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學思想與人工營造森林論文
時間:2022-08-11 08:57:00
導語:林學思想與人工營造森林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在長達數十年的革命斗爭中,形成了完整的林學思想,其林學思想核心為政府管理森林,人工造林為該思想前提,發揮森林防護作用為該思想要素,國家經營森林生產為該思想目的。
由于農民家庭生活環境的熏陶,使早年的孫中山已初步掌握了人工植樹方法。特別是兄長孫眉在檀香山以農、林、牧業發家致富,也給孫中山以一定的影響。1883年,時年17歲的孫中山從檀香山回國時攜帶酸豆樹籽種在自家院內,現這棵百年老樹已是郁郁蔥蔥,仿佛正在昭示世人,它本身就是孫中山人工造林實踐的出發點。1890年,孫中山開始著手在家鄉籌備人工造林,他對廣東香山無林區進行了初步調查,提出要將香山東南一帶“禿然不毛”(1)之山,“植果以收利,蓄木以為薪”。面對當地農民只知砍伐,而不知種植林木的愚昧無知狀況,他利用假期,在家鄉種植桑樹,為父老鄉親提供樣板,居然初見成效。
孫中山在香山倡導植樹時,又上書清朝官吏,推薦自己制定的植樹造林方案。即:1、“凡于沙漠之區,開河種樹”。2、“其余花果草木,審察土宜,于隙地廣行栽種”。3、及時預防“谷蟊木蠹”。(2)至此,孫中山完成了第一個植樹造林方案。
1915年,為提高全民植樹意識,統一全國人工植樹時間,孫中山建議北洋政府以每年清明節為植樹節,獲得贊同,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法定的植樹造林節日。1916年,孫中山視察紹興,大聲疾呼“譬彼高山,胡不栽森林”。(3)作為一位日理萬機的革命家,孫中山能夠隨時隨地倡導人工植樹造林,親自參加人工植樹活動,制訂人工造林計劃,提倡設立國家植樹節,這充分體現了他對人工植樹造林的重視,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二、政府設立林業管理機構
早在1890年,孫中山就呼吁成立農學會,作為林學理論研究機構。時隔不久,他在廣州正式成立農學會。作為秘密革命機關的農學會,在進行革命活動時,也考察了外國農林事業,研究近代林學理論。盡管數年后農學會被清廷破壞,但它具有破天荒的重大意義,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林學研究機構。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開始設置國家林業管理機構,中央內務部負責農林事務;在地方設置南京府勸業科,負責“山林土地事項”。(4)使南京臨時政府初步建立了層次完整的林業管理體系。孫中山辭職后影響北洋政府在中央設立農林部。孫中山在北京與袁世凱會談時;商定農林部可以暫時“伐采森林”,(5)解決國家財政困難。
1920年下半年,孫中山在廣州重組軍政府,自兼內政部長,明令農務局“培植及保護森林”。(6)后農務局并為第二司,繼續主管“農業、林業之保護、監督、獎勵及改良事項。”(7)此時,孫中山在政府設立林業管理機構,基本上還都屬于西方政府機構的形式模仿。
1922年9月,孫中山在《籌備改組國民黨宣言》中除繼續主張“……森林、水利及其他大規模之工商業,應屬于全民者,由國家設立機關經營管理之”,又進一步提出“并得由工人參與一部分之管理權”(8)的新主張,該主張實際上已具有鮮明的社會主義色彩,是“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在林學理論上的反映,惜其未能貫徹執行。
在實際運作中,孫中山設立的林業管理機構曾出現個別人員素質較差、影響工作效率的現象。1924年,孫中山廣東革命政府為吸引高素質專業人才,頒布《考試條例》,規定應聘林業機構薦任文官者必須參加森林化學、森林工學、森林測量、森林動物學、森林植物學、土壤學、氣象學、林政學、樹病學、造林學、昆蟲學、森林保護及管理法、植物生理學等科目書面初試,合格后再參加相同科目口頭復試,最終合格者方可為薦任文官。(9)
三、國家經營林業生產
