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主義教育思想西方哲學論文
時間:2022-07-25 10:39:55
導語:價值主義教育思想西方哲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價值主義教育思想是對西方價值哲學和教育思想的借鑒和繼承,價值主義教育思想以教育產生價值、教育價值以實現人的主體性發揮、教育價值應當尊重人的自然本性,道德教育是教育不變的主題為內容構建體系,價值主義教育思想對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產生積極影響。
關鍵詞:西方哲學;價值主義教育思想;道德教育
價值主義教育思想是一種全新的教育價值理念,這種思想認為,人類社會活動,無非是以人為主體,將資源轉化為財富從而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過程。價值主義教育思想的提出是對西方價值哲學和教育思想的批判、借鑒和繼承,是對當前我國教育工具化、功利化和世俗化的反思。梳理當代價值主義教育思想的體系,對于進一步發展價值主義教育思想,樹立現代化的教育理念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教育是價值產生的源泉,是美德形成的動力
價值主義教育思想最為典型的特點在于重視價值,認為人類的一切實踐活動是以價值的創造為目的的活動,教育在價值創造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教育是產生經濟價值、政治價值、文化價值的根源,經濟價值、政治價值、文化價值是教育價值外化的結果。在人類思想史上,思想家們主要從教育的重要性視角探討價值和教育的價值等問題。古希臘智者學派強調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倫理教育,倫理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教人學會從事政治活動的本領。受教育者通過教育掌握了這些本領,習得了社會所要求的道德規范,那么教育才創造了價值。譬如,普羅泰戈拉提出了“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蘇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識”的命題,把美德看作知識,要求個人把美德當成一種知識去追求,要實現這種追求必須要訴求于教育。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維多利諾不僅重視教育而且強調教育要有針對性,他認為通過學校教育,人的身體的鍛煉、知識的學習和德性的培養結合起來,能夠造就為社會服務的有高度責任感的公民。荷蘭著名的人文主義思想家、教育家伊拉斯謨在《基督教王子的教育》《男孩子們的通才教育》《關于正確教學的方法》等著作中反復強調教育對國家、對個人都具有重要的價值。教育者應該幫助受教育者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人成為一個信仰基督、有理性、有知識、能獨立判斷、追求真理、有德行的人。夸美紐斯在他的《大教學論》《母育學校》等著作中,認為“假如要去形成一個人,那便必須由教育去形成”。英國著名的教育家洛克也非常重視教育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它指出:“人的好壞,或有用與無用,十分之九都是他們的教育所決定的。”認為良好的教育不僅對于個人獲得幸福,而且對于個人事業的成功,都具有極大的價值。盧梭不但重視教育,而且認為教育要尊重個體的差異性,要尊重兒童的年齡特征。現代西方闡述教育的價值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杜威,杜威從實用主義的哲學基礎出發認為,“任何教育皆有價值性質”,教育的價值就是要對現實社會的人的生活帶來益處。杜威將教育的價值分為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內在價值和工具價值,并且認為工具價值更為重要,因此杜威認為對于社會而言,教育是維系社會團體的基本條件之一,教育具有社會價值,教育不僅能夠促進社會的發展,維持社會穩定,而且教育還能夠培養出適應社會生活的人。杜威的教育價值的思想給我們帶了許多啟示:教育不僅促進社會的發展,而且也應該注意個人的發展。反思我國傳統的教育價值觀,過分強調教育對維護社會穩定的作用,而忽略了對個人的發展,直到今天,我們的教育仍然是以考分作為衡量教育成效的標準,也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標準,還沒有把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作為評價教育的價值的重要標準,沒有把教育的社會價值與人全面發展的自身價值統一起來。梳理西方哲學關于教育與價值的觀點我們可以看出:第一,西方哲學非常重視對價值的研究,把價值研究作為哲學研究的主要內容,認為“哲學絕對不能脫離價值的觀念,它總是強烈地、明顯地受到價值觀念的影響”將哲學價值范疇引入教育學領域,形成教育價值理論,教育價值理論主要以判斷教育活動有哪些價值?