情況還是很嚴重的。由于整個專業課程內容不同,性質也有一定差別,實踐課沒有系統的、完備的考核標準,絕大多數的課程都是實踐報告來考核的,而實踐報告這種考核方式的隨機性很大,有很多同學會因為圖方便,而將其他同學已經寫好的實踐報告借鑒過來只是稍加改動就交上去,而最后得到的成績就差不多。這樣學生自然就沒有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如此惡性循環,實踐課程的作用就收效甚微。
3“雙師型”師資力量的不完備現有的實踐課程教師大多是由校內的理論課專業教師或實習老師協助來完成,有的教師教學是從課本上學習來的,他們的教學內容往往不能與實際工作過程接軌,進而出現理論與實踐二者不能有效結合的問題。有時學校會啟用校企合作中聘任的企業人員,他們的教學能力還有待于提高。現在大多數的中職學校都存在這種問題,這是中國傳統教育體制的弊端,在新的教育教學體系下,這種問題不應再發生。
二多層次教學體系的建立
1協調好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比例要建立多層次的教育體系,就要協調好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比例,在不影響理論課程的基礎上,增加實踐類課程的上課頻率,使學生可以將理論課與實踐課相融合,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來消化理論知識,進而達到更好地學習效果。這樣對于中職學校的學生來講,無疑是一個提升他們動手能力的好機會。
2必要的理論課程完成后安排更多更加完善的后續訓練要建立多層次的教育體系,就要為學生安排更加完善的后續訓練。要給學生安排更多的校內外實際崗位實習。必要設置一個綜合性實踐內容貫穿課程始終,注意與先修課程的呼應,增強課程之間的關聯度。可以使用教學案例,讓學生通過案例的分析,結合各章的知識點,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融合,既可有效覆蓋課程的重難點,又接近園林專業的實際需要,使學生了解園林設計的各階段任務與工作,掌握各個階段的設計方法,充分激發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3.3制定專業的系統的考核機制要建立多層次的教育體制,就要制定更加專業的系統的考核機制。中等職業學校的辦學理念應是“以就業為導向”去培養學生。那么考試的考核機制也要向這方面傾斜,所以考試應重視對實踐能力的考核。由紙質試卷考試方式向真正的實際操作進行轉變,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才能有更加好的未來發展。考核過程中設計綜合素質考評方案,強調過程考核,發揮評價體系應有的指導作用。這種更加新穎的考試機制并不拘泥于考試卷,多樣的考試形式也更加能被學生所接受,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用多樣的考試形式對學生進行考核更加真實、更有效果。進而達到對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的全面了解,更加能夠知道學生還在哪些方面有所欠缺,以至于在以后的教學中,加強對這些知識與技能的教學。
4增加更多的師資力量投入到實踐教學當中去要建立多層次的教育體制,就要增加更多的師資力量投入到實踐教學當中去。對于學生教學,師資無疑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要想教好學生,就要投入相應師資力量,只有把相應的師資和相應的教學力度提高上去,學生才會對這門課程足夠的重視,進而對該門課程進行努力的學習。也許對于學生而言,這樣的強制學習也許會讓學生暫時反感,但是這對于他們的學習是有利的,教師就應該去這樣做。那么學校就要招聘更多更好的老師,特別是既懂理論又有實踐工作經歷的“雙師型”省、市教師,更好投入到實踐教學當中去。
三結語
篇3
在醫學院校生物技術專業開設臨床醫學課程,有著迫切需要和實際意義。我校生物技術專業自招生之初就開設了臨床醫學課程。生物技術專業有了臨床醫學的指引,人才培養基礎更加扎實,方向更加明確。同時,具有一定臨床醫學知識的生物醫學人才,能夠更好地將自身優勢輻射到傳統醫學專業上,為臨床醫學的發展提供新視野,開拓新思路,注入新的活力。醫學生物技術已經在臨床醫學的發展中發揮了革命性的作用,如基因工程藥物和疫苗、單抗導向藥物、人工血液代用品等已廣泛應用于癌癥、傳染性疾病和一些遺傳性疾病治療。同時,許多臨床新問題、老難題,也越來越多地依賴于生物技術的發展,相關疾病的基因定位、組織工程、干細胞研究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成果。顯然,醫學院校生物技術專業開設臨床醫學課程既是生物技術學科發展的需要,也是臨床醫學發展的需要。
2醫學院校生物技術專業臨床醫學教學現狀和問題
2.1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完全照搬臨床醫學專業本科教育
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是培養目標的直接反映,是培養人才素質、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環節。生物技術專業臨床醫學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應該緊貼生物技術專業實際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設置。然而,目前大部分醫學院校生物技術專業臨床醫學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完全照搬臨床醫學專業本科教育,將內科、外科、專科教學內容按照病因、臨床表現、病理、診斷、治療、預防等毫無取舍地灌輸給學生,呈現教師教學無特色、無重點、無思路,學生學習無方向、無興趣的狀態。這與學科設置初衷和社會人才需求脫節,不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及創新能力,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2.2課程目標不明確,考核要求不嚴格
目前大多數醫學院校對生物技術專業臨床醫學教學不夠重視,沒有真正意識到臨床醫學對該專業學生今后發展的重要意義。醫學院校生物技術專業臨床醫學課程目標應該是:使學生具有一定臨床思維,了解臨床醫學前沿和需要,并能在醫學發展和臨床需求中找到生物技術的落腳點、發力點,運用所掌握的生物技術理論知識和技能,從事相關領域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最終為醫學問題的解決開辟新思路、提供新方法。但是目前醫學院校對于生物技術專業臨床醫學課程目標認識比較模糊,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學生掌握哪些內容、掌握到什么程度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考核過程較為敷衍,甚至沒有考核,使臨床醫學課程開設存在“雞肋化”的危險。
3醫學院校生物技術專業臨床醫學教學內容
醫學院校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在強調基本素質共性的基礎上,應該有不同的培養類型和專業方向。醫學生物技術專業臨床醫學教學內容必須體現職業生涯發展目標,尊重學生多樣性選擇。目前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不能完全符合專業發展和人才培養需要,不能完全適應現代醫學發展需要,不能完全考慮到多樣化、個性化、專業化,因此有必要對醫學院校生物技術專業臨床醫學教學內容進行改革。
3.1緊貼實際,重點突出
臨床醫學是醫學生物技術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課程設置上除了要整體介紹臨床醫學概況外,重點是要篩選出能夠體現生物技術學科發展價值以及與生物技術知識有交集的內容,體現出醫學生物技術特色和資源優勢,如臨床診斷的新方法,基因診斷、基因治療技術在腫瘤及其他疾病中的應用等;而疾病的臨床表現、物理診斷及常規治療方法等內容應該淡化。這樣才會貼近生物技術專業實際,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避免浪費學生有限的精力。
3.2以臨床問題為向導,以臨床難點為突破
