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循環經濟理論研究綜述
時間:2022-07-19 03:07:55
導語:農業循環經濟理論研究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黨的十八大報告將發展循環經濟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它與自然環境有密切的聯系,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一環。參考國內外研究文獻,對我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理論研究進行梳理,重點分析發展水平的評價研究。
關鍵詞:農業;循環經濟;生態文明;發展評價
一、引言
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并列,提出“五位一體”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被置于突出地位。十八大報告在論述如何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時指出,要“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循環經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發展循環經濟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途徑。2016年11月24日國務院向各省、自治區、直轄區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印發了《“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統籌部署了“十三五”期間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規劃》中將“推動循環發展”作為“以生態環境保護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措施??梢姡h經濟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一環。在人類的所有經濟生產活動中,農業無疑是與自然環境關系最密切的,它是直接在一定自然環境條件下利用一定的自然資源開展生產活動。人類通過農業活動,與自然界形成了最廣泛最有生命活力的物質循環與能量交換關系,因此農業經濟循環發展的研究對人類社會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二、循環經濟概述
1.概念。所謂循環經濟,即在經濟發展中,實現廢物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使經濟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和諧循環,維護自然生態平衡,是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農業循環經濟是一種生態經濟。它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在農業生產過程和農產品的生命周期中減少資源的投入量和廢棄物排放量,使經濟系統和諧的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中,實現農業資源持續利用、農業清潔生產,使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得以統一。農業循環經濟將循環經濟理念引入農業生產過程中,是可持續發展理念和循環經濟理念在農業生產和農業經濟發展中的綜合應用。2.理論起源。美國經濟學家KennethE.Boulding于1962年提出的“宇宙飛船理論”被看作是循環經濟理論的萌芽。Boulding受當時發射的宇宙飛船的啟發來分析地球經濟的發展,他認為飛船是一個孤立無援、與世隔絕的獨立系統,靠不斷消耗自身資源存在,最終它將因資源耗盡而毀滅。惟一使之延長壽命的方法就是要實現飛船內的資源循環,盡可能少地排出廢物。同理,地球經濟系統如同一艘宇宙飛船。盡管地球資源系統大得多,地球壽命也長得多,但是也只有實現對資源循環利用的循環經濟,地球才能得以長存。1990年,英國環境經濟學家RogerPerman等在其《自然資源和環境經濟學》一書中首次正式使用了“循環經濟”(CircularEconomy)一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后,可持續性發展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而循環經濟模式兼顧了經濟發展、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社會進步之間的關系,因此發達國家逐漸開始把循環經濟作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路徑和模式。3.國外農業循環經濟的提出。20世紀2、30年代,國外學者最先提出了“生態農業”的概念;70年代后,生態農業的發展引起世界各國廣泛的關注和實踐運用,相關學者指出設計良好的運行機制有利于又好又快地實現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目標;同時,農村基礎設施等硬性條件的完善和農業生產活動主體素質等軟條件的提升是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關鍵。
三、我國農業循環經濟理論研究
我國對于農業循環經濟的研究起步較晚,其研究主要集中于三個方面:1.農業循環經濟內涵研究。闡述農業循環經濟的內涵和原則,論述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必要性是這一研究的核心。例如:詳細論述了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我國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的需要,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應遵循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再思考四個原則;分析了循環經濟和農業發展的關系,論證了實現循環經濟是農業發展的根本,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等。這一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介紹農業循環經濟,論證其發展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多見于研究的早期。2.我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研究。這一研究在總結國外發展經驗的基礎上,分析對我國的啟示,探索我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模式。例如:在總結美國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基礎上,分析對中國的啟示,為促進中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提供參考;在對德國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方面的成功經驗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促進中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建議;介紹日本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多元共治”的基本模式,分析對我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啟示并提出政策建議等。這一研究得出的建議和發展模式都主要針對國家層次的農業,區域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研究不多。此外,它與上一研究一樣都主要是定性的研究。3.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水平評價研究。這一研究主要是對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水平進行定量評價,并在此基礎上識別阻礙區域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因素,研究的焦點主要集中在方法論上。