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城市規劃設計分析

時間:2022-12-28 08:38:53

導語:海綿城市規劃設計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海綿城市規劃設計分析

摘要:城市化進程日益加快引起的生態環境污染問題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相關部門在開展現代城市的規劃設計工作時必須將生態理念與城市規劃設計有機結合在一起,這樣才能發揮出綠色生態理念在城市規劃設計中的積極作用。通過對綠色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目標與設計理念進行分析與探討,提出綠色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策略,促進城市規劃設計工作的開展。

關鍵詞:綠色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理念

綠色生態城市的規劃建設,必須以城市內部各個功能區域為基礎,嚴格按照以人為本的原則和要求合理進行人文因素、地理因素、能源資源等的規劃和設計。這樣才能在凸顯現代城市特色的基礎上,體現出城市規劃設計的不同之處。城市規劃設計部門在開展綠色生態城市的規劃設計工作時,必須充分重視人們對生活環境品質提出的要求,充分發揮綠色資源、綠色能源的優勢,設計出能夠充分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城市規劃設計方案,推動綠色生態城市規劃建設工作有序開展。綠色生態城市的規劃設計必須體現出可持續發展的特點,加大新型能源的利用力度,將綠色生態城市精神文化融入城市規劃設計方案中,確保綠色生態城市建設目標的順利實現。

一、綠色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目標

首先,綠色生態城市規劃設計必須將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作為首要目標?,F代城市的建設與發展必須在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原則的指導下進行,切不可為了城市建設發展忽略了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避免城市整體建設與生態環境發生矛盾,影響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發展。其次,綠色生態城市規劃設計應該以現代城市可持續發展為首要目標,切不可因為過度追求經濟效益盲目擴張,而是應該在綜合各種因素的基礎上,將綠色生態理念融入城市規劃設計中。綠色生態城市規劃設計不僅要確保城市經濟發展目標的順利實現,而且還應推動城市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為人們營造綠色舒適的生活和居住環境。最后,切實提高綠色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的質量和效率。相關部門在開展綠色生態城市規劃建設工作時,必須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避免生態污染問題的發生,有效提升能源資源的利用率,推動現代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二、綠色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理念

(一)生態平衡理念

在開展綠色生態城市規劃設計工作時,必須嚴格按照自然生態系統平衡與保持的原則和要求,切忌將經濟效益視為單一評價標準,應充分利用多樣化評價標準,在保證生態平衡的前提下開展城市規劃和建設活動,減少城市建設過程中的碳排量,確保城市生態系統可持續穩定發展目標的順利實現。比如,設計人員在開展綠色生態城市規劃設計工作時,應該充分考慮本地區的地形地貌、氣候、植被、水文等相關條件,通過開展空間規劃調研的方式,提高綠色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的科學性與有效性,確保城市規劃設計方案與生態環境相互融合。

(二)整體設計理念

綠色生態城市的規劃設計要求相關部門必須將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發展作為首要目標。這就要求設計人員在開展綠色生態城市規劃設計工作時,應該深入調查和研究本地區的氣候、水文、地質、植被等參數,嚴格按照綠色生態平衡建設和發展的要求,設計出有助于城市生態系統可持續、穩定發展的城市規劃建設方案。城市建設應嚴格按照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要求,加大新能源在綠色生態城市規劃建設中的應用力度,充分發揮本地區的空間形態優勢,將綠色生態城市規劃建設與現有生態環境有機融合在一起,提高綠色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的質量,推動現代城市的建設和發展。

(三)空間適宜理念

綠色生態城市的規劃設計不但要始終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而且還應將為廣大居民提供適宜居住和生活的城市空間環境作為首要目標。這就要求城市規劃設計部門在開展綠色生態城市的規劃設計工作時,應該緊緊圍繞尺度、形狀、分布、方式等,科學合理地開展城市空間設計工作,以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的空間應用需求,設計出更加舒適的生活和居住環境。

(四)循環發展理念

綠色生態城市規劃設計與傳統單一性的城市規劃設計相比,其注重的是城市環保性能的優化和設計。因此,相關部門在開展綠色生態城市規劃設計工作時,不但要重視城市現有經濟發展環境的優化和完善,而且還應采取相應的措施完善城市生態系統與環保管理性能,嚴格遵循生態循環的設計理念和要求,推動綠色生態城市的規劃設計工作發展,體現出綠色生態城市設計方案的科學性與合理性。

三、綠色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策略

(一)城市發展與環境品質平衡

首先,在規劃設計工作開始前,城市規劃設計部門必須安排專人負責搜集和整理城市內現有建筑結構與整體布局的相關資料,然后通過開展實地走訪調查的方式,保證城市整體發展數據資料的全面性與完整性,充分考慮影響綠色生態城市規劃設計效果的各種因素,深入分析和研究規劃設計方案,保證規劃設計方案的科學性與合理性,為后續綠色生態城市建設工作的開展提供數據依據。其次,充分重視城市環境容量控制的重要性,充分考慮在現代城市建設發展過程中城市環境所能夠承受的最大壓力,做好人口、交通、綠化等各方面的協調工作,嚴格按照和諧發展的原則和要求,推動現代城市的規劃設計與發展。最后,反復深入研究城市發展規劃設計方案,通過與相關數據資料進行綜合對比和分析,及時發現綠色生態城市規劃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確保城市規劃設計方案具有整體性、完整性與科學性,達到平衡城市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目的。

