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藝術范文

時間:2023-04-03 14:38: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歐美藝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歐美藝術

篇1

關鍵詞:歐美電影;攝影藝術;傳統;發展;

一、歐美電影攝影藝術的傳統特征

電影攝影藝術的誕生標志著電影的誕生,它的發展是伴隨著攝影藝術與繪畫藝術、戲劇藝術、劇作藝術的不斷結合和不斷發展、前進的。19世紀末期,電影攝影藝術伴隨著電影藝術出現了,原始的電影攝影藝術僅僅是從一個單純的視點甚至談不上視角出發通過光學膠片及化工原料記錄了簡單的畫面,這個時期的電影攝影不被看著一門獨立的技術,更談不上是藝術,在拍攝過程中僅僅要求記錄下來電影影響,而視點的選擇和電影畫面、構圖及美感都沒有相應的概念,導演或許對攝影藝術的唯一要求就是盡可能清晰點記錄下影片的畫面。1899年盧米埃爾兄弟拍攝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部真正可稱之為電影的藝術作品《灰姑娘》,三年后又拍攝了《月球旅行記》。他們開始用攝影技術來表達影片,而不僅僅是記錄影片,盧米埃爾兄弟在當時用創造性的方式設計了電影攝影方法,比如二次曝光、停機再拍、畫面構圖、分割、遮擋等技術,這些技術即使在現代的影片拍攝里也經常使用[l]。電影工業的發展使電影工業中的各個工種分工更加精細,分工精細化使電影拍攝藝術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并且攝影師們在對不同類型的影片的拍攝過程中積累了不同的經驗,如故事片、新聞片、記錄片在各自的拍攝技巧如溝通、聚焦、曝光等上都有所不同,因此攝影師這個行業開始在全世界出現了。

縱觀歐美電影攝影藝術的發展歷程,傳統歐美電影的主要表現方式有光線、色彩、構圖、光學等手段。歐美國家的攝影師通常在采光、補光過程中通過相應的道具利用自然光和人工補光來制造各種營造氛圍、烘托氛圍的光效,這些光線中的基調和明暗度在攝影師的設計運用下顯得層次分明,并能實現各種影片需要的光效,同時攝影師通過對光線的運用,在影片拍攝中為塑造人物形象和渲染影片環境,加深了畫面的質感,使表現形式更加立體和具有表現力。美國著名導演格力費氏(Griffith)和比利﹒畢哲爾(Billy Bitzer)是歐美電影史上對于光線運用最具開創性的攝影藝術家,他們合作了出《暴風雨中的孤兒》、《一個國家的誕生》、《黨同伐異》等著名的影片,在影片中,他們通過自身對光線的敏感和豐富的想象力,在藝術創作過程匯中,用創造性的思維開創了歐美電影對光線運用的時代。格力費氏在美國洛杉磯建立了一個攝影棚,通過木板搭建的大平臺和大塊的白色棉毯調整光線,這里后來發展成了舉世聞名的好萊塢[2]。

歐美電影攝影藝術的另一個重要傳統即是對色彩的運用。歐美電影攝影藝術中攝影師通過對畫面色彩、色差、飽和度、色對比度等的運用,將影片的基調和情緒定位并烘托。歐美電影攝影師常常用色彩的選擇和配置創作出唯美、宏大、磅礴的畫面,令人嘆為觀止。歐美電影攝影藝術的色彩不僅僅起到畫面構圖的作用,它的更為重要的作用是在影片中通過色彩的變化和攝影師對色調、色差的把握,為劇情的發展埋下伏筆,同時承擔著刻畫人物內心世界、民族特點等作用。查里斯·勞頓(Charle Laughton)拍攝的恐怖片《獵人之夜》中對于色彩的運用堪稱經典。影片中攝影師通過冷色調的基調和暗色調的靈活運用,將恐怖的基調在影片中一點點滲透、蔓延,同時用強烈的色彩對比,拍攝出極具視覺沖擊的畫面。在影片中的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臨死前的一場戲中,偌大場景中,微弱的燈光映射出男主人公棱角分明的的面龐和憂郁、猶豫不決的神情,暗色調中女主人公一襲白裙躺臥在前景,色彩對比分明,反差巨大,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視覺沖擊和心靈沖擊。

二、現代歐美電影攝影藝術的發展

如果要談現代歐美電影攝影藝術的發展,就不得不談3D攝影技術的發展。3D攝影技術早在電影誕生之初就出現了,不過在早期它的發展不盡人意,受技術的發展和觀眾對3D技術的認知度的限制,3D攝影技術從上世紀30年代一直到本世紀初一直處于停滯狀態。進入21世紀以來3D攝影技術大放異彩,甚至某種程度上成了電影工業重整旗鼓的重要支柱。近年來,從3D動畫片《極地快車》在全球取得了票房的成功,接下來的《飛屋環游記》、《馴龍記》、《冰川時代》、《馬達加斯加》等等都是叫好又叫座的成功的3D電影,3D電影的到來時電影創作者們在攝影方面有了更大的施展攝影技術的空間,攝影師們可以通過3D技術將場景更為全面地表現給觀眾,通過3D技術帶來的戲里戲外的感覺使觀眾全身心投入到影片當中,通過精心設計的畫面給觀眾帶來的視覺沖擊和心里效應更加強烈和刺激。詹姆斯卡梅隆導演的《阿凡達》無疑是3D電影中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電影。影片中唯美的畫面和精細制作的細節貫穿到影片的每一個場景,借助3D技術在空間和深度上的表現元素,在交錯復雜的阿凡達星球,觀眾仿佛身臨其境,在阿凡達星球的森林里色彩艷麗的植物觸手可及,極富縱深感的攝制方式和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完美地構成了這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3D影片。

三、結語

然而,近年來,隨著人們對3D電影的熱捧,許多歐美影片制作人利用3D的噱頭制作了許多形式大于內容的影片,這些影片極端地將3D技術在影片中過分應用,甚至將3D技術推高到凌駕于電影本身故事之上的位置,而忽略了電影的本身是故事的講述和人物性格的塑造。隨著攝影師們對3D攝影技術的理解也日趨理性,歐美導演和攝影師們意識到3D攝影技術不僅僅是一項炫人耳目的新技術和低劣的光學把戲,而是為了更好地表達電影故事本身的一種手段,通過這種手段,觀眾能夠更好地參與到影片的故事情節中去,能夠通過3D技術更好的將電影情節和畫面展現給觀眾[3]。

參考文獻:

[l]Tedd MeCanhy,HollywoodStyle,FilmComment,2004.

篇2

木偶戲是一門傀儡藝術。木偶是演員向觀眾傳達感情的唯一媒介,因此木偶造型設計與制作在整個木偶戲創作中占舉足輕重的地位。首先,木偶的臉部表情往往是固定不變的,只能顯示出單一的神態,不可能像真人演員那樣可以用細微的臉部表情來表達豐富的感情變化。因此木偶的造型要高度提煉,既要有性格,又要有裝飾美與高度夸張。設計者要依據劇情和對角色的分析,抓住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加以夸張的刻劃。它不一定要按照正常人的五官比例去寫實,強調的是神似:抓住了人的眼、鼻、口等部位的表情,著重加以刻劃。尤其眼睛,以其最能傳神,所以更要用心刻劃。傳統木偶造型里有“蛾眉鳳眼”的閨秀,“濃眉大眼”的小生,“獐頭鼠目”的無賴等等。再次,木偶的制作裝置在木偶造型環節里又尤為重要,木偶造型設計再優美,沒有合理、靈活的裝置就只是一件藝術品,演員無法進行操縱表演,也就不能賦予它生命。隨著時代的發展,新材料、新工藝的日新月異,杖頭木偶的制作材料由過去的木、竹為主的模式,逐漸發展成紙、塑料、泡沫、樹脂、橡膠等多種材料,手桿逐漸由鋼絲替代。我院現在制作的是紙胎木偶,它的優點是重量輕,內部空間大,可容納更多的機關裝置,眼球能轉動,眼皮和嘴巴能張合,甚至口中能噴水、吐煙,使木偶形象生動傳神、栩栩如生,更能滿足木偶表演需要。我在大型木偶劇《石三伢子》里設計制作的先生一角,大膽運用夸張的手法將他的頭部形象拉長像個彎曲的冬瓜,并使其長鼻梁突出,瞇著的小眼睛上配上一副夸張的能活動的圓眼鏡,既豐富了人物形象又給演員表演以平臺,其夸張的造型加上演員精彩的表演把他那教書先生的身份和迂腐的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

