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會范文

時間:2023-04-10 12:22: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小康社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小康社會

篇1

關鍵詞:全面小康成功經驗對策建議

為借鑒小康達標縣市成功經驗,加快推進全市小

康建設步伐,最近我委會同市統計局對年初通過省驗收達標3市進行小康專題調研,對推進小康工作有了較為全面了解和認識。現將相關調研情況匯報如下:

一、三地主要做法和經驗

根據《省縣級全面小康監測統計工作組織實施辦法》,25個指標達標率和小康認可度是評定小康實現程度的重要依據。就指標達標看,2007年底,分別有23個、23個和24個指標達標,其中6個小康核心指標全部達標;就小康認可度看,3市受訪百姓對當地全面小康達標認可度普遍較高,其中高達91.2%,、分別為85.6%、77.6%。就推進小康進程看,3市措施得當,推進有力,成效顯著,有許多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一)強化協調推進,為小康建設提供組織保障

各地將建設全面小康作為黨政工作的重要大事來抓,無論是年初社會經濟發展計劃的制定,還是年終政績考核內容,都與小康建設緊密相連。在創建過程中,堅持創新機制,形成強有力的工作合力。

1、建立組織機構。成立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相關領導任副組長,責任部門為成員的全市全面建設小康領導小組,園區、鄉鎮成立相應機構,逐層逐級推進全面小康建設。市領導小組下設協調推進、進程監測、宣傳發動和督查考核四個小組。建立了工作例會和聯絡員制度,及時研究部署推進小康各項工作。提供財力保障,市每年安排推進小康辦公經費150萬元,、分別安排100萬元和200萬元,特別是在進入申報驗收階段后,涉及到相關工作的經費都予以滿足。

2、強化組織推進。沒有將小康建設停留在會議強調、文件匯報上,而是落實到具體工作中。通過組織領導,不斷深化推進,在全

市上下形成全民建設小康良好氛圍。市召開全市小康建設萬人動員大會,并通過電視向全體市民直播;、市委市政府多次召開小康專題會議,分析形勢排找不足,及時解決小康建設過程中問題和困難。

3、明思路定方案。結合實際,明確小康推進工作思路,制定詳細的全面建設小康推進、監測、宣傳、考核工作方案,對全面小康建設從組織實施、責任分工、實施步驟等方面進行總體部署,排定總體推進方案和階段性方案,對各階段工作作出具體安排,提出明確要求。

(二)強化宣傳發動,為百姓認可小康提供輿論保障

建設百姓普遍認可的小康社會,宣傳工作至關重要。3市在創建過程中,堅持進村入戶、廣納民意,做了大量深入細致工作,營造出媒體宣傳、環境宣傳和社會宣傳的濃烈氛圍。

1、突出媒體宣傳,媒體聚焦小康,使小康入耳。在運用電視、電臺宣傳外,還有力地借助省、市級媒體重點報道當地小康建設動態,集中報道當地全面小康建設的成就,更直觀、更感性地展現在群眾面前,增強群眾對宣傳內容的親切感和認知感。市在電視臺開設了“達小康、促和諧”、“百姓看小康”、“小康巡禮”等專欄;市在電臺開設專欄,推出“百姓訪談活動”、“領導訪談活動”等系列報道。

2、突出環境宣傳,社會感知小康,使小康入眼。以廣告牌、燈箱、車身、電子屏幕為載體,刊登全面達小康宣傳語和公益廣告,借助報紙、政府網站等媒體,廣泛宣傳建設全面小康的重要意義、目標內容和政策舉措;制作大量印有小康內容的生活用品和宣傳畫冊,結合各類公益活動,免費發放到百姓手中,市制作《小康》宣傳手冊30萬份發到千家萬戶,使小康社會宣傳深入百姓日常生活,形成強烈的小康宣傳視覺沖擊力。

3、突出社會宣傳,百姓共話小康,使小康入心。通過開展領導干部主題講座、小康宣講團進村入戶等活動,引導廣大群眾用自己的眼睛感受小康、用自己的言語評述小康,激發共建小康的熱情。市開展《全面小康在眼前》百場專題報告會,到會群眾達到11萬人次;組織“萬人看”參觀活動,先后組織2萬多的農民居民、外來務工人員、機關干部參觀市城建工程、民心工程、重點企業等;開辦“小康講壇”,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及部門主要領導上小康講壇,暢談建設小康社會。市舉辦全市小康征文活動、老干部小康書法比賽、小康攝影展等活動,開展小康知識競賽和短信競答活動。富民惠民,為建設殷實小康提供基礎保障堅持把富民惠民作為關注民生、改善民生的落腳點,把全面小康建設當成一個系統的民生工程來做。通過創建,讓普通百姓進一步了解小康、參與小康、認識小康、享受小康,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

在富民方面,各地通過樹立了“創業就業促增收、機制體制促增收”的發展思路,出臺了鼓勵全民創業實施意見,在稅收、用地、人才支持等方面給予扶持;暢通城鎮職工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渠道,政府每年提供一定數量的就業崗位,對下崗職工再就業和農民進城就業提供免費技能培訓;提高城鎮職工最低工資標準等。同時以提高農業高效化、創業全民化、農民非農化方式帶動農民增收,切實提高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

在惠民方面,各地堅持把老百姓最關注、最急盼解決的各種問題放到工作的重點,每年出臺實施一批民心工程,加大財政投入力度。這些民生工程覆蓋社會事業的各方面,主要包括村莊建設納入城鄉統一規劃,提高五保戶集中供養率,村莊垃圾袋裝化處理,農村水利道路實施改善,提高醫保、低保、殘疾人補貼標準等。市對五保戶人均每年撥款供養金2600元,市對當地60歲以上無保險人員每人每月發放生活補助30元,僅這一項每年財政需支付資金4000多萬元。

二、我市建設小康社會現狀及難點分析

2006年市委十一次黨代會一次會議根據省、市黨代會要求,結合儀征實際,提出“三年倍增、四年小康、五年再上新臺階”奮斗目標,其中“四年小康”是指到2009年全市建成全面小康社會,比省定時間2012年達標提前3年。

經過兩年多來的努力,全市小康創建工作進展順利,組建了市全面小康社會建設領導小組,同時下設協調推進和督查考核組、進程監測組、宣傳報道組。對照四大類18項25個指標,2007年底,全市已有19個指標達省定小康標準,比2006年新增4個指標;尚未達標的6個指標中有5個指標達序時要求。

根據《省縣級全面小康監測統計工作組織實施辦法》,創建全面小康社會認定程序要經過申請、檢查、民意調查、公布四個階段,對照2009年全市達小康時間節點,明年7月份市委市政府需聯合向省發改委、省統計局、省委研究室提交驗收申請,隨后上述3部門將組成檢查組對全面小康指標達標情況開展檢查,2010年元月份省統計局組織開展民意調查,若指標達標、人民群眾對全面小康認可度超過60%,方可認定全面小康達標。

從小康指標達標看,難點在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根據統計部門預測,至2008年底全市25個小康指標將有23個達標。未達標的2個指標分別是農民人均純收入、百戶家庭電腦擁有量。根據小康達標縣市驗收結果,若絕大部分指標達標(6個核心指標必須達標),非核心指標可有1-2個指標不達標,即可認為該地區小康指標總體達標。但農民人均純收入屬核心指標必須完成;百戶家庭電腦擁有量屬非核心指標,對小康指標達標影響不大,這次去調研的3市均沒有完成此項指標,但是我們仍應繼續努力力爭達標。綜合上述分析,在指標達標方面我市的難點集中在農民人均純收入,2007年該項指標值達6219元,與目標值相差1781元。若按明年達標測算,今明兩年需年遞增13.5%,完成目標壓力較大。

