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傳統文化論文
時間:2022-09-14 06:10:00
導語:中醫藥傳統文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的中醫藥學在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風雨飄搖之后,其獨特的整體協調、辨證施治等思維方式和治則治法依然保持了不朽的魅力。任何一種理論形態、思維方式的生成都不是空穴來風,都會有其生成的土壤、陽光和水分。中醫藥學的科學研究傳統是在中國博大精深的東方古文化背景的土壤中形成的,也是東方文化中孕育出的最為璀璨的一顆明珠。中醫藥學的發展見證了中國特定時代人類的認識能力和社會的變遷。隨著科學進步和社會的發展,西方科學進入后現代時代,映射出向東方回歸的痕跡,后現代主義哲學思想與中醫藥學哲學思想有著深深的默契,后現代醫學也與中醫藥學存在明顯的暗合??梢哉f,后現代科學的腳步正是使中醫藥學感受到強烈共振的空谷足音,它預示著中醫藥學將在21世紀與后現代化邂逅。這些都說明,中醫藥學傳統文化中蘊涵著大量的科學合理性和現實啟發性,其優勢必須保持。
1中醫藥傳統科學文化中蘊涵著大量現代科學思想
1.1系統論思想盡管近代的系統方法是從20世紀40年展起來的,但一些樸素的系統思想卻早在二三千年前就在東方出現了。中國古代存在著典型的有機整體觀念,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就形成了樸素的整體系統觀。如在我國最早的著作《易經》和“洪范”中就提出了“八卦”(天、地、雷、火、風、澤、水、山)、“五行”(金、木、水、火、土)說。八卦說把世界看作為一個由基本要素組成的系統整體,以代表天地的乾坤二卦作為起始形成八卦,八卦重疊形成六十四卦,從而形成了概括天地間萬事萬物的世界體系。而且《易經》還把世界看作由基本矛盾關系所規定的層次系統整體,是一個動態的循環演化的系統整體。同樣五行說也是將世界看作是由五種基本要素金木水火土組成的系統整體,這五種要素彼此相生相克形成不同層次的系統結構,從而構成一個復雜的大系統。所以這些理論基本上都是將最基本的物質元素看作是組成世界萬物的基本元素,而整個世界無非是由這些元素組成的整體系統,它們之間相生相克,使得整個世界不斷循環演化,形成不同層次不同內容的系統整體。公元前五百多年,以老子為創始人的道家對系統提出了精辟的看法,在其經典著作《老子》、《荀子》等著作中提出的“有無”“陰陽”學說用一些更抽象的范疇,如有與無、一與二、始與終、陰與陽等對立統一的關系來表達自然界的統一性。它們認為“道”是事物之本源,又是事物的法則。天、地、人都是道的產物,它們具有統一性。道是天、地、人的主體,也是天地人運動必須遵守的規律和行動法則,認為世界的起源于“無生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無窮”。
植根于中國古代文化土壤中的中國古代醫學思想同樣包含有豐富的系統觀念?!饵S帝內經》中人體被看作一個和諧的有機整體,并進一步被看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的養生規律是與外界自然環境密切相關的,故有“天人相應”的醫療原則,主張把生理現象與自然現象相聯系,提倡整體辨證施治的觀點。
中醫藥學的這種觀點受到國際上系統科學家的高度重視。當代著名系統科學家,耗散結構理論的創始人普利高津(Prigaogine)曾說:“我們正是站在一個新的綜合、新的自然觀的起點上。也許我們最終有可能把強調定量描述的西方傳統和著限于自發組織世界的中國傳統結合起來”[1]。
中醫的診斷方法中依然蘊涵著大量的系統論思想,中醫的診斷包括四診和辨證,四診除通過望、聞、問、切外,還包括參考病人的社會心理狀況、體質狀況以及自然環境狀況等信息,對病因、病位和病機做出明確判斷。辨證是以一定的經驗(包括理論)為基礎的信息加工、分析和處理的過程,辨證既是對四診資料的處理,又反作用于四診技術的運用,同時還受治療結果的反饋,并不斷完善和更新。中醫藥學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兩種,藥物治療的方法是針對證候組方遣藥,非藥物治療也同時針對證候或病因,選擇針灸、推拿或心理、音樂等來治療。其治療思路整理如圖1。
1.2演化論思想中國古代演化觀主要表現在陰陽學說、五行說、太極圖等學說之中。大多都是將萬物的演化描述成為一個相生相克、連鎖輪回的變化鏈條,其變化在一個閉合的回圈中進行,而始點最后又變成了終點。中醫藥學思維活動是動態的過程,通過人的機體在自然狀態下的動態描述,去反映出癥狀或生理現象的表現,如臨床中獲得的脈象、病人的面色、舌體形狀。中醫藥理論認為人的復雜性在于它自身和環境的相互聯系及相互作用的動態變化,元氣學說闡明了“形”與“氣”相互轉化的發展觀,強調“從其氣則和,違其氣則病”,注重人的生命活動統一過程狀態演化,如中醫理論中健康概念實質上體現的是陰陽之間交互作用,形成自和的最佳狀態,醫療的任務就是調整這種狀態的非平衡或非最佳狀態。中醫學對生理過程的認識角度是從氣化的結構和氣化的活動這一“耗散”系統出發的。
