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物理學重建的理論基礎

時間:2022-05-01 02:53:00

導語:剖析物理學重建的理論基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剖析物理學重建的理論基礎

摘要:“物理學的基礎結構注定要坍塌,并將重建在一個新的基礎之上。”這是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物理學學會主席、美國哲學學會副主席惠勒教授,在中國演講時所下的結論。在惠勒演講集的第一頁上,出現了中國文化源頭的太極圖,遠古的太極圖與現代物理學重建之間,有必然的聯系嗎?太極之中及其背后所隱含的智慧,能來解答這一問題嗎?

關鍵詞:太極;圖書;智慧;物理學;重建

導言:事關物理學的兩個問題

問題一:美國物理學家惠勒教授,于1981年10月,應邀到北京、合肥、上海等地講學,系列的演講集為《物理學和質樸性》一書。書中記載了惠勒教授對現代物理學下出的這樣一個結論:“物理學的基礎結構注定要坍塌,并將重建在一個新的基礎之上。”物理學的基礎結構為什么會坍塌?這是西方物理學界眾所周知的問題,本文不做展開討論。

問題二:中國文化源頭的太極圖為什么會出現在惠勒演講集的第一頁?為什么惠勒每一次演講時都會談到,玻爾同樣崇尚太極圖,并把陰陽視為并協原理的先河?太極內涵為何,外延為何?為什么會贏得兩大物理學家的敬重?這一問題并不是物理學界眾所周知的問題。本文試圖從天文歷法、宇宙演化、中國哲學、文化基礎四大方面入手,解釋太極的內涵與外延,目的是希望為物理學重建找出堅實的理論基礎。當然,本文的重點在于太極的理論基礎,而不是物理學重建本身。

美國理論物理學家卡普拉(FritjofCapra)說:“我覺得東方的思想家對一切已經了然,如果能夠將他們的答案翻譯成我們聽得懂的語言,那么所有的問題就有解答了。”

一、歷法中的太極

天文學是中華民族的第一學,歷法是中華民族的第一法。有文字,天文歷法是用文字表達的。文字之前,天文歷法是用抽象符號表達的。太極、圖書(河圖、洛書)、八卦,都是文字之前的抽象符號。幾組抽象符號可以融為一個整體,太極處于核心地位。這里的討論以太極為主,必要時也會涉及圖書、八卦。

太極,在歷法中的第一重意思表示的是周日與周歲的陰陽轉換。周日的陰陽是無限循環的晝夜,周歲的陰陽是無限循環的寒暑。晝夜,由日往月來所決定。寒暑,由太陽視運動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往來所決定。

歷法中的太極,解答了這樣幾大問題:

1.確定了一陰一陽的無限循環。晝夜亦陰陽,寒暑亦陰陽,陽盡陰來,陰盡陽來,陰陽的基本特征是無限循環。

2.確定了陰陽兩極。周日之中,陽極在日中,陰極在夜半。周歲之中,陽極在日影最短點(夏至),陰極在日影最長點(冬至)。陰陽兩極可以用12地支的子午兩支來表達。陰極在子,陽極在午。晝夜寒暑,一陰一陽,規律地循環在兩極之間。螺旋,是循環往來的運動形式。洛書中的奇偶之數連線可以證明這一點。

3.確定了時令四點與天文三線。時令四點為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冬至,太陽視運動至(止)于南回歸線;夏至,太陽視運動至(止)于北回歸線。春分、秋分,太陽視運動相交于赤道線。冬至、夏至為陰陽兩極點,春分、秋分為陰陽平分點。太陽視運動無限循環在天文三線、時令四點之間。

4.確定了陰陽轉換的大小周期。日往月來,為周日陰陽轉換之小周期。寒往暑來,為周歲陰陽轉換之大周期。

小周期,被歸納在12時辰之中。12時辰用12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來表達。周日小周期,一日一循環。一日如此,日日如此。大周期的數據規律性地變化在365—366天之間。《周髀算經》:“三百六十五日者三,三百六十六日者一。”立桿測影,日影數據變化的規律為四年之中三年為365天,一年366天。準確地說,太陽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往來的大周期為1461日。

5.確定了歲、月、日的時間單位。“陰陽之義配日月。”《周易•系辭上》這一論斷指出,陰陽觀念首先是從日月出發的。“故月與日合,為一月。日復日,為一日。日復星,為一歲。”《周髀算經•日月歷法》告訴世人,歲、月、日這三大時間單位是按照日、月、星的對應關系確定出來的。

6.確定了陰陽轉換的三大基本形式。無限循環,圓周運動,不勻速,是陰陽轉換的三大基本形式。陰陽轉換,無限循環。無限循環,軌跡為橢圓。這里不存在直線運動。365—366天,這兩個數據說明,橢圓的運動不是勻速運動而是不勻速運動。橢圓中應該有一陰一陽兩個點,而不是一個焦點。