從百姓認可度看,難點在宣傳發動。目前我市建設小康工作仍側重于數據統計監測方面,對深度研究、廣泛宣傳以及制定具體措施方面工作力度還不夠深入,沒有一整套的工作思路和具體措施,全市上下創建小康工作濃烈的工作氛圍還沒有形成。由于宣傳工作剛剛起步,宣傳力度不夠深入、不夠到位,廣大干部群眾對全面小康的知曉度認可度不高,部門、鄉鎮在建設小康認識上還存在誤區,將“建設全面小康社會”與“小康村創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相混淆。因此,要確保百姓認可度達到60%以上,必須要加大宣傳發動的力度、深度和廣度,讓群眾真正認識小康和感受小康。

三、做好下一階段全市小康工作建議

為加快全市小康建設步伐,確保2009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順利實現,根據近期到部分達標縣(市)調研情況,立足儀征實際,對下階段全市推進小康建設工作提出如下建議:

(一)健全上上下下組織網絡,形成全員抓小康的強大合力

完善組織網絡。根據人動,及時調整全市全面小康社會建設領導小組,建議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任組長,常務副市長副組長,配強領導班子力量,加強對小康工作的指導。領導小組下設三個工作小組,協調推進和督查考核組設在市發改委,負責全面小康協調推進和全面小康考核工作;進程監測組設在市統計局,負責全面小康監測工作;宣傳報道組設在市委宣傳部,負責全面小康宣傳工作。同時小康建設組織架構向部門、鄉鎮、街道、社區、村延伸,各責任部門、鄉鎮成立相應的領導小組及工作班子,主要領導要親自掛帥,1名分管領導負責,明確職能科室和1-2名同志負責具體工作,要根據各自的任務制定相應的實施方案和工作機制,具體進行組織實施;街道、社區、村也要明確專人負責小康工作,在全市范圍內形成上下聯動、橫向互動的工作網絡和機制。

(二)明確扎扎實實推進措施,形成全體促小康的良好機制

當前我們應增強創建全面小康社會的緊迫感、責任感和危機感,找準工作的重心,盡快形成一套完整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措施,并以市委市政府文件下發,用于指導全市小康創建工作。一是盡快制定完善工作方案。根據市領導小組分工,市發改委要盡快制定出全市小康推進工作方案和小康考核方案,市統計局擬定出全市小康監測工作方案,市委宣傳部制定全市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宣傳活動方案。方案中要對今后一段時期全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工作從組織實施、責任分工、實施步驟等方面進行總體規劃,對各階段的工作作出具體安排,明確工作思路,提出明確要求。二是完善工作機制。建立市領導小組工作例會制度,每個季度召開一次專題會議,后期沖刺階段可每月召開例會,聽取責任部門指標測算、小康推進等方面的工作匯報,集中研究小康建設工作中的重大問題。指標監測動態管理制度,當前要對各項指標的完成情況進行深入細致分析,對已達標的指標,要加強鞏固提高,堅決防止剛性指標出現反復下滑;對未達標的指標特別是農民人均純收入、百戶家庭電腦擁有量,各相關部門要制定工作方案、明確序時進度、提出攻堅措施,確保按時完成。同時,各部門應梳理近年來全市、部門圍繞小康建設已經出臺的惠民政策和取得成效,建立較為完整的小康建設臺帳,以便于省驗收檢查。三是加強協調溝通。小康指標數據達標需要省級部門的確認和考核。因此,各責任部門不僅對內要加強溝通聯系,同時要加強與省、市兩級全面小康監測對應牽頭部門的工作協調和溝通,及時匯報我市小康指標完成情況、小康建設進展情況,客觀反映全面小康進程中遇到的矛盾和問題,請上級專家把脈會診,必要時請上級相關部門實地指導工作,爭取上級部門的了解和支持,為全市小康創建工作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三)實施實實在在惠民工程,形成全民奔小康的強勁動力

要把關注民生、改善民生作為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落腳點和出發點,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改革發展的成果,感受到小康建設帶來的利益和實惠。一是加大財力投入,實施惠民工程。明年繼續加大對基層教育、醫療、衛生、交通等方面投入,組織實施一批重點工程,尤其要在通組道路、擴大區域集中供水和垃圾袋裝化處理覆蓋面,擴大新型農村養老覆蓋面、提高新型農村醫療報銷比例和保障水平,加快拆遷安置房建設、加強村級文體中心建設、加快城鄉公交建設等改善民生方面,出臺具體實施意見并落到實處,讓廣大群眾共享發展成果。二是加大幫扶工作力度。掀起新一輪全市農村扶貧幫困工作新攻勢,制定下發全市全面開展農村扶貧幫困工作實施意見,實行市、鎮(鄉)、村、個人四級掛鉤幫扶機制,明確幫扶內容和標準。

篇2

一、加快發展是當前電網企業的第一要務

發展是根本,發展是基礎,發展是我國解決一切問題的前程。未來的二十年要全面完成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加快發展是關鍵。同志說:“能不能解決好發展問題,直接關系人心向背、事業興衰”。電力是國民經濟的晴雨表,作為電力行業前沿窗口的電網企業,要為社會持續快速發展提供充足、優質、可靠的電能,其自身的持續快速發展并適當超前發展尤其重要。

1、電網企業的發展,電網發展和建設規劃制定要有前瞻性。

同志在**報告中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的戰略目標,這種新形勢下,對供電的質和量必然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市縣電網企業要針對這一新要求,首先應對未來市場電量需求做出盡可能準確的負荷預測,據此制定出10到20年的電網發展規劃,在規劃中既要考慮社會對電量需求的不斷增長,同時更要考慮對電質量、供電可靠性高要求;其次要根據電網發展規劃,制定出投資需求規劃;第三要爭取國家有關政策的支持,制定戰略融資規劃;第四要按照市場需求,按輕重緩急進行投資建設。

2、電網企業的發展,管理、技術、人才開發要進行戰略儲備。

做好電網的規劃和建設只是電網企業加快發展的基礎,高要求的電網運行管理則是發展的保證。有了好的電網,沒有人才和科學的管理,同樣滿足不了新形勢下社會對電力的需求。市縣電網企業要做好先行官,加大對科技的投入,加大對人才的選拔、培養應制定科技興企戰略,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提前培養管理、經營、技術、法律等各類人才,認真做好技術和人才的開發及戰略儲備,從而做到未雨綢繆。

二、創建學習型企業,全面提升供電企業員工素質

同志在**報告中指出全社會要“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笔锌h電網企業要當好先行官,全面提升企業員工素質,創建學習型企業是一條陽光大道。

1、創建學習型企業,要提升員工思想道德素質。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以人為本,離不開人的素質提高,這首先是員工的思想道德素質。員工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是企業加快發展的源泉,企業中員工敬業愛崗,立足崗位做貢獻,是企業發展的最大財富,所以在創建學習型企業中,應該注重加強員工的道德教育,營造一個有利于員工道德建設的社會氛圍,使企業所有員工認真遵循“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道德規范,企業內部形成一個人人都講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的良好氛圍。

