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循環經濟對生態保護的積極作用

時間:2022-05-19 11:47:56

導語:農業循環經濟對生態保護的積極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循環經濟對生態保護的積極作用

一、農業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嚴峻挑戰

由于歷史原因,我國農業長期以來都采取粗放型的傳統生產方式,生產集約化、現代化程度不高,導致農業生產創造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對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

1.資源不合理使用對生態環境的威脅

一方面,大量使用化學類生產要素污染了生態環境。近年來,農民不斷加大化學類生產要素投入,以此來提高農業產出。這種干預農業生產的做法,使生態環境受到嚴重污染。化肥的長期使用造成了土壤硬化,土地自我修復能力下降。農民在噴灑農藥時,為了加強殺蟲效果常常會過量使用農藥,在消滅害蟲的同時也殺死了有益生物,對土壤、空氣、水資源的污染更是嚴重,也給農產品安全帶來了隱患。地膜技術在蔬菜種植中被經常使用,但是大多數地膜都很難降解,廢棄的地膜或者在土壤中長期存在、降低土壤質量,或者被隨意丟棄、造成白色污染。另一方面,自然資源過度開發破壞了生態環境。隨著農產品需求量不斷增加,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等發展十分迅速,自然資源需求也隨之增大,加上農村自然資源多數處于無監管狀態,水、土地、草原、樹木等資源被過度開發,造成水土流失、草原荒禿等惡劣后果,農村生態環境不斷惡化。

2.廢棄物不當處理對生態環境的威脅

與工業產生廢水、廢氣一樣,農業生產也會產生大量廢棄物,這些廢棄物一旦不能有效處理,就會成為生態環境的污染源。從種植業來看,小麥、玉米、高粱等作物每年大約產生8億噸秸稈,由于現在農戶很少喂養牲畜,這些秸稈便成為沒有使用價值的廢棄物,為了不影響下茬播種,不少地方采取焚燒方法處理秸稈。秸稈焚燒產生的濃煙對空氣造成嚴重污染,產生的有毒氣體則會給人和動物帶來傷害,成為近年來重要的污染源之一。

二、農業循環經濟對生保護的積極作用

循環經濟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它以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為核心,堅持“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3R原則”,將生產活動優化為“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過程,實現了對“高投入、低利用、高廢棄”傳統生產方式的根本變革,在保護生態、節約資源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2015年中央出臺的《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提出,要“在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現各類資源節約高效利用”,正是看到了循環經濟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在農業生產中,循環經濟也被大量應用,特別是農業現代化生產程度高的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農業循環經濟達到了很高水平。農業循環經濟“是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上,應用循環經濟理念,減少農業生產中資源、物資的投入和廢物的產生,以兼顧農業經濟和農業生態環境效益”[1]。因此,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解決農業生態文明建設困境的必然選擇。“農業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內容就是在提高人們的生態意識和文明素質的基礎上,農業生產自覺遵循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生態系統原理,運用循環經濟理念,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2],這與農業循環經濟有著高度契合。一方面,從多層、多次利用資源看,農業循環經濟是對資源的極大節約。循環經濟追求對各種資源的深度利用,將資源的使用價值完全“榨干榨凈”,避免生產造成浪費資源。如稻田養鴨模式,借助鴨、水生物、水稻之間的食物鏈關系,減少了化學除草以及化肥、農藥和飼料用量。另一方面,從再利用廢棄物看,農業循環經濟對生態環境保護的作用更大。農業生產廢棄物的不當處理會造成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但循環經濟將這些廢棄物通過再加工則會“變廢為寶”,不但減少廢棄物污染,還提供了新的生產資料。如運用先進技術將秸稈加工成生物燃料,避免了秸稈焚燒帶來的環境污染;利用沼氣技術把畜禽糞便發酵成沼氣,既解決了糞便處理問題,又產生了新能源。

三、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模式選擇

1.立體化產業鏈模式

農、林、牧、副、漁各產業之間有著深層次的內在聯系,要利用生態經濟學規律,通過延伸、拓展農業產業鏈,形成產業立體化生產模式,實現資源循環利用。一是建立種植業立體生產模式。將農作物、蔬菜、果樹等進行科學套種,實現對土地、水資源、肥料、陽光等綜合利用,減少資源要素投入。二是建立農、漁、畜等融合生產模式。將農作物、畜禽、魚類、微生物等進行科學組合,形成環狀減耗型食物鏈。以稻田養魚為例,在水稻田中養魚,可以在不增加水資源使用的基礎上獲得魚和水稻兩種產品,同時魚可以吃掉稻田中的害蟲和雜草,其排泄物又成為水稻的有機肥,減少了肥料和農藥的使用。三是農林牧副漁大農業立體生產模式。充分利用大農業各部門之間的能量循環關系,在更大范圍內進行科學搭配,構建農業生產綜合體,最大限度實現資源循環利用和開發。

