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市場經濟下的經濟效果

時間:2022-05-10 11:28:00

導語:小議市場經濟下的經濟效果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市場經濟下的經濟效果

【關鍵詞】區域經濟增長消費消費增長模式

【摘要】區域經濟增長應以消費為主的增長模式將會是經濟發展更科學的選擇。經濟增長的引擎是投資、凈出口和消費。中外經濟發展經驗證明,完全依靠高投入、高投資的經濟增長模式已不符合可持續發展戰略提出的要求;而大規模的出口則會使外貿出口對國際市場的依存度過高,導致國際市場的任何變動都會對國內經濟帶來沖擊,影響國內經濟發展。因此,以消費推動經濟增長應成為中國經濟乃至區域經濟發展的長期引擎。

馬克思認為,“消費直接也是生產”這種生產過程,同物質資料的生產一樣,也需要投入,也有產出;不同的是消費作為“生產”其投入和產出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物質資料生產所需的投入和產出;這種“投入”和“產出”是指消耗一定的物質資料和勞務,取得的一定的成果,即人們的體力、智力的恢復和發展,人本身的再生產。其生產函數用公式表示就是:Q=f(a、b、c…n)。Q表示消費產出,a、b、c等表示消費的投入,可以是消費實物量,也可以是價值量也可以是時間。

人們在消費過程中,投入與產出、消耗與成果、消費支出與達到消費目的的效果之間的關系,就是消費的經濟成果,即消費取得的成果(消費產出)與消費支出(消費投入)的比值。按照生產者行為理論分析,生產者生產的目的就是追求利潤最大化,消費者消費的目的即追求消費效果最大化,即如何在現有的消費投入下取得最大的消費經濟效果。

一、我國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消費的經濟效果分析

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從1957-1978年的二十多年間的統計數據看,全國居民人均貨幣消費水平由102元上升175元,實際年均消費水平增長不足2%,增長極其緩慢。由于消費資源的配置主要由計劃進行,城鎮居民主要實行供給制,農村居民則自給性消費占主導地位。因此消費者對消費品的選擇性和自主性很小,導致消費超穩定性。加上平均主義和計劃票據供應,城鄉居民在物質消費、精神文化、勞務方面的消費都是同一的。

馬克思指出: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節才真正構成經濟的運行。但這種傳統的消費方式卻以生產-消費為兩個主要環節,特別在農村,分配和交換微乎其微。加上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就當時來講在全國范圍還不發達,人們的收入也不高,因此自給或半自給性的消費習慣很自然地占主導地位。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根本無法發揮或發揮的作用是非常有限度的。消費的經濟效果根本無從體現,所以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消費的經濟效果微乎其微。

國際分工理論認為,一個國家應生產并且出口自己在生產中具有較大比較優勢的商品,進口自己在生產中具有較小比較優勢的商品,這樣兩國都可以在貿易中獲得利益。這種分工理論如果用在兩個消費者個體之間來解釋,就是個體把自己不擅長的分工讓給其他擅長的人來做,自己買現成品滿足消費,把節省下來的時間精力投入到自己最擅長的分工中,其他消費者也會購買你的現成品。這樣一來,自己享受到高質量的生活,也給別人提供了就業機會,同時也為國家創造了經濟的高效率運行,但自給自足的傳統消費卻抑制了消費的這種社會特性。恩格斯指出:“在經濟學家看來,只有能夠為自己取得的東西提供等價物的人才是真正的需求者,真正的消費者”。(《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19頁。)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們的居民離一個真正的消費者還尚有距離。

馬克思認為“消費是生產發展的動力”。他認為,沒有消費需要,產品就不能實現其價值和使用價值,進而不能實現資金的周轉和社會再生產;沒有消費需要,也就不可能不斷創造出生產的觀念對象,生產就發展不了。綜觀建國到改革開放前的中國歷史,我們不難發現,計劃經濟體制是一種“生產者說了算”(或稱“生產者主權”)的體制,該體制下的消費者處于完全被動的地位。一方面生產消費品的經營者只遵從計劃當局與上級主管機構的指令,對消費者的意愿一般很少考慮,即使考慮也難周全;另一方面,計劃經濟是“短缺經濟”(又稱“資源約束型經濟”),消費品供應不足,消費者選擇余地極小。所以整整三十年的時間我們都是在解決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即吃飯問題。居民對社會的需求僅僅表現在吃上面。消費需求長期不旺、市場持續疲軟,市場容量一再制約經濟增長,進而制約當時的國民經濟發展。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消費的經濟效果分析

