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文學回歸自然思想
時間:2022-04-19 10:23:00
導語:歐美文學回歸自然思想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希臘神話中的遵循自然
希臘神話是歐美文學的源頭,它的好多做法對歐美文學的發展具有開創、引領的作用。所以我們在這里探討回歸自然的思想當然不能不從它的源頭說起。大家知道,在希臘神話里,古希臘人創造了各種各樣的“神”,而在這些形態各異的“神”的身上,既傾注了他們豐富的情感,同時也充分反映出他們渴望了解自然以及對自然現象作出合理解釋的強烈愿望。但是對于當時那些知識和智力都極其有限的原始初民們來說,要對變幻莫測的大自然作出解釋,談何容易,他們甚至對物的興衰和人的生死,都一片茫然,于是他們便不斷地幻想,不斷地沉思,終于在他們的腦海里浮現出了美妙的神話。只是需要指出的是,他們的想象不是一點沒有道理而不著邊際,而是他們也在以“此”推“彼”,企圖以人類自身的經驗尋找出大自然的規律,于是便有了最起碼在他們看來是“合理”的解釋。在他們的想象中,宇宙萬物都與人一樣有著生命,而且都在冥冥之中被一種神秘莫測的力量主宰著,而這種神秘的力量在他們看來那就是“神”。
這就是他們的思路,即“神”盡管神奇,法力無邊,無所不能,但他們必定也與人一樣有來處,有習性,有情感。于是在他們創造的神話中,便有了這樣的描述,即一切皆從混沌開始,然后,混沌生了地神該亞,然后衍生出黑暗和光明、白天和黑夜以及天空、海洋、冥界等等。再之后蒼穹之神烏拉諾斯和大地之神該亞結合,成為世界的主宰。他們一共生下了六男六女,即十二泰坦巨神。這樣一來,世間萬物便各歸其主,各有其屬,而且還各行其責。你看,宙斯掌管天,波塞冬掌管海洋,哈得斯則掌管著冥界,而太陽神阿波羅、智慧女神雅典娜、愛神阿弗洛狄忒以及農神、火神、月神、家神等等,都分別掌管著世間各種各樣的事務,于是便事無大小,不論巨細,都“冤有頭債有主”,顯示出了大自然的一片秩序。在這樣的一種構想中直讓你感到不論世界有多大,有多復雜,總會有一個或幾個“神”在統領著,絕對不會無序。而且特別有意思的是在神話中古希臘人還將這些神完全“人格化”,把他們描述得不僅有計謀,而且有情欲,甚至有小心眼兒,比如天父宙斯就經常下界追逐引誘凡間女子,而他的妻子赫拉則如同一個妒忌心極強的女人不斷迫害她的情敵。當然,既然是“神”,就必定與“人”有區別,這就是長生不老、可隨意變形,而且各具特殊本領和巨大威力,其好惡態度對下界人類的生殺禍福起著決定作用。總之,我們讀希臘神話,可以感到古希臘人處處都在探尋世間萬物的奧秘,他們千方百計地要找到每一種事物的“對應物”,而且極力想找到它們的來龍去脈。這種“前因后果”的推導的思路,是完全照著我們常說的“自然規律”在走,它充分反映出古希臘人遵循自然、描畫自然、展現自然,最終熱愛自然的情感和思維定律。正因為源頭就與自然密不可分,所以這才有了后面的“回歸”自然。
二、中世紀的違反自然
公元5世紀至14世紀,是歐美文學史上被稱作中世紀的一個時期。在這一時期里,它不僅“時間最長,成就最差”,而且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也顯得“暗無天日”,讓人不愿回顧。原因就在于在這段時間里,歐美文學完全被宗教神學所統治,與當時所有的事情一樣,違背了自然規律。在中世紀,基督教是整個歐洲占據絕對統治地位的思想,作為當時歐洲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基督教在當時的作用主要是被統治階級用來麻醉民眾。我們知道基督教文化的本質特征是對上帝的崇拜,在這種崇拜中,它宣揚世間萬物由上帝創造,引導人們對上帝的絕對服從。基督教教義認為,人生來就是有罪的,人生在世根本談不到實現所謂的“現世價值”,而是為了贖罪,為了死后靈魂進天堂。這即所謂的“原罪意識”。應該講,在基督教文化里,絕對包含著對人的理性和道德倫理的追求,絕對包含著對人性的執著提升的意義,否則她是絕對不會成為日后西方人普遍信奉的東西的。然而在當時,在統治階級和反動教會的作祟之下,她被完全“反動”了,這就是統治階級利用人們對上帝的服從,利用這種“原罪意識”把他們的意志說成是上帝的意志,讓人們實行禁欲,甘愿接受他們的奴役。
很顯然,正是在統治階級和反動教會的這種作祟之下,基督教被用來實行神權統治,其結果就是禁欲主義盛行,人的天性受到大大的抑制甚至是封殺,長期發展起來的那種張揚人性的希臘羅馬文化被視為異端邪說,科學文化也被當作了神學的奴婢,所以她本身一些積極或正面的東西被掩蓋了起來。作為文學,在整個中世紀都是以教會文學為主流。它一味地宣傳宗教教義,鼓吹禁欲主義和來世思想,完全淪為了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工具。所以說到底,中世紀文學是違反自然的,是反人性的。它為人們迷失自我崇拜神權起了推波助瀾甚至主導的作用。從這一點看,不能不說是文學的一個悲哀。