1912年,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以在野黨領袖身份,用英文給《大陸報》撰文,主張“凡……森林各業,均應收歸國有。”(10)其所產利益作為國家稅源,用于行政、教育、慈善等事業經費。在數月后的一次演講中,他進一步指出“今日中國地主、資本家眼光尚淺,知保守而不知進取,野山荒地尚多無主之物,一般平民間亦有自由使用之權,即如樵采游牧,并無禁止之例。若在歐洲,則山野荒地皆為資本家所領有,他人不能樵采游牧于其間也”(11)而一但中國地主,資本家效仿歐洲,就會壟斷山林,操縱民生,到那時再采取補救措施,為時已晚,應當事前加以預防。1920年,孫中山提出預防地主、資本家壟斷山林的具體方法,即國家經營林業生產。他在《地方自治實行法》中說:“凡山林……悉歸公家所有,由公家管理開發。”“其數年或數十年乃能收成者,如森林、果、藥等地,宜由公家管理。開荒之工事,則由義務勞動為之。”(12)
1923年,孫中山開始實施國家經營林業生產政策,在一系列法令、法規中規定:在都市內,果園、苗圃征收千分之十五地價為普通地稅,隨著土地增值,按超過原地價的百分比征稅,但每畝地價不到二百元者免征增值稅。(13)國有山林均準人民承墾,承墾年限“樹林地一千畝未滿者二年,一千畝以上二千畝未滿者三年,二千畝以上三千畝未滿者四年,三千畝以上四千畝未滿者五年,四千畝以上五千畝未滿者六年,五千畝以上一萬畝未滿者七年,一萬畝以上者九年。”
(14)每畝地價七角,提前完成墾荒植樹造林者可按比例減其地價。
1924年1月,孫中山發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提出:“山林川澤之息”“皆為地方政府之所有,用以經營地方人民之事業,及應育幼、養老、濟貧、救災、衛生等各種公共之需要。”“本縣資力不能發展興辦者,國家當加以協助。其所獲純利,國家與地方均之。”(15)上述規定,孫中山在手書《建國大綱》中再次予以肯定。孫中山自視《宣言》和《大綱》是最權威和經典著作,國家經營林業生產、全民占有林業效益的設想,就成為孫中山最具代表性的林業政策之一了。
四、發揮森林防護作用
前面已經述及,孫中山很早就認識到森林能夠保持水土,調節氣候,美化環境,他早年在香山提倡植桑,就是為了保持水土。隨著時間的推移,孫中山發揮森林防護作用的思想日益完善成熟。
1918年,孫中山在謀求發展中國經濟的同時,謀求防止華北、華中水土流失,保持生態平衡,他在著名的《建國方略》中號召“于中國北部及中部建造森林”(16)可以說,這是我國三北防護林體系的最早雛形,我們不僅實踐了孫中山計劃,而且大大超過并完善該計劃。
1924年,孫中山系統演講《三民主義》,指出“至于防水災的治本方法是怎么樣呢?近來的水災為什么是一年多過一年呢?古時的水災為什么是很少呢?這個原因,就是由于古代有很多森林,現在人民采伐木料過多,采伐之后又不行補種,所以森林便很少。許多山嶺都是童山,一遇了大雨,山上沒有森林來吸收雨水和阻止雨水,山上的水便馬上流到河里去,河水便馬上泛濫起來,即成水災。所以要防水災,種植森林是很有關系的,多種森林便是防水災的治本方法。有了森林,遇到大雨時候,林木的枝葉可以吸收空中的水,林木的根株可以吸收地下的水;如果有極隆密的森林,便可以吸收很大量的水,這些大水都是由森林蓄積起來,然后慢慢流到河中,不是馬上直接流到河中,便不至于成災。所以防水災的治本方法,還是森林。”“要能夠防水災,便先要造森林,有了森林便可免去全國的水禍。我們講到了種植全國森林的問題,歸到結果,還是要靠國家來經營;要國家來經營,這個問題才容易解決。”“這種防旱災的方法,要用全國大力量通盤計劃來防止。這種方法是什么呢?治本方法也是種植森林。有了森林,天氣中的水量便可以調和,便可以常常下雨,旱災便可以減少。”“所以我們研究到防止水災與旱災的根本方法,都是要造森林,要造全國的大規模森林。”(17)勿庸贅言,演講分析了森林與防止水旱災害之間的關系,闡述了國家經營森林事業的重要意義。在百廢待興、愚昧落后的舊中國,孫中山能夠把林業放到水土保持、防止災害的高度去認識,十分罕見,時人無出其右者。
《三民主義》演講沒有最終完成,孫中山赴韶關督師北伐。軍務繁忙中,他發現南華寺周圍森林遭到嚴重破壞,當即交給長老一百元植樹款,讓他在寺外植樹,保護生態環境。
總而言之,孫中山的林學思想是近代中國最進步、最革命的林業科學體系,它借鑒了西方林學理論精華,又有孫中山的許多首創。該林學思想的完成,為中國林業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正因為如此,中國人民為紀念致力于發展中國林業事業的孫中山先生,將3月12日他的忌日定為植樹節。
- 上一篇:玉米收獲機械發展趨勢論文
- 下一篇:人與自然關系和諧問題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