2中醫藥學傳統方法論對現代科學研究的啟發
2.1中醫藥整體認知論的科學思想為現代科學發展提供了一種新的天人觀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特征之一是注重天人關系,即人與自然的關系,主張人與自然存在著不可分割的關系,相互影響,相至制約,因而人應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這種天人觀在古代曾表現為“天命論”“天人感應論”的思想和“天人合一”的觀念,其中有不少秘化、不科學的內容。但在西方工業化進程帶來的諸如環境污染、生態失衡、資源和能源浪費等社會問題日益加重的今天,注重天人和諧的中國古老天人觀有助于在現代科學基礎上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以保持與自然的和諧持續發展。
從實踐角度看,現代生態農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國傳統科學思想的影響。日本哲學家和農學家福岡正信先生依據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提出要以“自然農法”取代建立在工業文明基礎上的“科學農法”,并親身實踐,取得了顯著成功[2]。世界著名建筑大師賴特(F.L.Wright)受老子“崇尚自然”思想的影響,主張“有機建筑”的理論,充分注意建筑物與自然環境的有機統一,體現了人與自然有機協調的特點。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還影響到現代技術的發展,這就是強調技術程序應有益于人的身心愉悅和健康,強調技術的功能是解放人,現代的人體工程學、人-機系統工程學和技術美學研究,正是適應這種需求的體現[3]。
2.2中醫藥直覺、體驗的方法論為現代科學發展提供了創造性的思維模式日本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湯川秀樹從小就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濃厚的興趣。在他看來中國傳統文化中某種不同于西方的藝術特性——既有原則,又能進行靈活調整;不僅有科學思想,而且有駕馭科學的智慧。他說:“中國人和日本人所擅長的并以他們的擅長而自豪的,就是直覺的領域——日語叫做‘勘’(がん),這就是一種敏感或機伶?!保?]老莊的思想在湯川秀樹的物理學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受莊子的倏和忽為渾沌鑿七竅的故事的啟發,聯想到萬物中最基本的東西并沒有固定的形式,而且和我們今天所知的任何基本粒子都不對應。它雖未分化,卻有著分化為一切種類基本粒子的可能性,這就是“渾沌”。湯川秀樹還受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中“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這句話的啟發,提出了時空量子的空域概念。
中醫藥學思維中的直覺和理性總是互補存在,這種直覺賦予了科學家以新的頓悟使其有所創造。正如美國物理學家卡普拉所說:“量子力學迫使我們認識到,宇宙并不是物體的集合,而是統一體中各部分相互關系的復雜網絡。但這正是東方神秘主義體驗世界的方式。”[5]卡普拉相當重視“體驗”的作用,他通過中醫和《易經》來體驗事物的對立統一和動態平衡,通過《華嚴經》來體驗事物的相互依賴和時空的相互滲透,通過中國哲學中道與氣的學說體驗“空”與“形”的關系,并將這些體驗同現代物理學研究緊密聯系起來,從而獲得了對基本粒子結構和關系、量子場論和宇宙自洽性的深刻理解。
西方思維模式的嚴密邏輯性決定了其強調“非此即彼”的刻板和局限性,這限制了創造力的有效發揮,而中國傳統文化中體驗的模式認識成果恰恰能夠啟發和激勵科學家的創造和想象力的發揮。
3中醫藥學協調思想為現代科學關于有機事物的研究提供了有益啟示
李約瑟將中國傳統科學思想成為“有機自然主義”[6],因為中國傳統科學思想主要是針對存在有機聯系的事物加以整體的認識和體驗,其典型的科學成果應該就是中醫藥學。這是傳統科技體系中至今仍有現代價值的為數不多的成果之一。中醫藥學在不破壞生命有機體的內外聯系的前提下,通過觀察、體驗和辨證施治,調節人體內在機能,達到內外平衡,抗病祛邪的治療特點,以其舉世公認的療效說明了中國傳統思想在認識生命有機體方面獨有的方法論意義。
管理科學是現代科學體系中體現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相互滲透的新興學科,其研究對象是具備社會有機體特點的組織或群體。早期的管理科學理論重物不重人,西方的“泰羅制”實際上把工人看作從屬于機器生產工具,用機械論觀點看待生產活動中的人與人、人與機器的關系?,F代管理科學中的Z型理論改變了這種傾向,開始強調以人為中心,注重人際的有機協調。提出Z型理論的美籍日本管理學家威廉。大內主張經濟組織中每個人和每個團體正好象人體中的器官,管理的機能主要不是控制而是協調,這種觀點顯然帶有東方文化的特征。日本管理學家伊藤肇進一步指出,日本企業家能夠使戰后日本經濟迅速復興,中國經典的影響應居首功[7]。
