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理論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18 04:56:00

導語:成本理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成本理論研究論文

【摘要】搜索成本的研究對于電子商務等領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證意義。本文界定了搜索成本的定義,梳理了搜索成本研究的基本模型和拓展模型,并且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探討了如何確定最優搜索次數和最優搜索成本的問題,最后指出了搜索成本研究的未來發展方向。

【關鍵詞】搜索成本搜索次數固定樣本模型連續搜索模式電子商務

一、問題的提出

在生活節奏加快、產品日趨多元化、城市范圍日益擴大、通勤成本提高的今天,商品的搜索成本日益提高,在商品總成本中所占的比例也不斷上升,消費者越來越關注是否能夠快速便捷地尋找到合適的商品。目前眾多的電子商務網站如阿里巴巴、淘寶網等能夠得到蓬勃發展,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們能夠有效地擴大消費者的產品搜索范圍,降低搜索成本。自美國經濟學家Stigler(1961)提出搜索成本的概念并給出搜索成本研究的基礎模型之后,國內外的經濟學者對搜索成本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并且獲得了相當的成果。本文對這些文獻進行述評,并指出搜索成本理論研究的未來發展方向。

二、搜索成本的經濟學定義

自斯蒂格勒提出搜索成本的概念后,經濟學界出現了兩個主要的關于搜索成本的定義:Williamson(1975)把搜索成本歸為交易成本的一種,認為搜索成本源于商品資訊與交易對象資訊的搜集;Bakos.J.Y(1997)則將搜索成本劃分為協調成本的一部分,認為消費者為了獲取銷售商所供應商品及其相關信息(如供應商的位置、信譽以及商品的價格、規格、質量和特性等)而作出的購買前投資。兩種定義雖然有所差別,但是在一點上是一致的:搜索信息是需要付出代價的,搜索信息的活動給消費者帶來一定的搜索成本。

我國學者(施圣煒、黃桐城,2005)借鑒制度經濟學里面的交易費用概念,進一步明確歸納了搜索成本的構成:搜索成本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調查不同的商店以及了解不同牌號商品的價格、質量和性能所需要的時間成本,這主要是一種“機會成本”;另一部分是現實支出的成本,如購買購物指南費用、交通費用、鞋底磨損、上網費用等。本文所涉及的搜索成本基本采用這個定義。

三、搜索成本理論的基本模型

Stigler提出了搜索理論的基本模型,成為信息經濟學的代表作之一,并最早提出了固定樣本模型(TheFixedSampleSizeModel)來解釋消費者的搜索行為。模型假設商品價格離散分布且幅度已知,每個消費者只購買一個單位的商品,各商店提供的的商品均同質。搜尋者為獲得最合適的價格搜索n家商店,以獲得每家商店的報價,再向報價最低的商店購買商品。此時價格離散幅度已知為F(P),邊際搜索成本固定為C,其中P為價格。

Stigler(1961)得到以下結論:在搜尋邊際效益固定、搜索成本不固定的情況下,最優搜尋次數是搜索成本及價格離散程度的函數。若搜索成本提高,則搜索次數會減少;價格離散程度高或商品本身價值高時,搜索邊際收益會提高,搜索次數也會增多。結論的一個佐證是購買住房的消費者的搜索次數比買菜的消費者的搜索次數會更高。同樣,如果該模型中搜尋的邊際效益不固定,而搜索的邊際成本固定,可以得出:消費者一次性、單件購買搜尋收益低,故搜索次數少于大量、反復購買者搜尋次數。就同一商品游客往往比本地人支付更高價格。在Stigler的研究基礎上,后續經濟學家對該基礎模型進行了拓展,并取得了積極的學術成果。

四、搜索成本基本模型的拓展——兩種不同的搜索模式

ManningandMorgan(1982)在Stigler(1961)模型的基礎上進行了拓展。Stigler假設購買數量固定,而ManningandMorgan假設需求量是在預算約束前提下,通過效用極大化的決策而得到的。該文的結論是就同一種商品而言,高收入者的搜尋次數少于低收入者。