醫學生物技術發展動力就是臨床問題。醫學生物技術的發展已為我們解決了一個又一個醫學難題,開辟了新思路,提供了新方法,已有很多成熟的、新興的生物技術應用于臨床實踐。因此,應將目前臨床上亟待解決的問題和需要突破的難點貫穿在教學中,引起學生的思考和學習興趣,從而更好地把生物技術和臨床醫學結合起來。
3.3著眼前沿,廣泛涉獵
生物技術專業臨床醫學教學內容需要不斷更新和發展。臨床醫學的最前沿往往與生物技術的發展密不可分,因此要把臨床醫學中最新的焦點和熱點引入教學中,讓學生體會醫學生物技術對現代醫學發展的重要性,增強榮譽感和使命感。同時,臨床醫學不斷進展的案例也是很好的教學事例,讓學生了解前輩們是如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推動醫學科學向前發展的。但也要照顧到醫學發展的冷門分支,給學生拾遺補缺的機會,在大家忽視的老問題上做出新文章。
4醫學院校生物技術專業臨床醫學教學模式
生物技術專業臨床醫學教學模式應該有別于臨床醫學專業,要更加突出多樣性、靈活性和自主性,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積極性,將課程的作用發揮到最大化。
4.1課堂教學與課外教學相結合,選修和必修相結合
壓縮課堂教學時數,將教學主戰場放在課外,把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增加選修課數量,鼓勵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方向進行探索。生物技術專業將來不從事臨床醫療工作,對臨床醫學知識的學習應該是有重點和有取舍的,這個選擇權不應掌握在教師手中,而應留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外通過文獻查閱、學術會議、網絡交流等多種形式,學習對未來職業發展有幫助的醫學知識。
4.2大師進講堂,將導師范圍擴展至臨床學科
師資隊伍建設是實踐教學體系改革的關鍵。目前生物技術專業臨床醫學師資結構中,中級職稱教師比例偏高,真正的大師偏少。應該把臨床醫學的“大腕”請進講堂,因為生物技術專業的導師往往更重視具體的新技術、新方法,而對臨床醫學前沿需求知之甚少,缺少宏觀思路和頂層設計。這些可由臨床導師很好地補充,他們扎根臨床數十年,對疾病的發生發展、治療的難點要點有更全面、深入的認識。要鼓勵學生參與到臨床導師的科研課題及科技創新活動中,使其不僅對原有理論知識和技術有更清晰的認識,還鍛煉了臨床科研思維能力;使學生能更準確地把握現代醫學發展的脈搏,找到自己感興趣、能鉆研、有出路的研究方向,對未來職業發展進行合理的規劃。
4.3啟發為主,傳授為輔
生物技術專業學生將來主要從事科研工作,應該是臨床醫生的益友良師。其臨床醫學教學不應以傳授方式為主,而應采取引導、啟發的方式,加入討論及案例教學,讓學生自己思考問題,用專業特長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強化學生創新思維和綜合能力培養,在教學環節中啟發學生自主學習和自由學習。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改革中,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基礎聯系臨床的教學理念,強調教學過程的“四結合”:密切結合科研,密切結合臨床,密切結合實踐,密切結合新進展。
4.4考核評價與教學目的相統一
篇4
1明確教學目標
《園林花卉》課程是高職園林專業知識結構中的一門主干課程,是在植物學、生理學等有關學科的基礎上,主要研究園林中花卉資源的種類及其分布、生長與發育、與環境因子關系、栽培設施、繁殖與栽培管理及園林應用等的一門學科。為城市園林規劃設計中園林植物的配植和園林植物養護打下堅實基礎,是培養合格的園林專業高技能型人才必不可少的課程之一。在目標設計上,主要把握以下3點:一是激發學生對課程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自覺性,實現教學過程中教師主導性與學生主體性的有機結合;二是讓學生學會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科學的思維方法;三是探索課程理論教學與實踐能力培養相結合的途徑。《園林花卉》課程的體驗式教學目標應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獲取知識能力、應用知識能力、創新創業能力)為主體,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特征的教學目標體系。這一目標要求教學應該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為中心,而不是以課程理論體系的邏輯關系為中心。在編制課程教學大綱時,課時安排、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估都應該圍繞綜合能力培養為主進行教學目標設計。
2調整教學內容,優化知識結構
根據園林專業特點及《園林花卉》課程在專業中的定位,制訂課程標準,將教材中的內容進行調整和補充,減少理論教學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占用的比重。理論教學為實踐教學鋪路,本著實用、管用、夠用為原則,壓縮、精簡理論教學內容,突出園林花卉栽培技術的實用性。實踐教學內容方面,根據花卉生產崗位群的專業能力要求以及園林花卉工職業標準和職業技能鑒定要求,對學生應當掌握的花卉生產基本技能進行重新擇優選擇、提煉、組合,制作成符合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的認知規律實踐教學任務模塊。把課程教學內容與職業資格考試相結合,教學內容力爭做到緊貼生產第一線的實際要求,并用深入淺出的語言為學生進行技術分步講解。確保學生通過反復練習,從生疏到準確,從熟練到精巧,逐步勝任花卉栽培的常規技術管理工作。
3豐富教學形式,改進教學方法
在《園林花卉》課程教學中通過豐富教學形式,改革教學方法,把傳統的“教”和“學”變為“教”向“導”的轉變,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能動性。根據課程內容,以直觀感受體驗教學、情境體驗式教學、現場體驗式教學等方式來組織教學。
3.1運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
以多媒體教室為載體,變黑板教學為CAI課件教學。在《園林花卉》課程教學中,由于花卉種植資源十分豐富,花卉的生長發育受到時令、地域、氣候等因素的影響,這無疑給該課程的教學帶來了諸多的不便,在黑板上講種花技巧,讓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而運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制作圖文并茂的多媒體課件,讓課程內容更加直觀,學生能通過大量的圖片認識花卉及其豐富多彩的園林應用,提高課堂講授的生動性和形象性。
3.2校內現場教學
按照課程教學要求,學生至少要認識200種花卉,在教室上課學生很難達到要求,近年來,本院開展了園林式校園創建活動,新建了書香園、閣園、若愚園等,栽種各種樹木花卉300余種,學院的校內實訓基地,也有盆景園、花卉苗木品種園,是學生園林花卉學習的理想場所。因此,對于花卉的識別,教師采用現場教學的方法,安排學生在校園和校內實訓基地現場教學,教師對著植物講其識別要點、生長習性、分布、繁殖方法、栽培管理及園林中的應用,這樣直觀性很強,學生易于理解、識記。花卉識別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因此,在該課程學習期間,成立課程學習興趣小組,興趣小組成員利用課余時間,在校內進行花卉識別和學習、討論花卉繁殖及栽培技術知識,以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通過多種形式的現場教學,學生學會了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不僅認識了花卉,而且也了解了其園林應用,同時了解該課程與本專業其他課程的聯系,從而對本專業的學習更充滿信心。
3.3動手操作型教學
