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格鋼琴曲演奏藝術綜述

時間:2022-05-07 11:35:00

導語:中國風格鋼琴曲演奏藝術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風格鋼琴曲演奏藝術綜述

自上個世紀初鋼琴音樂走進中國,已有近百年的歷史。經過我國作曲家們的不斷探索,成功的運用西方作曲理論技術和鋼琴演奏技術,將諸多中國本土的民族音樂作品改編成具有中國民族性的鋼琴作品,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使中國風格鋼琴曲以其獨特的魅力成為世界鋼琴領域的一只奇葩。“中國風格鋼琴曲”中關于風格一詞的理解一直是比較模糊的概念,沒有十分鮮明的定義。查詢《辭海》中“風格”一詞的含義可以看到這樣的解釋,“風格是作家、藝術家在創作中所表現出來的創作個性和藝術特色,具有主客觀兩個方面的內容。主觀方面是作家的創作追求,客觀方面是時代、民族乃至文體對創作的規定性。由于生活經歷、藝術修養、思想氣質的不同,作家、藝術家們在處理題材、結構布局、熔鑄主題、駕馭題材、描繪形象、運用表現手法和語言等藝術手段方面都各有特色。這就形成作品的個人風格。個人風格是在時代、民族風格的前提下形成的,時代、民族的風格又通過個人風格表現出來。獨特風格的形成,是一個國家、民族、作家、藝術家本人在藝術上達到一定成就的標志之一。”這里主要指出關于風格的三個因素,一個因素是人,作家、藝術家,是風格中的主體;一個因素是作品,是主體的情感因素的外部表現:另一個因素是社會及時代因素,是風格的載體。在中國鋼琴作品日益繁盛的同時,也為鋼琴演奏和教學提出了新的課題。即在演奏中如何準確把握中國鋼琴作品風格。本文中論述的“中國風格鋼琴曲的演奏藝術”中關于“人”有兩個因素,一個是作曲家、一個是演奏者。因此,中國風格鋼琴曲的演奏藝術中概括地說包括了人、作品與風俗背景。用鋼琴演奏中國音樂作品,必然會區別于西方音樂作品,正確的把握好中國鋼琴曲的演奏藝術將有助于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揚。中國鋼琴作品的創作不同于西方音樂的思路,中國文化更注重表現意境和內涵,講究“神、韻、意”的表達,這需要演奏者注重內心體驗充分利用鋼琴音樂的多聲優勢,從民族的審美心理出發,使鋼琴這一西方樂器更好地表現中華文化的神韻。

一、了解中國風格鋼琴作品創作來源。準確表達作品風格

演奏中國風格鋼琴作品時。應對其創作來源進行研究,這是演奏作品的前提。中國風格鋼琴曲的曲調來自于母語的地域性音樂文化,究其創作根源主要有三方面因素。

1.器樂曲改編的鋼琴作品。地方性民間器樂改編的鋼琴作品,如:陳培勛根據廣東音樂名曲改編的五首粵調鋼琴曲《平湖秋月》、《雙飛蝴蝶主題變奏曲》、《旱天雷》,劉莊根據江南絲竹名曲改編的《三六》,由古琴、琵琶、嗩吶、梆笛等器樂曲改編的如《夕陽簫鼓》、《陽關三疊》、《十面埋伏》、《百鳥朝鳳》等。

2.聲樂曲改編的鋼琴作品。聲樂曲改編的中國風格鋼琴曲吸取了歌詞中的語言特征.使旋律具有唱腔特征。這類作品的地方性色彩濃郁,音樂在表現歌詞內容的同時,常加入語氣詞。如《藍花花》、《內蒙古民歌主題小曲七首》等,分別選用四川民歌、陜北信天游曲調、云南山歌及內蒙古的民歌曲調。《青年鋼琴協奏曲》第一主題選用陜北民歌《打南溝岔》,第二部分主題用歌劇《劉胡蘭》中具有山西民歌風格的唱段《一道道水來一道道山》等。