相對于現實經濟生活,Stigler(1961)和ManningandMorgan(1982)的模型均存在明顯的不足,它們均假設搜索完所有n家商店之后,再向報價最低的賣家購買。但在市場的商品價格符合一定的價格離散函數的條件下,消費者有可能很幸運地很早就搜索到最低價P,這種情況下再繼續進行任何搜索都是不經濟的,應該立即停止,而不是如固定樣本模型所假設的搜索完所有的商店才停止。為區分這兩種搜索模式,學者們將完全搜索完畢再進行購買決策的搜索模式稱為固定樣本搜索,而搜索到消費者心目中的最低價格即停止搜索的稱為連續搜索。

McCall(1970)對于連續搜索模式進行了探索,該模型假設消費者并不在搜尋之前決定搜尋的次數,而是持續地搜尋,在獲得每次的商品價格后,則考慮決定是否接受,如果接受則停止搜尋,如果拒絕則繼續搜索。該模型假設消費者具有心理預期價格,若找到商品的價格不大于該預期價格,那么消費者會接受該價格,否則繼續搜尋。由于該模型中消費者每次只需比較兩個價格,因此連續搜尋模型又被形象地稱之為近視型(myopic)搜尋法(LippmanandMcCall,1976),下文以Shy(1996)的模型為代表對這種模型加以說明。

假設消費者搜索完N家商店,得到最優價格為PN。如果消費者決定停止繼續搜索,即以價格PN購買商品,此時搜索成本為PN;但如果消費者對價格PN不滿意,即PN高于消費者的預期價格,導致消費者繼續搜索,則其成本為現有的搜索成本(即再搜一次所付出的搜尋成本),加上直到搜尋第N+1次為止消費者得到的最優價格PN+1,并減去消費者預期的邊際收益(即預期再多進行一次搜索可能得到的消費者剩余)。消費者預期成本函數L(PN)如下:

其中△PN+1=PN+1-PN,E(△PN+1)為預期的邊際收益。根據上式,如果要使得消費者損失函數最小化,那么當PN≤C+PN-

E(△PN+1)時,消費者就會停止搜索商品;相反,若PN>C+PN-

E(△PN+1)時,消費者會繼續搜索商品。定義RN為消費者的預期價格,如滿足E(△PN+1)=C,即P≤RN,則消費者停止搜索;反之,若P>RN,則繼續搜索。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連續搜索模型研究的結論是:當消費者預期的邊際收益大于邊際搜尋成本時,消費者會繼續進行搜索。另外,隨著搜索過程的繼續,當搜索成本提高時,消費者心中的預期價格也會提高,這會使搜索次數降低。

連續搜索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固定樣本模型的不足,即可以避免不經濟的搜索,因為消費者有心理預期價格,一旦達到預期水平就停止搜索行為,而不必像固定樣本模型把n家商店都拜訪完。但是連續搜索模型也存在一定的問題:消費者心理預期價格是否在經濟上合理?即是否存在夸大或貶低商品的預期價格,導致消費者效用非最大化時,消費者就錯誤地停止了搜索行為?另外,個人的心理預期價格與個人財富、收入等因素有關,并可能隨時間因子變化而變化。這些不確定條件都需要考慮進去,并需要更完善的探討。在McCall(1970)研究的基礎上,Telser(1973)、Ruthschild(1974)、Lippman和McCall(1976)、Landsberger和Peled(1977)等分別對連續搜索模型進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McCall(1970)將搜索理論應用于勞動力市場,探討失業的問題。該模型假設在工資分布函數已知的情況下,搜尋者會進行搜尋以獲得較高的工資。若雇主提供的薪水少于搜尋者所能接受的最低薪資(預期工資)時,則他會繼續搜尋。隨后Lippman和McCall(1976)認為勞動力市場上,如果求職者可以搜尋無限多次,那么求職者的預期工資為常數;如果搜尋次數有限制,在可回溯的情況下,求職者的預期工資仍不隨時間而改變;但若搜尋不可回溯,則求職者的預期工資會遞減。Telser(1973)、Ruthschild(1974)、Landsberger和Peled(1977)等探討了同質商品條件下傳統的商品市場搜尋行為,他們的主要觀點是搜尋成本與搜尋次數成反比。

