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發展不平衡戰略論文

時間:2022-06-08 04:33:00

導語:空間發展不平衡戰略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空間發展不平衡戰略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不平衡發展戰略及其存在的必然性;不平衡發展戰略的終極循環--更高層次的共同富裕的不平衡發展;不平衡發展戰略在我國社會主義區域經濟建設中的運用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戰略這個詞本是軍事上的用語、大體上可分為經濟發展戰略模式和空間發展戰略模式兩大類、不平衡發展戰略是指由于各地區發展同一產業或者同一產業投入產出效果不盡相同、不平衡發展戰略的思想基礎、經濟發展條件的地區差異、經濟增長潛力的地區差異、規模經濟和集聚經濟的促成作用、不平衡發展可以達到平衡發展的目的、不平衡發展會造成惡性循環,貧富更加懸殊、不平衡發展戰略的終極循環--更高層次的共同富裕的不平衡發展、西部各省由于受到地理區位條件的影響,經濟發展沒有什么很大的起色、中部和西部的經濟較之東部都不發達,而國家本著戰略的眼光,選擇了西部大開發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區域發展戰略的理論模式形式多樣,就其類型來說,大體上可分為經濟發展戰略模式和空間發展戰略模式兩大類,它們又是互相交叉和相互關聯的。本文就和大家探討一下空間發展戰略模式中的不平衡發展戰略及其在我國社會主義區域經濟建設中的運用。

關鍵詞:區域發展戰略不平衡發展戰略區域經濟

戰略這個詞本是軍事上的用語。它泛指帶全局性和長遠性的重大謀劃。它具有全局性,綜合性,層次性的特征。而區域發展戰略是戰略中的一種,是指對區域整體發展的分析、判斷而做出的重大的,具有決定全局意義的抉擇和謀劃。它的核心是解決區域在一定時期的基本發展目標和實現這一目標的途徑,對推動區域乃至整個國家的發展有重大意義。區域發展戰略的理論模式形式多樣,就其類型來說,大體上可分為經濟發展戰略模式和空間發展戰略模式兩大類,它們又是互相交叉和相互關聯的。本文就和大家探討一下空間發展戰略模式中的不平衡發展戰略。

1.不平衡發展戰略及其存在的必然性

不平衡發展戰略是指由于各地區發展同一產業或者同一產業投入產出效果不盡相同,在國家所掌握的資源十分有限的情況下,為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保證國民經濟較快增長,國家必須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采取重點開發的方式,并在資源分配和財政投入上對重點產業進行傾斜的一種空間發展戰略模式。

不平衡發展戰略的思想基礎是:平衡是有條件的,相對和暫時的狀態。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不平衡是客觀的,絕對的。沒有高差的地方的水是靜止的,沒有活力的,而有高差地方的水是洶涌澎湃的,充滿活力的。區域的經濟發展要想有活力,就必須存在著發展的不平衡,區域不平衡發展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由于人類社會長期處于封建社會,帝王將相為了追求享樂,一般都將精力和財力投往都城以及能為國家創造積累財富的地方,再加上當時世界動蕩不安,戰火綿綿,對于那些邊遠地區發展的投入少之又少。而在資本主義社會,由于帝國主義殖民政策的剝削,宗主國與殖民地之間的依附關系束縛了落后地區的發展。這都導致了區域間生產力布局極不平衡,經濟發展水平的地區差異十分懸殊,從而為區域的不平衡發展奠定了基礎,埋下了伏筆。

1.1經濟發展條件的地區差異

世界上各地區的自然條件、自然資源和社會經濟條件的地域差異十分明顯。在區域發展的初期階段,資金和人才等往往會被吸引到區域條件較好的地方,因為在那些地區的發展潛力大,資金投入的回報率高。而這些地方往往就成為該區域的增長極,它的發展速度會比周邊地區快,由于它的迅速發展,對資金、資源和人才的需求會增大,這就會將周邊地區的資金、資源和人才等進一步吸引過來,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核心-邊緣理論。在這個過程中,增長極周邊地區的發展就會受到增長極的抑制,從而導致了核心地區和邊緣地區的不平衡發展。以1985年我國各城市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的實際平均稅率為例,浙江省平均為34.2%,相當于江西平均(18.0%)的1.9倍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平均(10.3%)的3.3倍。上海市平均資金利稅率為58.5%,長江三角洲鐵路沿線的其他城市多在30%--40%之間,而蘇北的徐州、連云港和浙南的溫州、椒江等市卻只有10%--20%。同樣是以開發煤炭資源為主的煤炭城市,大同市的平均資金利稅率(12.0%)相當于淮北市(2.4%)和淮南市(2.8%)的4--5倍。由此可見,要使我國有限的財力和物力在空間安排上發揮更大的經濟效益,就必須選擇經濟技術基礎較好或區位優勢較突出的地區進行重點開發,實行不平衡發展戰略

