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會的經濟建設范文
時間:2024-01-10 17:53:0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小康社會的經濟建設,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怎樣認識總體小康?
(1)表現:微觀上看: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質量明顯提高。人們的消費已經從溫飽型消費,過渡到小康型消費,部分比較富裕型消費邁進。宏觀上看:國家整體經濟實力大大增強(GDP)
(2)特點: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不平衡的小康
2.全面小康的經濟建設目標:P86--87
(1)增強發展的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轉變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
(2)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3)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
3.小康社會的建設進程和實現現代化的進程一樣,是一種不平衡的發展過程。P87
二、又好又快,科學發展
1.什么是科學發展觀?為什么要堅持科學的發展觀?
(1)科學發展觀內涵:①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必須堅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②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③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相協調。④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四個統籌P88)
(2)原因:①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②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③片面追求GDP增長會帶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導致資源短缺、環境污染、收入差距拉大等。
注意:GDP增長并不一定帶來經濟發展。
2.如何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1)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地位: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
(2)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為什么:①這是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②存在問題:投資、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而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低,投資、出口、消費三者關系不合理;三大產業結構不合理;能源資源消耗高等。
措施:①要堅持走中國特色創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擴大內需特別是消防需求的方針。②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3)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地位: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措施:①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②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4)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地位: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和中華民族生存發展。
要求: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
(5)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縮小發展差距。
措施:繼續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
高一政治經濟科學發展觀和小康社會的經濟建設知識點相關文章:
1.高一政治《科學發展觀和小康社會的經濟建設》知識點
2.科學發展觀和小康社會的經濟建設試題及答案
篇2
2、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繼續積極穩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
3、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大力發展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4、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科教興國戰略;
5、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毫不動搖地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
篇3
一、文化館藝術社會職能的發揮
1.文化館的建設應滿足人民群眾對先進文化的發展需要。文化館是公益性的文化事業機構,其經費的來源主要來自于政府的財政撥款。文化館在開展各種文化活動時,應以社會效益為其工作的衡量指標,以豐富人民的精神生活和提高其文化素質為工作的目標。
2.文化館的建設要解決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矛盾。文化館建設具有行政文化的特性,其工作的開展主要來自于政府的指令。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文化館在建設中應以市場為導向,優化文化館的資源配置,將文化館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統籌起來,促進文化館的發展。