在園林花卉的整地、播種、育苗、水分管理、施肥、移栽、上盆等實驗、實訓的操作過程中,教師根據各項技能的要求,制定相應的工作量和質量標準,學生分組進行操作,定時定量完成工作任務。學生在現場邊學邊做,教中學、學中教,教師將理論知識融入到實踐操作中,即在進行實踐技能訓練的同時進行相關理論知識的傳授,使學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時,明白為什么要這么做,這么做的理論依據是什么。使學生的技能在實踐中得到鍛煉,知識在實踐中得到鞏固和升華。一般教師根據花卉的生長季節要求,每學期購買4~6種花卉種子,劃分一定面積的地塊,讓學生進行實訓,同時參加花卉生長、發育各階段的管理,通過實訓體驗讓學生學會了花卉栽培的一整套管理技術。
3.4角色扮演教學
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機會,在一個逼真而沒有實際風險的環境中去體驗、練習各種技能,可以訓練學生靈活地運用課程知識的能力,學生在角色扮演中也能夠將各種知識及時整理。如為使學生進一步掌握花卉生產栽培技術,我們與江西省樟樹市綠奇花卉園藝公司合作,讓學生到公司進行實習,實行“工學結合”,在實習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同時,我們還模擬園林花卉工國家職業技能鑒定的考核過程,對學生進行訓練,使學生通過考核情境的體驗,掌握園林花卉工國家職業技能鑒定的知識。
4建立科學考核體系
傳統的考核模式容易使學生“考前背、考后忘”,雖然學生靠上課記筆記、背課本、臨時突擊就能過關甚至取得好成績,但卻不利于學生充分發揮自主學習和實際動手的能力。因此,花卉栽培技術課程考核必須以技能考核為主導思想,建立對學生學習效果和實際能力科學評價模式:理論知識采用筆試、口試;技能考核以過程體驗考核與任務體驗考核相結合,以任務體驗考核為主,分多次進行,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結合每個學生在各工作任務體驗時的具體表現(包括實踐技能的掌握程度、學習態度等),對學生進行考核。最后綜合理論考試、平時表現和技能考核等幾項成績給學生一個綜合的評價。對于基礎相對差的學生,理論考試的欠缺,可以熟練的技能操作來彌補,這種評價方法更能真實客觀、科學地地反映出學生對本門課程的掌握情況和綜合能力。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真正體現高職教學培養技能型人才的特點。
二體驗式教學法在園林花卉課程教學應用中應注意的問題
1任課教師要重視課堂設計
體驗式教學法不僅要求教師有淵博的知識和較好的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師要很好地引導和設計教學活動,要能充分調動所有學生參與其中,因此,任課教師對每一章節的內容都要進行精心的設計與安排,除了要根據教學內容不斷豐富教學形式外,還要重視課堂教學的基礎環節。
1.1預習與復習
除第一堂外,任課教師每次授課之前都要給學生布置明確的預習范圍,課后還要安排與教學內容一致的復習思考題,并提供參考閱讀的書目。
1.2課堂提問
任課教師每次上課都要設置課堂提問,內容包括課前預習和復習范圍的知識及本次課講授的內容,在提問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讓他們及時地把自己的體驗表達出來,強化他們的這種體驗,以便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1.3劃分學習小組討論
將授課班級分成多個學習小組,目的在于使每個學習小組都可以在組長的組織下進行課后討論,集體完成作業,或推舉代表在課堂上發言,或以小組為單位參加課堂辯論。
2創設體驗式課外教學環境
2.1組織學生到企業基地參觀學習。任課教師積極同當地園林花卉企業建立經常性聯系,組織學生到企業進行調研,利用周六、周日到企業進行專業知識的學習。
2.2創建園林類專業《園林花卉》課程教學網
篇5
1.1我國的課程教育模式現狀我國的臨床藥學專業一般仍套用傳統的大藥學專業的課程設置,以化學為主,如:無機化學、有機化學、藥物化學、分析化學、儀器分析、藥劑學等課程。近幾年,臨床藥學教育遍及全國醫藥類高等學校,這也說明臨床藥學專業已經受到中國醫藥學教育界的廣泛重視,它在我國的藥學學科發展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但剛剛辦起的臨床藥學專業師資力量薄弱、課程設置有待合理化,學生畢業實踐時間不足半年。我國的藥學教育總體上以藥學學科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以課堂教學為主,實習環節中臨床實踐的機會較少,導致缺少實踐能力的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我國高校的藥學實驗多數是單一的常規性驗證實驗,教學過程多為實驗教師講解實驗內容,提出實驗要求及注意事項,學生按要求操作,進行數據記錄最后進行數據處理、書寫實驗報告等。這種教學模式十分單調,學習過程中學生只是機械地照搬、被動地接受,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臨床藥學學生在醫院見習教學過程中也多為臨床帶教老師主導,學生很難有參與的機會。
1.2美國的課程教育模式美國是推行臨床藥學教育的先驅者。1966年Herfindal等在美國南加州大學藥學院率先創立臨床藥學專業1967年Kentucky大學制定臨床藥學專業畢業臨床實習方案獲得認可,并在全美推行。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臨床藥學專業PharmD學位教育在美國普遍建立,目前全美已有近60余家醫藥學院校設置了臨床藥學6年制PharmD教育模式。美國的PharmD學位教育學制為6~8年,前2~4年為藥學預科項目。目前6年制可分為“2+4”和“4+2”兩種模式。“2+4”模式2a專業前期綜合基礎教育加4a專業教育(3a藥學和臨床醫學有關課程和1a醫院臨床醫學實踐)。畢業生授予PharmD學位。取得學位的學生還需要2a專業臨床實踐培訓。“4+2”模式4a藥學本科教育加2a臨床醫學教育和臨床實踐,畢業生授予PharmD學位。這種課程教育模式一開始就讓學生了解和熟悉臨床藥學專業的學習目標、學習要求以及學科特點等,有助于學生把握好后期學習。而且在日后學習中設置醫院臨床實踐,結束后可頒發實習證,則有助于順利的走向工作。美國的課程教育模式使他們的學員知識更加扎實,實踐經驗更加豐富,相比美國,我國臨床藥學課程教育模式還存在一定問題,我國應該在本科四年制的同時,大力推行和普及本碩連讀6年學制教育,向美國的PharmD看齊,設立碩士學位促進臨床藥師的培養向職業化方向發展。
2對我國高校臨床藥學專業課程教育模式的探討
通過與臨床藥學專業學生、任課老師的調研及對我國高校臨床藥學課程調查,并借鑒參照國外課程教育模式,作者提出以下淺見。
2.1強化醫學課程,藥學課程與臨床相適應臨床藥學本科主修有機化學、無機化學、藥物化學、分析化學及相應的專業課如藥劑、藥理、藥分等。僅僅從“藥”的角度進行教育,這樣的課程設置已遠遠不能滿足臨床藥學專業學生的就業需要。這樣的課程內容偏重于藥物的制備和分析,沒辦法與臨床很好的結合起來。當從事藥物調配、不良反應監測等工作時,則不能迅速的掌握與展開。并且從事醫院工作的人員缺乏臨床用藥的知識,無法提供合理用藥的指導、用藥咨詢。而生物化學、解剖學、生理學、藥理學、微生物學等課程僅是藥學專用的教材,學的內容有限,而內科、外科等臨床學科,由于課時數目太少的緣故,僅僅能了解到理論的內容,沒有辦法同臨床知識相結合,這就導致藥學科目“腿長”而臨床科目“腿短”的狀況,使得學生在從事醫院藥學工作后,完全不能有效的完成用藥指導這一工作。為了克服以上問題,需要強化醫學課程,增加醫學課程的課時數目與臨床見習課程數;并且適當調整和壓縮藥學科目。在臨床圍繞著所學習的藥物以及同類藥物進行臨床合理用藥的學習,做到理論與實踐不間斷,上課后立即投入實踐,從而使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能很好在實踐中消化和吸收,加強臨床藥學實踐技能。
2.2豐富課程教育實踐模式
2.2.1在藥學試驗中,需積極發揮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開展大學生設計實驗,選擇相應的科研課題并參與其中,使大學生真正成為實驗教學活動的主體。而開設綜合型設計試驗,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查找文獻,選擇制備材料,從而更加了解試驗的機理以及運作程序。比如說在藥劑學實驗中:學生先于普通片劑制備的實驗中掌握粉碎、過篩、混合、制粒、壓片等操作技能,按照藥典片劑通則各項檢測普通片劑的質量,掌握各種相關設備、儀器的操作,然后再進入其他劑型(如緩釋劑,膠囊劑)的制備設計性實驗。而其他劑型的制備,就要求學生自主查閱各種資料,分小組進行試驗。導師只需給予學生提供各種試驗條件(如材料,實驗室的設備等),其余由學生自行解決。通過以上的實驗過程,大幅度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及解決問題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2.2.2在醫院臨床實踐中,開設專題小組,在上課的過程中進行分組,臨床帶教老師分配病歷,根據所學知識自行學習,最后匯總,以老師扮演患者的模式,向老師提問。從而充分掌握學習的知識,加深印象。進一步理論與實踐結合,培養出專業人才。
