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理論課程的課堂教學藝術
時間:2022-01-20 09:20:23
導語:文學理論課程的課堂教學藝術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學中文的學生對文學史一般都比較感興趣,但是對于文學理論往往較為排斥,究其原因,無非是該類課程比較抽象,不如文學作品生動有趣。筆者認為,要把文學理論課上的既有趣又深刻,讓學生既愿思又有所思,教師的課堂教學藝術至關重要。
【關鍵詞】文學理論課程;課堂教學藝術;文學活動
文學理論類課程是綜合類大學文學專業本科階段的基礎必修課,一般開設在大學一年級。對大一新生而言,高中階段的被動學習狀態尚未結束,要求自主自覺學習的大學學習已經開始,而文學理論同高中語文教材中一篇篇生動具體、鮮活可感的文章存在巨大差異,必然成為一門讓學生望而生畏的枯燥無味的課程,甚至有一些學生把文學理論課稱為“最沒意思”的課程。“文學理論話語的建構,還須從文學理論研究的層面進入文學理論教學的層面。”[1]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把學生吸引到文學理論的學習探討中來,這是當前理論類課程大學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難題,這個難題的解決筆者認為首先要落到教師身上。
一、教師的課堂講授“史”與“論”相結合
文學理論是創作實踐的總結和升華,涉及到文學的本源即生活、作家、作品、讀者的全方位要素,所以系統性、理論性較強。同時文學理論類課程包括《古代文論》和《西方文論》,如果教師單純從文學理論的角度進入教學,那么對于缺乏系統文學史知識的學生而言,無疑是難以接受的。所以擔任文學理論課的教師必須擁有豐富的文學史知識,能把具體可感的文學作品同文學理論結合起來,從而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一)將文學理論概念同具體作品感知相統一。文學理論課教師必須通讀中西方文學史。教師擁有了“史”的豐富素材,就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史”“論”結合,比如講古代文論中“意境”“含蓄”等概念時,可以拿一些古典作品作為分析起點,要求學生朗讀并背誦相關作品,對理論概念產生直接的感知。在講到西方文論的一些概念如“悖論”等概念時,也可以中西貫通,拿臧克家“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卻死了”等來說明。
(二)將文學理論運用到對具體作品的解析中。文學理論課不能“就論講論”,否則會流于形式過于抽象,在充分講明具體的文學理論概念后應該給學生提供應用這些理論的機會,以加深其對具體概念的理解。如講到西方現象美學家因加登的文本層次論時,可以讓學生結合作品,就四個層次分別展開分析,以體會文學理論和文學實踐之間的密切聯系。在學習到一些具體概念時,都可以借助對具體作品的分析讓學生有充分的思考與參與空間,并增加其對具體概念的理解。
(三)尋找文學理論與文學史的對照點。文學史和文學理論在某種程度上總是契合的,所以可以結合史來對論進行輔助說明。一般情況下文學史和文學理論課程的開設都是同步的,所以參照文學史來對文學理論的流派進行說明,或借助文學理論解讀具體作品都是可行的。如西方文論中講到現實主義流派時,可以把馬克思主義關于典型的“現實主義的意思是,除細節真實外,還要真實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同經典現實主義作家巴爾扎克的小說創作相結合,從而達到對該理論的深刻理解。
二、教師要“講”與“寫”雙重能力兼備
文學理論課程教師要提升自身的多重素養,在課堂上既要講究授課藝術,還需具備文學評論與文學寫作的雙重寫作能力,為學生提供直觀的參照及影響。
(一)教師的授課要有鮮明的個人特色。文學理論課程由于本身的理論性質,接受者如果沒有濃厚的學習興趣,很難長時間維持下去,所以作為文學理論類授課教師,需要多方面擴充自己的知識面,如果把鮮活的生活、有趣的作品同理論結合起來,則會引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幽默的語言也會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更好的接受該理論。
(二)文學創作能力與科研能力兼備。文學理論課教師不僅需要豐富的文學理論知識,還需要進行文學的具體創作實踐。如果自己不進行相關的文學創作,那么理論就成了空殼,講授起來就失去了鮮活的材料支撐。文學理論教師自身應該有深厚的專業素養,同時要不斷深入探索和研究,進行科研工作,并具體化為寫作能力。對于教師來說,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和文學創作實踐能力同等重要,把這種綜合的人文素質內化為一種個人素質,隨時隨地展現出來,這樣的文學理論教師才是成熟的文學理論教師。
三、文學理論課教師必須具備多學科知識素養
文學理論的學習不僅僅關乎文學創作實踐,同時還涉及到其他諸多人文社會學科的知識,如西方文學理論史的很多文學理論家本身并不是文學家,往往有著多重身份,如哲學家、思想家、文化人類學家、社會學家等。如果單純從文學理論角度去講康德,那么學生就無法理解他對文學藝術的真實定位。所以教師的知識儲備必須是全方位、多學科的。朱光潛說:“人涉獵越廣,趣味就會越純正。”所以,趣味純正、涵養深厚的文學理論教師才是真正有魅力的教師。
參考文獻:
[1]姚文放.關于文學理論的話語權問題[J].文學評論,2001(5).
[2]陶東風.大學文藝學學科反思[J].文學評論,2001(5).
作者:王彩鳳 董超 魏少妮 單位:延安大學
- 上一篇:毛豆的高產高效生產技術
- 下一篇:農村合作社與農業經濟發展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