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中醫基礎理論范文
時間:2023-07-10 17:21:2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自學中醫基礎理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依據《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簡稱《教學要求》)大學英語分級教學的實施和運作重點強調了堅持分類指導、因材施教的原則,以學生認知能力為基礎,依照認知規律和語言學習的目的,根據入學測試的結果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分出的A,B,C三個層次,依次代表著英語水平的好,中,差,據此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并確定具體的分級教學計劃,給予不同層次的輔導,利用激勵機制,使學生在各自的最近發展區內得到最充分的發展,較好地完成學習任務,增強學生學習外語的積極性,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英語素質。
二、自我導向學習理論在大學英語分級教學應用的理論分析
將自我導向學習理論運用在大學英語分級教學中是基于對“手段”如何為“目的”服務的理論分析之上的。所謂的“目的”,以《教學要求》中所規定的總體目標為指向,對英語能力的要求都各有側重。相對“目的”而言的“手段”,則是指通過怎樣的方式達到目標,教學模式是達到目標的一個相當重要的環節,“新的教學模式應以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為支撐,使英語教學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朝著個性化學習、自主式學習方向發展。
三、自我導向學習理論模式在大學英語分級教學中的實踐應用
1.自我導向學習理論在大學英語分級教學應用的認識誤區
將自我導向學習理論應用于大學英語分級教學中,使得教學朝著更加人性化、個性化教學的方向回歸,對學習的自由拓寬以及對個體的充分尊重。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存在著一些認識上的誤區,出現了一系列不容忽視的問題。因此,有必要科學地認識自我導向學習理論。
自我導向學習理論提出后,不同學者分別提出不相同的學習名詞,使得自我導向學習有許多相同的名詞,如:自我導向研究(self-directed study)、自我計劃學習(self-planned learning)、自主學習(autonomous learning)及自學(autodidactism)等等。在外語教學的自我導向學習中,常常會出現極端的傾向,片面強調學習者的自我導向學習,忽視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的傾向,甚至將“自我導向學習”同“自學”的概念相混淆。事實上,自我導向學習與自學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自我導向學習則是在完整支持服務體系下主動學習的一種學習形式,自我導向學習并不等于絕對獨立的學習。
2.Grow階段性自我導向學習模式在大學英語分級教學中的應用
以赫西?布蘭查的情境理論為其理論基礎,Grow的SSDL模式有四個階段――依賴、興趣、參與、自我導向,論述了教師如何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變得更為具有自我導向。階段性自我導向學習模式假設學習者從階段性的增進自我發展,而教師可以增進或阻礙這種發展。良好的教學能配合學習者所處的自我導向學習傾向階段有助于提高學習者的自我導向學習傾向。在應用的過程中,將圍繞學生,教師,教學方法這三個中心環節進行,所謂的“學生”是指在實際的大學英語分級教學中,處于三個不同級別的學生英語水平和語言能力有著較大的不同;而“教師”則是針對不同的學生層次,教師根據情境定位自身的角色;“教學方法”是指在各個分層次的教學目標的要求下,根據學生的實際的語言水平能力,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
首先,初級層次中的應用――自我導向學習理論模式在大學英語分級教學C班的應用。C班學生英語水平狀況總體而言,英語基礎較差,相當一部分學生在以前的學習階段,由于各種原因造成的基礎能力薄。有的是來自欠發達地區,使得這部分學生希望通過大學英語的學習,彌補原先由于教學條件較差的造成英語水平較低的狀況。根據Grow的理論,各階段教師角色或風格與學習參與者之間應該匹配,這樣,C班的學生處于初級階段,相當于模型中的階段一:低自我導向的學習者需要一位權威角色(如:教師)告訴他們如何去做。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針對初級層次的學生制定的教學目標,能夠開口講英語,有一定的聽說能力。詞匯量有較大增加,語法基礎得以鞏固。經過學習能夠達到大學英語三級水平。在教學方法上,以立即回饋的教導、練習、信息性的講述、克服抗拒與低效率等教學方法為主,可以運用諸如課文段落記憶、背誦、復述等方法,以及采用應用翻譯法,自覺對比法和直接法,充分發揮母語的潛在作用進行語義過濾,而不能盲目地在初級階段使用自覺實踐法或功能法。
其次,中級層次中的應用――自我導向學習理論模式在大學英語分級教學B班的應用。處于中級層次的B班學生大概占到總體人數的50%-60%,這部分學生可根據大學英語教學大綱的要求進行正常的外語教學。在自我導向學習模型中,屬于階段二和階段三的層次:中度自我導向的學習者,有學習動力和自信的,但是對學習的主要內容大部分無所知,但既具有技能和基本知識,又自身有學習準備并能在某種良好指導下,可以開拓某一特殊領域。
中級層次的英語班的教學目標以《教學要求》中對英語能力要求中“一般要求”為指導,聽力方面,要求能聽懂英語授課、日常英語談話和一般性題材講座,能基本聽懂英語國家慢速英語節目;口語方面,要能在學習過程中用英語交流,并能就某一主題進行討論,經過學習后達到大學英語四級水平。針對這一層次的教學,教師的角色則轉變為動機的激發者和指導者,使用啟發性的講述、引導式的討論、目標設定、學習策略。
最后,高級層次中的應用――自我導向學習理論模式在大學英語分級教學A班的應用。A班的同學,掌握了基本的英語語音、詞匯和語法知識,語言天賦較好,同時,有良好的語言學習習慣,這部分學生在聽說讀寫譯方面有一定的基本功訓練,希望得到深入的訓練,使自身具備較強的英語交際能力。在自我導向學習模式中處于階段四:高自我導向學習者無論在有或者沒有專家指導的情況下,既愿意也有能力去計劃、執行和評估自己的學習。此階段,教師的角色演變為咨詢者和授權者,教師可以幫助學習者在學習時變得更自我導向,教師的目的是配合學習者的自我導向階段,并使學習者進展到更高階段的自我導向。
篇2
一、PBL教學理論視閾下的《中醫基礎》教學策略概念分析
有關資料表明,PBL教學理論的概念,是在20世紀60年代由霍華德教授提出的,具體是指在臨床實踐課程的前提下,以學生為本,以患者的問題為基礎,通過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進行教學討論。PBL教學理論教學模式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通過引導學生如何圍繞專業問題進行思考、推理、分析,進而使學生得出自學的成果,使學生注重自身自主學習及思維能力的鍛煉。PBL教學理論視閾下的《中醫基礎》教學策略,對于改善《中醫基礎》傳統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學生被動接受專業知識的傳授、學習效率較低、自主學習能力較差等問題,都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中醫基礎》教學的教師應結合學生在《中醫基礎》教學中存在的具體問題,合理地運用PBL教學理論視閾下的《中醫基礎》教學策略,最終才能通過有效的教學策略,在提高《中醫基礎》教學水平的同時,全方面地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技能及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PBL教學理論視閾下的《中醫基礎》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為了更好地促進《中醫基礎》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積極探究《中醫基礎》教學中仍存在的具體問題,對于選擇采取何種有效的改善方法非常重要。在PBL教學理論視閾下,進行《中醫基礎》教學,有利于提高《中醫基礎》教學的整體水平,通過教學的正確引導,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去,更好地對《中醫基礎》專業課程及相關課程進行學習。對PBL教學理論視閾下的《中醫基礎》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是完善《中醫基礎》教學模式的重要前提之一。為了更好地應用PBL教學理論視閾下的《中醫基礎》教學策略,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才能確保PBL教學理論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問題設計要突出教學的重點部分
在實際教學中,將PBL教學理論視閾下的《中醫基礎》教學策略應用在《中醫基礎》教學中,不但能夠調動學生學習醫學知識的積極性,還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養成獨立思考及理論知識的實踐應用能力。因此,在《中醫基礎》教學中,教師應切合實際,結合學生學習的實際狀況,在教學問題設計方面突出重點部分。問題設計,作為應用PBL教學理論的關鍵,可以為學習醫學理論的抽象性、思想方法的異質性、復雜性的臨床案例等提供足夠的空間。此外,由于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其課時相對較短、內容較多,應用PBL教學理論視閾下的《中醫基礎》教學策略,就應在有限的時間內,促使學生通過突出的教學設計,全方面地掌握中醫基本教學概念與理論知識。在問題設計方面,重視《中醫基礎》教學理論的系統性,逐步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不斷地通過自己的自主學習,深化自身對《中醫基礎理論》知識的理解。
