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經絡治療方法范文
時間:2024-01-10 17:56: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頸椎病經絡治療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頸椎病;中醫針灸;中醫推拿
頸椎病是臨床中常見的一種骨質疾病, 其主要的特點是病程長、易復發, 會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諸多的影響。而對于頸椎病的治療, 目前尚無具體的治療手段, 多種應用方法仍在實踐摸索中。作者經過多年的實踐和經驗的累積, 應用中醫針灸結合中醫推拿的方法進行頸椎病患者進行治療。效果顯著, 具體方法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在本組的76例頸椎病患者中, 男45例, 女31例, 年齡在22~74歲之間, 患病病程為1個月~30年。經入院的診斷檢查, 76例患者的頸部檢查全部為陽性體征, 并且經過X線檢查、CT檢查、MRI檢查確診為頸椎病患者, 亦可稱為勁部的骨質增生、椎管狹窄。在本組患者的病理檢查中, 35例為神經根型患者, 21例為椎動脈型患者, 15例為交感神經型患者, 5例為脊髓型。
1. 2 治療手段 中醫針灸的治療方法中, 穴位是至關重要的。針灸的主穴有大椎穴、風馳穴, 根據患者頸椎病的分型不同, 采用的配穴也不同。神經根型頸椎病的配穴有:肩井穴、中脘、氣海、手三里、合谷穴、曲池穴;椎動脈型頸椎病的配穴有:百會穴、肩井穴、太陽穴、三陰交;交感型頸椎病的配穴有:百會穴、心俞穴、肝俞穴、外關學;脊髓型頸椎病配穴有:風府穴、風池穴、肩井穴、肩穴、手三里、足三里。針灸的方法是:用1.5寸的0.3 mm的毫針, 患者取端坐或者俯臥保證完全暴漏針刺穴位的, 對患者穴位位置消毒。大椎穴以棘突下進針約33.0 mm左右, 采用捻轉的針灸手法。風池穴以鼻翼兩側對準, 進針約33.0 mm左右, 適度捻轉, 以出現脹感為止。其他配穴采用傳統的進針方法, 留針時間為30 min。出針后, 患者采取端坐的, 同時運用中醫推拿的方法對患者的肩部、上背部、肩胛部進行推拿按摩, 按摩時間約在10 min左右, 之后再肩井穴進行按摩。進行針灸推拿1次/d, 10 d為一個療程。并指導患者在日常生活適當的進行勁部的放松鍛煉。
1. 3 療效標準 依照《常見疾病的診斷與療效判定標準》中的頸椎病治療效果判定。治愈:患者患病時的臨床癥狀均消失, 頸部活動正常, 頸、肩部不適恢復正常, 對日常生活無任何影響;好轉:患者患病時原有的各項癥狀均以減輕, 頸、肩、后背部位等疼痛不適癥狀減輕;未愈:患者癥狀未出現任何好轉。
2 結果
對本組76例頸椎病患者實施針灸及推拿的治療方法后, 有38例患者治愈, 33例患者好轉, 5例患者未愈, 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3%。
3 討論
頸椎病是臨床中常見的一種骨質疾病, 其主要的特點是病程長、易復發, 臨床中多出現惡心、頭暈、肩勁部不適等癥狀, 嚴重時更會引起勁型高血壓、勁型心臟病等。中醫將頸椎病列為眩暈癥的范疇[1], 傳統中醫認為, 頸椎病的疼痛、麻木不適等癥狀均為氣血不通、經絡阻滯所導致的, 而其根本原因為肝腎不足、氣血運行不暢、勁部的長期勞損以及邪氣的入侵導致[2]。針灸治療可以幫助患者打通阻塞經絡, 疏通氣血運行、調節人體陰陽, 最終達到通筋活絡、緩解癥狀的作用。大椎穴是人體的陽穴, 可以幫助身體提升陽氣, 陽氣足則外邪不可干, 而且大椎穴可以使頸椎的氣血通暢, 使長期受壓迫的神經、經絡、血管等功能得到緩解。在配以其他通筋活絡的穴位, 能達到改善頸椎病的作用。而推拿法也是臨床中治療頸椎病的常用方法, 可以幫助患者舒筋通絡、活血化癖, 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環, 配合針灸使頸椎病得到好轉。
在本組的治療觀察中, 76例頸椎病患者實施針灸及推拿的治療方法后, 有38例患者治愈, 33例患者好轉, 5例患者未愈, 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3%, 效果顯著。作者嘗試在臨床治療的過程中, 指導患者日常進行相應的頸部鍛煉, 幫助增強肌肉韌性、提高肌肉強度、減少骨質增生的發病率, 提高患者的耐受力, 以便提升臨床治療效果[1]。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針灸與推拿;神經根型頸椎病;表現與改善措施;
[中圖分類號]R2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602(2015)04-0481-01
1.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概述與臨床表現
1.1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概述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頸椎病各型中最常見的一種,約占60%。它是一種以退行性改變為基礎的頸椎綜合征。臨床上主要分為頸型、神經根型、椎動脈型、脊髓型四個類型,其中神經根型頸椎病最常見,可見頸部活動受限、肌肉僵硬、上肢手指麻木”指尖感覺過敏及皮膚感覺減退等癥狀。近年來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其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嚴重影響了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而且醫學界最早關于頸椎病的概念,大多源于神經根型,可謂頸椎病之代表。一般而言,頸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多發病;然而令人擔憂的是,由于長時間低頭伏案工作,長時間同一姿勢角度觀看電視節目或電腦熒光屏,以及高枕、睡軟床等諸多因素,導致頸部的慢性勞損、外傷性的退行性病變,及頸椎骨質增生而引起一系列綜合征。
1.2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表現
