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時態教與學困惑與策略

時間:2022-04-22 09:01:00

導語:英語時態教與學困惑與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英語時態教與學困惑與策略

2003年,國家教育部頒發《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俗稱“新課標”。這是指導我國中學英語教育改革的綱領性文件。根據新課標精神,大量的選修課進入中學英語課堂,標志著中等教育英語課程設置上前所未有的歷史性轉變。在上述背景下,傳統課程的課時有逐步縮水的趨勢,然而對英語這門課程來說,很多知識點需要長時間在傳統課堂上反復講解、反復強調和反復訓練才能被掌握和固化。這勢必會產生各課程時間需求上的矛盾。比如,現在完成時態是中學階段非常重要也非常困難的語法點,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從初中一直講到高中,學生往往還是一頭霧水。本文以英語現在完成時態教學為例,分析、展示該時態的教學困惑,點破學習該時態的關鍵,探討在新課標背景下,老師如何用新的教學手段,啟發、教會學生研究性學習,培養他們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較短時間內掌握語法知識點。

一、英語現在完成時態教與學困惑

現在完成時態是英語十六種時態中最常見的時態之一,也一直是中學英語語法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該時態有兩種功能:一是“表示過去發生的對現在有影響的動作”。二是“表示過去某時間開始一直延續到現在的動作”。其中第一種用法對中學生最難掌握,尤其是當該時態和一般過去時態混合出現時錯誤率更高。對現在完成時態最大的干擾來自一般過去時態。只有認真對比,才能發現二者間微妙的區別。然而,遺憾的是很多老師沒有很好地吃透現在完成時態的要旨,在講解這一語法現象時,照本宣科,與學生一起“霧里看花”。筆者曾有6年中學英語教學經歷,近年來多次擔任師范大學生實習帶隊老師,指導他們到中學教育實習,因此對這一時態的教學現狀較為熟悉。為撰寫本文,本人還對多所中學師生進行過走訪,進入實習基地,觀摩老師講授現在完成時態。結果發現師生對現在完成時態與一般過去時態混合考查題的反應依然是既敏感又忌諱。其實,這種情況在目前的初高中學生中相當普遍:他們在做現在完成時態的考題時選不出正確答案,講口語時表意不準,造成交際目的不能完美實現。

從初中二年級開始接觸的時態,到了高中階段依然諱莫如深。完成時態完全成為一塊心病,令他們非常自卑。公允地說,在這個問題上,與其說學生學得不好,不如說是老師解析時未切中要害,導致學生對該時態理解不到位,疑問沒有解決。在“亂花漸入迷人眼”的中學語法題典、學習輔導叢書上,某些教學名師對現在完成時態的演繹和講解也同樣經不起推敲。試看下面的選擇題:(例1)“Wheretherecorder?Ican’tseeitanywhere.”“Iitrighthere.Butnowit’sgone!”A.didyouput;haveputB.haveyouput;putC.hadyouput;wasputtingD.wereyouputting;haveput我們來看編者的答案解析:“正確答案B。題意:‘你把錄音機放在哪了?我找不到。’‘我就放在這里了。現在它不見了。’第一個空表示說話之前已經完成的動作,故用現在完成時;第二個空表示過去的動作,用一般過去時。”[3]事實上,這種答案解析沒有任何說服力。聽到此,看到此,學生不但不明白,反而更加糊涂:第二個空表示的動作(即存放錄音機)也是說話之前已經發生的動作,憑什么只用一般過去時而不用現在完成時態?恐怕這就是大多數中學生的困惑,也是老師們的困惑。即或老師能夠選對答案,也不能給學生信服的自圓其說的解釋,上述實例就是明證。

二、現在完成時態的靈魂:被激活的因果關聯

從表層上看,現在完成時態的確與一般過去時態糾纏不清:因為彼此都關涉到過去發生的動作。根據哲學觀點,任何事情一旦發生都會有結果,對現在自然就會有影響,只不過是影響大和小的問題。換句話說,在動作發出后有結果和影響這一點上,一般過去時態和現在完成時態幾乎沒有區別。正因如此,脫離開具體語境的單個句子很難流露出說話人是否在強調過去的那個動作對現在產生的影響,因而難以決定是否使用現在完成時態。在此情形下,句子用現在完成時或一般過去時均可(當然,有些缺乏語境條件的單句中,如果有明顯的標志性、提示性副詞如just,al-ready等出現時,一般考慮使用現在完成時)。簡言之,兩種時態真正的區別在于說話人是否正在強調這個影響。一般過去時態里,說話人只是陳述和表達某個行為業已產生這一事實,而對于該動作對現在造成的影響沒有強調和激活。只有發生在過去的某個動作對現在造成了影響,而說話人旨在強調這個影響時,其話語應采用完成時態。