篇6
關鍵詞:醫學學生人文素質教學作用
人文教育有著自身規律與特點,是提高醫學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
環境、社會、家庭、個人等很多因素決定著的醫學學生的人文素質。一個醫學生的人文素質高低,直接反映了一個醫學學校的人文素質教育水平。在我國,全國高校已經開展了加強人文、文化素質教育的工作已經近二十年之久,在取得了一些肯定的成績的同時,當然也存著一定的問題。下面則對人文教育對I臨床醫學生的作用分析如下:
一、人文教育可促進醫學生的健立高尚的人生觀
醫學人才不僅要具備精湛的醫療技術,而且要具備高尚的思想道德和人格品質,具各較強的法律意識和審美意識,具備有親和力的交往和溝通能力,具備能決策和管理的能力。WHO在20世紀90年代正式提出了培養五星級醫生的要求,這就是:健康的提供者、醫療的決策者、心理的交流者、社區的領導者及組織的管理者。其中決策、交流、領導和管理的要求都需要加強對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使他們成為合格的醫學人才。
二、人文教育可引導醫學生樹立崇高的人道主義精神
在中國醫學界,很早以前就重視醫德。為醫學生提供人文素質教育之目的,就是為了學生通過人文知識的學習,樹立與加深學生的人生觀與人文信念,提高學生的人文精神。這就需要老師在教學中,積極的、主動的為學生講授人文素質的相關知識,更要處理好正確的培養關系。不僅僅是局限的傳授知識來完成將教學目標,更應該做到多元化的引導學生樹立好人生觀、關愛人性、關愛生命、尊重人權的觀念,切實的達到引導學生樹立醫學生的人道主義精神,全力讓學生的人道主義觀念提升。
三、人文教育可以促進醫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我們知道,人文素質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本質上的不同,但又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政治理論課也是重要的人文教育內容之一。雖然二個科目具有相同的教學目標,都含有使學生樹立健全的人生觀、道德觀、世界觀與價值觀。但卻在教育內容上來說,人文素質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都將弘揚愛國主義思想、集體主義觀念與社會主義文化作為主要教學內容,二者成互補態。但人文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又有不同之處,但人文素質教育在不同的程度上更加側重于人文知識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塑造,具有藝術性,還包括社會性與道德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政治、思想、以及道理教育為重點,其內容具有鮮明的政治性等。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基礎性,人文素質教育包含的范圍更加廣泛,所以,對醫學生進行人文互素質教育不僅可以使學生具有健全的思想觀念,更可促進醫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四、人文素質教育有利于提高醫學學生的智能
人文素質教育事實上除了以上作用之外,還可以促進醫學生的兩大方面能力,一是醫學生的智力,其主要包括醫學生自身的大腦意識的形成的思維能力,更能決定學生對新生事物的觀察力、注意力、想像力、記憶力等。二是醫學生的能力,即基于學生的在對事物的思維能力、觀察能力之上所觀察的結果,形成的意識的體現,也包括著學生的動手能力、學習能力、研究能力等。因為,在臨床醫學生的專業領域和工作過程之中,經常對會其病人進行觀察、詢問、傾聽等方式,來確定病人之病情。這就要求我們醫學生有著敏捷的思維能力、細致的動手能力等。因此,人文素質教育,不僅可以提高醫學學生的智能,更是醫學學生文化素質教育中以及人生道路之中,必要的課程。
參考文獻:
【1】汪行舟,陶鈞。試論文學作品對醫學生的影響。2006
篇7
關鍵詞:林學專業;實踐教學;實踐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21-0145-02
在現代本科教育中,提高大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是提高其自身素質增強就業競爭力的需要,也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的需要。在200年國家啟動的“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中,將“實踐教學與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作為是6項建設內容之一。在教育部出臺的“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要高度重視實踐環節,組織學生進行創新性實驗和實踐,提高學生實踐能力,提升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北京市教委在2012年“北京市教育委員會關于進一步提高北京高等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的發文中也將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作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內容。
林業屬于國家公益性行業,在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全局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現,并正在成為全社會的共識[1]。國家在十報告中明確將生態文明作為一個重要建設目標,林業建設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個林學專業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同時也對人才的素質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具備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才能符合現代林業發展的需要。北京農學院作為北京市屬院校,一直堅持以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為中心,在學生實踐能力培養上具有自己鮮明的特色。林學專業作為北京農學院重點建設的專業,近年來通過各種途徑和手段強化實踐教學,努力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
一、建立多層次立體式的實踐教學體系