臨床表現視引起根性受壓的原因不同而輕重不一。主要因髓核突出所致者,由于局部竇椎神經直接遭受刺激而多伴有明顯的頸部痛、椎旁肌肉壓痛及頸部立正式,頸椎棘突或棘突間的直接壓痛或叩痛多為陽性,且這些表現尤以急性期為明顯。早期活躍,而中、后期則減退或消失,檢查時應與對側相比較。單純根性受累不應有病理反射,如伴有病理反射,則表示脊髓同時受累。
2.資料與治療方法
2.1臨床資料
本研究所選患者共64例,均為我醫院病人。均經X線拍片和臨床檢查等確診為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依病人首次來診先后順序,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所觀察的病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其中治療組32例,包括男17例,女15例。年齡30-68歲,平均年齡45.26±2.34歲。病程最短者6個月,最長者9年;對照組32例,包括男性16例,女性16例。年齡28-67歲,平均年齡44.52±2.13歲。病程最短者4個月,最長者8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分布經卡方檢驗均具有可比性。
2.2治療方法
治療組患者采用先牽引、再針刺、后推拿治療。牽引,采用日本伊藤公司的TR-200電動牽引床,患者平躺于電動牽引床上,以漸重漸輕的牽引程序,重量為8-12Kg。針刺,根據椎神經根受累平面不同進行對癥選穴、主穴、夾脊穴、夾脊穴針刺向椎體方向斜刺1-1.2cm,中等刺激,局部酸脹感為宜或向上肢端發散。風池穴,風池穴針尖方向喉結,斜刺1-1.2cm深度為宜。天柱穴,天柱直刺1-1.2cm,中等刺激,局部酸脹或向肩胛部放散為宜。配穴,頸7神經根癥狀取手陽明經、配合谷、曲池、肩k、商陽、頸神經根癥狀取手太陽經,配合后溪,支正,肩貞,天宗;用捏法捏頸項部、肩井穴、風池穴、極泉穴,用彈撥法分筋理筋法彈撥頸項肌,然后用旋轉復位法推拿整復,最后舒筋,在頸部、肩部、背部使用側常叩法,在肩部和上肢使用搓法。患者針灸按摩的同時可配服:天津頭痛片,舒筋活血片和維生素B1片、維生素C片,復方丹參片等。
3.結果
療前兩組,量表各維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兩組治療前后,量表各維度評分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治療后觀察組,量表各維度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最終觀察組治愈率、顯效率均高于對照組,而無效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4.討論
4.1中西對比
神經根型頸椎病主要病機為筋強、經絡不通、骨錯縫。推拿對其具有松筋、通經、整復的作用;西醫認為其主要病機為神經根水腫及炎性反應、神經根直接或間接受壓,而西醫治療具有消炎脫水、解除壓迫的作用。中醫治療頸椎病除了內科辨證、經絡辨證外,還可引伸出傷科辨證: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但此時病變層次在筋肉,久病必疲,腰部疲血阻絡,使骨失所養;肝主筋,腎主骨,肝腎虧虛,筋骨失養,也即現代醫學所說的退變,加上外傷、跌仆閃挫等誘因,內外相合導致本病的發生。外傷、跌仆閃挫也可直接作用在筋骨,導致本病的發生。筋強其臨床表現為頸部肌肉痙攣、強直,強則松之,采用松筋法使局部放松以疏通氣血。經絡不通其臨床表現為神經根受壓,塞則通之,采用通經法以疏通經絡,治療上肢的疼痛麻木。骨錯縫其臨床表現為頸椎之間關系改變,亂者復之,采用整復法調整頸椎沿縱軸、矢狀軸和額狀軸上的旋轉。筋聚其臨床表現為神經根與椎間孔粘連,椎間盤退變椎間隙變小。聚者展之,采用展筋法,防止、治療神經根與椎間孔的粘連,擴大椎間隙椎間孔,調整椎間盤內的壓力。綜上所述,中醫認為神經根型頸椎病主要病機為筋強、經絡不通、骨錯縫,推拿對其具有松筋、通經、整復的作用。西醫認為,神經根型頸椎病主要病機為神經根水腫及炎性反應、神經根直接或間接受壓,而西醫治療具有消炎脫水、解除壓迫的作用。
4.2針灸與推拿的聯合功效
篇3
關鍵詞:牛蒡子湯;頸椎病;痰濕型;臨床觀察
中圖分類號:R681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12-0041-02
隨著社會老齡化和電腦網絡的普及,頸椎病的發病率日趨增高,已成為社區的常見病、多發病,如何為廣大患者減輕病痛,為其提供簡、便、廉、驗的社區治療方法是醫者的根本目標。基于此,本中心中醫科與上海市楊浦區中醫醫院聯合運用牛蒡子湯治療痰濕型頸椎病60例,取得了一定的臨床療效,現將資料整理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納入標準(1)符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和 1993年《第二屆全國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中頸椎病的診斷標準,且明確診斷的患者;(2)中醫診斷分型為痰濕型的患者;(3)近期未用其他治療方法治療的患者;(4)能堅持完成臨床治療療程者;(5)按醫生要求完成各項調查表者。
1.2排除標準(1)頭部扭傷、肩關節周圍炎及其他非頸椎間關節退變引起的頸背疼痛;(2)年齡在25歲以下及75歲以上的患者;(3)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婦女;(4)有心血管、腦血管、肝腎等原發性病灶的患者以及精神病患者。
1.3一般資料收集2009年6月~2010年11月在楊浦區大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診及楊浦區中醫醫院門診或住院的痰濕型頸椎病患者,將符合入組標準的就診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60例,2組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組別n男女年齡段/歲病程治療組60312926~743月~10 a對照組60332726~744月~10 a1.4治療方法治療組在中醫理療基礎上采用牛蒡子湯加減治療,牛蒡子湯組成:牛蒡子9 g,僵蠶9 g,白蒺藜9 g,獨活6 g,秦艽5 g,白芷5 g,半夏6 g,桑枝9 g。每日1劑,水煎服,每天3次。對照組+中醫理療基礎上采用治傷膠囊治療,(治傷膠囊:杭州朱養心藥廠生產)4粒口服,每天3次。