評價方法多采用指標評價法,如:運用BPEIR概念模型及特菲爾法構建評價指標體系,運用層次分析法對江蘇省19年間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進行綜合評價,發現影響江蘇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因素依次是資源減量投入、資源循環利用、經濟與社會發展、資源環境安全指標;構建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采用熵值法確定指標權重,對2005年四川省21個城市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狀況進行綜合評價,結果顯示甘孜州、雅安市以及資陽市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水平最高,攀枝花市發展水平最低;以綿陽市為例,構建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對綿陽市及其所轄9個地區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狀況進行定量評價,結果表明綿陽市2002-2012年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水平總體呈上升趨勢,而資源的減量化投入水平和資源安全水平是其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因素等。其次使用的較多的方法是能值分析法,如:將能值理論與區域農業循環經濟理論相結合對吉林省西部進行實證研究,結果表明1985~2004年期間,吉林省西部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的能值投入和產出均呈明顯的增長趨勢,系統中物質循環利用及有效能值的轉化率明顯提高,種植業與畜牧業耦合程度有所增強,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趨勢得到明顯加強;用改進的能值分析方法對福建省福清星源循環農業產業示范基地的可持續發展程度進行評價,結果表明改進的能值分析方法對循環復合農業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評價更科學,并找到了可持續發展指數最高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對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境內的四墩子鄉農業系統進行能值分析,論證實施草地農業是促進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保障等。最后,其它方法,諸如生態足跡法等。例如:用DEA方法和生態足跡構建區域循環經濟發展評價的綜合指數,對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農業循環經濟發展進行評價,結果表明大部分地區存在農藥化肥投入冗余、糧食單產不足以及農業生產的耕地足跡和牧草地足跡所占比重偏大等問題,并提出了提高該地農業投入產出率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綜上所述,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定量研究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近年比較常見,其與前兩個方面的研究相輔相成共同構成我國農業循環經濟研究的理論體系。其主要研究方法多采用指標評價法,偶見能值分析法。不過,此研究多傾向于靜態研究,缺乏未來發展的預測研究,因此難以體現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連續性、持續性和長期性。
四、結語
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是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模式,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一環。其理論研究源于國外“生態農業”的提出和發展,我國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理論研究起步較晚,主要集中于三個方面:內涵研究、發展模式研究以及發展評價研究。其中發展評價研究近年比較常見,但評價方法比較單一,多傾向于靜態研究,罕見預測研究,因此拓展方法論,體現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是今后該理論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
作者:楊羽 單位:西華師范大學商學院
參考文獻:
[1]王莉,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06(2):76-77.
[2]周柳.四川省農業循環經濟實證評價與障礙因素分析[J].山西農業科學,2016,44(9).
[3]JohnBCobb.Sustainability:Economics,Ecology,andJustice[M],Eugene,Oregon:Wipf&StockPublishers,2007:27-36.
[4]CheungSH,BeckJL.Bayesianmodelupdatingusinghybridmontecarlosimulationwithapplicationtostructuraldynamicmodelswithmanyuncertainparameters[J].JournalofEngineeringmechanics-Asce,2009,135(4):243-255.
[5]盧遠,王娟,陸賽.區域農業循環經濟能值評價的實證研究[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8,16(2):482-487.
[6]于靜.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促進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J].理論探索,2006第4期.
[7]史寶娟,趙國杰.發展循環經濟是我國農業經濟運行的必然趨勢[J].中國農機化,2006年第4期.
[8]RogerPermn.自然資源與環境經濟學[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2年.
[9]陶思源.德國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成功經驗及啟示[J],世界農業,2013年第6期.
[10]何龍斌.美國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經驗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世界農業,2012年第5期.
[11]劉佳奇.日本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及啟示[J].農業經濟問題,2015年第8期.
[12]馬其芳,黃賢金,張麗君,陳逸.區域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評價及其障礙度診斷——以江蘇省13個市為例[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
[13]潘安興,王芳.基于熵值法的區域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評價——以四川省為例[J].農機化研究,2008(7):44-47.
[14]鐘珍梅,翁伯琦,黃勤樓,黃秀聲,陳鐘佃.基于能值理論的循環復合農業生態系統發展評價——以福建省福清星源循環農業產業示范基地為例[J].生態學報,2012年18期.
[15]唐靜,林慧龍.草地農業的循環經濟特征分析[J].草業學報,2013,,22(1):167-175.
[16]林永欽,熊雪,傅春.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綜合評價[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1年第12期.
[17]李華,馬麗.綿陽市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評價及障礙因素識別[J].貴州農業科學,2015年第7期.
- 上一篇:知識經濟對財務會計的影響和措施
- 下一篇:農業生態園循環經濟論文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