林學專業本身就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學生需要通過實踐才能使知識融會貫通,因此實踐教學在林學專業課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為了適應新時代的發展和要求,北京農學院林學專業統一思想,力求發展,多次修訂培養方案,調整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邀請了農林院校的相關專家進行研討和把關,分析現代林業發展的方向以及對人才的需求趨勢,確定人才目標。新的培養方案以實踐為中心,力求突出專業特色,全方位、多層次的加強實踐教學,強化學生實踐能力的訓練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培養適應社會需求和現代林業發展要求的高級復合應用型人才。結合林學專業特點,循序漸進地設置具有延續性、多樣化的實踐教學內容,保證四年實踐教學不間斷。實踐教學主要分為課程實踐、專業實踐及綜合實踐三個層次。大一、大二以公共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實踐為主,夯實專業基礎,大三加強專業實踐,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專業素質,大四進行綜合性實踐,到相關綜合實踐基地進行真正意義的頂崗實習,鞏固和提高專業技能,增強各方面素質和綜合能力,提高就業競爭力。實踐教學學分占到總學分三分之一以上。并不斷強化不同類型實踐教學的聯系,將課程實驗、課程實習、專業實踐、科研訓練、畢業設計、綜合實踐進行有機結合,形成立體式實踐教學模式,建立與理論課程聯系緊密、符合培養目標的實踐教學體系。
在實踐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實踐教學內容安排增加學生參與的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如在實踐教學中,設置開放式的實驗內容,沒有具體的實驗方法和步驟,由學生根據實驗目的和要求經過查找文獻資料,自己設計實驗,并根據實驗結果驗證實驗設計是否合理,若不合理分析原因,再進行相應的調整,教師把握大方向,給予一定的指導。這樣避免了“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開闊了學生的思路,激發了學生的創造力,并且學生能在實驗中獲得樂趣和成就感。
二、構建實踐教學平臺
實踐教學離不開實踐教學平臺的建設,完善的實踐教學平臺是落實多層式立體式實踐教學的保證。北京農學院林學專業一直重視實踐教學平臺的建設,目前已建立起涵蓋校內實驗室、校內實踐教學基地、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的較為完善的實踐教學平臺,能夠滿足各層次實踐教學的需求。
1.校內實驗室建設。校內實驗室主要為專業課程實踐教學服務。目前已建成樹木學、森林生態學、森林培育學、林木遺傳育種、森林經營管理等專業實驗室8個,對課程實踐教學起到了很好的支撐作用。同時林學專業每年申請專項經費對實驗室進行更新改造,補充新的儀器設備和實驗工具,建設高水平的林學專業實驗室,滿足現代林業教學要求。
2.校內實踐基地建設。校內實踐基地主要為專業實踐提高保障,兼顧課程實踐教學。林學專業通過積極申請,在校內建立了的實踐教學基地和的校內苗圃,為專業實踐和相關課程實踐教學的開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林學專業大量認知、種植、養護管理等的實踐教學均可在校內實踐基地進行,提高了學生的專業技能。
3.校外實踐基地。校外實踐基地主要為教學實踐及綜合實踐服務。由于校外的科研單位和基層生產單位具備先進的儀器設備和完備的生產設施,這些都是校內實踐基地所不具備的,因此與校外的生產單位、科研單位加強合作,建立長期聯系,建成校外實踐基地,能為提高林學專業的實踐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提供有力保證。北京農學院林學專業的校外實踐基地主要分為兩類:校外教學實踐基地和校外綜合實踐基地。①校外教學實踐基地。在校外教學實踐基地進行野外教學實踐。目前北京農學院林學專業與百花山國家自然保護區、河北小五臺自然保護區、鷲峰國家森林公園、百望山森林公園、北京市植物園、北京教學植物園、北京藥用植物園等單位共建了長期穩定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其中,我校林學專業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在百花山進行野外教學實習,建成了完備的實踐教學設施平臺,積累了豐富的教學資料,因此百花山國家自然保護區被評為北京市校外人才培養基地。②校外綜合實踐基地。校外綜合實踐基地以生產單位為主。學生經過大一到大三的課程實踐、專業實踐后,在大四到校外綜合實踐基地進行為期四個月的綜合實踐。我校林學專業已與北京市通州園林綠化局、北方國家級林木種苗示范基地、大興黃垡苗圃、首都機場物業管理公司綠化環衛分公司、北京花鄉花木集團、北京森淼種業有限公司等單位合作建成校外綜合實踐基地。每年安排學生進入基地進行頂崗實習,培養和加強在本專業領域內從事科研、生產、管理等的能力。并在實踐基地安排導師,學生在導師指導下進行相關實踐活動,保證實踐效果。經過頂崗實習縮短了學生從學校到社會的磨合期,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從而提高林學專業畢業生就業競爭力。
三、完善實踐教學保障制度
1.建立實踐教學團隊保證教學質量。北京農學院林學專業不僅建立了不同理論課程的教學團隊,而且根據實踐教學要求建立了由老中青教師組成的實踐教學團隊,一方面老教師起到了傳幫帶的作用,另一方面年輕教師為教學過程注入活力,保證了實踐教學的效果。
2.建立小學期制度強化實踐教學。為強化實踐教學,在每學期結束后設置2~3周的小學期,進行專業相關的實踐教學。在夏季小學期開展綜合性的野外實習,將各專業課程涉及到的實習內容串聯起來,有利于學生更好的掌握和吸收。在冬季小學期開設室內綜合實驗課,顯著提高了學生的實驗技能和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鍛煉和增強了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
3.實行導師制,采用個性化培養模式。科研訓練是本科生一個重要的實踐形式,而在科研訓練中實行本科生專業導師制是加強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措施。林學專業從大二開始實施導師制,充分發揮教師對于學生能力培養的重要作用,讓部分有能力的學生提前參加科研實踐活動,采用個性化培養模式,提高科研素質,培養創新精神,增強創新能力。導師在指導學生進行專業學習的同時,引導學生參與相關的科研工作,指導學生參加“大學生科研創新行動計劃”及“挑戰杯”等學生科技創新項目和科技競賽活動。林學專業將近有一半的學生參加了大學生科研創新行動計劃,一方面學生開闊了思路,增強了動手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帶動了學習和科研的氛圍,增強了對科研的興趣,提高了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了團隊協作精神。實施導師制對于培養科研素養,提高林學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發揮了重要作用。
4.建立實踐教學質量監控制度。建立實踐教學質量監控制度,是實現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保障。北京農學院林學專業針對課程實踐、專業實踐、綜合實踐,以及畢業設計等不同類型的實踐環節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監控制度,保證各實踐環節的效果,真正達到提高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目的。特別是畢業設計,對促進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綜合理解和掌握,全面提高動手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起著重要作用,因此林學專業嚴把畢業設計質量關。學生從第六學期通過雙向選擇確定畢業設計指導老師,進入畢業設計階段,開始畢業論文的準備和撰寫。學生的畢業論文必須通過學院本科論文答辯委員會組織的論文答辯,其中答辯委員會不予通過的畢業論文需按意見補充畢業設計內容,重新進行答辯。
創新實踐能力是高素質人才的重要標志,是高水平大學建設的靈魂[2]。北京農學院林學專業通過多種措施和手段強化實踐教學,突出實踐教學特色,保證了實踐教學的質量,提高了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2012年北京農學院林學專業畢業生就業率達到了95%以上,考取研究生的學生比例超過了1/4,而且畢業生受到了用人單位的好評,已在平原大造林工程中開始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周濟.創新是高水平大學建設的靈魂[J].中國高等教育,2006,(3):9-13.
