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教學的文化意義論文

時間:2022-08-21 05:27:00

導語:英語教學的文化意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英語教學的文化意義論文

摘要:人類語言與文化之間既有共同之處,又各有特點。文化論文的異同往往導致語言的異同。因此,英語教學不僅意味著語音、詞匯和語法的教學,還要注意其文化意義

關鍵詞:英語教學文化意義語言

英語教學是一個相當復雜的過程,涉及諸多因素。目前有些教師在講授英語過程中,對文化教學重視不夠,只教其然不教其所以然。事實上,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密不可分。每種語言都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能為文化服務,而且能反映文化的需求。另一方面,語言又受到文化的影響和制約。相同的字、詞對于不同的民族而言,由于歷史與文化背景的不同,又具有不同的意義。這就要求英語教師在進行英語教學時,不僅要進行語音、語法和詞匯的教學,還要讓學生了解其文化意義。

一、語言與文化的內在聯系

盡管人類各種語言有共性,但對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語言來說,其含義又不盡相同。每種文化都有其獨特的一面。人們觀察大自然經常得出不同的結論,主要是因為他們站在各自的傳統文化角度,看到的是截然不同的物質世界。

例如,漢字“山”所涵蓋的概念范圍在英語中就需分別使用兩個能指(signifiers)“mountain”和“hill”加以區分。相反,英語詞“river”也有兩個相應的漢語能指“江”和“河”。再如與英語相比,漢語“紅”字在兩個方面具有特殊的文化色彩:一是“紅”字與“好運”緊密相連。紅人(afavoritewithsomebodyinpower)、紅榜(anhonorroll)、紅利(bonus)、紅運(goodluck)、紅雙喜(doublehappinesswritteninred)、開門紅(tomakeagoodstart);另一是“紅”與“無產階級革命”或“社會主義”密切相關:紅小鬼(redlittledevil)、紅色政權(redpoliticalpower)、一顆紅心(aredheart)、又紅又專(beredandexpert)。

不同的語言使用不同的術語描繪相同的物體或現象,往往還因為在命名方面具有不同的文化理據。英國人看“火車”是一長串相連的車廂,因此命名為“train”(長列、系列);日本人把它稱為“汽車”,因為驅動發動機要用“蒸汽”;漢語稱之為“火車”,因為這種車在行駛過程中要有火,表現在火車冒煙。同理,一種茶葉,英國人看到的是茶葉自身顏色,稱之為“黑茶”(blacktea),而中國人看到的是沏好茶時的茶水顏色,命名為“紅茶”。

語言可以根據文化需求進行切分。在任一文化中,占據重要位置的現象就要細分,相反則粗分。例如英語uncle一詞,覆蓋一系列漢語親屬關系:伯父、叔父、舅父、姑父和姨夫。中華民族過去數千年一直生活在封建社會,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每個人的權利和義務因其年齡、性別、血緣關系遠近而不同。結果,漢語中的親屬稱謂比英語中的要豐富得多,復雜得多。

再如英語中分別用三個詞表示昆蟲(insects)、飛機(plane)、飛行員(pilot),因為在英語國家文化中,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生活現實,但在hopi語(美國一印第安部落語)中,只有一個詞表示上述三種概念。愛斯基摩人生活在冰天雪地里,因此關于雪的詞匯相當豐富,而在英語中只有兩個詞(snow,blizzard)。漢語中只有一個詞表示“駱駝”,在英語中相對應詞是“camel”,但同時也可再分為單峰駱駝(dromedary)和雙峰駱駝(bactriancamel)。

陳松岑先生在《社會語言學導論》中說:“不同民族的語言特征,不僅表現在他們往往用不同的音去指稱同一類事物——音義結合的選擇不一樣;而且還表現在語義反映現實世界時的角度和側重點可能是不同的。”以上諸多實例說明了一條簡單而又客觀的原則:即不同的文化特征,無論是環境的、物質的、還是社會的,滋生不同的語言特征。

二、語言與文化的比較

語言畢竟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語言教學質量的高低直接受到文化的影響。隨著跨文化交際的日益增多,這一問題就越發突出。在英語教學中通過英語與母語的比較與對比,相似與差異就會清楚明白地顯露出來。1.兩種語言表達同一思想意義方式相同時,學習的唯一過程就是發現兩種語言使用了相同的實現手段。例如:

英語漢語

Longtimenosee好久未見

Strikewhiletheironishot趁熱打鐵

Manyhandsmakelightwork人多好辦事

2.當母語與目的語采用不同的方式表達相同的意義時,學生使用目的語常會套用母語的詞匯、結構,造成口誤或筆誤。例如一個講法語的人想要用英語表達“天氣冷”這一概念,可能說出*“Ihavecold”(*表示后面一句不符合英語習慣,下同)(It’scold),因為在法語中表達這一意義時用“j`aifroid”。講漢語的人往往會把“他雙目失明”(heisblind),用英語說成*Histwoeyesareblind。

3.另一種常見現象是動—賓結構,比如漢語中“吃飯”、“讀書”、“跳舞”、“付錢”。按照英國人的講話習慣,這些短語后的賓語應當省去。言以簡潔為貴。但在現代漢語中,兩字結構比如“眼睛”、“嘴巴”讀起來鏗鏘有力、瑯瑯上口,因而取代了古漢語中的獨字,如“目”、“口”。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的中國學生常常說下面的蹩腳句子:

*Let’sgoandeatourmeals.(MoreNatural:Let’sgoandeat.)

*Theyarereadingbooks.(Morenatural:Theyarereading.)

*Haveyoupaidthemoney?(Morenatural:Haveyoupaidyet?)

這樣的句子在語法上無可非議,但在英語國家人們一般不這么說。根據行為主義習得觀點,舊習慣妨礙新習慣的養成。輸入大腦中的母語語法機制影響目的語的順利習得。通過兩種語言的比較,可以識別兩種語言的異與同,同時能夠預測或改正語言錯誤,這樣使課堂教學更能夠有的放矢,對癥下藥。

4.在一種文化中正確、符合禮儀的語言,在另一種文化中可能是錯誤的或不合禮儀的。在中國,兩個陌生人之間聊天的有些問話,例如:多大了?結婚了嗎?家里過得好嗎?實屬司空見慣。但在西方國家,一個人的年齡、收入、婚姻狀況、政治傾向和宗教信仰通常都被看作是個人隱私。因此在語言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應當解釋詞、短語、句子的自身意義,還應當說明在何種情況下這些詞、短語、句子的使用才是正確和得體的。正如賈彥德先生在《語義學導論》中所說:“詞義是語言社會對各種現象概括的抽象的反映,它鞏固了整個社會對各種現象的理性認識的成果;只從語義來理解語義是很不夠的,要從外界(包括語言社會的各種自然條件)、從社會(生產、生活習慣、歷史文化背景等)來理解它”。

三、要把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結合起來

人類文化和語言都有許多共同特征。這些特征在外語教學與學習過程中能夠起到積極作用。與此同時,我們必須認識到每種文化和語言都有其獨特之處。文化與語言間的千差萬別對語言的教與學起著消極作用。語言與文化相互關聯。文化差異往往導致語言差異,因此語言教學不能與文化教學截然分開。事實上,如果文化教學搞得好,語言教學水平就會明顯提高;相反,語言教學質量就會受到影響。因此,語言教師應當處理好兩種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把文化教學貫穿到語言教學之中,積極幫助學生克服本族文化和本族語造成的學習困難。

參考文獻:

[1]陳松岑:《社會語言學導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

[2]賈彥德:《語義學導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