3.文化館職能的發揮要解決好人力資源的配置。文化館的事業性質,決定了文化館人員的穩定性。“鐵飯碗”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文化館服務水平的下降和工作效率的低下。文化館是地方文化的象征,管理人員的服務態度對地方政府的形象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要努力做好文化館人力資源的配置,提高人員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質,以便更好地服務群眾。
4.文化館的職能發揮應緊跟時代步伐,不斷深化學習黨的“十”關于文化體制改革的要求。舊的管理體制已經不能適應文化館自身發展的需要,要不斷更新文化館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完善文化生產的經營機制,大力推動文化館的公共文化建設事業的發展。
二、文化館藝術經濟建設職能的發揮
1.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對文化館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促進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文化的需求也發生了改變,從以往的“教育型”逐步轉變為“消遣和休閑型”。大眾傳媒的發展,迎合了人們對多元文化的需求,這對文化館的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在市場經濟中,少部分人“金錢至上”的觀念,對社會風氣產生了許多不良影響,黃賭毒事件的頻繁曝光,對文化館的先進文化建設提高了更高的要求。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和諧社會的目標,文化館應以健康的文化教育廣大人民群眾,陶冶情操,幫助人民群眾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抵制各種不良風氣的腐蝕。
2.加強文化館的人才管理和建設不僅有利于文化館工作的開展,也服務于經濟建設的需要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需要。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提升,要求文化館應不斷提高人才的素質,發掘藝術人才,開展豐富多樣的文化藝術活動,提高文化館人才隊伍的文化素質。在工作中宣傳優秀的文化,發展地方文化事業,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和加速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
三、文化館藝術的文化職能的發揮
社會的發展不僅是物質文明的豐富,也是精神文明不斷提高的過程。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對社會生產和生活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能夠幫助人們樹立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在美術、攝影、舞蹈、歌唱大賽、手工藝品等文藝活動中,向人們展示了生活之美,有利于幫助人們樹立良好的生活態度,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因此,社會主義的建設應將物質建設和精神文化建設結合起來,保證社會主義建設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發揮先進文化的促進作用,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在文化建設中,文化館要與黨的思想保持高度一致,在工作中始終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文化發展繁榮創造廣闊的天地。同時,文化建設應立足于國情,立足于地方發展實際,充分發揮先進文化的功能和價值。
篇4
【關鍵詞】包容性增長 時代價值 實踐取向 小康社會 改善民生
一、引言
包容性增長最早提出于2010年,該理念強調改善民生,注重經濟社會發展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讓廣大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對我國經濟社會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同時,包容性增長也具有其豐富的時代價值和實踐取向,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之一,下面將對該問題進行探討分析。
二、包容性增長的概念與特征
(1)概念。包容性增長是一種新的增長觀念,具體來說,它是指社會和經濟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與單純追求經濟增長不同的是,包容性增長更加倡導的是機會平等的增長,最為基本的含義是公平合理的分享經濟增長成果,該理念的提出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2)特征。包容性增長的提出對具體工作有著重要指導作用,它具有自身顯著的特征,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包容性增長倡導機會平等的增長,減少機會不平等現象的出現,為每個人的發展提供平等機會。其次,包容性增長倡導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可持續發展。縮小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促進社會和諧,同時在經濟發展的時候需要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降低環境污染,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最后,包容性增長倡導公平合理分享經濟增長。經濟增長成果不能為某部分社會成員所占有,而應該公平分享成果,讓廣大人們受到實惠,促進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讓人們共享經濟發展的成果。
三、包容性增長的時代價值
(1)我國國情發展的必然要求。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取得了飛速發展,綜合國力不斷提高,人們生活質量得到不斷改善。但我國人口數量多,人口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東部、中部、西部經濟社會發展存在較大的差距,城市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同行業工作人員的收入差距較大,并且呈現擴大趨勢。另外,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資源、能源消耗量大,環境污染問題依然突出。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的社會公平感在減弱,不公平、不平等現象依然存在。一些社會成員獲取高額的收入,一些社會行業獲取高額利潤,使其他社會成員和行業失去與之同等的機會。這些問題的存在要求在經濟社會發展中采取新理念,新方法,而包容性增長正好適應這種需要,提出該理念,運用該理念指導經濟發展是我國國情發展的必然要求。
