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戶外活動融合數學教育方法

時間:2022-07-28 03:05:11

導語:幼兒園戶外活動融合數學教育方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幼兒園戶外活動融合數學教育方法

摘要:戶外活動作為幼兒園一日活動的重要環節,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契機,可以成為幼兒園數學課程實施的重要場所。在戶外體育活動中,運用目標融合法、動作感知法,將數學學習目標融入體育鍛煉中,幼兒既能鍛煉體能,又能獲得數學經驗。在其他戶外活動中,運用自然事物及自然環境,以問題為導向,引發幼兒學習并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實現生活化數學教育所倡導的:幼兒在一日活動中的自然學習和主動建構。

關鍵詞:幼兒園;戶外活動;數學教育;目標融合法;動作感知法;自然教育法;問題引導法

指向生活化學習的幼兒園數學課程,其實質是在幼兒園的一日活動中融入或者滲透相關的數學知識、經驗的習得與獲取,實現在生活中學數學、用數學。幼兒園一日生活包括生活、學習、游戲、運動等四個板塊的內容,戶外活動是其中的一個環節。《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指出,幼兒在園生活的一天中,要保證兩小時的戶外活動時間。戶外活動中,還包括一小時的戶外體育活動,在這段時間里,幼兒和戶外活動材料、和同伴進行著不同的互動。根據幼兒具體形象思維逐漸取代直覺行動思維的特點,用“融合、滲透”的思想充分挖掘體育活動蘊含的數學教育價值,通過教師有意識地將數學教育目標與體育活動進行有效融合,激發幼兒在戶外體育活動中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使幼兒的數學思維得到發展。[1]

一、體育活動為主的戶外活動中的數學教育方法

這里是指以實現體育活動為目標而進行的戶外活動,在其中自然滲透數學教育目標,在保證體育活動的強度與密度的同時,使幼兒既能實現體能的發展,又能獲得數學經驗。以體育活動為主的戶外活動中的數學教育策略有以下兩種。

(一)目標融合法

1.將數學學習目標融合在體育活動材料中首先,選擇的體育活動材料要具有相關數學概念的元素。皮亞杰曾說過,數學開始于動作。幼兒的思維特點和獲得數學經驗的方式,決定了幼兒數學學習的有效方法就是通過操作材料進行學習。[2]體育活動材料是幼兒體育活動的承載物,不僅能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同時能促進幼兒達到相關的體能鍛煉。因此,將幼兒數學學習目標融合在這些材料中,既可促發幼兒的數學學習產生,又可完成體能鍛煉。如體能動作“跳”,從小班到大班,有雙腳并攏行進跳到單腳向前跳的要求,如果是單純實現跳的目標,教師只需創設某些場地或是提供一些障礙物,注意安全即可。在指向生活化學習的幼兒園數學課程的指導下,教師為實現發展幼兒跳的能力的同時,讓幼兒感受數學在體育活動中的趣味性,可提供一些帶有數學信息的不同形狀、不同顏色的圖形板。小班幼兒可以從一種顏色的板跳到另一種顏色、形狀的板,認識顏色和形狀;中班幼兒按照自創的規律擺放這些材料,邊跳邊確定自己的規律;大班幼兒根據自己的動作水平,安排板塊之間的距離,通過目測和統計板塊的數量,比一比單腳跳的距離遠近;還可以運用遞增遞減的排序規則,反復創造新的鍛煉場景……幼兒根據教師精心挑選的能促發數學學習與數學知識運用的體育運動材料,在玩中學、玩中練,達到體能鍛煉和數學學習兩不誤。其次,根據動作發展水平,在材料中融入數學因素。在生活化數學課程思想的指導下,教師為了實現幼兒能獲得某個相關動作發展目標的同時,感受數學在體育活動的趣味性,要選用帶有數學信息的材料。[2]教師根據幼兒動作發展水平、已有數學經驗的情況,在材料中加入幼兒可以理解和實現的數學因素,使幼兒在快樂中獲得動作和數學經驗的雙發展。如小班體育活動《瓶子寶寶找朋友》,主要是發展幼兒聽信號做動作和四散躲閃跑的能力。這一活動需要一些胸卡,教師在胸卡上增加高矮不同、瓶蓋形狀不同、圓點數量不同的元素,引導幼兒在玩的過程中,根據相應的指令,觀察同伴的胸卡,尋找和指令一樣的瓶子朋友,靠一靠、跑一跑、跳一跳,在玩的基礎上完成動作發展鍛煉,感知量、數、行的匹配和分類。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他們的活動應具有可感染性和真實性。教師需要創新使用多種活動材料,在材料中融入數學學習的目標,設計有情景、有故事性的、有游戲性的戶外體育活動,激發幼兒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和動機,從而實現幼兒的主動學習與經驗建構。2.將數學學習目標融合于體育活動規則中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幼兒戶外體育活動的特點之一是游戲性強。幼兒通過有情節、有趣味的游戲方式,在玩中達到體育活動的目標。在游戲規則中體現數學教育目標,是將數學教育融入體育活動的另一種形式。如大班體育活動《搶占圓圈》,其目標是“按照指令快速反應進行占圈,發展身體的靈活性”,其玩法為:幼兒繞圈跑,當聽到指令后迅速搶占圓圈。教師將規則設計為:聽到“單(或者雙)數回家,立刻跑回相應的圈內”。玩法與數學學習目標有關——幼兒通過多種途徑獲得自己是單數或者雙數的信息,可以1、2、1、2……報數,報出2的是雙數,報出1的是單數,然后繞大圓圈跑,當教師發出是單數或者雙數回家時,相應的幼兒要迅速回到小圓圈內。可以根據幼兒游戲的狀況,變換游戲規則,可以是帶上數字牌,由一個幼兒變成兩人組合,得出的數字是單數或者雙數來決定誰去搶占圓圈。接著提高速度,先算出來得數并判斷是單數還是雙數時就可搶占,先到先得,人滿為止,有助于鍛煉幼兒思維與反應的敏捷性。