篇8
關鍵詞:生物科學;生物技術;生物工程;專業規范;比較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05-0112-02
一、引言
我國高校生物學領域有生物科學、生物技術、生物工程三個密切相關的本科專業,并制定了相應的專業規范。如何體現各自的科學、技術及工程內涵與特色既是教育工作者的責任,也是人才市場和報考學生和家長極為關心的現實問題。本文通過比較分析這三個專業的本科專業培養規范,上提出一些參考意見,以期為專業的進一步規范、教學計劃的修訂,為社會及學生和家長的專業選擇提供參考。
二、專業類型
生物科學專業為傳統典型的理科專業,培養科學型和教學型人才,授理學學位;生物技術專業以理為主、以工為輔、理工復合,培養應用研究型或技術型人才,授理學、農學或林學學位;生物工程專業以工為主、以理為輔、工理復合,培養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授工學學位。其專業類型的描述和劃分比較清晰明了,比較規范和恰如其分。
三、培養目標
從專業規范中培養目標的描述(見表1)來看,生物科學與生物技術兩個專業的培養目標差異很小,僅有從事生物科學與從事生物技術之差,但從目前的就業市場來看從事生物科學與從事生物技術差異很小,難以界定。而從專業類型可知,生物技術專業可授理學、農學或林學學位,這些特色理應在培養目標中有所體現。
四、公共基礎課
在三個專業的本科培養規范中,生物科學與生物技術兩個專業的公共基礎課(人文社科和自科)完全一致(見表1),而生物工程的公共基礎課形式上有一定差別,可本質上看不出有多少差別,也缺乏需有差別的理由。從厚基礎、寬口徑的培養要求來看,三個專業的公共基礎課要求可統一,學分要求也應統一,要求工科學生在這一環節增加近一倍的學分極不公平。線性代數等可在公共基礎選修要求中解決。
五、專業基礎課
專業基礎課的設置體現了從科學、技術到工程的循序漸進過程(見表1)。然而從科學到技術的差異很小,僅增加了工程基礎課4學分(約11%),應為技術基礎課,且應明確例舉。從技術到工程的專業基礎課要求有了明確的變化,按課程類別從科學到工程變化率近50%。學分的控制宜統一,且應規定生物技術專業的專業基礎課最低學分要求中技術基礎課學分應達20%以上,生物工程專業的專業基礎課最低學分要求中工程基礎課學分應達40%以上。且可給出典型的工程類專業基礎課名錄,如機械零件、電子電工基礎等課程。另外生物工程專業基礎課將《機械設計基礎》列為可有可無的選修會造成該專業工程基礎的嚴重缺陷,且應在生物工程專業的專業選修課中保留生物技術專業的細胞工程、酶工程等選修課(見表1)。
六、專業課
專業課的設置也體現了從科學、技術到工程的循序漸進過程(見表1),從科學到技術的專業課調整率達30%,而從技術到工程的專業課雖然有較大變化,但所列舉的課程多為非典型的工科專業課(如基因工程、細胞工程、蛋白質工程),回避了典型的工科專業課如氨基酸工藝學、抗生素工藝學、有機酸工藝學、釀造酒工藝學等。學分的增加也不盡合理,三個相近專業,不論理科還是工科,學分基本要求應盡可能一致。向上浮動及在各選修課程間適當調整則是各校應有一定的自。另外生物工程是典型的工藝類專業,專業必修課缺工藝類專業應有的分析檢測課也會給工藝過程及產品研發和生產中的質檢質監和質控及產品安全留下隱患,故建議3+X模式中3應包含專業分析、X應例舉氨基酸工藝學、抗生素工藝學、有機酸工藝學、釀造酒工藝學等。
七、實習及畢業實踐環節
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的實習及畢業實踐環節完全一致(見表1),未能體現從科學到技術的差異特點以及生物技術可授農學或林學學位的特色。畢業設計是工科工藝類專業最為特色的實踐環節,但在許多學校以“畢業設計(論文)”的形式出現,實際實施則只做畢業論文,沒有畢業設計,使畢業設計名存實亡,致使許多學校生物工程專業的畢業生根本就不知道何謂畢業設計,許多學生甚至把畢業論文當作畢業設計。建議明確生物工程專業的“畢業設計”為必修環節,可以設計論文二者兼顧,至于是“大設計小論文”還是“大論文小設計”可依各校情況而定,唯有如此,生物工程專業才能名符其實。
八、師資要求
師資的最低要求在規范中描述不盡一致,應加以統一。且應規定專業課的師資要求,因為能承擔專業課的老師一般能勝任專業基礎課,而能承擔專業基礎課的老師則不一定能勝任專業課。這在工科尤其如此。故除規定學歷職稱要求外,應規定專業要求,即“本科為相應或相關專業”的師資應大于專業師資總數的50%。
九、其他
近年由于社會辦學、企業辦學、校企合作、產學研合作、網絡教學、數字圖書資料等多元化和多樣化的辦學形式和方式的發展,統一實踐等硬件條件形式較為困難,而且也不符合時代要求。建議教室(專用或生均面積)、專業課實驗室(面積及專用設備)、圖書資料數據庫量設定為剛性要求,研究所(室)或技術中心、實習基地規模和數量等宜設定為柔性、選擇性或特色要求。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學校生物科學與工程教學指導委員會.生物科學專業規范[J].高校生物學教學研究(電子版),2011,1(2):3-9.
[2]教育部高等學校生物科學與工程教學指導委員會.生物技術專業規范[J].高校生物學教學研究(電子版),2012,2(1):3-10.
[3]教育部高等學校生物科學與工程教學指導委員會.生物工程專業規范[J].高校生物學教學研究(電子版),2012,2(2):3-10.