2、創建學習型企業,要建立員工的共同愿望。

為了實現這個共同的目標,需要全社會的共同推動,需要保持民族的凝聚力和創造力。這就要求我們的企業員工始終保持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始終營造一種“同心同德干副業,團結一致謀發展”的良好氛圍,堅定發展信念不動搖,在企業鑄造一種團結協作、共同發展的團隊精神。

3、創建學習型企業,要提升員工科學文化知識素質。

科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創造社會文明發展的重要工具,科學文化素質修養是公民素質的重要基礎,只有不斷提高公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才能實現企業技術和經濟的快速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市縣電網企業員工的素質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不但要求企業有懂技術的人才,也需要能管理的人才;員工既要有豐富的文化知識,又要學法、知法、守法,健全法律意識。創建學習型企業,企業要著重培養員工各方面的專業素質,使員工自身得到全面的發展。

三、深化企業制度改革,掃除沉積弊端

通過幾十年的發展,市縣電網企業在實踐中形成了許多好的管理方法,也建立了許多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這些都應繼承和發揚,但也應該看到,長期以來,電力系統由于受計劃經濟的影響較大,體制、機制上還存有諸多不活的因素,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企業的發展。

1、投資體制改革勢在必行,企業應自負盈虧。

近年來,市縣電網企業的發展異常迅速,國家投入了大批人力、物力、財力,基本保障了社會對電力的發展需要,但由于電網建設資金由省公司統貸統還,市縣電網企業只管用錢,不管還錢,在某種程度上出現了盲目求大、求新的現象,不可避免地出現了電力投資浪費現象,投資體制改革刻不容緩。電網建設應該劃小核算單位,企業自負盈虧、自主經營,講成效,講實際,企業自己融資,自己投資建設,自己承擔還本付息責任,促使企業在考慮滿足社會對電力需求的同時,也要盡一切可能考慮投資效益問題。

2、分配制度改革應層層分解,員工收入要憑貢獻。

電網企業是一個自然壟斷性行業,長期以來廣大員工都有一種端著“鐵飯碗”的思想,吃大鍋飯的現象相對來說還是較為嚴重,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受其影響較為普遍。企業要深化制度改革,分配制度不能不改。一是員工收入要憑貢獻、憑業績、憑效益,在工作中要把工作指標層層分解,避免干多干少一個,干與不干一個樣,打破平均主義。二是建立一崗多薪制度,同一崗位應根據工作能力和貢獻的大小,收入拉開一定的檔次,從而鼓勵能者多勞、多勞多得。三是要根據員工創造價值的多少,收入實行大范圍的浮動,可高可低,打破只漲不降的怪圈。

四、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做好服務文章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一項偉大的工程,也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任務。市縣電網企業要當好先行官,服務這篇文章不能不做好。

1、做好服務文章,企業員工要樹立正確的服務觀念。

電網企業既是基礎性行業,也是一個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的行業,它的宗旨就是“人民電業為人民”,企業所有員工都要樹立為社會服務的觀念。在為廣大客戶服務中,企業員工應該懂得服務就是效益,服務就是生產力的基本理念。今天,服務的價值在社會的發展中日益重要,它是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電力產品的重要內容,也是提高電力產品附加值的重要手段,它更是電網企業員工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是提高電網企業形象的重要手段。

2、做好服務文章,供電企業要不斷摸索新的服務方式和方法。

篇3

一、工作目標

2010年底前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目標,做到“不含水份,人民群眾得實惠、老百姓認可”,確保4大類18項25個全面小康監測指標全部達到省定標準,其中人均GDP、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城鎮勞動保障三大保險各自覆蓋面、環境質量綜合指數,以及新增設的新型農村社會基本養老保險覆蓋面等核心指標達到或超過省定目標值,人民群眾對全面小康的認可度超過60%。

二、工作安排

1、健全工作機構(5月15日前)。鎮成立由鎮主要負責人任組長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工作領導小組,下設“三組一辦”,即工作推進組、進程監測組、宣傳工作組和辦公室,負責全鎮全面小康建設推進過程中的具體工作。各職能單位、村(居委會)相應成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進工作班子,主要負責人負總責,并明確專人具體負責工作聯絡,報鎮領導小組辦公室,做到班子健全、責任明確、措施落實。

2、制定工作方案(5月15日前)。召開領導小組會議,認真分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展情況和存在的問題,研究制訂推進我鎮今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施意見和工作方案,并報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3、落實工作措施(2010年5月16日-2011年3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推進和監測工作由鎮長王曉秋牽頭,相關職能單位負責組織實施。宣傳工作由鎮黨委副書記范建盈牽頭,宣傳口負責組織實施。

一是強勢組織推進。對照全面小康社會各項指標,按照“已達標的指標抓鞏固提高、可達到的指標抓到位、難度大的指標抓突破”的要求,根據全鎮全面小康指標已經完成情況,確定我鎮需重點推進的指標,預測全年完成目標和各項工作推進情況,制訂切實可行的工作方案,出臺相關的政策和措施,明確序時進度,強勢組織推進。各村(居委會)、職能單位對照目標,制訂具體工作措施。

(1)重點難點推進的指標:

①提高二、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由統計站負責制定和落實具體工作措施。

②提高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由統計站牽頭,會同科協制定和落實具體工作措施。

③提高森林覆蓋率。由林業站負責制定和落實具體工作措施。

④提高城市綠化覆蓋率指標,由村建所負責制定和落實具體工作措施。

⑤擴大新型農村基本養老保險覆蓋面。由勞服所負責制定和落實具體工作措施。

(2)需鞏固提高的指標(動態指標):

①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增加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工作,由財政所、勞服所、民政辦等組成責任小組,農經站牽頭制定和落實具體工作措施;增加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工作,由財政局所、民政辦、工會等組成責任小組,勞服所牽頭制定和落實具體工作措施。城鄉困難家庭脫貧攻堅由農經站牽頭制定和落實工作措施。

②城市化水平。由統計站牽頭,會同民政辦、村建所制定和落實具體工作措施。

③提高城鎮勞動保障三大保險各自覆蓋面、城鎮失業保險、城鎮基本醫療保險等指標,由財政所、民政辦、衛生院等組成責任小組,勞服所牽頭制定和落實具體工作措施。

④城鎮登記失業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面,由勞服所負責制定和落實具體工作措施。

⑤百戶家庭電腦擁有量指標,由統計站牽頭,會同安豐電信分局制定和落實具體工作措施。

⑥提高百戶家庭電腦擁有量指標,由統計站牽頭,會同安豐電信分局制定和落實具體工作措施。

⑦居民文教娛樂服務支出占家庭消費支出比重指標,由文化站負責制定和落實具體工作措施。

⑧人民群眾對社會治安的滿意率指標,由綜治辦牽頭,會同派出所、司法所制定和落實具體工作措施。

⑨環境質量綜合指數指標,由企管站牽頭,會同統計站制定和落實具體工作措施。

(3)特色工作的推進:

①新農村建設。此項工作由農經站牽頭制定和落實具體工作措施。

②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建設。此項工作水務站牽頭制定和落實具體工作措施。

③社會大救助體系建設。此項工作由市民政辦牽頭制定和落實具體工作措施。

④開展主題大討論。圍繞“務實抓轉型、全力達小康”的工作主線,開展“共建小康、造福百姓”主題教育活動。此項工作由宣傳口牽頭制定和落實具體工作措施。

二是加大監測力度。建立定期監測、例會分析、逐月公布、信息反饋等工作制度,嚴格量化考核,通報序時進度,加強統計監測和分析,做好與上級部門的銜接和監測數據的匯總、上報工作。具體分工:

①統計站具體負責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二、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城市化水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百戶家庭電話擁有量,百戶家庭電腦擁有量,居民文教娛樂服務支出占家庭消費支出比重,以及R&D經費占GDP比重,初中畢業生升學率,衛生服務體系健全率等指標的監測工作。

②綜治辦具體負責人民群眾對社會治安滿意率的監測工作。

③勞服所具體負責城鎮登記失業率、城鎮勞動保障三大保險覆蓋面、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新型農村基本養老保險覆蓋面的監測工作。

④林業站具體負責森林覆蓋率的監測工作。

⑤民政辦具體負責城鎮社區居委會依法自治達標率和農村村委會依法自治達標率的監測工作。

⑥村建所具體負責城鎮人均住房建筑面積,農村人均鋼筋、磚木結構住房面積,城市綠化覆蓋率、城鎮人均擁有道路面積的監測工作。

⑦農路辦具體負責農村行政村通灰黑公路(或航道)比重的監測工作

⑧企管站具體負責環境質量綜合指數的監測工作。

各相關責任單位要加強對監測數據的分析、研究,針對存在的問題,及時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加以推進,并定期向統計站報送監測數據,做好數據銜接,確保數據資料可靠、監測結果有效。

三是深入廣泛宣傳。圍繞提高群眾的認知度、認可度和滿意度,將宣傳工作貫穿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過程,采取理論宣傳和社會宣傳相結合的方式,在全市廣泛開展多形式、多層面、群眾喜聞樂見的宣傳活動,深入解讀全面小康指標和實現水平,做到讓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家喻戶曉、深入人心,使廣大群眾了解小康、感受小康、認可小康,確保通過省民意調查。

各村(居委會)、職能單位也要圍繞“共建小康、造福百姓”的主題,主動參與、積極配合做好宣傳工作,要切實把為民辦實事作為提高群眾滿意度、認可度的重點,及時解決好群眾關心關切、反映強烈和迫切需要解決的重點、難點問題。要切實把蓋邊沉底作為做好宣傳工作的關鍵,努力把小康宣傳工作延伸到村組、社區和居民家中,形成濃烈的小康建設氛圍。

三、做好迎檢工作

此項工作由范建盈同志牽頭,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組織實施。

1、開展民意調查。由全面小康社會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在全鎮范圍內組織開展小康建設電話和問卷形式的模擬民意調查。

2、規范整理檔案。認真做好資料搜集匯編工作,規范整理三年來涉及到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各類政策文件、工作方案、會議紀要、工作總結,以及完成25個指標的相關臺賬等檔案資料。

3、做好自測評估。鎮全面小康社會建設辦公室會同相關部門完成全面小康社會建設自評報告,形成書面的評估報告。

4、認真總結迎檢。全面總結建設小康社會推進工作情況,做好上級小康驗收組來鎮檢查驗收的準備。

篇4

推進江蘇在“十三五”時期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正視和著力解決當前客觀存在的區域差距、城鄉差距和貧富差距問題。雖然近年來蘇北地區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連續多年高于全省和全國平均水平,但蘇北整體發展水平與蘇南、蘇中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2015年,蘇北地區人均GDP僅為蘇南地區的44.2%,蘇中地區的67.8%;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蘇州3.9萬余元,而最低的宿遷只有1.5萬多元。按照省定全面小康標準,2014年,蘇南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監測綜合得分為99.0分,已進入達標收官、提高質量階段。蘇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監測綜合得分92.6分,首次高于達標基準分。但蘇北地區得分僅為85.1分,比達標基準分低4.9分,全面小康社會建設依然處于“攻堅決戰”的關鍵階段。當前江蘇扶貧開發由消除絕對貧困轉入緩解相對貧困,未來的重點任務是確保低收入人群與全省人民一起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在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新征程中,要高度重視發展的協調性、均衡性和共享性問題,防止用“平均數”掩蓋“大多數”,避免出現“一俊遮百丑”的現象。正如江蘇省委第十二屆十一次全會所指出的,我們要實現的“全面”,是小康建設覆蓋領域的全面、覆蓋人口的全面、覆蓋區域的全面。從這個角度來看,全面建成小康最重要的任務就在于縮小區域、城鄉、貧富三個歷史性形成的差距,為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創造條件。

在全面小康建設中縮小“三個差距”,必須著力構建區域協調發展的長效機制。相比較而言,蘇北地區是江蘇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板和薄弱環節。蘇北地區能否達標,決定了江蘇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水平和質量。因此,如何縮小蘇北與蘇南蘇中地區發展差距,是當前江蘇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關鍵任務。制度化、長效化的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只能建立在各方利益都得到充分保障和相互尊重的基礎之上。要按照互利互惠、優勢互補、科學布局、效益優先的原則,進一步打破地區封鎖、部門分割和行業壟斷,進一步加強蘇南、蘇中與蘇北之間的人才交流、技術合作以及結對幫扶,積極推動蘇南、蘇中、蘇北三大區域基于比較優勢的產業分工與合作,著力完善以“園區共建”模式為突出表征的區域結對幫扶機制,實現“蘇南提升、蘇中崛起、蘇北振興”的“共贏”。

在全面小康建設中縮小“三個差距”,必須著力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城鄉發展失衡、城鄉差距偏大是當前江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的重大難題,這集中體現在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消費水平差距以及城鄉居民所享有的社會保障差距等諸多方面。在經濟實力有待進一步加強、城鎮化進程尚需加快提升等現有省情下,發揮公共服務對抑制城鄉差距擴大的重要作用,著力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縮小江蘇城鄉差距的重要舉措。在當前階段,應該重點推進義務教育、醫療衛生、公共文化、就業服務、社會保險等基本公共服務由城鎮人口向城鄉人口全覆蓋;重點推進能源、交通、給排水、郵電通信、防災等公共基礎設施從城市向農村延伸;繼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加快實現城鄉社會保障一體化。

在全面小康建設中縮小“三個差距”,必須著力推進收入分配的公平公正。貧富差距的縮小,需要中低收入人群更快地增收。而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擴大就業政策的落實和收入分配的公平公正,需要從生產和分配兩個方面共同著手,綜合施策。在生產方面,要進一步鼓勵和支持廣大城鄉居民自主創業創新,鼓勵有能力、懂技術的居民通過創業創新增收。要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規?;鬓D制度,建立征地補償標準動態調整機制,最大程度地保護農民權益。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生產的市場組織化程度,促進農民增收。在分配方面,穩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實現職工工資收入與經濟發展水平、勞動生產率同步提高;進一步提高精準扶貧水平,通過特色產業扶貧、技術扶貧等措施,加大對經濟薄弱村幫扶力度,激發完善內生動力扶貧機制。

篇5

準確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統計監測的原則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統計監測過程中,筆者認為可以將建立現代化服務型統計與國情、省情、市情、縣情等相結合,選擇合適的統計指標,以充分反映人民群眾關注的問題。同時,要堅持“全面監測、相互銜接、注重實效”的指導思想,要堅持“科學性”、“可比性”、“實用性”的設計原則,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統計保障。