木偶戲舞臺空間的體現并不是憑借舞美工作者的設計藝術,而是依靠角色的活動與角色的虛擬動作。它的舞臺空間感比戲曲舞臺有更大的隨意性,因為它不受演員自身條件的限制。如《金猴降妖》里神通廣大的孫悟空,時而騰云駕霧入天宮,時而翻個跟斗落地府,時而又鉆進白骨洞。劇情里所展現的空間,何止千萬里?真是海闊天空,飛躍自如。木偶戲的舞臺口固定有一米七高的擋幕,在表演傳統的木偶戲時起到了遮蔽操縱者,分隔觀、演區,突出木偶和吸引觀眾的作用。進入二十一世紀,木偶的變革突飛猛進,舞美設計人員發現原來固定的臺口,阻斷了人物與觀眾的直接交流,于是根據劇情和觀眾欣賞心理的需要,新的木偶舞臺形式出現了,臺口有開有合、開合并用,臺口以外的布景從臺面往上升到所需高度,景物高低交錯,人物在景里時隱時現地穿插,這樣既有利于舞臺調度,使舞臺有了層次、有了縱深,加強了景的立體感,特別是表現神話劇、童話劇,極大地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效果,又滿足了觀眾對木偶表演的獵奇心理,深得廣大觀眾喜愛。

木偶舞臺的更新也促使木偶戲在表現形式上有了新的發展,由單一的傳統木偶表演演化為人偶同臺,如《西門豹》;甚至走出毫無遮擋的舞臺表演木偶舞蹈,如《長綢舞》、《農樂舞》:同一作品中出現偶型、杖頭、布袋等多個木偶品種,如童話劇《丑小鴨》;黑幕的使用,如海綿木偶劇《過河》;多景區的空間調度,大舞臺手段的運用等等。這些都大大豐富了木偶戲的表演形式,同時也極大地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

篇3

[關鍵詞]歐洲歌劇 美學特征 審美欣賞

“歐洲歌劇”一詞如今已是眾所周知的語匯。特別是近十幾年來,歐洲歌劇經典接二連三地登臺,人們大開眼界,歌劇以自身神奇的魅力傳達給人們美的享受,是其他任何藝術形式都無法與之相媲美的。那么。歐洲歌劇究竟是什么?我們該如何欣賞歌劇呢?下面我就從歐洲歌劇的起源、歌劇藝術的美學特征、歌劇的審美欣賞等幾方面來分析。

一、歐洲歌劇的起源

歐洲歌劇,最早產生于十六世紀末“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1597年由羅馬作曲家佩里和佛羅倫薩詩人里努奇尼創作的抒情音樂戲劇《達芙妮》,常被認為是第一部歌劇,描寫了太陽神阿波羅初戀的故事,但現已失傳。現存最早的歌劇是1600年上演的由佩里和里努奇尼為慶祝法王亨利五世與美第奇家族的瑪麗的婚禮而創作的《尤麗狄茜》。此后幾百年間,歌劇在整個歐洲迅速發展,逐漸完善,并形成多種風格和流派,于十八、十九世紀達到黃金時期。

二、歐洲歌劇的美學特征

歐洲歌劇是以音樂為中心要素的綜合性高雅藝術,也是詩、樂、劇、畫、舞交融的戲劇舞臺表演藝術結合體,具有鮮明的藝術美學特征:

1、“寫實”求真的美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給戲劇下過定義:“以行動中的人為模仿對象,以動作為模仿方式,即為戲劇。”因而,歐洲歌劇作為戲劇體系的突出代表,“再現”、“模仿”奠定了其“寫實”求真的傳統。它承續了古希臘藝術,偏重再現生活,注重酷肖原物,強調真與美的統一,強調模仿與寫實,形成了色彩濃重、熱情洋溢的“寫實”求真的美學表演體系。

2、“復調”立體的美

歐洲歌劇是一門充滿活力、極富動感的立體舞臺藝術。從歌劇序曲奏出第一個音符直到劇終幕落時。回響在人們耳邊的最后一首合唱、重唱或詠嘆調,歌劇藝術就一直處于運動狀態中。歌劇中的音樂、劇情、人物的性格與命運、舞蹈場面的表演,都在時間流程中逐步展現:歌劇中人物的動作與交流,都有空間的移位與舞臺上的調度。隨著歌劇各種藝術因素的不斷發展、演變,多聲部的交織、對比。節奏間的疏密、錯落,旋律走向中的起伏、變化。舞臺布景、道具、不同服飾造型的變幻,以及穿插于各場景中的風俗性舞蹈。使歌劇的主題鮮明,人物刻畫生動。戲劇沖突尖銳。情節推進更為扣人心弦。歌劇中詩、樂、劇、畫、舞這些藝術因素在持續運動中,時而融合。時而對照,歌劇多側面、多變幻的“復調”立體建構美由此呼之欲出。

3、戲劇音樂化的美

歌劇之所以有別于舞劇、電影等動態綜合藝術,就在于戲劇的音樂化。歐洲歌劇是以劇本歌詞為基礎,以作曲家的音樂為主線,戲劇隨著音樂歌唱展開。因此,德國人通常把歌劇稱為“Singspiel”,即是“帶音樂歌唱的戲劇”,并通過音樂(聲樂與器樂)來揭示劇情的發展和進行人物的塑造。歌劇中的音樂表現是以戲劇框架為基礎。情節發展為線索,戲劇人物為手段,并將富于色彩性的管弦樂與旋律性的聲樂有機地結合起來,相互襯托。互為生輝。

三、歐洲歌劇的審美欣賞

在各類音樂藝術中,歌劇屬于較易欣賞的。因為它有三條闡釋的途徑:臺詞、音樂和視覺畫面,彼此有助于相互理解。

1、從劇情概要中感知歌劇

歌劇是“劇”,所以它具有“劇”的特點。如情節、人物、特定的環境,以及在情節發展過程中的懸念、矛盾沖突、、最后的結局等。

在欣賞歌劇時,我們試先閱讀該劇的劇情概要或者該劇的劇本臺詞能幫助自己更好的感知歌劇。若歌劇采自于著名的故事。我們可以盡量去讀讀原著。譬如:意大利作曲家威爾第的歌劇《茶花女》。通過閱讀該劇劇本,由此了解到該劇講述了一個淪落風塵但仍然憧憬幸福生活的曲折而不幸的經歷,然后再去聽劇中的那首耳熟能詳的《飲酒歌》,你將不僅能感受到音樂所傳達出來的歡樂,還會對這歡樂背后流露出的辛酸為之動容。

2、從音樂構成中體驗歌劇

法國劇作家博馬舍曾經說過:“音樂在歌劇中就如同詩句在話劇中一樣。是更加宏偉的措辭,表達思想和感情更加有力的方式。”為了更好地對一部歌劇進行審美欣賞。了解歌劇的音樂構成十分必要。

歌劇的音樂構成分為聲樂演唱和器樂伴奏兩大部分。

(1)旋律性的聲樂演唱

聲音是傳情的主要因素。歐洲歌劇在19世紀40年代,隨著威爾第愛國主義歌劇的興起。加之樂隊擴大,配器加濃,要求聲樂側重于表現激昂慷慨的情緒,即用濃重的胸聲、宏大的音量和圓潤的音色。即通常人們所說的美聲唱法,以及旋律性的聲樂演唱,以達到剛勁奔放的戲劇效果。一般來說,歌劇聲樂是以詠嘆調為主。并輔之以宣敘調、重唱、合唱和朗誦、對白、道白。

詠嘆調是歌劇的主要組成部分。以獨唱形式出現,具有高超的技巧性和豐富的表現力,多是對角色內心繁復的心理刻畫。宣敘調亦稱朗誦調,是一種以語言音調為基礎、吟唱性質的曲調,以獨唱形式出現,用以代替對白的歌唱,節奏自由,伴奏簡單,通常是用來交待與展開劇情。重唱是指幾個演員按各自的聲部同時演唱。表現各自相同或不同的情感、意念,常出現在敘事或強烈矛盾的情景中。合唱是歌劇中多聲部的聲樂曲,表現眾多人的情感、行動與意志,是塑造群體音樂形象的手段之一。朗誦、道白、對白則指的是有器樂部分襯托的與無器樂部分襯托的“說話”。

(2)交響化的器樂伴奏

歐洲歌劇中的音樂除了旋律性的聲樂演唱以外,還有交響化的器樂伴奏。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擔負著塑造人物、表達劇情、渲染氣氛的職責。歌劇中的器樂部分主要包括:序曲及間奏曲。