以及如何去追求和實現這些價值,從而形成一種有邏輯聯系和基本概念的理論體系。第二,西方哲學對教育價值的研究更多側重于個體價值的實現,認為教育使個人獲得發展,個人“更為紳士”,教育能使個人追求到幸福和事業的成功,主要以注重人的形成、人格培育和個人發展為著力點,缺乏對人所處的現實社會的關照,現代西方哲學絕大多數流派認為通過教育實現個體的發展、個體人格的形成,而沒有看到個體的人是生活在現實生活中的的人,個體的人的發展受到現實社會的制約。而價值主義教育思想則認為個人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個人的發展受到它所處的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因此,教育的目的不僅是實現個人的發展,同時也是促進社會的全面發展,教育能夠使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有機的統一起來。
二、教育價值的實現要充分發揮人的主體性
價值主義教育思想是對傳統教育的現代反思。以自然經濟、單一的計劃經濟為背景的傳統社會,教育強化人的從屬性、依附性、維護社會的穩定,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和消解了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在傳統教育中,教育者雖然是教育的主體,但主體性的發揮十分有限,而受教育者作為教育主體的地位并未得到承認,其主體性處于被壓抑的狀態,因此使整個教育過程變成一個“你打我通,你教我受“的被動接受的過程,受教育者成為接受知識的“容器”。隨著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現代社會從多方面確立了人的主體地位,宣告了主體時代的到來。尤其是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增強了人們的主體意識、主體精神、主體能力的發展;科學技術、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激發了人的創造熱情、培養了人的創造精神,提高了人的創造能力;對外開放的環境,多元文化相互交流、交融和交鋒,帶來了人的獨立性、選擇性、差異性、復雜性增強。一方面是主體性的高揚,另一方面是教育實踐中主體性的缺失,甚至是對人的主體性的否定。我們的教育目的缺乏對人的個性發展的規定、我們教育過程中教師處于絕對權威的地位,學生成為接受知識的“容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制約了學生的個性發展等等現象。價值主義教育思想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教育的價值在于人的主體性的充分發揮,這一思想不僅是對當代中國教育現狀的反思,也是對西方教育主體性思想的批判繼承。所謂主體性,從哲學視角來分析,指的是人在認識、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能動性、自主性和自為性。主體性教育指的是把教育看作是以教育的主體性方式促進人的主體發展過程的觀點和主張。教育作為一種關于人的對象性的活動,教育的過程必然涉及主體、客體及其相互關系。作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有著自己的主觀精神世界、需要、情感、意志和個性的人;教育活動也是一個有目的、有計劃、能動的主體活動。教育的問題,說到底就是人的問題,教育活動本身就是“人為”的活動和“為人”的活動,本質上就是人類自身的一種再生產活動和自我建構的活動。作為“人為”的活動是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活動的結果取決于人的主體性發揮的程度。而作為“為人”的活動。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提升自覺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不斷地改造主觀世界,因此,“為人”的活動也是不斷提升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過程。基于以上認識,價值主義教育思想認為,教育價值的實現,要以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活動的主體性的充分發揮為目的,教育的價值如果脫離了人的需要的滿足就不存在價值,也就是說,教育就是要發揮主體性、充分體現主體性,使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得以充分發揮,滿足人的需要,達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對教育主體性的認識作為哲學家自覺思考的問題,是從近代西方哲學開始,近現代西方哲學認識到主體性的確立需要依賴人的充分自覺,依賴人內在精神自我的充分發展,認識到只有人的內部精神的充分發展才能為人的外部實踐活動提供根本動力和價值準則。