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化高等教育論文

時間:2022-01-30 04:50:45

導語:國際化高等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際化高等教育論文

一、基于市場邏輯的高等教育國際化:學術性與商業性的“合謀”

國際高等教育市場化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甚至有學者認為,歐美國家傾向于把高等教育國際化看作是一種僅僅出于商業動機的活動。[9]言論雖然稍有過激,但也確實向我們昭示了全球化視野下國際高等教育發展的新趨向。反思這種基于市場邏輯的高等教育國際化,我們不難發現,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學術性與商業性的“合謀”,學術性價值的高低與商業化的運作的成功與否是實現高等教育國際市場拓展的關鍵因素。

(一)學術性價值是開拓國際高等教育市場的“尖端利器”2013年,英國高等教育調查公司(QuacquarelliSymondslimited,QS)運用6個方面的指標,即學術領域的同行評價(40%)、學生就業評價—基于雇傭者的評價(10%)、教師/學生比例(20%)、單位教職成果的引用率(20%)、國際教師和國際學生占教師與學生總數的比例(10%),對全球2500多所大學進行了調查,并對700多所院校進行了評估,在此基礎上公布了“2013-2014年世界大學排行榜”的名單。在這份名單上,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歐美地區的大學占到了世界500強的70%以上,在前200強和前100強中,這一比例更是攀升到了80%。從國家/區域分布狀況來看,美國、英國、德國、澳大利亞、法國、加拿大等大學數量最多。前100強中,美英占絕對優勢,其中,美國占到世界前100強的1/3強和前200強的1/4強。與這份名單相對應的即是,美國成為當前國際教育產品和服務的第一大輸出國,美、英、澳、法、德、加等國則是世界上接受外國留學生最多的國家,它們成為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中最大的受益者。由此可以看出,一流大學的學術性價值以及學術實力是實現高等教育海外擴張的前提基礎,也是開拓國際高等教育市場的“尖端利器”。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高等教育國際化能夠帶來豐厚的利潤,但是對于多數的名校來說,它們并不會按照商業化運作的方式,像市場上受歡迎的商品一樣擴大生產規模來滿足需求,而是將焦點定位在科研能力的增強、本校國際地位的提升以及學生國際化素養的培養、與國外知名院校的深度合作、維護本身的聲譽和品牌力量上。也正是基于這樣的學術性堅守,才使得世界各國精英學子如此青睞。高質量的教學服務吸引高水平的學生前來求學,反過來,高水平的學生又使得名校的地位得到鞏固與加強,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良性的循環,使得這些名校在拓展國際高等教育市場的征途中所向披靡,成為開拓海外高等教育市場的急先鋒。

(二)商業化運作是拓展國際高等教育市場的重要手段對于高等教育內部而言,它并不是一個完全意義上的市場化。以市場化程度來劃分的話,它充其量只能是作為準市場而存在的。正如西蒙·馬金森在探討“為什么高等教育市場不遵循經濟學教科書”時所說的,雖然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激烈的競爭、企業家精神和消費者話語,但資本主義在其中沒有一席之地;現有的高等教育市場充其量是一個受監管的準市場。[10]但對于高等教育外部而言,尤其是放置于GATS框架下的國際高等教育,那就是一個完全意義上的市場化形態。其中,政府在國際高等教育市場化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政府的商業化運作將高等教育推向了市場的前沿。以澳大利亞為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急劇擴張及其所帶來的巨額經濟利益與政府的鼎力推動不無關系。主要措施包括通過《保護外國學生消費利益法》、《外國學生教育服務法》等一系列法律條文對外國學生權益做出詳細保障規定;成立專門機構,開展市場營銷及品牌建設推動工作,如澳大利亞教育國際(AEI)在發展教育培訓出口產業方面發揮著運籌帷幄的角色,而留學澳大利亞(SIA)則是一個“為在全球推廣澳大利亞教育的政府品牌”,像這樣的專業機構還有很多;建立教育教學質量保障系統,成立澳洲大學質量保證局,以保證澳大利亞境內外高水平的教育質量;整合營銷高等教育產業發展,由駐外大使館下的教育中心及教育、科學與訓練部下的國際教育處進行政策研究與市場調查,為政府提供政策性建議,以協助大學在國際市場中的整合營銷;制定吸引海外留學生的移民政策,只要符合技術移民條件,均可優先辦理,增強了留學澳洲的意愿。此外,政府還積極參與到境外項目、國際協議等交流項目中。而作為高校則積極響應政府決策,在國際高等教育市場中也不遺余力地樹立自己的品牌,包括師生流動、國際化課程的設置、境外合作辦學、遠程教育等都呈現出自有的特色與優勢。正是政府與高校的聯袂打造,才使得澳大利亞的教育服務創造的出口總額占據了澳大利亞所有服務行業第三的位置,澳大利亞的入境流動率達到了21%的比例。與之相競爭的其他發達國家繁榮的國際高等教育事業也是借力于政府與高校的這種市場化營銷理念,將較高的教學質量、開放靈活的教育體系、充足的勞動力市場、合理的教育成本、優越的生活條件、穩定的社會環境以及積極的留學政策進行系統整合,吸引著世界各國的學子爭相流入,他們不惜以高昂的學費為代價換取進入高端高等教育領地的入場券。

二、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中的發展抉擇與政策博弈:世界一流大學的打造與政府營銷理念的跟進

迅速推進的國際高等教育市場在重塑世界高等教育圖景的同時,也在改變著各國高等教育的政策議程。面對這場學術與市場共同演繹的國際化盛宴,作為高等教育后進國家,中國應如何面對?這其中涉及的重要問題在于縷析蘊含的幾對關系,如大學與市場的關系,學術與市場的關系,政府與大學的關系以及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等。分析的重點在于大學與政府在市場中的角色定位如何?政府對于大學而言相應的制度安排如何?為了便于分析,我們將從大學、政府兩個維度上來辨析這些關系,從而找尋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中的問題與缺失,并圍繞建設國際化的高等教育強國而直面這些挑戰。