2組患者所用理療方法相同:在服藥治療同時肩頸局部輔以電針+火罐治療,其中電針得氣后留針20~30 min,取針后行火罐治療,留罐10~15 min。2周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3個療程。觀察記錄2組治療前后的癥狀和功能評分情況。
1.5觀察指標根據改良《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估量表》,采集患者的癥狀(眩暈、頭痛、頸肩痛)和功能(日常生活和工作、心理及社會適應、中醫證候)分值。
2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2.1療效標準參照《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估量表》[1]對患者治療前后的癥狀和功能進行評分,根據統計分值進行療效評價。表中各項評分之和為總指數,總分30分,總分降低變化小于30%為無效,大于30%為改善。
2.2治療結果2組患者治療前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治療后2組間比較,治療組患者分值降低幅度大于對照組,癥狀改善明顯,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
表22組患者治療前后評分情況( ±s )
組別n治療前治療后治療組6026.34+ 2.2513.25+ 2.15*對照組6025.48+ 2.6919.10+ 2.07*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
表32組患者治療后癥狀改善情況
組別n改善無效治療組6042*18對照組603327與對照組比較,*P
3討論
中醫認為,頸椎病的病因多為肝、脾、腎虛損,風、濕、寒、痰、瘀等實邪阻滯經絡,一般遷延難愈,容易復發,中醫多采用經方、針灸推拿及綜合療法治療,療效顯著[2]。本中心及楊浦區中醫醫院運用牛蒡子湯+針灸火罐療法治療痰濕型頸椎病患者,旨在最大程度上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和功能。
中醫古訓“百病多由痰作祟”,著名的傷科前輩石幼山治療頸椎病就強調活血祛風為先,化痰利濕藥相助。而當今社區居民生活條件日益改善,其飲食結構不斷發生變化,痰濕致病日益凸顯,故本中心在長期的診治過程中,以化痰濕為主,活血祛風、疏通經絡為佐,自擬牛蒡子湯為基礎加減的中藥湯劑治療痰濕型頸椎病。方中牛蒡子性涼,味苦辛,祛痰消腫,通行十二經絡,散結祛風,利腰膝凝滯之氣。僵蠶性平,味辛咸,祛風療瘡,化痰散結,祛風散寒,燥濕化痰,溫利血脈。兩者合用,通行十二經脈,開破痰結,導其瘀滯,宣達氣血,滑利關節,共為君藥。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為臣藥。特別是半夏專治脾胃濕痰,對肥胖婦女脾虛不能健運,而生濕痰者,尤為適宜。獨活為祛風除濕之要藥,能療腰腿足脛之痛,故有“身半以上風濕投羌活,身半以下風濕宜獨活”之說。秦艽、白芷、桑枝均有治風寒濕痹之功效,為佐藥。白蒺藜平肝疏肝祛風,作為使藥。諸藥相合,共奏化痰利濕,疏經通絡之效。
治傷膠囊(國藥準字Z10920013,衛藥準字Z-41號,36粒/盒,口服4~6粒,每天3次,市價:25.60元/盒)是杭州朱養心藥廠生產的一種臨床頸椎病常用的中成藥制劑,為生關白附、防風、羌活、天南星、白芷經加工制成的膠囊。功能祛風散結,消腫止痛,在臨床上被廣泛運用于痰濕型頸椎病的治療,深受患者好評。故筆者選取該藥作為對照組藥物進行療效比照。2組患者治療后癥狀和功能改善情況比較均有臨床意義,在痰濕型頸椎病的臨床治療中,牛蒡子湯針對性更強、療效更為顯著且費用低廉,符合社區簡、便、廉、驗的醫療服務特點,值得社區醫院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王楚懷,卓大宏.頸性眩暈患者癥狀與功能評估的逐步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1998,13(6):245~247.
篇4
關鍵詞:頸椎病 針灸理療 療效 探析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801(2012)01-0014-02
頸椎病是指頸椎間盤退行性變、頸椎肥厚增生以及頸部損傷等引起頸椎骨質增生,或椎間盤脫出、韌帶增厚,刺激或壓迫頸脊髓、頸部神經、血管而產生一系列癥狀的臨床綜合征,為骨科常見病、多發病。有統計表明其發病率大約在15%,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病率逐漸增加。而隨著工作方式的改變以及鍛煉的缺少,頸椎病影響人群逐漸向低齡化發展,某些特殊人群如技術員、財會人員、長期伏案工作者中發病率高達60%。臨床治療方法很多,我院近年來對于一些患者在常規治療措施外,聯用針灸治療,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下面此方法的實施和診治過程的體會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84例頸椎病患者,其中觀察組(聯用針灸理療組)42例患者中,男24例,女18例,年齡38~68歲,平均53歲,包括頸型16例、神經根型15例,椎動脈型8例,交感型3例。對照組(常規治療組)42例患者中,男26例,女16例,年齡40~70歲,平均55歲,包括頸型18例、神經根型11例,椎動脈型9例,交感型2例。所有患者根據臨床病癥及頸椎CT、椎-基底動脈多普勒檢查后確診。兩組從年齡、性別、疾病分型等各方面比較差異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臨床概述。患者主要表現為頸肩痛、頭暈頭痛、上肢麻木、肌肉萎縮,頸型因睡臥不當,頸部受風寒或頸部強扭所致,神經根型多因椎間盤退化、破裂,突出入椎間孔,或椎骨骨質增生,椎間孔變小,壓迫頸神經根所致,椎動脈型因椎骨錯位椎動脈變扁變小,椎動脈血流不暢,腦部缺血缺氧者所致,交感型因頸椎退化筋膜與肌肉粘連,擠壓血管和交感神經所致。
