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學畢業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6 13:05: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林學畢業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林學畢業論文

篇1

臨床醫學論文4000字(一):醫教協同背景下高職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論文

[摘要]為進一步深化醫學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突出專業特色,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眾多高職院校臨床醫學專業開展了院校(醫院與學校)合作機制建設。本文深入總結與分析了渭南職業技術學院臨床醫學專業在醫教協同背景下進行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如通過院校合作平臺進行人才培養方案修訂、課程體系建設、革新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打造“雙師型”教師團隊,實現了基礎—臨床、理論—實踐、課堂—工作環境的一體化教學,探討了高職院校臨床醫學專業的院校深度合作機制,以期為深化與完善臨床醫學職業教育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醫教協同高職臨床醫學人才培養院校合作改革

2014年,教育部、國家衛生計生委等六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醫教協同深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改革的意見》,指出醫學人才培養改革應強化臨床實踐教學,構建標準化、規范化醫學人才培養體系,建立醫學院校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合作機制,使醫學人才培養成為醫教協同的系統工程[1]。醫教協同作為醫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基本策略對高職院校醫學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本文主要對渭南職業技術學院在“醫教協同,院校合作”背景下實行的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進行總結與探索,以期為深化與完善臨床醫學職業教育發展提供參考。

高職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勢在必行

1.現階段,我國高職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存在的弊端

一方面,我國為滿足城鄉居民醫療保健需求正逐步完善初級衛生保健體系,鼓勵農村基層訂單式定向醫學教育,這對高職醫學職業教育的發展來說是極大的機遇[2];另一方面,如何培養“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基層醫療工作者,成為高職臨床醫學專業教育的重要課題。目前,高職院校臨床醫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大多缺乏自身教育教學特點,類似壓縮版的本科方案:教學設置上僅有課時與學制長短的區別;教學模式多沿用從基礎到臨床“2+1”的傳統形式職業教育,即兩年高職在校理論學習,一年臨床實習;理論授課比例高,實踐授課比例低,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足,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能力不匹配。

2.“1.5+0.5+1”的高職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為改變上述問題,我們實行“1.5+0.5+1”人才培養模式,減少學生在校學習的時間。學生僅需1.5年的校內公共基礎課與醫學基礎課學習;后續1學期進入醫院,進行臨床專業課學習;隨后再有1年臨床實習。校內教學環境還開展了床旁教學、案例分析教學,以便于學生實踐能力、分析能力、臨床思維方法及獨立工作能力的培養[3]。臨床學習為學生增加了臨床實踐的機會,使其更熟悉醫院的工作流程,能深入了解醫院機構設置、運行方式,縮短了臨床工作適應期,實習效果顯著提高。

醫教協同背景下高職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構建

1.醫教協同背景下高職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概況

在調研高職臨床醫學專業適應崗位核心能力需求的基礎上,學校整合了醫學教育資源與三甲醫院進行合作,以培養面向基層醫療衛生和社區衛生服務保健機構的實用型臨床醫學專業人才為目標,以開展基層醫療衛生工作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培養根本,以典型的臨床工作任務為教學重點,以疾病診斷、治療、預防內容為教學核心,注重學生的學習能力、社會能力、創新能力培養,使其成為具有良好人文素養、職業素養、團隊協作精神,致力于醫療服務行業的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

2.構建校企合作的高職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機制

學校與醫院共建專業,共同開發課程,行業專家與專業教學骨干共同修訂、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建立規范的教學體系,實行臨床專業課醫院內授課與實踐的模式;共同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機構,規范師生管理;共同制定教學管理制度與教學督導制度,以規范教學,保障教學質量,提高了專業課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效果(見圖1)。

3.構建適應崗位需求的課程體系

根據臨床醫學專業所涵蓋的職業崗位群,對行業臨床醫學工作崗位所需的職業素質要求進行調研,由行業專家與教學骨干共同參與,研究臨床醫學專業崗位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按照工作任務中必需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要求設置課程內容;以工作任務為驅動[4],以三年制醫學高職教育特點為準則,嚴格遵守基礎理論必需(適度)、夠用,堅持專業課程針對性、實用性強的原則,構建以就業為導向,以任務驅動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以臨床醫學職業崗位工作過程為主線的課程體系(見圖2)。

(1)理論課程教學。理論課程采用“前期校內,后期院內”的方式授課,學生前三個學期在校完成公共基礎課程與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第四學期進入醫院,由臨床經驗豐富、執教能力強的醫師與教師共同授課,完成臨床專業課學習。院內教學的安排為早上理論課、下午實踐課,實現了理論、技能學習與崗位需求零距離。

(2)實踐課程教學與臨床實習。實踐教學及臨床實習是理論聯系實踐的橋梁,是教學環節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實踐教學由一線醫師講解,規范性、可操作性強,學生需掌握臨床助理醫師要求的常用技能操作,如心電圖、胸腔穿刺、腹腔穿刺、腰椎穿刺、肝脾觸診等內容;典型病例分析、床旁教學為學生建立了立體化的臨床思維,使其對疾病的認知更為全面。學生的臨床實習不少于40周,包含內、外、婦、兒、急診等科室,畢業時學生應具備開展融診斷、治療、預防、保健、康復、健康管理服務為一體的醫療服務能力。

4.開展基于培養崗位職業能力的教學

學校以滿足基層醫療崗位需求為目的,以院內授課為契機,將教學計劃和教學活動向臨床實踐操作方面進行調整,開展了真實醫療案例結合PBL教學法的專業核心課教學。

5.培養“雙師型”教學隊伍

師資隊伍建設是臨床教學改革和推進的重要基礎和保障。學校以專業教研室為核心,跨專業、跨院系、跨單位整合校內外師資力量,基于醫教協同,學校和醫院共同實施教師成長計劃。院內授課教師由三甲醫院臨床經驗豐富的主治醫師以上職稱的醫師擔任,醫師可通過校內的示范課、公開課等活動不斷提升自身教學能力;校內專職教師也要進入教學醫院頂崗實習,以保障教學緊跟專業發展不脫節,進一步提升教師實踐能力[5-7];學校與醫院共同指導學生臨床技能比賽,密切進行醫教合作,規范專業教學與實踐,為今后合作開發課程奠定基礎。學校不斷提高教師教學能力、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努力打造一支理念新、能力強,以專業帶頭人、課程負責人為引領,以教學骨干為主體,專兼結合、梯隊合理的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8]。

6.對教學過程實施全程質量監控

學校成立了以醫學院分管教學院長為組長的教學質量監控小組,在學校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建設項目的框架下,建立符合臨床專業實際的教學質量監控辦法,從制度入手,論證適用于臨床專業建設的實施細則,嚴格把握質量標準和工作規范,對專業建設和教學工作實施全過程質量監控。教務處質量科制定了專業建設質量評估指標體系和課程建設質量評估體系,行業專家與教學骨干組成教學督導評估小組會同教務處對專業建設和課程教學的質量進行評估,以確保人才培養質量穩步提高。

高職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意義

1.立足行業需求,構建“醫教協同,醫教一體化”教學體系

高職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構建了“醫教協同,醫教一體化”的教學體系,實現了基礎—臨床整合、疾病—系統整合、案例—病歷整合,使教學效果最大化。臨床課教師將工作中用到的新方法、新藥品、新技能滲透于教學過程;專職教師將醫學的新發現、新理論、新機制融入臨床實踐中,不斷優化課程設置,調整課程結構,革新課程內容。

2.改革高職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提升專業發展內涵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要“把職業教育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發展規劃,促使職業教育規模、專業設置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推進教育教學改革”。高職醫學“工學結合”的理念,即院校合作[9],利用醫院和學校兩種不同的教學環境與教學資源,實現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無縫對接[10]。高職臨床醫學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基層醫療及社區保健工作崗位需求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醫教協同背景下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形成了工學結合、院校合作、頂崗實習的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

3.構建“雙元育人,過程共管”的院校合作機制

學校應依托院校合作平臺,積極構建雙元育人機制,創新醫教協同合作方式,探索醫教一體化教學體系,致力于培養有質量、有奉獻精神的復合型人才。院校合作使專業建設和臨床服務共生發展、螺旋提升;打造了雙重身份的教學團隊,將“雙師”素質落到實處,形成了醫教協同育人的核心競爭力[11]。在現有基礎上,學校與教學醫院共同探索“院中校”,雙方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發揮各自優勢,共同培養優秀醫學人才。

結語

醫學人才的培養是一項長久、復雜的工程,醫學生的職業能力與職業道德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乃至生命安全,提升醫學人才質量,使醫學人才更好地為人民群眾服務,對推動醫療衛生事業穩定可持續發展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12]。“醫教協同,院校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下的教育教學改革對學校、醫院兩種教學環境與教學資源進行整合,有助于學生積累理論知識并兼顧職業能力培養,對學生建立完善的臨床素養大有裨益,在今后的教育教學改革中院校合作仍需不斷完善與深化。

臨床醫學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高職高專院校臨床醫學專業形態學實驗考核探討論文

摘要:文章探討了醫學高職高專院校臨床醫學專業醫學形態學課程考核方法改革,力圖從多個角度提高學生基本能力。

關鍵詞:高職高專臨床醫學形態學實驗考核

醫學形態學實驗包括解剖學、組胚學、病理學實驗等,為醫學生進一步學習疾病狀態下人體組織器官功能代謝變化、臨床表現打下堅實基礎。對學生的識別能力、表述能力培養也有重要作用。目前國內高職院校醫學形態學實驗考核多是簡單的識別,不利于學生能力培養。本課題將原組胚學、病理學實驗融合為一門課程-形態學實驗,采用平時考核、期末考核等多種方式進行形態學實驗考核,力圖從多個角度提高學生基本能力。

一、考核方法

(一)平時成績

平時成績分為平時考勤、平時實驗報告成績、平時考試成績,分別占總成績的5%、10%、20%左右。平時考試成績主要為每單元或章節學習結束后,學生通過顯微數碼互動系統、虛擬切片系統對正常人體組織結構或病理變化進行識別,識別對象主要為計算機輔助教學圖像或虛擬圖像。