篇9
關鍵詞:柔性;導師制;林學專業;創新型人才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9-0071-02
作為地方民族院校最早設置的專業之一,我校林學專業畢業生主要去向是園林綠化、種苗、花卉等公司,也有部分就職于省內縣(市)林業局下屬林站或者基層科研機構(如地、市(縣)林科所),其就業去向基本是比較明確的。我國的本科教育一直以來十分強調本科生的專業知識教育和專業技能培養,其直接后果就是學生基礎知識多而不牢,創新意識和能力不足,缺乏實踐動手能力。為此,我國絕大部分高等院校使用了“平臺+模塊”培養模式,即前兩年按學科大類(平臺)進行通識培養,后兩年按學科專業方向(模塊)進行專業培養,這種培養模式針對綜合院校就業取向不明確的學生是合理的,對學生就業選擇是有利的,但是對就業取向比較明確的地方民族院校林學專業采取“平臺+模塊”,其通常做法是大量削減專業基礎課與專業課學時數,減少實習、實驗等實踐教學環節,其結果是削弱了專業基礎教育和實踐技能培養,對以實踐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的地方民族院校來說,解決厚基礎與重應用、寬方向與強創新的矛盾,培養具有良好實踐創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是應對競爭日趨激烈的高等教育和嚴峻的大學生就業形勢的重要舉措。既往林學類專業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①受制于課時不足,許多課程的實驗、實習流于形式;②受實習經費等因素的限制,大學生難以走出校門參加社會實踐;③校外實習基地容納能力有限、實習內容單一。借鑒研究生培養的經驗,在本科教學改革中引入導師制這一人才培養模式已被我國一些高校實踐證明,對提高本科教育教學質量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所謂“導師制”就是給本科生配備導師,由導師結合學生自身特點指導學生制定適合自己特點的知識和能力培養方案并督促學生有效實施,最終達到促進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方式。其主要內容包括師生互動交流、指導學生拓展素質、學生參與科研實踐活動等。導師制作為一種培養高層次人才的模式,可以促進本科生創新思維的拓展和實踐技能的增長,通過因材施教提高了本科生創新能力和社會適應性,對于他們進一步深造或者進入社會順利開展工作大有裨益。但該模式實施過程中也存在一定困難,表現在本科生導師制被賦予太多內涵,學生主動性未能有效激發,從而挫傷了師生積極性。為進一步提高導師制的有效性、探索實施的可操作性,我們在林學專業人才培養實踐中引進和實施了柔性導師制這一新理念:強調本科生培養中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導師制調動和提升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其主要做法如下。
新生結束軍訓轉入專業學習前,通過入學專業教育課程對本科新生進行專業介紹,使學生初步了解所學專業及學科發展現狀;此后組織本專業所有老師在第一學期開展一次以本學科發展前沿介紹,或者老師自身科研項目及成果展示為主要內容的專題講座,使學生進一步了解所學專業及學科發展現狀、加深對本專業老師研究領域和方向的了解。從第二學期開始至大學畢業實行導師負責制,導師結合教學授課進一步介紹專業發展前沿及自己的科研選題,為學生選擇導師提供更多信息。一旦確定導師,則導師對學生的指導過程一直貫穿到學生畢業。由于柔性導師制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在實施本科生導師制過程中要從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的綜合考慮出發,盡可能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要,同時,導師也要做到對每個指導的學生有較深入了解,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因材施教得到良好落實。通過一年大學生活,大學帶給學生的新鮮感逐漸褪去,而對于自己發展方向的選擇:是工作還是考研則是此階段學生心中的主要糾結。此時的學生非常渴望能得到導師的及時點撥,而導師可以根據自己對學生特點的了解和對專業和社會需求的把握,指導學生制定個性化發展規劃,在專業發展方向選擇上摒棄盲目從眾心理。導師通過對學生專業知識學習、考研及就業準備情況進行不定期了解,進一步幫助學生分析把脈,不斷提升學生實踐技能和自我管理能力。學生在現行課程體系的學習中,往往是重理論輕實踐,通過吸收學生參與導師科研項目部分研究環節或者指導學生開展自選課題研究,可以在不增加課內學時情況下提高大學生參與實踐動手能力培養的時間,通過參與科研實踐,可以逐步培養學生科研創新意識和科學精神。這些實踐技能熟練運用到畢業論文的選題和實施中,可以確保學生順利完成畢業論文工作。恩施州素有“鄂西林海”的美譽,湖北民族學院林學專業擔負著為本地區培養林業管理和科研專業技術人員的重要使命,而民族地區相對落后的社會經濟條件和基層林業工作的艱巨性,對于將來從事這一職業的林學專業學生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根據筆者在基層林業系統的大量調查走訪,用人單位普遍認為,專業知識與技能、基礎知識及實際工作經驗是林學本科專業學生應具備的知識;實踐動手及創新能力、良好的適應社會能力、解決基層問題能力則是基層對林學本科專業學生應具備能力的基本要求。為此,學生培養目標定位應該是:立足鄂西南、面向基層、面向林區,服務武陵山區區域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能在林業、農業、城鄉建設等行業從事經濟林栽培、森林資源經營與管理、種質選育與遺傳改良、植物資源開發與利用、森林生態建設等方面工作,具有實踐創新意識、精神和技能的應用型人才。柔性導師制的核心是形成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管理的良性機制,改變了以往人才培養工作以教學為中心的模式,這種轉變使得建立以培養學生林業科學研究能力、林業科學研究精神和林業科學研究意識為目標的滲透本科全過程的實踐環節成為可能。所謂“全程實踐”模式是指將實踐創新技能培養貫穿于大學全過程中:一年級帶學生深入林場開展實踐調查,了解民族地區林業現狀,讓學生初步形成對林學專業的感知;二年級安排學生到林業站進行參觀、考察并和基層工作人員開展座談等;三年級學生義務參與林站、林業科研單位的生產、科研活動,讓學生獲得初步基層工作體驗;四年級安排學生到不同條件的林業相關崗位頂崗服務,及時接受社會實踐知識,為獨立承擔工作奠定基礎。這一模式可以使學生將所學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綜合運用于林業實踐中,循序漸進地適應從“學生”到“工作人員”這一社會角色的轉變,使之成為具備林學專業知識和技能、適應現代林業產業發展需求的實踐者。
在林學專業推行柔性導師制四年以來,學生學習積極性顯著提高,理論知識掌握牢固,實踐動手能力強,具備了一定科研和實踐創新素質,為他們畢業后深造和就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本專業所有學生都參與了校、院兩級大學生創新實踐活動,還有部分學生參與了省級大學生創新實踐活動,參與各級各類項目達到十五項,這些項目的實施,極大提高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林學專業畢業生連續三年取得了學位授予率100%,就業率100%佳績,培養的學生受到了用人單位的廣泛好評。實踐證明,在師資相對缺乏的實際情況下,這種針對性強、可操作性好的柔性本科生導師制受到了學生們的歡迎,在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上能夠發揮更大作用,能夠較好滿足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劉月秀.林學類專業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途徑探析[J].中國林業教育,2009,27(2):17-19.
[2]丁林.本科生導師制:意義、困境與出路[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5):74-77.
[3]郭欣欣.本科生導師制研究[D].廣州:暨南大學,2007.
[4]胡守華.高校本科生導師制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6.
[5]施擁軍,黃堅欽,湯孟平.林學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與探討[J].高等農業教育,2008,(9):60-62.
