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哲學認識論思維
時間:2022-07-05 03:17:59
導語:大眾哲學認識論思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艾思奇,是中國現代哲學家,他撰寫的《大從哲學》,“通俗而又有價值”,曾經為廣大的讀者特別是青年讀者所喜愛,起過火炬的作用。艾思奇與他的《大眾哲學》在中國現代哲學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下面分析一下他在《大眾哲學》中的認識論思想。
《大眾哲學》在第三章講認識論,這是全書中在理論上最有創見的部分。艾思奇明確主張唯物主義認識論是反映論。他指出:“我們所認識到的一切,都是客觀事物的反映,是事物本身在我們主觀中的反映。”唯物論不但承認客觀世界里有獨立存在著的特制,并且認為物質的本身也是可以認識到的。在這里,一方面,必須承認客體的客觀實在性,就是說,客體作為物質實體,是不依賴于主體而存在的。另一方面,必須承認主體也是物質實體,而且是具有社會本質、自然本質和意識機能三位一體的進行著社會實踐活動的高級物質實體。進而艾思奇強調指出:我們認識事物的這種反映,和照相機的那種反映,并不是完全相同的。照相機只能完全照著外物表面的樣子拍照,別的作用沒有。但人類的認識卻不同。人們用自己的感覺器官,從外界得到一種感覺,這一點倒可以說是和拍照一樣的。但是,人類的認識除了感覺以外,還有想象和理解等的作用。它能夠利用過去感覺所得的東西,自己構想成種種東西。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以實踐為基礎,從認識和實踐、主體與客體、認識與對象的多重矛盾關系中把握認識的本質規定性,并把實踐當作統一認識的基礎。這一觀點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立場,同唯心主義先驗論、不可知論和舊唯物主義認識論劃清了界限。30年代的哲學著作一般都依照感覺、表象、概念、判斷、推理、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具體與抽象等次序講認識論。《大眾哲學》則不同,他抓住認識過程中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矛盾、實踐與認識的矛盾來講認識論。在研究感性和理性的矛盾時,艾思奇首先給“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兩個概念下了定義。感性認識是人們在實踐過程中,通過感覺器官對事物表面現象、外部聯系的反映。而理性認識是借助抽象思維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達到關于事物的本質、事物的內部聯系和事物自身固有的規律性的認識。然后,他詳細分析了這兩種認識之間的矛盾。他指出,感性認識就好象照像一樣,從周圍攝取形形色色的影像。理性的認識和卻更進一步,把那感性的認識所看不見的東西也抽將出來,抽出了普遍的和整個的東西,這叫做抽象。在這里就形成了感性的認識和理性的認識的矛盾:感性中覺得是同一的,理性中偏偏看出了差別;感性中覺得有差別的,理性中偏偏看出了同一。
艾思奇說:“在差別中看見同一,在同一中又看見差別,這在人類的認識中,就成了一個矛盾,這使我們的認識自相矛盾。”他批判了經驗論者偏袒感性認識,對理性認識持懷疑態度和理性論者偏袒理性認識,以為感性認識只是混亂不清的幻影這兩種形而上學的態度。他認為:反映論和經驗論、理性論都不同。它并不丟了這樣又愛上了那樣,它很正當地將事實指出。感性的認識和理性的認識同樣地都在人類的認識中有地位,反映論也就承認了他們的地位。這兩種認識能力是互相抬杠互相矛盾的,反映論也就承認了這矛盾。它并不象形而上學那樣怕矛盾,并且它還指出矛盾是非有不可的。它告訴我們,“理不辯不明”,人不打架不會成為相好,抬杠并不是壞事,抬來抬去會漸漸抬出更巧妙的花樣來。人類的認識是有矛盾的,但正因為有矛盾,所以才有進步。在他看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矛盾正反映著外界事物自身的矛盾;理性可以使我們認識得更深刻,但同時也不要忘記了感性認識的重要,因為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分不開的。在這里,艾思奇堅持了辯證法與唯物論的統一,比較清楚地說明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在人的認識過程中互相聯系又互相區別的關系。
艾思奇進而論述了認識與實踐的關系。他說:“所謂實踐,簡單地說,就是改變世界改變環境的活動。”實踐就是去改變事物,這是最重要的一點。我們常常把實踐稱做“變革的實踐”或“批判的實踐”,就是這個意思。他認為,各種人有各種人的實踐,一個人在一定的社會里,他們的生活有一定的范圍,所以實踐也有一定的范圍,因為實踐的范圍不同,所以人們的知識也不會相同的。對于一件事物,由各種生活中的人看來,一定有各種不同的意見。誰的意見對呢?這就要看誰是對于這件事物能夠作變革的實踐了。“要認識一件事物的真理,只有在改變的行為中去認識,只有實踐。”
艾思奇認為,強調實踐的重要性,并不是說可以不要理論。雖然理論有主觀的色彩,但如果沒有它,我們就不知道怎樣去實踐。理論對于實踐的這一指導的能動作用,是不可輕視的。實踐的現實結果體現了普遍認識和具體實際的統一。帶有普遍性的認識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在實踐的基礎上從許多客觀實際事物中抽象概括出來的。這種抽象概括是否符合客觀實際的本質和規律決定著人們實踐的成敗。如果人們用符合客觀實際的本質和規律的認識去指導實踐,就能產生預期的現實結果;反之,如果人們用不符合客觀實際的本質和規律的認識去指導實踐;就不能產生預期的現實結果,就會遭到失敗。艾思奇在研究了感性與理性、認識與實踐關系的基礎上,對人類認識的整個過程作了這樣的概括:“從感性到理性,從理性到實踐,又由實踐得到新的感性,走向新的理性這種過程,是無窮地連續下去,循環下去,但循環一次,我們的認識也就愈更豐富,所以這種循環,是螺旋式的循環,而不是圓圈式的循環,是永遠在發展,進步,決不會停滯在原來的圈子里。”這一論述,初步概括了人類認識運動的總規律,它為后來在《實踐論》中更精確地表述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資料。
艾思奇在“認識論”這一章的最后專門講到“真理論”的問題。他明確指出:“只有能夠反映出客觀事物的真理來的見解,才是真理。真理必須和客觀事物一致,不能夠由主觀隨意捏造出來,主觀的真理是沒有的,因為完全由主觀產生的見解決不會是真理,凡是真理,都得要有客觀性。”艾思奇用較多的篇幅批判胡適販運的實用主義真理觀,揭露實用主義真理觀的荒謬性和反動性。在對真理的認識上,他認為只有站在前進立場的人,才能夠認識客觀的真理,而壓迫者不能認識客觀真理。他還指出,真理是不斷地發展,不斷地進步,越來越接近絕對真理。
- 上一篇:勞保局干部培訓工作方案
- 下一篇:勞保局黨員教育工作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