建設現代化服務型統計,面向用戶、基層、調查對象提供優質服務。統計部門是綜合經濟部門,承擔著反映和監測小康社會進程推進和完成情況的重要職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發揮著獨特作用。適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形勢,統計部門要準確描述宏觀調控中各項重大決策部署的推進情況,做好統計調查、統計分析和監測評價工作,建立健全反映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統計監測體系,充分發揮統計監測預警、導向作用。

“全面監測、相互銜接、注重實效”的指導思想。“全面監測、注重實效”一是從監測的范圍看,要按照全方位、立體化的要求進行全面的監測,既要包括國家層面、省級層面、市級層面的監測,更要包括縣級層面的監測。要建立科學的小康監測統計指標評價體系,使廣大人民群眾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具體目標。一方面,讓老百姓在生活中能夠看得見、摸得著、感覺得到;另一方面能夠從多方面、多角度衡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現進程。二是從監測指標看,要按照“十”提出的五個方面的新要求,全面進行統計監測指標體系的設計,既要有反映經濟健康發展內容的指標,又要有反映民主法制內容的指標;既要有反映科教文衛體內容的指標,又要有反映居民生活和生態文明建設內容的指標。“相互銜接”是指國家層面、省級層面、市級層面、縣級層面的小康監測要在其指標體系和監測結果上盡可能地保持一致性和系統性。

“科學性”、“可比性”、“實用性”的小康監測指標體系設計原則。一是科學性原則。一個地區的發展包括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環境和人文等多方面內容,因此,在小康監測指標體系設計中要客觀認識社會經濟運行的特點,抓住事物發展的主要方面,使選取的指標含義明確、指標所包含的內容及指標口徑等要協調一致,以保證評價結果的合理性、公正性和客觀性。二是可比性原則。在指標體系中應盡量采用具有共性特征的可比性指標。選取的指標要代表性強、鑒別力高,以利于揭示不同區域的小康社會發展水平。在評價時,鑒別力的大小具體表現為區域間指標值的差異大小,主要通過指標值的離散系數得出。一個指標的離散系數越大,說明這個指標在縣(市)間的鑒別力越高,反之越低。三是實用性原則。實用性是指選取的指標有較強的可計算性和可操作性原則。指標數據要有一定的核算基礎,可靠性要強,易測算,易確定。有些指標雖然理論上較重要,但不好準確取材和測算,可操作性差,也不宜選用。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統計監測的實施思路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統計監測是一項系統工程。國家、省級、市級、縣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統計監測是有機聯系的一個整體。因此,建立科學實用的統計監測指標體系,依法統計,加強對小康統計監測數據的評估和規范使用,才能為各級黨委、政府和人民群眾提供優質服務。

從國家層面上進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統計監測。2008年6月,國家統計局為科學監測和反映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制定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統計監測方案》,對全國和31個?。▍^、市)小康社會進程進行統計監測。整個指標體系由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生活質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和資源環境六大方面23項指標組成,每項指標都設有目標值和權重,每年通過實現值與目標值的對比結果確定實現程度。從技術方法上來說,每年可對全國和各省進行小康社會進程實現程度一致性檢驗,即主要統計監測指標要與全國國民經濟發展的總體趨勢及各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客觀情況相一致,對與全國總體變動趨勢差異較大的指標要進行嚴格的審核和查詢。

從省級層面上進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統計監測。從邏輯上講,各省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統計監測應該與國家監測體系保持一致,這樣才能使省際之間具有可比性,同時它也是保證國家進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統計監測的基礎。由于資源稟賦、自然和歷史及經濟社會條件的不同,東、中、西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現進程不可能一致,有些省可能會提前實現該進程,如上海、北京、廣東、江蘇等地區中的一部分現在已提前實現了小康社會進程。有些省可能不會如期實現該進程,如貴州、甘肅、青海、新疆等地區。因此,在統計監測指標、權數一致的情況下,可以在目標值上根據不同情況做出調整。每年可以對全省和各市進行小康社會進程實現程度的一致性檢驗,即主要統計監測指標要與全省國民經濟發展的總體趨勢及各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客觀情況相一致,對與全省總體變動趨勢差異較大的指標要進行嚴格審核和查詢。

從市級層面上進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統計監測。對于一個省或地區來說,只有省級層面的小康社會統計監測是不夠的,所轄的各市級統計機構也需同步進行監測,以便形成省、市相互對應的小康社會進程統計監測,以市級的進展驗證省級監測的結果,以省級的進程衡量各市社會經濟的發展狀況。從統計監測指標體系看,原則上可采用省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統計監測體系,并對個別取數困難或代表性不強的指標進行調整。每年也可對全市和各縣進行小康社會進程實現程度一致性檢驗,方法同上。

從縣級層面上進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統計監測。從小康統計監測指標體系看,不宜采用省級或市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統計監測體系,囿于一定的客觀因素,適于省級和市級的監測指標到了縣級,占相當比重的指標數據在取材上會存在問題。因此,要考慮設計縣級層面上進行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統計監測指標體系,并在一定程度上做到與國家、省、市小康社會統計監測實現程度相銜接。

篇6

經濟發展實現程度已達76.1%

該報告顯示,10年來,中國的經濟發展取得重大成就,實現程度由2000年的50.5%提高到2010年的76.1%。據介紹“經濟發展”包括人均GDP、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鎮人口比重和失業率(城鎮)五項監測指標,主要反映經濟方面的發展情況。從五項監測指標來看,2010年人均GDP達到29992元(當年價),按可比價格計算,是2000年的2.56倍,十年間年均增長9.8%,實現程度首次超過60%,達到64.0%;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達到1.76%,比2000年的0.90%幾乎翻了一番,實現程度為70.4%。

社會和諧實現程度達82.5%

統計數字顯示,10年來,中國社會的和諧程度逐步改善。“社會和諧”包括基尼系數、城鄉居民收入比、地區經濟發展差異系數、基本社會保險覆蓋率和高中階段畢業生性別差異系數五項監測指標,主要反映社會發展的協調程度。監測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在社會和諧方面的實現程度為82.5%。從五項監測指標來看,201 0年基尼系數略高于2000年的0.412,實現程度為79.8%;城鄉居民收入比(以農村居民收入為1)為3.45,實現程度為70.5%;高中階段畢業生性別差異系數為99.25%,比2000年的110.64%縮小了11.4個百分點,實現程度接近100%。

生活質量實現程度達86.4%

統計數字還顯示,10年來,人民生活質量顯著提高,實現程度由2000年的58.3%提高到2010年的86.4%;“生活質量”包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爾系數、人均住房使用面積、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和平均預期壽命五項監測指標。民主法制逐步健全,實現程度由2000年的84.8%提高到2010年的95.6%;“民主法制”包括公民自身民利滿意度和社會安全指數兩項監測指標。

篇7

【關鍵詞】小康社會城市功能城鄉一體化城鄉總體規劃大廠

中圖分類號:B834文獻標識碼: A

黨的十提出我國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宏偉目標。要完成這一目標需要全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從城市規劃的角度看,筆者認為重點是要完善城市功能、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本文以大廠回族自治縣城鄉總體規劃為例來對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行探討。