(二)在實際教學中增強教師對PBL教學的組織與管理能力
在實際教學中增強教師PBL教學的組織與管理能力,因為教師作為PBL教學的主體,在具體的教學環節發揮重要的指導作用。與傳統的《中醫基礎》教學模式相比,PBL教學更需要教師對《中醫基礎理論》的知識結構、組織與管理水平方面都具有一定的能力,使教師能夠應用自身所掌握的中醫理論知識,更好地指導學生進行相關理論知識的學習。此外,教授《中醫基礎》的教師,應做到熟悉中醫教學大綱并了解學生在《中醫基礎》教學中的能力、表現,并以此為基本依據,將學習能力較強與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分為一組,將性格內向與性格外向的學生分為一組,實現學習能力與性格的互補組合。在《中醫基礎》教學的課堂中,及時組織學生進行中醫理論等相關問題的討論,積極鼓勵學生參與發言,在下課前為學生進行簡短的總結與評價。長此以往下去,會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中醫基礎理論》的積極性,從而使學生更好地接受《中醫基礎理論》的學習。
(三)在教學中重點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自覺性
PBL教學理論視閾下的《中醫基礎》教學策略的應用,教師需要學生的主動配合,才能成功地實施PBL教學模式。《中醫基礎》教學的教師,可以在具體的實踐教學中,逐漸培養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引導學生在PBL教學理論視閾下,自主地從資料準備、教學提綱、相關病理查閱、小組討論主題,這些前期的準備步驟,需要學生花費一定時間進行準備。因此,《中醫基礎》課教學的教師,應充分考慮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增加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問題的時間。為此,《中醫基礎》教師在PBL教學理論視閾下,應適當考慮減少課堂授課的時間,重點講解難度較大的理論知識,為學生大致歸納出自主探究的思路,留給學生更充足的時間進行探究式學習。經過不斷的教學實踐表明,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自覺性,對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創新能力都具有積極的作用。這也是應用PBL教學理論視閾下的《中醫基礎》教學策略,取得明顯成果的重要教學表現。[5]
三、《中醫基礎理論》PBL教學設計及實施
《中醫基礎理論》PBL教學設計及實施,是PBL教學理論視閾下的《中醫基礎》教學策略應用的重要前提之一。應用PBL教學理論視閾下的《中醫基礎》教學策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通過《中醫基礎理論》PBL教學設計及實施,可以在《中醫基礎》教學實踐活動中,引發學生通過創造性思維產生解決問題的新觀點,并通過自身的能力,檢驗新觀點的正確與否。但是,目前各大中醫院校在《中醫基礎》教學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因此,通過《中醫基礎理論》PBL教學設計及實施,來進一步改善問題,對于中醫醫學基礎教學的整體發展非常重要。在《中醫基礎理論》PBL教學設計及實施過程中,教師可以在具體教學環節實施之前,結合《中醫基礎》教材各個章節的特點,合理設計教學方案及目標。在《中醫基礎理論》PBL教學設計中,重點結合學生在《中醫基礎》教學中的表現及能力,合理設置課堂教學引導問題,使學生可以通過教師的引導問題,深化學生對《中醫基礎理論》的理解。在《中醫基礎理論》PBL教學設計中,還可以考慮加入多媒體教學設備,在互聯網上搜集更多的與課堂知識相關的資料,在課堂上展示給學生看,激發學生參與問題討論的積極性,并鼓勵學生對提出的問題進行自主探究,逐漸培養學生獨立自主學習的思維能力,促使學生打下良好的中醫知識基礎。在《中醫基礎理論》PBL教學設計的基礎上,在課上進行實施。《中醫基礎理論》PBL教學設計實施步驟,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五個步驟:
(一)在《中醫基礎》教學課堂活動結束前十五分鐘,教師根據下一節課程的任務,將下一節課程的主要內容告知學生,同時,引出設計好的問題,并要求學生以學習小組的形式參與下一節課的課堂討論。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做好引導、鼓勵學生的工作,使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課堂活動的討論中。
(二)引導學生課下查閱相關的參考資料,要求每個小組設計一到三個問題,在課堂中向教師提出,由教師解答。并對所討論問題進行歸納、初步總結討論的結果。同時,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質疑的問題,留到下一個討論環節。
(三)在各個學習小組充分討論的前提下,組織全班進行重要問題的討論。由各個小組選擇學生代表,對本組討論結果進行闡述。同時,提出小組內沒有得到解決的問題,征集其他小組的正確答案。其他小組依序,總結內容后提出不懂的問題,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全班討論的環節。
(四)教師針對學生問題討論的情況,及時進行總結與歸納,重點解決學生討論過程中產生的疑難問題。并引導學生思考該問題涉及到的理論知識點。
(五)在課堂活動結束后,針對每組學生的表現,進行合理的考核。并按照每個小組成員的表現,給予一定的分數獎勵,并作為期末平時成績的基礎,計入學生的總成績。其次,在這個環節,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幫助學生樹立參與學習討論的自信心,使學生能夠擺脫心理障礙,積極參與到課堂問題探究活動中。[6]
四、結語
篇3
關鍵詞:《中醫學基礎》;理論教學;探討
中醫學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門學科以其獨特的理論體系、浩瀚的文獻史料而歷數千年不衰。千年來,中醫學充分顯示了其存在的科學性和價值數,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我國號召實施課程改革系統工程,而課堂教學改革又是課程改革系統工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醫學基礎》作為中醫學理論的入門學科,其中的理論內容較深奧,鑒于這門課程涉及到臨床、護理等非中醫專業的學生,學生們大多數對中醫學的認識比較粗淺。因此筆者認為,在中醫教學過程中應從以下幾方面突出中醫理論特色,并不斷擴展其內涵,以便于非中醫專業學生對中醫理論感興趣,并能較好學習理論知識和技能操作。
一、調整教學的內容
1.對教學內容進行分類 對教學內容進行三級分類: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將每章內容分為掌握、理解、了解三個級別。要求掌握的內容,教師要重點全面講授,并要求學生全面掌握;理解的內容,教師進行簡單扼要的介紹,并要求同學們熟悉其中的醫學道理;而了解的內容,學生則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自學。整個教學過程要力求體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及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
2.修訂了教學大綱及教學方案 根據中西醫結合、臨床、護理、康復治療技術等專業的培養方向及目標不同,修訂了教學大綱并隨之調整了教學內容。同時針對《中醫學基礎》、《中醫學》、《中醫護理學》這三門課程中醫基礎課程的內容之間存在交叉、融合的問題。提出了將這三門中醫基礎相關課程進行優化整合的新思路,力求通過重新優化整合這三門課程,使這三門課程的聯系及分工更為合理,同時有利于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個性的發展。現已完成三門課程的教學大綱的修訂工作。
3.堅持對于集體教學內容的研究 多年來,我們中醫教研室一直堅持集體教學研究,尤其是近年學生班次、專業的轉變頻繁,教材的更新,學術的不斷發展,都對教師的教學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集體教學研究顯得尤為重要。中醫教研室每周集體備課一至二次。堅持學術討論、相互聽課,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建立了各種教學工作制度、教學檔案,各項工作按計劃進行已經成為習慣。
二、教學思維的拓展
近幾年,中醫學與西醫學在學術領域和臨床治療領域的碰撞格外引人注目。
對于二者孰優孰劣的討論相當的激烈。學生們也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除了闡述中醫理論知識之外,可適當拓展開來,比較中醫西醫學在醫學理論、疾病診斷和用藥治療中的差異。不回避差異,正視各自的優缺點,科學的對待兩者在疾病診療中的方式方法。
三、理論與臨床的結合
筆者多年來一直堅持參與臨床醫療診治工作,認真收集病例及癥狀資料,以照片、影像等形式制作成課件,展示給學生,并將臨床病案充分結合在理論教學中,讓學生能通過實際理解中醫理論知識,改變對中醫理論晦澀難懂的印象。
篇4
為了適應當前高等中醫藥院校教學改革形勢,滿足社會發展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優化組合中醫眼科的課程體系,使之更科學化、現代化,我們對本門課程進行了中西醫結合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1 加強和重視眼科基礎知識的教學
