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補貼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06 10:55:00
導語:農業補貼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的弱質性指在完全的市場經濟條件下,隨著經濟的發展,作為第一產業的農業和其他產業特別是與工業相比具有比較利益逐漸降低的特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農業生產面臨雙重風險
農業生產既是一個自然再生產過程,也是一個經濟再生產過程,因而面臨著雙重風險的壓力。一方面,農業生產可能會遭遇洪澇、干旱、沙塵暴、病蟲害和瘟疫等災害,生產形勢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自然條件的好壞,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另一方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的自然特點還直接導致了市場風險的產生。因為農業生產周期長,季節性強,農產品公共調整滯后于市場需求變化,而這種滯后反應帶來的市場風險往往只能由生產者自己承擔,這無疑會給農業生產帶來沉重的打擊。因此,農業需要政府的支持與保護。
1.2農業部門比較利益低,在社會資源配置中處于不利地位
農業部門的比較效益低下,不僅使農業部門缺乏對逐利資本的吸引力,而且難以阻止農業內部各種要素資源向非農產業流動,致使農業缺乏競爭力,最終導致農業的萎縮。圖1就說明了在市場和利益驅動機制的作用下,社會資源配置不利于農業發展的情況。
如圖1所示,AB曲線代表生產可能性邊界,社會的全部資源在農業部門和非農業部門之間進行分配,OA代表全部經濟資源配置在農業部門時所能提供的農產品,OB代表全部經濟資源配置在非農業部門所能提供的非農產品。OB>OA,表明非農產品生產的比較優勢大于農產品。假如初始資源配置在E1,這時農產品供給量為Oa2,非農產品供給量為Ob2。若增加農產品供給量,將經濟資源配置點移至E2,這時農產品供給量為Oa1,增量為a1a2;非農產品的供給量為Ob1,減量為b1b2,b1b2>a1a2,表明經濟資源從非農業部門配置到農業部門,轉移成本比較高。相反,如果將初始資源配置點從E2移至E1,即經濟資源從農業部門轉向非農業部門,轉移成本比較低。這就說明了市場價格機制條件下人們不愿意將經濟資源主動投向農業的原因。因此,農業是一個需要政策性補貼的產業部門。
農業的弱質性決定了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農業都需要得到政府扶持。對我國而言,農業弱質性表現得更為復雜,如自然資源條件較差,生產者素質較低,經濟形態多表現為自給自足的農戶經營,農業市場體系和社會化服務體系很不完善,參與國際競爭能力差。因此,在我國農業更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
2農業的多功能性理論為農業補貼提供了依據
隨著生態環境保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需求的增長,農業被認為是一種多功能性的產業,突破了傳統認識的局限,給予了農業新的地位和作用。農業的多功能性是指農業除了具有商品生產功能外,還有土地占有、環境、糧食安全以及文化等功能。具體表現如下:從經濟的角度來說,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從文化的角度來看,農業文化是傳統文化的基礎、是民族文化的根和源頭;從政治角度來看,農業是社會政治穩定的基礎,也是農民發展的依托;從環境生態的角度來說,農業保護了生物多樣性,為環境生態創造了巨大的價值。農業的多功能性決定了任何國家都要重視構筑農業產業體系間各個環節的互動,而非傳統的單一的農產品商品生產功能。此外,長期以來,人類自身生活與生產等活動消耗環境質量的生態需求,都是免費獲得滿足的。隨著資源的“硬約束”,人類不僅要遵循其固有的自然生態規律,還要或多或少地投入人類勞動,改善農業生態條件。農業再生產的實現問題,基本上不能通過市場競爭在物質上和價值上得到補償。因此,國家和社會必須給農業必要的保護與支持,以增強農業生態再生產的自生能力和自凈能力。
3公共財政理論為農業補貼提供了理論依據
市場在具有外部性的產品供給調節上存在失靈,這就需要政府的干預;同時農業產業本身的弱質性和基礎地位,也決定其需要政府的服務。從經濟學角度看,完善的基礎設施是私人有效投入和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先行條件。農村基礎設施、農民的技術培訓和農業科研創新在農村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們具有明顯的外部性(正外部性),但這些領域存在市場失靈和免費搭車行為。因此,要求這種農業正外部性“內化”,其主要手段是通過政府的干預,即要求政府一方面通過政策手段從社會上其他人所得的收益中拿出一部分來補償行為者的損失,將農業社會效益和農業經濟效益的差額返給農業;另一方面充當制度供給者、環境營造者和主要投資者的角色。
4利益集團理論為農業補貼提供了理論依據
奧爾森(Olson)在《集體行為的邏輯》中指出,人口規模小的利益集團相對于規模大的集團,其成員與集體行為有較深的利害關系,而且監督成本也比較低,比較容易克服“免費搭車”問題,從而具有較高的組織水平和較大的政治能量??梢?,一個利益集團政治能量大小,不僅取決于它的規模大小,更重要的是取決于它的組織水平的高低及克服集體行為中“免費搭車”現象的程度。
具體到補貼政策的選擇,我們假定分為2個利益團體,一個是作為農業生產者的農民,另一個是非農產業的生產者及農產品消費者。那么,究竟是選擇對農民有利還是選擇對消費者有利的補貼方式,將取決于這2個集團的力量對比。在經濟發展的早期階段,多數人從事農業,分布在廣泛的農村,大多數農業人口受教育少,對于一些隱蔽的不利影響毫不知情;即使他們確能知道這些,也會因組織抵制集團行動的代價過于高昂而難以實現。而大都市的人口雖然不多,但是比較集中,他們的收入很低,恩格爾系數偏高,高昂的食品價格勢必直接危及政府的城市安定。人數雖少但組織得很好的實業界,因為擔心生產費用上升會導致工人工資的提高,也會強烈反對食品價格的上漲。他們紛紛游說政府,使國家的補貼政策向城市消費者傾斜,這樣中國就出現了農產品“剪刀差”。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人均收入增加,恩格爾系數下降,城市居民對食品價格的敏感度降低;而且經濟的發展使得人們對環境保護和綠色農業的興趣日漸增加。與此同時,農業人口在減少,農村教育水平在提高,農村地區的通訊、交通運輸設施得到改善。農村居民對收入和生活水平與城市居民相比較所處的地位,變得越來越敏感;同時他們自己組織起來的成本也相對降低。在這種條件下,當農業的比較利益下降,農民的收入狀況繼續惡化時,他們就會采取政治行動以建立城鄉平等關系,這樣國家的補貼重心轉移到了對生產者的補貼上來。為了提高補貼的效率,補貼方式由價格補貼等間接補貼向對農民直接補貼轉移。
論文關鍵詞農業補貼弱質產業公共財政利益集團
論文摘要從農業自身產業特點、農業的多功能性理論、公共財政理論、利益集團理論等方面多視角地分析了農業補貼的理論依據,以期為農業補貼政策的發展提供參考。
5參考文獻
[1]梁東黎,劉東.微觀經濟學[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2]丹尼斯R.阿普爾亞德.國際經濟學[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
[3]劉東.微觀經濟學新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
[4]徐全紅.我國農業補貼的經濟分析[J].經濟研究參考,2006(12):21-26.
- 上一篇:商務局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動員講話
- 下一篇:商務局黨員先進性教育部署會議講話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