(二)期末考試

期末考試分為標本識別、標本特點描述及臨床應用分析,占總成績的65%,其中標本識別、標本特點描述為筆試,臨床應用分析為筆試加面試。

參照執業助理醫師資格實踐技能考試,形態學實驗期末考試分三站進行。

第一站,標本識別。識別對象為10個病理大體標本、5張組織學切片、5張病理學切片,標簽全部覆蓋或撕毀;病理標本為裝入透明標本瓶的實物標本,切片放在顯微鏡下,教師調好觀察視野,學生考試時可調粗細螺旋但不得調換視野。每組20名學生,考試開始前分別坐于20個考試標本前,考試開始后考生將標本名稱寫在答題卡的相應位置,每個標本識別時間為1分鐘,1分鐘后由監考老師統一組織學生按一定方向輪轉對下一個標本進行識別,每組考試時間為20分鐘,考試結束后學生攜帶答題卡進入第二站。

第二站,標本描述。考生自行挑選在上一站識別的標本(答案考生已寫在答題卡上)3~5個,對其組織或病變特點進行描述,考試時間限時10分鐘,考生答畢上交答題卡后進入第三站。要求學生挑選描述對象時必須同時挑選大體標本及組織切片,且組織切片中須同時包含正常組織切片及病理切片。

第三站,臨床應用分析??忌槿≡囶},按要求面向3位監考老師口述答案,每位考生考試時間5分鐘。試題主要為某一形態組織結構在臨床中的應用,如組織學結構在臨床中的應用、病理變化引起的臨床表現等。

考生進行第二站、第三站考試時,采用半開卷考試。考前1~2周時間,允許學生將其本人認為重要的內容總結、抄寫于一張A4紙上并帶入考場,A4紙上明確標記班級、姓名與學號等考生信息。學生進入第二站時,學生可以參考且僅能參考自己總結抄寫的A4紙內容。

二、討論

本課題將原有組織學與胚胎學、病理學實驗內容整合成形態學實驗。學生學習時將正常組織結構與疾病時組織結構病理變化相結合,將大體病變現鏡下改變相結合,有利于學生系統性思維訓練。課程考核時,考評對象要包括正常組織結構,還要包括病理變化,體現課程內容的融合,提升學生臨床系統思維訓練效果。

考核形式多種多樣,既要平時考勤、平時作業,還要進行期末考核,線上線下相結合,而且試題形式也是多種多樣,這可以從多種方面提升學生培養水平。注重平時考勤與平時考核,也就是注重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工作紀律的培養;線上與線下考核相結合,注重引導教師、學生在教學、學習過程中合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同時也不能摒棄傳統的教學手段,如顯微鏡的使用,病理大體標本的觀察等;考核過程中,試題庫不斷更新,考核內容需不停更換,甚至監考過程都需要教師不斷進行判斷,與傳統的單一標本識別相比,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多種考核方式相結合,更有利于教學相長。

形態學實驗三站式考試,模擬執業助理實踐技能考試模式,使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從一年級就開始熟悉、適應資格考試;其次,三站式考試,既有筆試又有面試,既可鍛煉學生書面表達能力,又能鍛煉其口語表達能力,還能鍛煉其臨場應變能力;第三,既有基礎性的標本識別,又有標本特點描述及臨床應用分析,使學生盡早將基礎與臨床關聯,提升其學習興趣及學習效率。

篇2

關鍵詞:林學院;就業工作;服務;滿意度

根據西南林業大學大學生就業工作目標責任考核細則,本文采取學科專業問卷調查,對西南林業大學林學院2009級林學專業2013屆的全部畢業生,進行就業問卷調查,并對回收的有效問卷進行了統計和分析,為林學院畢業生的就業服務工作的改進提供參考。

一、調查問卷基本內容

1、調查問卷設計

為更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提高林學院各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和就業質量,基于現階段社會就業和學院專業發展需求,結合林學院各專業學生就業現況,圍繞各專業畢業生就業服務過程中的班主任、專業導師、畢業論文指導老師、學院四個不同層面和角色開展的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內容,設計了6個題目,針對各專業大學生就業工作,提供改善就業工作服務的有效對策和建議。

2、調查方法

為確保調查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本問卷選擇西南林業大學林學院2009級林學專業2013屆林學、林學(雙外語)、地理信息系統、森林保護、野生動植物保護與管理、植物保護、食品科學與工程、農學等八個專業290名畢業生,進行全部調查。樣本即為該院2013屆林學專業全體畢業生,不存在抽樣樣本。

3、調查問卷統計

(1)調查發出問卷290份,收回290份,回收率100%;有效問卷290份,有效率100%。

(2)調查的四個層面6個題目內容沒有偏重,所以統計過程中采用的是自然平均法,沒有進行加權平均。

4、調查結果分析

統計結果與實際工作中反映情況基本吻合,調查結果可信,對現階段林學院就業工作有一定指導作用。

二、 調查結果

1、班主任就業服務工作

根據問卷“您對班主任的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是否滿意?”這一問題調查統計,48.99%的同學對班主任的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滿意”,28.38%的同學“基本滿意”,13.18%的同學“一般或不確定”,9.46%的同學“不滿意”。統計顯示,班主任在就業工作服務上雖能認識到個人角色責任,但服務還完全到位,有待再細致、再深入開展。

2、專業導師就業服務工作

依據“您對學院專業導師的就業服務工作是否滿意?”問題調查,30%的同學對學院專業導師的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滿意”,47.59%的同學“基本滿意”,20.69%的同學“一般或不確定”,1.72%的同學“不滿意”??梢燥@現林學院專業導師就業服務作用發揮的還不徹底,學生對于專業認識還不夠充分,就業開拓性不夠,普遍缺乏自信。

3、畢業論文指導老師就業服務工作

在“您對畢業論文指導老師的就業信息服務工作是否滿意?”問題調查統計中,39.37%的同學對學院專業導師的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滿意”,41.46%的同學“基本滿意”,16.72%的同學“一般或不確定”,2.44%的同學“不滿意”。畢業論文指導老師從專業上直接對畢業生的順利就業工作具有很強的專業對口性和針對性,反映出論文指導老師在畢業生的就業服務工作中發揮的作用還不夠。

4、學院就業幫扶服務工作

在“您對學院就業幫扶服務工作是否滿意?”問題調查統計中,29.97%的同學對學院就業幫扶服務工作“滿意”,43.21%的同學“基本滿意”,22.3%的同學“一般或不確定”,4.53%的同學“不滿意”。反映出學院在就業幫扶服務工作還有待加強宣傳和繼續努力。

5、學院提供就業信息服務工作

針對“您對學院提供就業信息服務工作是否滿意?” 問題調查統計中,32.99%的同學對學院就業幫扶服務工作“滿意”,44.67%的同學“基本滿意”,20.27%的同學“一般或不確定”,2.06%的同學“不滿意”。體現出學院在提供就業信息服務工作上仍需加強多途徑方式進行信息全覆蓋。

6、學院總體就業服務工作

在“您對學院開展就業工作總體是否滿意?”問題調查統計中,31.03%的同學對學院就業幫扶服務工作“滿意”,45.86%的同學“基本滿意”,18.97%的同學“一般或不確定”,4.14%的同學“不滿意”??隙藢W院在就業服務工作各個環節的努力,同時還有不完善和有待加強細致工作要開展。

三、對策與建議

1、加強班主任就業服務工作,以觀念引導為先,樹立正確就業意識。

班主任應該學習和認識到,隨著畢業生的就業領域不斷拓展,社會各層次和各行業的崗位都成為畢業生的選擇對象,就業方式多樣化,靈活就業、自由職業和自主創業正在為廣大畢業生所接受。畢業生越來越關注收入、社會保障、培訓、發展空間等與切身利益相關的問題,一方面要服務社會,創造價值,另一方面也要勇于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合理引導大學生認識自己,認識專業,認識社會是林學專業教育不可或缺的教學內容,只有兼顧個人和社會的共同需要才能取得長足的發展。

2、加強畢業論文指導老師在就業服務工作中的畢業生專業技能培養作用,提升畢業生就業綜合競爭力。

各專業的就業指導工作,必須倡導一種帶有全局性的、旨在提升大學生整體社會競爭能力的就業指導理念。就業之道是實現大學生從“學校人”到“社會人”,從“學生角色”到“職業角色”的轉變。這要求學院要加大各專業學科建設,深化教學改革,加強林學特色專業技能培養,突出職業技能、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支持和鼓勵學生參加相近或相同專業的職業資格培訓考試,倡導和鼓勵畢業生專業多證畢業。

3、加強專業導師就業服務工作,深入職業規劃教育課程

加強專業導師的就業指導工作,讓專業技術的使用與社會應用更緊密聯系。職業規劃和相關就業指導課可提前到大學一、二年級開展,并將其系統化納入學分考核。一年級可側重職業基礎知識教育,二年級可側重自我認識和社會拓展教育,三年級開展擇業與創業教育培訓,四年級則可側重應聘面試模擬,并指導其適應職業和社會。除此之外,各專業應根據各自專業設置的特征因地制宜分解就業指導課,側重專業所需。

4、保持學院就業共走的既定成效,繼續拓寬渠道,全面促進就業,擴大就業面。

繼續擴大各專業“產、學、研”的實踐教學基地共建工作,在科研縱向和生產橫向上,橫縱互相拉動就業,拓展就業空間,尋找社會機遇與需求的突破口,逐步推行校企聯合培養的模式。

建立就業服務網絡信息平臺。堅持軟、硬件一起抓,既要強化硬件建設和管理,同時也要完善軟件信息升級,及時更新并跟蹤就業信息,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饋機制,不斷調整和完善就業工作內容。

關注特殊群體,建立幫扶政策,促進就業。建立一對一就業幫扶方案,充分了解國家就業優惠政策,加大自主創業扶持力度和預征入伍的宣傳,鼓勵參與村官、西部志愿者等基層就業機會的爭取,促進各個層面多元化就業。(作者單位:西南林業大學林學院)

