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來教師教學決策研究

時間:2022-10-12 03:35:31

導語:近代以來教師教學決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代以來教師教學決策研究

從研究教學決策的過往經驗中,發現研究成果既能發揮其必要性也存在著可行性。首先,教師的決策是由教師思維構成的,更是教師思維的實際表現,同時也是教師思想與教師課堂實際決策的橋梁與紐帶,因而作為教育實踐者的老師和教育理論研究者的教育專家有必要對教學決策加以關注。其次,隨著教師思維、教師知識、教師能力等成果的深入研究,學者們對教學決策研究已有研究經驗,對其更系統的研究是可實施的。

一、教師教學決策概況的研究

(一)教師教學決策的興起

美國學者亨特提出課堂中教師做出的決策是專業的教學決策,同時指出專業的決策不只是對學生奉獻和熱愛學生,他是最先把決策一詞引進教育學領域的。謝弗爾森認為課堂教學的結果都是由教學行動引起的、“教師最基本的教學技巧就是決策”。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中心任務就是教師決策是由英國教育學家艾格萊斯頓提出,他是教學決策的重要引介者,并且認為在教學過程中無時無刻都有決策。教學決策研究在我國的領域主要在幼兒教育、職業生涯教育等方面,學者們直接發表教學決策的成果相對較少。我國學者付海倫是最早研究教學決策的,他通過對課堂教學決策程序的分析,在目標教學的層次,提出決策在教師課堂的重要性。之后研究方向大多趨向于教師教學決策的方式、流程與技能,徐佳將教師劃分為“消費者和決策者”,提出了教師在教學計劃中要考慮的問題。帕施從教學決策的因素的影響方面指出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后的任務,借此提出了一個螺旋上升的教師“教學計劃環”。

(二)教師教學決策的內涵

從目前來看,我國教師教學決策的研究處在開始階段,研究者們在內涵方面仍然存在諸多分歧,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對教學決策的概念作出界定:

1.教師主體決策

佐藤學中提到教學決策是教師為實現目標而做出決斷的思維活動。張朝珍認為教學決策就是在特殊背景、觀念的作用下,利用教學過程的情景信息從而順利完成教學目標,慎重地選擇、制定、試試教學方案的過程。這種觀點強調教師在課堂決策中的主要作用,單方面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而忽視學生客體因素。

2.學生客觀決策

徐佳指出教學決策是老師按照客觀存在的因素和滿足學生的要求,在教學過程的各個階段,通過全面有效的觀察,制定教學計劃歸納教學方法,從而豐富教學思維模式完善教學行動計劃過程。這種觀點既考慮教師主觀因素,同時也不忘教學過程存在學生客體因素,但是教學過程是不斷變化的,應體現出教學動態性。

3.教學階段決策

張迎凱認為決策發生在課前計劃和準備階段、課中決策和課后反思階段,根據不同階段的不同狀況會有不同的影響因素。這種觀點給人的整體感覺比較清楚,使每個教學過程的各個階段更突出,突出部分往往容易使彼此之間切斷聯系。

4.縱觀全局決策

王春芳指出教學決策就是為了掌握課堂的動態性,實現教育目標的有效達成做出的選擇,宏觀決策包含對課堂教學實踐的原則、方向、方法、目標等所做的選擇。這種觀點相對比較合理,但也和教學階段決策一樣,忽視了教學中對具體問題的具體分析,往往容易避重就輕,縱觀整體容易忽視個別。

(三)教師教學決策的特點

目前學車對教師教學決策特點的歸納尚未有明確的標準,同整理比較,有關決策特點的歸類如下:一是認為教師教學決策既有一般決策的共同之處,還存在與其它決策相不同的地方,如李森、宋德云提出的教學決策具有生成性、預測性、協調性和過程性。二是張力和金燁認為教師教學決策是專業思維的實際表現,教師教學決策存在選擇性和特殊性。謝玉霞指出,自從課程改革以來,決策具有多目標性、連續性、風險性、后效性和教育性。張定強曾寫到:教師做出最終的決策方案是根據不同的教學階段來制定的,這不僅體現了教師的決策能力還體現了教師決策的反思性、實踐性和經驗性。

二、教師教學決策的結構

(一)教師教學決策的構成

宋德云、李森認為教學決策在課堂教學中時刻能體現出來,照此觀點按課堂授課時間可分為計劃決策、互動決策和評價決策。謝玉霞指出教師決策一般由決策準則、決策主體、決策方案和決策目標組成,這樣劃分主要考慮教學和決策二者共同的構成要素而決定的。而王宇、董輝則認為決策是教學中動態的現象,存在于師生關系和各項日常教學活動中,因此教學決策應該是由教師教學計劃、教師的理念和信念、限制與機會構成的。