1.3 方法。
1.3.1 對照組。采取常規藥物治療,主要是改善微循環、擴張局部血管、抗炎止痛、清除自由基等等(具體略)。
1.3.2 觀察組。在上述治療基礎上采取針灸理療方式,具體如下:
1.3.2.1 一般措施。進行健康教育,令患者加強頸肩部肌肉的鍛煉,糾正不良姿勢和習慣,注意頸肩部保暖,保持樂觀心態。
1.3.2.2 針灸理療。進行電頻針刺,使用國產HM6805―Ⅰ經穴治療儀以風池、天柱、列缺、曲池、內外關、合谷、局部頸夾脊穴位、壓痛點為主穴,并根據臨床分型配穴,頸型配養老、后溪;神經根型配肩、手三里、八邪;椎動脈型配完骨、四神聰;交感型配足三里、三陰交、太沖、太溪,得氣后留針采用連續波及疏密波相結合進行25分鐘針刺。每日1次,7次為1療程,連續治療4個療程。對于寒性體質患者還可進行溫針灸治療,用長約2cm艾條,插于針柄上點燃施灸。結束后對患者局部頸肩使用重慶華倫牌TDP特定電磁波治療儀照射15分鐘。
1.3.2.3 其它輔助理療。在針灸治療后,對患者進行配合推拿放松,用左手掌扶住患者前額,使頸部微微后伸,用右手拇指從枕骨粗隆下由內向外推按至耳乳突處,進行枕大、小神經按摩,爾后左手扶持患者頭頂,右手食指和中指并攏在鎖骨中點略上按摩臂叢神經,接著彈撥頸神經壓痛點,拿捏頸后肌群,點壓岡下肌,最后拍打及搓法結束。
1.3.2.4 自我康復。患者還可在工作和休息之余進行自我鍛煉,令患者兩腳并立,比肩稍寬。雙手叉腰,拇指在前,腰部自左向前、后、右作回旋動作。雙手掌對搓發熱以后,雙手掌用力向下推摩到尾骶部,然后再向上推回到背部。
1.4 療效評定標準。所有患者均于治療后6周進行治療效果評定,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痊愈:癥狀完全消失,輔助檢查無陽性體征。顯效:癥狀基本消失。有效:癥狀明顯減輕,仍對工作學習有影響。無效:癥狀無變化甚至加重,體征無明顯改善。
1.5 統計學。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且進行t檢驗,以P
2 結果
觀察組發生2例頸心綜合征,1例視力障礙;對照組有8例并發癥,包括4例頸心綜合征、3例視力障礙、1例吞咽障礙。
3 討論
頸椎病的發病原因很多,除年齡因素外,長期的慢性勞損也是重要原因,不良的睡眠、不當的工作姿勢、不適當的體育鍛煉等等都會引起頸椎病的發生[1],而當前的發病年齡已呈現低齡化的趨勢。頸椎病長期的局部肌肉、韌帶、關節囊的損傷,可以引起局部出血水腫,發生炎癥改變,在病變的部位逐漸出現炎癥機化,并形成骨質增生,影響局部的神經及血管。頸椎的發育不良或缺陷也是頸椎病發生不可忽視的原因之一。該病基本病理變化是椎間盤的退行性變,頸椎間盤運動范圍較大,容易受到過多的細微創傷和勞損,退變常會引起繼發性的椎間不穩定,椎體前后韌帶的松弛,又使頸椎不穩定,更增加了受創傷的機會,使骨贅逐漸增大,對頸神經或脊髓產生壓迫。嚴重患者可因骨贅影響吞咽或造成嘶啞,而神經根受壓后如不及時減輕壓力,逐漸會產生不可逆的變化。
臨床治療上方法很多,但是由于頸椎脊髓節段處于高位,手術風險相當高,一旦出現神經損傷可能導致高位截癱,因此多采取保守治療的方法。有數據表明頸椎病約70%以上的患者經保守治療均可得到緩解。實踐表明,常規藥物治療效果欠佳,而且病情易復發,我們采取聯用針灸理療的手段,其治療效果要優于常規治療。頸椎是人體脊柱日常活動最頻繁的部位,而椎間盤是人體最早、最易隨年齡發生退行性改變的組織。當局部受到風寒侵襲,或頸椎處于強迫姿勢過久,導致經絡阻滯,氣血不和,出現頸肩疼痛,頸部肌肉拘攣,頭痛,頭暈等癥狀。利用針灸選擇相應的腧穴和針刺手法使經絡通暢,氣血運行正常[2],而其它的輔助理療如按摩、點壓、電磁治療等等可以通過剌激頸叢神經及臂叢神經,使頭頂、枕后及肩臂產生酸脹、麻竄感,達到疏通經絡,調理氣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利于局部充血、水腫消散,無菌炎癥吸收。
頸椎病發病機制復雜,壓迫、刺激、缺血均會引起,臨床應注意疾病分型,不可盲目理療,否則會造成新的壓迫,形成頸椎不穩定[3],我們體會到并不是所有的頸椎病都能采用理療的方法來治療,頸型、神經根型以及椎動脈和交感神經興奮型的患者,手術效果不太確切,而且風險較高,針灸理療較為合適,對于椎間盤突出明顯,嚴重壓迫脊髓或神經根,或骨刺較大,嚴重壓迫神經根或椎動脈者往往不適宜進行理療,而對于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則應盡早實行手術治療。在頸椎病針灸理療治療過程中,患者還應掌握用科學的手段防治疾病,配合醫生治療,減少復發,在工作空閑時做頭及雙上肢的前屈、后伸及旋轉運動,既可緩解疲勞,又能使肌肉發達,韌度增強,從而有利于頸段脊柱的穩定性,增強頸肩順應頸部突然變化的能力。
綜上,針灸理療治療頸椎病能顯著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 張建華,張其云.頸椎病患者頸椎體骨質增生與年齡關系分析[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2008,27(4):59-60
篇5
關鍵詞:交感型頸椎病按摩理療藥物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2-0084-01
1治療方法
1.1按摩。
1.1.1先以輕手法為主,病人取俯臥位,術者沿頸后及背部棘突兩旁由上而下反復行推、按、撥、揉、拿10-15次,用拇指點揉心俞、肺俞、脾俞、腎俞以及“上中下”三脈(上脈-風池穴上3分處,中脈-天柱穴下1.5寸、下脈-大抒穴外上方)等穴位各20次,以病人能忍受為度。
1.1.2病人坐位,取雙側風池穴及椎旁或棘突壓痛點,以揉、按為主,反復進行20-30次,同時配合按、壓、點、揉雙側太陽穴、印堂、百會、四神聰、睛明、四白等穴位各20-30次。
1.1.3雙手緊貼兩側顳部,兩手拇指相對以印堂穴為中心沿前額中線向兩邊劃過太陽穴由耳前達下頜處反復5-10次,同樣的手法雙拇指相并沿顱骨的正中線由印堂穴達百會穴,在此穴停頓略做點壓,然后拇指逐漸向兩側分開劃達兩側風池穴由耳后繞到下頜處。
1.1.4囑患者低頭,術者左手置于患者下頜步,另一手放在枕后,將患者頭部適當用力向兩側旋轉,同時施以向上提的力量3-5次。最后術者雙手五指分開屈曲沿雙側顳部做換轉點壓、叩打、梳頭等手法結束。