西醫基礎理論知識不扎實是大多數中醫院校中醫專業和中西醫結合專業畢業生的通病。與中醫院校相比,西醫基礎理論這一模塊是西醫院校的優勢,因此我們要把西醫基礎理論課程放到一個與中醫基礎理論課程相同的高度來重視。強調西醫基礎理論教學的同時,亦不能放棄對中醫學基礎理論的教學。只有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做到中西醫互相取得實效,達到滿意的教學效果。中、西醫眼科畢竟有區別,中醫強調整體,西醫強調局部,中醫強調辨證,西醫強調辨病,而且在眼科學名詞方面亦存在著區別,如中醫眼科聚星障見于病毒性角膜炎而暴盲又可見于西醫的急性視神經炎、視網膜中央動脈栓塞及視網膜中央靜脈栓塞。中西醫結合教學方法以保持和發揚中醫眼科學理論特色為授課基本點,同時吸收西醫現代技術理論,更加深化和延伸中醫眼科學理論。通過授課,使學生更加深刻理解中醫的整體觀念與辨證施治,以及中醫的望聞問切與西醫辨病施治相結合的切合點,從而把西醫理論自然地滲透到本學科中,使中、西醫按恰當比例兼容結合,相得益彰。
此外,眼科研究的器官形象鮮明,直觀性強,視器是個光學器官, 通過一些光學儀器可以清楚地看到從角膜、前房、虹膜、晶體、玻璃體、視網膜、脈絡膜, 直至前房角、睫狀體等眼球各部,除虹膜背面外,可以一覽無遺。大多數眼科疾病有其形態學特點,可以想象,如果視覺器官的基本解剖生理特點都不清楚的話,如何進行眼科病理和臨床辨證方面的學習,總而言之,必須從基礎著手,只有在掌握了扎實的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2 采取多種形式的教學方式,優化眼科教學手段
采用比較式、問導式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既要講述中醫,突出中醫特色,又要與西醫進行比較,闡明各自的特點,以加深學生的印象,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中、西醫學是兩大相對獨立的理論體系,研究的對象、目的都是人及其疾病,但由于中、西醫學是東西方文化孕育的產物,畢竟兩者之間存在著差別,中醫的主要特點是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強調整體、功能,西醫強調結構、局部。中醫強調辨證,西醫重視診病;中醫注重動態性,同一種病出現不同的證,要用不同的方法治療,西醫強調規范性,凡是診為同一種病,就要用同一常規治療方法。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教學內容,適時插入臨床常見眼科病例,如近視眼、青光眼等,啟發學生主動地去分析判斷,通過比較式及問導式的教學方式,逐漸改變學生的思維方式,由以西醫為基礎的思維模式轉變為既能接受西醫,又能接受中醫的雙重思維模式,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結合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計算機輔助教學已成為醫學教育的一種主要方式之一。在課堂教學中,開展多媒體教學,使用幻燈、投影、錄像等輔助教學,增強直觀性效果。在眼科學教學中,許多疾病從理論角度去講往往使學生越聽越乏味,如應用多媒體教學,把眼科學中的各種疾病用圖片、動畫、影像等各種形式生動、立體、逼真地展示在學生面前,既可節約大量的板書時間,又使教學內容直觀形象,便于理解,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保持精力集中,達到良好的教學目的。我們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在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基礎上制作出一套眼科學多媒體課件,課件內容包括視覺器官的基本解剖生理結構,中醫眼科學基礎和西醫眼科學基本概念,其中插入一些眼科常見病例,如白內障、人工晶體置換術等一些Flas,在課堂教學中穿插播放,學生普遍反映良好,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加強記憶,又使學生對難點問題更易理解。應用多媒體教學,實現教學手段現代化中西醫結合專業的學生要求必須掌握中西醫兩套技能,教學中應注重將西醫辨病與中醫辨證論治相結合,立足于中醫理論,重視經典理論和古今醫案等經驗的運用,借助現代的實驗室檢查手段,提高中西醫結合診療水平。在疾病的診斷上多借助現代醫學的方法,而在治療上多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手段,體現“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
3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中西醫結合教育的具體實施者是教師,組建中西醫結合教學體系合格的師資隊伍,是完成中西醫結合教學的前提,教師的素質、能力、專業知識的深度和廣度是保證中西醫結合專業教學改革質量的關鍵因素,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們的教師隊伍中,缺乏掌握系統中西醫結合知識的教師,而現在真正具有扎實的中西醫兩套理論的教師并不多。如何建設一支具備中西醫結合知識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是我們面臨的重要問題。
教師為了適應中西醫結合教學的需要,需要努力學習,教師應先行中西醫結合,必須強調中醫學習西醫,西醫學習中醫,才能在真正意義上保證教學質量。帶教教師必須積極參與臨床實踐,加強中西醫結合理論修養,刻苦鉆研,這樣才能夠承擔該門課程的教學。當然,教師應關注中西醫結合的研究動態,能經常把新的研究成果、學術動態介紹給學生。當前,有關中西醫結合的研究日趨深化、細化,有對中醫基礎理論的現代研究,更有中西醫結合的臨床應用性研究,把這些內容充實到課堂上,有助于學生對中西理論的綜合運用,也有助于激發學生進行中西醫結合研究的興趣。教師不但要有扎實的理論功底,還必須有比較豐富的中西醫臨床實踐經驗。無論是基礎課還是臨床課教師都應該有適當的時間下臨床,積累實踐經驗,并選擇典型病案,以不斷充實、更新課堂內容,在教學時做到有理有據,提高教學效果。教師應有比較系統的現代醫學知識,能在舉例時用中西醫兩種不同的理論來說明同一種病理現象。這就要求教師不但要有基本的現代醫學基礎知識,還必須有一定的本學科西醫理論,做到胸有成竹,授課時才能中西結合。此外,臨床教師的素質直接影響臨床教學質量,臨床教師必須具備教學能力、自學能力、研究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應急能力、組織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同時關心學生成長,為人師表、以身作則,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熱愛教育的工作作風。教學過程中,要求帶教教師提供完整的教案,課前全科集中討論,精心做好課前準備,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并適當組織病案討論,以加深學生的理解。這樣,到學生進入臨床實習階段,往往對眼科學的基本病癥有一定的了解,達到較好的效果。
篇5
隨著中醫英語翻譯研究的發展,中醫英語相關課程已納入高校中醫類及語言類專業的課程設置。本文以我校語言類專業英語專業學生為例,研究如何在中醫英語課程中應用“基于問題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教學模式,探討運用該模式優化中醫英語課程的可行性及意義,為尋求更適合中醫英語教育的教學模式提供理論和實踐基礎。
一、“基于問題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PBL)
雖然我國英語語言教學不斷進行改革,但相對而言,仍主要局限于增加學生詞匯量、鞏固基礎語法、加強基本技能訓練、推行單純理論學習的階段。[1]
PBL源于20世紀50年代的國外醫學教育,后來擴展到多所教育學院、商學院、工程學院的教學改革中。PBL建立學習小組,由教師提供學習資源和方法的適當指導,讓學生解決擬真情景中的問題。PBL與傳統教學即以授課為基礎的學習(Lecture-based Learning,LBL)相比,有許多新特點,如強調以問題為中心,多種學習途徑相整合等,能明顯提高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學習中變被動為主動,提高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其語言表達、計算機應用、資料檢索能力。[2]目前,PBL在多個學科領域的教學中均有應用。而在中醫英語課程中的應用,由于中醫英語翻譯本身發展相對其它醫學相關學科較晚,故在教學層面開展中醫英語課程其實還有局限,且教學方法單一。隨著中醫的國際化發展,理應逐步完善中醫英語課程的教學。
二、PBL教學在中醫英語課程的應用
在英語專業學生的課程設置中加入中醫英語課程,是對該專業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拓展與延伸。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英語專業的學生具備一些中醫基礎知識,培養其閱讀中醫相關中英文文獻的能力,更著重于其運用專業英語進行中醫翻譯與交流的能力。然而,中醫英語雖屬英語范疇,但其本身已跨越了單純英語翻譯的領域,延伸到中醫專業知識領域。故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水平至關重要。
1. 教學實施過程
選取我校英語專業大三54名學生為授課對象。此時學生語言運用能力較全面,對英語各項基本技能能夠較熟練地應用。在PBL教學前,先進行LBL教學,即采用傳統講授教學授以中醫基礎理論知識,為實施PBL教學打下基礎。
進行PBL教學時,按照平均每組5人將學生分成學習小組。每次授課提前發放討論資料,各組學生針對資料分析、整理、提出中醫英語學習中可能的問題假設,形成討論提綱并制作幻燈片。授課當日各小組集中討論,1名學生作中心發言。在最后的討論中,學生針對內容的重難點作課程總結,以書面形式整理上交教師。[3]
2. 評價體系
包括問卷調查和綜合成績評定。設計調查問卷以初步了解PBL在優化英語專業中醫英語課方面發揮的作用,反映學生對該模式的意見和看法。綜合成績包括:①統一命題考試,即學期末進行試卷考試,占綜合成績70%;②平時課堂表現,包括PBL討論發言、PPT制作(問題提綱及解決辦法)、中醫病例英譯等,占綜合成績30%。
2. 綜合成績分析
經統計,綜合成績90分以上(優秀)的學生為1.85%;80分以上(良好)的為20.37%;60分以上(合格)的為77.78%。
從成績來說,達到良好以上的學生僅約1/5,不算十分理想。這體現出一個矛盾,即一方面學生認可PBL,也覺得從中受益,但另一方面卻又對該門課程缺乏足夠興趣,感到所學非用。對此,應適當調整課程設置,如增加學生的中醫基礎課程。此外,在學生的培養方向或將來的就業方向上予以適當引導,使之正確認識該門課程的設置意義。
