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探究活動探討論文

時間:2022-05-25 10:48:00

導語:自學探究活動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自學探究活動探討論文

“看書自學”是我國傳統的重要的自學方法,20世紀80年代初期曾盛行“自學輔導”的教學法,就是以學生看書自學為主,輔以教師的啟發引導。這對于“反對注入式”起過很好的作用,但也有它的局限性。《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依賴單純的模仿與記憶",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改變舊的教學模式,幫助學生構建起具有探究意識和創新精神的自主學習方式。自2001年4月以來,我們遵循新課程思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了題為“開放式自學探究”學習活動的改革實踐,就新課程理念下怎樣合理地處理好“自學”與“探究”的關系,引導學生由原來單純接受書本知識的模仿學習轉變為對所學內容的主動探究積極實踐的開放性學習,并在這樣的學習活動中逐步構建起自己的數學知識和有效的學習策略,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實踐。

一、溝通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經驗的聯系,讓自學探究活動的內容鮮活起來

教育和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材料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相聯系時,學生對學習才會是有興趣的;當學習材料和學生的現實生活密切結合時,數學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因此我們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現實情境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讓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其中,并體會到數學學習和現實的聯系。開展自學探究活動同樣應該這樣。

例如,教學“長方形的周長計算”,自學前教師注意創設了一定的情境,新年快要到了,美術小組的小朋友們準備舉行“迎新年畫展”,課件展示學生的美麗圖畫,同時提出:怎樣為這些美麗的作品配上相應的木制畫框?從中可以提出怎樣的數學問題?一下子把數學知識與生活經驗聯系了起來,使學生對長方形周長的學習產生“現實的意義”。

書本知識因編寫者主觀的局限,或多或少的缺乏生活氣息。因此學生學習了數學知識后,還要引導學生及時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實踐,以拓寬學生對書本知識的視野。如一位教師教學“軸對稱圖形”時,結合軸對稱圖形的“美”這一特點,綜合建筑美、生活美和數學美多方面內容,設計了富有濃濃的人文氣息和生活情趣的教學片段:

1、同學們去過故宮嗎?想不想親眼看一看故宮!老師帶你們去看一下,請發表一下你們的感慨!(動畫出示故宮的前景)

提問:有沒有哪位同學看出故宮在建筑上有什么特點?(講究對稱)

2、看完故宮,再帶大家去蘇州園林看看,出示園林畫面,師旁白:“蘇州園林講究亭臺軒榭的布局,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園林的設計者們是如何理解對稱的呢?

3、出示葉圣陶的《蘇州園林》中的一段:“我國的建筑,從古代的宮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絕大部分是對稱的,左邊怎么樣,右邊也怎么樣。蘇州園林可絕不講究對稱,好像故意避免似的。東邊有了一個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邊決不會來一個同樣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樣的回廊。這是為什么?”

學生思考討論交流,師相機出示原文“我想,用圖畫來比方,對稱的建筑是圖案畫,不是美術畫,而園林是美術畫,美術畫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講究對稱的。”

4、教師小結:對稱是美的,但我們也不能把對稱絕對化。對稱和對稱缺損,構成了自然界的另一種對稱。在對稱中求不對稱,使對稱和不對稱保持必要的張力,這是對稱思想的更深層的智慧。當你在認識自然的時候,留神一下,它是不是充滿著對稱;當你在探索自然的時候,請不要忘記用對稱思想揭示它的奧秘。

這里巧妙地引導學生在欣賞莊嚴的故宮建筑群和小巧玲瓏的蘇州園林中并感悟葉圣陶先生深邃的審美哲理,既促進對稱美在學生幼小心靈中的升華。

二、整合看書自學與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等多種探究性學習方法,讓學生的思維在自學探究中飛起來

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教學改革也日新月異。學生除了在課堂和書本中獲取知識之外,還有實驗、觀察、反思、數學化、建立模型、數學交流等等。同時,從開拓學生數學思維的角度來想,如果只有“自學書本知識”,在實際教學中也很難使學生具有探究的熱情和創新意識,不容易突破機械模仿的學習框框,實現學生具有創造力的反思性學習品質的質變。我們認為,不管是自學還是探究,都必須依據學生的認識規律,從模糊到清晰,從形象到抽象。因此在開展自學探究活動中,必須靈活運用多種形式的自學探究活動,或讓學生先自學、再質疑討論、解疑存疑;或先嘗試、提出討論問題、再自學教材、小組交流、解決問題;或讓學生課前預習教材、課中七嘴八舌談見解、再輔以教師適當評點等等。凡是學生想動的時候,就讓學生充分的做起來;凡是學生想說的時候,就讓學生熱烈的說起來辯起來;凡是學生想想的時候,就讓學生大膽的猜想起來勇敢的發現起來。這樣把多種學習方法都有機的穿插在自學探究活動之中,充分的調動多種學習器官,使學生盡情地體驗于豐富的探究活動中。