序曲,是指在歌劇揭幕前,由樂隊合奏的管弦樂曲。作曲家常在這采用歌劇中重要詠嘆調的旋律素材。給以觀眾劇情暗示(如喜劇或悲劇性質、情節發展脈絡等)。間奏曲是歌劇場與場之間、幕與幕之間演奏的器樂合奏。它對劇情的發展起到銜接、過渡或緩沖、加劇等作用。

3、從社會反響中了解歌劇

篇4

[關鍵詞] 《末路狂花》;悖反;張力

美國電影《末路狂花》是一部看了之后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影片。一天,筆者連看了幾部影碟,可到了第二天,留下印象的就只有這部《末路狂花》,那兩個唧唧喳喳、說個不停的女主角總是浮現在腦海中.揮之不去。那么,該影片為何具有如此大的魅力?許多研究者都從女性主義的角度來加以闡釋,但仔細一想,又覺得有點不盡如此,因為該片之所以能夠從所有女性主義電影中脫穎而出,成為女性題材電影中最悲壯和最具殺傷力的一部,絕不僅僅靠內涵上的女性主義,一定有其藝術表現上的獨到之處。這一獨到之處,就是情節和人物身上所透露出來的悖反性特征以及由此所產生的審美張力。在此,筆者擬就其這一方面的內容作一分析,以便清楚地揭示其藝術魅力之所在。

一、情節上體現出來的悖反性內容

所謂悖反性情節,就是指情節事件不僅不是情節主體有意做出的,而且還很出乎她們的意料。這樣就形成了情節主體與情節事件之間的悖反。《末路狂花》的情節就屬于這樣的情節。其悖反性的情節事件,概括起來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1.是本不想殺人,卻又不得不殺人的悖反

影片的主人公路易斯與塞爾瑪殺死哈倫實在是個意外。那天.哈倫在酒吧里塞爾瑪喝酒、跳貼面舞之后,以塞爾瑪需要到外面吸收新鮮空氣為由,將塞爾瑪引出屋外的停車場,欲行。就在這個時候,路易斯趕到,喝令哈倫放開塞爾瑪,但哈倫卻置之不理。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路易斯拿出了手槍。這時,哈倫才不得不放開了塞爾瑪。就在倆人準備離開的時候,哈倫竟口出穢言,用臟話污辱她們,尤其是“”一詞,喚起了路易斯在德州曾被的不堪記憶,于是,她一怒之下,開槍打死了哈倫。在這一情節事件中,她們本不想殺人,但結果卻被逼得不得不殺人。這是影片的第一個悖反性情節內容。

2.是本不想搶劫.但又不得不搶劫的悖反

意外殺人之后,路易斯與塞爾瑪不是選擇報警,而是選擇了逃跑。可在逃亡的路上,她們偏偏遇上了慣偷喬迪。他裝作一個學生,要求搭便車。善良的塞爾瑪勸說路易斯答應了他的要求。可當路易斯與塞爾瑪到達了目的地之后,喬迪不是走自己的路,而是借故說沒找到人載他,于是又繞回了塞爾瑪和路易斯住的旅館。結果,他不僅騙得了與塞爾瑪的,而且還把她們的逃命錢給偷了。這些錢是路易斯叫男友送來的她的所有積蓄,也是她們逃亡的惟一的依靠。錢的被偷,使她們立即陷入了困境,連買汽油錢都沒有了。為了解困,也為了補過,塞爾瑪在車到了一個小鎮之后,就獨自下來,瞞著路易斯按照喬迪所教的辦法,搶劫了一個路邊商店。對于這一件事,塞爾瑪本不想做,可為了生計又不得不去做。這是她們的第二次犯錯,也是影片的第二個悖反性情節內容。

3.是本不想惹交警,但最終又不得不惹交警的悖反

搶劫商店之后,路易斯與塞爾瑪只想著趕快離開現場,可就在逃亡的路上,她們超速了。于是,遭到了交通巡警的追趕。她們只好停下車,準備接受罰單。可那交警偏偏不只想開出罰單,扣證了事,還要路易斯下車跟他上了警車。當路易斯問有麻煩嗎?警察回答:大事不妙,并聯系總部。塞爾瑪因害怕他一旦聯系了總部,那么,她們倆被兩個州通緝的身份就有可能曝露,逃亡的計劃就有可能泡湯,于是,就拿出槍逼追交警扔下無線電通話筒,下車,鉆進車后備箱里,然后將之鎖上。同時,塞爾瑪還不忘叫路易斯把警車上的無線電打壞。路易斯還順便把警察的槍、子彈都繳了。在這件事上,她們本不想惹交警,可交警卻于無意中威脅到了她們的計劃,于是,她們就只好做了。她們也知道這樣做不像話,但不這樣做又無法脫身。這是影片的第三個障反性情節內容。

4.是本不想做得太絕,但又不得不做絕的悖反

劫持交警之后,她們是一路狂奔,但卻出乎意料地又碰上了那個一路上曾幾次遇見的油罐車司機。這家伙每次遇見她們時都說些下流的話,做些下流的動作。這回她們就想教育他一下。引逗他停下車后,她們就要求他說聲道歉,但該男子不但不道歉,反而說她們是神經病。說完就轉身要回自己的車上去,路易斯警告說:“說聲道歉,否則你會后悔莫及的。”這時,塞爾瑪插話說:“我想你在無線電上,一定說我們是。”那男子說:“沒錯。”塞爾瑪看了一眼路易斯說:“我討厭別人這樣叫我.你呢?”這一問再次觸及路易斯在德州被的記憶.但她還是強忍著問那男子:“你會道歉嗎?”那男子說:“去你的!”于是,路易斯開槍打壞他的輪胎。那男子又說:“你倒是個。”兩人判定他是不會道歉了,于是,又一起向油罐上開槍,把他的車引爆了。這件事,她們本不想做得太絕,但態度惡劣的司機卻逼著她們不得不做絕。這是影片的第四個障反性性節內容。

以上四個悖反性情節事件既是整部影片情節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整部影片的主要構架。

二、人物身上體現出來的悖反性內容

除了主人公所做的情節事件具有悖反性之外,就連她們自身上的一些特征,如思想、性格、命運與身份等,也在現實環境的作用下變得具有悖反性。概括起來這些悖反性的內容有以下幾個方面。

1.是本可以說清,但偏又不能說清的悖反

路易斯與塞爾瑪殺哈倫本屬一種自衛性的行為,按理她們應該沒什么罪,道義也在她們這一邊,即便出了事,她們也是可以說得清的,所以,善良而單純的塞爾瑪馬上就想到了要報警。但被曾經遭遇過的路易斯否決了。她告訴塞爾瑪,沒有人會相信我們說的話,特別是看到,你曾和那個男人跳貼面舞,發生那樣的事,人們會說成是你自找的;而且“如果沒有身體上的證據,我們無法證實他做了,甚至無法證實他碰過你”。于是,塞爾瑪只有自嘆:“法律是古怪的東西。”這種有理卻說不清的悖反,可以說是她們命運上的第一個障反。

2.是本想回頭.但客觀情勢卻偏又不許再回頭的悖反

路易斯和塞爾瑪槍殺了哈倫之后,雖然因害怕說不清而選擇了逃亡,但即便如此,她們也從不曾斷了要回頭的念頭。就塞爾瑪而言,至少在她搶劫商店之前,她是從來就沒有放棄過要報警的。而對于曾堅決不報警,逃亡意識最強烈、也最堅決的路易斯來說,到后來回頭的意識倒是強過了塞爾瑪。在劫持州交警之后的逃亡路上,她曾有點后悔地說:“我弄砸了,我令我們陷入可能沒命的情況,我不曉得我為何不報警。”可實際上自塞爾瑪持械搶劫商店、劫持州交警之后,她們就已經很難回頭了。對此,塞 爾瑪反過來比路易斯更清楚,她對路易斯說“在某方面你還有依靠,有吉米”,而“我不能走回頭路,我就是不能活下去”。對于她們的這種不能回頭,其實探員哈爾早已預料到了。他在審問喬迪的時候,就憤怒地咒罵喬迪說,這兩個女子本來是有機會的,現在你弄砸了她們。這種想回頭但又不能回頭的狀況,則是她們命運上的第二個悖反。

