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教學思維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01 10:02:00

導語:英語教學思維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英語教學思維研究論文

我國推行素質教育的核心之一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要培養創造力首先就是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過說過:“真正的學校乃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可見,有效地利用多種途徑和方法來啟發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智慧的真正發展,是目前構成課堂教學技巧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學習和實踐,我對啟發式教學有了一定的認識和體會:

一、啟發的涵義

教學啟發方法與技巧思想及實踐中外教育史上是源遠流長的。

在我國,“啟發”一詞源于《論語·述而》篇:“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孔子啟發教育的涵義是: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又弄不明白的時候,不去啟示他的思路:不到他想說而又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開導他的表述。舉出一個方面的事理啟發他,而他卻不能推知領悟其它與此相聯的三個方面的事理,我就不再告訴他。

中國教育史上最早的系統總結教學理論的著作《學記》,對教學啟發方法與技巧也有精辟的論述。所謂“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意即:優秀教師教學總是注重啟發誘導學生,使之曉明事理:引導學生而不牽著學生走;鼓勵學生而不強迫學生走;啟發學生而不代替學生達成結論。道而弗達,才能使學生獨立思考。師生融洽,學習愉快,又能獨立思考,這就叫做善于自發誘導。

德國民主主義教育第斯多惠也對教學啟發技巧思想的理論化做出卓越的貢獻。他認為“教育就是引導”,要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這是啟發性教學的首要原理,也是教學成功的基礎和標志,“教師只有在起引導作用時,才能在教學過程中發展兒童的主動性。”他建議:教學要采用發展的方法,即啟發學生的智力,使他們能夠“探求、考慮、判斷、發現。”他的名言是:“不好的教師是傳授真理,好的教師是教學生去發現真理。”

綜上所述,我認為在英語教學中啟發式教學的涵義可以概括為:教師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遵循教學的客觀規律,以高超精湛的技藝適時巧妙地啟迪、誘導學生去學習,幫助他們學會動腦筋思考和語言表達,生動活潑、輕松愉快地獲得發展。

二、啟發教學的原則與要求

啟發式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指導思想和總的教學方法,已為廣大教學工作者所熟悉。但啟發式教學并不是立竿見影,一用就能產生很大的效果的。由于許多教師沒有真正領會啟發式教學的實質,或者對啟發式教學方法與技巧運用不當或運用不純熟,在教學過程中會經常出現“啟而不發”的現象。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是可能學生本身的學習積極性不高,不能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對教師的啟發引導反應遲緩。二是可能教師的問題缺乏啟發性,所提的問題太抽象,太龐大,或者跳躍太大,缺乏循序漸進,致使學生的思維跟不上。為此,我認為我們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啟發式教學時,應考慮遵循以下原則:

(一)關鍵性原則

課堂上進行啟發式教學,教師要啟在關鍵上,啟在要害上。這就要教師分清主次,學會抓主要矛盾。一堂課是由幾個環節組成的,而每一個環節也必然有一個主要矛盾,教師在抓住一堂課的主要矛盾的同時,還要善于抓住課堂教學中每個環節的主要矛盾,找出各個環節不同的關鍵和要害,一個個“啟”、一層層“發”,環環緊扣,發散思維和收斂思維形式相結合,列舉法、設問法、類比法、組合法、信息交合法等等思維方法相配合,這樣才會使啟發式教學的方法與技巧發揮應有的作用。

(二)及時性原則

進行啟發式教學,要像知時節的春雨,當需要時即發生,也就是說啟發要及時。而要做到啟發及時,就要注意創設“憤”、“悱“的情境。通過必要的設疑、鋪墊及一系列的啟發、誘導,把學生引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這時候,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維高度緊張而活躍。這時,教師如抓住本質、在要害處稍加點撥,啟發的效果就會很明顯。要盡量避免超前啟發和滯后啟發。

(三)實效性原則

設計啟發式教學時,要充分了解教學對象的年齡特征,身心發展規律,已有知識水平,接受能力,以及性格愛好等,做到講求實際、講求實效、啟而有發、問而有答、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在這里要注意兩點:一是要利用正遷移規律。即作為啟發的知識材料應選用大多數學生所掌握的,感知過的,同時又能在記憶中得到再現的,在此基礎上進行有針對性的啟發,一定會啟而有發,問而有答。二是鑒于每個學生的知識基礎,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以及性格、愛好不同,對不同學生,要注意運用不同的問題和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因人而異,不能用一個模式對待所有的學生。