如一位教師執教商中間有0除法,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大膽采用“嘗試練習──提出議論焦點──自學課本──動手操作──質疑解疑”思路(跳過例8、例9)進行教學。學生在嘗試練習時,計算出現分歧,有的商是25,有的是205。到底誰對誰錯呢?教師沒有立即組織討論,而是讓學生先自學例8、例9和例10,你從書本上發現什么?有學生自學后提出疑問:1435÷7商的十位上為什么要商0呢?什么叫“不夠商1就商0”?這個問題非常關鍵。教師及時組織學生借助電腦進行小棒操作,學生們經過觀察思考后,有的說,3捆小棒平均分成7份,每份不夠分1捆,要拆成30根和5根合起來,每份是5根,每份里就沒有整捆的,所以用0表示。有的想法很奇特,說:“25這樣寫不好看!”。還有的高興地說:老師,如果商是25,乘七只有一百多,就不對了。學生們一下子恍然大悟。這節課中學生有疑惑、有動手、有想象、有爭辯、有笑聲……而所有這些都有機穿插在自學探究活動之中。也正是因為有了多種形式的學習活動,學生才在本節課中學得生動、活潑、主動,有聲有色。

三、充分挖掘自學中的探究因素,讓自學探究活動的內涵豐富起來

自學探究的目的是什么?我們認為目的有其二:第一是培養學生自學的的習慣和能力;第二是培養探究真理、發展創新的意識和品質。這里要正確自學與探究的關系。我們認為,自學與探究是一對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關系,自學絕不是對書本知識的機械模仿,而應該是對書本知識的再認識,再探究,探求知識的來源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探求知識形成的途徑知其一又能舉一反三;探究方法的優劣知其中而又能優越于其外。只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探究因素,實現了學生對數學書本學習認識的升華和自主學習方式的轉變,自學探究活動才是成功的學習過程。

例如教學“三角形的認識”,對三角形的種類的判斷,學生們的認識絕不是通過簡單的自學就一步到位。一位教師在學生自學后,先讓學生說說你們是怎么知道一個三角形是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還是鈍角三角形?有學生說:我先看它們的角是不是直角或鈍角,如果有直角,就是直角三角形,如果有鈍角,就是鈍角三角形,如果既沒有直角也沒有鈍角,那它就是銳角三角形。有學生說:我是看它們的角是不是都是銳角,如果三個角都是銳角,就是銳角三角形。教師及時反問:如果有一個三角形,有一個角是銳角,你們能肯定它就是銳角三角形嗎?為什么?馬上有學生說:不能,因為不管是什么三角形,都有一個銳角。還有人補充說:不對,我發現不管是什么三角形,都有兩個或三個銳角。這些想法可謂多彩多姿,說得多好啊!為深化對各種三角形的認識,教師又組織學生進行猜想:下面被遮蓋起來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并要求學生畫出只露出一個銳角所可能出現的三角形,有效的彌補了單純自學模仿的不足。

再如教學列綜合算式解答應用題:“水果店運來650千克蘋果,運來的梨比蘋果少200千克。運來的蘋果和梨一共有多少千克?”課本只提供了一種算式650+(650-200)。對此學生們頗有異議,一位教師成功地引導學生展開探究:

師:剛才同學們通過自學,已經弄清楚了為什么列綜合算式650+(650-200)要加小括號的道理。大家還有什么不同的意見嗎?

生1:老師,我認為這道題不加小括號也能解答。

師:哦?!大家認為呢?

生2:我同意:只要把650-200的差做第一個加數,650做第二個加數就可以直接列成650-200+650了。

生1(急切地):我的方法跟他不同,就是列成650+650-200。

師:這樣列式到底行不行呢?請大家討論討論!

這時學生們都很興奮,有的托腮冥想,有的在紙上寫寫畫畫,也有的表示反對……數分鐘后,不少學生歡呼起來:“這樣列式行的通!”一個學生搶到老師面前說:“先把蘋果和梨的總重量看作有兩個蘋果的重量,因為梨比蘋果少200千克,只要在總重量里減去200千克就行了。這道算式還可以列成650×2-200。”

說得多好啊!這真是“條條大路通羅馬”,越走越寬!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課本也越來越多地朝著提供給學生更多的探究空間方向發展,這就要求在開展自學探究時,教師要鼓勵學生不滿足于課本知識的獲得,敢于向課本挑戰,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并不同的見解,運用自己的智慧填寫課本的空白點,以達到對課本知識深層次的自學。

不可置疑,在現行教材中確實存在有些內容并不適合學生開展自學活動,但我們教師可以重新整合教材,變“教材”為“學材”,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教”。新課程改革,呼喚教師具有自己的教材意識,只要我們自覺主動的卷入其中,我們的教學改革定會煥發出春天的絢麗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