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先天性斜頸研究論文

時間:2022-03-18 12:46:00

導語:嬰幼兒先天性斜頸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嬰幼兒先天性斜頸研究論文

【摘要】探討早期綜合干預對嬰幼兒先天性斜頸的治療效果。[方法]將56例1.1歲以內的先天性肌性斜頸患兒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采用綜合干預方法:推拿、曼吉磁貼外敷、蠟袋加熱法、紅外線照射、頸部康復體操法。對照組僅用頸部按揉法治療,所有病例均隨訪追蹤治療效果,3個治療周期后評定療效。[結果]治療組30例中痊愈22例,基本痊愈6例,好轉2例,無效0例,對照組26例中痊愈8例,基本痊愈3例,好轉11例,無效4例,2組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結論]早期綜合干預嬰幼兒期先天性斜頸是目前較好的保守治療方法。

【關鍵詞】嬰幼兒先天性斜頸推拿

小兒先天性斜頸,又稱先天性肌性斜頸(congentalmusulartorticollis,CMT)、原發性斜頸,是小兒矯形外科的常見病、多發病,是指一側胸鎖乳突肌發生纖維性攣縮后所形成的頭頸偏向畸形〔1〕。此癥若在嬰幼兒期得到積極正確的保守治療,往往可取得較好的療效,但在1歲以上者常需手術干預治療,所以早期的治療尤為重要。作者采用了綜合性的早期干預措施治療了30例CMT患者,效果滿意。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自1990年2月~2006年12月,在門診收治的CMT患兒56例,診斷標準見文獻〔2〕。

排除標準:排除頸部淋巴結腫大、產傷鎖骨骨折、頸椎半脫位、先天性頸椎畸形、腦癱等疾患。未隨機分組,僅是將未入院正規治療而期待自愈的患兒做為對照組共26例,其中男性患兒11例,年齡10d~1歲,女性患兒15例,年齡15d~9個月;病史小于1個月者15例,小于3個月者8例,小于半年者2例,小于1年者1例;左側斜頸14例,右側斜頸12例;胎位不正5例,臍帶繞頸2例,剖宮產5例,會陰側切加產鉗1例,側切胎頭吸引5例,順產8例。早期綜合干預治療的患兒為治療組,共30例,其中女性患兒14例,年齡10d~0.8歲,男性患兒16例,年齡5d~1.1歲;病史小于1個月者18例,小于3個月者8例,小于半年者3例,1.1歲以內1例;左側斜頸16例,右側斜頸14例;產程中胎位不正8例,剖宮產6例,胎頭吸引4例,會陰側切加產鉗2例,順產10例,2組患兒一般情況比較表(表1)。表1兩組患兒一般情況比較表

組別例數(n)性別男女年齡病程(年)產程難產順產分型ⅠⅡⅢⅣ對照組26111510d~1歲<118881332治療組3016145d~1.1歲<1.12010101631x20.30850.0670.5832P>0.05>0.05>0.05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由于缺乏衛生知識未引起重視,又未進行入院正規治療期待自愈的患兒,僅是自行進行頸部硬結局部按揉,手法不正規,且無規律的治療時間,療程亦不夠。

治療組患兒采用早期綜合干預治療方法。

1.2.1電磁波治療器(TDP)照射

用重慶產ZH11型單頭落地式治療機,輻射極直徑78mm,電磁波范圍2~50μm,調整輻射頭照射區域的角度,對準患側胸鎖乳突肌處,距離30cm,每次照射15~20min,1次/d。

1.2.2手法推拿治療

TDP照射后,患兒取仰臥位,暴露患側胸鎖乳突肌病變處,首先用單手指腹做按揉法約5min,提拿手法約2min,彈拔硬結法2min,推抹橋弓法3~5次,向健側側屈頸項5次,向患側旋轉頸項5次,點穴法刺激:選擇扶突穴,人迎,天窗,翳風,風池,大椎,下關,合谷,頰車等,每次取穴3~5個,點按3~5次,在做以上治療時,注意在生理許可范圍內進行,切忌粗暴、用力過大,設定15d1療程,中間休息1周,再重復治療,4個療程為一治療周期。

1.2.3頸部康復訓練

指導患兒親屬共同完成。(1)患兒平臥時取半側臥位,健側床面墊高,使臉轉向患側;(2)嬰幼兒能抬頭時,用玩具吸引嬰兒的頭抬轉向健側,或輔助被動完成;(3)患兒臥房內患側墻面上可用有吸引力的圖案或聲音,使其頭轉向患側。(4)站在患側喂奶水,使患兒的臉轉向患側吸奶;(5)抱位時,使之身體向患側傾斜,通過翻正反射使嬰兒頭部抬起,頸部向健側運動,每日重復多次;(6)雙手抱住患兒頭部,有節奏地做頸部被動運動:前屈、后伸、左右側屈,左右旋轉動作,患側運動要多于健側,一般掌握在2∶1即可,每日3~4次,每次做20組,逐日遞增。(7)睡眠時用沙袋或裝有豆類、米粒的枕頭,將患兒頸部固定在良姿位。