篇3

關鍵詞:職業教育,就業崗位,職業競爭

隨著教育制度的不斷改革,對高職院校園林技術專業的教學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畢業設計作為園林技術專業培養人才的關鍵環節,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但是,就針對傳統的論文撰寫與答辯環節而言,形式還較為單一,且與就業崗位出現嚴重的脫節,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因此,高職院校就應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做好園林技術專業學生的畢業設計指導工作,確保有效的提升學生的競爭優勢。高職院校培養人才的重要目的是向社會輸送更多創新性、技術型以及應用型人才。而畢業設計指導作為檢驗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其也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自主創造性。因此,為了實現對學生畢業設計的高效化指導,高職院校就應做好與企業的溝通與合作,確保了解當前園林行業對人才的需求,以此才能保障設計指導工作的展開能夠更具針對性和方向性,確保促進學生良好就業。本文就針對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職園林技術專業畢業設計指導與過程監控模式展開具體的分析與討論。

1畢業設計指導構建模式研究

前期準備。論文題目的確定給畢業論文的撰寫提供了方向。而為了確保畢業論文題目的設置能夠更好地符合當前企業單位的發展現狀,高職院校就應深入企業展開調研,并建立相應的畢業設計題庫,確保給學生提供多樣化的選擇。高職院校還應做好與企業的溝通與協調工作,及時的征求企業和行業的意見,確保畢業選題的合理性。此外,對于畢業設計工作的開展,應以就業崗位為導向,結合崗位需求,來培養更多園林技術方面的全面型人才。例如,可供學生選擇項題目的題庫主要有:(1)園林規劃設計方面。(2)園林植物栽培養護方面。(3)園林工程施工方面[1]。制定編寫畢業設計相關文檔。畢業設計文檔的編寫,可給畢業設計工作的展開提供理論性指導和技術性支持。因此,指導教師、系部領導以及行業專家就應根據當前園林行業的發展趨勢,來編寫學生實踐手冊,確保有效的提升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而指導教師則應將格式要求、評價標準以及實踐報告范文等編制成文檔,確保畢業學生畢業設計能夠更具規范性和合理性。制定學生畢業設計的實施方案。學生在做畢業設計時往往較為盲目,且抓不住設計的核心。而為了給學生畢業設計的展開提供更專業化的指導,就應制定詳細的畢業設計實施方案,確保將工作落實到每個細節處。此外,還應規定學生在每一階段和時間內必須完成的項目內容,促進畢業設計的順利完成。建立指導老師全程負責制。為了確保園林技術專業人才的培養能夠更好地貼合崗位的發展需求,在第三學期開始,就可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職業規劃,制定指導老師全程負責制。其中,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一個小組的畢業題目相似,而每位指導老師一般需指導3~5個小組。在指導的過程中,老師應充分發揮指導作用,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做好對學生畢業設計的全過程監督,以此就能保障畢業設計工作開展的真實性和有效性[2]。

2畢業設計過程監控模式

畢業設計工作的開展目的是檢驗學生的學習水平。因此,畢業設計往往依托實際的研究課題,目的是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在進行畢業設計時,就應要求學生應嚴格按照相關工作流程展開,確保規范學生的操作行為。選題。在畢業設計進行選題時,老師應指導學生應根據自己的特長和興趣愛好,結合自己的職業規劃發展進行選題,確保畢業設計教學的展開,能夠有效地符合未來的就業形勢。此外,對于選題的時間不應過久,否則就會影響后續畢業設計環節的進行。資料收集。當選題完成以后,就應開展資料的收集工作。而對于資料的收集,學生可利用暑假進行社會實踐,完成對畢業設計的初步構思。此外,為了保證資料搜集的真實性和可靠性,老師還應引導學生深入現場展開對資料的調查,并對畢業設計所涉及城市的人文風貌、歷史文化進行了解,以此才能給畢業論文的撰寫提供更多理論性依據。詳細設計。在進行具體的畢業設計時,就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自主完成,必要時小組之間還應加強合作,以此不僅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還能提高學生團結協作的能力。成果匯報。當學生完成一小節或者完成整個畢業設計后,需要向老師進行匯報。而指導老師就應針對畢業設計中所存在的問題,予以專業化指導,確保給予學生更專業化的意見,幫助學生順利畢業和就業[3-14]。

3結語

在校企合作背景下,不斷地做好高職園林技術專業畢業設計指導與過程監控工作,對于有效的提升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以及有效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優勢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應首先認識與了解畢業設計指導構建模式,進而做好對學生畢業設計的過程監督,保障畢業設計工作開展的真實性和可靠性,以此就能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滿足園林行業對人才的培養需求。

參考文獻

[1]李安琦.關于構建“校企聯動”學生畢業設計創新指導模式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4(12):58-59.

[2]權國政,艾百勝,周杰,溫彤,何乃軍.構建交叉學科畢業設計新型指導模式的探索[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11):135.

[3]王湘平,王學斌.論大學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的管理[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5(05):227-228.

[4]李乾軍.關于本科畢業設計的幾點探討[J].中國電力教育,2010(03):154-155.

[5]胡松梅,龔澤修,禹華芳.高職園林技術專業畢業設計指導與過程監控模式研究[J].現代園藝,2018(07):150-151.

[6]溫慶杰,東兆星,柳志軍.多專業聯合指導畢業設計模式構建與實踐[J].煤炭高等教育,2018,36(06):110-113.

[7]廖志凌,劉賢興,楊澤斌,孫宇新.影響本科畢業設計質量的因素分析與對策思考[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05(01):110-113.

[8]吳益鋒,張淑敏,田夏.上海交通大學提升本科畢業設計(論文)質量的改革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4,31(07):193-195+205.

[9]呼漢衛,劉正遠,張茂仁,陳阿梅.保證本科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的探索與思考[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3):394-396.

[10]汪靈,林金輝,龍劍平.理工科大學畢業設計(論文)團隊指導法研究與實踐[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6(04):88-91+114.

[11]李俊龍,胡鋒,吉東風,李海燕.提高本科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06(08):41-42.

[12]毛小慶,韓力.大學本科畢業設計質量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6):133-136.

[13]李立新,田廣增.“開放式”畢業論文(設計)指導模式的研究與探索[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31(06):54-55.

篇4

關鍵詞:柔性;導師制;林學專業;創新型人才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9-0071-02

作為地方民族院校最早設置的專業之一,我校林學專業畢業生主要去向是園林綠化、種苗、花卉等公司,也有部分就職于省內縣(市)林業局下屬林站或者基層科研機構(如地、市(縣)林科所),其就業去向基本是比較明確的。我國的本科教育一直以來十分強調本科生的專業知識教育和專業技能培養,其直接后果就是學生基礎知識多而不牢,創新意識和能力不足,缺乏實踐動手能力。為此,我國絕大部分高等院校使用了“平臺+模塊”培養模式,即前兩年按學科大類(平臺)進行通識培養,后兩年按學科專業方向(模塊)進行專業培養,這種培養模式針對綜合院校就業取向不明確的學生是合理的,對學生就業選擇是有利的,但是對就業取向比較明確的地方民族院校林學專業采取“平臺+模塊”,其通常做法是大量削減專業基礎課與專業課學時數,減少實習、實驗等實踐教學環節,其結果是削弱了專業基礎教育和實踐技能培養,對以實踐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的地方民族院校來說,解決厚基礎與重應用、寬方向與強創新的矛盾,培養具有良好實踐創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是應對競爭日趨激烈的高等教育和嚴峻的大學生就業形勢的重要舉措。既往林學類專業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①受制于課時不足,許多課程的實驗、實習流于形式;②受實習經費等因素的限制,大學生難以走出校門參加社會實踐;③校外實習基地容納能力有限、實習內容單一。借鑒研究生培養的經驗,在本科教學改革中引入導師制這一人才培養模式已被我國一些高校實踐證明,對提高本科教育教學質量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所謂“導師制”就是給本科生配備導師,由導師結合學生自身特點指導學生制定適合自己特點的知識和能力培養方案并督促學生有效實施,最終達到促進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方式。其主要內容包括師生互動交流、指導學生拓展素質、學生參與科研實踐活動等。導師制作為一種培養高層次人才的模式,可以促進本科生創新思維的拓展和實踐技能的增長,通過因材施教提高了本科生創新能力和社會適應性,對于他們進一步深造或者進入社會順利開展工作大有裨益。但該模式實施過程中也存在一定困難,表現在本科生導師制被賦予太多內涵,學生主動性未能有效激發,從而挫傷了師生積極性。為進一步提高導師制的有效性、探索實施的可操作性,我們在林學專業人才培養實踐中引進和實施了柔性導師制這一新理念:強調本科生培養中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導師制調動和提升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其主要做法如下。