四、討論
總的來說,PBL教學模式在英語專業中醫英語課的實施中得到了學生的認可,值得推廣。它具有獨特的優勢,也需適當地加以運用。
相較于傳統教學方式,首先,PBL做到了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小組討論、教師適當指導的形式,由學生發現并回答問題,賦予學生主動學習的責任并培養他們獨立自主的學習態度。在討論和自學中獲得知識,相比輕易從教師口中聽聞知識,更能令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的滿足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運用。其次,PBL重能力培養。培養學生掌握課本知識之外的多種能力,如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團隊合作的能力,有效組織利用時間的能力等。最后,PBL整合多學科。現代科學的發展本身就體現出各學科之間相互滲透、彼此補充的特點,中醫學的發展也體現了這種趨勢。研究中,以中醫英語翻譯為主線,用案例討論的形式將中醫診斷學、中醫內科學等臨床課程整合,激發學生自主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代替單純的中醫英語閱讀講授。綜上,建議繼續推行PBL教學,以深化中醫英語課程的教學改革。
三、結果分析
1. 問卷調查結果與分析
PBL教學結束后,共計發出問卷54份,回收52份有效問卷。
(1)調查結果。經統計,90%以上的學生都認為PBL是一種好的教學方法,并愿意向其他同學推薦;他們認為通過PBL,對所學的知識具有更深的印象,可提高學習積極性;且寬松的學習討論氛圍,學生發現自己更善于傾聽他人的意見,同學間的協作也更有利于解決問題。故而90%以上的學生都認為PBL所占據的時間是值得的。此外,80%以上的學生認為,雖然PBL能夠提高自學能力,但仍覺得本課程難以理解,故只有71.15%的學生表示對本課程有興趣。盡管如此,就PBL教學本身而言,75%的學生還是認為PBL可以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信心。
篇6
明晰臨床中藥學科的學術核心,確定臨床中藥學的學術內涵,需要全面分析其形成的歷史背景與成長過程。臨床中藥學是在大中藥學科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藥學二級學科,具有其自身獨特的學術特色與科學內涵。筆者認為,臨床中藥學科具備以下三個學術特點:首先,臨床中藥學科是一門醫藥交叉的學科。大中藥學科經過分化,根據研究領域的不同,逐漸形成了臨床中藥學、中藥化學、中藥藥理學、中藥鑒定學、中藥藥劑學等一系列二級學科。同時,隨著臨床用藥問題的大量涌現,病患呼吁安全用藥、合理用藥,促進了藥學服務理念逐步深入,要求臨床藥師直接面向患者、面向醫療機構、面向整個社會,提供全面的、全方位的藥學服務。這種臨床藥學服務需求,同樣對實現中藥臨床合理應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動了醫藥交叉學科———臨床中藥學的建立。在中藥學一級學科中,臨床中藥學處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它的研究內容既包括中藥基本理論等中藥學基礎知識,也包括臨床合理用藥和中藥藥物警戒等中藥臨床使用知識;它既為中藥研發提供理論和臨床支撐,同時更是指導中藥臨床應用的知識體系。第二,臨床中藥學科是一門專業基礎與臨床實踐密切結合的學科。臨床中藥學繼承發揚中藥學基本理論,強調醫藥交叉、基礎與臨床交叉的學術特色,具備獨特、完整的理論體系。臨床中藥學的核心是研究中藥臨床合理應用,目的是實現中藥應用的安全、有效、經濟與適當性,主要任務是推動全程化藥學服務,主要內容包括中藥基礎理論與中藥應用理論兩大方面的研究,其研究成果不僅面向患者,面向中西醫臨床醫師和藥師,而且還面向藥品生產及管理部門。第三,臨床中藥學是中醫中藥的紐帶學科。臨床中藥學與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醫內科學等臨床學科均有學術交叉,但臨床中藥學是以指導中藥臨床安全、有效、合理使用為根本目的的學科,具有鏈接中醫學和中藥學的紐帶特點,是中醫臨床與中藥應用的橋梁。
2界定學科外延,促進學科分化與交叉
隨著臨床中藥學科的成熟與發展,明晰其學術外延,推動學科的次級分化是必然趨勢。首先,臨床中藥學科具有醫藥交叉的學術特點,與中醫學、中藥學的學術聯系密切。應該明確的是,臨床中藥學以中藥學為基礎,以中醫學基本理論為指導。換言之,中藥性能理論與應用理論是臨床中藥學科的基礎理論,依靠這些理論辨識中藥性效特征;同時中醫學病生理觀、辨證論證是臨床中藥學認識人體、指導用藥的前提。第二,在學術外延上,臨床中藥學科與中藥藥理學、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方劑學以及臨床藥學有學術交叉,但又有顯著區別。如臨床中藥學與中藥藥理學相比,中藥藥理學側重于研究中藥和機體(包括人體、病原性生物及實驗動物)相互作用及作用規律;但臨床中藥學立足于發展中藥基本理論和臨床應用,旨在闡明中藥及其配伍功效的現代藥理學含義,用以深化傳統認識并拓展臨床應用,并不刻意追求全面揭示藥物的全部藥理作用和機制。再如臨床中藥學與現代臨床藥學從內涵上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其共同之處是都是以確保臨床用藥的安全與有效為核心,均以提高臨床療效、減少不良反應為目的,研究手段也有相通之處。不同之處在于臨床中藥學以中藥為研究對象,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而現代臨床藥學則以化學藥品為研究對象,以現代醫學理論為指導。第三,根據臨床中藥學科特點與研究任務,可逐漸次級分化為中藥基礎理論、中藥臨床監測與評價、中藥臨床治療學、中藥臨床信息學等三級學科。相關分支學科的形成與研究內容的不斷豐富拓展為臨床中藥學科的長足發展奠定了基礎。
3明確臨床需求,確定研究方向
臨床工作需要是確定臨床中藥學科研究方向的重要依據。臨床工作對臨床中藥學的要求是保證患者用藥安全、有效、經濟和適當。鑒于學術特點與臨床需要,確定臨床中藥學的研究方向,對于發展臨床中藥學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中藥藥性理論是中藥臨床應用的基礎與指導原則,是中藥理論體系的靈魂。開展中藥藥性理論的研究,將為臨床合理應用中藥提供科學依據。中藥藥性理論研究是臨床中藥學科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是指導臨床合理用藥的根本。具體研究內容包括開展中藥藥性理論繼承挖掘與科學實質研究,闡釋中藥藥性基本理論和中藥應用特點與實質。第二,中藥藥物警戒是現代藥物警戒理論與傳統中藥藥物警戒思想相互融合而成的中藥安全用藥理論體系,是與中藥安全相關的科學與活動,是臨床安全使用中藥的保障。作為臨床中藥學的研究方向之一,中藥藥物警戒具體研究工作包括深入挖掘中藥傳統的安全用藥思想,探討中藥臨床安全用藥理論與中藥安全性實驗研究,開展中藥上市前與上市后安全性監測與評價,進行中藥安全用藥普及宣傳等。第三,中醫藥在治療慢性病和疑難雜癥方面具有明顯優勢,采用先進手段,闡釋某類中藥在臨床優勢領域的作用機制、相互作用,進行中藥療效評價是臨床中藥學的重要研究內容之一。將中藥防治相關優勢病種的基礎研究作為臨床中藥學的研究方向之一,有利于促進中藥的臨床應用,促進中藥現代化與國際化進程。第四,中藥的經濟學評價對于合理配置有限的中醫藥資源顯得尤為重要。然而目前中藥經濟學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即使是這些少量的研究也大多照搬傳統的西藥經濟學評價模式,沒有體現中藥的特色。中藥經濟學評價作為臨床中藥學的研究方向之一,其主要任務是探討符合中藥特色的經濟學評價模式,全面衡量中藥的價值,促進中藥應用經濟性。
4學科發展的思考與展望
4.1完善臨床中藥學科學術思想
關注人類健康是21世紀國際社會的共同主題,“全程化藥學服務”作為一種新的藥學觀念、理論、策略,將為人類帶來更多的健康和幸福。臨床中藥學關注中藥臨床應用的有效性、安全性、適用性,以“全程化藥學服務”為宗旨,指導臨床合理使用中藥。臨床中藥學在新形勢下中醫藥健康事業中發揮巨大的作用。目前,臨床中藥學學科正處于一個方興未艾的好時機,臨床工作者應抓住這一機遇,抓好臨床中藥學學科建設與學術隊伍建設。完善與發展臨床中藥學學科體系和學術思想,加強學術對話與交流,繼續深入探討臨床中藥學科的學術內涵與外延,完善學科的次級分化,打造學科特色。
4.2探索形成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
探索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是臨床中藥學科立足和發展的關鍵。筆者認為,在課程體系建設方面可以參考國外臨床藥師標準化訓練模式,并結合中醫藥學特色,從以下四個方面建立新的課程體系:①設置醫學相關課程。適當增加醫學課程如病理學、生理學、診斷學基礎、內科學、外科學、婦科學、兒科學等課程,使學生獲得完整系統的醫學基礎知識和臨床知識,具備較好地與患者和醫師交流溝通的知識結構和技能。②調整藥學相關課程。在中藥學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基礎上,開設醫藥交叉的實用性課程,如中藥治療學、臨床中藥學專論、中藥藥物警戒等。③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臨床藥學專業人才作為能夠解決臨床藥學實踐環節問題的應用型人才,需要接受大量具體的臨床實踐訓練。④增加法規、信息與溝通交流類課程。使學生熟悉藥物使用過程中的政策、法規和管理手段,培養學生評價臨床用藥的能力和制定臨床用藥方案的能力,增強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與患者溝通的能力。
4.3加強多學科合作研究,提高臨床中藥學的研究水平
科學研究是學科發展的必然途徑和重要支撐。臨床中藥學科應積極與生物信息學、藥物流行病學、系統生物學、循證醫學等學科合作開展基于現代科學技術且具有中醫藥特色的臨床藥學科學研究,是臨床中藥學科科學研究在多學科交融中綻放新的活力,推動臨床中藥的安全、有效、經濟、適當的應用研究,增強學科自主創新能力。具體而言,臨床中藥學科可以與信息學結合,應用數據挖掘方法開展臨床決策、處方挖掘、藥性探索等領域研究;可以與藥物流行病學結合,開展具有中藥臨床特色的藥物安全性評價研究;可以與循證醫學結合,開展體現中藥特色的循證藥學研究,對中藥有效性進行評價。