(2)構建和諧社會的具體體現。構建和諧社會,就要縮小貧富差距,為每個人的發展創造有利條件,讓每個人的機會平等,能夠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樹立包容性增長觀念,通過采取相應的措施,為每個人的發展創造有利條件,讓人們的機會均等,讓每個人都能夠享受改革發展的成果,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和諧人際關系,使得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各項矛盾得到有效解決,推動和諧社會的構建。
(3)建設小康社會的現實需要。自改革開放以來,經過30多年的發展,我國總體上步入小康社會。但必須清楚認識到存在的不足,目前的小康水平低,不全面,發展不平衡,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實現更高層次的小康。實現這個目標的任務是十分艱巨的,需要經過不斷的探索與努力。目前我國城鄉發展的差距在擴大,教育、就業、社會保障、住房、收入分配等領域存在不足,這些問題的存在制約了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為了改變這些情況,妥善解決邁向更高層次小康水平存在的問題,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按照包容性增長的要求,制定有效的發展措施和計劃,促進社會全面進步,為每個社會成員的全面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從而建設更高層次的小康社會。
四、包容性增長的實踐取向
(1)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包容性增長一種新的指導理念,在落實這項理念與措施的時候,應該堅持增長的理念,將經濟建設作為中心任務,保持經濟社會的平穩快速發展,促進經濟總量的增長,不斷將蛋糕做大,才能落實包容性增長的物資基礎,同時也為解決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供支持。
(2)注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落實包容性增長,如果僅僅只是追求經濟增長的速度還是遠遠不夠的,該理念對增長速度有一定的要求,但更加注重經濟增長的可持續和協調,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需要降低資源能源消耗,縮小東部、西部、中部之間的差距,合理調節收入分配,縮小社會成員收入分配的差距,讓社會成員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
(3)更加關注社會公平問題。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指導思想在激發社會成員的積極性,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不平衡現象,貧富差距擴大現象仍然存在,甚至這種趨勢出現進一步擴大的情況。而包容性增長將公平正義作為重要的目標追求,要求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更加關注公平問題,將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作為主要內容,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公平的收入分配格局,并完善規章制度,加大各項政策措施的執行力度,促進整個社會的公平正義。
(4)重視采取措施改善民生。改善民生,解決人們的就業問題是實現包容性增長的要求。要通過采取相應的措施,增加就業崗位,為人們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從而提高人們的收入水平,讓人們通過自己的努力改善經濟狀況,享受到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果實。另一方面要重視提高勞動者的素質,使他們更好的適應工作崗位的需要,在自己的崗位上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此外,還要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完善社會保險、救濟、福利等各項措施,讓人們享受經濟社會發展成果,促進生活水平的提高。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包容性增長理念的提出對經濟社會建設有著積極的指導作用。今后在實際工作中,應該將其作為指導方針,并注重采取相應的措施,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注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改善民生,并關注社會的公平正義,從而更好的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讓全體社會成員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參考文獻:
篇5
“十一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更好地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促進社會和諧,對于我們緊緊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更廣泛地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推進黨和人民的事業不斷發展,保證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就業是民生之本。要把擴大就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方針,鼓勵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充分發揮市場在勞動力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形成有利于擴大就業的經濟結構,落實積極促進就業再就業的各項優惠政策,改善就業和創業環境,不斷擴大社會就業。