新生結束軍訓轉入專業學習前,通過入學專業教育課程對本科新生進行專業介紹,使學生初步了解所學專業及學科發展現狀;此后組織本專業所有老師在第一學期開展一次以本學科發展前沿介紹,或者老師自身科研項目及成果展示為主要內容的專題講座,使學生進一步了解所學專業及學科發展現狀、加深對本專業老師研究領域和方向的了解。從第二學期開始至大學畢業實行導師負責制,導師結合教學授課進一步介紹專業發展前沿及自己的科研選題,為學生選擇導師提供更多信息。一旦確定導師,則導師對學生的指導過程一直貫穿到學生畢業。由于柔性導師制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在實施本科生導師制過程中要從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的綜合考慮出發,盡可能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要,同時,導師也要做到對每個指導的學生有較深入了解,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因材施教得到良好落實。通過一年大學生活,大學帶給學生的新鮮感逐漸褪去,而對于自己發展方向的選擇:是工作還是考研則是此階段學生心中的主要糾結。此時的學生非??释艿玫綄煹募皶r點撥,而導師可以根據自己對學生特點的了解和對專業和社會需求的把握,指導學生制定個性化發展規劃,在專業發展方向選擇上摒棄盲目從眾心理。導師通過對學生專業知識學習、考研及就業準備情況進行不定期了解,進一步幫助學生分析把脈,不斷提升學生實踐技能和自我管理能力。學生在現行課程體系的學習中,往往是重理論輕實踐,通過吸收學生參與導師科研項目部分研究環節或者指導學生開展自選課題研究,可以在不增加課內學時情況下提高大學生參與實踐動手能力培養的時間,通過參與科研實踐,可以逐步培養學生科研創新意識和科學精神。這些實踐技能熟練運用到畢業論文的選題和實施中,可以確保學生順利完成畢業論文工作。恩施州素有“鄂西林?!钡拿雷u,湖北民族學院林學專業擔負著為本地區培養林業管理和科研專業技術人員的重要使命,而民族地區相對落后的社會經濟條件和基層林業工作的艱巨性,對于將來從事這一職業的林學專業學生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根據筆者在基層林業系統的大量調查走訪,用人單位普遍認為,專業知識與技能、基礎知識及實際工作經驗是林學本科專業學生應具備的知識;實踐動手及創新能力、良好的適應社會能力、解決基層問題能力則是基層對林學本科專業學生應具備能力的基本要求。為此,學生培養目標定位應該是:立足鄂西南、面向基層、面向林區,服務武陵山區區域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能在林業、農業、城鄉建設等行業從事經濟林栽培、森林資源經營與管理、種質選育與遺傳改良、植物資源開發與利用、森林生態建設等方面工作,具有實踐創新意識、精神和技能的應用型人才。柔性導師制的核心是形成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管理的良性機制,改變了以往人才培養工作以教學為中心的模式,這種轉變使得建立以培養學生林業科學研究能力、林業科學研究精神和林業科學研究意識為目標的滲透本科全過程的實踐環節成為可能。所謂“全程實踐”模式是指將實踐創新技能培養貫穿于大學全過程中:一年級帶學生深入林場開展實踐調查,了解民族地區林業現狀,讓學生初步形成對林學專業的感知;二年級安排學生到林業站進行參觀、考察并和基層工作人員開展座談等;三年級學生義務參與林站、林業科研單位的生產、科研活動,讓學生獲得初步基層工作體驗;四年級安排學生到不同條件的林業相關崗位頂崗服務,及時接受社會實踐知識,為獨立承擔工作奠定基礎。這一模式可以使學生將所學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綜合運用于林業實踐中,循序漸進地適應從“學生”到“工作人員”這一社會角色的轉變,使之成為具備林學專業知識和技能、適應現代林業產業發展需求的實踐者。

在林學專業推行柔性導師制四年以來,學生學習積極性顯著提高,理論知識掌握牢固,實踐動手能力強,具備了一定科研和實踐創新素質,為他們畢業后深造和就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本專業所有學生都參與了校、院兩級大學生創新實踐活動,還有部分學生參與了省級大學生創新實踐活動,參與各級各類項目達到十五項,這些項目的實施,極大提高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林學專業畢業生連續三年取得了學位授予率100%,就業率100%佳績,培養的學生受到了用人單位的廣泛好評。實踐證明,在師資相對缺乏的實際情況下,這種針對性強、可操作性好的柔性本科生導師制受到了學生們的歡迎,在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上能夠發揮更大作用,能夠較好滿足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劉月秀.林學類專業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途徑探析[J].中國林業教育,2009,27(2):17-19.

[2]丁林.本科生導師制:意義、困境與出路[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5):74-77.

[3]郭欣欣.本科生導師制研究[D].廣州:暨南大學,2007.

[4]胡守華.高校本科生導師制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6.

[5]施擁軍,黃堅欽,湯孟平.林學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與探討[J].高等農業教育,2008,(9):60-62.

篇5

信息知識信息知識方面的統計結果可以發現,大多數醫學生對于計算機和網絡的基本原理有所了解,并能夠安裝連接基本的輸人輸出設備,但并不精通計算機知識,所掌握的計算機和網絡知識比較粗淺;對于分類法、主題法等信息組織知識以及各種信息源的特點,大多數學生不夠了解,這將影響其對信息的獲取能力,今后需加強這方面知識的教育;在專業英語知識方面,絕大多數醫學生對專業英語的掌握并不理想,這對于其獲取國外最新信息非常不利,專業英語教育需引起醫學院校的足夠重視。信息能力方面的統計結果可以看出,網絡搜索引擎已成為學生普遍使用的檢索工具,且絕大多數學生能夠通過網絡進行信息交流,他們大多清楚信息需求,并能制定出檢索策略,但對于比較復雜、高級的檢索方式仍不能較好掌握。在專業資源和學術資源的檢索利用方面,大多數醫學生不能較好地使用專業網站和專業數據庫。對于信息的分析、評價,大多學生不能做出很好的判斷。在信息的吸收、創新方面,也普遍欠缺信息重組、遷移和創新能力。信息倫理從信息倫理方面的統計結果來看,醫學生有著較好的信息自律、自控能力,較少受到垃圾信息的影響,且能文明使用網絡交流。但需要注意的是仍有少數學生不能很好地做到這些,因此信息道德教育仍然不能輕視和忽略。此外知識產權方面的教育需要加強,很多學生不能做到規范引用版權信息,對侵權行為的認識不夠到位。和分析解決問題方面的信息素養。基于此提出以醫學生為主體,圖書館學科館員與學院管理人員、學院教師協作,共同培養醫學生信息素養的模式。通過全方位、多層次、多形式的協作,達到醫學生信息素養培養的最終目的。

學院要轉變觀念,提高對信息素養的認識。(l)獨立學院管理部門應與圖書館合作,在新生人學時由專人負責安排參加圖書館入館教育。通過講座、實地參觀、網上自學等多種形式,介紹圖書館布局、館藏紙質資源和醫。運用信息素養實踐與創新實踐與創新信息素養的培養主要在大四和大五兩學年中,在這期間醫學生的學習進人了實踐研究階段,包括醫院實習、畢業論文寫作等。由于這一階段的特殊性,醫學生可在畢業論文寫作過程中,與醫學學科館員、教師合作,應用信息技術提升醫學資源高級檢索技能,來探索醫學知識,在自主學習過程中不斷實踐自己的信息技能,在循證醫學實踐中發現問題,培養在臨床醫療實踐和臨床研究實踐中解決問題和創新能力,完善信息環境建設信息環境是進行信息素養教育的物質基礎。在調查中了解到南通大學杏林學院近年來在信息化、網絡化建設方面發展迅速,并已具備一定規模,但其中仍存在硬件投人不足、忽視軟件投人、網上資源建設落后、資源共享不充分等一系列問題。因此學院應進一步完善信息設施、信息資源和信息服務。(l)加強硬件設施建設,購置網絡傳輸設備,配備網絡教室、多媒體教室等。(2)重視軟件建設,搭建方便醫學生獲取各種信息的網絡平臺,進行教學軟件的開發和教育資源的整合。(3)學院還可以與圖書館員合作共建醫學學科導航,根據不同的研究方向,編制各種專題信息導報,提供該領域最新發展情況、技術及前沿動態,并通過E~n面l及時給予推送。(4)學院還將信息素養滲人校園文化中,開展信息技術競賽活動和網絡道德教育,為學生信急素養的培養奠定充分的物質基礎。

獨立學院醫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在大學4年或5年內是一個不間斷的過程,大一是基礎,大二、大三是關鍵,大四、大五是實踐與創新階段。因此以獨立學院為監督機構,通過學科館員和教師的緊密合作才能培養出社會需要的應用型、創新型高素質醫學人才。

作者:徐世妍 顧駿 單位:南通大學杏林學院 南通大學圖書館

篇6

在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進程中,農林經濟管理是較早設置的專業,為國家的農林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輸送了大量的專門人才。浙江農林大學是浙江省唯一的農林本科院校,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是浙江農林大學具有辦學實力和辦學特色的老專業。該專業成立于1985年,其前身是林業經濟管理專科專業,1996年林業經濟管理專業招生本科生,1998年更名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2003年被評定為校級重點建設專業,2007年批準為浙江省本科高校重點建設專業。近年來,對照省級重點建設專業的指標體系,對人才培養目標進行重新定位,并在師資隊伍、課程體系、實踐教學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建設工作,并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一、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基本情況

農林經濟管理專業隸屬于浙江農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自林業經濟管理??茖I招生至今,已為社會培養了25屆1600余名本??飘厴I生。畢業生就業選擇余地較大,就業呈現多元化趨向,從單一的以農林業單位為主向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自主創業等多種類型轉變。據不完全統計,本專業培養的畢業生中已有100多人走上了科、局級以上領導崗位,體現了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注重知識、能力與綜合素質的協調發展。近年來,每年招收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本科生60名左右,現有在校生247人?,F有專任教師37人,其中正高級職稱12人,占教師總數的32.4%,副高級職稱20人,占總數的54.1%;54.1%的專業教師具有博士學位。有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一五”學科組專家1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2人、浙江省“151人才”4人。

二、近年來專業建設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1.修訂人才培養方案,調整人才培養目標

(1)多方參與修訂人才培養方案

為了保證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工作的順利進行,成立了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小組,開展多層次的調查研究,充分收集和分析全國農林院校及綜合性大學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改革情況,對畢業生及用人單位進行問卷調查,召開了“農林經濟管理省級重點專業建設委員會工作會議暨專業培養方案修訂研討會”、“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專家研討會”等,最后邀請專家對修訂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論證。

(2)根據社會需求和學校層面人才培養目標,適時調整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離農傾向明顯,就業去向與其他經管類專業并無差異,特色與優勢不明顯。當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肩負著為現代農林業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輸送“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能創新”的人才的歷史使命。同時,2009年,浙江林學院升格為浙江農林大學,隨即制定了《浙江農林大學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綱要》明確了學校的人才培養為:“培養品德優良、基礎扎實、能力強,具有生態文明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為此,在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時,適時調整了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具體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現代農林業發展需要的,具備系統的管理科學和經濟科學的基礎理論和相關的農林業科技知識,掌握農林業經濟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級政府涉農部門、農林企事業單位、農村基層經管單位等從事管理、市場營銷、金融、財會等方面工作的應用型創新人才。”