3.是本可以輕松的逃亡但卻出乎意料的困難重重的悖反

當路易斯和塞爾瑪選擇了逃亡的時候,形勢對她們來說還是非常有利的,因為警察不知她們的下落以及往哪兒去.而且路易斯的男友吉米也給她拿來了逃亡所需要的錢。如果正常的話,她們兩天半就可以很輕松到達墨西哥。可是,出乎意料的是接下來發生的喬迪偷錢,塞爾瑪搶劫商店,喬迪向警察的招供,讓她們的有利條件盡失。而劫持交警.槍爆油罐車等事件,則使她們的逃亡之旅快速地趨向了終結。本該可以輕松地逃亡,但沒想到卻會是這樣的結局。這可算是一種逃亡命運的悖反。

4.本是善良、膽小的人,卻又不得不變作兇狠、強悍的悖反

路易斯和塞爾瑪本是心地善良的人,她們本沒有什么害人之心。塞爾瑪出門前帶上手槍,也不是為了殺人,而是為了防備變態殺手、熊或者蛇。對于塞爾瑪來說,她從來沒有想過要用槍支來侵犯和進攻。在她看來,裝在衣兜里的手槍和放在后車廂里的燈籠一樣,都只是用來驅除黑暗和威脅的工具而已,而且她自己還不知道怎么用槍。而對于她的帶槍,路易斯還責備說帶槍有什么用呢。可見,她們倆從來就沒有想到要用槍殺人。可后來,她們不得不用槍搶劫商店,劫持交警,引爆油罐車,使她們的性格也逐漸地變得兇狠、強悍了起來,從而形成了性格上的善良與兇悍之間的悖反。

5.是本已變得像“匪徒”樣了,卻偏又讓人覺得像是“英雄”似的障反

自從打劫商店、劫持交警、引爆油罐車之后,路易斯和塞爾瑪都已變得有點像“匪徒”樣了,塞爾瑪也說,她就像個“匪徒”一樣打劫商店,但沖向大峽谷的那一幕,卻又讓她們表現得像“英雄”一樣。當警方在直升機和軍隊的幫助下,將她們倆圍困在大峽谷地區,要求她們投降的時候,她們卻不為所動.而是相互鼓勵地說:“我們不會放棄”,“我們不要被逮著”。于是,兩人相擁而泣,接著,又緊握著手,相視而笑,在Let’s keep going的豪言壯語的鼓勵下,踩著油門,飛向大峽谷。那場面真的讓人很震撼。兩個弱女子在死亡面前表現得竟是如此果敢與勇猛,沒有任何的猶豫與恐懼,體現出了大英雄視死如歸的風范,但同時,也使得她們身份上的“匪徒”與“英雄”之間的悖反更強烈地顯現了出來。

三、悖反性所產生的審美張力與藝術魅力

悖反性情節與一般性情節,或是所謂的跌宕起伏的情節相比,在審美上的一個最大的不同是,它能以自己的矛盾性所形成的巨大張力,來給人以強烈的沖擊,從而引人深思,促人回味。影片《末路狂花》的藝術魅力,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來造就的。

篇5

[關鍵詞] 歐美電影;語言;特征;表現;影響

談及歐美電影,我們不僅可以看到歐美各國電影的不同發展類型和道路,還可以挖掘出它們之間的內在關系。雖然美國電影以其商業性和視覺沖擊力強為主要特征區別于歐洲類型電影,但是,每一個時間段的美國電影也有所不同,它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藝術特征。下面我們就以歐美電影中的美國電影為主題試圖分析歐美電影視聽語言的特征表現和發展脈絡,結合具體的電影案例進行品評。

電影體現的鏡頭語言與創新性表現

說到電影的視聽語言,我們可以從影片的鏡頭運用得到一些啟示。一些類型電影運用了不同的影視手法,例如蒙太奇表現、鏡頭的閃回、剪切等,這些有效的運用使影片添加了很多新的色彩,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票房收益。但是,新技術的使用并不是良藥,基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新形式電影的運用,一系列的改革不僅在影片的主題表現和敘事結構上有了改變,在電影的造型手法與風格上也有了很大的區別。歐美電影不是孤立的,通過歐美國家之間電影界的交流吸收與借鑒,將英國的紀錄電影、前蘇聯的蒙太奇語言以及法國的新浪潮運動都進行了交融,同時也都一定程度上被借鑒到美國電影之中。美國電影的敘事性也力求突出一種古典主義的風格,影片的場景之間會有連帶關系,這都要求影片的鏡頭要創造明確的空間,人物形象要居于首要位置,一般都會使用人物特寫與超近景鏡頭去表現,欣賞者會始終隨著導演的安排進行觀看,有一定的單調性,不靈活。改革要盡量追求自然真實的效果,雖說是一種現實主義的表現,但是運用了實景拍攝的手法以及盡可能真實的拍攝環境會讓觀眾增加可信感,愉悅心靈。此外,在鏡頭的使用、音響音效的處理和后期處理上也有了一定的改變。例如使用了新的鏡頭語言,力求運用黑白彩色畫面混搭、慢鏡頭處理等實現新的技巧,使影視畫面豐富多彩,不僅可以增強影片的藝術性效果,還可以使觀眾擺脫平淡無奇的電影敘述,增強視覺沖擊力,多種手法的結合使用還突出了影片的深層意義,或許也一定程度上可以彰顯導演的個人烙印。在場景中,具體的打光會使用自然的光線,它掙脫了傳統的室內營造光線照明,導演利用攝像機的靈活性去外景拍攝,如一些鄉村街道、城市角落、高層頂端等。這樣,不同的攝影構圖和打光處理,使影片更具時代氣息,自然感十足,也與傳統拍攝手法有了截然不同的效果。電影《逍遙騎士》取景就多在美國鄉間寬闊的公路上,融合了自然景觀,天空下的自然光線十分悠然,影片的畫面里充斥的就是兩個騎行人,他們的身影就是影片構圖中的主體畫面,但是自然景觀和光線的照射是自然而不做作的,觀眾可以更好融入景觀中去,去體驗暢行戶外的真實感受,同時,我們也可以領略拍攝者的匠心獨運。此外,還有一部影片可謂特點鮮明,《邦妮和克萊德》顛覆了一些傳統的電影拍攝套路與模式,不僅開頭就是用了大量的近景特寫鏡頭,將邦妮的臉部特征運用鏡頭推拉搖移進行深入刻畫,配合影片的特色音樂,整部影片具有一定的生活氣息,也可以反映主人公的心理特點。該片具有一定的寫實性特征,打破了一些傳統套路,尤其是美國式的影片模式,在同時期電影中出類拔萃。在光線的使用上,導演試圖將一些場景烘托出一種朦朧美,采用了一些逆光和非正面拍攝的手法,突破了傳統角度。這些典型的電影造型風格方面的突破,使歐美電影有了新的發展,或許不斷的探索就是電影發展進步的真實來源。

電影的創新性表現一般都伴隨著社會思潮的涌動,一些影片如《殺死比爾》等,采用了一些暴力美學的特征,不僅在場景、燈光、后期剪輯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還在理論層面開創了后現代主義特征影片的新紀元。我們熟悉的一些著名導演,他們的扛鼎之作都具有暴力美學的特征,雖然他們影片的表現各有特點,但總的來說都會具有一定的市場影響和魅力體現。暴力美學電影一般都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例如吳宇森將中國式的武俠情懷和武術打斗融入其中,而美國的好萊塢電影則力求以全新的視角、后期技術使觀眾享受全新的視覺盛宴為出發點,特征明顯。在演員的選擇和動作特技上,也將暴力詮釋得淋漓盡致,很多影片把打斗動作有效結合特技,例如我們熟悉的《黑客帝國》,該片配音與打斗可謂對動作片有了很大的突破,將科幻的色彩和暴力打斗融匯其中,使觀眾明知是虛幻環境中的動作打斗,也可以享受它,尤其是其中一些場景里維斯的射擊場面成為該片的一個亮點,那種瀟灑和酷感至今為人稱道,該片也成了永恒的經典之作。暴力美學電影將傳統善惡之間的爭斗加入視覺盛宴中,觀眾不會去分析其中的原委,有的也只不過戴著眼鏡去享受,隨著高清晰畫面、3D和立體聲音效的多重刺激,電影的娛樂意味更濃了。之前提到的影片《殺死比爾》就形成了一種意境,影片的很多暴力鏡頭就結合了日本漫畫的形式,用濃烈的色彩蓋過,或許是為了避免血腥的畫面出現,與該類型相似的影片還有很多,如《狼牙》等,都是采用了這種方式。此外,強烈的顏色對比、打斗場景雙方人物衣著的強烈色彩反差也是如此,靜中待動,動靜結合,一觸即發。與此相關的影片還有《英雄》《夜宴》等,雖說是內地電影,在色彩的表現上卻是獨到的。此外,歐美電影還有一種更現實的暴力美學電影,就是那種戲劇式的情節電影,該類電影冷酷,雖引人深思,卻更為暴力而血腥。我們可以體會歐美暴力美學電影的可貴之處,但如今,電影在視覺上的刺激和對觀眾好奇心的滿足都要有所限制,或許真正有意義的電影是可以令人回味的,而非一次性的。