綜上所述,前人的一些研究具備一定的共性。首先,不管是固定樣本搜索模型還是連續搜索模型,研究對象基本上是商品市場中的消費者搜索行為。其次,兩個模型都著眼于最優搜索次數的研究,即消費者的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時,此時的搜索次數達到最優搜索次數。最后,兩者都是在信息不對稱和同質商品存在價格離散的假設條件下,認為搜索成本越高搜尋次數越少,即搜索成本與搜索次數負相關。

五、最優搜索成本的確定

在基本確定搜索成本的概念和定義以及模型之后,研究的重點轉為如何確定最優搜索成本,即如何在搜索成本較小的情況下實現效用最大化。這個可以分解為兩個問題:一是最優搜索次數問題,即如何把搜索信息的次數確定在最優的位置上;二是如何降低搜索成本。后續對搜索成本的研究大都圍繞這兩個基本問題進行。

1、最優搜索次數問題研究

無論固定樣本搜索模型還是連續搜索模型,都認為搜索成本與搜尋次數成反比,那是否意味著最小化搜索成本就需要最大化搜索次數?李東進(2002)提出,如同一般的產品消費隨著信息搜索次數的增加,搜索的邊際效用增加值都在相應減少,對于任何搜索活動,無限制地增加搜索次數都是不經濟的行為。Stigler(1961)和Shy(1996)的基本搜索模型很好地說明了最優搜索次數的問題,但是都假設交易前消費者已經搜尋完n家所有可以搜索的商店,在這個意義上都不是“實時”運行的。Holzer(1987)的工作搜索模型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拓展,用搜尋者收到的聘約次數分別對搜尋次數和所使用的時間進行了回歸分析,結果發現和在職青年搜索者相比,失業青年搜索者會作出更大的努力(搜索努力程度用搜索次數和所用時間來測度),導致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是他們的搜索成本比在職搜索者低。從搜索成本理論基本模型得知,最優搜尋次數的確定只與搜索成本和搜索收益有關,但實際上最優搜尋次數的確定還要涉及到價格離散程度、搜索范圍、購買數量、購買商品種類等相關因素。這就意味著將前面的理論模型演化成可以實際使用的工具仍然存在不少困難,最重要的是缺乏可以量化的分析指標,因此學者們逐步開始考慮一些搜尋時間可以量化的分析指標。

2、降低搜索成本的問題

相對最優搜索次數確定的困難程度,降低搜索成本相對來說要容易一些,操作性也更強一些。從搜索成本的研究主體上可以將研究對象劃分為消費者(買方)搜索行為和生產者、銷售者(賣方)搜索行為兩種。

從消費者(買方)角度看,如何降低搜索成本實現效用最大化尤為關鍵。薛強、朱遠、李穎(2003)證明了搜索成本是消費者購前信息搜尋的主要考慮因素。隨后廖鵬、方云安(2005)引入搜尋時間t變量代替最優次數n,建立了商品價格和信息搜尋成本的最小值期望算法模型和市場平均期望算法模型,用來研究在不同情況下消費者搜尋與價格之間的關系,研究表明在最小值期望下達到最小搜索成本,消費者能夠搜尋到最低的價格。施圣煒、黃桐城(2005)在傳統買賣雙方的市場中信息搜尋成本—收益模型的基礎上,討論了市場上存在買方、賣方和中介三方的情況,通過把搜尋成本用時間t進行量化,建立了適用于該類市場的基于信息搜索成本理論的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搜索成本模型理論的不足。