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注重科研與教學研究

(1)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努力打造一支“頂天立地”的師資隊伍

為優化師資隊伍結構,主要采取引進與培養相結合的措施。引進包括專任教師及兼職教師的引進。建設期內,共引進博士7名,其中國外高校1名,國內985院校3名、211院校1名。聘請4名具有豐富農村工作經驗的地方工作人員和農林企事業單位人員、3名國外著名高校的教師為兼職教授。積極鼓勵年青教師到國內外名牌大學和一流的科研院所攻讀博士學位、及到基層掛職鍛煉。建設期內,5名教師獲得了博士學位,其中中國科學院1名,985院校3名,211院校1名。有10位教師到國外著名大學訪學,5位教師到農村基層或農林業企事業單位掛職鍛煉。通過這些措施,使師資隊伍真正做到“頂天立地”(既掌握學科前沿又了解農村實際),職稱、學歷、學緣結構顯著優化。高級職稱比例由2007年的70.3%上升為2011年的86.5%,其中副教授比例由37.0%上升為54.1%,成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從事教學第一線的主力軍。博士學位比例由2007年25.9%上升為2011年的54.1%。教師由原來主要畢業于林業院校,改變為既來自國家重點農林院校,也有來自于國內外著名綜合性大學。

(2)注重科研與教學研究,著力提升專業教師的科研與教學研究水平

努力營造良好的科研與教學研究氛圍,鼓勵老師從事科研與教學研究。建設期內,共立項科研課題80余項,其中省部級以上項目38項,科研經費達440余萬元。發表學術論文153篇,其中被三大檢索系統(sci或ssci、ei、istp)收錄18篇;出版學術專著16部。獲浙江省科技進步獎,梁希林業科學技術獎,浙江省高??蒲谐晒劊憬】萍寂d林獎等各類科研獎勵共20項。主持浙江省新世紀教學改革項目、浙江省教育科學規劃研究課題共3項,校級教學改革項目4項,獲得浙江省教學研究成果獎、校級教學研究成果獎共5項,發表教學研究論文15篇。從近年的發展來看,專業教師的科研與教學研究水平有了很大提升,為科研促進教學提供了基礎和條件,為專業建設與教學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理論支撐。

3.優化專業課程體系,強化課程與教材建設

(1)構建“理論、實踐、特色”三結合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環節,為了實現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及時修訂了教學計劃,著重優化專業課程體系,構建了“理論、實踐、特色”三結合的課程體系。具體表現在:

第一,重理論。課程體系的設置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理論知識,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理論基礎課程由兩個平臺構成,公共基礎平臺及學科專業基礎平臺,學分合計為40.5,占總學分的24.5%。為培養學生具備系統的管理科學和經濟科學的基礎理論提供保證。

第二,強實踐。為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課程設置強調實踐環節。一是加強課程教學中的實踐環節,如“林業概論”、“現代農業概論”等課程設有實習環節,“會計學基礎”、“統計學原理”等課程均設有模擬實習。二是安排集中性實踐教學環節,包括專業綜合實習、畢業實習等,專業綜合實習主要設置了為期2周的“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綜合實習”、為期1周的“農林企業管理綜合實習”。三是設置“社會經濟調查與應用文寫作”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社會經濟調查及應用文寫作的能力。

第三,顯特色。為了顯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與其他經管類專業的差異,充分發揮學校和地域優勢,在專業選修課中,按方向設計了兩個模塊,一是“農村經濟發展”模塊(選修模塊?。?,二是“農林企業管理”(選修模塊ⅱ)。

轉貼于

(2)強化課程與教材建設

建設期內,有計劃地開展了以精品課程建設、教材建設、教學方法和手段改革為重點的課程與教材建設工作。具體包括:

①重視精品課程建設。專業教師高度重視精品課程的申報與建設工作,新列入校級精品課程8門,現有校級精品課程14門,通過學校驗收的8門。“林業經濟學”和“林業財務與會計”2門省級精品課程,均于2010年順利通過浙江省教育廳驗收。②加強教材及教輔資料的建設。以精品課程的申報與建設為契機,鼓勵教師編寫教材。在已有主編《現代林業企業管理學》、《管理學案例》、《會計學基礎》、《林業財務與會計》等教材的基礎上,主編教材5部、副主編2部、參編2部。同時,加強教輔資料的建設,如“林業經濟學”、“技術經濟學”等有實習環節的課程均有相應的實習輔助資料。③改革教學方法與手段。首先,倡導國際參與式課堂討論方法。如在“林業經濟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在介紹鄉村快速評估技術(rra)和參與性評估方法(pra)時,設計一些主題,以行政班為單位分為5~6個小組進行討論,每組只分析其中的一個主要問題,規定每組的討論時間和匯報時間,由小組成員自主確定每組的協調人、觀察員、記錄員等展開。其次,采用案例教學法。如“經濟法”、“市場營銷學”、“管理學原理”等課程全面推行案例教學,通過案例教學鍛煉了學生綜合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再次,開展網絡課堂網上互動。各課程組在建設網絡課堂的過程中,開通網上討論,使師生互動不斷加強。

4.改革實踐教學體系,重視教學條件建設

(1)構建“一、二、五”分類實踐教學體系

緊緊圍繞人才培養目標,除課程實習外,構建了“一、二、五”分類實施的實踐教學體系。“一”指一個中心,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中心,“二”指兩個平臺,面向全體學生的平臺和面向優秀學生的平臺。“五”是指五個支撐點,包括面向全體學生的“中期論文及畢業論文”、“專業綜合實習”兩個支撐點,面向優秀學生的“大學生林業經濟研究會”、“科研創新基金項目”、“大型專題調研”三個支撐點。

一是通過專業綜合實習、中期論文及畢業論文的實施,構建“基于應用性目標的實踐教學體系”。為使學生掌握學術論文寫作的一般要求和規范,在第四學期至第五學期,安排專業老師指導學生撰寫中期論文。中期論文的基本要求是利用所學的經濟學、管理學的基本知識和方法,對農村經濟社會問題進行分析,必須有實際的調查資料和數據支撐。畢業論文是高校實踐教學的必修環節。在畢業論文環節,強調選題需理論聯系實際,盡量與導師的課題相結合。通過實施中期論文,強化對畢業論文的指導,使學生完成的畢業論文質量較高。2007-2011年,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入選校級優秀論文12篇,畢業論文的優良率達41.24%。專業綜合實習主要包括“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綜合實習”、“農林企業管理綜合實習”,目的是使學生掌握社會經濟的調查方法,提高學生的社會交際能力,培養學生團隊合作和吃苦耐勞的精神。以為期2周的“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綜合實習”為例,第1周為外業調查,第2周為內業整理和綜合分析報告撰寫。調查以小組為單位獨立開展工作,教師輪回指導和檢查。這一以專題調研為特色的綜合實習,使學生圍繞某一主題從“提出問題和目標-設計問卷-實地調查-數據資料整理、分析-撰寫報告”得到全過程的訓練。經過多年的實施,綜合實習制度受到了學生的一致好評。

二是通過大學生林業經濟研究會、大學生科研創新基金、大型專題調研等第二、第三課堂,構建“基于創新型目標的研究型實踐教學體系”。大學生林業經濟研究會由高職稱、高學歷的專業老師擔任指導老師,有針對性地指導社團開展學術活動,并組織學生參加兩年一屆的全國大學生林業經濟研討會。由于師生的共同努力,在第十二、十三、十四屆全國大學生林業經濟研討會上共獲得了一等獎2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10項、優秀獎11項的好成績,在校期間學生公開發表學術論文4篇。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積極鼓勵學生申報學校和浙江省的大學生科研創新項目,由專業教師負責指導申報和實施的全過程。2008-2010年,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成功申報項目共24項,其中省級6項。大型專題調研主要是指部分學生參與知名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大型專題調研。2009年以來,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學從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挑選了共28名學生參加了農業經濟相關課題的調研。通過參加大型專題調研活動,使學生的社會實踐與社會調查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2)重視教學條件建設

建設期內,主要抓實驗室及實習基地、圖書資料的建設。

一是實驗室及實習基地建設。在實驗室建設方面。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主要依托經濟管理實驗教學中心,總面積600m2,下設6個實驗分室:財務會計模擬實驗分室、工商管理模擬實驗分室、國際貿易模擬實驗分室、電子商務模擬實驗分室、市場營銷模擬實驗分室、金融模擬實驗分室。建設期內,新增教學設備(包括軟件)近158萬元?,F有教學設備總值近432萬元。在校外實習基地建設方面。新建實習基地11個,現有校外實習基地達21個。

二是圖書資料建設。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教學所需的圖書資料除由學校圖書館提供外,由學院圖書資料室和專業特色資料室提供。經濟管理學院圖書資料室,每年及時采購能反映專業發展動態與趨勢的圖書資料?,F有藏書1.5萬冊、學術期刊310種、報紙40余種。同時,建有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特色資料室1個,現有各類資料和藏書800余冊。為學生研究性學習和教師從事科研活動提供了保障。

三、幾點思考

首先,人才培養目標重新定位后,如何保證培養目標的實現。從近幾年學生就業情況看,就業趨向是以非農企業、政府管理部門(公務員等)為主。在專業建設過程中,為了體現特色與優勢,適應現代農林業發展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對人才的需求,對人才培養目標進行了重新定位。但是,大學生畢業后是否愿意真正走上服務“三農”的就業崗位,也就是說如何保證培養目標的實現?除通過對培養環節、課程體系、實踐教學等的調整與優化外,更需要加強就業指導,努力改變大學生的就業觀念,同時打通高校畢業生通向農村的路子。

其次,實踐教學是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十分重要的環節,同時實踐教學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在專業建設過程中,緊緊圍繞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構建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堅持“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第三課堂”密切結合,全方位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的提升,為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奠定穩固的基礎。同時,應該注意到教師在實踐教學過程中的突出地位,需要進一步加強實踐教學隊伍的建設,充分發揮實習基地的作用,構建完善的實踐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篇7

1.培養目標

浙江農林大學作為一所特色鮮明的地方性高等院校,堅持依靠自身優勢和特色,為地方經濟建設特別是為浙江農業、農村、農民服務[7]。地理信息系統專業應抓住此發展契機,以面向浙江省“三農”作為發展的著力點與突破口,充分發揮自身專業的獨特優勢。地理信息系統在數字林業建設中應用廣泛,我國林業院校,如北京林業大學、南京林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浙江農林大學、西南林學院等都開設了GIS本科專業,共同的特點就是依托農林等學科的優勢,培養具有堅實的計算機科學和地理學的理論基礎,掌握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能在林業、農業、地籍、環境、規劃設計、森林工程、防災減災等領域從事與地理信息系統開發相關的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4]。因此,畢業的學生應具有較強的工作能力,以適應社會對地理信息系統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局R和基本技能強、基礎扎實、能力強、素質高且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等方面工作,全面發展與鮮明個性相結合,具有進一步自主學習能力的應用型人才。