1、現代市場經濟是需求導向型經濟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通過精辟論證生產、分配、交換、消費之間的辯證關系,進而深刻地揭示了生產與消費之間的本質聯系。在宏觀經濟運行過程中,消費需求作為最終需求,是經濟增長最重要的制約因素。消費需求提供的市場空間,能從需求、供給兩方面對經濟增長具有明顯的拉動作用。同時,消費需求的波動又是經濟周期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滯緩因素。對消費需求的調控也是一個重要的反周期手段。保持消費需求于適當的規模和適當的增長速度,是增強經濟運行的穩定性的重要途徑,旺盛的消費需求對經濟長期穩定增長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在經濟思想發展史中,經濟學家關于消費需求影響經濟增長的作用傳遞機制進行了長期持續不斷的關注和研究研究,在經濟發展的結構轉換中,消費需求是一個重要的因素。經濟增長(國民收入增長)帶動居民收入水平提高,進而帶動消費需求增加,同時也導致消費結構改變,從而帶動經濟進一步增長。無論從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來看,消費在一國的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份額最大。(發達國家一般在60%以上,美國則更高。我國近年來在60%以下,全社會消費增長偏冷,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下降)。從各需求要素對GDP的貢獻率比較來考察可以看出,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其貢獻率遠遠超過投資需求增長和出口需求增長;投資需求不過是消費需求的一種引致需求,受消費需求制約。而所謂凈出口其實質則是來自國外部門的消費需求。因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拉動經濟增長的關鍵在于啟動居民的消費需求。

現代市場經濟是需求導向型經濟。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需求具有很大的潛在力和伸縮性,需求的這種潛在力和伸縮性大大提高和增強了需求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美國為例,美國是典型的消費者導向型市場經濟國家。市場經濟經過幾百年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它十分強調市場力量對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認為政府對經濟發展只能起次要作用。推崇企業家精神,崇尚市場效率而批評政府于預,這種市場模式的特點是生產要素有較高的流動性。這一模式中還存在著無限制的法律訴訟特色。政府進行調控與否往往以是否有利于消費者利益為目標,而較少從生產者角度出發。社會習慣與政府政策更多地著重促進私人消費而忽視儲蓄。這種傾向不僅反映在個人與企業的行為方面,而且也反映在政府公共財政的大量赤字方面。美國發展到現代市場經濟時代,有效需求的潛在數量和力量已積累到相當大的數額和程度。當需求的潛在力積累和擴大到一定程度時,它的性質和作用就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即由原來的相對穩定轉變為具有很強和很大的伸縮性。加上科學技術的介入,因此消費在帶動美國經濟增長的同時,也伴隨著通貨膨脹和經濟危機。因此市場經濟體制下消費的經濟效果體現為外部經濟性和外部不經濟兩種結果。

2、我國社會主義轉型時期消費的多重疊加效果分析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由于從認識市場經濟到建立市場經濟和完善市場經濟需要一個長期的探索過程,由于我國尚處在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過程中,體制、法律、政策、管理的完善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各類經濟活動主體也需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由于市場有其自身的盲目性和局限性,處理不當,它的消極方面也會反映出來。因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消費的經濟效果更為復雜和多變,在外部經濟和外部不經濟中互相交錯,相互疊加。

(1)計劃經濟條件下供給導向型經濟發展模式固有慣性桎梏束縛消費的經濟效果

中國從1978年開始改革開放作為分水嶺,從這個時期開始,在中國共產黨提出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指引下,中國人民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開始了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認識和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摸索和探索階段,開始搞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但是由于對市場經濟認識尚處于摸索過程,加上舊有的計劃經濟條件下供給導向型的經濟發展模式的慣性,導致的經濟波動使得人們才重新思考和重視由于需求不旺造成的經濟發展速度減慢。進入90年代以來,隨著1998年經濟波動和2008年世界性金融海嘯引發的國內經濟波動,我國經濟發展越來越多地受到消費波動的影響,尤其90年代隨著買方市場的形成,居民消費占社會總消費的絕大部分,因此居民消費的波動必然引起社會總消費的波動。居民消費波動成為影響社會總消費波動的主要因素,而居民消費波動本身又受居民個人收入增長波動,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及居民消費傾向等因素變動的影響。它們共同作用,通過影響居民消費波動來影響社會總消費波動以至整個經濟增長的波動。居民消費波動成為影響整個國民經濟增長的最主要因素。盡管國家宏觀調控一再強調擴大內需,刺激經濟,然而政策的滯后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國家宏觀調控的后果。