1.1.5患者本人在面部、頸后、頭部、以洗臉的方法反復擦揉10余次。
1.2理療。我科采用六合治療儀,將其兩個電極片分別置于大椎穴的兩旁,涂以自制六合液,以病人能耐受為度,進行藥物導入,每日一次,每次30分鐘。
1.3藥物。小活絡丹,每次口服1丸,每日2次。或者刺五加片每次3片,每日2次配合歸脾丸,每次1丸,每日2次口服。
2體會
頸椎病是常見病、多發病之一,多因風寒、勞損、外傷等因素造成人體營衛氣血、臟腑經絡功能失調而導致骨關節退行性病變,頸項部有多數經絡由此通過,它也是腦髓之門戶,所以頸椎病不僅見于項背部病癥,直接內涉及臟腑,出現臟腑的功能失調的表現。交感型頸椎病除有氣滯血瘀的癥狀外,還有痰濕的表現。所以治以去濕,散瘀通絡為主。我科在治療本病的手法上多以輕手法為主,意在疏通氣血、開通閉塞、鎮靜安神。佐以六合治療儀的藥物導入,達到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祛風散寒的目的,配以中成藥物治療起到通經活絡、祛風除濕、化痰止痛,使得氣血通暢、營衛流暢,從而達到調節交感神經功能的功效。
篇6
【關鍵詞】頸椎病;交感型;正骨推拿;臨床療效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2-7444-02
近些年來,隨著電腦的普及,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頸椎病的發病率逐漸提高,交感型頸椎病是頸椎病家族中的一種類型,癥狀非常多樣化不易診斷。治療分為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手術治療不僅風險大,難度高,術后癥狀不能獲得完全緩解者已屢見不鮮,我們在明確診斷的情況下,采用正骨推拿手法治療,療效可靠。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65例患者為我科門診在2010年――2012年10月之間的頸椎病患者中篩選出符合交感型頸椎病診斷的病人。其中男性21例,女性44例,年齡最小為25歲,最大為58歲,平均在41.5歲,病程最短為15天,最長為8.5年。按照就診的先后順序分為兩組,對照組32例用針灸治療,治療組33例在針灸治療上加用正骨推拿手法治療,兩組患者的年齡、病程、病情差異不明顯(P>0.05),有統計學意義。
1.2臨床表現患者出現頭痛、頭暈、頭沉、失眠、記憶力減退、不專心;耳鳴、耳聾、眼干或流淚、視力變差、咽喉異物感、口干;腹脹、腹瀉、惡心、噯氣、吐酸;心慌、胸悶、心律失常、血壓異常;面部或肢體發涼、排汗異常、不按神經節段或走行分布出現的疼痛、麻木等。以上癥狀與頸部姿勢與活動有關,患者長時間低頭、在電腦前工作時間過長或勞累時及頻繁活動頸部時明顯,休息后好轉,坐位或站立時加重,臥位時減輕或消失。
1.3影像學檢查①頸椎的X線正位片可見鉤椎關節增生;側位X線片可見頸椎生理前凸消失,椎間隙變窄,椎體前后緣有骨質增生,項韌帶可有鈣化現象;斜位片可見鉤椎關節有骨刺形成并可突向椎間孔,可以有椎間孔變小;過伸過屈側位片可顯示病變節段不穩定,病變節段在屈伸時活動過度。②頸椎MRI可見頸椎間盤的退變、突出。
1.4納入標準①有交感型頸椎病的臨床表現,并且經影像學檢查明確診斷者。②年齡在20-60歲之間。③患者知情同意治療方法者。④臨床資料完整。
1.5排除標準①不符合納入標準者。②頸椎病中的其他類型患者。③美尼耳氏綜合征、耳內聽動脈栓塞、青光眼、高血壓病、冠心病、嗜鉻細胞瘤、糖尿病、神經官能癥。④腦梗塞、腦腫瘤、腦外傷后遺癥。⑤骨折、脫位、結核、腫瘤、老年性骨質疏松癥及精神病患者。⑥患者同時接受其他觀察治療,對本次觀察結果有影響者。
1.6治療方法①對照組用針灸治療,取穴:風池、天柱、完骨、病變節段的頸夾脊穴,針刺得氣后接電針,用連續波刺激,每次20min,每日1次。②治療組在針灸治療的基礎上接受正骨推拿手法治療。推拿操作:讓患者取坐位,醫師站在患者身后,先用揉法放松頸項部及其兩側,拿揉風池、風府、肩中俞,按揉項前部兩側,按揉缺盆,然后用一指禪推風池肩井、風府大椎,再用袞法松解頸椎旁及背部肌肉。正骨復位操作:讓患者取臥位,醫師立于頭頂處,一手托住患者頭部,被動活動調整頸椎曲度,一手按照影像學檢查及查體所得找到病變的節段后,保持此角度姿勢后將患者頭頸縱向拔伸,然后向一側屈曲,在醫師感覺患者頸部肌肉完全放松的情況下,突然使頸部側屈加大3-5度,可聽到“咯噔”聲,正骨結束,再以同樣手法,對側操作一遍。推拿治療每日1次,每次20min,10次推拿治療后做正骨復位1次;針灸推拿復位均以10日為一個療程,2個療程結束后觀察療效。
1.7療效標準[1]臨床治愈:患者頸椎病的臨床癥狀消失,頸部活動自如,能正常工作和生活。顯效:患者頸椎病的臨床癥狀基本消失,頸部活動可,但長時間伏案工作或勞累后有不適感覺。好轉:患者的頸椎病癥狀明顯減輕,但不能自如活動頸部,影響正常工作和生活。無效:患者的頸椎病癥狀在治療前后無改善。
2結果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對比,見表1。
3結論
交感型頸椎病是是頸椎病的一個類型,是由于椎間盤退變和節段性不穩定等原因刺激了頸椎周圍的交感神經,使其功能紊亂而發生臨床癥狀,多數表現為交感神經興奮癥狀,少數為交感神經抑制癥狀,有患者主訴多但客觀體征少,癥狀多種多樣的臨床特點,常與內科、耳鼻喉科、眼科疾病的表現難以區分,給診斷帶來難度。治療分為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絕大多數交感神經型頸椎病通過合理的保守治療方法進行治療均可以得到緩解和治愈。本病在中醫屬于“眩暈”、“痹證”“項強’、等范疇[2],病機為頭頸部經絡氣血失調,氣血運行不暢,致髓海空虛,腦失所養而發為本病,以舒筋活血,解痙整復為治療原則。推拿能解除肌肉痙攣,使血液及淋巴液的循環加快,加速滲出物及炎癥物質的代謝吸收,降低椎間隙的壓力的同時,回納突出的椎間盤,使血管、神經的壓迫減輕。在痙攣緊張的肌肉松解后,進行正骨整復,能使頸椎恢復正常的解剖位置,頸椎內、外達到平衡,消除交感神經的壓迫和刺激,達到治療交感型頸椎病的目的。
參考文獻