2課程設置

地理信息系統是多種學科交叉的產物,如測量學、地圖制圖學、計算機科學、地理學等,它綜合應用這些學科的思想和方法,形成了自己的體系[8]。因此,要求農林院校的學生既要學習這些相關課程具備一定的背景知識打下扎實的理論基礎,又要掌握院校特色的農科和林科的行業知識。根據我?!皩捒趶?,厚基礎,強實踐,重應用”的人才培養基本要求,充分考慮學生就業及以后深造需要,構建了“平臺+模塊”的“3+1”培養模式。由公共基礎平臺、學科基礎平臺、專業平臺和方向模塊四個層次構成。同時,綜合考慮到學校特色及本省就業需求,開設林學林學相關課程,較好地解決了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厚基礎與強應用之間的矛盾。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掌握數學、地圖學、計算機科學、地理信息系統、遙感、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以及地理信息系統技術開發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具有將地理信息系統應用于農、林、水、土管、城建、環境等方面的基本能力。與此同時,為了保證學生在四年八個學期內有足夠的精力和時間完成學業,課時的安排設計為“鐘”型。

3.實踐教學與畢業設計

地理信息系統專業是一個應用性、操作性、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因此加強GIS實踐教學和畢業設計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手段。在我校GIS專業課程教學計劃中,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總計37.5周學時。實踐主要包括課程實驗、實習、畢業設計三個環節。這三個環節從GIS專業基本技能訓練到綜合應用,形成實踐內容的銜接,由淺至深,貫穿四年的實踐教學體系。這些以培養基本技能與方法的課程實驗課以林業生產實驗、GIS應用開發技術基礎實驗訓練等為主。綜合專業實習主要以GIS行業應用軟件開發、3S技術應用、野外測繪實習、結合農業院校的特點開展相關森林資源調查等綜合性專業實習。重點培養學生的地理信息系統的二次開發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以減少與生產單位的差距。

畢業設計是實現地理信息系統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最后一個教學環節,也是最重要的一個教學環節。教師設計畢業論文題目,由學生自己設計、自己編程開發,充分發揮主動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同時,與教師科研、相關的GIS公司、林業與土地有關部門的生產科研課題結合,學校與生產單位可以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實現產學研相結合,為畢業后較早進入狀態奠定基礎。

4.學科競賽

我校采取“走出去、引進來”的辦法,開闊學生的視野和思路。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各種形式的全國性的大學生專業競賽。積極創造條件,有步驟地縮短與應用生產單位的差距;積極主動與國內外知名世界一流的GIS軟件企業、著名的科研院所合作,積極參與他們組織的一年一度的全國大學生GIS軟件開發大賽。目前,浙江農林大學地理信息系統專業已參加的比賽活動有中國地理學會和ESRI中國有限公司舉辦的全國大學生GIS競賽•ESRI杯、中國科學院地理信息產業發展中心和北京超圖公司舉辦的SuperMap杯全國高校GIS開發大賽,且與北京超圖公司成立了聯合實驗室。同時,成立了以浙江農林大學森林經理學科教師為主指導學生參加各類專業競賽的指導小組和團隊,采用高年級學生和低年級學生組隊、生手和新手組隊、3人組隊的“階梯層次式”學科競賽模式,利用暑假期間指導學生主攻全國性的GIS專業競賽,培養可持續參賽的人才,連續四年取得不菲的成績?!墩憬請蟆贰吨袊G色時報》《浙江教育報》和中國教育電視臺等媒體對我校GIS專業學生予以關注和肯定。

篇8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質性方法,分兩個階段展開。第一個階段,為了解旅游本科專業課程結構,根究中國國家旅游研究院的《中國旅游教育機構統計報告》,選定61所在2000年前設置旅游學院的大學為研究樣本,從這些大學官方網站收集到48份本科教學大綱,根據Ring[5]與吳必虎和黎筱筱[6]的學科分類對48份旅游教學計劃進行內容分析。第二個階段,為理解中國旅游管理本科課程設計過程及面臨的問題,對資深旅游教育者進行深度訪談。首先根據國內外文獻設計訪談提綱,涉及專業發展歷史、課程開設狀況、課程評估機制、專業之間的異同、課程設計存在的問題。根據大學旅游本科專業開辦的歷史、學界認可度及其知名度以及區域分布選擇北京、天津、大連、上海、廣州、重慶等地區10所大學作為便利抽樣的樣本。首先通過郵件寄發邀請信給這10所大學的旅游學院院長,邀請他們本人或指派一個合適的人接受大約45分鐘的面對面的深度訪談,有7個大學愿意接受訪談。本研究所有受訪者均為在旅游領域有十余年教研經驗的教授,都參與過或者現在仍直接參與所在學院的課程設計,因此本研究的深度訪談仍具有較好的代表性。訪談獲得受訪者同意后進行了錄音。訪談結束后立即對訪談資料進行第一輪的手工編碼,把編碼的結果與謄錄好的訪談文稿發給受訪者進行審查,對經過審查的資料進行第二輪的編碼作為最終分析使用。深度訪談的同時收集7所大學旅游專業教學計劃,旨在比較他們在專業培養目標、課程組成方面的異同。

二、實證結果

1. 旅游本科課程的構成與培養目標

我國旅游本科專業課程的內容構成主要分為三大塊――管理課程、旅游課程與會展課程(見表1),其中管理課程是主要部分,所占比例最高。在48個旅游管理專業教學計劃中,管理課程所占比例達42.8%,所有6個酒店專業中所占比例達到73.8%,10個會議經濟管理專業中所占比例為32.8%。像飯店管理、市場營銷、會計學、管理學、餐飲管理、人力資源管理、戰略管理、危機管理與財務管理等都歸為管理課程。同時,旅游規劃、旅行社管理與生態旅游專業核心課程主要為旅游業方面的,其旅游課程在課程總數中所占比例各為53.7%、34.8% 與 88%。但是即使這些課程在旅游課程名目下,有些仍偏向旅游地理學科,比如旅游規劃專業開設的區域旅游規劃、城鄉旅游規劃與計算機扶助旅游制圖,生態旅游專業開設的旅游生態學、旅游景觀生態學與旅游林學等課程。由于中國旅游管理專業屬于工商管理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工商管理一級學科所要求開設的核心課程必須開設出,所以管理類課程所在比例就非常高。20世紀90年代國家鼓勵發展旅游教育,一些歷史、地理、語言、社會學等學院為了緩解就業壓力并促進學院創收紛紛開設旅游專業,盡管專業名稱相同,但是他們的師資基本上沒有太大變化,這樣就使某些專業開設的課程具有明顯的原有學科的痕跡。由課程大綱內容分析可以發現會議展覽與獎勵旅游是中國旅游本科教育中一個相對較新的領域,在所有旅游專業中占課程總數的比例為0―5.6%。

旅游本科課程培養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三種類型――溝通技能、服務禮儀與計算機使用,還有少量的學校培養攝影、茶道與自我閱讀等能力,但是其他重要的個人技能,比如個人發展、跨文化交流、團隊工作與問題解決能力、社會與個人責任方面的知識很少出現在課程計劃中。其次,旅游本科課程強調語言能力。不管在中國還是其他很多國家旅游課程中都強調語言能力,絕大部分專業都至少提供一門旅游專業英語課程,有些還提供第二外語作為選修課,種類廣泛的語言課程也支持了強調外語的觀點:很多大學提供涵蓋聽說讀寫至少2個方面的英語課程,有些甚至還把口譯作為主要選修課。另外,中國旅游課程對科研方法訓練不足。72所院校中只有5所院校提供研究方法方面的課程,三所院校是旅游研究外文文獻,其他兩所是研究方法與設計,在課程總數的比例為0―1.3%。研究方法課程較低的比例反映了中國旅游本科教育中對科研訓練的不足。

2.旅游專業課程設計過程

有4位受訪者說他們有一定的規定,隔年修改教學計劃并且當準備開設新專業或方向的時候或者增刪課程的時候需要經過一個組織良好的程序,通常由學院院長與教授組成一個教學委員會,當決定修改專業計劃的時候就召開一個會議。有時候,當教師希望開設或取消某一課程的時候,他(她)要提交一個論證報告或申請,并且由教學委員會討論。教學委員會把會議決議上報給校教學委員會以表明接收了這種修改。另三所大學的受訪者說,盡管當他們決定修改教學計劃的時候有一定的程序執行,但是往往由院長或教學院長基于他們個人對旅游業發展變化的認識或教學需要進行修改。

對課程設計過程的訪談結果顯示,政府與教育者是課程的決策者并且旅游本科課程的其他利益相關者――業界、在校學生或校友――偶爾參與這個決策過程。只有一個受訪者提到他們當開始開設一個新專業高爾夫球管理時試著探尋業界的期望并且與業界人士進行溝通,并且最終從這種溝通中獲益良多。因為他們認識到業界對本科生的期望是具有更多的運動管理的知識而不是操作知識,否則基于當前的師資與現有資源他們不可能獲得這種認識并且不符合學院既有的教學與研究方向。最終學院考慮到現有的體制與教學資源把業界需要的高爾夫球管理變通為俱樂部管理。三個受訪者承認在現有實踐下,即使有必要,其他利益相關者也很少能夠參與課程設計過程。另一個受訪者反映,公立大學甚至沒有認識到諸如業界和學生也是利益相關者。因為官方對高等教育機構的評價準則幾乎是純學術的,旅游專業也無不例外,即使旅游學被認為是一種應用性的社會科學并且需要與實踐緊密聯系。