1.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指標的標準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通過加強五大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來實現。具體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

(2)民主不斷擴大。

(3)文化實力顯著增強。

(4)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5)“兩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2.大廠回族自治縣的特點

2.1區位交通條件是最大優勢

/大廠回族自治縣位于燕山南麓、華北平原北端、河北省廊坊市北部,縣境東、北與三河縣交界,南與香河縣接壤,西隔潮白河與北京市通州相望。地處首都經濟圈的緊密圈層。距北京市約48公里,與通州一河之隔(潮白河),距首都機場38公里,是全國距首都最近的少數民族自治縣。 (見圖2.1-1)

2.2“小”而“精”

2.2.1 “小”――面積小、人口少

2010年底全縣總人口為117654人,其中回族人口24422人,占全縣總人口的21.5%??h域面積176平方公里。

2.2.2 “精”――城市精致

大廠回族自治縣近年來在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1)2011年全縣GDP61.8億元,人均5.3萬元,財政收入7.78億元。綜合實力2009年躋身全省20強。在環首都15個縣市區當中人均指標位居榜眼(見表2.2-1)。

環首都前沿地帶的經濟規模與發展水平一覽表表2.2-1

(2)先后獲得省級“文明縣城”、省級“園林縣城”,省級“人居環境獎”。2011被國家民委評為全國第一個國家“全國民族自治縣(旗)科學發展示范縣”、2012被評為國家“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范縣”。

2.3工業化快速發展

經過數據分析(見表2.3-1),大廠處于工業化實現的中后期階段,遠高于河北的平均水平。未來發展將向技術和資本集約化階段邁進。

大廠縣工業化階段數據分析表 表2.3-1

2.4基礎設施建設較為完善

全縣道路、供水、供電、供氣、供熱、通訊等設施功能達到省內先進水平(見表2.4-1)。

特別是在全省率先實現城鄉統一供水;垃圾處理真正實現了“戶分類、村收集、鄉轉運、縣處理”。

大廠縣基礎設施建設現狀指標一覽表 表2.4-1

3.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路徑探討

眾所周知,首都功能的疏解為其周邊區域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機遇。而大廠能否找準自身的定位,抓住歷史機遇,科學規劃,完善城市功能、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是未來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

3.1找準定位、完善城市功能

3.1.1 找準定位

規劃將大廠回族自治縣定位在:京東現代產業高地、民族特色文化名城、濱水生態宜居家園。

3.1.2 完善城市功能

城市功能,是由城市的各種結構性因素決定的城市的機能或能力,是城市在一定區域范圍內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活動中所具有的能力和所起的作用,是多功能的綜合體。

作為大廠而言,應該重點轉型經濟功能、完善社會功能、提升文化功能、加強生態功能、改進交通功能建設。

3.1.2.1 調整產業結構,拓展城市發展空間,提升城市承載功能

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是推動城市發展的核心動力,產業結構的調整不僅能強化城市的輻射功能,還會引起城市功能系統在空間分布格局上的巨大變化。規劃大廠未來產業結構調整到8:42:50,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40%以上。并提出了“保護生態,拓展空間;提高門檻,轉變模式;優化結構,三產聯動;注重就業,全面發展?!钡男滦凸I化發展戰略。

3.1.2.2 增強城市外部功能,完善城市內部功能

大廠應完善新城區建設,加快舊城改造步伐;大力推進醫療與公共衛生建設,提高城市的社會保障和文化教育水平。建立減災、防災綜合協調和災害應急管理機構,設置明確的城市避難場所等。

3.1.2.3 加強區域協調,提升城市價值、服務區域的功能

開放協調是提升城市價值和功能的重要途徑:一是區域內部協調,對于大廠而言應構建組團式城市,按照局部與整體協調、分工與整合相統一的城市發展新理念,突破原有的城市空間,實現城市功能在大空間上的重新整合。二是與周邊地區的協調。大廠應重點加強與通州和燕郊的區域協調,在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共同協調發展,提升服務區域的綜合功能。

3.1.2.4 增強開放性,改進交通功能

規劃提出大廠縣應充分發揮交通區位及道路交通體系的優勢,突破行政區劃和機制界限,構筑一個“安全、高效、協調、生態、多元化”的城鄉交通系統。特別是要加強與通州及周邊高等級道路的快速聯系,構建一個快速的對外聯系網絡,使大廠區位優勢最大化。

3.1.2.5 科學發展,加強城市生態功能建設

生態城市既能保證城市可持續發展,更能保證城市發展的質量??梢哉f加強城市的生態功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指標。因此,規劃提出了構建生態安全格局,保護生態基礎設施的理念。建立了“中心綠核、藍色軸帶、生態網絡、楔狀綠地”的生態空間結構。從環境保護、資源循環利用、建筑節能、雨水利用等方面對生態城市建設提出了具體要求。并建立了相應的生態指標體系。

3.1.2.6 構建和諧社會,提升文化功能

城市文化功能具有避免城市記憶的消失、避免城市面貌的趨同、避免城市建設的失調等作用。在目前城市規劃僅僅依靠功能分區無法解決復雜的城市系統中的諸多問題的情況下。文化作為城市發展的核心價值,具有越來越突出的決定性作用。

大廠回族自治縣作為回民族文化特色突出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更應該擁有特有的文化功能。規劃提出在城市建設中,不但要保護和利用好清真古寺、花絲鑲嵌手工藝制作、評劇藝術等傳統文化符號。更應該做大做強民族文化產業。

3.2統籌城鄉、推進一體化發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單單是要做好城市,更要以城促鄉、以工帶農,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因此,規劃把大廠縣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設計,統籌城鄉發展(見圖3.2-1)。

3.2.1城鄉統籌發展戰略

規劃提出“內開外合、圖強求精;兩輪驅動,城鄉一體”總體發展戰略。

即:強化與首都對接,增強服務首都的功能,以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為雙驅動力加速推進實施城鄉一體化。

3.2.2統籌城鄉用地布局規劃

(1)規劃把未來大廠的居住用地安排在縣城、夏墊、潮白新城三個城鎮片區。

(2)調整村莊空間布局,將全縣105個行政村合并為11個新農村居民社區和11個城鎮新農民小區。并分別給予建設指引。

(3)規劃工業用地集中布置在縣域北部夏墊省級產業園區;現代農業科技園區位于縣域東南部陳府鄉;文化產業集中布局于縣城;現代服務業重點布置在縣域西南部潮白新城。

3.2.3統籌城鄉公共服務設施規劃

規劃按照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均等化思路,設置市級―區級―社區級―組團級四級標準統籌安排公共服務設施用地。并通過公共服務設施高標準配置,完善城市功能,優化建設布局,提升大廠的品質和吸引力。(見表3.2-1)

城鄉公共服務設施配置指標體系一覽表表3.2-1

3.2.4統籌城鄉基礎設施規劃

規劃構建城鄉一體的設施網絡。在全縣域內統一安排給水、排水、供熱、燃氣、電力、電訊等場站位置及線路。

4.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指標體系

基于以上分析,參考其他地區的建設標準,結合大廠發展實際,本規劃制定了大廠回族自治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指標體系(見表4-1)。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指標體系一覽表表4-1