4.4探索臨床中藥學研究新方法、新手段
近年來,包括臨床中藥學在內的中藥學各二級學科一直在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方法。特色研究方法的形成是學科成熟的重要標志之一。就臨床中藥學科而言,探索形成突出中醫藥特色,凸顯臨床藥學特點的研究方法是進一步促進學科研究發展,完善學科研究手段的重要途徑。筆者認為,臨床中藥學應在服務臨床原則的指導下,借鑒現代臨床藥學研究方法的基本模式,探索形成體現中醫藥理論內涵與特色的臨床中藥學研究新方法。如可以借鑒藥物流行病學中病例對照研究、隊列等研究方法,循證醫學中系統評價、隨機對照研究方法,藥物經濟學中“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等,開展中藥臨床安全性、有效性和經濟性研究。在研究過程中,探索這些研究方法與中醫藥特色元素的結合點,逐步形成中藥流行病學、中藥循證藥學研究新方法。換言之,欲真正形成體現臨床中藥學特色的研究方法,需要將中醫藥元素植入這些現代研究方法之中,充分考慮中醫藥“辨證論治”、“整體觀念”等特點,探索形成中藥循證藥學、中藥流行病學等獨特的研究理念與方法,實現和推動臨床中藥學特色研究方法的完善與提升。
4.5促進臨床中藥學研究成果的轉化與利用
篇7
本課題基于臨床醫學專業需求,設計重點教學內容,將課程特征和學生的基本特點緊密結合,靈活改革現行的教學模式,實現“因專業需求施教”,注重體現實用性原則,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中醫思維,滿足學生從自我專業角度出發實現對本課程學習的需要,為醫學生將來的臨床工作奠定中醫理論基礎,同時滿足社會對人才發展的需要。基于此,筆者對我院臨床醫學專業中醫學課程教學進行了改革,對方藥及中成藥教學內容進行了部分調整,效果顯著,現將研究情況介紹如下。
1一般資料
1.1調查對象
以我院2009級臨床醫學專業100名學生作為2009級實驗班,并在相應年級設相同人數作為對照班;選擇2010級臨床醫學專業200名學生作為2010級實驗班,并在相應年級設相同人數作為對照班。
1.2教學內容調整
(1)實驗班主要講述中醫基礎理論部分,包括緒論、陰陽、氣血津液、臟俯、病因、病機、四診(主要是問診)、辨證等相關內容,重點講解臟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現和辨證,粗略介紹中藥常識與基礎理論、方劑學基本理論。課時安排上壓縮基礎部分的課時,增加辨證和中藥及辨證選用中成藥部分的課時,選用大量臨床病例,將中醫學理論與臨床實踐結合起來,重點介紹101種常用中成藥的功效特點、常見中成藥的臨床應用范圍,為便于學生日后在中醫基本理論指導下合理使用中成藥,在教學中還增加了辨證選用中成藥能力的訓練。
(2)對照班教學內容:遵照原有教學大綱,主要講述中醫基礎理論部分,包括緒論、陰陽、氣血津液、臟腑、病因、病機、四診(主要是問診)、辨證等相關內容,重點講解臟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現,粗略介紹中藥常識與基礎理論、方劑學基本理論。
1.3評價方式
(1)授課結束后,以問卷形式對學生進行調查。調査的內容主要包括學生對教學內容調整的認可程度、對教學效果的滿意程度、對教學方法的改進意見等幾個方面。
(2)對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的中醫學考試成績建立數據庫,使用SPSS13.0乃軟件統計,分類數據進行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效果評價
2.1問卷調查
2009級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實驗班和對照班各100人,發放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200份,有效問卷回收率10070。2010級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實驗班和對照班各200人,發放問卷400份,回收有效問卷394份,有效問卷回收率99%。問卷結果顯示:(1)對于西醫院校中醫學課程的開設,實驗班和對照班100.0%的學生都認為有必要。(2)認為在教學中最需要加強的內容是中藥和方劑的學生實驗班和對照班分別為58.7%和49.8%。(3)認為在中醫學教學中有必要講述臨床常用中成藥的學生實驗班和對照班分別為83.4%和70.0%。(4)認為通過中醫學的學習應該辨證選用中成藥的學生實驗班和對照班分別為91.3%和68.0%。(5)認為在教學中應該結合臨床病例和課堂討論來講述中成藥辨證運用的學生實驗班和對照班分別為89.1%和78.0%。
2.2學生成績分布(見表1—2〉
3討論
3.1增加中成藥教學內容的重要性
對于西醫院校來說,不僅要培養多學科醫生,而且還要從國情出發,注重培養西醫學生的中醫臨床技能。中西醫結合治療是一種趨勢,是時展的要求,患者往往需要中西藥配伍使用、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實踐表明,中西藥合理聯用對某些疾病的治療效果優于單用中成藥或西藥,合理配伍中西藥有利于疾病的治療。問卷調查顯示,西醫學生認為學習中醫學課程是必要的。
中成藥是中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療效好、不良反應少、便于貯藏、攜帶方便、隨時可以取用等優點。西醫院校臨床醫學專業主要培養從事臨床醫療工作的醫學生,作為西醫,一般不直接開具中藥方劑,而是選用簡便的中成藥。有調查顯示,西醫醫院85%以上的醫師經常使用中成藥,且中成藥使用總量遠高于中醫科,但西醫醫師往往辨“病”論治,致使藥不對證,甚至產生不良反應,對中醫的發展有不良的影響。隨著中藥的廣泛應用,中藥毒副作用的報道日漸增多。此外,中西藥不合理聯合用藥、中藥之間不合理用藥等問題屢見不鮮。
隨著中醫藥自身優勢的凸顯,大量成方制劑被應用,藥物品種不斷增加,新劑型不斷推出,中成藥正在醫療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認識、了解中成藥的相關知識,掌握合理使用中成藥的基本原則,防止和減少中成藥的不良應用就顯得非常重要。在醫學教育中,要不斷深化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要實現從注重知識傳授向重視能力和素質培養轉變。現行的西醫院校中醫學課程涉及內容廣泛,包括中醫基礎、診斷學、中藥、方劑學、內科學、婦產科學、兒科學等多學科內容,在短短的60個學時內,教師只能著重介紹中醫最基本的概念,對于能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中藥、方劑等內容則淺嘗輒止,從而造成學生不愿學、教師不想教的尷尬局面,因此,在中醫學教學中,教師要重視中成藥知識的傳授,尤其要加強學生辨證運用中成藥能力的培養。問卷調査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對中成藥知識是有需求的。
3.2調整教學內容,運用案例教學法,加強辯證運用中成藥能力的培養
筆者在教學中,強調應按照辨證論治的原則合理用藥,辨證選用中成藥是使用中成藥最基本的原則,也是中成藥取得療效的關鍵。辨證施治是中醫學的精髓,每一種中成藥都有其自身的適應證,在教學中反復強調應用中成藥應該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尤其應按辨證施治原則用藥,而不能簡單按藥品說明書上的適應證不經辨證盲目用藥。如感冒在中醫看來就有風寒、風熱、暑濕等多種,風寒感冒宜選用辛溫解表藥(如通宣理肺丸、九味羌活丸等〉,風熱感冒宜選用辛涼解表藥(如桑菊感冒片、銀翹解毒丸、羚翹解毒丸等),暑濕感冒宜選用祛濕解表藥(如藿香正氣丸、藿香正氣水等),如果不辨證施治,有時不僅不能奏效,反而使病情加重。使用中成藥時應注意“異病同證”或“同病異證”等情況的辨證論治,合理應用中成藥。
筆者教學時充分考慮到臨床實用的需要,大量采用教學內容與實際病例相結合的方式,即案例式教學法。通過案例教學法,使學生將中醫理、法、方、藥融會貫通,既有助于學生理解、掌握已學過的中成藥知識,又加強了其臨床辨證技能和遣方選藥能力的訓練,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明確學習中成藥的重要性,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活躍了學生的臨床思維。通過問卷調査可以看出,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均認為中成藥這部分內容非常重要,而且實驗班學生對中成藥的知識及運用表現出很大的興趣,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很髙。通過成績分析可以看出,2009級和2010級實驗班及格率均高于對照班(P<0.05)。通過比較標準差系數,實驗班低于對照班(P<0.05),說明實驗班學生成績比較集中,整體上優于對照班。
4結語
篇8
【摘要】 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指導下,運用“自學—課堂討論—診療演習(SSE)”教學模式,嘗試“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實踐,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對醫學生的理論學習、臨床思維、診療等綜合能力提升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 建構主義理論;中醫兒科學;教學模式
1建構主義理論
1.1揭示學習本質
隨著心理學家對人類學習過程認知規律研究的不斷深入,最早由著名的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J.Piaget)提出了建構主義理論思想。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是在認知主義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獨特的學習觀,它認為“學習不應該被看成是對于教師授予知識的被動接受,而是學習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主動的建構活動”。建構主義是以其獨特的視角,從認識論的維度深刻剖析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學習的本質。