(二)動作感知法

1.運用相關動作的體能鍛煉,感知數學知識戶外體育活動是基于動作發展的運動型活動。在其中融入數學的元素,通過有規則、有要求的游戲方式,在玩中實現體育活動動作發展目標的同時,促進幼兒數學經驗的獲得。幼兒通過多種游戲,發展走、跑、跳、投、鉆、爬、平衡等七個種類的大動作,將計數、統計、序數、空間方位、模式等數學經驗的習得與鞏固融入這些不同的動作練習中,變化不同的動作方式,改變不同的活動要求,運用相關動作的鍛煉,達成數學的學習。如中班體育活動《跳跳樂》,其目標是發展幼兒單、雙腳交替跳的能力。教師將硬紙板切割成三角形、圓形、正方形、長方形、梯形等,擺放在地上,幼兒在側跳中左一下、右一下,左右左右,體會左右方位,同時感知模式規律;第幾次跳的是什么圖形,跳了多少什么樣的圖形,感知圖形、序數和統計數量;對圖形進行循環規律的組合,然后單雙腳交替跳,雙腳跳時要左右兩邊的圖形是一樣的,對現有材料的合理利用,感知圖形組合與按規律排序……幼兒感受動作變化方式,體會數學學習帶來的樂趣。2.運用數學知識經驗,融入體能鍛煉生活化的數學活動實施要遵循應用性和探索性并舉的原則,教師帶著讓幼兒“用中學、學中用”的思想和做法,關注每個教育契機中的數學學習。[3]將數學教育活動中獲得的經驗融入幼兒動作體能鍛煉中,不僅可以達到鍛煉的目的,還能運用數學增強活動的趣味性。如拍球這一動作發展,幼兒經常是無意識的隨便拍,不一會兒就失去興趣,達不到動作鍛煉的效果。可稍加改變規則和玩法,將數學知識經驗融入其中。如由幾個幼兒合作,兩人拍,兩人數,將每個人拍球的次數記錄下來。每個人分別拍3次,看看誰是今天的日冠軍。得到日冠軍可以得1分,以此類推,評出周冠軍、月冠軍,用統計的知識經驗來促進動作的鍛煉。還可以是兩兩游戲,一個說拍“比8多1次”,另一個按照這個表述的得數(比8多1的是9)拍;左手拍2次,右手拍2次,連續拍3次。先是教師提供任務卡,后是幼兒自己創造任務卡。說的人要判斷對方拍的是否正確,拍球的人也要經歷一定的思維過程。

