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英語論文摘要研究

時間:2022-02-11 05:36:00

導語:農業英語論文摘要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英語論文摘要研究

一、語言是一個社會符號體系。語篇體裁在本質上也是一個社會符號體系。不同體裁的不同交際目的不僅要靠語篇的宏觀結構(語篇體裁生成結構潛勢),還要借助于語言層面才能得以實現。有關語篇的宏觀特征(宏觀結構),我們已從語類生成結構潛勢與語篇體裁之間的關系出發,進行了探討和論述(易興霞,2006),這是我們做的有關農業英語論文摘要系列研究的第一部分。本文的研究屬第二部分,研究重心轉移到語篇的微觀特征,主要探討經驗意義的構建與語篇體裁之間的關系,即表經驗意義的及物性系統是如何反映和實現語篇體裁的。

本文從韓禮德的功能語言學角度出發,對農業英語論文摘要進行經驗功能(Experientialfunc-tion)分析,以探討經驗意義的構建與語篇體裁類型之間的關系。我們為此提出的假設是:語篇經驗意義的構建選擇與該語篇體裁的選擇緊密相連。我們的結論為:位于文化語境層面的語篇體裁的選擇決定和制約了語篇語言層面上經驗意義構建方式的選擇。而語篇語言層面上的經驗意義的構建方式的選擇幫助實現了語篇在文化語境層面上的選擇。

二、經驗功能

純理功能是韓禮德的系統功能語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包括經驗功能或者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經驗功能是指:人們用語言來談論他們對世界(包括內心世界)的經驗和看法,用語言描述周圍發生的事情或情形(黃國文,2001)。

經驗功能主要通過及物系統(TransitivitySystem)、語態系統(Voice)和極性系統(Polari-ty)得以實現(朱永生,嚴世清,2001)。這里我們主要討論與本研究直接相關的及物系統。物質世界發生著各種各樣的事件,語言在反映這些現象時,將它們置于語法體系中的不同類別,這樣形成的語法系統就叫及物性系統。及物性系統的目的在于將現實經驗世界構造成一套可以掌握的過程,不同的過程反映在語言上有不同的特點。只要對這些不同特點的語言構造進行分析,就能掌握語言反映現實的手段。可以認為現實和語言之間存在著一種互動的關系網絡。

及物性系統將人類的經驗分為6種不同的過程:物質過程、心理過程、關系過程、言語過程、行為過程和存在過程。每一個過程都包含3個組成部分:過程本身、過程的參與者和環境成分。過程不同,其參與者也各不相同。

三、經驗意義的構建與語篇體裁

我們的研究從兩個方面展開:(1)經驗意義的構建與語篇體裁;(2)經驗意義的構建與體裁的結構成分。分析的語料是從5種SCI農業期刊中隨機抽取的32篇論文摘要[在我們系列研究的第一部分,已為語料做了具體的介紹(易興霞,2006),故此不贅述]。我們采用量化研究的方法,統計32篇語篇小句過程分布情況,以探討構建經驗意義的及物系統是如何實現和反映位于文化語境層面的語篇體裁。過程的統計以小句為單位,這里小句指:(1)獨立小句;(2)限定性小句(finite),如狀語、賓語、定語從句等(考慮到語料之大,為便于操作,沒包含非限定性(non-finite)小句)。

1.經驗意義的構建與農業英語論文摘要對32篇語篇中所有小句及物性結構進行分析后得表1①。

從表1看,在6種過程類型中,關系過程占比例最高,平均為44·6%,其中有12篇語篇其出現率已達到50%以上,第十篇甚至高達80%。對這一現象,我們可以從這類體裁的交際目的出發進行探討。韓禮德(1994)認為關系過程句和提供信息這個目的緊密相聯。我們知道學術論文摘要是學術論文的縮影,與學術論文一樣,它最重要的交際目的是其信息功能,即“推銷”作者的研究成果,“說服”語篇社團的其他成員來接收自己的觀點與看法。關系過程主要描述意義,它反映事物與事物之間的關系。通過這些關系過程,作者可以告知讀者該研究的狀況、研究對象之間的聯系以及研究與客觀世界各種不同的關系。除此之外,關系過程還可反映某種觀點和態度。可見,關系過程句的這個符號內涵與該語篇體裁的社會交際目的相一致,是為摘要的交際目的服務的。因此,我們可認為:關系過程句在這種摘要體裁中所占的高比例是文化語境層面的體裁的選擇對語篇語言層面的一種非標記制約和實現,也是語篇語言層面的選擇對文化語境層面選擇的一種非標記制約和實現。

雖然我們不能絕對地說論文摘要必須要有高比例的關系過程小句的使用,因為文化語境和語言之間的相互預制和相互實現關系不應被看作是一對一的對等關系,它們之間的關系存在著或然性(李國慶,2005)。這一點也在我們的研究中得到了證實,語料中有些語篇(Text2,Text8),關系過程小句的出現率就比較低,分別只有13·3%和20%。另外,其標準差也相對較高(16·1),說明在某些語篇中其出現率與平均值有一定的差距。