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是維護社會公正、協調社會利益、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方面。要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城鎮養老保險制度,建立健全城鎮職工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制度,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認真解決進城務工人員的社會保障問題,重視解決農村貧困人口的生活困難,有條件的地方要逐步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面。
合理調節收入分配是維護社會公平的一個重要問題。要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加注重社會公平,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嚴格執行最低工資制度,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緩解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
篇6
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業生產率的提高,農村一部分剩余勞動力開始流向城市,一些外出打工的農民,憑借著辛勤勞動,成為了百萬富翁和企業的技術骨干。同時,隨著我國農村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一些外出農民開始回鄉創業,又推動了農村城鎮化和農村經濟、就業結構的變革。此外,國家加大對“三農”的投入,新農村建設突飛猛進,城鄉間的經濟發展趨于協調。
二、當前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分析
(一)如何實現城鄉經濟聯動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實踐的順利進行,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居民的收入水平得到顯著提高。但時,在城鄉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我國城鄉經濟的差距越來越大,出現了城鄉二元經濟現象,嚴重影響我國整體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當前是我國經濟增長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關鍵時期,如何實現城鄉經濟統籌發展,促進城鄉經濟一體化,是黨和政府在進一步深化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同時,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也進入“瓶頸”期,亟需進一步加強對農村經濟體制進行改革,完善農村市場經濟建設,促進要素在城鄉間自由發展,實現城鄉經濟聯動發展,以城帶鄉,推動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二)如何促進農民增收
在黨的十報告中,明確指出到2020年我國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農民收入倍增的宏偉目標。我國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在于實現農村的小康社會。沒有農村的小康,就不可能實現真正的小康,而實現農村的小康社會的重點在于促進農民收入的增收。隨著我國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實行,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民的收入得到快速增長,但是總體上看,農民增長困難,城鄉的收入差距逐步擴大,嚴重影響我國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因此,在進一步推進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實踐進程中,如何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多方位地實現農民收入的快速增長,是黨和政府今后農村經濟工作中的重點所在。
(三)如何轉變農村落后的生產經營模式
雖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經濟得到快速發展,農村的生活面貌得到很到的改善,但是農村經濟發展出現減緩趨勢,其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農村落后的生產經營模式。生產力是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的根本動力,是形成科學合理的生產關系的保障。目前我國大部分農村的生產力水平仍很低,屬于典型的以牛、鋤、耕為主要生產工具的自家經營消費的小農經濟生產模式,生產技術含量低。同時,農業結構單一,主要以種植業為主,沒有形成農林牧副漁一體化的多種經營模式,作物品種單一,質量低。此外,農村市場不規范,農村資料開發利用率低;當前,我國農村市場不健全、交易不規范、網絡化程度低、農產品流通市場量小,嚴重影響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而市場的不規范,造成農村的資源開發力度低,資源浪費嚴重,無法促進農村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實現資源的經濟價值。因此,如何轉變農村落后的生產經營模式,推動農村市場經濟建設,是進一步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所在。
(四)如何實現基層政府職能轉變
農村經濟的發展既要靠市場在經濟運行的基礎作用,也需要基層政府發揮其調控作用。而當前我國基層政府的種種弊端,沒有完全充當為農村經濟發展服務的角色。基層政府的弊病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政府機構繁多,財政給養人員過多,使基層政府的運行成本太高,財政負擔過重,嚴重影響基礎政府財政投入到農村經濟建設的規模,最終影響農村經濟發展;二是基礎政府干部的綜合素質不高,缺乏一定的經濟管理知識,鄉鎮干部專業技能知識主要靠自學,理解不透徹,往往存在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對農村經濟發展產生嚴重不利的影響。三是基礎政府經濟管理職能不明確,機構設置臃腫,造成對經濟的多重管理的局面,各部門的分工不明確,因此,在涉及到責任時候各部門相互推諉,不能更好地發揮其相關經濟管理職能,其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基礎政府職能如何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怎樣更好地為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是在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必須要解決的課題。
