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產業化新農村建設論文2篇

時間:2022-03-14 02:05:25

導語:農業產業化新農村建設論文2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產業化新農村建設論文2篇

第一篇

一、西藏農牧區第一產業調整規劃

1.大力發展西藏農業產業化經營。

西藏新農村建設目前的戰略性抉擇就是選擇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產業化經營是以市場為導向,在傳統的農戶種植經營基礎上面,依靠龍頭企業和支柱型產業,開展系列化服務,形成一體化的產業鏈條和價值體系,最終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資源集聚化發展。因此要加大力度推動西藏農牧區的農業產業化經營。

2.推動西藏農業工業化進程。

農業工業化是改造西藏傳統農業成為現代農業的重要舉措,通過用工業化的生產方式進行農產品生產和加工,實現西藏農業生產的工業化。另一方面,建立西藏農村合作制度,推動西藏農業工業化發展。通過建立西藏農村合作企業,明確合作企業勞動者的勞動所有權和生產資料所有權,推行西藏農村合作制經濟的發展。

3.通過優勢產業融合,促進西藏特色農業的發展。

要以市場為導向,優化調整現有糧食作物的品種結構,提高糧食生產的基礎上,考慮發展西藏特色瓜果、優質蔬菜、特色花卉、藏藥材的栽培和大規模生產,走特色農業規模化的道路。

4.充分利用西藏豐富的林業和漁業資源。

西藏擁有豐富的林業資源,近年來,西藏林業的產值比重增長較快,但其產值相對比重較小,發展仍然不夠充分;另一方面,由于受傳統習慣及宗教信仰等原因的影響,西藏漁業發展十分緩慢,其在第一產業的產值比重幾乎為零,因此對于其豐富的林業和漁業資源,需進一步加大開發步伐。

二、結語

綜上所述,西藏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尋找和開辟一條適合西藏新農村建設的發展之路。在“十二五”期間,在西藏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上應當注重第一產業中農牧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農牧業產業布局,加快構建“七區七帶”農牧業戰略格局,推進現代農牧業示范區建設。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殖業和特色畜牧業,提高農牧業經濟整體效益。加大西藏高原特色農畜產品和綠色食品生產,大力發展特色經濟林產業和特色漁業,最終促進西藏農村經濟更好更快發展。

作者:辛馨趙威風單位:西藏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第二篇

一、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內涵與模式

1.改造龍頭企業帶動模式。

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變農牧民的弱勢地位,但事實證明其利益聯接機制仍然存在問題。比較徹底的辦法是通過產權制度改革,使松散型、半緊密型利益聯接向緊密型聯接轉變,松散型依靠契約聯接。通過產權制度改革,變契約聯接為“契約+返利”聯接和產權聯接,使原來在產權上與農民沒有關系的龍頭加工企業,逐步演變成為由農民合作組織創辦的加工實體,從而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

2.改造專業市場帶動模式。

通過實行將加工及銷售環節的部分利潤返還農牧民、為農牧民提供各種服務等措施,實現由單純契約式的松散型聯接向“契約+部分利潤返還+服務”的半緊密型聯接轉變。此模式目前還存在缺乏深加工能力的問題,應圍繞專業市場,適時發展深加工,形成“培育一個支柱產業、帶動周邊農牧民、促進專業化區域經濟發展”的格局。

二、魯桑園項目建設背景

在中央和西藏自治區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的作用下,為響應“關于2010年西藏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經營項目”的號召,于1998年在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地區建立了國家級青島淡水魚良種場西藏分場———日喀則市魯桑園雅魯淡水養殖基地。該項目位于西藏第二大城市日喀則市境內,這里不僅是后藏的政治、經濟、交通和文化中心,還是西藏旅游資源集聚地之一。隨著青藏鐵路、拉日鐵路的相繼建成,旅游服務業將會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促使日喀則地區的水產品需求快速增長。而日喀則地區可供家庭休閑、劃船、釣魚的綜合娛樂場所只有幾家,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市場潛力亟待開發。日喀則魯桑園建設經營的有利條件。一是西藏自治區地處青藏高原,自古以來人煙稀少,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生態環境未受到大規模破壞的地方,具有高優生態安全農業的優勢。該項目地處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境內的雅魯藏布江和年楚河交匯處,淡水資源豐富。年楚河常年水溫7.4℃,每年的12月至來年1月為0℃,6月水溫為21℃,水的含氧量達5-6mg/℃,是野外淡水養殖的絕佳地點。二是西藏自治區是國家給予扶持力度最大的省級行政單位,是西部大開發戰略重要組成部分,享受許多國家級優惠政策。項目受到當地政府重視,欲打造為日喀則市業內龍頭企業,一直注重與當地農牧民的利益聯結,為企業的快速發展創造了良好環境。三是日喀則地區以其特殊的自然環境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游客,給娛樂餐飲業的發展不斷注入新的活力。隨著當地人口的增長和旅游業的發展,對西藏特色魚種的需求越來越大,這為水產養殖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發展前景。該企業已將兼營的娛樂餐飲業發展為特色項目,制定相應的營銷策略,成為企業核心收入的渠道。日喀則魯桑園建設經營的不利條件。一是雖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推動了農業產業化發展,其經營體系也漸趨成熟完善,對周邊農業經濟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農牧民收入提高,但由于當地市場化發展不完善,法律保護意識薄弱以及人才的匱乏等多方面原因,也出現了許多發展難題。二是魯桑園一直嘗試發展西藏當地特色魚種,實現人工優質高產化培育,但由于資金、技術、人才等的匱乏,一直未能實現。同時,隨著當地人口的增長和旅游業的發展,對西藏特色魚種的需求越來越大,如雅江魚,而從目前的發展規模來看,很難實現西藏特色魚種的規模化養殖和擴大再生產,這也是遇到的最大難題。