(四)雙向性原則

雙向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發揚民主,創造良好的信息交流的課堂氛圍,做到在愉快、和諧的情境中進行多種形式的啟發。我們都知道,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是主導,學生為主體。但教師的“導”是為了引導學生正確的思維,而不是代替學生走路。教師要充分喚起學生主體意識的覺醒,使他們知道自己是學習的主人。要講求教學民主,講求雙向交流,真正做到啟而有發,問而有答,使啟發式教學發揮它應有的功能。否則,師生心理相悖,課堂氣氛壓抑,必然會影響學生的情緒,不利于啟發式教學的進行。要做到這一點光靠教師在課堂上的努力還不夠,還要靠教師平時與學生建立起來的和諧的師生關系。

(五)引導性原則

啟發的目的在于啟動學生的思維,為此應引導學生動腦,使他們通過思維來主動地理解知識,接受知識。為此我們應朝以下三個方面去引導:

第一,要運用新穎充實的教學內容,生動形象的教學方法,豐富多彩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引導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這樣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要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即教會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去探索知識。常言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可終身受用無窮。”由此可見教會學生學習,授之以法的重要。

第三,要引導學生發展自己的能力,這是啟發式教學的目的之一。在進行啟發式教學時,要注意采用各種有效的方式、方法,調動學生的眼、耳、手、腦等各種器官參加學習活動以引導他們培養自己的注意、觀察、記憶、想象、思維等多種能力。從而把傳授知識與發展能力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啟發式,除了遵循上述基本原則外,我們首先應該更新我們的觀念。在運用啟發式教學時也要講究方法與技巧,不能誤把“滿堂問”當作啟發式教學方法與技巧的法寶。提問啟發,僅僅是啟發教學方法與技巧的一種形式和方法,而不是它的全部。“滿堂問”看起來很“熱鬧”,其實如果不注意設問的對象、質量、層次,不注意啟發的目的,自始至終都是一個樣子,一個架式,學生沒有進入被啟發的角色,這樣的問,問得更多,效果也不會大甚至是浪費時間。我們必須認識到啟發式教學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有時,教師不置一言,沒有提出什么問題。但是一個眼神、一個手勢,或僅僅作出某種暗示,都會誘發學生的思路和聯想,同樣具有啟發性,收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通過實踐,我總結歸納如下常見的方法:

一、創境法

教學中創設一定的“憤”、“悱”情境,讓學生在特定的情感氛圍中學習,有利于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例如,我在講動詞“help”的不同用法時,我利用電腦多媒體播放了一個顧客買東西時店員問他:“CanIhelpyou?”的情景片斷和一個人落水后大叫“help”的情景畫面,然后讓學生自己體會它們之間在不同的情景中的不同含義并解釋出來,這樣學生不但理解了這一詞的用法而且由于借助于情景記憶印象很深且不易忘記。

二、激情法

課堂教學不僅有師生之間知識信息的傳遞,更有師生之間情感的交流。現代心理學的研究表明:那種明朗的、樂觀的心情有助于思泉噴涌,而郁郁寡歡、萬馬齊喑的苦悶心情則抑制人的思維。因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像音樂指揮那樣激起學生的情緒,使之思維活躍,注意力集中,從而為進一步啟發奠定良好的基礎。課堂上激情啟發的方法很多,常見的有:1、通過放錄像、錄音或生動講述,使學生仿佛身如其境,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情不自禁地去思維、去探索。例如,我教“AirPollution”一課時,我就放了一段關于污染的錄像,那些由污染產生的可怕的后果深深地觸動了學生,為我進一步啟發學生理解課文起到了良好的效果。2、找一件能引起學生豐富想象的物品,使學生睹物思情,如英語課教“我的一家”時,教師讓學生拿出自己家庭的合影,然后用英語介紹,借以激發學生的家庭觀念及熱愛父母的心情。利用多媒體教學來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如上“Lifeinthefuture”這課時,利用自制的CAI課件給同學看電腦在各個領域中應用的具體例子,使學生對電腦有了感性的認識,激發他們對本課的興趣,從生理學上來說,教師的自信、興奮、驚奇、贊嘆,對學生大腦兩半球神經細胞的活動起很大的作用。因而教師在課堂上要飽含感情,并通過自己健康向上的感情去感染學生,使他們從中受到鼓舞和鞭策,調動起思維積極性,體驗到成功的歡樂。