三、繼續深化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對策
(一)統籌城鄉經濟一體化建設,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
城鄉分割體制不僅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而且阻礙了我國城市化進程,最終不利于我國經濟的發展。因此,在統籌城鄉經濟發展,推進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過程中,要積極推動城鄉經濟一體化發展,實現城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和社會平等地位,尤其要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為此,要從規劃入手,建立城鄉經濟一體化的相關機制,完善城鄉一體化的基礎設施,連接城鄉統一的市場,推動城鄉商品、勞務、資源的自由流動,實現城鄉經濟的聯動發展。
(二)拓寬農民收入渠道,著力多方面增加農民收入
放寬創業門檻,加強對農民創業的扶持力度,完善創業服務體系,多層次、全方位地鼓勵農民的創業;同時加快農業的現代化建設,積極支持對農產品的深加工,提高農產品的勞動附加值,增加農民的收入;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尤其是農產品加工企業,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提高農民的收益。此外,完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能,保障農民在土地上的合法收益。
(三)大力發展農村經濟,促進農村生產經營模式的轉變
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提高農業生產率,擺脫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積極鼓勵發展立體化農業,因地制宜,形成農林牧副漁立體化農業,多方位提高土地的收益;規范農村市場,逐步完善農村市場的管理制度,保障合法經營,推進農村市場化建設,以市場化帶動農村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促使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篇7
關鍵詞:海島;群眾文化;定位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程的深入發展,嵊泗海島地處“長三角”的獨特優勢,在經濟建設大潮中更加凸現出來。近年來,在十六大、十七大精神的指導下,抓住機遇,制定了發展的奮斗目標。圍繞這一目標,海島群眾文化如何建設與之相匹配的具有海島特色的小康文化?小康社會的群眾文化沒有統一的模式,海島小康社會群眾文化必須同海島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協調;同海島的歷史文化背景相適應;同海島人民群眾的民風習俗相配套,具有海島自身特點和地域特征,具有一定的先進性和大眾性的文化。因此,海島小康社會群眾文化建設應從三方面加以定位。中國
一、從海島經濟發展的高度來定位
改革開放30余年,海島經濟建設經歷了三次發展浪潮:一是20世紀80年代初,漁業承包制的實施和鄉鎮企業的發展,奠定了海島經濟發展的基礎;二是20世紀90年代,市場經濟的提出和形成,海島經濟又一次從計劃經濟中解放出來,國家、集體、個人多種經濟成分和模式齊頭并進,出現了一批上規模、上規格的企業與產品;三是跨入新世紀,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海島出現全面開發、開放的局面,越來越多的外資進入海島,海島出現一批在國內外叫得響的品牌。從海島發展的歷程中,群眾文化也隨之發生變化,20 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起步,群眾文化打破以往文化館、站一貫的老格局,出現了漁村文化中心的熱潮,無論在文化活動、文化形式、文化隊伍、文化規模等都呈現了新的格局。20世紀90年代,隨著市場經濟的形成,海島群眾文化向社會化拓展,走向社會,文化產業初現稚型,市場運作、文化產業意識、文化服務意識不斷增強,使群眾文化事業注入新的活力。“浙江東海明珠工程”和“舟山海島百花工程”的實施,建設浙江文化大省、舟山海洋文化名城和嵊泗海洋文化強縣的提出,將海島群眾文化建設列為海島社會發展重要組成部分,形成一個與海島經濟發展相適應、城鎮文化與漁村文化格局風采、文化設施與文化布局先進合理、文化活動與文化消費豐富多彩的現代化格局。因此,在建設小康社會群眾文化中必須從海島經濟發展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高度來設計、規劃、建設海島未來小康型的群眾文化。
二、從海島歷史文化深度來定位
嵊泗海島蘊含著溫文儒雅的吳越文化,激越高亢的海洋文化,加之近代崛起的海派文化,三種具有鮮明特色的文化在全國乃至世界都有一定的影響。綜觀歷史,吳越文化有數千年的歷史,擁有一批國家級的歷史名城、一批文化名人、藝術流派,在國內外產生深遠的影響,成為中國文化獨樹一幟的文化奇葩,同時也促進了海島的經濟發展,提高了海島人們的思想品格、道德觀念、審美情趣、文化涵養。另一方面,以中西文化為結合點,融集吳越文化、海洋文化為一體,既有民族性,又有開放型的海派文化,對引進西方優秀文化、傳播民族文化起了不可替代的窗口與橋梁作用。由此可見,建設海島小康社會群眾文化,必須考慮海島文化的歷史背景和它的發展變化過程,從中可借鑒歷史發展的有益經驗,開發利用歷史文化資源,著力打造以歷史文化為依托的民族文化品牌。建設小康社會群眾文化,更要注重傳承和弘揚、傳播優秀的民族文化,通過各類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培育人們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三、從海島開放、城市化建設的進度來定位
嵊泗地屬舟山群島,歷來是開放的口岸,對外的門戶。歷史上鄭和下西洋、鑒真東渡都曾光顧過,近代西方列強也在此用槍炮打開我國的國門,特別是上海開埠以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更趨頻繁。嵊泗又是我國著名漁場,我國沿海六省二市的漁民和相關人員云集嵊泗,同時南北各地和大陸文化對海島有很大的影響,并得到交流和融合。改革開放以來,嵊泗海島作為“長三角”的組成部分,迅速成為我國沿海開發、開放的重點。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經濟的發展,給海島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交通和通訊的便捷,縮短了海島和大陸的距離,加快了海島和各地的交流,海島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生活方式發生很大的變化,人們求知、求美、求新、求樂的追求,給群眾文化建設帶來了新的要求。群眾文化的客體在變,服務對象在變,群眾文化主體也必須從形式、內容等方面有新的改變,才能滿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才能建設與小康社會相適應的群眾文化。