(2)當前中國消費群及其消費心理的多樣性相互疊加束縛消費的經濟效果

中國居民傳統的收入消費理念是歷來崇尚過分節儉,過于偏好儲蓄。消費是收入的函數。消費啟動的力度,根本上取決于收入增長率。廣大居民的生活起居是受消費理念影響和支配的。盡管改革開放已三十年,外來思想不斷的碰撞中國人民的固有傳統消費觀念,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也在不斷增強,但是中國仍然是靠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消費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遠遠沒有體現出來。過分節儉必然產生閑置或浪費——本該用于消費的沒有消費或被錯誤地用于生產,其結果只能是引起外部不經濟:中國十幾億的人口大國卻并非消費大國。而且中國消費群體存在多樣性,而真正的龐大的消費主體多屬于低端消費。專家分析,由于中國貧富分化過于嚴重,主流消費群體非常貧窮,因此消費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有限。據安永會計師事務所預測,中國即將超越美國,成為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大國。但是,與此同時,中國的人均GDP和人均收入,卻與中國的富豪群體人數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據波士頓咨詢公司的相關報告,在中國,0.4%的家庭占有70%的國民財富;極端富有者,追求畸形的高消費,而龐大的低收入者,則是一種大面積的低端消費。再加上中國人從眾跟風的消費習慣影響經濟長期的穩定發展。中國人是越漲價,越搶購,越跌價越惜購。食品如此,房子如此。這種購買錯位違反了市場經濟下價格機制對需求調節的規律,不利于發揮市場機制正常功能,同時市場的過分波動及急劇起落又易拉大產業結構與消費結構的差異與矛盾,削弱消費模式對生產的巨大促進作用,從而影響了消費的經濟效果。

(3)長期以來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也抑制了國民的整體消費層次

我國自從改革開放以來,經濟一直快速發展,年均經濟增長率達到9.4%。為此,世界著名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認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可以稱為世界的一個模式或范例,中國經濟發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對世界經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是,我們在看到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應該看到它所受到的根本約束。即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及其到來的大量資源的浪費和科技創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的匱乏。因此倍受關注的國內有效消費需求不足的原因就在于這種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由于普遍實行的是一種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財富的創造主要依靠大量資源的投入。而這種投入在當時的科技水平下無疑造成高投入,高消耗,低產能,導致經濟增長的低效率,老百姓并沒有獲得多少財富,再加上現在醫療、教育和住房等費用大幅度提高,所有這些因素糾結在一起最終削弱了居民的整體消費能力,進而削弱了消費的經濟效果。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要建立現代市場經濟模式,而市場經濟的平等性、選擇性、自主性、開放型是經濟體制的基本根源,它使消費者由傳統的被動的消費變成主動選擇的消費,把行政手段控制的由上而下的消費變成普通居民廣泛參與的消費,因此在此過程中,國家宏觀調控和制定政策必須堅持以需求導向型帶動經濟發展為目的,因地制宜,因時制宜,長遠考慮。市場經濟發展的實踐證明,現代市場經濟是需求導向型經濟。

【參考文獻】

[1]張曉宏:再論中國傳統消費模式的弊端[J].經濟科學,2001(2).

[2]柴泳、楊伯華:西方經濟學[M].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3.

[3]尹世杰:中國消費模式研究[M].中國商業出版社,1993.

[4]江勇:宏觀經濟管理學[M].武漢大學出版社,1995.

[5]羅小憨、吳亞娟、李明東:經濟增長、消費需求與收入分配[J].四川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3).

[6]牛寶德:現代市場經濟是需求導向型經濟[DB/OL].中州學刊,論文網,,2001.

[7]王青:消費需求與經濟增長[J].江西社會科學,2004(8).

[8]季明:中國打造世界經濟新引擎[N].經濟參考報,2003-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