從分子到細胞再深入基因,希望能找到針對功能的遺傳學早有定論:基因產物必須在細胞內環境中發揮功能,細胞必須與其他細胞相互作用,機體必須在多變化的環境中生存,因此基因表達及作為結果產生的表型常是通過個體基因型與內外環境相互作用而被修飾和改變[8]。最新文獻也認為,很多人類常見病代表著我們的基因組與環境畢生相互作用的一種積累,預測基因在復雜疾病過程中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是一種令人氣餒的任務[9]。由上可見,基因型與表型不總是一一對應。因此單純以基因表達譜作為“證”的實質或作為“證”“病”的連結點似欠全面。
正如李政道教授指出的,“僅是基因并不能解開生命之謎,生命是宏觀的”[10]。美國《科學》雜志19990402出版復雜系統??渚庉嫴繉а浴俺竭€原論(BeyondReductionism)”就直截了當指出現代基因組學還原論方法的不足,指出:“還原論的缺點越來越明顯,主要是信息過載和過分簡單化,從而可能需要把整合性提上議事日程(integrativeagenda)以補充占支配地位的還原論方法”[11]。
中醫藥學中蘊涵著現代系統科學的基因,復雜性科學的興起和發展為中醫藥學特色和優勢的深入挖掘和理解提供了可能。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科技發展呼喚中國傳統科學觀啟迪的今天,中醫藥現代化步伐會進一步加快,其科學內涵將會得到充分揭示和發展,中醫藥學一定能全面走向世界,對人類健康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綻放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中醫藥學對生命活動的認識,提供了人類認識和把握人體復雜體系的有效途徑;中醫藥學研究人體生命活動規律的認知方法及其個體化診療體系反映了整體醫學的特征;中醫藥豐富的治療手段和靈活的方法,符合人體生理病理多樣性的特點;中醫藥浩瀚的古典醫籍,是人類生物信息的巨大寶庫;中醫藥學充分體現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有機結合,展示了現代科學一體化的新趨勢。從以上的優勢和特色可以看到中醫藥學不但具有極強的科學性,而且在許多方面提示和反映了現代人體科學、現代生物學、現代醫學以至現代科學發展的方向和研究的前沿。科學進入后現代時代,正在從分析的科學嬗變為整合科學,中醫藥學中所蘊涵的文化優勢、思維優勢將對現代科學文化的發展發揮重要的啟發作用。
【參考文獻】
[1]伊·普利高津.從混沌到有序[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12.
[2]葛榮晉.道家文化與現代文明[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
[3]張相輪,凌繼堯.科學技術之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湯川秀樹.創造力和直覺——一個物理學家對于東西方的考察[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9.
[5]灌耕.現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秘主義[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6]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2卷)·科學思想史[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0.
[7]林德宏,張相輪.東方的智慧[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
[8]KlugWs,CummingsMR.ConceptsofGenetics,Columbus:CEMerrillpubl,1983:81.
[9]PeltonenI.,MekusickVA.Dissectinghumandiseaseinthepostgenornicera.Science2001,291:1224.
[10]李政道.展望21世紀科學發展前景[A].沈國明,朱敏彥.21世紀100個科學難題[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1.
[11]GallagherR,AppenzellerT.Beyondreductionism.Science,1999,284:79.
- 上一篇:糖尿病患者運動治療論文
- 下一篇:中醫學與生態醫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