三、項目區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現狀

自1999年以來,魯桑園已投入8個品種的魚苗,價值10萬元,除熱帶魚外,有4種魚長勢良好。至2000年已累計投入100多萬元,建成了精養池14個、混養池3個、管理房160平方米、3處釣魚臺450平方米,餐廳1處200平方米、養殖房3處300平方米。2010年度累計銷售各類水產品總額30萬元,其他養殖業如雞鴨兔等累計銷售額5萬元,各類水果、蔬菜累計銷售6萬元,餐飲娛樂服務等累計營業收入10萬元。累計營業額51萬元,凈利潤15萬元。根據國家、地區、市政府的宏觀調控政策,項目將利用林地、空地和水面帶動附近的農牧民走上農業產業化道路,為其提供優惠條件,采取企業加農戶的方法搞水產養殖、飼料加工,打造農業產業鏈,引領農牧民走上共同富裕之路;同時安排了城鎮待業青年20人就業。因此,要扶持該項目的發展,帶動農牧民富裕、創造就業,實現社會經濟效益。同時,項目區利用大約2千平方米的荒灘和地勢較差的地方建設經濟林,實現了生態平衡,這對提高日喀則地區水產、農業產業化生產經營成效,加快發展,提升經營水平,推進西藏自治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高農牧民收入,都具有十分必要的發展意義。在養殖業方面,形成了以魚苗繁殖出售和飼養出售為主,雞、鴨、兔滾動式飼養為輔的經營模式,另留一部分供自營的餐廳使用;在娛樂餐飲業方面,開設休閑、釣魚、劃船等綜合娛樂項目,以接近大自然、體驗農家生活吸引客源;種植業方面尚處于起步階段,還未進行產業化改造。為響應“關于2010年西藏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經營項目”的要求,要重點發展該項目以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和農牧民致富。

四、經濟效益

隨著日喀則地區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和人們生活觀念的轉變、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日喀則現階段的水產品供給已遠遠滿足不了市場的需求。據2008年的市場調查,該年的水產品供給量為20萬-22萬公斤,但需求量高達30萬公斤,且需求品種日益繁多,大部分只能依賴內地空運及拉薩的供應,導致水產品價格高、鮮活度差,根本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旅游業方面,大部分人每逢節假日只能去寺廟、林卡等地。如果日喀則開發建設水上娛樂設施,將為人們提供劃船、垂釣、游泳等綜合性旅游娛樂服務,市場發展潛力巨大。因此,市政府一再要求水產品的產業化經營。魯桑園響應當地政府號召,將淡水魚自然繁殖成功,逐漸填補了后藏地區淡水魚養殖的一項空白,在帶動農民致富的同時,也給高原帶來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1.水產品養殖。

(1)17萬尾魚苗按70%成活率計算,2年可得成品魚11萬尾,每尾按一斤算,也得11萬斤,8種魚按市場平均價每斤20元計算,可得220萬元,除去飼料費10萬元,人工工資、消毒費、稅收、工商費等10萬元,可得純收入200萬元。(2)魚苗向全區各地銷售,2000年日喀則地區的養魚單位就向魯桑園購買魚苗6萬尾,可該園只有鯽魚一個品種,在魚苗池建成后魯桑園可面向全區銷售2個品種20萬尾魚苗,按每尾1元計算,20萬尾魚苗可得純收入20萬元。

2.開發與淡水魚養殖相關的娛樂餐飲業。

(1)淡水魚餐廳按每年運營6個月計算,每月收入5萬元,一年可得30萬元。(2)釣魚按每天15人(據近幾年記錄每天平均20人左右)每人30元計算,每月450人次,月收入可達1.35萬元,按每年運營6個月計算,一年可得純收入8.1萬元。(3)日喀則地區至今沒有游船項目,如果開發建設,每艘船按每天150元計算,10艘船每天可收入1500元,1個月可得純收入4.5萬元,按一年運營8個月計算,一年可得純收入36萬元。以上3項一年可得收入74.1萬元。扣除工人工資、稅收、工商費、電費等8萬元,一年可得純收入66.1萬元。綜上所述,魯桑園充分重視各種資源的循環利用,打破單一的水產養殖模式,實施淡水魚養殖業、加工業的聯接運作,多層次利用。魯桑園要求勞動專業化,經營規模化,服務系列化,使原本單一的水產養殖基地成為集淡水魚產品生產、副食加工、餐飲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淡水魚養殖產業基地,在拓寬經營路徑的同時,為當地的社會、生態等均做出了貢獻。魯桑園項前期運作是成功的,解決了至少40人的城鎮勞動力就業問題。同時,其項目建設目的是要在日喀則地區建設一處集水產養殖、水上娛樂、釣魚、劃船、餐飲一體的綜合娛樂場所,推動日喀則地區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填補后藏地區淡水養殖和水上娛樂的空白,在完善自我的同時,也為國家創造了財富。

作者:辛馨單位:西藏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