3.本土作曲家創作的鋼琴作品。這類作品多間接吸取了民間音樂素材進行創作,既保留了民族音樂語言的特征又擴展了鋼琴的表現性能。如賀綠汀的《牧童短笛》、《晚會》,丁善德兒童組曲《快樂的節El》等,在五聲調式音階基礎上,運用鋼琴多聲部織體進行的創作。

二、把握中國風格鋼琴曲的創作技術。理性分析作品結構

作曲家根據我國獨特的民族音樂語言創作,在創作手法上有著與西方作曲家不同的創作手段。我國音樂家常根據改編作品的“原型”進行創作,獨具特色的曲式結構是中國風格鋼琴作品的特點。另外,我國多民族、多民間器樂為鋼琴語匯提供了豐富的可模仿因素,因此掌握作品的創作手段是演奏好中國風格鋼琴曲的關鍵。

(一)模仿是作曲家鋼琴創作常用的手段

我們著名鋼琴教育家周廣仁先生曾說:“為了更好地理解音樂作品,就必須對作品的音樂風格有深入、正確的把握”,由此看來,一個演奏者是否能夠完整的詮釋作品,對音樂風格的把握是關鍵。直接改編與嫁接民間音樂元素進行創作,是作曲家寫作鋼琴作品表現民族風格和民族特色最有效最方便的手段。“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我國音樂家在借鑒與弘揚民族文化的傳承中,做出了優秀的典范。回顧西方鋼琴音樂創作不難發現,西方許多優秀的鋼琴作品也都是由民間音樂改編而來的。例如肖邦的《瑪祖卡》,多取材于波蘭民間音樂;李斯特根據匈牙利民歌創作了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等。在我國民歌、民樂、地方戲曲是中國鋼琴創作的重要源泉,中國風格鋼琴作品創造性的模仿,在融入西方作曲技法的同時,充分發揮了鋼琴的表現力,走上了一條嶄新的創作之路。

1.器樂性模仿中國音樂文化的古老形式之一是民間器樂,早在西周王朝(公元前11世紀一前221年),使用的樂器就達70余種,并按樂器制作的不同材料分成“金、石、絲、竹、匏、木、土、革”八大類,我國的民族器樂從演奏方式上可分為吹、打、彈、拉四大類,千百年流傳下來的種類繁多的民族民間器樂曲。成為作曲家豐富的創作資源。這類鋼琴曲賦予了中國傳統的審美特征,是作曲家們在鋼琴民族化上的創新。演奏者要從不同樂器的語言特點、技法、曲調出發,“神似”的進行演奏,以求演奏的最佳效果。如《夕陽簫鼓》根據同名琵琶曲的主題旋律而作,全曲由引子——江樓鐘鼓、主題——臨水斜陽、變奏——月上東山、風回曲水、花影層疊、水深云際、漁舟唱晚、回瀾拍岸、橈鳴遠瀨、唉乃歸舟和尾聲——臨江晚眺組成。鋼琴作品也基本保留了原曲結構。在表現手法上挖掘了鋼琴的獨特音色.運用裝飾音、同音換指等手法,巧妙的模仿我國民族樂器如箏、簫、琵琶、鼓等的演奏特點。是中國風格鋼琴曲創作成功的典范。其引子部分,作者運用同度倚音的形式模仿了琵琶輪指的彈奏。描繪出由遠而近的鼓聲。在演奏器樂作品改編的作品時,需要演奏者在掌握鋼琴演奏技巧的同時,深入學習、了解各種民族樂器的特征,才能理解作品在表現上的深刻內涵。

