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漢語及對聯文化綜合課設計研究

時間:2022-02-18 09:41:15

導語:對外漢語及對聯文化綜合課設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對外漢語及對聯文化綜合課設計研究

摘要:對聯以漢字結構為基礎,承載詩詞格律的婉轉之美,在形式和內容上具有高度的凝練概括性。作為中國傳統文學藝術的獨特形式,它總結了中國人民日常生活經驗,生動地反映出人民的生活智慧和風俗習慣。與二胡、中國結、中國龍等一樣,對聯也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國符號,是外國人認識中國的起點和興趣點之一。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引入對聯文化,可以加深世界對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了解。

關鍵詞:對聯文化;對外漢語研究;綜合設計

隨著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合作不斷拓寬,雙方在文化價值領域表現出更強烈相互理解、相互認同的傾向。對外漢語教學在中外文化差異的鴻溝中架起一座溝通橋梁,對外漢語人則向其他國家展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聯文化不僅能體現中國物質文化生活,而且更具有深厚的精神文化內涵。對對聯文化進行教學研究和設計,有利于外國友人深入理解中國文化中漢字和韻律的形式美、音韻美、意蘊美。

一、對聯和對聯的文化內涵

(一)對聯

對聯是借助紙、布或柱子進行展示的對偶語句,是中文語言的獨特的藝術形式。許慎在《說文解字》里對“楹”解釋到,“柱也。從木盈聲。”楹,通常指的是堂屋前部的柱子,所以有門楹、梁楹、楹柱、楹桷等用法。而“聯”的釋義為“連也。從耳,耳連于頰也;從絲,絲連不絕也。”聯的本義是用絲繩貫穿器物的耳朵以提掛,相當于把某物連接起來。從字面意思來理解,楹聯就是把一個個字詞連接成一串對偶的語句。因為古時多將對聯懸掛于樓堂宅殿的楹柱,所以它又被稱楹聯、門聯或對子。

(二)對聯的文化內涵

關于文化結構的剖析,學界有很多分析方法,本文主要從物態文化和精神文化兩個層面揭示中國對聯文化的內涵及特點。1、物態文化字詞是大眾最能直觀感受到的文化表現形式,對聯就是利用漢字特征撰寫的一種民族文體,大多數時候是寫在紙或者布上的,也有書寫、懸掛、鐫刻在其他建筑物或器物上。由于駢文和律詩是它的直接源頭,所以對聯最基本的特征體現為“對仗”,主要包括了字數相等、詞性相對、平仄相拗、句法相同這四項,最關鍵的是字數相等和平仄相拗。漢語音節、語素、文字三位一體,所以對聯講求字數相等時,也同樣明確了對聯在音節相等上的特點。漢語以單音節為基本單位,一個字就是一個音節,雖然音節發展到現在有些變化,但我們還是能夠將它分成平仄兩大類,平對仄時即相拗。春聯是對聯常見的、完整的展現形式。在春節期間人們要舉辦各種形式的慶?;顒?,例如祭祖、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等,而貼春聯就是其中的一大特色。春聯是在桃符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早在秦漢以前,中國民間就有懸掛桃符的習俗。唐宋以后,民間春節貼春聯的形式越來越普遍,王安石曾記載有當時的情景:“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2、精神文化對聯作為文學藝術的一種樣式,是中國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積累經驗逐漸發展而來,代表了他們內心豐富的精神世界。除了裝飾功能,對聯還能在不同場合表達人們不同的心境。新春佳節掛喜慶聯祈愿來年平安順遂,登高游覽風光景色時寫名勝聯抒發開闊心境,朋友小聚做文字游戲引趣巧聯賞玩等等。例如宋朝時期,蘇軾與好友佛印和尚一同泛舟江上游玩,酒醉酣暢時兩人欲連對子乘興作樂,蘇軾見河邊有黃狗正在啃骨頭,便出上聯:“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對蘇軾的小把戲心照不宣,只將手中題有蘇軾詞的折扇丟入江中,隨即對到:“水流東坡詩(尸)”。利用諧音的雙關手法,兩人作出一副啞聯,可嘆可贊。對聯的形式一般短小簡約,對語言色彩、題材內容都沒有什么要求,又廣泛應用于社會生活,所以它能夠做到在高雅和塵俗、端莊和詼諧之間相互來往。不僅是文人階層,普通民眾也能借對聯這種文學形式豐富他們的生活內容。例如正月十五元宵節慶,民間逐漸約定形成了大型的燈會活動,舞獅、猜燈謎、耍龍燈、踩高蹺等都是燈會上的熱鬧玩法。“一曲笙歌春似海,千門燈火夜如年”、“春夜燈花,幾處笙歌騰朗月;良宵美景,萬家簫管樂豐年”描寫的就是元宵慶典這一傳統的盛大景況,人們借對聯展現團圓歡聚、和睦相處的美好生活方式。

二、對聯文化課堂教學整體設計

(一)設計思路

“文化因素與語音、詞匯、語法不同,它本身沒有獨立的物理形式(如語音),沒有特定的形態標志(如語法),沒有獨立的可以自由運用的單位(如詞匯),它的存在是通過其他語言要素的形式顯現出來的[1]?!睂β摰淖謹岛推截剖亲钪饕男问揭?,由此,我們可選擇以“文化專題興趣班(選修課)”的方式進行教學設計。第二語言學習者學習漢語面臨最大的困難就是漢字,漢字屬于漢藏語系,是一套表音又表意的符號體系。在進行對聯教學時,教師應把漢字作為基石,并以拆字聯等趣味形式011引入,讓學生體會到漢字的結構魅力,發揮興趣帶動學生主動學習的作用。對聯雖然有規定的格式要求和韻律限制,但漢字的音調都有固定的調值和長度。教師可以用保留了大量古音的方言,例如閩南方言,從音韻方面進行對聯語句韻律、意境的展示,讓學生感受古人對文字的巧妙運用。