(一)大學在高等教育市場化中應正確定位從高等教育發展的歷史來看,高等教育所涉及的活動主要是學術活動以及這種活動的專業化過程。基于此,學科和專業為學術思想所獨有的理念成為大學的主要取向,大學的產生就是適應保存知識和學術成就孕育而生的制度性安排。從柏拉圖的academy的創立到后來中世紀大學的輝煌發展,再到近代以來的學術爭鳴,大學始終堅守著應有的學術精神以及學術價值。但當大學遭遇市場,大學的神圣使命變得難以為繼,那種初始以“閑逸的好奇精神”探尋知識為目的的學術追求在市場化的侵襲下也變得越來越奢侈。在學術與市場的不斷較量中,大學也開始了艱難地抉擇。不可否認的是,大學已難以游離市場化的驅使而獨善其身,因此,抉擇的焦點在于能否維持學術與市場的和諧統一,既能保持學術的純正血統,又能獲得豐厚的商業回報。對此,各國高等教育做出了積極的回應。比如對國際學生進行營利性收費,向工商業界提供咨詢、應用研究、短期培訓等而獲得收入,將大學設施設備租賃給社區等商業性行為。但在針對本國學生的主流高等教育中,為市場份額和經濟收入而進行的競爭要么被嚴格限制,要么根本不存在。一流的研究型大學不是為市場份額而存在,飽含學術精神與學術價值的科研才是它們發展的驅動力。因此,對于高等教育市場化來說,只是大學在與社會建構關系中衍生了市場化,而非大學內部要素的市場化,從而市場的邊界得以限定。

雖然商業化的高等教育部門很龐大,但完全利益驅動的高校都聚集在高等教育層次結構的價值底層。作為后起的高等教育大國,受制于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的高等教育一直處于追隨的狀態。當全球化經濟到來的時候,作為被動應急的措施,我國開始了高等教育市場化的改革。這種改革不僅重塑了大學與社會的關系,而且已經突破了大學的重圍,深入到學術研究領域,開始危及大學的核心價值觀。從當初的學生收費并軌、成本分擔、學術項目競爭性撥款、績效評估,到產學研結合、大學企業化、教師商業化,高等教育的市場化傾向越來越深入。如今的學術界,知識的研究與發現已不再是重點,而知識創造價值,知識推動經濟,學術資本主義獨領風騷。大學旨趣越來越背離學術本真,急速向市場靠攏,高等教育的商業化傾向嚴重破壞了高等教育的學術性根基。有鑒于此,我國的大學應對現有的高等教育市場化傾向做出反思,重審學術對于大學的意義與價值。正如西方大學所秉持的原則一樣,學術的歸于學術,市場的歸于市場。學術與市場于大學內部具有不可兼容性,這即印證了赫欽斯的那句斷言:“當一所大學決定要掙錢的時候,它必須要放棄自己的精神。”在此基礎上,要提升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影響力,并參與到國際高等教育市場中去,高等教育內部市場化并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相反,始終如一地保守高等教育的學術精神與學術價值才是開拓國際高等教育市場的重要法寶。因此,如何提升本身的學術水平與學術影響力才是大學應著重考慮的問題,其中最為關鍵的是科研的發展,它既是大學走向國際化并獲得話語權的內核,也是打造世界一流大學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二)政府在高等教育國際化中須有積極作為與大學的內部市場化改革相比,我國高等教育外部的市場化發展程度并不充分。表現在國際化高等教育市場上,即是營銷理念的缺乏以及實踐操作層面的弱化,進而導致了全球化戰略過于零散,缺乏系統性與整體性,表現出過度、應急的特點。這既與我國高等教育整體水平不高有關,也與高等教育本身拓展市場的能力有關。而后者多半受體制弊端所牽制。雖然高等教育在市場化選擇方面有了更多的空間與靈活性,但這一切都必須遵循一個基本的政策框架,因而更像是演員的表演而非行動者的抉擇。大學缺乏辦學活力,學術自由與學校自治得不到落實與保護,缺少適應快速變化的世界所需要的敏捷性、靈活性與創新性,因而在國際高等教育市場競爭中就表現得差強人意。要改變大學的這種發展現狀,必須轉變政府行政化思維。首先要在制度上進行深入地變革,切實將高等教育從制度框架中逐漸釋放出來,盡量減少對學術活動的行政干預,著重從宏觀層面進行政策引導,制定全球化發展戰略規劃,從管制走向合作與治理。其次,在給予高等教育機構充分的辦學自主權的同時,不放棄政府增加投入的責任。

特別是研究型大學,不能任由其走市場化改革的道路,應加大財政支持與投入力度,大力發展科學研究,使其盡快積累學術聲望,從而比肩世界一流大學。對于大眾高等教育,應著力提升教學質量,提升高等教育對社會經濟的適應力與辦學活力。再次,政府應樹立營銷理念并在實踐層面加以推進。改變目前缺失宏觀引導、大學各自為戰、資源缺乏整合、運作較為粗放的狀況,在借鑒與吸收西方發展模式的同時,立足本土實際,以主體身份與心態面對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研究中國高等教育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優勢、劣勢、機遇和挑戰,明確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目標與動因、問題與策略,在此基礎上明晰高等教育參與國際化競爭的主攻方向與目標指向,引導國內大學加大合作交流力度,發展多層次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等。通過清晰的政策引導與長遠的發展規劃,使我國高等教育從效益教育走向卓越教育,進而發展成為高等教育強國。

作者:閔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