篇10
關鍵詞 城市林業 高等教育 專業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城市林業是一門發展迅速、前景廣闊的邊緣性科學,由林學、園藝學、園林學、生態學、城市科學等組成的交叉學科,與景觀建設、公園管理、城市規劃關系密切,以城市森林培育、經營和管理作為核心和重點。①城市林業起源于北美,加拿大學者Erik Jorgensen于1965年首先提出城市林業的概念,并率先開設了城市林業課程。美國于上世紀70年代成立了環境林業研究所,專門研究城市林業,目前美國城市林業的相關研究和教育一直處于世界的前列。②美國已有30多所大學開設了城市林業課程,③我國于上世紀80年代末,從加拿大引入國內,開始了城市林業的研究和教育工作。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和北京林業大學率先開展了城市林業的系統研究,并開展了城市林業方向研究生的培養工作。④目前,包括華南農業大學、福建農林大學、內蒙古農業大學、北京農學院在內的多所高校陸續開始了林學或園林專業的城市林業方向本科教育工作,促進了城市林業在國內的發展。但目前我國的城市林業教育總體還處于起步階段,如何發揮各高校優勢和特色,培養符合城市林業發展要求的畢業生,促進地方乃至全國城市林業的發展,是各個高校應思考的問題。根據北京農學院林學專業(城市林業方向)幾年來的辦學經驗,要辦成特色鮮明、符合社會發展的專業,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建設。
1 制定符合社會需求的培養目標
一個專業能不能立足,最根本的是看培養出的學生是否符合社會需求。因此首先需分析城市林業特點和要求,確定該專業畢業生必須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制定符合社會需求和專業要求的培養目標。城市林業不同于傳統林業,其建設、管理的對象是城市森林。城市森林是指在城市地域內以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為主,促進人與自然協調,滿足社會發展需求,由以樹木為主體的植被及其所處的人文自然環境所構成的森林生態系統,是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⑤因此城市林業融合了園林、園藝的優勢和長處,是林業和園林的結合,其以城市綠化、美化和生態化為目的,實現森林景觀與人文景觀有機結合,根本任務就是要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和滿足人們貼近自然的需求。
根據城市林業的特點和建設目的,北京農學院結合自身優勢和定位,將林學專業(城市林業方向)培養目標定為培養具備林學、生態學、生物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林業、農業、環保等部門從事森林培育、林木育種、森林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生態環境建設及管理等工作,能在新農村建設中進行城鄉綠化規劃、林草花繁育栽培與養護等的高級復合應用型人才。
每個學校由于其所處地理位置、辦學規模以及實力存在差異,因此應明確定位,確定培養的城市林業人才的服務對象,這樣才能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有的放矢。北京農學院是一所特色鮮明、多科融合的北京市屬都市型高等農業院校,因此北京農學院林學專業(城市林業方向)立足北京,培養的學生主要為北京城市林業建設服務,同時從北京輻射全國。
2 設置符合培養目標的課程體系
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獲得,培養目標的實現,需有相應的課程體系作支撐。根據城市林業對人才的需求,及其培養目標,北京農學院林學專業(城市林業方向)設置了相應的課程體系。首先必須夯實“四梁八柱”類課程,即重要的專業基礎、專業必修課程,包括植物學、植物生理學、生物化學、樹木學、森林生態學、森林培育學、林木遺傳育種學等,這些均是林學專業學生必須學好掌握的課程。而后根據現代林業發展及城市林業要求,設置了花卉學、城市林業、城市環境學、生態旅游學、自然保護區管理、GPS測量與數字測圖、計算機輔助設計、遙感及地理信息系統、城鄉綠地規劃等特色專業選修課程,保證課程內容的先進性。通過課程內容的學習,學生能掌握城市林業所需的基礎知識。由于城市林業重視城市森林的生態功能,因此在課程教學中,將生態理念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樹立學生的生態觀。
3 突出實踐教學,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
我國教育部提出,本科教學要從注重知識傳授向更加重視能力和素質培養轉變,高度重視實踐環節,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組織學生進行創新性實驗和實踐,提升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⑥近幾年,國家重視生態環境,大力建設森林城市,開展了平原大造林工程,為林學專業(城市林業方向)學生就業提供了機遇,同時也對其素質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具備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才能符合現代林業發展的需要。
林學專業本身就是一個實踐性較強的專業,學生需要通過實踐才能使知識融會貫通,因此實踐教學在林學專業課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時實踐教學一直是北京農學院林學專業(城市林業方向)的特色,學校重視和強化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目前包括課程的實踐教學,及專業實踐課程在內,實踐教學學分占到總學分三分之一以上。在教學過程中增加設計性、創新性、綜合性實驗環節,增加學生參與性,和獨立思考的能力。為強化實踐教學,在每學期結束后設置2~3周的小學期,進行專業相關的實踐教學。在夏季小學期開展綜合性的野外實習,將各專業課程涉及到的實習內容串聯起來,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和吸收,并且增強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冬季小學期開設室內綜合實驗課,要求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完成實驗,顯著提高了學生的實驗技能和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鍛煉和增強了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另外,實踐基地的建設保證了實踐教學的順利進行和教學效果。目前,林學專業(城市林業方向)有實踐基地12處,均制定了長期有效的合作機制,為實踐教學提供必要保障,其中百花山國家自然保護區被評為北京市級校外人才培養基地。
4 增強學生科研素質
通過科研訓練增強學生科研素質,是提高林學專業(城市林業方向)學生創新能力和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從大二開始實施導師制,充分發揮教師對于學生能力培養的重要作用,使部分學有余力的學生提前參加科研實踐活動,提高科研素質。導師在指導學生進行專業學習的同時,引導學生參與相關的科研工作、參加“大學生科研創新行動計劃”及“挑戰杯”等學生科技創新項目和科技競賽活動。2009、2010、2011級的林學專業(城市林業方向)學生,均有超過一半的學生參加了大學生科研創新行動計劃,一方面學生開闊了思路,增強了動手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帶動了學習和科研的氛圍,增強了對科研的興趣。對于成績優異或有專業特長的學生,在完成基礎階段學習后可進入導師的課題組參與導師科研,經過訓練,可撰寫科研論文。實施導師制對于幫助學生完成專業階段的學習任務,培養科研素養,提高林學專業(城市林業方向)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專業素質,發揮了重要作用。
北京農學院林學專業(城市林業方向)通過幾年的建設和發展,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培養的畢業生已在北京百萬畝平原造林行動中開始發揮作用。雖然目前我國已開展了不同層次的城市林業教育,但與美國等西方國家建立的較為完善的城市林業教育體系還有明顯差距。⑦而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化的負面效應愈加嚴重,城市林業的作用和地位愈加突出,對城市林業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大力加強城市林業的人才培養、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科研、教學隊伍,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林業教育體系,是我國城市林業發展的需要。
課題項目:北京市教委優秀教學團隊建設計劃
注釋
① 陳溪興.我國城市林業的特點、存在問題及對策[J].華東森林經理,2009.23(4):57-59.
② 劉德良,李吉躍.美國城市林業教育與培訓[J].中國林業教育,2006.4:67-72,12.
③ 王東.城市林業的產生和發展綜述[J].寧夏林業科技,2012.53(6):5-6.
④ 江娟,樊寶敏.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的城市化與城市林業發展[J].中國城市林業,2009.7(4):13-15,24.
⑤ 王成,蔡春菊,陶康華.城市森林的概念、范圍及其研究[J].世界林業研究,2004.17(2):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