篇7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由于頸椎骨質增生、頸椎間盤變性、頸椎正常生理曲度消失、椎動脈變形等因素引起椎動脈和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而發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筆者采取針灸按摩的治療方法,療效十分滿意,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本文172例一般均是日常門診和住院患者。其中男性52例,女性120例;年齡最大78歲,年齡最小48歲;30例有高血壓,45例有腔隙性腦梗塞,病程最短3天,最長2個月。
1,2臨床表現反復出現眩暈,常因頭部轉動或側彎至某一位置時誘發或加重,頭痛、惡心、嘔吐、猝倒,持物落地,有時伴有耳鳴耳聾、頸肩痛、頸枕痛。
1,3臨床檢查x線頸椎正側位、雙斜位片可見頸椎骨質增生,鉤椎關節變尖,椎間隙變窄,椎間孔變小,生理曲度消失,棘突偏歪改變。經顱多普勒檢查常提示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
2治療方法
2,1針刺患者取坐位,取穴雙側風池穴、內關穴,頸夾脊,雙太陽雙頭維。用28號2寸毫針,留針30分鐘。
2,2按摩患者取坐位,采用一指禪推法、揉法、滾法沿膀胱經、陽明經和督脈按摩,使胸鎖乳突肌、斜方肌、項韌帶等頸部肌肉放松;拿風池穴、拿肩井穴,點按太陽穴、百會穴、頭維穴、攢竹穴,捏頸部兩側,以疏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一手扶患者后枕部,一手托患者的下頜部令患者低頭,在患者放松的情況下,兩手向上拔伸,此時扶后枕部的手向前上方用力托下頜的手向上方用力,同時患者頭部隨術者的手慢慢抬起,拔伸時間一般不少于30秒,可以改善椎-基底動脈的供血,對棘突有偏歪的患者采用頸椎旋轉扳法來糾正偏歪的棘突。
3療效標準
治愈:主要臨床癥狀消失1年以上無復發;顯效:主要臨床癥狀消失半年以上復發;好轉:主要臨床癥狀減輕;無效:自覺臨床癥狀無改善。
4治療效果
治愈90例,約占52.2%;顯效52例,約占30.2%;好轉30例,約占17.6%;沒有無效病例,總有效率100%。
篇8
頸椎病,又名頸椎綜合征,是頸椎及其附近軟組織的病理改變而造成的頸神經根頸脊髓受壓,而出現的頭、頸、肩、肩背、上肢酸、麻、沉、痛等綜合癥狀。頸椎病以神經根型最為常見。傳統醫學中的推拿方法在治療頸椎病方面積累了大量的臨床經驗,具有手法簡便、患者痛苦小、效果顯著等優點。
1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共收錄2007年10月。2008年3月在我院推拿科門診治療的頸椎病人132例,其中男性89例,女性43例;年齡33~72歲,平均45.8歲。平均病程11個月。
1.2納入標準均符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的《中醫病證診斷與療效標準》,根據病史、臨床表現、體征及影像學確診。
2 治療方法
2.1治療組本組采用彈撥腋下法。在手法操作前,囑患者取坐位,低頭放松,醫者站于患者身后,開始操作。
2.1.1以雙手拇指指腹從風池穴開始沿頸棘突兩側向下至大椎按揉頸部肌肉10min以放松肌肉,以相同手法放松項韌帶5min。
2.1.2一指禪手法彈撥頸棘突兩側肌肉和項韌帶各2次。
2.1.3指揉岡上肌、岡下肌、肩胛內外緣。
2.1.4雙手拇指挾于風池穴,其余四指放于下頜關節前下方,用力向上托住頭部做牽引動作,持續1~2min。
2.1.5復位手法:以左側為例,患者坐位,低頭放松,雙手放于身體兩側,自然下垂,醫者站于患者身后,右手五指托住患者枕部,向上用力牽拉,左肘窩托住患者下頜部,向左后上方牽拉至最大角度,兩手協調同時用力,此時往往可聽到“喀噠”響聲,手法完成。
2.1.6患者仰臥位,患肢平放于身體兩側,依次彈撥手太陰肺經,手少陽三焦經;患肢高舉過頭,頭偏向健側,從極泉穴開始沿手少陰心經走行至少海穴彈撥3次,以整個上肢產生麻木感為宜;患肢觸摸健側肩峰,彈撥手太陽小腸經。在有萎縮、結節、條索狀痙攣的軟組織部位做重點彈撥,使其松解為宜。運用該手法時盡量使局部及遠端有癥狀的部位產生麻木、酸脹或溫熱感。
2.2對照組運用滾、揉、點、按、彈、拿等常規手法施術于頸肩及上肢,未做其它特殊處理。
3 療效觀察
3.1療效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與療效標準》中關于頸椎病療效的標準制定。治愈:自覺癥狀及陽性反應物全部消失,頸部活動自如,恢復正常生理功能。好轉:自覺癥狀減輕,陽性反應物略有改善。無效:自覺癥狀無好轉,陽性反應物仍存在。
3.2治療結果治療組中,治愈45例,占64.29%;好轉24例,占34.29%;無效1例,占1.42%;總有效率98.58%。對照組中,治愈30例,占48.39%;好轉23例,占37.10%;無效9例,占14.51%;總有效率85.49%,兩組數據經統計學處理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下表。
4 典型病例
劉某,男,42歲,職員,因長期伏案工作頸部僵硬,左肩酸痛伴左上肢及左小指、無名指麻木。無頭暈頭痛。檢查:5~6及6~7頸椎棘突及左側橫突處壓痛并向左肩胛骨區及上肢部放射痛,臂叢神經牽拉實驗(+)、壓頭實驗(+),頸椎MRI示:頸椎退行性改變;頸5~6、6~7間盤左后突出,相應硬膜囊受壓。經用上述方法治療20天,痊愈。
篇9
【關鍵詞】 頸椎病;放射攝影術;治療;護理
頸椎病是頸椎椎間盤、鉤椎關節、椎弓關節組織退行性改變及其繼發病理改變累及周圍組織結構(神經根、脊髓、椎動脈、交感神經等)出現相應的臨床癥狀的一系列綜合征,又稱頸椎綜合征,多見于中年以上,青年人也不少見。分神經根型、脊髓型、交感神經型、椎動脈型等[1]。診斷主要依靠臨床癥狀、體征和X線表現,CT、MR成像、椎動脈造影等可有精確的定性定位診斷,但X線平片仍是最簡單、便捷、低廉的首選方法。我院收集48例頸椎病患者,分析了X線平片表現,對其中22例進行了非手術治療,多數取得了滿意的療效。根據筆者的經驗,結合治療前后X線平片對比,談談頸椎病的幾種常用非手術療法及護理。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48例頸椎病患者,男28例,女20例,年齡最大81歲,最小25歲,40歲以上發病較多,有39例。其中22例進行了非手術治療,并采取了相應的護理措施,男12例,女10例,共治療1~3個療程,有5例癥狀完全消失,16例明顯好轉,1例無明顯改善。治療后22例均進行了X線平片復查,8例有變化。
1.2 X線表現