1.2經濟增長潛力的地區差異

由于各地區的地理條件不同,資源的豐富程度和組合不同,各地的產業結構和經營管理水平也不同,因此各地經濟增長潛力不同,從而引起了投資環境的不同。投資環境好的地方,資金投入產出率高,產業布局就會發展較為完善,從而該地區就業率就會高,而同時就業機會高,對人才需求量大。反之,投資環境差的地方,其就業率就低,就業機會低,人才往往被吸引到投資環境好,經濟增長潛力大的地區,使得經濟增長潛力小的地區的發展受到約束。在同樣的政策、同樣的投入條件下,由于增長潛力的大小不同,地區經濟增長也會產生差異,導致區域產生不平衡發展。

1.3規模經濟和集聚經濟的促成作用

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越高,越有可能從規模經濟和集聚經濟中獲益,使其在地區競爭中處于更有利的地位,各種產業分布有向經濟發達地區集中的趨勢,而這些企業的集中,又會導致那些為它們服務及它們為之服務的前導及后導型產業也向這些地區集聚。這一切的結果是使該地區的人口數量大量增加,這又為大量的服務行業向該地區集中創造了條件。這樣該地區的經濟發展出現乘數效應增長,導致發達地區與落后地區經濟差距的進一步擴大,使地區的發展不平衡越加嚴重。以當今的大城市的發展可以說明這點。大城市的一個重要特征是聚集效益。由于大城市的諸多優勢,如悠久的經濟發展史,完善的經濟結構,成熟的市場與雄厚的技術力量,使他們的聚集效益和規模效益比中小城市體現的更加顯著,而且隨著規模的擴大而遞增,這樣導致各種要素向大城市聚集,城市越大,這種聚集能量越大。正因為如此,美國紐約擁有了全美最大工業企業1000家的116家,占11.6%;日本東京擁有全國最大工業企業1500家中的794家,占52.9%。

2.不平衡發展戰略的終極循環--更高層次的共同富裕的不平衡發展

那么在不平衡發展中,會不會使地區差距不斷擴大,地區間關系越來越嚴重呢?對此,學術界有兩種見解:

2.1不平衡發展可以達到平衡發展的目的

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在不平衡發展中,平衡的力量會發生作用,使地區發展不平衡趨向平衡,其主要動力是:

(1)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金勞動力與技術的自由流動,將導致區域發展趨于均衡。

(2)經濟擴散作用,推動地區平衡

(3)區域開發過程的交替變化,促進地區平衡發展

(4)區際間產業的轉移和結構的調整,推動地區平衡發展

2.2不平衡發展會造成惡性循環,貧富更加懸殊

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是一種具有超穩定性的經濟現象,在通常情況下,一般不易改變。納克斯在研究地區平衡發展問題時曾提出過發展中國家存在一種貧困惡性循環現象。一是落后地區資本貧乏,造成低水平的供給,又造成低水平的需求,在需求方面對投資缺乏引誘力,在供給方面又由于資本不足,缺乏增長的動力;二是需求方面的循環和供給方面的循環是同時發生作用的。

以上兩種觀點都是有其道理,值得借鑒。然而不平衡發展,產生的后果是發達地區與不發達地區的經濟都會得到發展,但不會趨于平衡狀態也不會產生貧富更加懸殊,而應該是經歷短暫的平衡狀態,又出現了不平衡發展,但這種不平衡發展不再是低層次的貧與富的不平衡發展,而應該是更高層次的共同富裕的不平衡發展。

2.3不平衡發展戰略的終極循環--更高層次的共同富裕的不平衡發展

在區域經濟發展的初期階段,區位條件好的地方經濟發展會較之區位條件差的地方更為迅速,發達地區與不發達地區的差距會進一步拉大,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平衡的力量會發生作用,發達地區的發展會帶動不發達地區的發展。同時,不發達地區為了擺脫困境會充分發揮其比較優勢與發達地區競爭,這就會形成一種合力使得兩者不會將差距進一步拉大。從大市場供求來看,不發達地區是發達地區的市場,同時發達地區也是不發達地區的市場。由于“回旋鏢”效應,一些發達地區的優勢產業會逐漸喪失優勢,向不發達地區轉移。發達地區為了保持其經濟發展只有不斷創新其新產品,而這些產品價格一般隨著科技含量的增多,價格偏高,這些產品要想有市場(不發達地區),就必須建立在不發達地區能消費的起的條件上,這就要求兩個地區的差異不能太大,否則只會導致發達地區經濟發展受到阻礙,這就使得發達地區要在自身發展的過程中必須同時帶動不發達地區發展。而發達地區同時又是不發達地區的市場,在發達地區生產的產品是發達地區沒有比較優勢但又必須需要的。所以兩者在發展過程中的關系是相輔相承,息息相關的,不可能會出現差距越拉越大的惡性循環。