了解這些情況,對海島小康社會群眾文化就有了一個明確的坐標。進入小康社會后,群眾的文化消費將上一個新的臺階,據有關方面估計,2015年我國城鄉居民文化消費支出總額能將達到11000億元左右,這是一塊巨大的文化消費。因此,群眾文化建設要不斷打開新視野,開拓新境界,與時俱進,推動群眾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滿足人民群眾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根據海島小康社會群眾文化事業的發展要求,要深入對現有的群眾文化體制、內部管理、隊伍建設、文化產業的開發等等方面深化改革,不斷創新觀念、創新機制、創新管理,使海島群眾文化與海島小康社會建設同步發展。中國
參考文獻:
[1]丁一平.日本農山漁村文化協會的出版活動[j]. 出版發行
研究, 2007, (05)
[2]倪曉慧.群眾文化生活豐富多彩[z]. 瀘州年鑒. 2002
作者簡介:
篇8
今天是“五·一”國際勞動節。在這個屬于勞動者的偉大而光榮的節日,縣委宣傳部、團縣委共同舉辦“圓夢·鐘愛一生”青年婚禮大典,意義重大而又深遠。在此,我代表縣委、縣政府向活動的倡導者、組織者、支持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向踴躍參加這項活動的16對青年朋友表示熱烈的祝賀,并致以真誠的祝福。
今天,你們敢于沖破舊俗,勇倡文明新風,步入婚禮的殿堂。你們以蓬勃的朝氣,昂揚的斗志,為大名增添了勃勃生機。你們是全縣廣大青年的先進代表。我縣的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需要你們這樣的青年。在你們的感召下,必將會有更多的有志青年加入到你們的行列中來。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縣人民昂首闊步,走進了新一輪超常規、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行進在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行程上。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全縣的大好形勢,需要全縣人民的共同努力,尤其需要廣大青年朋友們的努力。因為,你們是推動我縣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發展的生力軍。參加婚典的16對青年要繼續發揚敢為天下先的精神,積極主動地做精神文明建設的帶頭人,做推動經濟發展的弄潮兒,維護社會穩定的帶頭人,做加快社會進步的開拓者。
希望你們胸懷大志,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抱負。要把個人理想融入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共同理想之中,把個人奮斗融入到為實現祖國富強、民主、文明的共同奮斗之中。個人利益服從大局利益和長遠利益,以勤奮的工作態度、扎實的工作作風、良好的工作成績樹立起青年嶄新的社會形象。
希望你們勤奮學習,不斷增強服務社會的本領。青年人要擔負起歷史所賦予的重大使命,就要增強學習新知識的緊迫感和責任感。要向書本學習,向實踐學習,向人民群眾學習。要視野開闊,思維超前,勇立潮頭。這是新的形勢對青年朋友們提出的新的要求。
希望你們尊老愛幼,孝敬父母。尊老愛幼,孝敬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新的歷史時期,青年人一定要繼承好,示范好,發揚好。
希望你們互敬互愛,勤儉持家。家庭是社會的細胞。青年人要以對社會高度負責的態度,搞好家庭建設。敬愛出和睦,勤儉持家久。這是千古遺訓,青年人要牢記在心。
“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象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在此,我把同志的這段話贈送給你們,讓我們共勉。
篇9
一、農村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目標的關鍵
我縣農村小康建設,是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的。十幾年來,在縣委縣人民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各級黨委和政府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小康村建設為基點,采取多種形式深入到鄉和村組開展抓建小康村、小康鄉鎮工作,發展主導產業,積極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大力發展“兩高—優”農業和鄉鎮企業,著力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使農村經濟快速穩定發展,農民收入有了顯著提高,農村各項社會事業有了長足進步。
但是應當看到,我縣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還有很大差距。一是全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還很低,農村實現小康目標的程度比較低。二是全縣農村人口比重比較大,農村城鎮化進程緩慢,還有42%的人口在農村從事第一產業。三是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緩慢。2008年我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僅為3741元。四是農村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鄉(鎮)之間、農戶之間的經濟發展差異性很大,有些鄉(鎮)的農民收入很高,有些鄉(鎮)的農民收入較低。全縣還有特困戶72戶226人沒有解決溫飽問題。五是城市與農村發展差距在逐步拉大。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速度遠遠落后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速度,農村的文化、科技、教育、衛生、體育等現代文明更是大大落后于城市。
由此可見,我縣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任務十分艱巨。農村能否如期完成建設小康社會的各項任務,對全縣這個全局來說舉足輕重。在我縣絕大多數農民群眾穩定的解決溫飽,不斷加快跨進小康“門檻”的基礎上,今后的20年,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實現由小康到寬裕型小康,進而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二、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努力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的根本