關于這點,《新編英語周計劃高一(上)》的介紹相對清晰:“現在完成時態往往表示發生在過去的動作對現在造成影響,并且強調這個影響……。”盡管如此,這個說法還需要進一步解析,因為其中有一種隱蔽的實質性的因果邏輯關聯沒有挑明,而正是這個因果邏輯關聯制約著完成時態的掌握和運用。而這種因果關系的本質就是對語法書上原話“表示過去發生的對現在有影響的動作”的邏輯注解。基于這樣的理解,現在完成時與一般過去時的區別立刻明朗,不致混淆。現在我們回到本文例一的答案分析:從Ican’tfinditanywhere一句的措辭,尤其是notanywhere的使用,我們可以感知,問話人已經找過了存放錄音機的常規地方和其他角落,但依然遍尋不得,心里隱約有一絲責怪的含義。這種責備和不快的意味從上述引用的參考譯文中難以捕捉到。所以這里提供一個筆者翻譯的,在語氣和措辭方面更接近源語原意的譯文:“你把錄音機放到哪兒去了,我怎么也找不到。”“我就放在這兒的呀,可現在不見了。”錄音機找不著與存放地方難找之間存在必然的因果關系。也即是說,在問話人意識中,錄音機很可能被存放到不易被發現的地方,繼而導致說話人沒找到錄音機。明顯出現了因果關聯,符合現在完成時態的表意功能,故第一空用haveyouput。再來分析第二空。

先看句意:我明明將錄音機放在這里,現在卻“不見了”。將東西存放于某地,東西卻不在該存放地,二者之間并非因果關系,不符合現在完成時態用法,故只用put一詞,表明是一般過去時。因為Ihaveputithere和butit’sgone之間不可能是因果:也就是說“我放在這兒了”不應該順理成章地“現在不見了”。所以選D不能成立。句中的but是個關鍵詞,在這道題的分析上起到了明顯的邏輯暗示作用。它告訴我們,前后關系是轉折,當然不符合完成時態使用原則。我們不妨再舉一例來驗證現在完成時態內部互為條件、互為因果的邏輯關系:(例2)A———Let’seatoutforabigmeal.Mytreat.Ok?B———No.Thanks.Ihavejustdinedandwined.提議者A說,“咱倆出去海吃一頓,我請客,如何?”被邀請者B回應道,“不了,謝謝。我剛剛酒足飯飽呢。”酒足飯飽→胃里無空間→不能容納飲食→婉拒請吃。由此,我們清楚地看出酒足飯飽是不接受請吃的直接原因,互為因果,所以用現在完成時。不難看出,現在完成時態的關鍵135點就是看現在的某個現象同過去某個已經發生的動作之間是否構成、且正在被強調的因果關聯。因果關系一旦形成,必用現在完成時態。請看下面摘自英文原版小說的對話(例3):“Whyschool?”Iaskedmyfather.“WhathaveIdone?”“I’mnotpunishingyou,”hesaid,laughing.“School’snotapunishment.”[5](譯文:“干嗎要送我去學校啊?”我問父親,“我犯了什么法?”“我不是在懲罰你,”他哈哈大笑。“學校不是用來懲罰人的。”)從上述英語對話中的下劃線部分不難看出,“兒子”將學校視為懲戒之所,故而認定自己一定是做錯了事才會被“打入”學校。在他的邏輯中,違規闖禍→應受懲罰→遣送學校,自然形成因果關聯,這就促成了“兒子”的話(上述對話中斜體英文)里使用了現在完成時態。