3. 旅游本科課程設計面臨的問題

首先,缺少旅游課程評價與總體質量標準。當問到對中國旅游本科課程的評估與質量標準時,受訪者說基本上沒有一個專門針對旅游課程的相關標準。

其次,師資緊缺,實習機會缺乏。師資緊缺是7位受訪者共同反映的問題,由于沒有合格的教員,一些想開設的課程沒有開出來。另一個例子就是由于師資缺乏,一名講師一個學期主講多門課程,即使有些課程脫離了他們的學術專長。對教師學歷的高要求也被認為是師資缺乏的一個原因,有些實踐課程或管理層次的課程如果由具有業界經驗的教師講授效果可能更好,但是在我國那些具有實踐經驗的人通常沒有獲得較高學歷,所以不能在旅游本科教育機構謀取一個教職,這也從某種程度上降低了課程質量。由于用人單位喜歡聘用具有一定實踐經驗的畢業生,如果旅游本科生在畢業前沒有積累足夠的實踐經驗,那么用人單位的這種偏好就會進一步影響到本科生畢業后的就業。

最后,學科定位影響課程設計。現在旅游管理是在管理學目錄下,制約了旅游學科的發展,因而也影響旅游本科教育以及課程設計。當旅游業在1978年起步的時候當時中國政府決定促進入境旅游的發展以賺取外匯,旅游專業最初設置在經濟學目錄下。當興辦旅游企業后如何管理旅游與飯店企業的開始出現,因而教育部1998年高校專業目錄調整的時候決定把旅游專業設置在管理學目錄下以響應這種需要。但是隨著中國旅游業在過去十年里的發展,休閑與游憩開始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重要部分,與此同時,休閑研究、旅游社會學與旅游人類學逐漸出現在旅游本科課程中,但是考慮到只有2年的主要課程的學習時間,還要留出來半年到一年給實習與論文寫作,其實只剩下一年到一年半的專業課程學習時間,如此短的時間造成很多課程無法開設。

4. 不同高校旅游本科課程設計的比較

專業培養計劃顯示,絕大部分教學與專業培養目標是按照教育部相關規定與指南制定的。教學計劃里面都有相應的運營與管理技能、實務與理論能力方面的類似要求,同樣也強調對旅游本科學習打下多學科與跨學科的知識基礎。但是,就期望畢業生擔任的職位與職業要求的表述方面,每一個專業在某種程度上是有差異的。比如南方某大學的會展專業預期他們的學生畢業后從事會展業的規劃、營銷與公共關系、談判、經營與收益管理方面的工作。另一個例子是西南某師范大學旅游管理與酒店管理兩個專業在培養目標方面也有差異。對旅游管理的專業培養要求是了解營銷、文化與旅游業,能夠從事調查、制作計劃與促銷,擅長寫作、數理統計與信息工作;酒店管理對學生的要求是了解管理、文化與商業,能夠制定計劃,勝任服務與宣傳工作,擅長外語、信息技術與溝通工作。同時,某財經大學旅游管理專業要求他們的學生能夠從事定性與定量研究,基本了解國際酒店與旅游業實務,也要求他們的畢業生遵守工作道德規范,這一點在其他的專業目標與要求里面沒有發現。東部某師范大學要求他們的畢業生勝任旅游行政與企業管理中的高級職位,同時希望他們的學生能夠尋找研究缺口,利用可能的研究方法從事調查并且寫出可以匯報的研究結果。

開設課程方面,我國旅游本科課程主要是由兩個部分組成――通選課與專業課,盡管在專業課下面可能會有不同的單元,比如專業基礎課與專業課。專業課的比例比通選課大,占到所有課程總數的50%以上。在西南某師范大學與某財經大學,將畢業論文、實習與社會實踐單列,而東部某師范大學與南方某大學則包括在專業課單元里面。四個專業計劃里面畢業論文大約都占到畢業要求學分的3%~4%,而社會實踐所占的比例在每個教學計劃里面都不同,從2.5%到8.2%不等。西南某師范大學分配給社會實踐的學分是畢業論文的2倍多,某財經大學教學計劃分配給實習與實地研究的學分也比畢業論文多。南方某大學在實習與畢業論文分配的學分一樣多,東部某師范大學分配給畢業論文的學分比實習的更多(6∶4)。在四學年里面,對畢業學分的要求從155―180個學分。

旅游本科課程專業課之間的異同。首先,旅游本科主干課程幾乎不一樣,有些專業把宏觀層次的課程,比如旅游心理學、旅游社會學作為他們的專業必修課或專業基礎課,但是其他專業把這些課程歸為他們的選修課,而有些大學在他們的旅游管理與會展專業都沒有提供這兩門課。其次,不同專業之間的必修課與選修課名單中提供的課程也不一樣。最后,同樣專業方向下的課程也有巨大的差異。但是,就旅游管理涵蓋的學科范圍來說,旅游本科課程的內容有些類似,并且都強調信息技術與禮儀。

三、結論與啟示

篇9

關鍵詞:實踐教學;園林;實驗室應用

中圖分類號:G648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2-0017-01

1.園林專業實踐教學狀況分析

園林是屬于一門交叉學科,其綜合性強,適應面寬在實踐環節中存在著面廣量大、教學組織復雜等問題[1],近10年來,全國各高校都在努力探索創新型、實用型的人才培養模式。盡管國家教育部和各高校都出臺了許多提高教學質量的文件,教育部文件《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7)2號]明確提出:"高度重視實踐環節,提高學生實踐能力。要大力加強實驗、實習、實踐和畢業設計(論文)等實踐教學環節,特別要加強專業實習和畢業實習等重要環節[2],然而,長期以來,園林專業普遍存在的重理論課輕實驗課、重設計課輕植物課的局面并未得到徹底改觀,包括一些教師和學生的這些觀念也并沒有深刻轉變。

2.衡水學院園林專業實踐教學在實驗室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許多高校在園林專業的理論和實驗課教學、學生科研訓練方面也進行了積極探索與實踐[3],我校也對園林專業的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進行了多次的慎重的研討和修改。其中,通過學分制改革優化課程體系、重視實踐教學,加大實驗課比重從而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動手實踐機會等是主要行之有效的措施[4]。然而在實踐教學在實驗室應用的具體實施過程中,會出現很多問題。

2.1 園林實驗室和設計室的使用方面。一般任課教師不夠負責,對學生放任過度,例如,任由學生自己在實驗室操作,或者節假日期間做科研或者畢業論文時,讓其隨意進出實驗室,且對實驗室的藥品和儀器以及低值易耗品等使用不規范,用后不放回原處,損壞之后隨意扔掉并且不上報等,存著很多問題;園林設計室是開放性的,學生進出自由,難以集中管理,學生作圖時間不固定,安全及衛生狀況堪憂。

2.2 實驗室和設計室安全方面。有些老師和學生安全意識淡薄,尤其是學生對基本的安全常識都不了解,雖然學校對學生和新教師都進行了進實驗室前安全條例考試,但是作用還是微乎其微。所以,為防止事故發生,學校應多多開展些消防報告,滅火器使用演戲等活動,或者露天播放些高校實驗室案例等,其具體的制度和管理教育措施還有待于進一步建立。

2.3 實驗室和設計室管理人員方面。園林專業設計方向的實踐課或專業實習地點主要集中在戶外,所用儀器設備也比較專業。所以,對于園林專業的實驗室管理者要求就要相對專業一點,不僅要懂得如何使用儀器,對于日常的維護和簡單的維修也要了解。在實驗室的管理問題上,管理相對薄弱,實驗教學資源利用率不高,學生獲益不能達到預期目標。

2.4 實驗室儀器和藥品方面。由于園林植物方面的相關實驗室,比如園林植物實驗室、花藝盆景實驗室都是些新建實驗室,再加上植物方面的課程相對來說重視程度不高,實驗藥品及儀器相對來說不完善,有些實驗課程不能獨立完成。有些儀器的更新也不夠及時。毫無疑問,上述這種情況與園林專業的培養綜合型、應用型的人才培養目標是不相適應的。所以,還需要加大對園林專業實驗室的建設和管理。

3.解決策略

全國各高校建立實踐教學質量監控中心以及實驗教學中心的根本任務是為了培養創新型、實踐型人才,其共同目的是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各大高校積極引進優秀人才,支持并鼓勵高水平教師承擔基礎課教學任務,然而優質的教學資源和設施并不能一定能夠保證高水平的教學和培養出高素質的人。實驗室的功能還要的到更大的開發與利用,除滿足學生基本課程的實驗課程教學需要外,還應全力支持學生開展開放實驗、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大學生科研計劃項目、創新實驗與研究基金項目等。2005和2006教育部共評出84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對實踐教學在大學生人才培養中的作用給予了高度的支持與肯定,為其他高校提供了示范和表率作用[5,6]。我們要經常尋找自己和境內外知名高校的差距,多多參觀和學習,了解其先進的實驗室管理理念和經驗,深入剖析,及時發現和改正我們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學習,積極開展現有儀器設備功能的深度開發,切實提高其使用效益;同時,要求實驗室技術人員應加強對其所負責實驗教學準備的深度理解,提高檢修儀器設備一般故障的能力;鼓勵和支持實驗室技術人員參與實踐教學研究、科研,甚至改進或研制實驗教學儀器等。

自我校園林本科專業設立以來,雖已取得不錯的成績,但仍面臨著許多有待解決的具體問題。本文以園林實驗室管理及實踐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為視角, 提出了一些看法和思考,希望能為以后園林專業的實驗室建設事業的發展和人才培養工作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潘遠智,蔡軍,劉維東,等.園林學科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四川農業大學學報,2004,22(增刊):4-6.

[2] 文彤,陳曼芳.地方院校園林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特色探討[J].現代園林,2008(10):70-71.

[3] 施開良,姚天揚,俞慶森.創新型人才培養規律和模式的探討[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 2004,23(3):1-3.

[4] 王立科,歐陽汝欣.園林專業教學改革與人才培養初探――以衡水學院為例[J].衡水學院學報,2010,12(1):103-105.