歐美電影中的一些電影還體現了后現代主義特征,它們在影片的創作中使用了快慢鏡頭、一系列動畫表現等,不同種類組合產生了新的效果。猶如借鑒了德國電影《勞拉快跑》一樣,美國影片《低俗小說》將很多影視片的經典段落加之變化搬上銀屏,如此多的場景可謂獨樹一幟,隨意性和漫無目的性的拼接就是該片的特點,這也都是它具有的后現代主義的特點。或許傳統意義上的電影就是一種故事的敘述,邏輯性和順序性較強。當今,刺激視覺的景觀電影使傳統意義的電影失去了市場,也可以說是視覺上的享受趕走了電影的敘事性,這種電影就是如今的一些好萊塢大片,如《黑客帝國》《綠巨人》《侏羅紀公園》等,雖說影片都反映了虛幻縹緲的幻想場景,加之動畫特效和后期的大面積使用,電影的內容有很強的真實感,觀眾會被其吸引。此外,配合場景的特定音樂作用也很明顯,那些在特定情節緊張刺激的音樂促進了情節的發展,烘托了緊張刺激的場景,起到了充實電影的作用。例如一些電影就大量使用了音樂,其中也有很多的轉換。電影《棉花俱樂部》就利用了不同音樂穿插到不同的情境中,從舒緩的音樂配合打斗場面的前戲,到暴力場面開始時緊張強烈刺激的急促音樂響起,加之很多慢鏡頭也用了歌劇音樂,使整部影片單從配音來說就可圈可點,能夠被后人借鑒。因此,我們談到的歐美電影視聽語言手法的運用滿足了欣賞者視覺上和心理的滿足感,或許更深層次是要滿足觀眾的內在需求。

電影敘事結構的發展與變化

或許歐美電影的敘事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一般在人物的行為、主題思想和敘事層次上都很固定,加之影片故事的一些情節,整部影片完整而全面,結局也顯而易見,能夠是大團圓式的結尾,觀眾也會得到欣慰。美國電影一般就是使用這樣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模式進行創作,善惡對立面明顯,無論是西部狂野電影還是虛構的探險影片,簡潔流暢的故事情節層層推進,使影片的發展自然,不拖沓,或許這就是電影賣座的經典套路。美國商業電影一般也都是以票房為基準,只要賣座賺錢就可以,因此,藝術類型片也要讓位于商業影片,雖說商業大片的泛濫依舊,但是進行創新也要有勇氣和膽量,美國電影需要的不是藝術效果而是票房,從那些經典電影不斷的續集中就可以得知。此外,敘事手法也要滿足于觀眾的具體需要,緊張刺激的情節、暴力打斗場面和后期特技和動畫運用都是賣點,它們滿足了觀眾,滿足了人們的好奇心。美國電影在類型片上區別于歐洲影片,它不注重藝術性,不讓觀眾去了解隱含的意義,要讓觀眾欣賞影片得到的是輕松的心情,或許這也是美國電影發展的重要特點之一。縱觀美國電影的歷史,我們也可以探訪到好的美國藝術片,如《現代啟示錄》《歸來》等,每部影片都有強烈的深層意思,與一般的美國電影不同,可以反映尖銳的社會問題,一些電影還具有批判的意味,電影的藝術特性也較為明顯。

美國商業電影在后期還結合了藝術片,有了較大的發展。例如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盧卡斯等人,他們不僅接受了正統美國電影的熏陶,了解美國文化,還吸收了很多歐洲電影的特點,將很多好的元素都結合到了自己的作品之中。此外,他們還進入好萊塢成為商業電影的開拓者和成功者,他們將一些商業電影藝術化,將美國傳統藝術片與商業片相結合,在商業泛濫之下不失傳統風貌,可以說他們找到了結合點。對于歐洲電影強調的人性化特征,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的影片《辛德勒的名單》《太陽帝國》等都反映了人性,它們不僅是典型的商業片,加上導演對其加工,藝術性也較為突出,或許以后很多的商業電影是藝術片與商業片的結合,這也是一種發展趨勢。美國電影現如今的發展會包容很多新的元素,一些經典的視聽語言技巧和深刻的電影內涵會使其更為豐富,適應性也很強。

后現代主義的影響使電影的敘事方式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它們對傳統的敘事風格進行了變革,一系列經典電影打破傳統模式。例如影片的結局已經不是那種戲劇性的大團圓式的結尾,導演會選用開放式的結尾,觀眾可以自由參與其中,這在藝術上有了很大的突破。此外,不同的電影主題也可以采用開放式,如種族主義、社會生活、家庭、男女愛情、同性戀題材等,不同種類的電影的故事情節雖說不同,但是在社會背景之下,可以探討更為深層次的現實意義,加之演員的精湛表演,拍攝的巧妙,后期處理等,這些電影也獲得了較大的成功。

[參考文獻]

[1] 邵牧君.西方電影史概論[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4.

[2] 王宜文.世界電影藝術發展史教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3] 韓小磊.電影導演藝術教程[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9.

[4] 鄭亞玲,胡濱.外國電影史[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

[5] 王岳川.后現代主義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6] 程青松.國外后現代電影[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0.

篇6

在阿姆斯特朗機場的時候,歐洲人都在看書;美國芝加哥火車站里的人都在看書。書是美好的,是妙不可言的…… 看書是一種高尚的情操。更何況“書中自有黃金屋,顏如玉” ,歐美人已習慣了閱讀,閱讀是生活的一部分,閱讀是虛擬而豐富的快樂。

快樂指數:

旅游

歐美人喜歡旅游,他們喜歡到海邊、鄉間去體驗大自然的情趣;對名勝的拜訪;或是探險式的、游學式、游歷式的等。他們一般都是拼命工作一段時間,積攢一定的錢,然后便制定旅游計劃,外出旅游。旅游要錢、旅游要閑、旅游更要情―快樂的性情。

快樂指數:

信仰

歐美人的精神生活是以信仰上帝為核心的,人是上帝的創造物,附屬物。人生的價值,人的一切都寄托于上帝。不論是個人生活或者公眾生活,都充滿宗教的氣氛和色彩。人是偉大的、人也是渺小的。心要有所依,心要有所系。快樂有所信。

快樂指數:

參加各類俱樂部

各種以愛好和興趣為主要活動內容的俱樂部,具有良好的社交功能,是為了那種親密無間的情誼及希望有一個歸屬。多有幾個“世界”,多有幾分興趣;多幾分相同,多幾分快樂!

快樂指數:

勞動

在歐美多數人沒有保姆, 日常起居自己動手,自己設計制作些家具什么的是常事。越來越多的房主希望有家庭園藝,那些品質優異、經過精心設計的花園可以增添生活樂趣。適當的勞作是快樂的。

快樂指數:

party

歐美人熱衷于參加party,一有適當的機會就會聚在一起樂一下,分享自己的和別人的快樂。諸如生日、節日、畢業、升遷、喬遷以及朋友間的感情聯絡等,都要舉行party。穿漂亮的衣服娛人樂己,游戲人生。人是群居的動物,要快樂就要相聚。

快樂指數:

行善

歐洲人熱衷慈善,是因為受到宗教的影響,他們有將自己財物捐贈給教會做慈善事業的習慣,美國人熱衷慈善,這和他們多是歐洲移民有密切的關系。歐洲人也樂于接受人間佛教的理念。他們贊助社會文化、教育、慈善、弘法等方面 。關鍵還在于他們享受到了行善所帶來的快樂。幫助別人是高尚的更是快樂的!