7.確定了時空物三位一體的時空觀。日行一度,歷中一天。太陽周天365—366度,回歸年365—366天。度論空間,天論時間。時間空間,上關乎天文,下關乎萬物。

萬物生長靠太陽,太陽視運動的周期決定著萬物生命的周期。太陽回歸年時間長度一分為四為春夏秋冬四時,一分為五為金木水火土五行,四時對應東西南北四方,五行對應東西南北中五方。萬物生長在空間之中,萬物隨時間而變化。時間、空間一不遠物,二不遠人,這里的時空觀為時空物三位一體的時空觀。

8.確定了陰陽轉換與氣候轉換的關系。陰陽兩極的轉換,決定著氣候兩分的轉換。“一年分兩截,兩截分陰陽。”彝族十月太陽歷,將太陽回歸年的時間長度一分為二,前半年為陽,后半年為陰。苗族古歷以冬至為陽旦,以夏至為陰旦。以冬至夏至為界,分出了陰陽兩個半年——前半年為陽,后半年為陰。陽年,氣候一步步變暖。陰年,氣候一步步變寒。一年陰陽兩分,可以在中午日影最長與最短兩點這里得到實證。

太陽回歸年的時間長度一分為二,為陰陽兩截;一分為四,為春夏秋冬四季;一分為五,為木火金土水五行;一分為十二,為十二月;一分為二十四,為二十四節氣。陰陽轉換所引起的氣候變化,具有規律性與永恒性。

陰陽五行學說,是天文歷法中出現的,首先是在十月太陽歷中出現的。歷法中的陰陽五行一可以重復,二可以實證,三可以測量,四可以定量。

9.揭示了陰陽轉換與萬物生命的關系。陰陽轉換、氣候轉換決定著萬物的生命。

周日之陰陽決定著萬物的動靜。牽牛花晝而開夜而閉,公雞晨而鳴夜而息。萬物的動靜,遵循著周日陰陽轉換的規律。

周歲之陰陽,決定著萬物的生長收藏,決定著“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萬物的生死,遵循著周歲陰陽轉換的規律。

萬物動靜、生死之周期與陰陽之間的對應關系,可以用“間不容發”四字來形容。

二、宇宙演化中的太極

宇宙演化中的太極,解答了這樣幾大問題:

1.確定了宇宙演化的起點。宇宙演化的起點在上帝,這是《圣經》的結論。宇宙演化的起點在太極,這是《周易》的結論。太極,有許多代名詞,道、大一、一,均可以等同于太極。

2.確定了宇宙演化的形式。上帝說要有A,于是就有了A;上帝說要有B,于是就有了B。命令式,這是《圣經》中的宇宙演化形式。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八八六十四。陰陽分裂式,是《周易》中的宇宙演化形式。陰陽分裂而變,演化出了生氣勃勃的繁華世界。

3.統一了六種世界。太極可以表達至大無外的宏觀世界,可以表達至小無內的微觀世界,宏觀世界與微觀世界在太極這里得到了統一。

太極可以表達無形的先天世界,可以表達有形的后天世界,先后天世界在太極這里得到了統一。

太極可以表達無氣無血的物質世界,可以表達有氣有血的生命世界,物質與生命兩個世界在太極這里得到了統一。

4.揭示了運動所需要的多種力。太極,自動恒動。自動需要原動力,恒動需要恒動力,原動力與恒動力均源于太極體內的陰陽相推。

一陰一陽永不可分,這需要相互吸引力;一陰一陽永不重合,這需要相互排斥力。相互吸引力與相互排斥力均源于太極本身。

太極循環,需要旋轉力;陰陽平衡,需要平衡力,旋轉力與平衡力均源于太極本身。

5.揭示了萬物的基本結構與基本成分。“萬物負陰而抱陽。”太極所含有的一陰一陽,可以表達萬物陰陽兩種基本成分,可以表達萬物陰陽兩分的基本結構。

6.揭示了有形、無形兩種因素的基本聯系。世界有有形的一面,有無形的一面,例如人的形體與精神。人體通于天體,天體之中同樣存在著有形、無形兩種因素。陰有形陽無形,有形無形兩種因素是密不可分的,太極將這兩種因素完美地統一在了一起。

7.揭示了一陰一陽的對稱關系。太極中的一陰一陽,大可以論宇宙,小可以論基本粒子,大宇宙與基本粒子內部均為對稱的鏡像關系,無論成分還是結構。

太極中的一陰一陽,既可以論天體,也可以論人體。天體與人體內部均為對稱的鏡像關系,無論成分還是結構。

8.揭示了一陰一陽的相互作用。相推、相摩、相蕩,描述陰陽互動,《周易》使用了這三個動詞。動,有多種形態;而相互作用,始終如一。

三、中國哲學中的太極

中國哲學中的太極,解答了這樣幾大問題:

1.確定了生生之源。有生生之物必有生生之源,先天之中的生生之源是陰陽二氣,是陰陽二氣相互作用演化出了天地。

后天之中的生生之源為天地水火,天地水火相互作用演化出了萬物與男女。陰陽可以喻天地,可以喻水火,在萬物的演化過程中,天地水火的作用一樣都不能少。

2.確定了事物間的基本關系。太極內一分為二,外合二而一,事物間的基本關系,就此確立。

3.確定了事物間的平衡關系。陰陽之間的關系,是平衡關系。天地之間、人際之間、人體氣血之間,均應該以陰陽平衡關系為基準。平衡為常態,偏頗為病態。和平,是《周易》治理天下的終極目標。以平為期,則是《黃帝內經》醫病的終極目標。

