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教學跨文化交際能力論文
時間:2022-08-24 10:38:00
導語:英語教學跨文化交際能力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運用語言習得和教學法基本理論的同時闡述了在英語教學中進行跨文化導入的必要性,并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提出實施這一目標的策略,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使學生學到真正活的英語。
關鍵詞文化教學語言教學跨文化交際能力
1跨文化深入英語教學勢在必行
1.1高校英語教學的實施現狀分析
北京外國語大學胡文仲教授提出,學習一種語言應該同時發展兩種能力:語言能力(linguisticcompetence)和社會能力(socialcompetence),即文化能力(crossculturalcommunicativecompe?鄄tence),這一理論已經為我國外語教學工作者所廣泛接受。美國語言學家RobertLado認為,學習一門外語的目標是使用這門語言的能力從目的語的語言及文化方面理解它的意思及內涵,可見中外學者都格外重視外語教學中的文化因素。
隨著我國入世的成功,全球一體化及資訊時代的到來,社會上迫切需要掌握一門或多門外語的復合型人才??v觀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的現狀可謂喜憂參半。令人欣慰的是:學習英語的人數龐大,越來越多的人對英語感興趣,各個高校的學生花在學英語上的時間及精力都是相當多的,學生在各種英語等級或水平考試中也屢獲佳績。讓人擔憂的是:學生使用英語的能力并未有多大改善。學生跨文化語用能力低下,語用失誤頻繁。這確實值得語言教學工作者進行深刻的反思。
1.2英語教學事倍功半的原因透視
造成這種喜憂相雜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過分地注重純語言的教學而不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有關。雖然近幾年對純語言教學的效果提出了質疑,也出現了一些新的趨勢,但其影響卻不是在短時期內可以消除的。另一方面,也與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對文化教學的側重點不同有關,過多地強調了外國文化的學習。要使這種情況有所改善,在英語教學中就需進行跨文化的導入,以達到“均衡”發展。
我們的教育既要培養出會用外語表達外國的事物文化的學生,也應會用外語來表達我國的事物、文化,向外國介紹中國的優秀文化,以達到在對外交流中的平衡發展的學生。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應進行跨文化導入,也就是使整個語言教學過程變成是對目的語和母語文化不斷加深理解和認同的過程,從而使英語教學與實際應用不致于脫節。
2實施跨文化性英語教學方法及策略
2.1文化與語言的相互依存性
語言與文化是相互依存的。語言教學強調的是聽、說、讀、寫、譯技能的培養,而文化教學遠沒有這么單純。按照H·NedSeelye的觀點,他認為文化分為兩個層次,一個層次是C文化,即文學、藝術、音樂、建筑、哲學及科技成停渙硪桓霾憒問莄文化,它指的是“人們的生活”,即風俗習慣、傳統和社會組織。雖然它們在教學過程中著重點不同,但它們卻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一方面,語言是文化的一個特殊組成部分,是傳遞文化的載體,是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另一方面,語言又受文化的影響,反映文化、理解語言必須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須了解語言,語言和文化是相輔相成、相互影響和密不可分的。它們之間的這種關系決定了語言老師也必然是一名文化老師。然而,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文化教學又不是一門獨立的課程,它是語言教學的組成部分。在目前的英語教學中,更多的是進行目的語文化的導入,而一部分老師想當然地認為學生對本民族文化有相當的了解,實際不然。筆者認為,在英語教學中應進行雙向文化導入,也就是使整個語言教學過程變成是對目的語和母語文化不斷加深理解和認同的過程。
2.2跨文化英語教學的原則
國內外學者都有諸多論述涉及語言教學的基本準則。比如,我國的束定芳、莊智象提出文化導入必須遵守實用原則、階段原則及適合原則。趙厚憲提出在外語課堂上進行文化教學的四個原則即認知原則、同化原則、比較原則及寬容原則。在雙向文化導入的教學模式中,筆者認為應遵循相互尊重、求同存異和去粗取精的原則。
(1)各國各民族文化都是經過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積淀,它們的形成都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中英兩種文化都深深地帶有各自民族的特點,只有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才能以平和的心態去審視、吸收另一個民族文化的精華,尤其是在當今經濟發展不均衡,存在南北差異的情形下,經濟在文化交流中發揮了廣泛的影響力,因此,我們對待中西文化既不能自卑又不能盲從,這種態度體現在教學中就是比較客觀地以無歧視、無偏見的態度來對待異族文化,在經濟與科技日益發展的今天,每一種文化都不可避免地面臨著完善與發展的問題,只有相互尊重、相互學習,才能達到共同繁榮,實現雙贏的目的。所以相互尊重原則是雙向文化導入的基礎。(2)求同存異是關鍵?!扒笸痹谖幕虒W中容易把握及實施,學生也較容易理解。“存異”卻是我們應該側重的方面。對比是我們了解兩種文化差異的有效途徑。對待異于我們本民族文化之處,我們首先需要認知、理解,分清哪些是可接受的,哪些是不可接受的,對待其中的一些閃光點,我們甚至是欣賞的。比如,在我們的觀念中,尊老愛幼是一種美德,而在西方文化中,更加強調的是個人的獨立性。這兩種價值觀念,很難簡單地用“對”與“錯”來評判。比如,“龍”在中國文化中,是一種象征吉利的神物,而西方人卻認為dragon(龍)是邪惡的象征,認為龍是兇殘肆虐的怪物,應予消滅。如果我們缺乏對兩種文化差異的認知,必然會導致學生在交際過程中的錯誤,必然會以我們自己的文化模式代替目的語的文化模式,必然以我們自己的思維方式去進行思考。