二、其他戶外活動中的數學教育方法

(一)自然教育法

1.利用自然事物,促發相關數學經驗的建立幼兒戶外活動依托的是幼兒園的戶外環境,戶外環境中有樹木、石頭、草坪、山坡、矮墻等許多自然物,也有滑滑梯、吊橋、木樁、梯凳等戶外運動器械,都可作為數學學習的載體。如小班體育活動《小孩小孩真愛玩》,其目標是聽指令往指定地點跑。教師可以利用戶外環境中的自然物作為指定地點,如“小孩小孩真愛玩,摸摸紅色的東西跑回來”。幼兒可以摸紅色的滑滑梯、紅色的羊角球、紅色的消防栓、刷上紅色油漆的小木凳等東西。比起“摸摸大樹跑回來”這樣的單一要求,不僅增添游戲的趣味性,也能積累幼兒關于類的概念,為初步分類經驗的建立奠定基礎。2.利用自然環境,促發數學理解與應用戶外環境中包含大小、高矮、多少、粗細、數量等多種數學元素,教師要善于引導幼兒去發現、比較、判斷,培養幼兒對數學問題的敏感性。戶外散步時,引導幼兒比一比哪棵樹粗、哪棵樹細,可以怎么比較;看看什么器械離樹最近、哪個最遠,并且用自己的方式驗證。戶外自由活動中,讓幼兒自由找一找戶外環境中哪些植物長高了,長了多高,用什么來測量,每周測一次,比一比哪種植物長得最快,哪種植物長得最慢;戶外活動器械(如輪胎、球等)怎樣擺放更好看,感受不同排列序列帶來的美感……不同的幼兒園戶外環境中有不同的事物,蘊含著大量不同的數學學習元素,教師要做個有心人,用生活皆學習的理念,引導幼兒感悟數學、理解數學、應用數學。

(二)問題引導法

1.以幼兒戶外活動產生的問題作為數學教育的契機在幼兒園的日常戶外活動中,會經常出現一些問題,如“誰跳得更遠”“哪一隊贏了”“人太多時怎么跳繩”等。教師可以根據這些在活動中自然而然產生的問題,判斷問題的原因以及其中所反映出的數學教育目標,繼而組織數學教育活動,使幼兒在與教師、同伴的互動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游戲中應用數學方法來解決問題。如“誰跳得更遠”,涉及自然測量的問題,包括測量的方法與測量工具的使用。幼兒在戶外活動中,經常是隨便跳一跳,然后就針對“我跳得比你遠”爭論不休,“怎樣才是公平的比賽”這個問題情景應運而生。經過討論,幼兒達成一些共識:要在同一個起點上起跳;看不出距離時,要借用工具來量。于是,關于測量的數學學習活動自然產生。幼兒尋找身邊可以用來測量的工具,摸索用工具來測量跳遠的距離有什么結果。在不斷地操作、探索、研究、討論后,梳理出測量工具要頭尾連接、要直線連接等正確的測量方法,獲得不同的測量工具測量的結果也不同、要比得公平則要用同樣的工具進行測量等結論。2.用已有的數學經驗解決實際活動中的問題數學來源于生活,也應用于生活。教師應當樹立將數學問題與幼兒生活相聯系的思想,引導幼兒從生活、游戲中發現數學問題,并應用已獲得的數學經驗去解決問題,從而提升幼兒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幼兒階段關于比較兩數關系、排序等數學知識經驗的習得較多,這些數學經驗可以用于解決戶外活動中的一些實際問題,關鍵在于教師的發現與引導。如戶外游戲中,幼兒玩傳球的游戲,根據自己的想法分成男生組和女生組進行比賽。男生的人數明顯比女生少,每次傳球,男生都敗下陣來。經過幾次傳球之后,男生組提出問題:“為什么每次都是我們輸呀?”教師讓幼兒邊玩邊觀察、討論,他們發現女生人數多而男生人數少,有人提議再叫幾個男生或去掉多余的女生,這里遷移了“使兩組數變得一樣的方法就是添上差額或者去掉多余的”數學經驗。但實際情況是,已經沒有男生可叫,被去掉的女生又沒事干。幼兒再次討論,采用多出的女生分一半給男生(男隊分一個,女隊分一個,直到分完為止),使兩隊人數一樣多。在活動中,幼兒想出補充人數、去掉多余人數、重新分組等辦法,在驗證自己討論的方法后,將最合適的方法篩選出來,在以后的戶外活動中運用,還將這種方法運用于其他游戲的分隊中。幼兒在游戲中遷移利用數學經驗,既解決游戲公平化的問題,又培養用數學經驗解決問題的習慣。

三、結語

幼兒園戶外活動中蘊含著豐富的數學教育的內容與契機,教師應捕捉戶外活動中具有數學價值的部分,引導幼兒探究,鼓勵他們嘗試運用已知,探索未知的數學經驗,來解決戶外活動中一些簡單和常見的問題,促使幼兒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習慣,培養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在戶外活動中進行數學教育,讓幼兒在熟悉的活動與環境中發現和體驗數學的有用和有趣,使數學經驗生活化、應用化,實現學用同步。

參考文獻

[1]岳全英.幼兒園生活化數學課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85.

[2]符吉祥.淺談皮亞杰理論對教育教學的意義[J].欽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2):62-64.

[3]楊芬.則與擇:指向生活化學習的幼兒園數學活動實施的原則與選擇[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2(12):121-123.

作者:陳愛英 單位:霞浦縣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