從生產者(賣方)角度,由于賣方重復和大量銷售的特點,賣方的搜索成本效益要遠遠大于買方,這就與前面介紹的搜尋模型的基本假設條件單一有限矛盾,說明基礎模型不適用于生產者降低搜索成本的研究,學者們開始從互聯網的發展以及信息技術的革命中研究如何降低搜索成本。BakosJ.Y(1997)認為基于Internet的電子商務市場能夠以比較高的效率和比較低的協調成本來連接消費者和銷售商,并能夠有效地降低搜尋成本。BaileyP(1998)認為電子商務是更為高效、沒有摩擦的市場,網絡agent技術的搜索功能使得用戶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搜索出最低價格的商品,搜索成本的降低使銷售商之間的價格競爭加劇,從而削弱了銷售商對市場的壟斷力量。VulkanN(1999)強調了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夠降低搜尋成本并加劇同質商品之間的價格競爭,削弱廠商對市場的壟斷能力,并使得廠商剩余向消費者剩余轉移,同時提高了社會福利水平。彭賡、寇紀淞、李敏強(2000)使用豪泰林空間模型分析了銷售商投資信息技術導致消費者搜索成本降低對銷售商產生的不同影響,發現對信息技術投資力度大并使消費者搜索成本降低得更多的銷售商,相對于投資力度較小的銷售商可以擴大市場占有率和提高市場競爭力,因此銷售商具有投資信息技術的內在激勵。

六、未來搜索成本理論研究方向

近年來在搜索成本理論和市場探索方面,國內外經濟學家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關于搜索成本的理論研究仍然在不斷地推進,未來關于搜索成本理論研究的拓展方向有三個。

1、關于搜索成本的實證研究

為了將搜索成本的理論研究應用到實際中,需要結合具體產業進行搜索成本的定量研究,其關鍵就是搜索成本與收益以及影響搜索成本和收益的各種要素的量化問題,包括商店的空間分布結構、價格離散程度、產品種類等。

2、網絡搜索成本模型方面的研究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站上可搜索的商品信息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正在利用網絡搜索產品信息來降低搜索成本,例如Google、yahoo、百度等。但是利用網絡搜索產品信息是否真的比傳統的搜尋方式的成本更低,或者是否更有效率,目前這已經成為學者探討、研究的問題。網絡搜索涉及到網絡鏈接結構、網絡系統的用戶鎖定、網絡供應商的品牌和信譽等問題,如何建立起一個有效的網絡搜索成本模型,并確定最優搜索成本等,目前在理論和實證方面都需要完善。

3、第三方參與下的搜索成本模型

第三方參與下的信息搜索和傳統信息搜索有很大的不同,第三方對價格信息的大量披露大大降低了搜尋成本,打破了兩方市場中買賣雙方所形成的搜索成本均衡模型,使得傳統信息搜尋模型的局限性大大凸顯。如何在目前的搜索模型基礎上加入轉換成本、搜尋成本和廣告成本從而實現模型的一般化,在第三方參與的搜尋模型中考慮消費者偏好的影響,如何把搜尋成本模型與現實經濟生活相結合,更好地研究和分析搜尋成本模型等,這些問題都有著重大的理論和實證意義。

【參考文獻】

[1]Stigler,G,J.Theeconomicsofinformation[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61(69).

[2]Manning,RandP.BMorgan.SearchandconsumerTheory[J].ReviewofEconomicstudies,1982,49(2).

[3]McCall,J.J.EconomicsofinformationandJobSearch[J].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70(184).

[4]Lippman,S.A.andJ.J.McCall.TheEconomicsofJobSearch:ASurvey[J].EconomicInquiry,1976,14(2).

[5]Oz,Shy.IndustrialOrganization:TheoryandApplications[M].Cambridge,Mass:MITPress,1996.

[6]Telser,L,G.SearchingforthelowestPrice[J].AmericanEconomic,proc,1973(63).

[7]李東進:消費者搜尋信息努力的影響因素及其成果與滿意的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02(11).

[8]施圣煒、黃桐城:中介參與下信息搜尋成本三方對策模型研究[J].情報雜志,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