5.結語

首都經濟圈規劃提出了“面向全球、輻射全國、共贏發展、服務首都”的發展戰略。大廠回族自治縣位于首都經濟圈的緊密圈層,目前已擁有堅實的經濟基礎、優良的自然生態環境條件,并且是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縣這一獨有特點,應按照國家、省市發展戰略部署和區域發展態勢,順勢而為、順勢而動,找準定位、完善城市功能,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謀求在區域中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參考文獻

1、《大廠回族自治縣城鄉總體規劃(2012-2030年)》(綱要)

2、《大廠回族自治縣城鄉一體化總體規劃(2010-2030年)》

3、《單霽翔:應避免城市記憶的消失和城市面貌的趨同》

作者簡介

牛琦男 1980河北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注冊城市規劃師

史鳳香女 1985河北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規劃師

篇8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脫貧攻堅任務艱巨繁重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確定的“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沒有農村貧困地區的小康,是不完整的小康。我們必須深刻認識扶貧工作的階段性特征,準確把握扶貧工作規律,在新形勢、新條件下開創扶貧工作新局面。

從發展階段來看,扶貧開發由解決溫飽問題轉到加快脫貧致富的階段。貧窮是社會的傷疤,減貧是黨和政府的重要職責。改革開放以來,經過全國范圍有計劃有組織的大規模開發式扶貧,實施了一大批扶貧工程和扶貧項目,我國有6億多貧困群眾實現了脫貧,成為全球首個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貧困人口減半的國家,為人類減貧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黨的十以來,中央把扶貧開發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扶貧開發已由解決溫飽問題,轉向加快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脫貧致富、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階段。

從發展時期來看,扶貧開發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期。通過30多年的扶貧開發,我國貧困人口大量減少,貧困地區面貌顯著變化。剩余的貧困程度深,扶貧開發的成本更高、難度更大。我國現行脫貧標準是農民年人均純收入按2010年不變價計算為2300元,2014年現價脫貧標準為2800元。按照這個標準,2014年末全國還有7017萬農村貧困人口。到2020年實現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每年需要減貧1000萬人。完成這一目標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十三五”時期是扶貧工作的攻堅期。

從發展區域來看,革命老區仍然是扶貧開發的重點區域。江西是革命老區,貧困人口數量大、貧困程度深。截至2014年,全省仍有276萬貧困人口;25個扶貧開發重點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相當于全省平均水平的67.5%。貧困地區條件差、發展難度大?,F有貧困人口大多分布在生存環境差、發展水平低的深山區、庫區、湖區,是扶貧開發最難啃的“硬骨頭”。影響致貧因素多、返貧壓力大,既有富民產業發展滯后的問題,也有防災抗災能力弱的問題。特別是因病、因災致貧的問題突出,全省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患長期慢性病、大病人員和殘疾人占31%。加快老區人民群眾脫貧致富,實現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十分繁重艱巨。

二、精準扶貧理論開創新思路新境界,成為徹底消滅貧困的制勝法寶

強調,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必須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貧實效。精準扶貧理論,是對我們黨的共同富裕理論的發展和延伸,開創了新時期扶貧開發工作的新思路新境界。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有利于集中各類資源,聚焦扶貧對象,提高扶貧工作的精準度和有效性,確保幫到點上、扶到根上,讓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真正脫貧致富奔小康。

推進精準扶貧,前提是思維認知精準。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指出,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只有思想認識到位,才能找準工作定位。我們必須充分認識精準扶貧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意義,以高度的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強烈的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把貧困地區加快發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著力推動扶貧開發工作由粗放式、分散式、單一式向集約化、精準化、整體化轉變,由“輸血式”向“造血式”轉變,提高扶貧開發的成效。

篇9

1.全民健身運動是小康社會體育發展的需要。新世紀我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階段,提高生活質量已被例入國家決策和發展的戰略目標。進入小康社會,人們的生活質量就會不斷的提高,在生活思維方式、生活形態方面將會發生深刻的變化。發展體育事業,開展全民健身運動,能夠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也是整個社會進步的顯著標志。全民健身能夠在工作和勞動之余,實現文化體育娛樂的目的,并且不斷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煥發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因此,全民健身運動是小康社會體育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2.全民健身運動是人全面發展的需要。增強人民體質,提高全民族整體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全民健身運動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具體實踐。不同的社會個體在全面發展的過程中受遺傳素質、教育程度、職業、所處社會階層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反映在全民健身運動方面就會有在內容、形式、空間等方面表現出巨大的差異,具體的說從過去以健身為主向娛樂、休閑、健康、交際并舉的多元形式發展,更加符合社會對主體人全面發展的客觀要求。因此,必須在全社會長期不懈地倡導和宣傳全民健身運動的價值,使每個社會成員都能獲得與自身腦力和體力相適應的、深刻挖掘自已潛能的、符合自已心愿的理想境界需要的發展。3.全民健身是學校體育教育的培養方向。學生在校期間對體育鍛煉的認識、濃厚的興趣,以及體育能力、習慣是他們日后參加健身活動的決定因素。長期以來,學校體育以競技項目為主,技術動作比較復雜,對學生身體素質要求較高,對學生來說學習、掌握技術、技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并且對提高學生身體健康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學生的需要和興趣不能得到滿足,難以形成終身體育思想。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就是讓學校樹立起“健康第一”的培養目標,使學生形成正確的體育價值觀念,享受運動的樂趣,增強運動能力,為終身體育奠定良好的基礎。4.全民健身運動能帶動體育產業的發展。全民健身的開展,為人們開辟了嶄新的精神生活領域,人們投入了更多的精力、時間和資金,因此促進了體育消費的增長。國內外大眾體育實踐證明,每開發一個新興體育項目就能帶動一批相關產業的啟動和發展,促動項目所需的體育設施場館的建設和器材、輔助材料的生產加工,緩解了社會就業的矛盾,增添了體育產業的活力,推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5.全民健身促進我國社會體育人口數量的增多。體育人口的數量是一個國家社會體育發展的重要標志,它可以反映人對體育的基本態度和思想,也反映了人們的生存態度。發展體育人口數量是我國社會體育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有數據統計顯示,我國體育人口年齡結構呈現馬鞍型,中青年參與體育活動的人數最少,原因之一就是中青年生活負擔較重且活動內容不合他們的口味。中青年是社會的主力軍,他們體質的好、差對于國家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因此,要根據他們的年齡特征、興趣、愛好、職業以及收入狀況,創造出適合他們的健身項目,積極引導他們和更多的人,養成終身體育的習慣,提高我國體育人口的整體數量。

二、全民健身運動是社會文明發展的一種文化標志

全民健身之所以在社會文化生活中為人們所理解和追求,是因為在此活動中,文化因素很多。健身運動蘊含較高層次的精神文化追求,文化“彌漫”于整個體育領域,文化的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底蘊作用便是體育發展中隱在的、深層的推動力。體育在其“推動力”的發展中又為文化的交流和豐富、社會的進步和文明,創造著鍥機和動力。體育健身是大多數人文化娛樂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實和豐富了人們的業余生活,體現著高質量的精神生活追求,同時也培養了人濃厚的體育興趣和愛好。觀賞高水平競技比賽,融入到一種巨大的社會文化氛圍,總能感受到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在體育中所展示的歷史、文化、哲學、和精神品質風采?!叭窠∩磉\動”落腳于個體,卻觸動社會文化深層次結構,完善人的社會道德,實現人格提升,構成對社會文明發展的一種文化標志。