(二)教學目標和對象

對聯文化中涉及了大量的漢字知識和更深層次的平仄韻律知識,尤其是韻律知識的專業性,已經遠遠超過普通的語法知識難度。本次對聯文化教學面向的學生是掌握了至少2000至2500個的漢語詞匯及基本語法知識的中高級漢語水平的漢語語言學習者,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濃烈的興趣。以往的對聯教學可能是作為書法課教授寫字技巧的一部分,也有可能是介紹中國傳統節日春節時簡單講解春聯的相關知識,它屬于技能課程或文化知識課程的某一版塊,并未獨立分化出來。本課在設計之初是香把對聯教學作為一本獨立的選修課進行設置,所以本課的教學目標跟聽說讀寫技能課一樣,強調學生對文化知識的掌握和應用。首先,對聯的教學是為了讓學生認識對聯形式和基本內容,了解對聯的文化知識和中國傳統習俗。在此基礎上教師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的交際中靈活的運用對聯,比如在春節期間張貼門聯,朋友生日送賀聯等等,但一定是在特定的場合里用合適的內容??死暾J為人類獲得語言的唯一方式是對信息的理解,也就是通過吸收“i+1”可理解的輸入習得語言知識[2]。教師在給學生講解對聯知識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輸入的內容是學生水平能夠消化吸收掉的。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通過設置特定場景和營造更加真實的語言環境,幫助學生在實際運用中理解理論知識。

(三)教學方法和原則

語言講解和圖片展示相結合。傳統語言講授是直接將教學內容從文字轉變為語音形式,這樣雖然有利于學生理解意思,但不能體現出“以學生為主導”的教學原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盡量讓學生主動積極地接納目的語及文化知識,幫助學生建立目的語的思維體系。圖片能生動直觀地顯示對聯的形式,吸引學生的好奇心,再配合教師的語言講授,課堂就會呈現出豐富立體的效果。開展體驗式文化活動。莫蘭為設計師生有效互動提出了“文化體驗理論模型”,主要包括“參與文化體驗、描述文化信息、闡釋文化觀念和自我反思”四個環節。除了課堂的教學,課外活動的開展,如參與真實的文化體驗活動,也是對教學內容的補充。為了更好地體現“學以致用”原則,教師可在課后開展對聯創作書寫、展示鑒賞活動。學生自己結合自身文化背景、經驗和所學對聯文化知識寫作出獨具特色的對聯,教師再分別給予具體的指導意見。另外,還可以通過參觀對聯展館獲得文化體驗。教師帶領學生觀摩展品,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和展品建立聯系,詮釋展品背后的故事,通過實物形象的鋪墊理解對聯文化信息。運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2013年,美國加州大學阿曼多·??怂菇淌诼氏忍岢鯯POC的概念,即小規模限制性在線課程(SmallPrivateOnlineCourse)。這種新型課程設置強調了教學的小班化和個性化,更能加強學習深度,優化學習效果。按照“先用后評,以評促用”的原則,教師可將教學環節設計分為三步。首先,在上課前讓學生通過線上課程預先了解本堂課涉及的語言活動情境,以及準備自己的課堂展示內容;其次,在課堂中教師以練代講,讓學生根據情境選擇適用的對聯形式進行操練,組織學生之間討論互評,再由教師總結點評;最后,布置課后任務,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探索對聯的有關使用情況。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把傳統課堂和教育技術聯系在一起,不僅能為學生提供開放的學習資源,而且幫助學生在自由討論和生活實踐中貼近目的語語言環境,進一步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三、對外漢語教學中引入對聯文化的意義

對外漢語課堂是世界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和通道,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都是從這里走向世界。對聯在中國是一種應用非常廣泛的言語模式,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也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文學樣式。對聯與漢民族思維特點、審美觀念有深度的契合,涉及語言的方方面面,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因其詩性特點和修辭手法的豐富多樣而具有很強的趣味性[3]。2005年,中國國務院把楹聯習俗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楹聯習俗在華人乃至全球使用漢語的地區以及與漢語漢字有文化淵源的民族中傳播,也有利于加強他們之間的聯系。

四、結語

對聯所具有的濃厚的生活氣息,是外國人了解中國古代和當代社會生活的突破口之一。將對聯文化引入對外漢語課堂,通過以對聯為載體的漢語教學,貫徹整體性教學的理念和原則,可以使第二語言學習者的語言知識、語言技能和文化意識形成一種良性互動,達到有效提升漢語學習水平的目的。同時,把對聯文化教學納入對外漢語教學體系設置中是一次很好的嘗試,對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有著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周思源,林國立.對外漢語教學與文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1997.

[2]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0.

[3]楊大方.對聯在少數民族院校漢語教學中的方法論意義[J].民族教育研究,2014(3).

[4]李乃亮.語文教學中的對聯探趣[J].文教資料,2018(20).

[5]鄭一凡.論春聯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J].才智,2014(18).

作者:唐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