現代西方哲學兩大流派科學主義和人本主義都強調教育主體性的問題。科學主義教育認為人的主體性主要表現為對自然的征服和改造,征服自然、征服他人是主體性的表現。培根所提出來的:“知識就是力量”,“人類統治萬物的權力肯定是深藏在知識中”強調科學知識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性,因此,主體性教育就是要是學生積極地、主動地、創造性地去掌握大量的科學文化知識,創造出更多的物質財富,不斷地提高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人本主義的教育觀強調人是主體性的存在,強調人在教育過程中的主體性,人的一切活動的根源是內部動機,因此,教育就是要激發人的求知欲望和沖動,就是要使人認識到自己的主體性存在;強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平等的關系,教師應該尊重學生,充分信任學生。無論是科學主義還是人本主義,對主體性和教育主體性問題的認識都對人類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也推動了教育實踐的改革,引起了“主知主義”和“主情主義”的爭論。雖然兩種流派各有其局限性,但他們提出的許多觀點,譬如以“學生為中心”“學生和教師之間平等的關系”“通過討論來實現人格的完善”“人的發展的全面性”等等這些觀點和思想與我們今天倡導的價值主義教育思想有許多相似之處,對我們反思當代的教育現狀提供了好的可供參考的資源,但我們也應該看到,無論科學主義和人本主義的主體性思想都有其歷史的局限性和階級的局限性,我們只有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的思維方式去解讀人的主體性,才能了解主體性的真正本質。馬克思認為,作為主體的人是物質世界的一部份,不僅人的自然力、生命力和生命過程必然受到自然規律的支配,而且作為主體的人是處于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現實的人,人的主體性必然受到客觀歷史條件的制約;而相對于主體的客體,也是物質世界中確實存在和存在過的事物和現象,他們同樣也具有客觀實在性。同時馬克思認為,主體性并不是“天賦之物”,主體性是在實踐中生成的,實踐溝通了主體和客體、物我的對立,整合了人存在的理性、非理性等多個維度,人類正是“通過實踐創造對象世界,即改造無機界,人證明自己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因此,主體性是在實踐中生成、確證和表現的。
三、教育價值的實現應該體現“兩個尊重”——尊重人成長的規律、尊重人的個體差異
價值主義教育思想認為要注重構建現代教育的體系價值。所謂的體系價值指的是體系建構以價值創造為核心,教育價值的實現要與人的成長規律相一致,以尊重人的成長規律和個體差異的原則來建構教育體系價值。目前我們教育的過程是:幼兒教育——基礎教育——初等教育——高等教育——終身教育,但在這一過程中,我們現有的教育價值鏈斷裂,出現了教育價值沖突,表現在教育的內容與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不相符合,與教育者的成長規律不相符合。譬如,我們在幼兒園時期教孩子背誦“八榮八恥”“三個代表”,在大學期間又告訴大學生要講衛生、講文明、尊敬師長,教育未能遵循學生自然成長的規律,導致教育價值鏈斷裂。而價值主義教育認為尊重人的自然本性是教育的途徑,尊重人的自然本性包括,其一要尊重人的成長規律,教育要尊重教育對象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要尊重教育對象的成長規律;二是教育要尊重人的個體差異性。以人為中心,以人的成長規律和個體差異來構建即體現普遍性又兼容特殊性的教育體系。“兩個尊重”思想的提出是對西方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展。盧梭認為教育要“歸于自然”,教育是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人為的教育結合起來才能達到預期的教育目的,自然的教育是基準,只有歸于自然才是良好有效的教育。因此盧梭認為自然主義教育的方法原則就是教育必須遵循自然,讓自然按它最喜歡的辦法去照顧孩子,成人不必干預。盧梭認為,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有它特有的成熟期,這是自然的安排。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秩序,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子,他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盧梭告誡教育者要把孩子當作孩子,要正確地認識兒童,提出:“在萬物的秩序中,人類有他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兒童有他的地位;應當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盧梭認為學生有性別的差異、個體的差異,因此,教師在教育之前需要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學生;教育的過程由傳統的以成人、教師為主宰、為中心讓位于兒童,兒童不再是被動受教,而是自主發展,任何違背兒童成長規律和“一刀切”的教育方式都會給教育引入歧途。盧梭認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自然人”,“自然人”不是脫離現實的野蠻人,而是生活在社會中的一員,并且能盡到社會成員的職責。“自然人”在理性地社會制度中,既能很好地發揮天性,又能把自己看成是社會的一份子,這樣的人是自然人和社會公民的統一。