三、全民健身運動對中華民族綜合素質的提升作用

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一個國家的民族素質,“以人為本”人的可持續發展是新世紀的主題,是民族振興和國家發展的最基本要素。體育社會化程度已成為衡量社會進步的一項重要指標。如何充分利用體育來提高人的素質,是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我國的國民素質目前在很多方面于世界發達國家相比水平還比較低,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講,全民健身對國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心理素質、身體素質、審美素質等綜合素質提升具有積極促進作用,市民通過健身實踐,證明了體育精神與科學精神在日常生活中是互為融合和相互促進的,不但能實現人類的自我超越,整合社會情感,還能夠提高人類的心理健康水平,經常參于健身運動,可以減輕心理壓力,積極面對各種挫折,調整不良情緒,產生向上的思想、情感和增強自我效能,促進了人的整體素質個提升。隨著人們體育價值觀念的不斷進步,為全社會大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在主、客觀上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實踐和落實“全民健身計劃”,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陳 寧:《全民健身概論》,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篇10

20__年12月19~21日,由深圳民族精神與中國發展研究中心、安徽省社會科學院、全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經濟日報農村版等單位聯合舉辦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中國‘三農’問題”學術研討會在安徽省合肥市隆重召開,來自中央各部委、全國各?。ㄊ?、區)的黨政部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黨校系統的140多名代表應邀參會,就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三農”問題方面的難點、熱點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和交流,提出了很多頗有見地和有參考價值的觀點及政策建議。

一、對中國“三農”問題的重新認識

對于中國現階段產生“三農”問題的根源,與會代表的看法較為一致,認為這主要是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和中國特殊的制度安排所造成的。在工業化初期,工業的高增長率使生產要素迅速向工業聚集,加劇了農業的弱質化程度;加上中國長期以來實行重工輕農、重城輕鄉、城鄉二元結構的發展制度,加劇了“三農”問題。中國“三農”問題的突出表現在于日趨擴大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而且在制度背景沒有大的改變的情況下,這種經濟差距必將呈現“馬太效應”,進一步降低農民的經濟地位和政治地位。從這一點來說,“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包括農民收入的提高、農民的培訓、農民向城市轉移等。這些問題不解決,不僅影響到農村經濟的發展,而且影響到整個國家的糧食安全和國民經濟的增長;不僅影響到農村社會的穩定和進步,而且關系到全社會的穩定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的實現;這些問題不僅是重大的經濟問題,而且是重大的政治問題。鑒于此,黨的歷屆領導核心都十分重視“三農”問題。以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領導集體更是提出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以“五個統籌”為著眼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二、農業生產與糧食安全

對于這方面的情況,有代表指出,盡管20__年中國農業出現普遍豐收的喜人局面,但對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仍不能掉以輕心,一些長期以來困擾中國農業生產的問題仍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一是農業自身基礎薄弱。部分糧食主產區對農業基礎設施投入不夠,導致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弱,農業技術裝備水平低。二是科技進步對農業生產率提高的貢獻率得不到有效提高,特別是有些地方在農村稅費改革之后,農技推廣體系瀕臨解體的邊緣。三是農業結構調整進展緩慢。受耕地資源和市場環境的雙重約束,加之農業產業化水平低,農業結構調整無所適從。四是生態環境惡化,資源約束硬化。土地資源的逐年遞減和人口的逐年增加,導致這一問題更加突出。針對糧食安全問題,代表們認為,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成敗的關鍵是能否處理好糧食購銷市場化與糧食宏觀調控的關系,這也是新時期考驗黨的執政能力的一個方面。對于中國來說,糧食始終是個大問題,糧食產量既不能少也不能多,促進糧食生產必須充分調動地方政府和農民的積極性。抓糧食安全,重點是要提高中央政府對糧食生產的宏觀調控能力,建立糧食安全預警制度和中央、地方兩級糧食儲備制度,充分發揮國有糧食企業市場吞吐、平抑波動的功能。

此外,代表們還就農產品現代物流體系的構建、農業產業化與訂單農業、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鄉鎮企業的發展等進行了深入的討論。

三、財政支農與農民增收

黨的十六大之后,中央提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這一框架下,作為社會財富再分配和工業反哺農業的重要手段,財政支農理應有更大的力度,發揮更大的作用。改革開放20余年來,中國國民經濟已有長足的發展,中國也已進入工業化中期,完全有能力也應該拿出更多的資金來扶持農業、農村和農民。而中國目前的情況是,財政支農不僅有總量不足的問題,這與財政收入能力相關,而且還有改善財政支出結構、提高財政支農效益的問題。代表們認為,按照建立公共財政框架的要求,財政支出要重點向農村傾斜,使農民公平地分享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要理順財政管理體制,合理劃分各級政府的事權和支出范圍;進一步完善轉移支付資金使用管理制度,確保??顚S?,防止農民負擔反彈;財政支農要致力于改善農村生產和生活環境,保證農業可持續發展,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財政支農的重點是增加農民收入,逐步提高對農民的直接補貼的比重。實踐證明,對農民直接補貼,直觀明了,而且資金管理相對簡單,易于落實,農民十分歡迎;而間接補貼,管理復雜,資金使用環節多,易于出現支農資金非農化、改變利益主體的問題。

由于近兩年來中央出臺了多項惠農政策,農民受益頗多,農民收入增速也一改多年來的下降趨勢,特別是20__年,很多地方農民收入增長水平首次超過了城鎮居民。也有代表認為,20__年農民收入的增長除惠農政策的作用之外,很大程度上歸功于農產品價格上漲,但很難保證其持續性,況且現在農民收入的“大頭”在非農收入上,應該在這方面多下功夫,努力創造條件,多方拓展渠道,確保農民收入水平持續、快速提高。

四、提高農民素質與轉移農民

推進農村全面小康,首先要解決“錢進人出”的問題,減少農村人口,加快城市化進程。代表們認為,目前,阻礙農村勞動力進城和市民化的主要因素,除了城市“壁壘”太高、城鄉就業不平等的政策規定之外,農民素質較低、不能適應城市生活和現代產業發展的要求也是一個關鍵性因素。換個角度來看,一切體制改革和惠農政策都只是外部因素,當外部條件得到改善之后,農民經濟社會地位的提高還有賴于內部因素即自身能力的提高。因此,要富裕農民就必須轉移農民,要轉移農民就必須教育和培訓農民。20__年初,農業部等六部委已聯合制定了《20__~20__年全國農民工培訓規劃》,將農民工的培訓工作納入地方政府的工作范圍。地方各級財政部門應做好相關規劃,擬定專項支出 計劃,以財政資金為主體,引導社會資金加大對農民教育和培訓的投入。從20__年起實施的農民工培訓的“陽光工程”,實踐中效果顯著,如果能繼續堅持并擴大范圍,相信對于提高農民素質將產生極大的促進作用。

針對當前農民教育和培訓中存在的問題,代表們認為,應盡快改革教育和培訓投入機制,實現城鄉教育公平;要努力探索基礎教育與職業培訓、繼續教育相結合的新途徑、新方法;要整合現有技工學校、職業學校、普通中專、農校及政府各職能部門和社會上的職業技術培訓中心等教育資源,建立適合農民需要的多種形式的教育培訓基地;要在技能證書、勞動準入等方面制定一系列促進農民教育和培訓的制度和法規。

五、制度創新與農村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