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中心建立條件分析論文
時間:2022-10-20 10:36:00
導語:國際金融中心建立條件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關鍵詞:金融中心評估指標比較分析約束條件
論文摘要:建立成熟的國際金融中心對一個國家的發展至關重要。文章首先簡述國際金融中心指標評估方法,然后通過比較上海與北京在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方面的現狀,探討上海競爭成為國內金融中心的優劣勢。最后,文章總結了上海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約束條件。
一、前言
國際競爭的根本,在于對國際金融主導權的競爭,在于對全球資本的控制權、支配權的爭奪。擁有一個國際金融中心對一個大國的長遠發展和金融安全至關重要。上海作為我國發展國際金融中心的首選目標,經過十多年的建設,其框架雛形已經基本形成。上海通過在過去的十多年中的建設和發展,現在已經到了可以進入跨越性發展的時期,即中國金融中心、亞太區國際金融中心和世界級金融中心的建設同步進行。但是,上海同成熟的國際金融中心相比仍然存在著很大的差距。我們可以用評估國際金融中心的指標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現狀進行考量。一個城市成為國內金融中心是其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前提,通過國內城市在建設金融中心方面的優勢和劣勢的比較,可以找出上海在建設國際金融中心方面的不足之處。另外,研究世界成熟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歷程及其成因,比較上海國際金融中心與世界成熟金融中心在各個方面的差距,將有助于找到影響上海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制約,從而制定出應對措施,以更好地促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
二、金融中心的評估指標
一般來說,一個國家的金融中心是這個國家金融交易最密集的城市。然而,對于交易的種類、交易的范圍大小、金融機構的特點,人們并沒有統一的看法。但總的來說,判斷一個城市是否能稱為金融中心,主要需要考察以下三個方面。
1.流動性。流動性是金融中心信譽的保證,高流動性可以使金融中介以低成本迅速地完成大量的大額定單,并且使價格的波動風險最小化。所以,資本是否具有較強的流動性也決定了該國家是否能吸引大量的投資者。一個城市經濟的自由度和該城市中金融中介的成熟程度決定了在城市中參與投資交易的資本的流動性。流動性對于投資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對資本流動的約束越少,資本流動的渠道越多,代表資本的金融工具就越能被人接受,資本的變現能力就越強。決定資本流動性的因素包括個人的選擇、意愿交換、競爭自由度、對個人和財產的保護、信貸市場的管制和對外貿易的自由度等。
2.收益性。資本的收益性可以從降低成本以及提高收益率兩方面來進行考量。所以,資本的規模和交易成本可以用來衡量資本的收益性。金融業是一個規模經濟顯著的行業,不同的金融產品可以具有共同的成本。另外,如果有大量的賣者在同一地點提供不同類型的服務,那么買者的搜尋成本將會大大地降低。具體來說,反映金融中心交易規模的指標可以包括:金融中心證券交易所股票市值、金融中心國內上市公司數量。對于金融機構以及企業來說,在他們的總成本中,決策成本是主要成本,因此,公司總部往往會設立在決策經營成本最小的某個經濟或金融中心。那么,包括外國銀行的數量、外國金融機構的數量和跨國公司總部的數量就可以成為衡量一座城市投資交易成本的指標。
3.安全性。資本的安全性同樣為金融機構所高度關注。資本的安全性主要體現在政府政策的穩定程度和連續程度上。如果政府或監管當局指定的規則變化無常,金融機構將難以制定和實施其長遠發展規劃。所以,一個國家的法律結構與財務的安全、健全的貨幣制度、國際競爭力和國家政治風險也常常為投資者所關注。
三、上海能否成為國內金融中心——上海與北京的比較
上海必須先成為中國的國內金融中心,然后才有可能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只有上海金融市場成為全國的金融市場,全國重要中心城市的資金匯聚上海金融市場,并輻射全國重要中心城市,上海金融市場才有可能成為國際金融市場或國際金融中心。因此,努力把上海建設成為國內金融中心是非常重要的前提條件。上海和北京一直是建立國內金融中心的討論焦點,上文已經提到了國內金融中心的評價指標。如果再進一步分析我國的情況,一個城市的金融競爭力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該城市要能成為區域的信貸轉貸中心;該城市的金融市場應當是國內主要的籌資渠道,其證券交易規模在全國要有一定的地位;城市中有一定數量的外資金融機構;能率先適應金融改革及創新;擁有健全金融法規體系。
