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經濟與成癮表現

時間:2022-11-09 05:24:00

導語:網絡經濟與成癮表現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網絡經濟與成癮表現

因特網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普及以來,其發展之快,影響之大,正給人類文明帶來前所未有的影響和挑戰。以因特網、計算機為代表的信息技術革命,昭示著網絡經濟時代的到來。在人們追逐網絡經濟時代腳步的過程中,網上購物、網上銀行、網上娛樂已經走進普通人的生活。人們在享受網絡帶來的方便、快捷與愉悅的同時,熟不知人們的“注意力”越來越被網絡所牽引!這種由“注意力”產生的利潤,客觀上刺激了網絡經濟的繁榮。面對蓬勃發展的網絡經濟(注意力經濟),亦喜亦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一、網絡經濟及其特征

網絡經濟植根于20世紀70年代的信息革命,并在90年代的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建設的高潮中逐漸成型的。對這場信息革命所形成的網絡經濟可以從廣義與狹義角度去理解。若從微觀經濟學的角度(即狹義)來講,網絡經濟屬于部門經濟的范疇,是信息產業中的一類部門經濟。即指現代通信網絡、電子計算機網絡等各種網絡部門及部門內的一切經濟活動。若從廣義上來理解,網絡經濟是指建立在由現代通訊網絡、電子計算機網絡及各種資源配置網絡所形成的綜合性全球信息網絡基礎之上的一國乃至世界范圍內的一切經濟活動。不僅包括物質的,也包括非物質的。簡言之,網絡經濟是指網絡型的經濟,即經濟活動的網絡化。因此,網絡經濟是基于網絡的、以信息為特征的一種新型經濟形態,是生產者和消費者通過因特網聯系而產生的經濟活動,以信息產業和服務為主導,是由直接從互聯網或與互聯網相關的產品和服務中獲取全部收入或部分收入的企業構成的經濟。

網絡經濟作為一種新型的經濟形式,具有區別于傳統經濟的獨特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網絡經濟是一種知識智能型經濟。網絡經濟是信息、知識型經濟。經濟的發展不再是靠體力而是靠知識和信息,財富被重新定義為所擁有信息、知識和智力的多少,智能工具將日益占社會的主導地位,傳統產品中知識的含量不斷增加,生產、交換和分配等各種經濟活動都將日益智能化。(二)網絡經濟是一種直接經濟,是用網絡武裝的更高階段的直接經濟。由于網絡的發展,經濟組織趨于扁平化,網絡直銷代替間接的商場銷售,網絡生產者與消費者可以在網上直接見面,省去車馬勞頓與時間費用。(三)網絡經濟是一種全球化經濟。由于信息網絡把整個世界變成了“地球村”,而建立在綜合性全球信息網絡的基礎之上的網絡經濟活動,在全球范圍內形成相互聯動、資源共享的態勢,突破了空間、國界的限制,使經濟活動成為全球性的活動。(四)網絡經濟是一種虛擬經濟。網絡經濟的虛擬性源于網絡的虛擬性,它除了空間上的虛擬性,還表現為時間上的虛擬性與物質上的虛擬性。這是因為,網絡經濟活動是在信息網絡構筑的虛擬空間(媒體空間)中進行的,信息網絡每天24小時都在運轉中,網絡經濟活動可以全天候地、高效快捷地連續進行,很少受到時間因素的制約,與經濟社會實物經濟相對應,網絡經濟運行在網絡上的經濟活動實際上只是一套符號體系。雖然經濟活動實實在在地進行著,但網絡經濟活動的諸要素都是虛擬的。(五)網絡經濟是一種注意力經濟。英特爾前董事長格羅夫說:“未來因特網之爭是爭奪眼球的戰爭。”西蒙教授也曾說過:“有價值的不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因此,注意力經濟又被形象地稱為“眼球經濟”,它是指實現注意力這種有限的主觀資源與信息這種相對無限的客觀資源的最佳配置的過程。由于網絡經濟本質上是一種注意力經濟,使得人們對“注意力”的關注勝過以往任何時代。

二、網絡經濟時代的網絡成癮及其表現

隨著網絡經濟、網絡社會的不斷發展,所謂“因特網綜合癥”(即網絡成癮癥)隨之出現。那些被人們稱之為“網蟲”的網絡成癮者,他們對網絡一往情深,為了網絡可以拋開家庭與身邊的親人,可以辭去滿意的工作,特別是一些青年學生,甚至發展到為了上網而放棄學業。可以說,沒有網絡經濟時代的網絡,就不可能有網絡成癮現象,也不可能有網絡成癮者。

網絡成癮指由于過度使用互聯網而導致明顯的社會、心理損害的一種現象。這些網絡成癮者與賭博成癮者非常相似,均為無成癮物質作用下的行為沖動失控。I.Goldberg最先提出“互聯網成癮癥”(Internetaddictiondisorder簡稱IAD)這個概念。后來Davis又提出了“病理性網絡使用”的概念,而這種病理性使用影響了人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Griffth則把網絡成癮看作是一種技術成癮,是對網絡中新的軟件、新的游戲和新的信息產生的迷戀。有學者認為使用“網絡成癮”夸大了網絡的消極作用,但是美國Young教授通過調查證實了網絡成癮的存在。她還和Bread教授一起制定了評定網絡成癮的九條標準,這9條標準是:經常回想起以前的網上活動,或期待下次上網;需要增加更多的上網時間以獲得滿足感;在努力減少或停止上網時,感到煩躁不安、悶悶不樂或容易發怒;上網時間比計劃的要長;雖然多次努力控制、減少或停止上網,但不能成功;因為上網,妨礙或喪失了重要人際關系(如與父母、老師、朋友等的關系);因為上網,影響了學習;曾經對家人、好友或其他人撒謊,隱瞞上網的事;把上網作為逃避問題或緩解不良情緒(如無助、嫉妒、內疚、焦慮或抑郁)的方法。被測試者只要滿足其中5條便可被判定為網絡成癮。