快樂指數:

挑戰

歐美人喜歡尋找刺激和挑戰極限,思想、文化、教育、生活開放,使得歐美各國能夠成為發達國家。認為:“任何事,不要害怕,要勇于挑戰,去克服和戰勝它!”挑戰使我們的智慧閃光,使我們的生活精彩。挑戰未知和恐懼是快樂的。

快樂指數:

藝術

歐美的美術館、音樂廳、博物館、劇場不是裝點和擺設,是快樂的必需品。藝術能提高人的修養和情操。一切上升到藝術的層面都是高雅而快樂的!特別是生活。

快樂指數:

10.物質生活

歐美是發達而富裕的。物質決定意識,歐美人的日常生活場景,當然是用物質堆砌起來的。他們要去海邊度假,那里就有一幢別墅,一艘游艇,一個看月光的夜晚,這些都是物質。物質讓享用物質的人姿態優雅舉止大方。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使其可以充分享受物質帶來的裸的快樂。

篇7

他被歐美藝術界權威人士稱為是當下具有獨創和前衛精神的藝術家!

看到這,相信讀者的表情是輕松、淡定、平靜的。

但!當揭曉這個“他”是一位當代行為藝術家時,想必之前的表情會發生微妙的變化。因為國內仍舊有不少人對行為藝術的荒誕、暴烈感到尷尬、羞澀,甚至反對。

世界各國的文化不相同,因而各國藝術也大相徑庭,普通民眾、乃至藝術家對藝術的理解也有著天壤之別。正如奚建軍所說:“亞洲受儒教文化的影響,提倡要‘忍’要‘和’,不要做出格的事。西方則主張你不要忍,要激發,要用你的氣場帶動別人。因而中國藝術家不如純粹的西方藝術家那樣有明顯的個性和侵略性,大多中國藝術家不敢談及死亡和宗教,不敢接觸性、暴力和政治這樣敏感的問題……”

這位華人當代行為藝術家,國內美院本科畢業后移居英國,后在歐洲游歷、生活、創造長達二十余載。他用驚世駭俗、匪夷所思的作品,通過離經叛道、無所顧忌的藝術表現形式強行介入西方主流藝術,并一炮打響,之后的創作也一發不可收拾。作品分別被澳大利亞悉尼白兔美術館、大英博物館、中國民生銀行美術館和中國尤倫斯美術館等歐美專業藝術機構及私人收藏家珍藏。奚建軍2006年獲得美國Jackson Pollock杰出藝術家獎,2007年獲英國政府頒發的文化藝術基金來中國考察,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高等學府和學術機構作演講和交流,成為歐美及中國當代藝術界頗具影響力的行為藝術家之一!

藝術首秀 成為中國行為藝術發起人

奚建軍出生于江蘇省南通市,離世界大都市上海僅一江之隔,是很多文人藝術家的故鄉。1982年,他考入了北京的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清華美院),從此他的生活軌跡就轉向了一個全新的未來。

在校期間,奚建軍和盛奇等同學發起成立了“觀念21”藝術小組,應邀在北京大學實施了中國當代第一個行為藝術計劃:“不管三七二十一”。他們把墨汁潑灑在身上,騎著自行車在校園里狂奔,奚建軍當時還靈機一動,在北京大學食堂的墻壁上寫下了“黃河、長江、長城、珠峰”等代表中國元素的字符,這開啟了中國當代行為藝術的先河,也是奚建軍踏上行為藝術創作之路的首秀!

致敬大師 一舉成名歐美藝術界

美院畢業后,奚建軍旋即與他的英國妻子遠赴英倫生活。他作為一個外來者,他以一種近乎于“野蠻”的姿態闖入了溫文爾雅的英國藝術圈,成為了一個在很多不同藝術領域和媒介里游走的前衛藝術家。

1999年,奚建軍與另一位華人藝術家蔡元組建了一個藝術實驗小組“Mad For Real”(瘋狂為了真實),并創造出了征服歐美藝術圈的兩個作品:《兩個藝術家跳上翠西?艾敏的床》和《在杜尚小便池上撒尿》。

那是一張怎樣的床?原來那張床的主人是英國極具爭議的女藝術家翠西?艾敏,與男友分手之后,她在自己的床上度過了不堪回首的日子。后來她頭腦風暴,把伏特加酒瓶、藥丸盒、空煙盒等等都堆在床上,并以《MY BED》(我的床)命名,作為一個藝術作品,參展1999年英國泰特美術館Turner Prize。把最私密的一面毫無保留地暴露在眾目睽睽之下,這種裸的私密告別,令她的才華和爭議無與倫比地轟動了整個英國藝術圈。奚建軍和蔡元經過數月的策劃和構思,決定以該作品為素材進行再創造,他們扮作游客進入展廳,早已被媒體泄露將會發生突發事件的泰特美術館,已派四位保安嚴守著《我的床》,被大衣掩蓋著上半身的兩位藝術家,觀察著保安和周圍人的舉動,時機一到,他們扔掉大衣,著跳上了翠西?艾敏的床,拿起枕頭廝打起來,掉落的鵝毛絨在展廳里四處飛舞,床上的展覽品散落一地。保安們措手不及想把藝術家拽下床,奚建軍和蔡元擺出中國功夫的武打姿勢來抵擋四位保安的干涉。隨后,美術館外警笛急鳴,美術館因故閉館,兩位藝術家隨即被扣押,帶往當地的警局。別以為這劇已落幕,這還只是兩位藝術家策劃的進行時。在警局,藝術家與警察、律師進行了長達8小時的對話交談,在了解他們的最初動機和行為意義,并經得美術館和翠西?艾敏的證實,他們被釋放,且不需要負任何法律責任,但在警局外卻被十幾家媒體團團圍住。之后,英國所有的媒體都陸續報道了這一事件,英國的普通民眾紛紛表示:“這樣的藝術為他們帶來了美好回憶。”

藝術家、警察、保安、記者、觀眾、律師的完美聯動,都成了整個作品的一部分,這個計劃充滿戲劇性,劇情跌宕起伏,情節令人印象深刻,對藝術倫理、中西方藝術融合都進行了探討,在藝術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作品獲得巨大成功之后,兩位藝術家趁熱打鐵,瞄準了當代藝術之父杜尚,趁他的作品《泉》在泰特美術館展覽期間,他們經過精心策劃,用一種特別的方式與杜尚進行了一場對話:兩位藝術家對著小便池撒尿。當今世界重量級權威藝術評論家Amelia Jones阿米莉亞?瓊斯評價道:“實際上奚建軍和蔡元深刻地(巧妙地)扭轉了杜尚的‘泉’在歷史中的既有位置。這是一次對靜止的藝術作品的‘重現’,他們的行為作品打開了與行為相關的維度,通過這個維度,它創造性地、以最激進的方式挑戰了有關藝術的信條。在2000年,能夠將一件現已被蓋棺定論的作品哪怕還原一絲一毫的激進之義,都是件不容小覷的事”。

篇8

一、教學目的

要明確教學目的,就要明確職業學校學生的特點。具體有三點。其一,他們的性格比較活潑,思維相對活躍,大多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其二,他們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普遍較強,因此,比較喜歡流行音樂,并樂于參加各類文化活動和社會活動;其三,他們的文化課學習能力較弱,綜合素質不是很高,對藝術的了解和認識相對缺乏,需要強化。

根據職業學校學生的特點,若要提升音樂欣賞課的教學水平,獲得教學實效,就要把握學生的特點,并注重激發他們學習音樂的興趣。基于此,音樂欣賞課的教學目的須包括三點。其一,使學生對基本的音樂知識、不同類型音樂的藝術特點和創作背景有所了解,以提高他們的音樂素養;其二,使學生在欣賞音樂的同時,充分理解音樂的思想內涵,以舒緩壓力、調節心情;其三,使學生積極參與音樂欣賞教學活動,并掌握一定的音樂技巧。

二、教學策略

在明確了教學目的之后,就要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其內容涉及流行音樂、古典音樂和其他音樂,并且“興趣教學法”貫穿始終。具體有三點。

1.流行音樂

在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對流行音樂最喜愛,最感興趣。也許,有些人認為:流行音樂缺乏思想內涵和精神影響力,不適合學生欣賞和學習。其實不然,流行音樂也是音樂的一種,并且包含一定的藝術性,更重要的是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對流行音樂最喜愛,最感興趣,因此,教師應努力從專業角度為學生解析流行音樂,以使他們從中受益。

在具體的流行音樂教學中,教師可將流行音樂分為華語流行音樂、校園民謠、歐美流行音樂和搖滾樂等若干專題。例如,學生對華語流行音樂最為熟悉,因此,教師可從音樂發展史的角度入手,即通過港臺音樂的引進、西北風音樂的流行以及原創音樂的浪潮等內容的講解,使學生具體了解華語流行音樂。