如今,上海已經形成了包括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銀行間債券市場、銀行間外匯市場、上海證券交易所、上海期貨交易所和上海黃金交易所在內的多層次市場體系,并且是我國金融機構的最大集聚地。而北京作為我國的首都,則是中央機關的所在地。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監會、中國證監會、中國保監會的總部都在北京。金融業是一個講究高度規范性的行業,因此,首都北京具有其他地區不可比擬的優勢。
總的來說,上海與北京相比,其優勢在于具有一個比較完備的金融市場。此外,由于較高的市場自由度和寬松的環境,上海在吸引境內外金融機構以及對外開放方面也具有獨特的優勢。然而,必須看到,上海在成為國內金融中心的漫長道路上還存在許多困難,例如,全國各大金融機構的總部大都設在北京。再例如,全國許多城市都非常重視金融市場的建設,要處理好與這些城市在金融活動方面的關系也并非易事。四、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約束條件
基于上文的討論與分析,可以總結出以下四條制約上海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關鍵因素。
1.金融機構集聚度不夠。雖然上海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外資金融機構聚集地,但是與成熟的國際金融中心相比(如美國、英國、日本),上海的外國金融機構數和金融中介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數量與質量存在明顯的不足。據統計,英國、美國、日本在1996年時單離岸金融中心商業銀行數就分別達:493.472.219家,其中外國銀行分別為347.328.92家,遠遠高于在上海的外資金融機構的數量。另外,質量上差距也較明顯。在上海本地的金融咨詢機構中,目前還沒有一家像麥肯錫、普華永道一樣有國際影響的咨詢服務機構,這種狀況不利于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確立。
2.交易規模和金融產品種類不足。上海目前雖然初步建立了相對完善的市場體系,但是與成熟的金融市場相比較,交易的層次以及金融產品的種類仍顯得單調,各金融市場間資金缺少流動。同時,金融產品的類型不多,國際化程度不夠,缺乏避險交易工具。不過,近年來,我國已經在著力于金融創新,開發新的交易品種。比如,QDII、QFII以及股指期貨。
3.金融監管環境的建設與金融監管機構間關系的協調。傳統意義上,主要應從三個角度來考察金融監管環境,即監管廣度、監管深度以及監管頻度。然而,我們發現倫敦、紐約在發展國際金融中心時,并不是一味地管制,而是采取了更先進的理念和價值取向。比如,“服務優于管制”和“有所為,有所不為”。上海作為非監管總部所在地,既面臨總部的監管,又面臨跨業的監管。所以,我們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協調好各種監管機構間的關系,使得監管變得更合理、更有效率。
4.缺乏國際化人才。目前上海人才國際化總體水平仍然較低,特別是缺少國際通用型人才。一個城市要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就一定需要大量的既懂得國際慣例又熟悉國內法律的高級經營管理和金融人才。然而,上海金融行業中,高級人才與勞動人口的比例遠遠低于紐約、倫敦、東京等發達國家的城市。
參考文獻:
1.張澤慧.國際金融中心指標評估方法及指標評價體系.社會科學研究,2005(1)
2.SOHU財經頻道——國內財經——京滬深:誰是未來的金融中心?2007.3.15
3.全球金融中心排名出爐.國際金融報,2007.3.21
4.張衛華.紐約是如何成為世界金融中心的.經濟,2007(2)
5.英國金融“大爆炸”與倫敦金融城的復興.上海證券報,2007.2.8
6.李豫.上海離國際金融中心還有多遠.國際金融報,2007.3.1
7.于福生.論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6(5)
8.項利華,楊冉.城市金融競爭力比較研究.經濟研究導刊,2006(6)
9.李昌武.國際金融中心的條件模式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啟示.山東紡織經濟,2006(1)
10.黃牧腸.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現狀與路徑.浙江金融,2006(7)
- 上一篇:銀行青年能手申報材料
- 下一篇:工商局科學發展觀活動學習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