2.聲樂性模仿此類鋼琴作品創作題材多來自于民歌與戲曲,民歌作為口頭流傳集體創作的歌曲,是民間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多樣化的體裁、形式和內容,反映了我國的民族歷史、民俗、性格、情趣和文化傳統等。另一類戲曲的起源,亦是歷史悠久,多來自民間說唱、滑稽戲、歌舞等不同的藝術形式;唱腔以區域語言、民歌為依據。中國漢字中一字多音、一字多聲以及一字往往幾個韻母等語言語句特征,構成了中國鋼琴音樂作品獨有旋律語匯特征。演奏歌曲改編的鋼琴作品時,首先需要掌握唱詞的旋律特征,其次是一字多音的旋律特點及在改編后的旋律語言與漢字的對應,這樣才能準確的表達出原聲樂作品的原有藝術語言風格.如丁善德的《中國民歌主題變奏曲》、汪立三的《“蘭花花”變奏曲》等。我們以《瀏陽河》為例,這首鋼琴作品是由王建中先生根據同名歌曲改編的,具有濃郁的湖南民歌特點:旋律親切優美、明快抒情,通過對瀏陽河的歌唱,歌頌了的豐功偉績。此曲旋律突出、微調式,作曲家充分運用了鋼琴多聲表現手法,和聲簡明旋律清晰,主題以變奏手法多次出現,同時多處采用復調手法,使聽者耳目一新,這類作品中,要從歌詞的本身情感出發.同時更要注重一字多韻的旋律處理,在歌唱伴的長氣息中,達到琴、樂、人三位一體的完美境界。

(二)民族和聲語匯的創新,是中國風格鋼琴作品獨具的表達特征

作曲家們為了更好的對中國民族鋼琴化創作,結合五聲音階及其他民族調式音階作為和聲色彩基調,打破了西洋傳統的三度疊置的和弦和音手段.淡化了西方和聲的功能性特征,使作品中的合音具有民族色彩濃厚的和聲風格。和聲常以五聲調式為主要創作技術,與三度疊置的和弦構成鮮明的對比,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和聲特點。

1.四、五度疊置的和聲。西方的和聲是具有典型的功能性的,而中國作品中的和聲常強調其韻味,并帶有一定的旋律性。如瞿維的《花鼓》運用了五度及三度的撞擊之聲表現了人們敲鑼打鼓的歡騰場面。《夕陽簫鼓》以二度、四度疊置的和聲為主,給人以寂靜蕭瑟的美感。

2.二度疊置的和聲。這種不協和音的疊置,是中國鋼琴作品中常有的特殊音響。如在作品《百鳥朝鳳》中變化音顫音與小二度疊置的手法刻畫出群鳥爭鳴的熱鬧場面;兒童鋼琴曲《慶翻身》引子部分的/b-度表現了鑼鼓齊鳴的歡騰場面等,這些和聲已經脫離了和聲的功能性而更具其形象性。所以在演奏時,要感受與西方作品不同的和聲色彩,才能深刻體會到其和聲的語言性。

三、掌握多種鋼琴演奏技術。深刻表達作品情境

趙曉生在鋼琴著作《鋼琴演奏之道》中把鋼琴演奏的方法歸納為“指、腕、臂、身、耳、心、氣、神、化”九層境界。在其他眾多的鋼琴演奏論著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對斷奏、連奏、小連線、裝飾音、音階、和弦、八度等一系列鋼琴演奏中的必備技術能力訓練。在鋼琴演奏的過程中不容置疑的是任何一首作品的完美表現都包括了“音樂”與“技術”兩方面的因素。“技術”因素是鋼琴演奏藝術中的重要工具,沒有了這個“工具”鋼琴表現無從下手。“聞其聲,解其意”的意境,是把握好作品內容對演奏技術的最高要求,揭示作品的藝術形象。中國鋼琴作品取材的廣泛性,又要求演奏者對其進行知識擴展,正所謂“功夫在詩外”。任何一個藝術形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只有擁有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扎實的演奏技術才能出色的演奏好中國鋼琴作品。

綜上所述,中國風格鋼琴作品是作曲家將我國民族音樂文化與西方音樂文化有機結合的藝術。是對中華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如何不斷研究與實踐.更好的把握民族文化的深刻內涵.將鋼琴的演奏技術和中國傳統音樂的獨特風格融合為一體。在鋼琴演奏中“揭示出中國音樂獨特、內在的‘美”’.展現出中國鋼琴作品獨特的藝術魅力。形成獨具特色的表現風格,是眾多音樂人的共同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