此外,歐美流行音樂也是比較有代表性的教學內容。雖然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對歐美流行音樂比較喜愛,但了解較少,而歐美流行音樂在世界流行樂壇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且創作水平和藝術價值較高,因此,教師應努力讓學生熟悉和掌握。據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著重從歐美流行音樂的發展歷程、歌手以及作品的藝術深度進行分析與講解,以使學生充分理解音樂的深層內涵和創作背景。例如,從披頭士的音樂中,學生可了解到20世紀60年代的英國流行文化;從邁克爾?杰克遜的音樂中,學生可了解音樂對歐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影響與沖擊,以及其中蘊含的人文主義精神與和平精神;從席琳?迪翁的音樂中,學生可了解愛的力量和愛的藝術;從雷迪嘎嘎的音樂中,學生可了解豐富的后現代主義文化元素。

2.古典音樂

古典音樂是音樂藝術的精華,是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因此,作為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應對古典音樂有所認知,并能較好地欣賞,以從中汲取養分。誠然,要深入了解古典音樂肯定存在諸多困難,所以,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較好地學習古典音樂,教師可采取一些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例如,教師可按照歷史的順序,將巴赫、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肖邦和李斯特等一大批作曲家的名字羅列在黑板上,并標注生卒年。接著,請學生從中選擇比較感興趣的作曲家,然后,由教師講解這位作曲家的生平與創作,并帶領學生欣賞其最著名的樂曲。這樣,學生不僅受到美的熏陶,更對音樂學習充滿熱情。另外,教師可以這些作曲家為基點串聯起整個西方古典音樂史,并劃分若干專題,逐堂為學生講解。

此外,在當今的流行音樂創作中,往往借鑒古典音樂中的美妙旋律。例如,SHE的《不想長大》借鑒了莫扎特的《第四十號交響曲》的旋律,梁靜茹的《暖暖》借鑒了舒伯特著名的藝術歌曲《鱒魚》中的旋律。通過對這些知識點的講解,不僅能讓學生將熟悉、喜愛的流行音樂與陌生、深奧的古典音樂相結合,更能激發他們欣賞、學習古典音樂的興趣。

3.其他音樂

其他音樂主要包括電影音樂、中國傳統的民族民間音樂和爵士樂等。其他音樂也是職業技術學校學生應了解和學習的音樂內容。例如,電影音樂是電影藝術和音樂藝術相結合的最好形式,它既可增強學生對這兩種藝術的認知,又能通過電影語言使他們了解音樂語言的表現形式,并且電影藝術的娛樂性也成為他們了解音樂的窗口,便于提升他們學習、欣賞音樂的興趣。又如,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應了解中國傳統的民族民間音樂,進而了解中國的民族文化和音樂文化。據此,教師可將中國傳統的民族民間音樂分為“多彩的民歌(學生熟知的民歌)”“熟悉的旋律(學生了解的民樂)”等若干專題,逐一講解。此外,近年來,爵士樂也在我國的流行音樂創作中有所滲透,因此,引導學生熟悉和欣賞爵士樂,既可使他們了解20世紀歐美國家的音樂文化,又可拓寬他們的音樂視野。

三、課堂實踐

之前,我們普遍認為,音樂欣賞教學只應集中在講解和欣賞兩個環節中,其實,要使學生更好、更充分地理解音樂、熱愛音樂,更好的方法是讓他們參與音樂活動,因此,教師可經常在課堂教學中穿插合唱、才藝展示以及歌唱比賽等內容,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程度。具體做法和作用有四個。其一,在合唱活動中,不僅能使學生領略和聲的美妙,更能培養他們的團隊精神。其二,在才藝展示中,學生可展示自己的音樂技能。例如,很多學生展示了在吉他彈唱、口琴和葫蘆絲等方面的音樂技能,這不僅使他們熱愛音樂,更樹立他們學習音樂的信心。其三,唱歌比賽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參與音樂活動的興趣,并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其四,每次音樂欣賞結束后,教師可安排學生進行和課堂學習內容相關的表演,這樣,教學內容便與實踐活動有機結合。

篇9

Waling Boers和皮力兩人,一個是歐洲的策展人,在西方藝術圈有很好的人際關系,一個是中國藝術策展人和批評家,兩人一中一西保證了既可以把畫廊往國際專業化方向引領,(這點從它才剛剛創建3年就入選巴塞爾博覽會可見一斑);另外一方面還可以使其有力地扎根中國本土,在國內的很多重要學術展覽上,Boers-Li畫廊的藝術家多有露面。這兩點讓Boers-Li畫廊能夠成為在中國畫廊界立足本土并迅速走向世界的最有實踐性的一個畫廊。

Q&A:

Q:美國次貸危機是否影響了歐美的畫廊業,今年國內的畫廊業有沒有受到市場波動的影響?Boers-Li畫廊有沒有感受到這種影響?

A:不能從短期來看經濟大環境對藝術市場的影響,這種影響最早也要在兩年之后才能體現出來。從今年巴塞爾博覽會的銷售情況看,很多畫廊都表示這屆博覽會是5年來銷售最好的一屆。對中國畫廊的影響也沒那么快,如果這次的經濟危機在幾年內影響到了藝術市場,那么我也不能肯定是好的方面還是壞的方面,也許很多人沒錢了就不買藝術品了,也許大家覺得藝術品是保險和最具升值潛力的,那么就會加大進入藝術市場的資金。現在boers-li畫廊還沒有感到太大的影響,因為我們畫廊大多數經營的都是平時也不太好賣的實驗性作品,繪畫類的很少,而且我們的藏家都很固定。

Q:您覺得國際上一些大型的藝術機構或者畫廊進入到中國,會對中國的本土畫廊產生什么影響?正面意義大還是負面的更多?

A:我很失望很多的國際性藝術機構進入中國后并沒有執行他們最初的想法,不是為推廣藝術而來,而是為了金錢和資源,所以我看不到他們會對中國藝術產生什么重要的影響。

Q:Boers-Li畫廊自2005年成立至今經歷了非盈利空間到畫廊的轉變,畫廊名字也多次更改,你們是出于什么考慮改變最初對空間的定位的?這幾年Boers-Li畫廊的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

A:Boersi-li畫廊于2005年成立,當時名字叫“universalstudios”,當時定位為非盈利空間,但是堅持了兩年,由于資金等各方面的問題沒能堅持下去,所以就把空間轉變為商業性畫廊,由于“universalstudios”與美國“環球影視”重名并且被提訟,所以最后決定由兩位創始人我(Waling Boers)和皮力的名字組合而成“Boersi-li”畫廊的名稱。從去年開始Boersi-li畫廊開始定位于商業畫廊。

Q:Boers-Li畫廊在這兩年也頻繁地參加了國際上的一些重要博覽會,Boers-Li畫廊與國際上一些大型畫廊相比處在一個什么位置?有沒有感到壓力?

A:在走國際化條道路時我們和歐美一些具有雄厚實力的畫廊是有區別的,我們參加國際上的博覽會拿去的都是實驗性很強的作品,都是中國的年輕藝術家,對他們不構成威脅,我們也沒有和他們競爭的必要,定位不同,也感覺不到什么壓力。

Q:畫廊之間對于優秀藝術家的爭奪是不是在加劇?Boers-Li畫廊如何來應對這方面的壓力呢?

A:對于優秀藝術家的競爭也是很正常的,不是什么壞事,這會促進畫廊更好地為藝術家著想,盡量做得更好。我們大多數藝術家都是簽約的藝術家,也有一些合作的藝術家,我們希望能夠和他們長期合作,我們能做的就是給藝術家提供盡量好的展覽條件和盡量多的國內外的展覽機會,我們自己做的專業,藝術家自然很高興長期和我們合作。

Q:在Boers-Li畫廊購買作品的收藏家以什么地區的為主(中國大陸、港臺、歐美、東南亞)?各占到什么比例?不同地區的收藏家在作品的選擇上有什么不同的偏好?

