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治療分析論文
時間:2022-03-20 02:58:00
導語:頸椎病治療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鍵詞】振顫手法
以指或掌吸附于治療部位,做頻率密集的快速振顫動作的手法稱為振顫法,又稱振法或顫法[1]。筆者多年來運用推拿中的振顫手法治療各型頸椎病,療效較好,現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患者200例,男90例,女110例。年齡最大82歲,最小25歲,平均54歲;25~40歲,占15%;41~82歲,占85%。其中神經根型為112例,占56%;交感神經型為8例,占4%;椎動脈型20例,占10%;混合型為32例,占16%;脊髓型28例,占14%。病程最短7天,最長10年,療程最短5天,最長120天。全部病例均經X線片、CT或MRI與臨床檢查確立診斷。
1.2診斷標準診斷標準參照《推拿學》[2]中頸椎病的診斷標準。
1.3治療方法本組病例在明確診斷的基礎上,先為患者做放松手法,然后做頸部拔伸法,最后做振顫手法。步驟如下:(1)患者正坐,醫者分別按揉風池、天鼎、肩井、天宗、肩中俞、肩外俞、曲池、手三里、合谷、內關、外關等穴,約5min。(2)醫者站于患者背后,用法放松頸肩部、上背部及上肢的肌肉,約5min。隨后拿揉頸項部并配合推橋弓、
推肩臂部,約5min。(3)做頸項部拔伸法:囑患者正坐,醫者站于患側,右肘關節屈曲并托住患者下頜論文,手扶健側顳枕部,向上緩緩用力拔伸,并做頸部左右旋轉活動,另一手拇指置于患處相應椎旁,隨頸部的活動在壓痛點上施按揉法,約2min。(4)上述手法完成后,醫者將手掌心即勞宮穴著力于患者大椎穴,意念集中于手掌心,而后前臂和手部的肌肉強烈地做靜止性收縮,使手臂發出快速而強烈的振顫,并使之通過手掌心傳遞到機體內,醫者施術時除前臂和手部肌肉靜止性用力外,其他部位均要放松,不可屏氣。施術時著力部位均不離開施術部位,動作要連貫,持續。雙手可交替振顫。一般要求10min以上,使振顫持續不斷地傳遞到機體內,在治療部位內產生舒松和溫熱感。頻率要求300~400次/min[1]。
2結果
2.1療效評定標準臨床治愈:患者肢體麻木感,力弱、眩暈、頸肩臂痛、頸僵、活動受限、頸顫臂抖、胸悶、惡心、嘔吐等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顯效:患者肢體麻木、力弱、眩暈、頸顫臂抖等上述癥狀明顯好轉。改善:患者肢體麻木感,眩暈等癥狀減輕。無效:患者經治療原有癥狀無明顯改善。
2.2療效分析本組患者200例,臨床治愈159例,占79.5%;顯效23例,占11.5%;改善12例,占6.0%;無效6例,占3.0%;總有效率97%。
3典型病例
患者,女,54歲,干部,于1999年3月12日就診。病史:半年來患者頭暈伴左上肢麻木、力弱、頸顫臂抖、步態不穩。檢查:患者頸椎生理前凸消失、頸椎變直,后伸受限,頸僵、頸后部壓痛廣泛,C3~5棘突、兩側壓痛明顯。頸后伸或向病側彎曲時上肢和手指麻木明顯。雙上肢腱反射可引出,左側橈骨膜反射(+),左側霍夫曼征(+)。四肢肌張力、肌力尚好。余病理反射征(-)。經X線、CT、MRI及臨床檢查診斷為脊髓型頸椎病。治療方法:按上述方法進行治療。10天后,癥狀明顯好轉,繼續治療30天,臨床癥狀消失。
4討論
頸椎病屬于中醫學“痹證”、“痿證”、“眩暈”等范疇。《素問・痹證論篇》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又曰:“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榮衛之行澀,經絡時疏,故不通,皮膚不營,故為不仁。”又曰:“痹在于骨則重,在于脈則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則屈不伸,在于肉則不仁,在于皮則寒。”《靈樞・經脈篇》所載,手太陽小腸經脈“是動則病……不可以以顧,肩似拔,似折。”清・張隱庵注:“頸項肘臂痛,皆經脈所循之部分而為病也。”從以上中醫文獻記載,可以看出本病的病因病理與風寒濕邪侵襲有關,因風寒濕邪侵襲,阻塞經絡影響榮衛氣血的循行,而發生的一系列臨床表現[3]。總之,素體虛弱、正氣不足是本病的內因,風寒濕邪侵襲是外因,氣血不暢、經脈瘀阻是本病的主要發病機制。
筆者通過多年臨床實踐認為陽氣不足是本病的主要病機。而督脈為陽脈之海。大椎穴歸于督脈,是督脈與諸陽經之會,具有補陽益氣,疏風散寒,益氣通絡之功,能振奮一身陽氣,鼓動、調節全身之氣血,對機體有強壯補虛培元作用[4,5]。《針灸甲乙經》記載“大椎穴,乃三陽、督脈之會,諸陽之會穴[3,5]”。《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該穴為“手足三陽與督脈之會[5]”。大椎穴主治風寒濕邪痹阻經絡的一切項背強,肩膊急,百節酸痛[6]。而在大椎穴上施以振顫手法能使機體內產生舒松和溫熱感,以達到補陽益氣,疏風散寒,益氣通絡之功。
現代醫學認為本病是由于頸椎間盤的退行性改變后,產生一系列病變而出現骨贅、骨刺,壓迫或刺激脊髓、神經根、椎動脈及頸交感神經而引起一系列臨床表現。
醫學研究證明:人體對低頻率振動敏感。在大椎穴上運用振顫手法可改善微循環灌流,加快血液循環和擴張皮膚血管[7];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腦血流圖示波幅偏高,主峰角縮小,供血不足得以改善[5]。
筆者基于對上述知識的認識采用低頻率(300~400次/min)的振顫手法治療各型頸椎病療效較滿意。當然,頸椎病病因病理較復雜,要取得更好更鞏固的療效必要時應采用綜合治療。如配合針灸、中藥等。對于部分嚴重的脊髓型頸椎病經保守治療無效者,應考慮手術療法其療效較為理想。
[參考文獻]
1周信文.推拿手法學.上海: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1996,11.
2俞大方.推拿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0.
3宏達.大成推拿術.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8,3.
4邱茂良.針灸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0.
5郭長青,朱江.針灸特定穴臨床實用集萃.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7.
6于書莊.于書莊針灸醫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2,6.
7張學勛.實用針灸取穴手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1.
- 上一篇:省水污染防治管理制度
- 下一篇:省環境保護規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