三、設疑法

“疑”是探求知識的起點,也是啟發學生思維的支點。會不會“設疑”是一個教師教學技巧的表現。南宋理學家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一個教師,在課堂教學時要注意從“疑”入手,巧設懸念,啟發學生思維。換句話說,就是要善于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即善于引導學生生疑、質疑、解疑。應當指出的是,設疑不同于一般的課堂提問。它不是讓學生馬上回答,而是設法造成思維上的懸念,使學生處于暫時的困惑狀態,進而激發解疑的動因和興趣。例如,有一次講到介詞后動詞的變化問題,一學生說介詞后的動詞全部都要用-ing形式,于是我就在黑板上寫出一句子:Theboydidnothingintheclassroombut,然后介紹but后用sleep還是sleeping?學生中大多數人都認應用后者。于是,我頗具哲理地啟發道:“真理不一定掌握在多數人手中喔。”這就形成了一個“懸念”,學生大腦皮層優勢興奮中心迅速形成,激起了解決問題的興趣與需要,然而,我并沒有直接告訴他們答案,而是讓他們自己回家查資料,第二天告訴我。這樣,我不但通過設疑啟發學生去思考而且也培養了他們學習的主動性。

四、尋思法

如果說設疑啟發重在“疑”,即通過新舊知識的矛盾,了解問題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之間的懸念來啟發學生學習興趣,那么,尋思啟發,則重在“思”,即通過引導學生如何解決問題,解決懸念來啟發學生。如我在講道sometime時就列出sometimes、sometime、sometimes然后問學生它們之間的區別。學生們似曾見過,但又說不清它們的區別。于是我就啟發他們:some可表示“一些、某”,time可表示“時間、倍數、次”。然后逐步再啟發他們sometime表示“某一時間”sometime表示“一些時間”等等教他們用已學過的知識來分析、解決問題,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五、研討法

教師將啟發貫穿于講練中,通過循循善誘,步步啟發,調動全體學生的思維共同研究、討論、分析、解決問題或提出問題后組織學生自己分組討論,利用集體的智慧來解決問題。這一方法在理解課文和處理難點問題上較為常用且效果明顯,特別在用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方面尤為有效。例如,我在上“AswanDam”一課時,待學生理解課文后我為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就問道:“一個國家花費了那么多時間和錢財建造這么一個大壩,應該如何充分利用呢?”然后讓學生討論。學生們你一言,我一語,提出了很多主意,我則時而給予鼓勵,時而提出反對意見使他們的思維更嚴謹,看問題更全面。例如,一個學生提出可把大壩上作為公路一段。我就提醒說那會污染水資源,如果一輛油罐車在大壩上翻車了怎么辦?我國的水資源保護法也有類似的條款。其他學生也提出要開發旅游項目、發展水養殖業等等,整個課堂氣氛相當活躍,學生思維也非常積極,效果很好。

六、故謬法

教師在講授知識的重點、關鍵處,故意出現錯誤,吸引學生注意力,啟發學生思維。如教師講完某一規則后讓學生一起做課堂練習時,可故意犯學生可能犯的錯誤,從而讓他們引起警惕,以免再犯。故謬法的好處是能引起學生高度注意,啟發他們積極思維,以探究正確答案,而且記憶牢固。但此法不可多用,否則容易造成學生思維混亂。

七、暗示法

課堂教學時,當學生思維出現故障時,教師可以通過語言、手勢、表情等種種方法,給學生以暗示,或接通學生的思路,讓他順利得解決某一問題:或提醒學生思維中出現某些偏差,讓他們迅速回到正確的思路上來。如教師在處理課文時可把課文中的重點、難點以及一些關鍵詞按段落板書在黑板上,這樣在之后讓學生復述課文時,如學生遇到困難老師就可以用板書來暗示內容,幫助學生完成復述。

八、點撥法

點撥法也是在學生思維受阻時,引起認知過程中斷時給予的指點、啟發。所不同的是,暗示啟發,教師只作暗示,不明確說出答案;而點撥啟發,教師應把某些話說在明處。當然這些話只能說在關鍵處,否則就談不上“點撥”了。

九、對比法

強烈、鮮明的對比往往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學生理解和記憶。這種方法一般用來幫助學生區別那些似是而非,看來起差不多但實際上有較大區別、容易混淆的詞、詞組或語法概念等。例如,初中學生往往對一般過去時和現在完成時的用法頗感困惑,我就在教現在完成時的同時注意與一般過去加以對比,在教高中學生中把現在完成時同現在完成進行時加以對比,從而使學生從困惑中得到較清晰的概念。

十、類比法

利用某類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之處,啟發學生從甲物聯想到乙物,并學會運用甲物的分析方法來分析乙物。例如,我在給學生們講theother與another的區別時,我就先在another的“an”與“other”之間畫一條豎線,然后啟發學生根據冠詞the、an之間的區別去思考theother與another之間的區別,即通過分析兩個冠詞與兩個不定代詞之間的共同特征,進而從不定冠詞和定冠詞之間的不同遷移思維出兩個不定代詞之間類似的區別。這樣,不但幫助學生通過類比法解決了問題而且又教會了學生一種思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