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收支不平衡

時間:2022-03-08 05:53:00

導語:國際收支不平衡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際收支不平衡

1我國國際收支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擴大,我國國際收支的狀況發生了很大改變。尤其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我國國際收支不僅在總量方面規模快速增長,而且開始出現了以“雙順差”為特征的結構性轉變。從1999年到2006年,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經常項目、資本和金融項目連續八年“雙順差”,經常項目特別是商品貿易成為國際收支順差的主要構成部分。

2我國國際收支現狀形成的根源

2.1內需不足

內需不足方面主要表現為儲蓄過剩,資金閑置以及資金利用率低等現象。截至2006年底,我國的外匯儲備已達到10663億美元。相對于如此之多的國家儲備,我們國家的城市發展水平和人民消費觀念的差別,使得在政府中存在著大量的政府儲蓄,微觀經濟主體中存在著大量的私人儲蓄。政府對醫療、教育等基礎設施投入的不足也使得微觀經濟主體對未來醫療、教育成本預期的上升,進而減少即期消費,增加了私人儲蓄。

由于內需不足,使得國內資金利用率低。為了確保國內經濟的快速增長,20世紀90年代我國的實際貸款利率明顯偏低。而且在國家產業政策的引導之下,可以用來生產高技術、高附加值的資金,大多數被用于生產低附加值的出口產品,這些造成資金的低效率使用。

2.2資源不合理利用

資源的不合理利用,使得經濟持續發展不能持續。一方面,由于國內經濟發展的需要,在最近幾年內鋼鐵、電解鋁、焦炭等行業投資快速增長,并形成了過大的生產能力,超過國內消費的能力,因此相關產業必須通過出口找出路,這是我國鋼鐵產品、電解鋁、焦炭等“兩高一資”類產品出口大量增加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近幾年外商投資持續增加,以機電產品為主導的國際制造業向中國大量轉移,使我國成為部分電子信息類產品的國際制造中心。一些產業生產能力大大超出國內市場需要,這是出口大量增加和貿易順差等不平衡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

2.3相關政府政策的不足

以發展加工貿易為主的出口導向型的產業政策。在該政策出臺初期有效地解決了我國經濟發展所需的外部資金,充分利用了我國的比較優勢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經濟活力。但是,這種政策使得我國受資源約束,進口產品以能源、原材料、技術設備為主,出口以低附加值的消費品和機電產品為主。在國內投資需求減弱的情況下,這種貿易結構一方面造成能源、原材料、技術設備進口增速減緩,另一方面由于國內市場容量有限造成出口大量增加。

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的地方政府政策。長期以來,各地政府為了追求當地的經濟效益,往往把GDP的增長作為評估其政績的主要指標。各地政府的出口創匯、招商引資成為重要的手段,并最終以“雙順差”反映于國際收支平衡表中,其中地方政府在各地的投資活動中發揮了主導作用。

吸引外企的政府優惠稅收政策。作為產業政策的配套政策,優惠的稅收政策也同樣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出口退稅政策、“兩免三減半”的所得稅政策等多項稅收減免政策,都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型跨國公司將我國作為其全球的利潤中心,以充分享受優惠的所得稅政策。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國際收支“雙順差”格局的形成。

2.4國內金融市場發展滯后

國內金融市場欠發達、融資渠道單一也是造成目前國際收支狀況的原因之一。從金融市場發展來看,目前我國資本市場仍不發達,融資渠道以銀行體系為主,證券市場、外匯市場等金融市場在資源配置和資金融通中的作用難以充分發揮出來。因此,盡管國內積累了大量資金,但由于儲蓄轉化為投資的渠道不暢通,形成了國內資金流動性、外匯儲備、境外融資規模“三高”并存的局面。

3國際收支不平衡的調節

(1)增加政府職能,擴大內需。在貿易順差巨大的情況下,增強國內消費是消化長期高速增長的投資形成產能的唯一途徑。更重要的是,持續、穩定、合理比重的國內需求是維持GDP長期穩定增長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增加國內需求也是解決“雙順差”不平衡最根本的途徑。可以通過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醫療以及教育體系,加快對相關公共設施的建設,并在此基礎上,帶動和發展具有高技術、高附加值的產業,吸引微觀經濟主體參與,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

(2)通過政府和媒體抵制資源不合理利用。在政府方面,應當在各地政府當中,積極推廣并采用更能反映資源稀缺性和體現經濟外部性的綠色GDP來衡量各地政府的績效。通過政府從更加宏觀的方面把握整個地方乃至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狀況。在媒體方面,可以通過媒體來加大宣傳節約資源,反對浪費等觀念,從人的價值觀上來影響微觀經濟體的經濟行為,引導其更加健康合理地消費。

(3)進一步理順資源價格體系,征收資源費、排污費,提高高能耗、高污染企業成本。通過征收資源費(稅)、排污費(稅),將廠商生產的負的外部效應成本化,也就是將社會成本反映在廠商的產品生產成本中。當前我國價格體系尤其是資源類價格體系未能充分反映資源的稀缺程度。這使得企業喪失了技術創新、設備更新或強化管理以降低消耗、減少污染排放的外在壓力和內在動力。

(4)實施“走出去”戰略,擴大對外投資。積極探索多元化、多層次的外匯運用方式,通過各種渠道擴大對外投資。鼓勵能夠發揮我國比較優勢的對外投資,擴大國際經濟技術合作的領域、途徑和方式,繼續發展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鼓勵有競爭優勢的企業開展境外加工貿易,帶動產品、服務和技術出口;支持到境外合作開發國內短缺資源,促進國內產業結構調整和資源置換;健全對境外投資的服務體系,為實施“走出去”戰略創造條件。

(5)對于金融市場層面的調節,應當建立多層次的金融市場,滿足境內外機構的資金需求。目前我國企業融資結構仍存在過于單一的問題,企業融資依然主要依靠銀行貸款,直接融資比重過低,在我國壓縮信貸規模的宏觀調控背景下,一些國內企業只能轉向境外市場融資,進一步加劇了國際收支不平衡。因此,需要繼續優化金融市場結構,推動債券、股票等市場的平衡協調發展,并建立多層次的金融市場,完成各市場間的無縫對接。

參考文獻

[1]余永定.全球經濟不平衡、中國匯率政策和雙順差[J].國際金融評論,2006,(1).

[2]孫杰.亞洲債券市場的發展與全球性國際收支失衡的調整[J].世界經濟,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