1.2傳統的教學思想與建構主義理論
傳統教育思想和觀念是“以教師為中心”,強調的是“教”,很難關注到學生在獲取知識過程中的理解和心理過程。而建構主義理論的核心思想是“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強調的是“學”[1-3]。故兩種教學思想在知識觀、學習觀、學生觀、師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學習環境和教學原則等方面的認識有明顯的差異。根據建構主義思想的觀點: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中心,是認知的主體;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學習是學生以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建構活動;學習是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下,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而實現其意義建構的過程;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教師做好教學課程中的“組織者”“中介者”和“發現者”,起著導向的重要作用。
2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教學改革
中醫臨床課程群中《中醫兒科學》是比較重要的專業主干課程之一。由于大專學制的限制,故該課程的理論教學學時數不多,仍用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想要完全達到本課程的學習目標是比較困難的。多年來我們在教學中不斷探索,轉變教學理念,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指導下,在《中醫兒科學》教學實踐中,重新定位思考方式,嘗試變“以教師為中心”為“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學設計中運用了“自學—課堂討論—診療演習(SSE)”教學模式,當學習者的潛能通過這種科學的教學方式被挖掘出來時,就可大大提高學習效率,對醫學生的學習、臨床思維、診療等綜合能力提升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2.1目標引導、激活思維
按照建構教學理論,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在SSE教學模式中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中心,以病例為先導,通過學生自學、分小組討論、模擬診療教學活動來進行學習。在“自學”環節中,要注意目標引導、激活思維。①明確學習目標。教學活動始終圍繞教學目標進行,因此首先要有一個明確的教學目標,并把教學目標有效地落實到每一個學生身上。在《中醫兒科學自學提綱》中,確定具體學習目標,以目標引導,做到有的放矢。如“小兒泄瀉”目標:說出泄瀉的概念;簡述發病特點、病因病機,病及證型診斷要點,病與病、證與證鑒別要點;能對常證及常見變證進行辨證治療,并說明本節的難點、重點。②教師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問題,學生自主設計問題。教師圍繞教學病例設置問題。如“小兒泄瀉”案例:“在收集該患兒臨床資料時四診要點是什么?脫水癥有何表現?為何小兒泄瀉比成人更容易發生變證,如何積極預防?大便常規化驗的意義?小兒泄瀉的中醫用藥特點?在學習本節內容中你不能理解或解決的問題是什么?”等。以調動學生的思維,啟動心智,進入思維的意境,還會發現更多問題,會自主設計問題。在這個自主學習環節中,學生對知識的學習不是被動接受,而是對本身沒有意義的外部信息做主動的選擇和加工。
2.2組織討論和問題探究
在“課堂討論”環節中,緊密結合教學病例,圍繞設計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自主探索交流。在寬松、民主的氛圍中,讓學生享有一定的自主討論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探究原因并找到答案。通過討論互動,開闊學生的思路,鍛煉臨床思維,課后分成學習小組交流體會。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是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合作者、促進者,起著導向的重要作用。對于一部分學生的疑點、難點問題,采用生生互動的方式,讓其他同學嘗試釋疑,教師歸納。對較難理解的問題,采用師生互動的方式,教師提供科學的思路、方法,引導學生探究答案。對綜合性強、疑惑問題采用教師精講的方式。借助具體、生動的臨床例子講清楚問題。如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提出“小兒泄瀉較成人更容易發生傷陰之變證,在治療上利小便、實大便是否導致進一步傷陰?”等問題,用臨床案例來說明。學生在案例學習中明白了在病機上如何權重虛實,在治則上如何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在病勢上邪去則正安的含義。在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此時學生和教師的角色和作用與傳統教學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學生由原來的被動接受者,轉變成為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成為促進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指導者”。
2.3創設情境,診療演習
建構主義思想強調要把學生置于真實的或接近真實的情境之中,從而使學生能適應不同的問題情境。學生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在外部動作技能的基礎上發生、發展,是一個由外部的物質活動向內部認知心理活動轉化的過程。在診療演習的教學設計時,充分考慮學生的思維模式和認知特點,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學習搜集臨床資料的方法,自己親自體驗診療過程,幫助學生在已有的醫學知識的基礎上,構建起自己的正確理解和臨床思維方式。在“診療演習”環節中,注意問題的設計應有目的性、針對性和層次性。①目的性:設計的演習案例是為了學生掌握什么知識? 培養哪方面的能力?突出什么重點?攻破哪個難點?因此,在設計時注意以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訓練為主。②針對性:要針對學生的實際,不能脫離學生的認識規律、思維特征和知識水平。③層次性:設計宜遵循由簡單到復雜、由基礎到綜合的原則,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收獲。使每個學生都能經過自己的努力,解決不同程度的問題。
以病例作為中心,依據建構主義理論進行設計場景,把醫學基礎理論、臨床知識和技能、疾病臨床癥狀結合起來進行教學,讓學生在模擬的環境中復習中西醫學基礎理論,在操作和實踐中學習臨床知識和技能,實現從單純理論認知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知識建構的轉變。如在“小兒肺系疾病”中,搜集以“咳嗽”為主訴的“上感”“支氣管炎”病案各1例,教師以患者身份提出“咳嗽”主訴,學生以醫生的角色來接診。讓學生學會搜集臨床資料,提出診斷依據,做出診斷,擬定診療計劃,開具處方,課后整理出規范的病歷資料,最后由教師進行歸納總結。在這種情境中,學生體會到全面、真實、可靠的病史、癥狀、體征及理化檢查結果等臨床資料是診斷、辨證和治療的依據,現化檢查資料和中醫望、聞、問、切診法互補。同時體會到,一樣是以“咳嗽”為主訴的兩個疾病,在辨證治療時的異同。實際的案例也讓學生深刻認識表證、里證及治則要點,原來一直停留在書本上的八綱辨證、臟腑辨證等辨證方法,被靈活運用于案例中。
在SSE教學模式中,學生始終處在學習的主體地位,最終通過學習群體的智慧,完善和深化學習個體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3教學效果
我們對我校05級中醫專業2個班的《中醫兒科學》課程進行教學模式改革試驗,其中3班(實驗組)以SSE教學模式進行教學, 1班(對照組)以傳統模式進行教學。在課程結束后對理論知識和臨床實踐技能的筆試成績及臨床實習中兒科出科考試的成績進行了對比分析。結果顯示實驗組成績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意義(P<0.05或P<0.01)。見表1~3。表1 中醫兒科學理論考試成績比較 表2 臨床實踐技能測試成績比較 表3臨床實習兒科出科考試成績
4結語
建構主義作為認知學習理論的新發展,其核心是認為“知識不是被動接受的,而是認知主體積極建構的”。我們嘗試在建構主義思想指導下,將SSE教學模式運用于《中醫兒科學》教學,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發揮學生主體性有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明確合作學習的理念,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了學生的臨床創新思維能力,培養了積極的學習態度和合作精神。實踐證明提高了教學的實效性。
當今職業教育的重點已從獲取知識轉向培養運用能力以及合作能力。建構主義理論符合當今教學改革和教育發展的思想,對中醫教學起到積極有效的指導作用。學習和借鑒這一現代教育理論,對進一步探討和研究中醫臨床教學策略、方法和教學模式等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對如何培養學制短的中醫大專運用型人才有很大的啟發。
參考文獻
\[1\]李三虎.當代西方建構主義研究述評\[J\].國外社會科學,1997,(5):14-17.