(二)教師教學決策的過程

西蒙指出決策是一種相當復雜的過程,他還進一步將決策過程通過教學順序劃分為收集情報、擬定計劃、選擇實施計劃和總結評價等步驟。宋德云提出決策一般包含的程序如下:明確決策目的、選擇決策方式、評價決策結果。張力和金燁認為教學決策的流程應該包含教學前的準唄計劃、教學中的學生互動階段以及教學后的反思總結階段。

(三)教師教學決策的類型

梁方芳指出可以根據教師教學決策期決定作用的對象分為知識指導型決策、偏好引導行決策、以及兩者綜合的漸進式決策,而大多數采用知識指導和偏好引導相輔相成的方式。從當前情況來看,教師決策的類型主要可以歸納為這幾種類型:第一種類型是用有關判斷與決策研究領域的方法來解釋教師對學生的認知數學模型;第二種類型是教室里的交互思維研究;第三種類型是教師在教學前、教學中和教學后的思維過程研究。教師課堂決策是潔廁領域研究的一種專業決策,一般按照教學本身的組織形式和教學事件的處理方式等來合理的總結來分類。可以將教學組織形式分為集體性教學決策、小組教學決策和個別指導決策。可以將教學事件處理方式分為決定性教學決策、調適性教學決策、修正性教學決策。

三、教師教學決策的影響因素

賈凱旋通過統計整理論文資料從而發現在影響決策因素的方面我國很多學者進行過研究,通過分析得出依據影響來源分為教師個體特質的制約與決策本身客觀條件的限制、隱形環境的條件制約。張迎凱指出影響教師教學決策的因素不是單一的也不是個別的,應按主觀客觀、理性非理性的不同情況分為情境因素、智能因素、情緒因素三大類。所有的決策都是在不同的狀態下根據各個因素所發揮效應的強弱從而形成相互作用的結果。宋德云指出教師信念、教師知識、教師實踐智慧是影響教學決策最主要因素和重要條件。但是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而復雜的過程,因此必須要考慮到教學環境及教師和學生情緒的影響。謝玉霞認為教師在教學決策中占據主體地位扮演著不可缺少的角色,影響教學決策的最有效最核心的因素是教師的教學決策意識、教師的教學決策知識以及教師不斷提高的教學決策能力,同時還要考慮出教師本身之外的教學目標、教學情景、教學資源和教學時間對決策的影響。

四、教師教學決策的提升策略

近代開始,教學決策水平的上升標志著教師的專業化上升以及教學知識的有效實施。我國許多學者對于提升教師教學決策能力從各個方面提出了策略。楊豫暉、宋乃慶認為要提升教師教學決策水平,既要單獨考量教學信念和思維模式,同時要考慮信念和思維的關系。張朝珍提出教師教學決策能力形成與提高的主要場域是學校和課堂,因此,提升教學決策知識結構的優化與積極建構、群體教學決策能力的相互促進都是提升教師決策能力的有效措施。宋德云指出教師的工作質量決定于決策的成敗,如何使教師的工作質量變得更好可以通過提升教師教學決策的知識和能力基礎、加強教師的教學決策權力意識以及建立教師教學決策的運行機制來提高教師的教學決策能力與水平。張定強認為課后反思是提升教師課堂決策能力的保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養成反思思維習慣、同時關注和尊重學生的學習決策權、要建立健全教學檔案、教師教學研究中要深度思考教學決策問題。學者們對提高教師教學決策提出很多具有建設性的策略,而實際上學者們希望通過全面的分析站在更廣闊的視角來看待教師教學決策,從而得到一個最適合而非完美的教學模式。

五、結語

我國目前的教師教學決策研究停留在初始狀態,以往的經驗成果少,關于教師教學決策現有文獻主要來自國外,但是國外的文化環境是否符合我國目前教育環境的實際情況和當前教育改革的要求都需要進一步的本土研究和現實性分析。在我國目前的教學研究趨向于教學方式和模式的討論,這樣的討論模式往往忽視了教師的主體因素,而且研究基礎范圍廣,導致研究的問題也比較分散,對有些方面的研究浮于表面。在今后的研究中要明確方向把握住重點,首先,理論基礎還不夠堅實,應該借鑒原有研究成果,充分利用借鑒其他研究成果,完善理論方面的探索。其次,如何實現由“給予型”向“生成型”的轉化是一個重要的研究點。

作者:張迪 單位:渤海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