4.確定了描述宇宙的奇偶之數。河圖洛書、八卦用奇偶之數表達了文字之前的天文歷法,表達了天體與人體。陰陽即奇偶,奇偶即陰陽。陽奇陰偶可以完美地描述宇宙。

5.確定了歸納與推理的兩種基本方法。太極,是現實世界的歸納。太極,可以推理現實世界中的一切。歸納與推理,兩種基本方法,始于太極。

6.確定了“以道論之”的思路與方法。論證問題,善不善、是不是、該不該,不能以“我”論之,應該站在生生之源的立場上去論。“一陰一陽之謂道。”太極即道,道即太極。早期中華大地上產生的一部部經典,一件件先進器具,均產生于“以道論之”的思路與方法之下。領先于世界的中華文明也正是產生于這一思路與方法之下。

四、文化基礎中的陰陽

文化基礎中的陰陽,奠定了各個學科的理論基礎:

1.奠定了禮儀的理論基礎。《禮記•禮運》:“是故夫禮,必本于大一,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

2.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陰陽學說,是中醫文化的第一大基石。天地、日月、男女、氣血、臟腑、經絡、疾病,均是用陰陽學說統領的。

奠定了經絡的理論基礎。人體經絡分陰分陽,陰六經陽六經,《黃帝內經》論經絡,陰陽是論證經絡的基礎。

3.奠定了數理化的理論基礎。陰陽學說,在中華大地上,奠定了各個學科的基礎。

(1)數學。“觀陰陽之裂變,總算術之根源。”劉徽在《九章算術•序》說,陰陽是算術的基礎。

三角形。立竿測影,竿為股,影為勾,竿端與影端相連的斜線為弦,直角三角形就此成立。中華先賢在測影的過程中發現了直角三角形。

32+42=52,這個公式是在《周髀算經•商高定理》中出現的。商高說,大禹治水治天下時廣泛運用了勾股定律。

(2)化學。《周易參同契》:“物無陰陽,違天背元。牝雞自卵,其雛不全。夫何故乎,配合未連。”沒有公雞母雞交配,有雞蛋而無雛雞。《周易參同契》用陰陽模型,解開了元素化合的秘密。在世界化學史中,《周易參同契》為奠基之作。

(3)物理學。前面已經談到,以陰陽轉換為基礎時空觀,是時空物一體、無限循環的時空觀。

陰質陽力,不可分離的質力關系,就此確立。苗族文化解釋陰陽,不但解釋出了質與力,還解釋出了結構。質力與結構,為一分為三、合三為一的統一體。

有生于無,無中生有;陰陽自動恒動,相互作用;陰陽永不重合,永不分離;陰陽圓周循環,對稱平衡……

以上這些均相關于物理學。

4.奠定了音律的理論基礎。“六律、六呂以合陰陽之聲。陽聲:黃鐘、大簇、姑洗、蕤賓、夷則、無射。陰聲:大呂、應鐘、南呂、函鐘、小呂、夾鐘。”《周禮•春官》以陰陽論律呂,十二平均律是從陰陽出發的。十二平均律,今天仍然在使用。

5.奠定了仿生學的理論基礎。陽奇陰偶,奇偶之數組成了河圖洛書。陽奇陰偶,陰陽兩爻組成了八卦。據彝族典籍《土魯竇吉》(宇宙生化)記載,洛書表達的是十月太陽歷,河圖表達的是十二月陰陽合歷。《周易》中的八卦,有無限的象征性,可以表達天體,可以表達人體,但首先表達的是四時八節與四面八方。《尸子》記載,八卦首先表達的是八節(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冬至夏至)。中華先賢以天文為坐標制定了歷法,以天文為坐標創造了人文,仿生學于此誕生。和諧自然的哲理,誕生于此。天人合一的的哲理,誕生于此。

6.奠定了論技論術的理論基礎。解牛之技論道,承蜩之技論道,劍術論道,棋技論道,品茶論道……構成中華文明的成果,無一不與道相關。

7.奠定了諸子的理論基礎。一陰一陽合而為道。道,是先秦諸子論證問題的基本依據。儒家論禮,道家論德,兵家論兵,陰陽家論歷,醫家論醫……諸子論證問題,無一不是以道論之。

結語:刀叉有刀叉的智慧,筷子有筷子的智慧,如果將兩種文化背后的智慧加以融合,不但能解答當代一系列難題,而且能創造出利用自然、和諧自然的新文明。

參考文獻

[1]惠勒演講集:物理學和質樸性[M].方勵之編.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

[2]土魯竇吉[M].王子國譯.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1998.

[3]中國彝族十月太陽歷學術討論論文集[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

[4]吳心源.苗族古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5]李維寶等.云南少數民族歷法研究[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9.

[6]周易[M].蘇勇點校.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7]鄧柏球.帛書周易校釋[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8]圣經[M].南京:中國基督教協會印發,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