篇9
本文針對中醫人才個性化培養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個性化中醫人才培養的途徑和方法。要轉變觀念,明確本科中醫人才培養目標,加大教學改革力度,構建培養多元化中醫人才的機制,促進個性化中醫人才培養。
【關鍵詞】
個性化;中醫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
人才培養模式是指為實現一定的教育目標而系統地規定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以及相應的教學組織和運行方式。完整的人才培養模式概念應包含三個方面的要素:一是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包括了對人才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素質結構的規定;二是過程要素,即為實現教育目標而開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動(教學計劃、教學方法)及運行方式,包括教學模式;三是制度要素,即為確保教育系統按預設的程序運行并達到預定的目標而制定和實施的教學制度和機制,如學制、學分制[1]。人才培養模式的3個要素是有機的整體,要素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對于人才的培養要注重這三方面的因素,對于中醫個性化人才的培養更是如此,個性化中醫人才的培養在中醫教育和中醫院臨床實踐中也應該遵循人才培養的三要素原則。目前,我國高等中醫教育中五年制中醫本科仍是中醫教育的主體,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逐步實現了由傳統教育方式向現代教育方式的轉變,形成了高等中醫教育體系,培訓了大批優秀的中醫藥人才,推動了中醫藥事業的發展。但是,隨著中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和醫學模式的轉變,西醫學在臨床實踐中的優勢使得中醫人才的成才過程面臨巨大壓力,現有的中醫人才的素質結構、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受到了嚴峻的挑戰,中醫教育使得中醫個性化人才的成長需要進一步加強對其全方位的培養。瀘州醫學院中西醫結合學院針對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改革教學模式,合理設置課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現予以歸納總結,期望能給相關部門和人員提供借鑒。
一、中醫人才個性化培養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
1、課程設置不夠合理
中醫學的基礎課、臨床課、經典課等都是圍繞中醫理論和臨床診療實踐開設的,本科中醫學生在進入中醫理論教育之初基本上沒有中醫基礎理論和臨床基本技能,沒有前期課與理論課、理論課與臨床課的明確界限。目前中醫學專業的課程設置基本按照西醫學臨床醫學專業課程設置的,遵循的是學科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和臨床專業課程的教學順序。而中醫理論和臨床技能的掌握需要反復強化和訓練,尤其是經典條文更需要在臨床實踐的過程中來體會、領悟,反復強化和訓練,對同一概念、方劑、治法的多次學習,不能籠統地認為是不必要的重復。我們所在的中西醫結合學院通過教學改革、編寫教材,整合教學內容,不斷提高教學質量,保證中醫專業的學生既對經典中醫著作有一定的掌握,又能夠加強臨床各科知識的融會貫通。
2、中醫專業師資隊伍建設薄弱
在中醫學的教學過程中,青年一代的中醫專業授課教師的主要弱點在于臨床實踐經驗功底淺,缺乏中醫診療經驗,而這一弱點對培養中醫學生是非常不利的。中醫學的產生來源于醫療實踐,神農嘗百草而成功,李時珍遍訪各地才成就《本草綱目》等等。在中醫學現代化問題尚未解決之前,其理論需要大量的臨床實例才能使學習者有所領悟。這是中醫學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
3、中醫教學改革力度不夠
中醫學是實踐性很強的一門學科,而中醫學的理論和診療方法又往往需要通過大量的臨床實踐才能理解和掌握。目前在中醫學本科教學中除了專業教學中存在的師資力量相對薄弱,教學課程設置不合理外,在教學實踐上也是相對薄弱的環節。中醫學生在中醫院實習的條件各不相同,普遍存在以下情況:一是病種相對單一或是病人較少,在中醫基礎理論學習中講授的很多典型或特殊病案在實習階段不能或很少見到。二是學生自己進行診療實踐的機會較少,即使是一些中醫基礎理論較好、病人較多的名師,實習生也是以抄方為主,試診的機會較少[2]。三是帶教中醫老師水平參差不齊,有的中醫帶教老師中醫理論或中醫診療能力不強,或存在重西輕中的傾向。四是實習中病人對中醫實習生認可度低于西醫實習生,一般普通百姓均認為中醫師是要經過大量的臨床經驗的積累和社會閱歷的積淀才可能自如運用中醫技能,故中醫實習生在臨床實踐上較西醫實習生更容易受到病員的拒絕或推辭,實習生更少實踐中醫技能的機會。
在新形勢下培養和造就一批素質良好、結構合理、特色鮮明的中醫藥人才群體,對于進一步傳承和發展中醫藥文化傳統,彰顯中醫藥優勢和特色,發展中醫事業具有重要的意義,為此,許多學者提出了對目前中醫人才的培養模式進行改革的想法。我們所在的中西醫結合學院和中醫醫院在個性化中醫人才的培養上堅持將理論教育與臨床實踐有機結合,在總結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基礎上,在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實踐。
二、個性化中醫人才培養的途徑和方法
1、轉變觀念,明確本科中醫人才培養目標
1982年,衛生部在衡陽召開全國中醫醫院和高等中醫教育工作會議,強調高等中醫教育必須保持和發揚中醫藥特色的辦學方向,并將中醫專業的培養目標確定為“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社會主義覺悟,掌握中醫學理論和醫療技術,又紅又專的中醫師”。1998年,當時國家教委將中醫專業的培養目標修訂為“具備中醫藥理論基礎、中醫學專業知識和專業實踐技能,能在各級中醫院、中醫科研機構及綜合性醫院等部門從事中醫臨床醫療工作和科學研究工作的醫學高級專門人才”。可見,中醫本科人才培養目標隨著社會的進步也不斷在調整和完善。多年來,瀘州醫學院主動適應社會發展和中醫藥人才的多樣化需求,確立“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的中醫人才培養模式。根據這一培養模式,在堅持和豐富“培養中醫傳統文化根基”這一內涵下,留住中醫的“原始基因”,為此,確立了“本專業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和創新精神,鞏固中醫專業思想,扎實中醫基礎理論和臨床技能以及增強人文、自然科學知識,能適應臨床工作的中醫繼承應用型人才”的人才培養目標。根據這一目標定位,首先突出了中醫專業思想和中醫繼承能力的培養,大力弘揚要培養“能用中醫的思路、方法看病”、發揮中醫臨床獨特療效的中醫名家思想,針對此目標建立相關的培養計劃,并建立有效的評價機制。
2、加大教學改革力度,促進中醫人才培養
(1)推進中醫教育教學改革。中醫學有自身的發展規律和醫學教育模式,構建多樣化的中醫人才培養模式要注重中醫教育規律。古代中醫師承教育和現代中醫院校人才培養與教育模式要有機結合,互為補充。張新仲將基本的中醫人才培養模式概括為世家傳承、師徒教育、學校教育、講學辯論、自學成才這幾種基本模式,提出了現代中醫教育應吸收古代師承教育的內核、將師承教育的方式與中醫現代教育相結合,鼓勵教師與學生之間形成師徒式密切關系,教師不僅指導學生完成學習,還要從思想、方法、學術方面毫無保留地對學生加以指導,尤其對學生的從醫品德上更要注重教育。也有學者提出現代化中醫專業學生普遍缺乏中醫思維,而要建立中醫思維模式,需要從傳統文化與經典中吸取精華。瀘州醫學院根據五年制本科中醫專業的培養目標,從2008年開始對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管理等展開了一系列教育改革。
首先注重教學方法的改革,倡導啟發式教學,大力推行案例式教學和PBL教學法。對大類招生的學生采取中醫骨傷科學、中醫眼耳鼻喉科學及中醫皮膚性病學專業方向輔修制培養方式。在課程考試方式上積極探索并引入形成性評價,中醫內科、經典學說、方劑等教研室等采取“平時成績+階段考試+期末考試+實驗技能”相結合的評價方法,把傳統對成績的一次考試評定,分散到對每個學習過程節點的質量控制,對《名家學說》等考試以撰寫論文的形式進行,讓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深入到圖書館、資料室,此舉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其次,進行課程規劃改革。學校在課程設置上以一專多能為特色規劃課程,以學生就業所需為立足點增設本專業特色課程,為學生提供跨學科、跨領域學習機會,也為學生進行新領域開發研究提供條件。在教材選用中,一方面遴選高水平教材,另一方面有計劃地主編、參編高規格教材,近年主編、參編了中醫內科學、中醫骨傷基礎、中醫兒科、方劑學等衛生部“十一五”規劃教材。
再次,加強教學方法改革。學校從2008年開設了中醫專業、中西醫結合專業、中醫骨傷、皮膚性病學和中醫耳鼻咽喉等專業方向,以培養高質量、個性化的中醫繼承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目標。該專業課程體系、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改革的主要內容是:以中醫經典著作為核心,深化中醫理論教育,培養學生中醫思維;以中醫執業考試內容為主線,合理安排西醫知識模塊的教學;以雙導師制度設立理論導師和臨床實踐導師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基礎理論和臨床知識的學習,繼承名中醫學術精華。從二年級開始為學生一對一地安排跟隨省級名中醫臨診,每周1-2個半天,以培養學生中醫思維能力、鞏固中醫專業思想,學習中醫診療技能。