三、文藝復興時期的超越自然
我們知道所謂文藝復興指的是14~17世紀初在歐洲出現的一場大規模的幾乎遍及整個歐洲的思想文化運動,它是當時出現的新興資產階級面對中世紀的黑暗以復興古代文化為旗號而掀起的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文化運動。這場運動的目的就是要從根本上改變在此之前那種長期被宗教蒙昧思想統治,古希臘羅馬文化開創的那種張揚人性的思想幾乎喪失殆盡,人的所有權利,包括情欲、爭取自由的行為等統統被封殺的可怕狀況。因此它的出現,意味著歐洲歷史進入了一個偉大的變革時期,它對歐洲乃至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都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但是我們常說矯枉必過正。正是由于中世紀太黑暗了,所以文藝復興時期的解放也就在一片釋放之中顯出了“過正”之嫌。比如在非常有代表性的描寫人性解放的《十日談》里,高尚的愛情和低俗的情欲是沒有什么區別的,甚至縱欲都被認為是人性的自然流露而得到了肯定與提倡。莎士比亞敏感地看到了這一切。他在后期的創作中,寫下了大量由野心、私欲導演出的一幕幕罪惡的悲劇。比如他的四大悲劇《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和《哈姆萊特》就深深地反映出了縱欲的可怕。
他的這種表現是發人深思的。所以我們說莎士比亞的創作是在尋找著一種情感與理性間的平衡,是人文主義思想和基督教精神的雙向選擇,是希臘羅馬文化與希伯來基督教文化融合的典范。
四、啟蒙時期的回歸自然
毫無疑問,與“回歸自然”思想最吻合的就是啟蒙時期作家們的表現了。這個時期的歐美文學,將思想與藝術完美結合,第一次讓我們看到了二者的和諧。我們知道18世紀對于歐洲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原因就是繼文藝復興之后,一場新的具有更加深遠影響的偉大的啟蒙運動興起了。可以說西方世界一向炫耀的就是他們資本主義的全面發展,他們那種先進的管理,他們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一向被人們津津樂道。而此時的啟蒙運動正是為資產階級推翻封建階級的統治掃清了道路,進而為資本主義在歐洲的全面發展做了充分的準備。因此對于整個歐洲來說,啟蒙運動的意義簡直無法估量。所以康德曾經在談論啟蒙的著作中說,一切皆在啟蒙!由于啟蒙文學與啟蒙運動的密切結合,它與任何一個時期的文學比起來都太不一樣了。它傾向鮮明,飽含哲理,把“理性崇拜”作為旗幟,涌現出了一大批真正從骨子里追隨自然的作家和思想家。
其中法國的盧梭是最典型的代表。盧梭的一生,始終在追求一種獨立、自由、美好、純粹的人生境界。他所有著述的軸心問題就是闡述“返回自然”,以此針砭和抗拒那個專制的處處違背自然規律的“不自然”社會。無論是他的理論著作《論科學與藝術》、《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社會契約論》,還是他最有影響的文學作品《新愛洛依絲》、《愛彌兒》甚至《懺悔錄》,里面都充滿了對不自然的人為、專制、邪惡的憎恨和對自然、本真、善良的贊美。他的良苦用心是顯而易見的,這就是通過對一切自然美好的呼喚,讓社會變得自然美好起來。比如《愛彌爾》是一部討論教育的哲理小說,“愛彌爾”這個名字是作家在書中擬定的一個學生。據說作家寫這部書構思了二十年,撰寫了三年,可見它的重要。小說于1762年出版。盧梭在這部書中指出了舊教育的失敗,同時,積極地提出了建設新教育的系統的方案。全書分為五卷,前四卷指出當時男子教育的荒謬,提出“順乎自然”的改革方案;第五卷提出女子教育改革的設想。整部著作夾敘夾議,其主線就是回歸自然,發展天性。
比如盧梭認為,對兒童的教育要充分尊重兒童的天性,要啟發誘導。他說,兒童在幼年時期應該在鄉村的自然中進行教育,應該讀的唯一的書是《魯濱遜漂流記》,應該學的工藝是木工。他為什么倡導在鄉村進行啟蒙教育呢?因為鄉村是最少工業文明浸染的地方,是最接近自然的。為什么要讀《魯濱遜漂流記》呢?因為《魯濱遜漂流記》是最能體現自由冒險精神的,也就是最鼓勵發展人的自然天性的。為什么要學習木工呢?那是因為木工是最能體現“心靈手巧”、最符合“自然天成”美的規律的一種工藝。在這里我們不難看出,盧梭處處想著“自然”。至于被稱作“盧梭主義百科全書”的《新愛洛依絲》,就更是把一切美好的東西都歸結為自然的東西(這點我在《論歐美文學中的人道主義主題》中有詳細論述,在此不在贅述)。總之,盧梭告訴我們,要找回美好,那就是也只有是“返回自然”!
- 上一篇:副市長在農險啟動會講話
- 下一篇:歐美華人文學作品女性個體生存觀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