1.2.1 椎間隙狹窄 45例顯示椎間隙狹窄,大部分位于C5~6,有30例。這是因為頸椎的屈伸運動是以C4~6為中心的,此部位剪力最大,易因負重或應力作用而使軟骨退變。
1.2.2 鉤椎關節間隙狹窄 有12例顯示鉤椎關節間隙狹窄,多發生在C4~6。
1.2.3 椎弓關節間隙狹窄 有1例顯示椎弓關系間隙狹窄。
1.2.4 骨質增生 4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質增生。前、后緣增生較多,并且明顯。要注意觀察鉤突骨質增生,由于神經根占據椎間孔縱徑的一半和橫徑的全部,鉤突增生使椎間孔橫徑縮小,神經根受壓。
1.2.5 頸椎結構變化 曲線變直14例,側彎5例,后凸10例,滑脫8例,有5例發生在C4。
1.2.6 韌帶鈣化 有25例顯示韌帶鈣化,包括項韌帶、纖維環、前縱韌帶。
1.2.7 椎間孔縮小 有22例攝有頸椎雙斜位片,其中11例有椎間孔縮小,表現為失去正常的橢圓形而成為啞鈴狀或不規則形。
1.3 常用非手術治療方法
1.3.1 物理治療方法 頸椎病的物理療法較多,有石蠟療法、紅外線、磁療、微波、超短波等。而我院最常采用的是調制中頻電療法,對于癥狀較輕的頸椎病應為首選。其操作簡便,作用較深,能消除肌肉痙攣,調節與改善局部肌肉、韌帶和神經的血液循環和淋巴回流,利于消炎,并有良好的鎮痛效果。每次治療20min,每日1次,20次為一療程。本組22例有15例行該項治療,均有不同程度的癥狀減輕,有3例癥狀消失。
1.3.2 牽引療法 是頸椎病較為有效且應用廣泛的一種治療方法。適用于椎動脈型、神經根型、交感神經型。由于限制了頸椎活動,有利于組織充血、水腫的消退;同時可增大患椎椎間隙,有利于突出物還納,使神經根所受的刺激和壓迫得以緩和;并可松弛痙攣的頸肌,從而減少對椎間盤的壓力,緩解疼痛,恢復運動功能;對于椎體失穩,可恢復生理曲線和穩定性。筆者采取坐位,枕頜布帶牽引,重量為6kg,對體重者可適當增加牽引重量和延長牽引時間,一般不超過15kg。每天牽引1~2次,每次25min,10次為一療程。2個療程之間休息1周。在本組病例中有16例行頸椎牽引,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轉。轉貼于
1.3.3 頸托外固定 可限制頸椎的活動,減少神經的磨損,有利于組織水腫及骨關節炎癥逐漸消退,從而改善壓迫癥狀,可使失穩移動的椎體復位。注意隨時調整松緊;白天使用,夜間取下;使用2~3個月,不宜過久。筆者對1例C4有滑脫的患者進行了該項治療,癥狀明顯減輕。
1.3.4 推拿按摩 適用于除嚴重頸脊髓受壓以外的各型頸椎病,可減輕突出物對神經根的刺激和壓迫,有利于緩解肌肉痙攣,改善局部血供,減輕疼痛。治療前對患者的病情應有全面了解,手法要得當,在頸、肩及背部用揉、拿、捏、推等手法,每次推拿20~30min,每日1次,10天為一療程。22例中有5例進行了該項治療,其中有1例推拿1次后癥狀就有所減輕。
1.3.5 藥物療法 藥物在頸椎病的治療中可以起到輔助的對癥治療作用,可選用止痛、消炎藥,如口服阿司匹林、消炎痛、三烏膠囊等。可運用營養和調節神經系統的藥物及擴張血管藥,如谷維素、維生素B1、維生素B12、香丹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等。地巴唑可改善脊髓的血液供給。
1.3.6 針灸療法 能起到疏通經絡、調理氣血、疏筋止痛等功效。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2周為一療程。對頸椎病的治療可取得明顯療效。
2 護理
頸椎病是一個慢性病,治療需要一段時間,長期堅持治療方可顯出療效,要讓病人了解頸椎病的有關知識,安慰鼓勵病人,增強治療信心,做好心理護理,配合醫護治療。密切觀察病人治療過程中心理情緒的變化,調節心理情緒,保持心理健康。
指導病人進行頸部功能鍛煉,頸部前屈后伸,左右旋轉。平臥硬板床及忌高枕頭,忌長時間做低頭動作或長期維持一個特殊姿勢。注意疼痛部位及肢體麻木無力的變化,按摩上、下肢肌肉,鼓勵病人主動加強各關節活動。
急性發作期或初次發作的病人,要注意適當休息,病情嚴重者宜臥床休息2~3周。臥床休息能使頸部肌肉放松,減輕由于肌肉痙攣和頭部重量對椎間盤的壓力,對組織充血、水腫的消退具有重要作用。但臥床時間不宜過長,以免發生肌肉萎縮,組織粘連、關節僵硬等變化,阻礙頸椎病的恢復。
要對頸部加以保護,盡量避免不必要的損傷。無論是睡眠、休息,甚至日常一些動作,都要保持良好的習慣,時刻不忘頸椎的保護。同時加強頸部肌肉的鍛煉。頸部肌肉鍛煉的方法有2種:(1)取站立或坐位,雙手交叉緊抵頭后枕部,頭頸用力后伸,雙手則用力阻之,堅持10s,放松10s,10次為1組,每天做10組;(2)取坐位,雙手托下頜,下頜向下用力,雙手則用力阻之,堅持10s,放松10s,10次為1組,每天做10組。
頸部牽引時注意病人的姿勢、位置及牽引的重量,觀察是否有頭暈、惡心、心悸等。在牽引過程中,可在局部墊以棉墊以緩解壓力,防止頸部皮膚受壓,注意清潔牽引部位皮膚。
頸椎病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忌油膩厚味之品。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如豆芽、海帶、木耳、大蒜、芹菜、地瓜、冬瓜、綠豆等。
3 治療前后X線平片對比
本組22例完成治療后均進行了X線平片檢查,與治療前對比,骨質增生及韌帶鈣化無明顯改變,14例曲線變直或后弓者有7例恢復了生理曲線,這些患者均作了牽引治療。頸托外固定1例滑脫的椎體已復位,但仍有曲線后弓。對于椎間隙及椎間孔,筆者未發現明顯變化。
4 小結
頸椎病是以退行性改變為主的慢性頸部疾患,大多數通過非手術治療和護理可獲得良好的效果或治愈。在挑選非手術療法時,以措施簡單、收效快的方法為首選,根據病情,可多種方法共同使用。藥物療法往往與其他非手術療法配合使用,使之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但對脊髓型頸椎病,由于脊髓受到突出的椎間盤或(和)后緣骨質增生的慢性壓迫導致不可逆性損害,往往需要手術治療。在整個治療過程的前后及治療中,根據患者出現的生理、心理及其他情況,采取有針對性的護理,是促使患者盡快康復的有力保障。X線表現是確立頸椎病診斷的必備條件[2],因其與臨床癥狀不成正比,不能用作評定非手術治療的效果,但在選擇治療方法時有極大的參考價值。
1 寧寧.骨科康復護理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5,156-157.