1.2.4“熱寶”蠟袋加熱至30℃左右,敷于患處,2次/日,每次20min。

1.2.5用上海曼吉磁生物有限公司生產的曼吉磁貼2~3貼,于睡眠時貼于患側胸鎖乳突肌病變處,于次日晨揭掉做其他治療,周而復使。

1.3療效評估方法

兩組CMT患兒在3個治療周期后進行療效評估(表2)。表2兩組CMT療效評估表

1.3.1評估標準

治愈:頭部歪斜消失,胸鎖乳突肌的硬結完全消散,肌肉柔軟,面部對稱,頸功能轉動完全恢復正常;基本治愈:患側胸鎖乳突肌硬結基本消散,頭部歪斜明顯改善,頸功能活動基本在正常范圍;好轉:患側胸鎖乳突肌處硬結變軟,較前有縮小,頭頸部歪斜較前有改善;無效:癥狀和體征與治療前比較無改善或加重。

1.4統計學分析

所有數據均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處理,計數用x2檢驗,P<0.05為顯著性意義。

2結果

兩組CMT患兒均經隨診方式觀察療效,隨診時間均大于6個月,隨訪最長時間2年,最短時間6個月,平均9個月,臨床療效經統計學分析比較,P<0.05,有顯著差異,治療組痊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表2),并且越早介入綜合干預治療,療效越好,后遺癥越小(表3)。表3治療時機與治療效果關系評估

3討論

小兒先天性斜頸的病因最普遍的學說為“分娩創傷學說”,大致有3方面因素:(1)難產:使用產鉗或在產道內擠壓了一側胸鎖乳突肌致局部出血受損,血腫機化形成硬結或攣縮;(2)分娩時胎兒頭位不正,阻礙血運供應,引起局部扭結—缺血,肌纖維水腫壞死及繼發性纖維增生,致使肌肉攣縮,造成肌性斜頸;(3)胎兒在子宮內部長期的頭部偏向一側,阻礙局部胸鎖乳突肌血運,引起該處肌肉缺血性改變。亦有報道為:感染學說〔3〕、胎內負荷學說、遺傳學說〔4〕等,但本文資料中統計顯示,難產明顯多于順產例數,支持不正常分娩時的損傷為常見致病因素的分析。

先天性斜頸的患兒通常在出生幾天后,可在患處觸及小腫塊,不被家長注意,在生后10幾天腫塊迅速增大,20幾天時達最大程度,患兒頭部偏向患側,頸向健側的旋轉活動不同程度受限,當被動使頸部向健側轉動時,腫塊突出明顯。如病情嚴重時,可出現頸椎側突畸形,同時可引起胸腰椎產生代償性彎曲,此時即使做手術矯形也無法達到滿意療效,有些患兒由于長期頸部偏斜,眼部肌肉受到影響,產生復視。

通過對治療組CMT患兒的超聲檢查顯示:Ⅰ型、Ⅱ型者經早期綜合干預治療,痊愈率最高,Ⅲ型者次之,但需治療間期較長,Ⅳ型者治療效果差,但也有不同程度的硬結軟化,功能略改善,療效也優于對照組。一般1歲以上患兒由于局部瘢痕硬化攣縮,治療效果差,應酌情放棄保守治療,建議外科手術矯正治療,使畸形部位隨生長發育逐漸矯正,預后較佳,符合大多數學者的觀點。

研究顯示,就診治療時間越早,愈后越好,因小兒的生長發育具有先快后慢的特點,在發育最快的新生兒期就開始干預治療,可達到最好的療效。同時療效顯示:綜合干預康復治療方法,明顯優于單一治療方法。

對治療組患兒作者首先使用TDP局部照射后,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軟化攣縮的肌纖維組織,更有利于手法治療的效果。手法矯正按揉可使局部舒筋活血,伸展拉長肌纖維,緩解肌肉攣縮,松解黏連組織。臘袋加熱療法有很好的深層組織溫熱作用,能使血流加快,新陳代謝增加,促進水腫和炎癥的吸收,降低神經肌肉的張力,軟化肌腱攣縮,促進再生過程。曼吉磁貼的主要作用亦是疏通經絡,活血化瘀,在晚間睡眠時使用,有效利用了治療空間,彌補了睡眠時不能做治療的空白,延長了療效時間,增加治療效果。頸部康復訓練治療時,最初3次均在醫院醫師指導下進行,待熟練掌握要領時,可在家中由親屬操作,正確的訓練方法和家長的耐心、愛心,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采用的早期綜合干預措施,強調了早期介入治療的理念,綜合治療措施,起到了療效互補和加強的作用,重視了家庭頸部康復訓練的指導干預,更有利于腫塊的消散和姿勢、功能的矯正,以上治療均為綠色療法,未發現任何毒副作用,值得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實用新生兒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801803.

〔2〕孫傳興.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M].第2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8,404.

〔3〕施誠仁.小兒外科特色治療技術[M].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3,708711.

〔4〕王大武,張德文.先天性斜頸的研究及治療進展[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6,14(21):1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