除了關系過程之外,占比例最大的是物質過程(35·1%)。物質過程表達的是經驗世界里的參與者曾經做過什么和正在做什么。在這32篇農業論文摘要中,內容涉及到一些已完成的、正在進行的以及即將進行的研究行為。語料中高比例的物質過程句表現出論文作者對該研究的具體實驗行為、步驟給予了很大的關注,想盡量客觀地反映、再現所做的一切實驗行為。本研究所統計出的物質過程句比例(35·1%)要遠遠多于余暉對多個學科的摘要分析中所統計的比例(25·1%)(余暉,2003)。這一點很可能是由于余暉的語料含經濟、政治、語言學等所謂的“軟科學”,而我們的語料幾乎百分百為實證型的“硬”研究,對研究手段、方法及步驟必須有明確而具體的說明,從而使得研究更具有復制性、客觀性和科學性。這一特點與以往經驗式的做法大不相同,在現在的論文寫作中表現得越來越突出,說明對研究方法的重視在目前學術界是很普遍的。

關系過程句與物質過程句加起來占絕大多數,為79·7%。這意味著農業英語論文摘要語篇既有描述型語篇的特點,又有敘述型語篇的特點。反映了這一體裁一方面要對涉及的研究做出總結、引申、推斷或評價;另一方面也強調敘述該研究的具體實驗步驟與行為。

相比之下,心理過程所占比例明顯減少,只占11·4%。在8篇語篇中(Text1,2,3,10,15,17,27,31),甚至沒出現一次。心理過程表示動作主體對客觀世界的感覺、認識和反應。韓禮德把心理過程分為感知(perception)、情感(affection)和認知(cognition)3個次范疇。它們在我們語料中具體的分布情況見表2。

從表2可以看出,情感型心理過程僅出現過兩次,所占比例最少,只有4·1%。出現最多的是認知型心理過程,占85·7%。這一分布特征完全符合科學論文摘要體裁強調客觀性的要求,說明論文摘要提供的應當是客觀事實,而不是寫作者個人的主觀感受或想象。此外,我們還注意到語料中的心理過程的感知者往往通過被動語態被模糊或掩蓋(如···seedinjurywasobserved,Theeffectofpreviousexperience···wasassessed.等),以創造出一種非人格化(impersonal)的語體效果,從而體現科技語篇的客觀性。

其他3種過程所占比例都不高。言語過程平均出現率只有一次,僅占7%。同樣為了實現命題的非人格化,我們注意到語料中言語過程的言語者和接收者都常被掩蓋或隱藏(如Itisar-gued···,Breedingimplicationsarediscussed等)。存在過程與行為過程也占非常小的比例,分別為1%與0·9%,幾乎等于不存在。另外,語料中存在過程句的存在物多數由隱喻式的抽象概念而不是具體的物質來實現(如Therewerelittlediffer-ences,andtherewasconcern等)。應該說,這也是由論文摘要體裁強調客觀性、概括性的要求所決定的。

2.經驗意義的構建與體裁的結構成分

下面我們來討論小句過程分布和農業英語論文摘要的結構成分之間的相互預制性和相互實現性特征。

形式是內容的體現,選擇即是意義。不同體裁的作者為了達到其各自的交際目的在經驗意義的構建上會有不同的選擇。同樣,每種體裁又是由不同的體裁結構成分組成,不同的體裁結構成分有其各自不同的交際目的,同時它們又都是為了實現論文總體交際目的服務的。我們可以假定不同的結構成分會制約其經驗意義的構建。對于結構成分的劃分,筆者采用Graetz(1985)對論文摘要的劃分方法,把語料中出現的結構成分劃分為以下4步,即問題的提出(problem)———方法(method)———結果(result)———結論(conclu-sion)。具體分析見表3與表4。

在統計理論中,卡方檢驗就是通過方差分析來比較和檢驗由不同因素引起的兩個以上變量之間是否存在著顯著性差異。就本文而言,我們需要通過卡方分析來檢驗農業英語論文摘要的經驗意義構建是否因其體裁結構成分的不同而存在著顯著性差異。限于篇幅,這里我們主要關注小句過程分布、動詞的語態與體裁結構成分的相關性。在用卡方分析小句過程分布情況時,考慮到存在過程與行為過程占非常小的比例(分別為1%與0·9%),為了減少因頻數太小而造成的誤差,我們把它們合并到言語過程中(故df=(a-1)(b-1)=(4-1)(4-1)=9)。

經統計,我們發現在不同的體裁結構成分中小句過程的出現頻率存在著顯著差異(x2=70·98,df=9,p<0·05)。其中差異最大的出現在“方法”與“結果”兩個結構成分中(見表3)。在“方法”成分里,物質過程占最大比例(73·5%),關系過程僅出現了8次;而在其余3個階段成分中,關系過程卻占最高的頻率,尤其在“結果”中,出現次數高達102次(56·7%)。