在絕大多數農民已經實現溫飽,農產品供給保持基本平衡以后,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就成為農業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都有賴于農民收入的增加,有賴于雄厚的經濟實力作為后盾。
十六大報告指出,要繼續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這是新階段保持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的基本途徑,也是加入世貿組織后提高農業競爭力的根本措施。隨著農產品供求關系的變化,農業發展由主要受資源的約束變為受資源和市場雙重約束,出現了農產品賣難,價格低迷,結構雷同,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等新問題。這是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進入新階段的客觀反映,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不能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求的反映。所以,必須把農業和農村經濟戰略性調整的重點,盡快由滿足溫飽需求向滿足建設小康社會的需求轉變,把農業增長的基點轉到質量效益上來,由農產品品種質量結構單一,向優質化和多樣化轉變,為農村經濟發展開拓新的空間,為農民收入增長開辟新的來源。
首先,選準結構調整的突破口,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行全面升級。遵循廣開思路、廣辟渠道、多種經營、突出特色、搞活經濟、提高效益的原則,根據縣委、縣人民政府提出的“13341”經濟發展戰略,通過區域布局調整,優化資源配置,發揮資源優勢,盡快形成優勢產區和產業帶;通過產品結構調整,加快實現農產品由產量型向質量型、專用型和高附加值型、高回報率型發展;通過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通過農村就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這是著眼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基本要求的全局性調整,對于促進農業現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其次,積極調整農業生產區域布局,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促進優勢農產品的區域化、規模化發展。加快退耕還林步伐,發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和節水農業,把優勢農產品和優勢區域做大做強,盡快提高主產區農民收入水平。尤其要以果業、畜牧業產業化為突破口,以農業產業化經營帶動結構調整,集中力量培植和碩農業的名優品牌,增強我縣農業生產的市場競爭能力,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第三、積極發展優質化專用無公害農產品,全面調整農產品品種結構,努力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效益,滿足市場優質化、多樣化的需求。這是全面提升農業素質和效益的關鍵,也是適應國內市場需求變化和加入世貿組織之后國際市場競爭的要求。今后,要在提高農產品質量上下功夫,大力發展適銷對路優質專用農產品生產,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大力調整種養業結構,加快發展畜牧業,按照“限制山區、發展農區、以大換小、以草定畜、禁牧輪作”的方針,積極鼓勵引導農牧民發展肉(奶)牛、牦牛、肉驢、駱駝及“兩小”養殖,把發展畜牧業作為我縣農業的又一大支柱產業,更廣泛合理的利用農業資源,促進農業內部結構的合理化和產業的良性循環。
第四、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努力提高農產品附加值。這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主攻方向。近年來我縣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很快,對帶動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起了重要作用。今后,鄉鎮企業發展的重點應放在積極發展民營企業、非公有制經濟上來,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上來。按照多層次、多樣化的原則,適應市場的不同需求,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既要面向城市市場,又要注意滿足農民要求;既要發展大規模的加工業,又要發展具有地方風味和特色產品的小企業。使農產品加工業真正成為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農村工業化主導產業之一。
三、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龍頭企業發展,是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途徑
近幾年,我縣農業產業化得到快速發展,態勢良好。特別在果品、糧油、肉類、棉花、雞蛋、蔬菜、食用菌、奶業等產業中,出現了一批產加銷、貿工農、經科教一體化的“龍型”經營組織。實踐證明,農業產業化是在不改變家庭承包經營情況下,有效吸納先進生產要素、與農戶建立各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把科學技術和市場信息傳遞到農村的適合中國國情的農業經營的好形式。
因此,要把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中一件帶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來抓。一是要大力開發支柱產業,建設規模較大、水平較高的農產品商品基地,為產業化提供較好的基礎條件。二是把培育龍頭企業作為發展農業產業化的突破口。認真貫徹落實縣委、縣人民政府關于大力扶持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龍頭企業的有關文件精神,重點培育集高科技、新技術、科研與生產、良種與良法、推廣與服務于一體的一批規模大、起點高、輻射能力強,在國際國內市場具有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帶動農民致富,促進企業發展,實現雙贏。三是圍繞“龍型”經濟,積極推進科技進步,增加產品的科技含量,把整個“龍型”經濟建立在高科技的基礎上,使新技術、新成果滲透到農業生產和經營的各個環節中去。四是要抓好產前產后服務,為農民提供種子、飼料、生產資料、技術指導、科技服務、衛生防疫等各項服務。