(3)去粗取精是必然結果。在中西方文化發展的過程中,由于受到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及科技的制約,必然有一部分內容具有時代局限性,有些內容甚至是有??茖W發展的。在英語教學中,注意摒棄過時的、不健康的文化信息,重視正面的、積極的文化信息的對比,吸收英語文化的精髓為我所用。
2.3文化教學應遵從的策略
在具體的日常教學中,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從詞匯方面入手,要注意詞的意義及內涵,英漢兩種語言在詞義上并不是一一對應的關系,挖掘詞語的內涵,有利于正確理解。如“white”在英語里的意思是ofthecoloroffreshsnoworcommonsalt,漢語譯為“白的、白色的”,但英語學習者對awhitelie就不易理解。難道謊言還有顏色嗎?當然不是,它的正確意義是“不懷惡意的謊言”。同樣,許多西方人對漢語中的“紅白喜事”中的“白”字也感到費解。另外,在某些場合下,漢語中的“白”字指的是顏色,但在英語的對應詞中并無white,如“白熊”(polarbear);“白蟻”(ternite)。而且,漢語中“白費事”(allinvain,awasteoftimeandenergy),“白癡“(idiot),其英語對應詞中都與“white”無關。這種現象,英漢兩種語言中俯拾皆是,從詞匯著手,簡單明了,成效大,能避免學生望“詞”生義的毛病出現。(2)從習語的角度著手進行文化教學是卓有成效的,因為習語是語言發展的結晶,具有強烈的文化特征,進行習語的學習,既能學到語言又能學到文化,并能從大量的語言材料中看到語言與文化的密切關系,從而加深對英語民族文化與本民族文化的了解,提高語言的交際能力。英漢兩種語言中豐富的習語都體現了不同的文化特征,比如,漢語中常常用“雨后春筍”來形容“事物的迅速發展和大量產生”,英語中的同義習語是“likemushroom”(像蘑茹一般)。形容“對事物無興趣”或形容“文章、講話枯燥”在漢語中說“味同嚼蠟”,在英語中說“asdryassawdust”(像鋸末兒干巴巴的)。對這種現象,教師應指導學生做好收集素材,進行比較分析的工作。
(3)從社交禮節及習俗方面著手,社交禮節是指某文化或成員在特定類別的交際活動中共同遵守的規則與習慣,英漢社交禮節因受各自文化的影響和制約,存在一定的差異。比如,有人打了個噴嚏,中國人的反應是“有人想你了”、“有人說你了”,或開玩笑地說“誰在罵你”,英國人或美國人則說“Godblessyou”(上帝保佑你);很多人認為漢語中的“請”相當于英語中的“please”,但在某些場合卻不宜用please,比如讓別人先進門或先上車時,不說“please”,一般都說Afteryou;在餐桌上請人吃飯吃菜、喝酒或請人吸煙時,一般都用“Helpyourself”,也不用“please”,如此等等,不是語言本身的字字翻譯,而是文化的信手拈來。
2.4語言教師的素質和角色轉換
在英語教學中實施文化導入的原則及具體策略之外,語言教學的素質就是一個關鍵性的問題了。語言的交與學具體實施主要由教師及學生共同來承擔。在這樣一個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大環境下,在教學上就要改變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考前背的教法,而改為以學生為主、教師指導。幫助學生收集資料,自覺地吸取中西方文化的營養。教師的傳統地位“傳道授業解惑”就應當有了新的內涵,教師由“前臺的圣人”轉向“后臺的向導”。同時,加強對雙重文化的學習,“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對教師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增強雙重文化的理解能力。同時,還要具備用外語準確表達本族文化的能力,只有具備了這兩種能力才能勝任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起到啟發、引導的作用,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效地組織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只有全方位地實施雙向的互動,語言的學習過程就是文化的學習和交流的過程,是活的語言實習過程。
3結束語
在英語教學中導入跨文化的內容,有利于學生打開眼界、開拓思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其得到一定的藝術修養和中外文化精髓的熏陶,具備一種新的文化意識;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減少語用錯誤。文化創造力強調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一種主動從外國文化源泉中攝取新東西的潛能,是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體現和補充;有利于知己知彼,不會使年輕一代對外國文化盲目崇拜,變成“哈韓族”、“哈日族”、“哈美族”;有利于理論聯系實際,而不是脫離實際的機械的死記硬背,符合與時俱進的時展要求,使學生能夠學到真正活的英語。
參考文獻
1何自然,閻莊.中國學生在英語交際中的語用失誤———漢英語用差異調查[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6
3霍爾.侯勇譯.無聲的語言[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5
4趙厚憲.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原則[J].中國英語教學,2002(6)
- 上一篇: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論文
- 下一篇:馬克思主義人學特征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