三、從現在完成時態的教學新對策看“新課標”對師生的要求

目前,我國中小學英語教育已將重點從原來的應試教育轉變到實用教育或者說素質教育,大幅度提高聽說技能要求,培養學生語言綜合能力。然而,不少學校為了片面追求升學率,依然將提高學生考試分數作為終極目標,忽視對學生綜合技能的培養,成天圍繞語法死講硬講。語法課依舊沿用傳統程序:教師從課本中摘出例句,告訴學生中文意思是什么,屬于什么語法現象,是怎樣構成的,接著列舉一串練習題,讓同學們照貓畫虎,生搬硬套。從新課標理念角度看,在此環節中,學生始終處于被動、依賴的狀態,沒有個性,沒有體驗,沒有積極的思維活動,沒有獲得能形成策略的空間和足夠的發展空間[6]。語法教學固然重要,但不能局限在語法自身的范疇內,必須與邏輯思維聯系起來,形成研究式的、運用型的語法課。從全國高中英語教學調查研究的結題報告中可以看出,如何處理好語法教學是最突出的熱點問題。高中生對于系統學習語法知識的要求比初中生強烈得多,而且高中生的學習具有了理性的特點。很多教師也感到,高中學生喜歡研究式的語法課,喜歡獨立思考,細化展示自己的觀點,通過分析、討論得出的結論會使他們振奮而有成就感。

現行的初高中英語教科書對現在完成時態功能的歸納和概括沒有觸及到“過去的動作對現在造成的影響”這一表述背后的實質所在。縱然有學者撰文研究講解該時態,也同樣沒有一針見血地指出其內部的因果關系。“現在完成時和一般過去時都表示在過去做的動作,但現在完成時強調動作對現在產生的結果和影響,而一般過去時則只表示過去的事實,而不表示和現在的關系”。這樣的描述還是顯得太過謹慎,亦步亦趨,沒有點破內隱的因果關系。為了將這一關鍵的邏輯關系有效傳遞給學生,教師完全可以將有限的理論講解和學生自身體驗結合起來,突破單一的說教和隔靴搔癢式的闡釋,讓其從體驗中認知學習。而學生通過認知等方法鍛煉和培養自己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和能力恰好是新課標的內容之一。

“認知策略是指學生為了完成具體學習任務而采取的步驟和方法,具體包括觀察、分析、想象、類比、推理、分類、歸納、體驗、總結、記憶等”。為了實現該目的,老師可以先將現在完成時態內含的因果關聯展示給學生,然后營造一個場景,將同學們置身于與現在完成時態相關聯的生活體驗當中,讓其切身感受該時態內部必然的因果關聯。比如:某位同學非常喜歡踢足球,但前兩天在該運動中腳踝扭傷,行動不便。老師故意邀請他課后踢球,對方自然會拒絕。當明白腳踝扭傷直接導致不能受邀前往踢球時,自然就激活了二者間的因果關聯,該同學理所當然地會使用現在完成時態。類似的情形不勝枚舉,老師可以不失時機地借助生活中的場景為教學服務。這就是體驗式學習,屬于廣義的認知學習,也是“新課標”的重要內容。“新課標”對高中英語課程的設計與實施非常有利于學生優化英語學習方式,使他們通過觀察、體驗、探究等主動的學習方法,充分發揮自己的學習潛能,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要想很好地貫徹“新課標”精神,師生都面臨新的要求和挑戰:教師要敢于脫離原有的一言堂式的傳統授課習慣,少講精講,放手發動學生自主學習,發揮他們的能動性。學生須要一改先前的收音機式的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切身體驗,深入探究,從而培養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樣的教學互動過程中,教師充當導演角色,既統領全局,又敢于放開,讓演員(學生)們充分展示自己的潛在能力,從而共同愉快地達到目的。

四、結語

“新課標”引入大量的選修課,對傳統課程的136課時的確有一定沖擊。但是,新課程改革都強調研究性學習和自主學習。這類課程的開設有利于學生獨立自主、深度開發學過的資源,調動思維、訓練邏輯。教師很好地領會“新課標”精神,畫龍點睛式的講解,讓學生能動學習,探索性學習,既緩解了課時緊張的矛盾,同時,學生勢必會收到比傳統教法更好的效果。另一方面,“新課標”強調的研究性學習是一條很好的渠道。通過該渠道,學生可以將以前所學的知識進行交叉組合、編織成網狀結構,形成彼此交匯通達的知識鏈。這恰好可以為學生以后在大學階段的探索性學習、獨立思考等學習習慣和方法成功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