篇10
【摘要】 通過運用牽引、推拿、針灸、藥物治療56例神經根頸椎病患者,取得了96.43%的有效率,療效明確。證明保守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適合臨床應用。
【關鍵詞】神經根型頸椎病; 保守治療; 牽引; 推拿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骨傷科常見病,多發于中老年人,病情反復纏綿,給患者工作和生活帶來許多困饒。2009年~2011年來我院采用牽引、推拿、針灸等保守方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56例,獲得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本組56例均為經X片、CT或MRI檢查確診的病例,男23例,女33例。年齡:36~73年,平均52歲。病程最短3天,最長半年,平均15天。
1.2 職業:教師9人,金融財會人員13人,普通工人17人,農民15人,其它2人。
1.3 診斷依據
1.3.1 臨床表現:頸項及頸肩部疼痛不適,上肢及部分手指麻木或針刺樣疼痛,患側上肢無力,病情反復發作。
1.3.2 查體:頸椎生理曲度變直,頸椎棘突及兩側壓痛,頸椎間孔擠壓試驗陽性,臂叢神經牽拉試驗陽性。
1.3.3 影像學檢查:本組病例X線顯示,均有不同程度的頸椎骨質增生現象,同時患者X線常有不同程度的生理曲度變直。其中CT檢查26例和MRI檢查16例顯示頸椎部分椎體存在不同程度骨質增生現象以外,頸椎部分椎間盤存在不同和度的膨出或突出。 2 治療方法
2.1 牽引療法 以坐位枕頜布托牽引,重量5~6KG,前屈15度,每天牽引一至二次,每次30分鐘。每周為一療程,一般需二~四個療程。
2.2 手法推拿:先以滾法、按柔、掌擦等手法放松頸肩部肌肉3~5分鐘;再以點按手法作用于風池、風府、肩井、天宗等穴位2~3分鐘;最后以以拿、捏、搓、抖等手法作用于頸部及患肢3~5分鐘;個別患者偶作頸部旋搬手法。手法治療隔日一次。
2.3 針灸治療 取椎旁華佗夾脊穴或循膀胱經取穴垂直進針,以有效強的得氣感為度,留針10~15分鐘為宜,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
2.4 藥物治療 在急性發作初期采用脫水療法,予20%甘露醇250ml加地塞米5~10mg靜脈滴注3天。
3 治療效果
3.1 療效標準:治愈:癥狀和體征完全消失,恢復正常工作和生活。顯效:癥狀和體征基本消失,但過度勞累時有輕微不適癥狀,基本能恢復正常工作和生活。有效:癥狀和體征有明顯好轉,但對正常工作和生活仍有影響。無效:癥狀和體征治療前后無明顯變化。
3.2 治療結果:本組56個病歷中,治愈23例,占41.07%;顯效24例,占42.86%;有效7例,占12.5%;無效2例,占3.57%。總有效率為96.43%。
4 討論
目前,人們普遍認為神經根型頸椎病是由于機械因素和化學因素刺激神經根,導致其異常放電而引起疼痛的產生。其中機械因素是指頸椎骨樣贅生物對神經根的直接壓迫,而化學因素是指椎間盤中所含有并釋放的許多能誘導神經根炎性反應的化學因子,如蛋白酶、磷脂酶A2、前列腺素、NO、各種細胞因子。這些物質可使神經根及其周圍軟組織產生無菌性癥,從而出現頸神經根刺激癥狀。因此神經根型頸椎病是以機械壓迫為誘因,局部炎癥引起異常電活動產生疼痛為最終結果。
綜合治療的作用:通過牽引止動可使受累的軟組織得到充分的休息,減少運動引起的刺激。通過牽引治療有利于充血水腫等炎性病變的吸收消退;有利于放松肌肉,緩解肌肉痙攣,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利于頸椎恢復正常生理孤度,調節髓核與頸神經根的位置關系,減輕壓迫程度和化學物質的刺激。手法推拿治療可充分放松肌肉組織,緩解肌肉痙攣程度,改善病變組織的血液供應,同時可明顯提高病變周圍組織的痛閾,減輕疼痛程度。另外旋搬手法的運用還可重建脊椎的力學平衡,一定程度上改變突出物與神經根的位置關系,緩解疼痛程度。針灸治療可以疏通經絡、宣通氣血。藥物治療可對抗炎性刺激因子,減輕炎性水腫程度。
治療方法的選擇應用:在臨床治療過程中發現,運用多種方法綜合治療見效明顯。但在不同的病變階段對治療方法的選擇要因人因時而宜。
注意事項:在治療初期,患者必須絕對低枕休息。在恢復期也要求除治療及必要的飲食起居活動外,盡可能多休息,避免不必要的活動影響治療效果。同時,在牽引治療過程中,對牽引重量需予一個由輕至重的適應過程。對年老體弱及有心肺疾患或骨質疏松患者更要注意牽引重量需低于常人,以利于肌體適應牽引治療,避免加重病情或出現意外情況。另外,在進行手法推拿時,需避免使用暴力手法。對于疼痛日輕夜重或病情變化復雜者,必須及時明確診斷,以免延誤病情。對于病情嚴重保守治療無效者,宜及早進行手術治療。總之,在臨床治療過程中要靈活運用各種方法進行綜合治療,就可取得令人滿意的療效。
參考文獻
[1] 彭寶滏,賈連順,候樹勛。頸椎病發病機制的研究[J]。頸腰痛雜志,2001,22(1):14。
[2] 曾伶。電針配合中藥熏蒸夾脊穴治療頸椎病的臨床觀察[J]。中華實用中西醫雜志,2009,22(20):1593。
[3] 王靜。三聯療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60例[J]。中醫研究,2009,22(4):57。
- 上一篇:稅務管理體系
- 下一篇: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