四、大力推進城鎮化建設,是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由之路
加快農村勞動力向多種經營、鄉鎮企業和小城鎮轉移,擴大農民就業和增收空間,是實現小康社會目標的客觀需要。目前,農民收入之所以上不去,最根本的原因是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壁壘分明,城市化嚴重滯后造成的。如果繼續把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拴在有限的土地上,農民就根本富裕不起來,農村小康社會就難以實現。實踐證明,要富裕農民必須減少農民,要繁榮農村必須推進城鎮化建設。因此,必須盡快打破城鄉分割的二元格局,加快推進城鎮化步伐,使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小城鎮轉移,逐步減少農民,增加農民的就業機會,增加農村人均的資源占有量,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發展的良性互動。
農民收入問題說到底是就業問題。所以,要以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村服務業為重點,注重發揮小城鎮增加農民就業和帶動經濟發展的功能,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要以縣城和具有發展潛力的中心建制鎮為重點,引導鄉鎮企業向小城鎮合理集聚,大力發展二三產業,健全小城鎮的居住服務、公共服務和社區服務功能,增強吸納勞動力就業的能力。正確引導農村勞動力的有序流動和到城鎮就業。對農民進城務工經商應取消所有歧視性限制政策,要公平對待,合理引導,完善管理,搞好服務。
五、在穩定黨在農村基本政策的基礎上進行體制創新,是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有力保證
體制不改,機制不活,是束縛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大障礙。一些地方政策落實不到位,出現了走形變樣現象,一些地方違背民意,侵害農民利益的事情時有發生。這就要求我們既要抓發展,又要抓改革,要多把功夫用在農業之外,從體制、機制、政策的落實上掃除影響農業生產發展和農民積極性的各種因素。堅持市場改革取向,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大力發展培育和造就一批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市場主體,形成先發性體制優勢和所有制結構優勢。
要嚴格按照中央和自治區、自治州、縣委的規定,長期穩定土地家庭承包經營制度,強化農戶的市場地位,推動農村經營體制創新。農業以家庭經營為基礎,既是農業生產的特殊規律決定的,也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規律決定的,完全符合農民的根本利益,必須長期堅持。現在農戶是市場主體,家庭經營是雙層經營的基礎層次,制度創新必須保障農民的物質利益和民利。這是保證農村改革堅持市場取向的根本問題。當然,在有條件的地方可以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這是農村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必然發展趨勢。要尊重農民意愿,維護農民的利益,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把家庭承包經營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結合起來,通過公司+農戶,包括龍頭企業+農戶,專業合作組織+農產,行業協會+農戶等形式,實現千家萬戶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
篇10
各位來賓、同志們、朋友們:
今天是“五·一”國際勞動節。在這個屬于勞動者的偉大而光榮的節日,縣委宣傳部、團縣委共同舉辦“圓夢·鐘愛一生”青年婚禮大典,意義重大而又深遠。在此,我代表縣委、縣政府向活動的倡導者、組織者、支持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向踴躍參加這項活動的16對青年朋友表示熱烈的祝賀,并致以真誠的祝福。
今天,你們敢于沖破舊俗,勇倡文明新風,步入婚禮的殿堂。你們以蓬勃的朝氣,昂揚的斗志,為**增添了勃勃生機。你們是全縣廣大青年的先進代表。我縣的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需要你們這樣的青年。在你們的感召下,必將會有更多的有志青年加入到你們的行列中來。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縣人民昂首闊步,走進了新一輪超常規、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行進在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行程上。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全縣的大好形勢,需要全縣人民的共同努力,尤其需要廣大青年朋友們的努力。因為,你們是推動我縣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發展的生力軍。參加婚典的16對青年要繼續發揚敢為天下先的精神,積極主動地做精神文明建設的帶頭人,做推動經濟發展的弄潮兒,維護社會穩定的帶頭人,做加快社會進步的開拓者。
希望你們胸懷大志,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抱負。要把個人理想融入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共同理想之中,把個人奮斗融入到為實現祖國富強、民主、文明的共同奮斗之中。個人利益服從大局利益和長遠利益,以勤奮的工作態度、扎實的工作作風、良好的工作成績樹立起青年嶄新的社會形象。
希望你們勤奮學習,不斷增強服務社會的本領。青年人要擔負起歷史所賦予的重大使命,就要增強學習新知識的緊迫感和責任感。要向書本學習,向實踐學習,向人民群眾學習。要視野開闊,思維超前,勇立潮頭。這是新的形勢對青年朋友們提出的新的要求。
希望你們尊老愛幼,孝敬父母。尊老愛幼,孝敬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新的歷史時期,青年人一定要繼承好,示范好,發揚好。
希望你們互敬互愛,勤儉持家。家庭是社會的細胞。青年人要以對社會高度負責的態度,搞好家庭建設。敬愛出和睦,勤儉持家久。這是千古遺訓,青年人要牢記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