四、道德教育是教育永遠不變的主題
價值主義教育思想認為,無論教育的理念隨著時代的需求而發生怎樣的變化,它以道德目的為根本,是教育永遠不變的主題,道德教育是教育的出發點也是教育的歸宿點。然而事實并非如此,我們看到隨著教育的發展,教育傳遞社會文化價值的功能被強化,教育的功能也越來越復雜化,道德逐漸從教育中被分離出來,作為獨立的內容。道德作為知識教育,并且越來越被知識化,這使道德教育處于尷尬的境地,完全違背了教育的本質。這種狀況對現代學校教育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形成了一種不利于現代教育發展的現象:在學校教育中,教育與教學相分離,教師的工作分為教書和育人,專業課教師從事教書工作,德育課教師從事育人工作,認為進行道德教育是德育課程教師的職責;將道德教育的內容知識化,道德教育的考評以課程考試的方式進行,導致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的分離;以教材、課堂、教學為中心進行道德教育,忽視社會實踐對道德培育的作用,使道德教育變成呆板、無趣的道德說教。價值主義教育思想針對這些現象,特別強調要回復教育的本真,從中國傳統教育思想和西方道德教育思想中吸收思想的精華,結合現代教育理念,從而實現新的發展。西方教育思想中教育和德育具有不可分割的關系。例如,夸美紐斯非常重視道德教育,把培養德行看做是學校的主要任務,甚至認為德育比智育更重要。他認為:“我們已經討論過了比較易于教授與學習科學和藝術的問題。……它們的確只是對于更加重要的事情的一種準備而已……然則我們的真正工作是什么呢?是智慧的學習,它提高我們,使我們得到穩定,是我們的心靈變得高貴——我們把這種學習叫做道德,叫做虔信,有了它,我們就高出一切造物之上,就接近了上帝本身。”杜威的教育思想中,他以“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改造”三個命題來闡述自己的教育觀,要求教育為社會進步服務,為民主制度的完善服務。因此,道德教育的目的應當成為各科教學的共同的和首要的目的,德育過程和教育過程是同一的,把道德教育價值的社會標準加到學校教學的教材上,是十分重要的。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協調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五、教育價值的實現是一項系統工程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教育理念、教育內容、教育方式方法、教育體系、教育環境、教育體制機制建設等多方面要素的創新與優化。教育價值的實現也是一項系統工程,既需要加快教育教學包括招生考試制度的改革,也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的協同運行。教育工作者要不斷通力合作,挖掘中西方教育教學的優秀文化資源、道德素質、人文精神,學習和借鑒古今中外創造的優秀成果,為學生解釋疑惑,指引方向;家庭要充分重視學生的教育,配合學校培育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各級各類學校要建立多層次、全方位、立體化的育人體系,改變各部門各環節銜接不緊的現象,使課內外、校內外通力合作,形成相互促進的育人環境;加強教育體制機制建設,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教育制度體系。
總之,雖然價值主義的教育思想多方面的借鑒了西方教育價值理論的內容,吸收了其教育思想中許多理論的精髓和精華,但價值主義教育思想并不是一種理論的拼盤,價值主義教育思想以人的主體性的發揮為核心,以尊重人的自然本性為教育的途徑,以道德教育為目的,以教育是經濟價值、政治價值、文化價值產生的源泉,是綜合性功能的發揮的一個完整系統的工程。當然,價值主義教育思想要想獲得進一步的延續和發展,那么價值主義教育思想必須結合中國教育現狀,因為任何照搬和模仿的模式,都將以失敗而告終。價值主義教育思想只有結合中國實際,充分發揮中國傳統教育思想的精髓和吸收和借鑒馬克思主義科學的教育理論及其西方教育思想的精華,才能獲得很好的發展。
作者:謝莉勤 李 芳 單位:大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上一篇:法律人才培養行政法學論文
- 下一篇:高職課程教學證券投資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