網絡成癮大致可以劃分為五種基本類型:(一)網絡性成癮。此類成癮者沉迷于觀看、下載和交換色情作品。(二)網絡關系成癮。此類成癮者將全部精力投注于在線關系之中,把在線朋友看得比現實生活中的家庭成員和朋友更為重要。(三)網絡游戲成癮。此類成癮者將大量時間精力和金錢花費在網上賭博,游戲,購物和拍賣等活動之中。(四)信息收集成癮。此類成癮者花費大量時間在網上查找和收集信息,伴隨有強迫性沖動傾向。(五)計算機成癮。此類成癮者沉迷于電腦程序性游戲以致影響了正常的學習和工作。

大多數網絡成癮者尤其是青少年的網絡使用集中在網絡互動游戲、新聞組、聊天室、即時信息聊天、email、訪問色情網站及在線交易或拍賣等。他們沉迷于虛擬的網絡世界欲罷不能,連續玩五六個小時都不愿動,甚至通宵達旦。有時夜晚起床都會情不自禁地打開電腦到網上“溜達”,白天無精打采,然而一摸鍵盤立刻神采奕奕。起初只是精神上的依賴,渴望上網遨游沖浪,爾后則發展成為軀體的依賴,表現為情緒低落、頭昏眼花、雙手顫抖、疲乏無力、食欲不振等。對于網癮者而言,他們決不能沒有網絡,不能沒有網絡經濟和網絡社會的支撐。

三、網絡成癮現象呼喚網絡經濟的理性回歸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5的統計報告,中國上網用戶總數已達1.03億人。網民中18~24歲的年輕人所占比例最高,年輕網民是中國互聯網用戶的主力軍。網絡由于具有匿名性、便利性和虛擬性等特點,已深為青年人所寵愛。他們喜歡上網沖浪,在網上參加社交活動,在線購物等,如果他們過度上網,過分依戀網絡,勢必影響身心健康,給自己的學習、工作、生活造成損害。但另方面他們也成為網絡經濟時代網絡產品與網絡服務的忠實消費者。網絡經濟深深地眷戀著消費者,同時網絡消費者們與網絡生產者與經營者一起支撐著網絡經濟的大廈。美國商務部《2000年數字經濟報告》表明,信息產業(包括網絡經濟)產值在美國國內生產總值所占比重,從1994年的6.3%提高到2000年的8.3%,對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的貢獻率接近1/3,成為美國經濟增長的第一推動力。

網絡是把“雙刃劍”,網絡經濟的發展也給社會帶來了隱憂,這就是“網絡成癮”,尤其是青少年的網絡成癮。無庸諱言,眾多青少年喜歡網絡,他們中一些人成為網絡成癮者,固然有他們自身的原因,也與網絡教育的缺位有關,但網絡經濟自身的特性及網絡商家的經營理念與策略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網絡經濟有其自身的規律。以太網的發明者羅伯特•梅特卡夫也提出了“梅特卡夫定律”,即對于一個聯接有n臺計機器(計算機、電話等)通信網絡來說,其潛在價值以n的平方(確切地說,應該是n(n-1))數增長。換言之,網絡的價值隨著網絡新用戶的增加而呈指數增加長。基于網絡經濟是注意力經濟的理念,沒有注意力就沒有企業利潤,因此,網絡的點擊數(網民的訪問量)比利潤更受關注。“誰將引起更多消費者的關注,誰將最終賺錢。”這成為網絡經濟時代商家信奉的一條準則。網絡生產者與經營者為了吸引網民的注意力,讓越來越多的用戶使用自己的網絡產品與服務,以獲取最大利潤的價值,他們采取多種策略,如產品的捆綁銷售與服務,針對不同用戶的需求,設計了許多版本系列。企業為習慣了使用QQ的用戶,在QQ用戶界面上整合了用戶瀏覽器、QQ信箱、網絡游戲等,用戶也會因慣性而使用這些搭載功能,企業通過用戶使用這些捆綁服務而鎖定了使用者,用戶也不知不覺形成了對該產品的路徑依賴。

由此可見,這種建立在網民“注意力”基礎之上的網絡經濟,使得網絡企業總是從滿足用戶需求出發提供產品與服務,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獲得并鎖定網民的“注意力”,追求利潤的最大化。企業這種追求利潤的目的與手段與網民的利益存在著潛在的矛盾,它以“犧牲”網民的“注意力”為代價。網民對網絡使用及網絡內容形成依賴,對企業有利,但對網民自身可能帶來不利。網民過度使用網絡,對網絡的過分依賴而致使網絡成癮,極大地影響自身身心健康發展,妨礙正常學習、工作、生活。尤其是,一些網絡商家在激烈的競爭中,為了獲得最多的“注意力”不擇手段,甚至提供暴力、色情游戲,既違法又傷害了網民的利益。面對網絡日新月異的發展,針對網絡領域出現的諸多問題,政府需要加強管理力度,并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以更好地規范網絡經濟市場;社會、學校、家庭需要加強青少年的網絡教育;網絡商家在最大限度地獲取網民“注意力”,追求網絡價值最大化的同時,需要肩負起防范網絡成癮的社會職責,如在推出網絡游戲同時,研發使用防網絡游戲沉迷軟件,使網絡的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統一起來,促進網絡經濟與社會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