篇10

關鍵詞:高校實驗室;實驗室安全;實驗室管理;措施

實驗室是高校培養高層次人才的重要場所,更是科學研究的基地和對外開放的服務窗口。近年來,高等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為滿足實驗課程及實驗人員的需求,實驗室規模不斷擴大,快速發展導致實驗室安全問題日益突出。雖然實驗室安全管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視,但高校實驗室安全事故時有發生,造成不同程度的人身和財產損失,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1]。我們從內蒙古農業大學林學院林木遺傳育種實驗室管理工作的實際出發,結合“以人為本,安全第一”的思想,對實驗室安全管理工作進行探討。

1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存在的問題

1.1實驗室環境建設不足

近三年,我校為實驗教學和科學研究購置了大量儀器設備,但在實驗室用房沒有增加的條件下,導致實驗空間過度緊張,儀器設備擺放密集,一些設備的安全操作距離達不到標準要求。培養箱、培養架、冰箱等部分儀器設備只能堆放在安全通道,一旦發生緊急情況,會出現擁堵,耽誤寶貴的逃生時間。實驗室供電系統老化,可承載電流小,而實驗室通常需要多種儀器同時運行,用電負荷量大給實驗室用電帶來隱患。實驗室內消防器材配備數量不足,并且沒有緊急沖淋及洗眼器等設備,遇到危險時,實驗人員無法有效保障自身安全和國家財產。

1.2實驗藥品、儀器設備管理不到位

高校實驗室在危險化學藥品購置、使用、儲存等方面仍存在著一些問題。雖然實驗教學所用藥品有專職實驗人員管理,但是研究生所用藥品試劑都是由導師負責的課題組自行購置,無購置計劃、無使用情況登記、無固定儲存地點等問題嚴重。儀器設備的管理方面存在大型精密儀器使用前不預約、使用后不登記,小型常規儀器隨意搬動或借用,不整理相關衛生等問題[2]。北方氣候干燥、灰塵多,一些需要防塵的精密儀器沒有配備專用防塵罩,灰塵黏附會影響儀器的散熱,使儀器運轉溫度過高而造成短路發生危險。儀器相關的備件備品及技術資料因隨意放置而丟失,延誤儀器正常保養和維修。

1.3實驗人員復雜,安全意識薄弱

目前,高校實驗室內進行著各種教學實驗、科研實驗、創新實驗,實驗室的開放程度已經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實驗人員來源復雜,研究方向不同,工作時間不固定,對實驗室安全知識的掌握程度不同。并且實驗時經常單獨操作,缺少監護,增加了實驗室管理難度[3,4]。教師在授課及指導研究生實驗過程中,安全和環保意識培養方面的工作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學生安全意識淡薄,部分學生在實驗室一邊準備實驗內容,一邊吃零食,甚至有同學用實驗電磁爐和微波爐加熱食物,造成了極大的安全隱患。

1.4實驗廢棄物隨意處理

在林木遺傳育種實驗室中生物學和化學實驗均有涉及,實驗過程中會產生不同種類氣、液、固體廢棄物。實驗中產生有刺激性和有毒氣體的試劑不按規定在通風櫥內使用,威脅到實驗室內所有人員的身體健康。目前,多數實驗室沒有廢棄物回收桶或處理裝置,高濃度的實驗廢液倒入下水道,不僅對排水管道造成腐蝕,甚至對地下飲用水造成了污染。對于已經收集存放的廢液,如果沒有及時清理,很可能發生不可知的化學反應,易引發安全事故。因此,實驗“三廢”若不能得到有效處理,隨意傾倒排放,將對實驗人員的人身安全及周邊環境帶來嚴重危害

2加強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的措施

針對目前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工作的現狀,我校近年來在加強實驗室安全管理方面投入較多資金并實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舉措,如加強實驗室建設、提高安全意識、完善管理制度、加強化學品管理和廢棄物處理,極大消除了安全隱患,為實驗室安全、高效運轉提供了可靠保障?,F將重點工作總結如下,供高校教學及科研實驗室參考。

2.1建設標準化實驗室

林木遺傳育種實驗室從2015年開始籌備擴建,到2017年實驗室全面投入使用,實驗室面積從原有的150平米增加到450平米,實現了實驗室功能分區并有效的緩解了實驗室擁擠問題。擴建時進行合理規劃設計,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對水、電、通風等設施進行標準化建設。實驗室布局科學合理且方便學生實驗,各種儀器設備在安全條件下運行。另外,加大了安全設施建設方面的投入力度,根據不同實驗室易發事故類型,配備警示、監控、防火、防毒、防盜、應急救援等設備設施。在實驗室內配備洗眼器,樓道內安裝緊急噴淋裝置,以應對突發事件,減少對人員的傷害。為確保發生事故時能夠迅速逃生,實驗室出入口、樓道內、緊急出口必須保持通暢[6]。實驗室的安全運行為每年4800人次的教學實驗、40余名本科和研究生的畢業論文和教師科研項目的順利完成創造了良好環境。

2.2開展安全教育,增強安全意識

林學院在每年舉行的新生開學典禮暨入學教育大會上,增加了包括實驗安全、人身安全、環境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內容。對高年級學生,則根據其專業特性進行針對性的安全教育,使安全觀念深入人心。我們在編寫《林木遺傳育種實驗實習指導》過程中也增加了實驗室安全和環境保護方面的內容。除教師在實驗教學中對實驗相關的安全知識進行講解外,還聘請安全專家來院講座,使師生全面的學習和掌握安全知識,提高自救互救、應急處理的能力,將安全教育作為一種常態教育來開展[7]。實驗人員的安全素質是衡量實驗室安全水平的重要標準,因此,實驗室安全培訓和考試應作為實驗室人員和實驗教師進入實驗室的先決條件。通過培訓與考試,使其熟練掌握自身所在實驗室各類儀器、安全設施的使用,熟悉勞動保護、安全保護措施和事故發生后的應急處理流程,形成知安全、重安全、人人參與保安全的安全氛圍,共同保障實驗室安全[8]。

2.3完善管理制度,加大檢查力度

根據實驗室設置情況和存在的危險源類型,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是實驗室安全管理的基本任務之一,更是實驗室正常運轉的基礎。目前,林木遺傳育種實驗室安全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人員安全培訓準入制度、項目準入制度、儀器設備管理制度、實驗室安全檢查制度、危險和易制毒化學藥品管理制度、應急預案和事故報告制度等[9]。實驗室使用申請人通過安全培訓并考核合格后,與申請人指導教師(負責人)和實驗室管理者三方簽訂“林木遺傳育種實驗室使用”協議,再根據使用人員身份(本科生、研究生、教師)、實驗目的(教學、科研、創新實驗、畢業論文等)的不同,來給予不同實驗室使用權限。在實驗室使用過程中,實驗人員須嚴格遵守實驗室的各項規章制度,當實驗內容結束時,實驗室使用權限被收回[10]。學院成立實驗室安全工作小組,逐級簽訂實驗室安全與管理責任書,切實將每項安全責任落實到人。定期組織人員對實驗室安全隱患進行排查,發現問題及時整改,把不安全因素消滅在萌芽狀態。學院無法解決的問題應立即報送學校相關職能部門進行處理。將實驗室安全檢查作為一項常規工作來抓,做到預防為主,杜絕安全事故的發生[11]。

2.4加強化學品管理和實驗廢棄物處理

為進一步加強易制毒化學品的使用和管理,從2014年開始學院以年度為單位填報易制毒化學品申購單,由學校批量辦理申購手續,購置后嚴格按照學院申報計劃發放。對于易燃、易爆、劇毒的化學藥品同樣進行嚴格管理,實行統一采購、專人領用、專柜儲存、專賬登記,做到危險化學品的安全管理[12]。在日益嚴峻的安全環保形勢下,為保障廣大師生的身體健康,保護實驗室及校園環境,學校制定了“實驗廢棄物處置管理規定”。要求:①實驗過程中產生少量有害廢氣的實驗應在通風櫥中進行,產生大量有害、有毒氣體的實驗必須具備吸收或處理裝置。②禁止隨意傾倒和處置化學廢液;禁止將不相容(相互反應)的廢液裝在同一容器內;化學廢液的盛裝容器必須完好無損(具有密封蓋),容器的材質滿足相應的強度要求,容器的材質和襯里與廢液不相互反應;盛裝化學廢液的容器上必須粘貼標簽,標注內容為中文化學名稱(混合物主要標注廢物名稱),廢液情況,禁忌物;化學廢液貯存場所必須設置警示標志,安裝防盜門,雙人雙鎖并要做到防雨、防滲、防風、防盜、有監控設施,配有應急工具及應急設施。③不能隨意掩埋、丟棄有害、有毒廢渣、廢固,廢渣、廢固須放入專門的收集桶中;危險物品的空器皿、包裝物等,必須完全消除危害后,才能改為他用或棄用.

3結語

作為一名實驗室管理人員,在日常工作和學習中深刻體會到實驗室管理工作是一項系統、細致、持久的工作,而它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師生的生命、財產安全和環境安全。所以要克服輕視實驗室安全的麻痹思想,不斷學習安全知識,總結經驗,積極探索安全管理新思路。在“十三五”期間繼續加強實驗室安全建設與管理,堅持以人為本、預防為主、不斷增強師生的風險意識和自救能力。相信通過學生、教師和實驗室管理者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將實驗室安全管理水平提升到新高度。

參考文獻:

[1]周建,朱育紅,藍閩波.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特點及發展趨勢淺析[J].實驗研究與探索,2015,34(7):281-284.

[2]娜赫婭,楊威,莎木嘎.對提高我校實驗室管理工作的思考[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2(53):164-165.

[3]林丹楓,林鳳屛,唐良華.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的探索與建設[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5,13(2):189-191.

[4]郭穎奇.強化實驗室安全與環境管理的思考與探索[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6,14(6):231-234.

[5]黃坤,李彥啟.我國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現狀分析與對策[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5,34(1):280-283.

[6]唐麗云,席力.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新舉措[J].高校實驗室工作研究,2013(4):67-69.

[7]常生華,翁秀秀,侯扶江.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現狀分析與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6,33(1):229-231.

[8]嚴新綱.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現狀分析與對策[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4,33(4)286-288.

[9]王利娟,閆建國,崔紅梅.高校實驗室建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6(78):86-88.

[10]代金玲,張勝利.林木遺傳育種實驗室開放的初步探索[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5,13(6):226-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