這與每一結構成分各自不同的交際目的相關。論文摘要是一個步驟性、規約性很強的體裁,其中的每一結構成分都有它自己完整的功能,正是每一獨立結構成分的功能才構成了整篇論文的功能。方法成分的主要功能是交代研究方法。本語料來自于注重實證研究的硬科學,自然會出現大量描述具體的實驗步驟、行為的物質過程小句(如inoculate,construct,combine,select,grow等)。“結果”部分的主要功能是告知讀者由某一研究方法進行研究后所得出的結果。“結論”部分主要是說明由研究而引發的思考。在這兩成分中,必然會大量出現表示評價、推斷或反思的關系過程小句。

對經驗意義中語態這一語言特征已有一定的研究(Tarone,Dwyer,GilletteandIcke,1981;Martinez,2001;葛冬梅、楊瑞英,2005)。一般認為科技文體中被動語態要多于主動語態,這樣可掩蓋、模糊施動者,從而創造出超然的、客觀的非人格化的效果(秦秀白,2002),但是,我們的研究并不支持這一結論。從表4中的數據來看,主動與被動的比例為60%∶40%,即總體上主動動詞要多于被動動詞。當然,各體裁結構成分中動詞語態的選擇存在著顯著差異(x2=68·857,df=3,p<0·05)。被動動詞只在“方法”部分中占較大比例(83·1%),在其余3個結構成分里,主動動詞的比例要顯著高于被動動詞。由此可推測,動詞語態的選擇會受其所在的結構成分的交際功能的制約。在“方法”中,涉及的主要是一些表示具體的實驗行為及步驟的行為動詞,為了體現非人格化的客觀性,作者往往通過選擇被動動詞來模糊行為人。葛冬梅、楊瑞英(2005)的研究也證實了語態的選擇受其所在的語輪的交際功能的影響,同時她們還證實學科的不同也會影響作者對動詞語態的選擇。

四、結語

文化語境如何進入語篇是我們進行語篇分析系列研究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本篇論文從經驗意義的角度出發,重點分析和論證了語篇體裁和及物性系統的相互預制性特征。我們的研究從兩方面展開:(1)經驗意義的構建與語篇體裁;(2)經驗意義的構建與體裁的結構成分。我們的假設是:一定的語篇體裁偏向于選擇一定的語言表現形式來實現自己的交際目的。作者根據不同的交際目的在語法詞匯層面應做出不同的選擇。就及物性體系而言,不同類型的體裁及同一體裁的不同結構成分偏愛不同的及物性系統的選擇。

分析表明,關系過程小句在我們的語料中占了最大的比例,其次是物質過程,關系過程與物質過程加起來占絕大多數,為79·7%。這一點完全符合科學論文摘要的社會交際目的:提供信息,即向同行展示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農業英語論文摘要這一體裁一方面要通過這些關系過程句告知讀者該研究的狀況、研究對象之間的聯系以及對涉及的研究做出的推斷和評價;另一方面也要借助物質過程小句說明該研究的具體實驗步驟。相比之下,心理過程所占比例明顯減少,只占11·4%,尤其是情感型心理過程,僅出現過兩次。這一特征完全符合科學論文摘要體裁強調客觀性的要求。其他3種過程所占比例都不高,幾乎等于不存在。這同樣是由論文摘要體裁強調客觀性、概括性的要求所決定的。我們的研究還表明:同一體裁的不同結構成分也會制約經驗意義中及物性系統及動詞語態的選擇。經卡方檢驗,我們發現:在不同的體裁結構成分中,小句過程的選擇存在著顯著差異;同時,各體裁結構成分中動詞語態的選擇也存在著顯著差異。在“方法”成分里,物質過程占最大比例(73·5%),關系過程僅出現了8次;而在其余3個結構成分中,關系過程卻占最高的頻率,這與每一結構成分各自不同的交際功能相關。“方法”結構成分里高頻率的物質過程小句能完美、自然地實現該部分的交際目的:交代具體的研究方法和步驟。出現在其余3個成分中的高比例關系過程小句能更好地實現它們各自的交際功能(描述研究背景、研究對象之間的聯系以及作者的結論、觀點和態度)。

我們的發現幫助證明了我們的假設:語篇經驗意義的構建選擇與該語篇體裁及體裁的不同結構成分的選擇是緊密相連的。體裁層面的符號選擇決定和預制語篇語言層面的語法和詞匯的選擇,語篇語言層面的語法和詞匯的選擇幫助實現該語篇體裁層面的選擇。不同的語篇體裁及同一體裁的不同結構成分由不同功能的語言因素構成。本研究結果對學術英語閱讀與寫作教學有較高的應用價值,也為未來的體裁分析者提供了可靠的數據,以便他們分析時與自己的數據和結論進行比較。本研究語料的選擇范圍不夠廣泛,只涉及到單一學科,且小句的統計未包括非限定性小句,這些都可能會影響到本研究的客觀性與準確性。對學術論文體裁的研究還需要更大量的、深入的、系統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