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會分配研討論文
時間:2022-03-19 09:19:00
導語:小康社會分配研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第一次明確提出要“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高屋建瓴地勾畫出了小康社會分配格局的基本框架,為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指明了具體方向。當前,我們深入學習領會并貫徹落實十六大報告關于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論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關鍵詞:小康社會分配新格局中等收入者
一、中等收入者(群體)的內涵
(一)中等收入者概念的定性分析
中等收入是指在某個時期里一定地域范圍內的全體居民收入的平均水平。達到這一水平或者與此大致相當收入的人群就可以被稱為中等收入者(群體),在國外被稱為中產階級。
首先,就收入水平本身而言,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收入水平是各不相同的。從縱向看,中等收入水平決定于一定歷史時期的經濟發展狀況,一個地域的不同歷史時期的中等收入水平是各不相同的。從橫向看,即使是同一時期,不同地區之間的中等收入狀況也不同。例如美國中產階級的收入水平通常是個人年收入為2-3萬美元,這遠遠超過了我國東部發達地區的中等收入水平。
其次,從社會范疇來看,由于達到中等收入水平的人們往往會因為經濟利益、生活方式的一致或相似而在政治見解、文化心理、審美情趣、道德意識等方面相互認同,進而形成一個比較穩定的社會階層——中等收入者(群體)。
因此,中等收入者(群體)只能是一個歷史的概念、社會的概念、區域的概念。從某種程度講,收入水平的中等化只是中等收入者(群體)的量的規定性,而除此之外的人文因素才是中等收入者(群體)的質的規定性。
(二)合理界定我國中等收入者
我國目前按五等分法(即分為高收入、偏高收入、中等收入、偏低收入和低收入五個等次)列入中等收入的家庭占18%,但這樣的中等收入戶人均收入只有八千到一萬元(2001年職工平均工資也只有10870元),是一種低層次狀態下的中等收入,顯然不能作為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中等收入目標。另一方面,和這種低層次收入狀態相適應的是,在教育文化、道德意識、職業技能等方面我們還處于一種需要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階段。如今是否具有較好的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管理經驗、敬業精神、社會責任心等已成為個人財富增長的重要源泉,成為一個中等收入者必須具備的素質。
所以,我們認為,我國的中等收入者(群體)應當從收入水平、生活質量、個人文化素質以及社會公益活動參與程度等方面來界定。以北京地區為例,從目前的狀況來衡量,其中等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大體應該是個人年收入4萬元至8萬元,家庭儲蓄和其他貨幣性資產20萬元以上,家庭人均居住面積明顯高于當地平均水平,家庭恩格爾系數為25%左右(北京市居民平均恩格爾系數為33.8%),家庭成員有旅游健身、觀看中高檔文藝演出的愿望和經濟能力,有較高的文化、技能或謀生能力等等。
二、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意義
首先,十六大報告第一次明確提出要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這是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為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指明了奮斗方向,為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提供了保障,有著極為深遠的歷史意義。
其次,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利于調動積極因素,激發社會成員旺盛的創造力和勞動熱情。
第三,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利于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根據對北京、上海、廣州三個城市的調查發現,人均年收入達到5000美元者,其家庭消費屬于隨意性可支配類型,這種消費對于經濟發展有巨大的影響,而低于5000美元的,其家庭消費是以滿足基本需要為主,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非常小。因此,可以說中等收入群體的消費支撐著未來消費的增長。
第四,擴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有利于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根據歷史的經驗,一個合理的社會結構有助于社會的穩定,“中間大、兩頭小”的社會結構無疑是最優的選擇。因為中等收入者既是經濟生活的主角,又是先進文化的投入者、消費者和倡導者。所以,中等收入者在一個國家所占比重越大,這個國家的社會就越穩定。
三、我國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目標
我國要逐步形成一個高收入人群和低收入人群占少數、中等收入者占大多數的兩頭小、中間大的分配格局,即“橄欖型”結構。雖然大方向和市場經濟發達國家相同,但我國具有中國特色,即“兩頭小,不懸殊;中間大,分層次”的新型分配格局。這樣,既體現了共同富裕的要求,又有利于社會充滿活力。
- 上一篇:技術引進與創新分析論文
- 下一篇:經濟產品設計應用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