A:首先從收藏習慣上來講,歐洲和美國不一樣,歐洲內部也各有不同。大多數歐洲的藏家會按照美術史的脈絡來進行收藏,而美國則以個人愛好為主。亞洲收藏家很多都是在做短線收藏,多是投資為主。我們的客戶目前以歐美和中國大陸為主,都是一些相對高端的大藏家。很多的藏家也認為我們畫廊的藝術家作品實驗性太強,他們不愿意買,而愿意買一些帶有政治符號性的繪畫作品,相反也有一些大的藏家喜歡收藏實驗性強的影像作品,我們的藏家主要是這部分人。

篇10

關鍵詞:后現代文化思潮 當代歐美文學 修辭手法 研究

中圖分類號:I5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11(c)-0192-02

后現代文化思潮形成后,對于當代歐美文學作品形成了巨大的沖擊力,不僅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模式,而且還會以一副姿態呈現出來,導致當代歐美文學作品中都離不開后現代文化的界定。那么在文學表達上,就會以修辭手法來表達思想。

1 后現代文化思潮引起了劇烈的文化震蕩

后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作為一種文化思潮,于20世紀的五六十年起于西方。后現代文化思潮在60年代就已經在美國和法國興起,進入到80年代,達到了鼎盛時期。此時,歐美文學作品中就已經有后現代思維方式。中國的學術研究界對于后現代文化思潮的定位,首先是從建筑和文化領域中形成,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中得以擴展后,被融入了哲學、藝術、社會、歷史學研究的因素,因此而被納入到社會科學研究領域中。后現代文化思潮在許多國家和地區引發了意義深遠的效仿熱潮,以致于在歐美各國引起了文學震蕩。

2 當代歐美文學作品中的修辭方法

在當代的歐美文學作品中,為了能夠使作品的語言更為豐富,往往會采用恰當的修辭手法,以渲染作品的語境,提高文學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2.1 比喻的修辭手法

比喻在歐美文學作品中是常見的修辭方法,不僅可以使文學作品更為有聲有色,而且還可以提高文學作品的可讀性。與漢語的比喻修辭手法相同,在歐美文學作品中所采用的比喻,主要為明喻和暗喻。明喻,是將具有相同特征的兩種事物和現象相互對比。比如:He looked as if he had just stepped out of my book of fairytales and had passed my spirit.譯為:他看上去好像剛從我的童話故事書中走出來,像幽靈一樣從我身旁走過去。暗喻具有較為強烈的情感色彩,在歐美的文學作品中,暗喻的手法要經過品位和咀嚼之后,才能夠感受深意,令人回味無窮。比如:Rise,like lions after slumber.In unvan-quishable number,shake your chains from you likedew.在這首詩句中,將覺醒的奴隸比喻為沉睡中蘇醒的雄獅。這句話當然不是表面的意義,而是采用了暗喻的手法表達更深層次的內在涵義。

2.2 幽默的修辭手法

在文學作品中,幽默主要追求的是語言的形象性和生動性,以將文學語言的表達功能充分地發揮出來,給人以閱讀上的美感。比如: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 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這句話的前半句和后半句在表達上極具對比性。前半句采用了哲學式的莊重語氣,后半句則是詼諧幽默的語言表達。這種不協調的語調,將英國上流社會的無聊與空虛表達了出來。從語言的運用上,這種語言表達很顯然違背了語言規范,但是正是這種幽默的修辭手法,才會讓文學作品的思想表達更為生動而令人感到輕松愉快。

2.3 反諷的修辭手法

反諷的修辭手法在海明威的《光榮的戰士》中極其強烈地體現出了詩文本身所富有的情感抒發,以極其強烈的諷刺手法營造出文章情節中的緊張氣氛。E.M.哈里代(E.M.Halliday)曾說過:諷刺使海明威的作品在無形中成為了思想情感宣泄的偉大小說,在現實與理想之間、意圖與行動之間等矛盾的焦點當中,在很大的程度上存在著諷刺性的差距,而對于諷刺手法來說,其不僅僅是對情感的宣泄,在一定的程度上來說,反諷具有一種藝術價值,在夸張的反諷修辭手法面前,能夠將一個人脫離真實的存在體,從藝術的角度對其進行形象的構造,能夠給讀者帶來思維上的美的感受,并且在某種程度上還有助于讀者情感的一種釋放,能夠讓讀者充分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從而達到藝術上的共鳴。

另外,反諷能夠使相應的文章中的人物的外在形象和內心情感體現得淋漓盡致,就如《弗朗西斯?麥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中所使用的反諷手法,對麥康伯和瑪格麗特兩人之間的關系通過具體的細節描述,并對他們的生活通過反諷的修辭手法,透過現象看清事物的本質,從而讓人們在閱讀當中的細節之處時,能夠清楚地看到小說故事背后的真實現實生活,用悲憤的言語來反映作者內心對現實生活的強烈不滿,使文章的情節更加地生動而富有真情,給讀者的閱讀帶來不一樣的視覺,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活躍人們的思維,提升人們的閱讀興趣。

2.4 象征修辭手法

在國外一些文學作品中,象征修辭手法通常情況下給讀者帶來生動的畫面感。在《乞力馬扎羅的雪》中充分地體現出了豐富的象征修辭手法,其中對雪峰上的豹子進行生動的描寫,是文章體現死亡的象征體,以豹子作為死亡的象征,其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作者情感的抒發,通過豹子透視出更多事物的本質,以物象征作者的內心感受,從而對相應的情感進行描述,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更好的看清事物背后所喻指的相關內容,并且其能帶給讀者無限的遐想空間。

2.5 對比修飾手法

在歐美文學作品中,經常會運用到對比修辭手法進行相關的情感抒發,其豐富的內涵給讀者帶來更多情感的震撼,對于修辭手法在文學作品中的運用而言,看似單調的文學作品其實質具有豐富的內涵,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通過細細品味,不僅能夠增加自己的閱讀內容,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提升相應的閱讀審美。

在《一天的等待》中作者對父親出門狩獵這段情節進行描寫,并將其與孩子的相關死亡過程形成一定的對應關系,將兩個角色之間的內心情感形成鮮明的對比,作者在對孩子面臨死亡的過程與父親打獵過程中的愉悅心情進行對比,從而將悲痛無限地進行放大,帶給讀者內心情感的震撼,透過父親打獵的愉悅心情對孩子死亡形成強烈的情感反差,使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更深切地感受到強烈的悲痛情感,在死亡與美好生活之間進行對比,從而形成情感的矛盾體,使讀者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透過作者的對比手法,在內心活動中形成強烈的矛盾情感,從而致使讀者感同深受,在很大程度上對讀者的情感進行有效的升華,以至于讀者能夠清楚作者文筆下具體思想情感的源泉,從而在情感中達成共勉。

3 后現代主義思潮對當代歐美文學作品修辭手法的影響

3.1 后現代主義思潮對當代歐美文學作品的滲入從修辭手法上得以體現

在當代的歐美文學作品中都存在著多元文化觀念,思想意識決定了在文學創作中所采用的修辭手法,因此而形成了具有當代特色的寫作傾向。現代主義與后現代主義之間只存在著思想上的差異,而在文學創作中,用以表達思想的修辭手法卻是同中存異,似乎只是一個自覺程度上的差異。以詩學為例。現在主義在詩歌創作上,更傾向于寫實描述,而后現代主義的詩歌則彌漫著濃郁的浪漫主義氣息。詩歌原本就是浪漫 的,但由于修辭手法的體現上的同一性,使現代主義的創作方法滲透于許多的后現代文化作品中,以觀念的形式呈現出來。以美國當代文學創作特點為例。美國文學作品在創作主題上,以追求自我為主,小說的內容多以寫實的手法,可以說是現實主義的,其中不乏真實的史實。對于文學作品而言,僅僅是寫實當然是不夠的,于是,作者就運用了修辭的手法,通常是采用多種形式的比 喻,或者是明喻,或者是暗喻,以將文學作品浪漫的氣息釋放出來。

3.2 幽默的修辭手法成為了后現代主義思潮在當代歐美文學作品重要體現

對于傳統文學觀,后現代作家給予了批判,認為傳統文學過于原則化,特別是在現實描述的表現原則上以及故事敘述中的內在心理過程的表現方式,都是建立在模仿論的基礎上,而并非文學創作。后現代文化思潮講究文學體裁邊界的模糊化,以荒誕和虛無的寫作手法,將文學分類法打破,采用幽默的修辭手法,將傳統文學作品的教化目的打破,取而代之的是語言排列組合的游戲。后現代主義的崇尚虛無之能事通過幽默的修辭手法的運用被充分地體現出來。

4 結論

綜上所述,從理論的角度而言,后現代主義精神與現代主義大相徑庭,但是在修辭手法的運用上卻存在著共性。在文學創作上,在當代歐美文學作品中因為有了各種虛構的神話和廣為流傳的民間故事穿插于其中,形成了后現代主義文化思潮的小說敘述風格。后現代文化思潮由于在思想意識上對傳統的反叛,因此而對于當代的歐美文學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