(2)加大中醫專業師資人才隊伍建設。針對中醫學師資隊伍建設中的薄弱環節,我們所在學校從以下三方面著手,大力加強對中醫教學師資人才隊伍的培養和建設。一是注重青年中醫教師人才隊伍的培養,形成師資人才梯隊,通過名中醫傳承工作室和跟師帶徒等師承工作加大對國家級、省級名中醫學術經驗的傳授和繼承,加快青年中醫教師的成長。二是建立中醫教師進臨床工作制度,中醫青年教師在承擔理論教學工作的同時兼任了臨床診療工作,使之將中醫基礎理論和臨床實踐有機結合,既鍛煉和提高青年教師臨床實踐能力,同時能夠將生動鮮活的臨床病案帶到教學中,臨床生動的病案實例更有利于激發中醫學生學習興趣和專業熱情,進而鞏固學生中醫專業思想。三是開展各類興趣活動,讓更多的中醫名家走進課堂。醫院和學院開設了“名中醫大講堂”和“我和名中醫對話”以及“中醫藥文化節”等活動,多渠道、多方式濃厚中醫學習氛圍,促進中醫人才的成長。
3、構建培養多元化中醫人才的機制
(1)中醫人才批量培養。醫院實習是中醫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在基礎教學階段對中醫人才全面進行中醫基本理論教學后,進入臨床實習時,主要加強對其中醫基礎理論的運用、基本診療技能與醫德醫風的培養,要按照國家初級中醫臨床人員培訓原則,參照中醫醫院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要求,在臨床實踐中普遍對中醫實習生有針對性地強化相關中醫基礎知識內容,使實習更具科學化、標準化。[3]只有搞好面上的中醫人才培養,才能不斷提高中醫隊伍在醫院醫療服務中水平和中醫學科的競爭能力。瀘州醫學院中醫本科生在接受整體的中醫基礎知識培訓后取得了較好效果。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師資格認證中心最新分析報告顯示:本院中醫本科畢業生參加2011年中醫類別醫師資格綜合考試平均分為396.8,遠遠高于全國考生平均分360.27;考生通過率為80.16%,高于全國考生通過率52.62%。
(2)中醫個性化重點人才培養。在對中醫實習生臨床帶教的過程中必須要加強對中醫個性化重點人才的培養。重點人才的培養是在對中醫專業學生進行基本理論培養后選擇一些人才苗子進行個性化的重點培養,原則上是從實習生中選擇中醫理論基礎扎實、技能操作嫻熟的人才苗子,為其設立成長培養目標,注重培養其扎實的中醫思維方式,掌握西醫臨床基礎知識和技能,制定培養目標和計劃、實施步驟,建立評價標準。按照“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原則,建立中醫個性化人才實習培養評價標準。個性化重點中醫人才培訓在名中醫老專家指導下,選定精讀與泛讀的古典醫籍書目,要求撰寫讀書筆記,寫出學習體會,撰寫學術論文論著。加強臨床實踐、臨床臨證和學習領悟導師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精華,寫出臨床病案、跟師學習心得,對名師學術思想和臨床精華進行揣摩、研究、整理、提高,使其早日成長為人才。
(3)建立雙導師運行制。為進一步加強對中醫本科生中醫基本理論知識的培養,根據實際情況,建立雙導師運行制度。即在參加理論學習時選擇理論教學的導師帶教,在完成基本的中醫理論知識培訓后在進入臨床時間階段時遴選副教授、主任醫師以上的臨床老師作為實習帶教老師,在帶教導師的選擇上注重校內導師與校外導師相結合。每名導師指導3-5名學生,一、二、三年級學生由基礎導師+校外導師進行指導;四、五年級學生由臨床導師+校外導師進行指導。在學習中注重固定與轉移相結合。在第一學期末,由輔導員將各導師的基本情況,研究方向,臨床方向或者執導課程公布給學生,同時將學生的入學成績、平時表現、特長等公布給導師,雙方自愿選擇,再統一調配,給學生指定導師,師生見面,一起制定下學期的指導計劃。分三個階段執行:第一階段(第2學期-第4學期):根據學生學習愿望和能力特點,由專任基礎導師完成相應的指導計劃,第4學期末由第一導師負責引薦學生給第二導師,第五學期到第六學期的學習。此階段導師要求全面指導學生的思想、學習和生活,針對性幫助解決相關問題。向學生介紹學科和專業內容與發展方向;對學生選修課程和選擇專業方向等方面進行指導;同時結合導師的科研工作,組成由導師指導的科研小組,培養學生初步掌握查閱文獻、調查研究、數據處理和寫總結報告的能力;在學生學有余力的情況下,指導學生開展基本科研實驗。學生需要完成相關課程學習后撰寫學術論文。第二階段(第5學期-第8學期):由指定的臨床導師完成指導相應臨床課程的學習以及臨床見習。第三階段(第期-第10學期):由其所實習科室的相應科室的指導老師完成,此階段要求學生通過臨床各科考試,在導師的指導下臨床病例分析、綜述或相關方面論文撰寫。
中醫本科新生實行導師制與高年級中西醫臨床醫學本科擇優試行導師制相結合,做到專任與統管相結合;小組與大組教研相結合;競爭與淘汰相結合。通過雙導師制度運行,瀘州醫學院中醫本科生在理論教學向臨床教學轉化的過程中,中醫本科生的臨床實踐能力與就業單位滿意度均得到大幅度提高。
(4)中醫科研能力培養。在中醫個性化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嚴格按照臨床中醫人才評價標準進行中醫科研能力的引導和培養。瀘州醫學院和附屬中醫醫院開展了學生科研能力指導培訓班和學生科研課題實踐活動,要求中醫本科生在大三時由專門帶教老師指導,開展中醫科研的學習和探索,培訓后進行有針對性的中醫科題研究。開展了大學生科研課題申報工作。此舉收效甚好,既帶動了中醫本科生的科研積極性,又給科研指導老師以新的研究方向,也濃厚了學院的科研氛圍。
展望21世紀,傳統的中醫學必將以其返璞歸真的自然取向和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煥發出新的活力,辨證論治的精髓也將不斷為中醫個性化人才的培養作出新的貢獻。多元化的培養模式也將給中醫個性化人才的培養帶來更多的途徑,中醫個性化人才理論教學和臨床實踐的有機結合將會進一步促進中醫人才培養和成長,更有利于中醫個性化人才的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袁寶權,羅祥云.高等中醫人才培養模式初探[J].中國高教研究,2004(10)25.
篇10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法,案例本質上是提出一種教育的兩難情境,沒有特定的解決之道,而教師在教學中扮演著設計者和激勵者的角色,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以學生為主體。中醫講究的是辨證論治,對患者疾病的診治沒有標準或固定不變的答案,采用案例教學法更加適合學生學習如何把四診(望診、聞診、問診、切診)所收集的資料、癥狀和體征,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系,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然后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和護理措施。案例教學法能使學生通過討論,不斷的發現問題、不斷的收集資料、不斷的擴展思維去尋求最佳的診治方案。同時通過案例分析,把中醫基礎理論、病因病機、中醫診斷、中醫護理技術、中藥與方劑學等多種課程內容有機結合,既提高了教學效率,又有效的節省課時,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加強、辨證思維能力也得到鍛煉。
2注重臨床實踐
中醫護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死記硬背課本知識無異于紙上談兵,因此中醫教學中一定要重視臨床實踐,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才能學通、學透,達到融匯貫通的目的。教學中盡可能的增加臨床見習課,使學生通過實踐教學環節的訓練,能夠綜合運用所學的中醫知識對患者進行辨證施護,對所學的理論知識不斷深化。如果教學環境有限,也可以通過播放有關臨床中醫護理工作的視頻給學生觀看,使學生對臨床實踐有個感官的認識。在平時的授課,也盡可能結合臨床實例進行講解,讓學生更清楚的認識到在校所學知識對臨床護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實用性。
3強化操作練習
護理專業的中醫學課程包含有中醫護理技術,如針灸、艾灸、推拿、刮痧、拔罐,這些都是中醫自古以來重要的治療、保健技術,不管是在醫院還是在社區護理都非常重要,是學生必須要掌握的技術。因此,必須增加中醫實踐課的課時數,將理論課和實訓課的比例調整為2∶1。在實踐課的分組帶教中,人數不易過多,以保證每名學生都能看清老師的操作過程,兩人一組,相互練習,讓每名學生都有動手操練的機會。
4重視師資培訓
多層次、多形式、多渠道培養有扎實的中醫理論知識和豐富的臨床護理經驗的師資是中醫護理教育的關鍵,然而當前中醫護理專業的師資隊伍明顯匱乏,許多中醫老師并未系統學過護理學,這使講授的內容缺乏護理的獨特性。擔任中醫護理課程的教師可通過進修、參與臨床實踐提高自身中醫護理能力,使理論功底既扎實臨床實踐經驗又豐富,這樣在教學中講授教學內容才更有針對性、也更形象生動。
5多媒體教學
中職護理專業所用的教材《中醫護理學》內容繁多,包括陰陽學說與五行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病機、中醫診法、中醫辨證、方藥基本知識及用藥護理、中醫護理基本知識、中醫護理基本技術、常見病證的辯證施護,要在50個學時內靠黑板加粉筆把這些內容講授完幾乎不可能。尤其是望診若單靠教師用嘴巴去進行描述,不僅費時,學生也不易理解。而多媒體具有直觀性、形象性、趣味性、信息量大的特點,中藥、經絡、針灸、中醫診斷等內容若用圖像、圖譜較多的多媒體教學,學生印象更深刻、掌握的更牢固,特別對一些針推的手法實操,使用多媒體實驗演示,既節省了實驗學時,又提高了教學效果。但是多媒體教學不能流于形式,有些老師上課為了趕時間,制作的多媒體課件信息量過多,文字、圖片滾動太快,學生目不暇接、囫圇吞棗,造成課上熱鬧非凡,課后學生空空如也。多媒體課件制作要突出簡而精,使學生能在短時間內明白重點所在并掌握。教師亦不能為了追求多媒體效應而過多依賴多媒體,應以重視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解決問題能力為主。
6講故事法
中醫中藥在我國已有數千年歷史,是我國人民長期與疾病作斗爭的經驗總結和智慧結晶,流傳了很多關于中醫中藥治病的帶有神秘色彩的故事。中職校的學生好奇心重,喜歡聽故事。我們在授課過程中,如果能加入一些引人入勝的情節。能使學生從故事中品味中醫文化,掌握中醫知識。如在講到五行學說時,可引入范進中舉的故事,從而引出“過喜傷心,恐克喜”等知識點。在講到中藥當歸時,通過講述民間流傳的“當歸不歸,嬌妻改嫁”的故事,使學生對當歸藥名的來歷和功效記得更牢。
7學習評價多元化,多角度多方位評價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