發達地區是一種創新經濟,不發達地區是一種模仿經濟。創新經濟是非常艱難的,發達地區為了保持其經濟發展的領先優勢,就要不斷投入大量資金開發新產品,而創新產品優勢隨著不發達地區經濟的發展起步會逐漸削弱;模仿經濟是充滿活力的,隨著不發達地區的經濟的不斷發展,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其接受新科技的速度會越來越快,經濟發展也會隨之越來越快,這就會導致地區間的經濟差距逐漸縮小,最終達到平衡,而這種平衡是一種共同富裕的平衡。但是,這種平衡是一種暫時的平衡。因為發達地區在艱難的創新中,會導致元氣大傷,創新能力失去優勢而一般產品的生產優勢也隨之喪失。而不發達地區經濟發展卻是生機勃勃的,它們在發展過程中不斷進行著資金的積累。同時,它們也在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這就可能會產生原來的不發達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超過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而出現區域發展的新的不平衡發展,一種高度共同富裕的不平衡發展。

3.不平衡發展戰略在我國社會主義區域經濟建設中的運用

建國后,50年代初,我國便提出了有計劃的均衡地在全國布置工業的指導方針。力求促使全國經濟生產水平均衡發展。然而,實踐結果表明,平衡發展與經濟效益是很難統一的。我們知道平衡發展,必然要對不發達地區的投資,而一個國家的資金是固定的,這就勢必要減少對發達地區的投資。根據核心-邊緣理論,在區域發展的初期階段,由于區域條件的差異,資金,人才等一般都會注入那些區域條件好的地方,國為那些地方的投入產出大,經濟回報高。而建國初的中國正處于戰后經濟復蘇,區域發展起步階段,為了片面的追求區域的平衡發展,而將大量的資金投入那些基礎薄弱,投資環境差的地區,結果經濟效益較為低下,而發達地區的投資必然減少,又束縛了發達地區的發展速度,影響了發達地區的經濟增長,根據乘數效應,對一個地區投入資金,是會得到倍數的收益的。而發達地區的系數高于不發達地區的系數。所以整個區域的經濟發展平均速度降低了,使全國和區域系統的整體效益,受到了影響。平衡發展與經濟效益的尖銳矛盾,不得不使人們重新思考平衡發展目標的合理性,并引起對平衡布局原則的批判,轉而追隨地區間不平衡發展的戰略。

一九七九年我國實行改革開放,鄧小平同志提出“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偉大號召,我國開始實行不平衡發展戰略。國家對廣東省特別是深圳特區進行大規模投資建設,使之成為我國經濟建設的增長極,廣東省的經濟得以迅猛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以顯著的提高。實現了鄧小平同志“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設想”。同時,廣東省經濟的騰飛也為振興不發達地區的經濟起到了重要作用。四川,江西,湖南,安徽,廣西等地的民工涌進廣東。他們不僅解決了廣東經濟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而且為家鄉的經濟建設積累了大量資金。1992年貴州省輸入廣東省的民工達60多萬人,他們僅通過匯款方式就寄回現金5億多元,接近1991年貴州省鄉鎮企業所創6億元利稅總額,超過該省一年農業稅收1.9億元的1.63倍(南方日報,1994-01-03)。隨之后來,我國趁著國家經濟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將第二個經濟增長極選在了上海,浦東的開發同樣為我國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說明,不平衡發展戰略在我國的實行是成功的。如今,東部沿海地區成為我國經濟建設的龍頭,中部地區也受到東部經濟發展的帶動,逐步走上經濟快速發展的軌道。而西部各省由于受到地理區位條件的影響,經濟發展沒有什么很大的起色,與東部地區的差距逐漸拉大。

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更要重視如何使全國各地人民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問題,在強調效率的同時,也要兼顧公平。西部作為東部的經濟市場,它的發展對刺激東部地區乃至全國的經濟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了更快的實現共同富裕,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我國提出了“西部大開發”的口號,將投資的重點從東部轉到了西部,實行了平衡發展的戰略模式。然而,實質上這還是一種不平衡發展戰略。一方面,在發展的區位選擇上,其實中部和西部的經濟較之東部都不發達,而國家本著戰略的眼光,選擇了西部大開發;另一方面,西部大開發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區域經濟的增長極,也就是說要選擇經濟基礎和區位條件較好的地區優先發展形成增長極,從而帶動其他地區的發展,而不能遍地開花影響經濟發展的效益。而此時的平衡發展戰略會不會影響東部,中部經濟的發展呢?西部大開發的意義何在呢?隨著二十年的改革開放,我國東部經濟得以健康、快速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個有機的系統,它的進一步發展對國家的依賴性已經很弱,并且它也具備了向不發達地區進行投資的能力。為了加快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同時也為了提高不發達地區的消費水平,促使全國經濟健康良性發展,對西部進行大開發是極具戰略眼光的。處于東西部之間的中部地區也會因此而成為最終的受益者。一方面,中部地區受到東部地區經濟擴散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西部大開發的過程中,西部與中部的合作也會更加緊密。在這兩股合力的作用,最終會使中部經濟同樣快速發展,也使得我國的經濟增長的平均速度加快,從而更快的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

參考文獻:

崔功豪,魏清泉,陳宗興.區域分析與規劃.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9

林廣,張鴻雁.成功與代價—中外城市比較新論.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0.7

胡序威.區域與城市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9

魏宏森等.發展戰略與區域規劃.重慶:重慶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