(二)加強海綿城市的規劃設計

城市規劃部門在開展綠色生態城市規劃設計工作時,應該充分重視城市街區規劃設計的重要性。首先,針對城市現有街區的規劃設計,應該采取彈性設計的原則,站在環境氣候、人口居住環境、城市交通條件等角度上充分考慮城市規劃設計對街區產生的影響,以體現出綠色街區規劃設計方案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其次,設計人員在開展城市街區規劃設計工作時,必須站在街道長遠發展和群眾基本認知的角度上,合理設計街道寬度與兩側建筑物高度,設計出符合人們心理認知與視覺感受的城市街道規劃設計方案。最后,街區規劃設計工作還應充分考慮不同季節街道的光照、風等自然氣候因素,合理地進行街區的綠色規劃設計。在滿足街區綠色生態發展需求的基礎上,體現出綠色街區建設的效果。

(三)加強生態街區的規劃設計

首先,應對街區進行整體規劃設計,采用彈性設計的方式,從城市的人口環境、氣候、交通條件等方面考慮,在設計過程中還要為后期的優化預留空間。其次,街區在規劃設計過程中,還要獲得人們的認可。從長遠角度出發,設置好街道的寬度和兩側建筑的高度,設置好相互之間的比例,有助于街區更加協調。最后,在城市街區規劃設計中,應結合不同的季節,考慮不同的天氣,科學地對街區進行設計,從而進行綠色發展與生態建設,提升整體設計的科學性與合理性。

(四)加強生態道路的規劃設計

加大綠色節能、環保交通設施在綠色生態城市交通規劃中應用的力度。為了體現出城市公共交通出行的綠色環保特點,城市規劃設計部門在開展城市規劃設計工作時,必須充分考慮將公共自行車作為一種綠色出行方式,在現代城市公共交通領域中的推廣,不但可以有效減輕城市規劃建設對自然地理環境造成的破壞和影響,而且可以體現出其在自然環境保護工作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因此,相關部門在開展綠色生態城市的規劃設計工作時,應該將城市公共交通車輛出行管理納入城市規劃設計工作中,強化城市居民保護城市自然生態環境的意識,要求其養成良好的綠色環保生活習慣,為我國和諧社會的建設和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貢獻自己的力量。

(五)綠色生態城市空間合理布局

為了確保城市開放空間布局具有科學性與合理性,城市規劃設計部門應該從兩個方面著手開展綠色生態城市的規劃設計工作。第一,充分重視城市景觀建設與游覽組織的優化和設計工作。針對綠色植被的規劃設計,除了做好植被的空間布局工作外,還應注重高度不一的植物的分層設計工作。此外,在進行城市景觀游覽線路的規劃設計工作時,應該以城市主干線路網絡開展旅游專線規劃建設工作。第二,綠色生態城市綠地規劃設計應具有科學性與合理性。城市規劃設計部門在開展城市綠地設計工作時,應該嚴格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則和要求,優先考慮和選擇本地植物,以減少城市綠地規劃建設的成本。而且,將城市綠地與現代農業有機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的整體,有助于體現城市景觀規劃設計的多樣化特點。

(六)有效利用城市自然資源

相關部門在開展城市生態環境規劃設計工作時,必須將自然資源的綜合利用作為首要目標,充分發揮原始森林自然生態保護系統具有的自我調節與保護優勢,指導城市規劃與自然生態圈的建設工作。在城市規劃建設工作實施過程中,將原始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納入生態環境保護體系中。嚴格按照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原則和要求,以原始自然生態系統、資源為基礎,找出現代城市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契合點,加大原始生態系統資源開發利用的力度,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城市戰略發展目標的順利實現。

四、結語

隨著現代城市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城市規劃設計部門必須將綠色生態理念融入現代城市規劃設計工作中,積極探索和研究維護城市整體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思路,加大自然生態理念在城市規劃設計中的應用力度,合理運用現代海綿城市規劃設計理念,優化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促進綠色生態城市規劃建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好.綠色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理念與策略[J].城市住宅,2020(9):129-130.

[2]劉新宇,王麗艷.綠色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理念及策略研討[J].居舍,2019(29):105.

[3]王韻.綠色生態城市的規劃設計理念及方法探究[J].天工,2019(8):108.

[4]方朝暉.基于綠色生態城市的規劃設計理念及策略研究[J].建材與裝飾,2018(44):67-68.

[5]李軍.綠色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理念及策略探討[J].河南建材,2018(5):439-440.

作者:鐘季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