2.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模式

農業產生的廢棄物大都屬于有機物質,為加工再利用提供了可能。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是依據生態學、生產鏈原理,通過技術處理將秸稈、殘渣、畜禽糞便等廢棄物轉化為生產要素。一是把廢棄物轉化為新能源[3]。利用秸稈、畜禽糞便等發酵產生熱能原理,將其轉化為沼氣、電力、燃料等能源。二是把廢棄物轉化為肥料。動物內臟、糞便、農作物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通過簡單處理就可以用作有機肥。三是把廢棄物轉化為飼料。將農作物的葉子、秸稈以及農產品殘渣作為畜禽飼料,既節約成本,又減少了肉類的激素含量。四是把廢棄物轉化為材料。即將農業廢棄物加工成可降解的裝飾材料、生產原料等,如把玉米棒通過粉碎、熏蒸加工成蘑菇、木耳的培養基等。

3.集聚化產業布局模式

集聚化產業布局模式是立體化產業鏈模式的升級版,它將相關農業企業、工業企業等進行集中布局,實現資源集約利用和功能集合構建,從更宏觀層面實現農業生產循環發展。如可以將農作物企業、農產品加工企業、養殖企業、沼氣企業等集中布局于同一園區,構建閉合循環生產模式,即農作物企業為農產品加工企業提供原材料,加工企業產生的殘渣作為畜禽飼料或有機肥,養殖業為農作物企業提供畜禽糞便有機肥,沼氣企業將各企業的廢棄物變為沼氣為企業提供能源,這樣各類資源和物質都得到了充分利用。以江蘇宜興市的興望農牧園為例,該園區布局了豬羊養殖、加工貿易、休閑林果、水稻種植、茶葉等產業項目,實現了沼氣綜合利用、立體種養、環境控制、農產品加工等高效清潔的循環經濟[4]。

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保障措施

1.發揮政府主導作用

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農業生產方式的根本變革,涉及觀念轉變、技術轉化、產業結構調整等,單憑企業、農戶無法完成。因此,政府一定要充分發揮在資源整合、科技研發方面的優勢,積極引導、支持農業由傳統生產方式向循環經濟生產方式轉變。一是出臺支持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政策。在這方面,日本的做法十分值得借鑒。日本早在2005年就出臺了《循環性社會基本法》,從立法層面為循環經濟發展提供了保障。我國也應該出臺支持農業循環經濟的政策和法律法規,在社會上形成發展循環經濟的明確導向。二是加強對農業循環經濟的規劃管理。從縣域經濟、省域經濟層面出發,按照循環經濟理念對本地農業產業進行科學布局,建設一批主題功能突出的循環經濟產業園,提升本地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水平。三是加大對農業循環經濟的支持力度。政府要從經費、技術、基礎設施等方面對采取循環生產的企業進行支持,如減免稅收或提供貸款,幫助企業引進廢棄物利用技術等。

2.強化科學技術支撐

一是完善農業循環經濟技術標準。依據不同循環經濟模式,制定生產過程、資源要素使用、廢棄物循環利用等一系列技術標準,為農業生產各環節循環銜接提供技術支持。二是加強農業循環經濟技術推廣。依托高校、農科所、技術站等科研院所,圍繞農業生產與現代生物工程、信息技術、環境保護的銜接,實施農業循環經濟關鍵技術攻堅項目,同時向農戶和企業推廣種養協作、間作套種、飼料加工、沼氣生產等技術,提高循環經濟技術使用率和覆蓋面。三是培育循環經濟示范企業。選取有實力、有特色的農業龍頭企業,加大科技人才、研發經費支持,鼓勵企業進行循環經濟技術應用和創新,形成一批循環經濟示范企業和基地。

3.注重宣傳引導

農業循環經濟是十分復雜的工程,需要社會多方積極參與才能順利推進。因此,要注重對農業循環經濟進行宣傳,提高農民、企業參與循環經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一是加大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宣傳,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和節約意識,在生產過程中減少資源投入和環境破壞,為發展循環經濟提供良好社會氛圍。二是加強對循環經濟積極作用的宣傳,讓農戶和企業認識到循環經濟可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促使農戶和企業自愿采用循環經濟生產模式。三是加大國家扶持農業循環經濟的政策宣傳和農業循環經濟模式推介,讓農戶和企業及時了解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趨勢,并有針對性選擇具體生產模式。

作者:程佳聰 單位:河南經貿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何云,徐慧娟,胡嘯,等.生態文明視角下的山東農業循環經濟發展[J].中國環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5(10).

[2]方杰.農業循環經濟:建設農業生態文明的必然選擇[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1).

[3]張海成.縣域循環農業發展規劃原理與實踐——以臨夏北塬循環農業發展規劃為例[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2.

[4]馬蕾,吳曼,馬錦義.循環農業生態園區建設規劃初探[J].江蘇農業科學,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